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ppt
金黄的稻束地之子ppt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如何理解《地之子》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提示诗人从反面着笔,以自己对“天”的姿态,来反衬自己对大地的 崇敬和热爱。 诗人十分清楚:天国是虚幻之乡,只能仰望,只能用来寄寓希冀和 梦想;若企图脱离大地而寄身天国,那么“我”将失去天国——天国会 因不堪承载真实而垮塌。 同时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 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 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金黄的稻束”象征了什么? 提示“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 仅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指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 秘地契合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 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 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 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如何理解《地之子》一诗中的“大地”? 提示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 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 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二赏析语言,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首诗由于独特的对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使语言带有 一种雕塑般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 束本身的质感,也是出于一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 调。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 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金黄的稻束》公开课ppt(有配套教案)
2021/4/16
“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 何关系?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 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
思考探究
•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
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
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2021/4/16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满月”除了作为背景, 还有何深层含义?
在用“满月”“ 远山”为“稻束” 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为什么 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没有一个 2021/4/16 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 不• 同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
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 “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 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 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 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 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 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 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021/4/16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 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 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 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 近邻》。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_课件2
答案
①抵御
②防御
2.整合·整治 两个词都有整理组合的意思。“整合”,着重于几种关系 的调整、组合;“整治”,着重于整理、修理。 例句:①中国装备制造业重组和________的计划被迫再次 修改。 ②公司为了给广大业主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近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各小区进行了________改 造工作。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礼记·大学》 赏读: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 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富润屋,德润身”,是古人一向倡 导的思想。其实,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修 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学与德是裙带关系,共同构成古 今知识分子们的精神品格。润屋:装饰房屋。润身,修养自 身。心宽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 坦。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 襄人,蒙古族。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 誉委员。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 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 《童年牧歌》《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 诗》等。
三、审美视窗 怀念洛夫 想到了你,如咀嚼五香蚕豆般想起他的诗句。最初的记 忆是在边界,你们说着说着,就跨越了几十年来到落马洲, 边界望乡,望深圳的福田与水围,你无法越界,像一朵在四 月仅存的杜鹃在界碑后面咯血。故国的山水在望远镜中放 大,伸手之时却幻成了一掌的冷雾。诗的年代已经过去,满 怀生存的欲望,我曾走过深圳,走过福田,走过水围,却看 不到你诗中的那只白鹭飞过水田。
答案
①整合
②整治
四、词语解释 1.贲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襁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黄的稻束郑敏-PPT课件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找出并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 “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 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诵读欣赏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 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 们的心边 ,/ 没有一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 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 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 思想。//
是谁在低首沉思,沉思 什么呢?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怎样理解最后一句?
“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 母亲在“金黄的稻束” 成长的过程中担负着孕育 者、劳动者的角色,付出 的辛劳和艰辛看似平凡实 则伟大,在收获日里没有 狂欢,只有静穆,所有的 付出都化作“伟大的疲 倦”。诗人赋予母性的疲 倦和静穆,表现了母亲的 辛劳、坚韧、无私奉献的 伟大品质,这是一种肯定 和赞颂。
“肩 荷” 这 个词汇是 用于“稻 束”还是 用于“母 亲”的? 如何理解?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 “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 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 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 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 一个思想。” ?
怎样理解“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承上启下,母亲收获的喜悦恰如满 月的夜晚,如此静穆;但母亲的伟 大像“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永 远不会忘记。 为什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穆”?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 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 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 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张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金黄的稻束》教案南皮一中张艳1.教学目标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
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
作品有《寻觅集》、《郑敏诗集》,是“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的女诗人。
“九叶”诗派:九位诗人分别为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曹辛之、杜运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他们的主要作品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代诗人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
在一个金色的黄昏中,诗人看见了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使作者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当这一情景触动作者灵魂的时候,作者便不由自主地写起这首诗来。
三、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四、初步理解内容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4.2《金黄的稻束》《地之子》等ppt课件
2 新知识 · 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基础导练 1.正字音 nɡ 襁褓 (qiá ) bǎo 白鹭 ( lù ) .. .
(3)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写意画 ——《半棵树》 诗人牛汉 1955 年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 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释 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但这些 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相反,逆境生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 的生命意识。 据牛汉讲, 《半棵树》 是 19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马 勒 . 勒 紧 勒 . 土 泥 . 泥 拘泥 .
咯 血( kǎ ) . 鹧鸪 ( zhèɡū ) 贲 张 ( bēn ) 齐楂 楂 ( chá ) .. . .
lè lēi ní nì
o 整 tiá 调 . 调 动 dià o 调 .
