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 (教学版)

合集下载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金黄的稻束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金黄的稻束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金黄的稻束教学目标:1、运用自读品味、讨论交流和分析归纳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内容。

2、挖掘诗歌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的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挖掘诗歌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交流、分析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激发兴趣)20世纪40年代,昆明一个常有的金色黄昏,一个聪慧灵秀的女学生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突然,一片开阔的稻田闪进视野,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这一切在瞬间激发了这位女学生的情绪,她陶醉了,写起诗歌《金黄的稻束》来。

二、了解诗人郑敏生于1920年,郑敏从小学到中学一直爱好文学。

中学毕业,考上西南联大。

在决定读何种专业时,她毅然填写了“哲学系”。

在西南联大,她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听郑昕讲康德。

她也听闻一多讲楚辞,听冯至讲德国文学,还听沈从文讲中国小说史。

因为有了西南联大哲学兼文学的熏陶,郑敏将哲学的思辨与感性的诗情融为一体。

郑敏属于“九叶诗派”(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郑敏总是能以现实世界为起点,展开对人类的思考。

三、初步品味1、听范读,标记节奏和重音,学生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2、找出标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读(1到2个学生)3、初步理解内容: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参考答案:金黄的稻束。

4、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精读鉴赏(一)研读第一部分1、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明确】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

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的效果,给稻束赋予了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_课件2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_课件2

答案
①抵御
②防御
2.整合·整治 两个词都有整理组合的意思。“整合”,着重于几种关系 的调整、组合;“整治”,着重于整理、修理。 例句:①中国装备制造业重组和________的计划被迫再次 修改。 ②公司为了给广大业主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近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各小区进行了________改 造工作。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礼记·大学》 赏读: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 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富润屋,德润身”,是古人一向倡 导的思想。其实,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修 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学与德是裙带关系,共同构成古 今知识分子们的精神品格。润屋:装饰房屋。润身,修养自 身。心宽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 坦。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 襄人,蒙古族。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 誉委员。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 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 《童年牧歌》《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 诗》等。
三、审美视窗 怀念洛夫 想到了你,如咀嚼五香蚕豆般想起他的诗句。最初的记 忆是在边界,你们说着说着,就跨越了几十年来到落马洲, 边界望乡,望深圳的福田与水围,你无法越界,像一朵在四 月仅存的杜鹃在界碑后面咯血。故国的山水在望远镜中放 大,伸手之时却幻成了一掌的冷雾。诗的年代已经过去,满 怀生存的欲望,我曾走过深圳,走过福田,走过水围,却看 不到你诗中的那只白鹭飞过水田。
答案
①整合
②整治
四、词语解释 1.贲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襁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黄的稻束郑敏-PPT课件

金黄的稻束郑敏-PPT课件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找出并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 “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 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诵读欣赏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 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 们的心边 ,/ 没有一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 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 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 思想。//
是谁在低首沉思,沉思 什么呢?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怎样理解最后一句?
“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 母亲在“金黄的稻束” 成长的过程中担负着孕育 者、劳动者的角色,付出 的辛劳和艰辛看似平凡实 则伟大,在收获日里没有 狂欢,只有静穆,所有的 付出都化作“伟大的疲 倦”。诗人赋予母性的疲 倦和静穆,表现了母亲的 辛劳、坚韧、无私奉献的 伟大品质,这是一种肯定 和赞颂。
“肩 荷” 这 个词汇是 用于“稻 束”还是 用于“母 亲”的? 如何理解?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 “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 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 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 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 一个思想。” ?
怎样理解“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承上启下,母亲收获的喜悦恰如满 月的夜晚,如此静穆;但母亲的伟 大像“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永 远不会忘记。 为什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穆”?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 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 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 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

金黄的稻束 教学版 ppt课件

金黄的稻束 教学版 ppt课件
动的母亲的赞美。
2020/10/15
13
金黄的稻束站在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不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疲倦”、“皱了”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与“美丽”矛盾吗?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满月”除了作为背景, 还有何深层含义?
2020/10/15
30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从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从 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 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 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 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 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 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 通过诗人心理的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 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 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2020/10/15
10
写作背景
作者自述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
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
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
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
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
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
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
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在用“满月”“ 远山”为“稻束” 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为什么 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金黄的稻束 教案

金黄的稻束 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教案标题:金黄的稻束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 稻谷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稻谷的生长过程。

2. 稻谷的样本或图片。

3. 稻谷的种子。

4. 盆栽土壤和盆子。

5. 小组合作的任务分配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介绍稻谷的生长过程,并引发学生对稻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稻谷的重要性,如食物来源、经济价值等。

