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结构

一、结构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结构的主要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二是先后次序,三是层次

感。所谓整体感是指学术论文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论证,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首尾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一定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程序。所以我总是说,写论文就像是做几何证明题,一开始要非常简明地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你提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最后再对开始提出的观点加以强调。开始提出问题时主要是突出论点有别于前人的创新性,结尾主要是突出论点的可信性。如此首尾一致并相互照应,就表现出一篇论文的整体感。所谓先后次序指的是文章纵向结构的把握,也就是指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里论文是强调文章的内在关联性。所谓层次感指的是文章结构的横向把握。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将文章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便读者能够更容易的掌握你要表述的内容。

由于学术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行为,最大的忌讳就是重复前人,所以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术个性,就会有不同的论文结构。因此论文的结构也均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但是一些基本的规则却必须遵守。比如说你是按纵向发展的方式去结构文章的,你就要注意每层内容都要以前一层为前提,层层深入地往前推进;如果你是按照平面支撑的方式来结构文章的,你所列的几个方面一定有一个排列次序,它们是根据什么原则排列的,必须有充足的依据,而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堆积。尤其是各方面之间一定不能有相互矛盾之处。

依照上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术论文常用的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平行结构、纵向结构和纵横结构。二、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的意思是论文的几个部分属于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很难分出轻重与先后,所以称之为平行结构。

设置平行结构最重要的注意事项有两点:一是行文角度的选择。也就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才是证明文章命题最有效果的;二是几个平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的先后排列次序是依照什么原则与理念进行的。下面我们可以举出两篇学术论文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一篇是张少康先生的《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与自觉》(见《庆祝徐中玉教授九十华诞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篇文章共分4个部分,他们的小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形成于西汉”、“汉代专业文人创作的扩大和专业文人队伍的形成”、“汉代多种文学体裁的发展和成熟”、“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自觉”。当然,这四部分之前还有一段总序,主要是追述汉代之前的文学观念萌芽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即西汉中后期中国文学观念的自觉已经完成。最重要的是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与原则。这四个部分是平行的,他们之间很难分出孰轻孰重,而且都是对证明其命题很有效的角度。第一部分主要谈文学与学术的分家,比如说刘歆的《七略》已经专门列出了“诗赋略”一类,这就已经注意到文学的类特征。第二部分文学已经形成一种专业,第三部分说的各种文体已经大致齐备与成熟,第四部分说已经具备了自觉的文学批评意识。这四个方面对于文学观念来说都是至为关键的,只要你承认这四个方面是实事,你就无法否认作者提出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行文角度有效。更进一步,这四个部分的排列次序也是和合乎逻辑的。文体观念决定人们的创作性质,所以摆在第一;作者是文学创作过程的第一要素,所以排在第二;作品是由作者写出的,因而排在第三;有了文学作品才可能进行文学批评,故而列于最后。可以看出,这四个部分是根据文学行为的实际过

程来排列的,你不能说哪个更重要,但却有逻辑顺序,如果打乱这个顺序,文章的结构就没有逻辑性可言了。

再看赵敏俐教授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一期)。本文共分5个部分:1.“魏晋文学自觉说”简述;2.“汉代文学自觉说”

的挑战;3.对曹丕《典论?论文》的重新理解与评价;4.“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的关系;5.不要忘记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这也是属于平行结构,因为它是按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几个部分的。但这又与上篇文章不同。本文的中心是要在文学观念自觉的角度谈汉代与魏晋文学之间的关系。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说魏晋文学正是汉代文学的继续。“由于时代的变迁,原本在汉代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与以功利主义为主的文学形式逐步失去了它的主导地位,而原本在汉代处于支流地位的道家思想和以抒写个人情怀为主的文学形式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汉代文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我们应作如是观。”为了论证此一观点,作者采用了以第三部分为支撑点,前后串连起其他四点的关联方式。第一、二点先摆出前人两种不同文学自觉说,就行成了两个对比的点。然后就检验作为“魏晋自觉说”的支撑文献的《典论?论文》,说明“诗赋欲丽”的观点并不是曹丕首先提出来了的,而是汉代就已经提出的看法。然后又用第四部分说明“功利主义”不能说与文学完全对立,魏晋以后功利主义也没有在历史中消失;第五部分说汉代人也有“个体意识”和抒情文学。经过论证后,得出了汉代与魏晋文学是前后继承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关系。因而本文的行为方式是对比,所以必须以如此的手段来结构文章。

三、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最容易把握的是依时间的顺序来安排行文,我们又把它称为历史的方法。这一般多用于探索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的学术论文。比如冷卫国的《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王廙(YI)等“宣扬盛美”;2.孙绰等“作金石声”及王羲之“赋以布诸怀抱”;3.陶渊明“导达意气”;4.谢灵运“用感其心”与“赋以敷陈”;5.李充《翰林论》、傅亮《文章志》评木华《海赋》。很明显这是以时间为顺序,从而显示每个阶段赋学批评的特点与发展的线索,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东晋赋学批评,我们基本上按照前、中、后三期进行了论述。”当然这其中有两点变通,一是将同属于东晋后期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分成了两部分,二是单独把李充与傅亮列出。前者因为二人均为大家,有足够单列的分量;后者是因为在抒情小赋流行的东晋,善于铺陈的大赋也还没有绝迹,所以单独列出。这也说明每篇文章都应根据不同对象加以变通。

但是,纵向结构并不是都按历史过程来安排,有时也按先后顺序来做为结构方式。我的论文《梁山泊三易寨主的对比设计与水浒传的创作思想》,是按照王伦、晁盖与宋江三个阶段来设计行文的,这其中尽管也有时间先后的因素存在,但更重要的是三人的个人品格与思想特征所决定的。好的纵向结构一般都更重视其逻辑的先后次序,把每层论述都建立在上一层的基础之上,其论述层次较之平行结构更为严格,不允许有少许的错乱颠倒。

四、纵横结构

纵横结构是将上述两种结构结合起来,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我们有时将它成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

如李道和的《炎帝与关公的历时性传承》(《明代文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从题目看就是一篇按照时间顺序结构的文章,但是当你看到文章的小标题时,却发现是按照逻辑次序设计的:1.炎帝与关公的表层关系;2.炎帝与关公深层关系;3.炎帝与关公传承置换的时空背景。从表层、深层与时代背景看,完全是一种逻辑结构的安排。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全文,就会发现在每一部分内部,又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第一部分作者经过详细考察,发现了一个炎帝、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