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ppt
合集下载
金黄的稻束地之子ppt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如何理解《地之子》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提示诗人从反面着笔,以自己对“天”的姿态,来反衬自己对大地的 崇敬和热爱。 诗人十分清楚:天国是虚幻之乡,只能仰望,只能用来寄寓希冀和 梦想;若企图脱离大地而寄身天国,那么“我”将失去天国——天国会 因不堪承载真实而垮塌。 同时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 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 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金黄的稻束”象征了什么? 提示“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 仅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指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 秘地契合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 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 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 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如何理解《地之子》一诗中的“大地”? 提示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 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 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二赏析语言,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首诗由于独特的对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使语言带有 一种雕塑般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 束本身的质感,也是出于一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 调。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 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金黄的稻束》公开课ppt(有配套教案)
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 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堆”只是客观的描述, 而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 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2021/4/16
“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 何关系?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 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
思考探究
•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
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
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2021/4/16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满月”除了作为背景, 还有何深层含义?
在用“满月”“ 远山”为“稻束” 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为什么 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没有一个 2021/4/16 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 不• 同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
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 “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 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 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 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 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 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 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021/4/16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 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 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 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 近邻》。
2021/4/16
“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 何关系?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 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
思考探究
•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
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
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2021/4/16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满月”除了作为背景, 还有何深层含义?
在用“满月”“ 远山”为“稻束” 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为什么 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没有一个 2021/4/16 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 不• 同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
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 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 “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 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 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 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 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 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 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021/4/16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 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 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 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 近邻》。
金黄的稻束郑敏-PPT课件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找出并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 “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 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诵读欣赏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 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 们的心边 ,/ 没有一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 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 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 思想。//
是谁在低首沉思,沉思 什么呢?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怎样理解最后一句?
“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 母亲在“金黄的稻束” 成长的过程中担负着孕育 者、劳动者的角色,付出 的辛劳和艰辛看似平凡实 则伟大,在收获日里没有 狂欢,只有静穆,所有的 付出都化作“伟大的疲 倦”。诗人赋予母性的疲 倦和静穆,表现了母亲的 辛劳、坚韧、无私奉献的 伟大品质,这是一种肯定 和赞颂。
“肩 荷” 这 个词汇是 用于“稻 束”还是 用于“母 亲”的? 如何理解?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 “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 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 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 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 一个思想。” ?
怎样理解“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 承上启下,母亲收获的喜悦恰如满 月的夜晚,如此静穆;但母亲的伟 大像“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永 远不会忘记。 为什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穆”?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 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 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 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4.2《金黄的稻束》《地之子》等ppt课件
2 新知识 · 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基础导练 1.正字音 nɡ 襁褓 (qiá ) bǎo 白鹭 ( lù ) .. .
(3)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写意画 ——《半棵树》 诗人牛汉 1955 年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 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释 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但这些 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相反,逆境生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 的生命意识。 据牛汉讲, 《半棵树》 是 19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马 勒 . 勒 紧 勒 . 土 泥 . 泥 拘泥 .
咯 血( kǎ ) . 鹧鸪 ( zhèɡū ) 贲 张 ( bēn ) 齐楂 楂 ( chá ) .. . .
lè lēi ní nì
o 整 tiá 调 . 调 动 dià o 调 .
1 新情境 · 激趣引航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年代越久,酒的味道就 越醇香;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 尝;故乡是游子记忆中的片段,越理越无法理出头绪,越剪越无法剪 辑出完整的画面。 流浪的脚步离开了故乡的热土,却把乡思寄养在村口古井中,任 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会荡得千里之外的游子心绪难宁。听异乡深 夜的秋虫轻吟,依旧唱那曲不变的乡音,纵使尘封的往事爬满青苔, 仍然挥不散、吐不出、忘不掉、道不尽的还是那一腔怀恋,满腹乡思。
(3)简介:牛汉,1923 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 襄人,蒙古族。“七月”派诗人之一,被称为“倔强的诗人”“一个 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子”。 成就: 诗集 《温泉》 曾获 1983~ 1984 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有 《海 上的蝴蝶》 《沉默的悬崖》 《蚯蚓和羽毛》 《牛汉抒情诗选》等诗集。
《金黄的稻束郑敏》课件
细腻的描绘与刻画
郑敏在描绘稻束时,运用了丰富的感官细节,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这种细腻的描绘方 式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稻束的美和丰收的喜悦。
音乐性的追求
郑敏在诗歌创作中注重音乐性的追求,使《金黄的稻束》在节奏、韵律和语言方面都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
郑敏深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她在诗歌中运用了许多古典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金黄的稻束”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西方诗歌的影响
郑敏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诗歌,受到了诸如T.S. Eliot等诗人的影响,这在 她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在她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节奏感强
郑敏非常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她通过运用押韵、排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 仅使诗歌读起来更加优美动听,还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03
《金黄的稻束》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动荡 不安的时期,战争、政治动荡和 社会的急剧变化为诗歌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
05
《金黄的稻束》的启示与思考
对生活的理解
珍惜当下
通过对稻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 对生活中平凡而美好的事物的珍 视,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
刻。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人通过描绘稻束与自然的关系,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强调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 性。
生活的意义
诗人通过稻束这一象征,引导我们 思考生活的意义,鼓励我们寻找生 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桑的感慨。
03
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郑敏在诗中通过对稻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她通过细
郑敏在描绘稻束时,运用了丰富的感官细节,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这种细腻的描绘方 式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稻束的美和丰收的喜悦。
音乐性的追求
郑敏在诗歌创作中注重音乐性的追求,使《金黄的稻束》在节奏、韵律和语言方面都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