探究(15分钟):1. 分发稻谷的样本或图片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稻谷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稻谷的生长环境和所需条件。

3. 分发稻谷的种子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子的外观。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盆栽。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盆栽土壤和种植方法,种植稻谷种子。

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任务分配表,分工合作,完成盆栽的种植工作。

2.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的稻谷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速度、叶子颜色等。

3. 学生讨论和比较不同小组的种植方法和结果,分享经验和观察结果。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稻谷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2. 引导学生总结稻谷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的贡献。

3. 结束课堂,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稻谷的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

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稻谷的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学生可以进行稻谷收割和加工的实践活动,了解稻谷的后续利用价值。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任务分工等。

2. 学生观察记录和分享的内容是否准确和详细。

3. 学生的总结和讨论参与度。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稻束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我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丰收和希望,更是我们应当珍惜和感激的。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稻束的生长过程,体会农民的辛苦,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1.3 教学内容1.3.1 稻束的生长过程1.3.2 农民的辛勤劳作1.3.3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第二章:稻束的生长过程2.1 课程背景了解稻束的生长过程,明白每一粒稻谷都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果。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稻束从播种到收割的整个生长过程。

2.3 教学内容2.3.1 稻束的播种2.3.2 稻束的生长2.3.3 稻束的收割第三章:农民的辛勤劳作3.1 课程背景农民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的辛勤劳作保证了我们的粮食安全。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民的辛勤劳作,懂得感恩和珍惜。

3.3 教学内容3.3.1 农民的日常工作3.3.2 农民的艰辛3.3.3 感恩农民,珍惜粮食第四章:珍惜粮食,从我做起4.1 课程背景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我们应该珍惜和节约粮食。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3 教学内容4.3.1 粮食的珍贵4.3.2 节约粮食的方法4.3.3 从我做起,珍惜粮食5.1 课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稻束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惜粮食。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稻束和农民的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5.3 教学内容5.3.1 稻束与我们的生活5.3.2 农民的重要性5.3.3 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第六章:稻束的经济价值6.1 课程背景了解稻束的经济价值,认识到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6.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稻束的经济价值以及农业对国家经济的作用。

6.3 教学内容6.3.1 稻束的市场价值6.3.2 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6.3.3 农业发展的未来第七章:稻束与文化7.1 课程背景稻束不仅是一种粮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金黄的稻穗》教案

《金黄的稻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金黄的稻穗》学科领域:语文、美术、社会实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稻穗的生长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认识稻穗,了解稻穗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绘画和手工制作乐趣。

难点:1. 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稻穗的生长过程。

2. 体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和制作稻穗,提高动手能力。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如彩纸、水彩笔等)。

3. 稻穗实物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稻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的稻穗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 学习稻穗的生长过程(10分钟)播放稻穗生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稻穗从播种到成熟的过程。

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农民伯伯种稻子辛苦吗?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4. 动手绘画稻穗(15分钟)学生动手绘画稻穗,可以自由发挥,鼓励创新。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农民劳动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对稻穗生长过程的理解。

2. 制作稻穗手工(15分钟)学生动手制作稻穗,可以采用剪贴、折纸等方式。

3. 展示与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重和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以绘画或写作方式,表达自己对稻穗和农民劳动的感悟。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教案标题:金黄的稻束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金黄的稻束,使学生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内容:1. 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从播种、生长、收割到加工成稻谷。

2. 探究稻谷的重要性:稻谷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粮食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观察和描述稻谷的特点:金黄的颜色、柔软的质地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张金黄的稻谷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描述稻谷的特点和颜色。

探究:3. 分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已剪好的稻谷植株。

4. 学生观察植株,讨论并记录下植株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5.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稻谷生长过程的小报告。

拓展:6. 学生展示小组的小报告,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7. 引导学生思考稻谷的重要性,讨论稻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8. 鼓励学生提出保护稻谷和农田的建议,促进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总结:9.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稻谷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乡的稻田,并写一篇关于稻谷的作文。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完成的小报告,评估他们对稻谷生长过程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稻谷重要性和保护意识的参与程度。

教学资源:1. 金黄的稻谷图片2. 已剪好的稻谷植株3. 小组合作的纸张和笔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稻田,亲身感受稻谷的生长过程。

2. 组织学生参与稻谷的收割和加工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稻谷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了解稻谷的种植技术和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设计2:金黄的稻束

教学设计2:金黄的稻束

第6课《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1.理解穆旦诗歌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2.理解北方农村背景的寓意,感受其中蕴涵的痛苦。