1 新情境 · 激趣引航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年代越久,酒的味道就 越醇香;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 尝;故乡是游子记忆中的片段,越理越无法理出头绪,越剪越无法剪 辑出完整的画面。 流浪的脚步离开了故乡的热土,却把乡思寄养在村口古井中,任 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会荡得千里之外的游子心绪难宁。听异乡深 夜的秋虫轻吟,依旧唱那曲不变的乡音,纵使尘封的往事爬满青苔, 仍然挥不散、吐不出、忘不掉、道不尽的还是那一腔怀恋,满腹乡思。
(3)简介:牛汉,1923 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 襄人,蒙古族。“七月”派诗人之一,被称为“倔强的诗人”“一个 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子”。 成就: 诗集 《温泉》 曾获 1983~ 1984 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有 《海 上的蝴蝶》 《沉默的悬崖》 《蚯蚓和羽毛》 《牛汉抒情诗选》等诗集。
六年级《金黄的稻束》 ppt课件---注音版
欣赏美文朗诵
整体感知美文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 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 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 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 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 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 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鉴赏诗中意象
【解析】D项的内容是完全错误的。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 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 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 “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 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 束”,因此D为选项。
高 耸 的 山 巅
流去的小河
诗文以“金黄的稻束”为基本意象,将收 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 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 的力量。但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 的稻束”直接比做“母亲”,或是直接比 做“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 展开联想和沉思。黄昏时分收割过的田野 里“金黄的稻束”这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 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 的坚韧和美丽又自然而然地激起我们对历 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
2.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 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 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 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 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 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 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 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 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 田里”沉思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PPT课件
2.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 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 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 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 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 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 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 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 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 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D项的内容是完全错误的。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 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 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 “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 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 束”,因此D为选项。
知识迁移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 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 一声:/“咱们的中国!”
22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 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 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调整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 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 写。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四略读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 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 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点拨] 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的 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 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 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伟大的疲 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疲倦 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 来,成为一座精神的雕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汉园三诗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 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 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 行集》,“汉园三诗人”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 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 的诗歌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 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从诗歌流派整体分类上看,“汉园三诗 人”属于中国现代派诗群。1936 年 3 月,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创作 丛书之一的《汉园集》的出版,在诗坛上引起很大的轰动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汉园三诗人”的名字便确立下来。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文主旨]
《地之子》通过“母亲”“襁褓”“怀抱”等比喻, “大地”与“天国”的鲜明比照,深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 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了诗人不求空华、唯愿踏踏实实地去 寻求人生意义的严肃的生活态度。
郑敏说《金黄的稻束》是这样诞生的:“一个昆明常 有的金色黄昏……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 首闪进我的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 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 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 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 们。”“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我的 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 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
金黄的稻束(宋亚群)
1、这首诗的核心意 象是什么? 2、围绕核心意象又 写了哪些意象? 3、“金黄的稻束” 象征着什么?
朗读、品味、探讨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 “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意味着收获,同 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 的修辞效果,给稻束赋予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 情思。
朗读、品味、探讨
写作特色
1、象征手法 2、联想丰富,稻束和 母亲二者来回闪动, 融入了深深的沉思。 3、语言优美
朗读、品味、探讨
“皱了”和“美丽”并列有什么含义?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 生命的艰辛与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皱” 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 称其为“美丽”。这是一种动情的赞颂。
朗读、品味、探讨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静默” 有什么意味?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本身是静默 的;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 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朗读、品味、探讨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末句“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 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 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 程而具有了永恒性。正是在静默中,诗人回溯了 历史,发现了雕像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结晶。可以 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 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著有《寻觅集》、《早 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 集《九叶集》,郑敏与陈敬 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 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 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 人”。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的美丽的脸,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收获日的满月在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高耸的树巅上 而你们,站在那儿 暮色里,远山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围着我们的心边
金黄的稻束 教学版 ppt课件
究竟是什么让她充满活力?
