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答案】1、黄琬巧对1.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1.《王昭君出汉宫》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 ①宫人:宫女。
②和: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
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
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
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
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
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
阏氏是王后的意思。
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
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
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
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
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
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 。
(2) 。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逃亡(2)yì 语言B.(1)wú不(2)yù 告诉C.(1)wú 不(2)yù 词语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 u),同“否”。
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和答案】7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惊恐 2.希望自身 3.同“否” 4.不久逮捕他们的人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题目.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1儿骑善马,广药骑脸而上胡1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土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土卒不尽更广不会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广为人长,援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那么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空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⑴以下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 分〕A∙行十余里,广佯死〔佯:假装〕 B.广暂骗展而上胡〕儿马〔暂:暂时)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带着〕..与人居那么画地为军陈〔陈:通“阵,,阵地〕⑵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土车/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堂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土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土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⑶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也能伺机逃脱.B.李广保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C.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鞭马南驰数十里.②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二、阅读?柳宗元传?节选,完成各题.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调所亲日:“禹锡有用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借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假设是?*即草套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住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那么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多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土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管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1.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如何与母借行〔一同,一起)8.西南绝域〔阻断,与世隔绝)C总园谓所亲日〔告诉,对……说〕D.时人义之〔正义〕2、下面各组中,加点询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请以柳州授禹锡,自住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B.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C∙乃出私钱赎之乃入见〔?■刿论战?〕D.裴度亦奏其事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3.下面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人.“国锡终易连州"是说刘国锦最终和柳宗元交换去连州上任了.B.柳宗元为官,能为民办实事,比方革除地方陋习.C/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说明柳宗元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D.本文短短两百字,却清楚的写出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婶三方面的优秀品质,给人深刻的教4益、.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假设是?②江岭间为进土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三、阅读?白水索女?,完成各题.白水素女东晋陶渊明皆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道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①,未有妻,邻人共IB②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昌下得一大端,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餐中杳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端调邻人为之意也.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日:“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鸡叫出去,平早潜归,于筒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乃到灶下问之日:“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黄中,不能得去,答日:“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③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师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此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果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行.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有翻改〕【注释】①出居:单独居住.②感〔湘P:同情、可怜.③权:蓄且、姑且.1 .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3分〕〔端〕以为异物取以归Ie 瓮中杳之十数日.2 .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侯官县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被好心的邻居收养,一宜到了十七八岁,后来由于触犯了法律,他就撤出来独立生活了.B.邻居们都很关心谢端,根据乡里的规矩,给他娶了一个妻子,但是谢端由于家中一贫如洗,没有能够留住这个妻子.C.白水素女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自愿下凡来帮助他.D.白水素女的身份暴露后,必须回到天庭,不能再帮助谢端致♦了,临走前她留下了田螺壳,让谢端有取之不尽的米谷. 3 .下面是这个故事的尾声,顺序被打乱了,请排出正确的顺序〔只填写序号〕.〔)(2分)3居常饶足,不致 大喜耳. ②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 ③于是乡人以女妻之.④后任至令长云.4 .这个故事与“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灰姑娘"等故事,有相似的情节结构模式.请从人物身份、境品质、遇、结局等方面进行探究,写出此类故事的模型.〔3分〕四、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题目.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国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殖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日:“吾终无以给母,那么母子俱死.等死,何假设用吾强壮,少延用旦夕活乎?“即以母JB 两弟,自佣回鹘人,既而,回鹘人转卖清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Y 鬟③尾行.问之,那么日:“港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IK 道乞.渡港,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盘跪日:“吾女幸完It 肉,归见乡里,免橇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若去家久用丕知在亡臣食於城募星有兄弟加坯熊SL 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那么毅然谢日:“吾何敢以假设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周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士乎?*遂告归.〔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atUin ):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凄:此处意为像Y 鬟那样.④稚〔心:遭受⑤箕帚妾:持 籁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嫌称瞭重〔皿前〕:年老体衰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2分〕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神情与苏、黄不属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忙庐舍必城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城葬/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城/葬虽育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D.旦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城乔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5分〕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3分〕②于是日操国道乞.〔2分〕4 .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分〕乃告母日:“儿当佣钱才 数月,将钱米活家,母勿忧A.自度无所得食B.即以母属两弟C.即具酒炙乐D.生那么毅然谢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局部断句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五、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题目.吾母姓钟氏,名令■,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做数千金,∙箧蔚然.越二载,生锭,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MM-锭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_眼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Ie声.母与拴皆弱而多病,铃每病,母即抱钱行一室中,未尝疫;少疫,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那么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铃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止,未尝倦也.铃故不能荒于婚,而母教更是益以严.〔选自蒋士钱?忠雅堂集?〕【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青已去世的父亲.②泰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里"的意思.③锭:作者蒋士卷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⑤戚党:亲威和乡邻.⑥吟Ie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锭自指〕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家益港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B.锭每病,母即抱铃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府君荀有过及∙ΛT过寻阳〔?孙权劝学?〕口.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5.以下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例句: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C.咨臣以当世之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有答案.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主成1-3题。
(14分)承拙斋家传张惠言(清)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
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
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
作《爰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侷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
有书数干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
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
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
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
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
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指趣如此。
常语学者日:"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
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
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侷武:空间逼仄、狭小。
②点笔:圈画改订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九试于乡,不得举()⑵客有至者,则延入()⑶常语学者曰()⑷于身心何所益()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爰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参考答案:1.⑴任用,选拔⑵领,邀请⑶告诉,对……说⑷好处2.⑴爰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3.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4.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5.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007年省市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皆以轊折车败败:②期年不克克: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④南面而王耳王: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陋之有B.将军宜枉驾顾之C.辍耕之垄上D.怅恨久之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②汝何敢言若此!译: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8.(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9.(2分)B(代词,代人)10.(3分)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
(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4.2007年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12分)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
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委:丢下。
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篇一」初中文言文二则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8—32题。
(17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
再适长山朱氏②。
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颤粥不充: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1)腰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被绮绣(3)媵人持汤沃灌(4)感泣辞母2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30.翻译句子(4分)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2分)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2分)3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32.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终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别当意,必再三易之别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终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别当意,必再三易之别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答案】答案:【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终生关于写字,从来也别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略微有一点别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别怕烦恼。
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巧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略微别称心,必然再三地更改它而别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称赞了文明学习书法仔细,一丝别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A 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那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那个方面的例子【答案】【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如此向来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额头,双足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人徙越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2分)(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15.翻译划线句(2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三、芒山盗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
”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1)愿如儿时一吮母乳(2)盗因告刑者曰(3)以至不检(4)夫语“教子婴孩”2.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一,l.向2.穷尽 3.被 4.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老马识途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3.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一,1.想要2.何,什么 3.良好 4.越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三,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之马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二,1.用2.认为 3.因为 4.用来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赵威后问齐使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一,l.问候2.这样 3.如果二,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三,民本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四,舍本逐末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轻重倒置原文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一,l.快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原文8.赵襄子饮酒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注释: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诚邦士也(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3.今天下尽桀也( )4.不亡何待(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三,翻译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8.赵襄子饮酒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不过,也危险了!"一,1.确实2.尽力,努力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二,危险知己知彼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四,对比原文9.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10.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