3.掌握比较阅读的一些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郑敏如何运用联想,由眼前丰收的稻束,想到人类的一个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慨。

2.理解“人类的一个思想”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假设同学们看到秋天田野里金黄的稻束,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你们想到的与稻束之间往往有什么联系?你是怎么由稻束想到它的?两个事物往往具有相关性,这是一思维方式,叫联想。

联想极富特性,它是一重要的构思方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借助“联想构思”而创作的诗歌——《金黄的稻束》。

二、初读思考(学生自读,作旁注。

)1.作者由金黄的稻束联想到了什么?2.你认为诗歌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构思?三、初读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评论。

教师归纳:稻束——疲倦的亲——沉默的雕像——沉思——人类的一个思想。

四、再读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他们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通过类比联想,由成熟稻束的低垂,首先想到的是“无数个疲倦的亲”,她们看上去都“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

尤其诗人将“皱”与“美丽”并列,可以想见,她们都由青涩走向成熟,孕育生命。

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

在“暮色”“远山”的映衬下,稻束又成为剪影般的效果,像静默的雕像,由静默,自然给人低首思索的感觉,而思想,人类的思想皆要经历季节的生长、痛苦的孕育与丰富的收割,一如这金黄的稻束,一如疲倦的亲,这是人类永恒的定律。

五、难点讨论1.文中的“你们”指的是谁?2.怎样理解稻束的沉思令“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3.“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是怎样的一思想?(对这些问的理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

4[1].2《金黄的稻束》教案

4[1].2《金黄的稻束》教案

4.2《金黄的稻束》教案1(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

导入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走近作者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

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金黄的稻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黄的稻束》教案1整体感知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画面。

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

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

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

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

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

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

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

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7课 金黄的稻束 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7课 金黄的稻束 课件1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如何理解《地之子》一诗中的“大地”? 提示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 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 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二赏析语言,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首诗由于独特的对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使语言带有 一种雕塑般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 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出于一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 贵的色调。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 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 的厚重感。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积名句 (1)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2)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3)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 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 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 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 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 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 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 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宁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 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 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它 酿成酒,香气四溢。”遂成此诗,抒发对收获与母亲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又 表现了对历史与生命的无尽深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第四单元 3 金黄的稻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第四单元 3 金黄的稻束


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与陈敬容、唐湜、 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诗人合
称为“九叶诗人”
姓名 生卒年 字号称谓 籍贯
相关资料
李广田 1906-1968 字洗岑,曾用笔 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 散文家。与何其芳和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 人”。 著有诗集《汉园集》(与何其芳、卞之琳 合著)、《春城集》《李广田诗选》,散文集《灌木 集》《西行记》《画廊集》《银狐集》,短篇小说集 《金坛子》,长篇小说《引力》,文学评论集《诗 的艺术》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诗海拾贝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 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首句写枝条 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第二 句中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 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 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
姓名 生卒年 字号称谓
牛汉 1923-2013 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
籍贯
山西定襄
相关资料
蒙古族。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海上的蝴蝶》《温 泉》《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 《牛汉诗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集》,诗 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
姓名
洛夫
出生年 字号称
◎语林撷英 一、名篇名句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金黄的稻束》优秀教案

《金黄的稻束》优秀教案

《金黄的稻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母亲的无私胸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如果说因为超级稻,我们认识了袁隆平院士,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诗歌——《金黄的稻束》,来认识一位百岁诗人郑敏。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诗人简介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当代女诗人。

九叶诗派重要诗人。

代表作《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代表人物有辛笛(王馨迪)、陈敬容、唐祈、唐湜、杜运燮、曹辛之(杭约赫)、郑敏、袁可嘉、穆旦。

其于1948年创办《中国新诗》月刊,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的诗歌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在战时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

作者自述:“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从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3.字词积累疲倦高耸树巅静默肩荷4.理清思路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作者由稻束联想到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歌颂了母亲的美丽、坚忍和无私。

金黄的稻束 精品教案

金黄的稻束 精品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

【教学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走近作者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

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金黄的稻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金黄的稻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金黄的稻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欣赏现代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类情感、命运的关心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式和特点的介绍;2. 诗歌《金黄的稻束》的朗读和理解;3.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4. 诗歌创作的练习和指导。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诗歌《金黄的稻束》中的意象和主题分析。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黄的稻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形式和特点的介绍: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诗歌《金黄的稻束》的朗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4.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等,理解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探讨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理解。

5. 诗歌创作的练习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供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金黄的稻穗》教案

《金黄的稻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金黄的稻穗》教案适用年级:一年级学科领域:语文、自然科学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稻穗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稻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稻穗的观察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稻穗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稻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实践、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稻穗。