• 答案就在郑敏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里:
• “鸟儿的翅膀为什么不沉重?/它的 身躯为什么不知疲劳?/它没有浸在快 乐里,它的眼睛永远在寻找。” (《寻找》)
4
郑敏(1920---),
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
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
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
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
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
• 它是收获的象征。
•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 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 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
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
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2020/10/15
27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 和语言)与“思”(对人类存在的 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精品资料
“九叶派”诗人郑敏:不老的“最后一叶”
2020/10/15
• 如今,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 零,留下的这一叶也许并不感到寂寞。 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纸 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
“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
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
诗人不老。现在,90岁的老人还带着
博士生,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外文著作。
索把多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
,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
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
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让
人感到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
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课件
-1-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2-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 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 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 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 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 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 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 稻束们的沉思宁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 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 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它酿成酒,香气四溢。”遂成此诗,抒 发对收获与母亲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又表现了对历史与生命的无尽深思。
-15-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我想念那土地
那 土 地并不起眼,我却深深地热爱着它。 小 路 旁的田地是淡淡的灰褐色,小溪边的黏土是纯灰色的,老旧的小学 旁 边 的山坡是橙黄色的…… 曾 几 何时,我们聚在那灰褐色的土地上,用一块又一块灰褐色的土块,搭 建 起 一座又一座灰褐色的塔。我们塞进柴火,在一片轻烟过后,红色的火苗 陡 然 窜起,把我们的脸蛋烤得通红温热。我们拼命地添加柴火,直到那灰褐 的塔的内侧被烤得通红,像红宝石一般。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我们手中的红薯、 芋头塞进去 ,然后兴奋地将一座又一座的塔撂倒,盖上灰褐色的泥土,踩啊踩, 跳 啊 跳。许久,当我们兴奋地刨开那灰褐的泥土的时候,香味扑鼻而来,连泥 土 都 是香的,空气中弥漫着原始的淳朴气息…… 曾 几 何时,我们带上像破烂的钢盔一般的铁锅,带着米,碗里装着盐和酱 油 ,出 发去干活,在路上顺手挖点葱蒜和青菜。当中午降临时,火辣的太阳莅 临我们的头顶。我们在那灰褐的土地上,用石块和土块垒成一个小小的灶台。 在 清 澈的山泉里,淘洗着锅里的白米,偶尔还会有些许小青蛙游过……炊烟 慢慢升起。当葱蒜青菜及盐油全部下锅后,别致的香味慢慢溢出。我们就在 那 阴 凉的树下,享受独具一格的原始风味……
诗歌赏析-郑敏《金黄的稻束》课件PPT(41页)
金
赞美的对象。
黄
的
稻
束
》
04
写作特点
XIEZUO TEDIAN
-《金黄的稻束》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一、运用联想和象征手法。
诗人由低垂的稻束联想到疲倦的母亲;由稻束剪影般的形象,联想到静 默的雕像;由稻束静默的形象,联想到人低首沉思的形象。低首的稻束,引 发了我们对流动的历史的沉思,对孕育和守望生命的默默无闻的母性的讴歌。
作为“九叶派”的重要诗人,郑敏女士的作品对中 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金黄的稻束》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代 表人物有辛笛、陈敬容、唐祈、穆旦等。其于1940年代 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金黄的稻束》
“疲倦”写出了母亲的辛勤。
我割金 想过黄 起的的 无秋稻 数天束 个的站 疲田在 倦里 的, 母 亲
-《金黄的稻束》
内容探究
“皱”和“美丽”两个词语的意味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美 丽”,是对母性伟大、无私、坚忍精神的动情赞扬。 秋日的收获与老去的母亲,映射出令人心酸的美丽。
黄我 昏想 的起 路无 上数 我个 看疲 见倦 那的 皱母 了亲 的, 美 丽 的 脸
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作者自己如是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 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从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 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 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 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 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流过,它的消逝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 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金黄的稻束》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 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 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 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 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 “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 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 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 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 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 ──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 表现了出来
语言品味
• 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 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 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 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 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 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 “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 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 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二、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 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 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 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 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 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 存在相映成辉
•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 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 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 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 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 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 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 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第四单元 3 金黄的稻束
料
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与陈敬容、唐湜、 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诗人合
称为“九叶诗人”
姓名 生卒年 字号称谓 籍贯
相关资料
李广田 1906-1968 字洗岑,曾用笔 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 散文家。与何其芳和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 人”。 著有诗集《汉园集》(与何其芳、卞之琳 合著)、《春城集》《李广田诗选》,散文集《灌木 集》《西行记》《画廊集》《银狐集》,短篇小说集 《金坛子》,长篇小说《引力》,文学评论集《诗 的艺术》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诗海拾贝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 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首句写枝条 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第二 句中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 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 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
姓名 生卒年 字号称谓
牛汉 1923-2013 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
籍贯
山西定襄
相关资料
蒙古族。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海上的蝴蝶》《温 泉》《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 《牛汉诗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集》,诗 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
姓名
洛夫
出生年 字号称