(2)提问:你们知道稻穗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探究稻穗的生长过程(1)教师讲解稻穗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稻穗的特点。

3. 体验稻穗的收获(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稻穗的收获过程。

(2)让学生参与稻穗的收割,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4. 了解稻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教师讲解稻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稻谷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布置作业(1)观察身边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2)写一篇关于稻穗的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理解、讨论、背诵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调整意见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向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

作品有《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

三、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四、初步理解内容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熟练朗读课文,基础训练:一、二(简单介绍“九叶诗派”以扩大学生对新诗的知识面)板书设计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母亲主题:赞美母亲(再加上“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教学后记: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现代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这节课上介绍了一个术语--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很大。

教学设计1:金黄的稻束

教学设计1:金黄的稻束

第6课《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诗句含义;了解郑敏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2.过程和方法:熟读课文,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郑敏如何运用联想,由眼前丰收的稻束,想到人类的一个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慨。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在寒冷的腊月结识了有一腔爱国情怀的穆旦,在同时代与穆旦、杜运燮称为和谐的“三重奏”的,是一位女诗人——郑敏,而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金黄的稻束》。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语言的突破,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二、朗诵课文1.教师范读。

新诗的断句很有特点,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

2.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诗人选择的意象。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捕捉意象,整体感知1.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来的?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总结: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这里诗人借助了联想的构思方式。

请看积累部分关于“联想”。

(学生阅读。

)那么,为什么诗人由稻束会联想到母亲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从外形、内涵等角度引发学生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经历过春天般的纯洁,经历过夏天的火热,而后又是无数次艰难,才迎来秋天的硕果累累。

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

正是这样的联想才表达出对母亲的赞美。

延展:我们读过冰心的《繁星》《春水》,冰心最擅长写爱,你觉得郑敏所写的母爱与冰心的一样吗?(学生自由畅谈。

)教师:前面说郑敏诗歌的特点是——“思”与“诗”融为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今,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 零,留下的这一叶也许并不感到寂寞。 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纸 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 “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 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 诗人不老。现在,90岁的老人还带着 博士生,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外文著作。 究竟是什么让她充满活力? • 答案就在郑敏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里: • “鸟儿的翅膀为什么不沉重?/它的 身躯为什么不知疲劳?/它没有浸在快 乐里,它的眼睛永远在寻找。” (《寻找》)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不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疲倦”、“皱了” 与“美丽”矛盾吗?
金黄的稻束站在
“满月”除了作为背 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作者自述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 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 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 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 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 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 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 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 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 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 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 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 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 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在用“满月”我们的心边, 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 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金黄,是成熟的 稻束的颜色。金黄的 稻束,意味着收获; 同时,金黄又给稻束 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 高贵的美感。 “堆” 只是客观的描述,而 “站”运用拟人修辞, 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 田野的身姿,是收获 的见证和象征。
诗人为什么要将稻 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 无闻的特征,本身又具有 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 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 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 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 奉献。如同母亲的疲倦、
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 切言说。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 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 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 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 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 “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 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知识迁移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 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 “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 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 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 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 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 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 “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 ──“金黄的稻束”。)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 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 的?如何理解?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如何理解最后几句?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 诗人赋予 母性的疲倦和 坚韧以超越一 切的伟大的品 质,这是一种 肯定和赞颂。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 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 它是收获的象征。 •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 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 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 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 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知识迁移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 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 ”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 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 “低首沉思”的内容。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 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 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 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 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 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 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 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从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 从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 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 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 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 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 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 通过诗人心理的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 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 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 ,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 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 索把多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 ,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 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 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让 人感到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 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 。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 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 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 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 术线索贯串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 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 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 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 近邻》。
九叶诗派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 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 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 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 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小结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 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 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 的象征意义。
思考探究
•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 “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 的? •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 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 何关系?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 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 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动情的赞颂。
“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满月”写出 了母亲内心 的满足、欣 喜,烘托了 母亲的无私 胸怀。
郑敏(1920---), 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 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 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 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 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工作。 1960年后在北 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 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 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 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 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 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 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 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 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 美的融为一体的。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九叶派”诗人郑敏:不老的“最后一叶”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 和语言)与“思”(对人类存在的 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 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 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 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作“母 亲”或是“雕像”,而是据此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 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金黄的稻束”、“静 默”的“雕像”、母亲的疲倦、母亲无言的坚忍和美 丽,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无尽的沉思。 •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 个思想”,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 完美地合为一体。
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 “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 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 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 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 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 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 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