◎语林撷英 一、名篇名句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金黄的稻束PPT课件.ppt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 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 、“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 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仔细品读 米勒《拾穗者》
•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 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 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 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 重要女诗人。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 “低首沉思”的内容。
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 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 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 “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 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知识迁移
平凡与伟大
知识迁移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 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 ”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 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 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 它是收获的象征。 •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
二、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 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 亲,这土地”? 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 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 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 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 了力量。诗人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 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 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以加强读者 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
品味鉴赏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 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 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品味鉴赏
“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 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李广田
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 表诗文。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 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 《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 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 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 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 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 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 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 枝叶》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 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 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 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 田文集》。
语言品味
二、质朴的语言风格 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然,不故作高深之语, 更无洋化妩媚之嫌,词汇语象都稳熟平凡,自由舒展 的语言态度与自然质朴的生命谐调得天衣无缝。它诚 然是“大地之子”的心声,散发的是泥土的气息。当 我们一读它,就会被一种隐藏其间的深沉的感情力量 所打动,它有如表面平稳,不溅水花的汹涌潜流,有 如起伏平缓的大山,也似在地底下运行的地热……这感 情是如此的坚实、饱满,而又沉潜、平静,不知不觉 地撼动你,撩拨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 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不求空华,惟愿脚踏实地 的人生态度。这不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标榜,而是他 的整个的人格和心灵。正因为如此,诗人笔下,才会 表现得格外的真挚、深厚和丰饶。而且似乎这些朴拙 的诗句,也显得格外地富有表现力。
九叶诗派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 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 郑敏、唐祈、唐湜shí 、杜运 燮xiè、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 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 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 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 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 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 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品味鉴赏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 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 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 恒的思想结晶。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 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 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 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它是收获的象征。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 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 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 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 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 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 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品味鉴赏
“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 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 “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 者沉思,自然过渡。 “那儿”代历史的小河边。
汝溪中学:李 勇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 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 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 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 重要女诗人。
整 体 感 知
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眷恋,是人类极 其美好的情感,在太平洋彼岸,19世纪的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热烈颂扬“松树和橡 树的土地”,“柠檬与无花果的土地”, “喷着清凉气息的妖娆的大地”,“闪着 各种光彩的河川的大地”。在太平洋此岸, 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坛上,郭沫若频频地 呼唤着“地球,我的母亲”,显示着他的 热烈;艾青反复地吟唱着“大堰河,我的 保姆”,显示着他的深沉;而李广田,把 自己称做“地之子”,则显示着他的质朴。 虽然这几位诗人的性格各异,诗作的风格 不同,可对于用乳汁喂养过他们的人民, 用温馨抚爱过他们的土地,都有着同样诚 挚的“作为人子的深情”。
问题探究
一、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地”? 二、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 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 的母亲,这土地”?
问题探究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地”? 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 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 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 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 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可以把它与郭沫若 的《地球,我的母亲!》作对比阅读,看 两者的构思、格律以及风格有何不同。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自由诗。全诗分两节。第一节直接倾 吐诗人对于土地的深情。第二节由“地”而转 向“天”。《地之子》的作者正是从“大地” 与“天国”的这种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 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 染力。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歌唱美丽的“晴空” 与第一节内容相对应,将读者的思绪从地下引 到蓝天白云,却不料诗人笔锋一转,又回到地 上。这一突然的跌宕,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结语: “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 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 “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 这种反衬的跌宕艺术手法,能加强读者感受, 深化诗作的内涵。
语言品味
一、直抒为主的情思言说方式 诗人表达情思时综合了主观表现与客观再 现,以直抒为主兼及其他,抒发由客观物 象孵化的心灵意绪,创造了融合事物与心 灵的情思言说方式。如诗中以“襁 褓”“保姆”作比,渗透出对大地的浓情 厚意;最后还用“天国”与“大地”的对 比,强化了感情的明朗浓烈。这种言说方 式避免了直抒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迷 离,隐显适度,质感而明朗。
整体感知
“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个在山东 境内黄河与大清河之间那块平原上成长起来的普 通农家的儿子,亲切而骄矜地,满怀稚子之心地, “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 诗人出自胸臆的抒情,就如同大地一样的平直, 一样的质实,一样的本色。毋须矫情,毋须作态, 更毋须凌空高蹈,“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 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非常执 著地证实着抒情主人公和大地有着同样的血脉, 同样的品格,同样的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