郑敏深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她在诗歌中运用了许多古典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金黄的稻束”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西方诗歌的影响
郑敏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诗歌,受到了诸如T.S. Eliot等诗人的影响,这在 她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在她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节奏感强
郑敏非常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她通过运用押韵、排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 仅使诗歌读起来更加优美动听,还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03
《金黄的稻束》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动荡 不安的时期,战争、政治动荡和 社会的急剧变化为诗歌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
05
《金黄的稻束》的启示与思考
对生活的理解
珍惜当下
通过对稻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 对生活中平凡而美好的事物的珍 视,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
刻。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人通过描绘稻束与自然的关系,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强调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 性。
生活的意义
诗人通过稻束这一象征,引导我们 思考生活的意义,鼓励我们寻找生 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桑的感慨。
03
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郑敏在诗中通过对稻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她通过细
金黄的稻束ppt5 苏教版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 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 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 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 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 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 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 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 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 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 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 久的一个思想。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从第十句到诗歌最后,作者给低首沉 思的“稻束”拍了一个拟人化的特写, 使本是形象直露、鲜明,同时点名本诗 的思想,“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 动作为代价。
诗意: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 后的疲倦和静默、劳动者的代表母亲和人类历 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劳动者的由 衷赞美,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的哲思,以及对 母爱的讴歌。
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
“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
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 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
金黄的稻束
郑敏
仔细品读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
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 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 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 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 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 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 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 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 位重要女诗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6.金黄的稻束课件
读文章,整体感知
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
──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
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 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 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 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 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 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 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 了诗歌的厚重感。
语言品味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 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 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 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 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 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 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 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祝同学们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 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 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 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 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 长的意味。
读文章,整体感知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 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 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 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 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 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 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 “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 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 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
金黄的稻束ppt1 人教课标版
▪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 “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 情。下面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苍茫辽阔 的意境。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 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蕴涵其中。 也许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吧。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又再一 次将母亲的伟大体现出来。稻束在秋天 的田里沉思,也就是母亲在沉思,她在 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略 窥一二。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 心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她 用母爱换来了丰收。
金金黄黄的的稻束 稻郑束敏
了解作者
郑敏:
生于1920 年,诗人、 学者。著有 诗集《寻 觅》、《心 象》等 。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的丰富含义。 (3)了解诗人托物寄情的 表达手法。
有感情地 朗读诗歌
基础过关
给下列字注音: 束( )耸( ) 巅( )暮( ) 默( )荷( ) 魄( )渺( ) 皱( )
感知 思考
1.作者借稻束来赞美什么?
2.本诗在表两行诗句? 2.“皱了”和“美丽”并列
有什么含义? 3.如何理解“雕像”一词?
4.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一句的主体是什么?
5.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末句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 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 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 一个思想”?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 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 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 亲的赞美。
▪ 综合全篇,整篇诗都围绕“金 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通过 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 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 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 沉思和母性的歌颂。
本文的写作特点
▪ 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 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 “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 “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把 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二者在性质上或 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的被割倒的稻 束就象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 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 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 们的伟大与无私。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课件
略读
-1-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2-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 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 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 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 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 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 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 稻束们的沉思宁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 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 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它酿成酒,香气四溢。”遂成此诗,抒 发对收获与母亲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又表现了对历史与生命的无尽深思。
-15-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我想念那土地
那 土 地并不起眼,我却深深地热爱着它。 小 路 旁的田地是淡淡的灰褐色,小溪边的黏土是纯灰色的,老旧的小学 旁 边 的山坡是橙黄色的…… 曾 几 何时,我们聚在那灰褐色的土地上,用一块又一块灰褐色的土块,搭 建 起 一座又一座灰褐色的塔。我们塞进柴火,在一片轻烟过后,红色的火苗 陡 然 窜起,把我们的脸蛋烤得通红温热。我们拼命地添加柴火,直到那灰褐 的塔的内侧被烤得通红,像红宝石一般。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我们手中的红薯、 芋头塞进去 ,然后兴奋地将一座又一座的塔撂倒,盖上灰褐色的泥土,踩啊踩, 跳 啊 跳。许久,当我们兴奋地刨开那灰褐的泥土的时候,香味扑鼻而来,连泥 土 都 是香的,空气中弥漫着原始的淳朴气息…… 曾 几 何时,我们带上像破烂的钢盔一般的铁锅,带着米,碗里装着盐和酱 油 ,出 发去干活,在路上顺手挖点葱蒜和青菜。当中午降临时,火辣的太阳莅 临我们的头顶。我们在那灰褐的土地上,用石块和土块垒成一个小小的灶台。 在 清 澈的山泉里,淘洗着锅里的白米,偶尔还会有些许小青蛙游过……炊烟 慢慢升起。当葱蒜青菜及盐油全部下锅后,别致的香味慢慢溢出。我们就在 那 阴 凉的树下,享受独具一格的原始风味……
-1-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2-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写于 20 世纪 40 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 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 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 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 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 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 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 稻束们的沉思宁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 永久的一个思想,回忆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 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它酿成酒,香气四溢。”遂成此诗,抒 发对收获与母亲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又表现了对历史与生命的无尽深思。
-15-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我想念那土地
那 土 地并不起眼,我却深深地热爱着它。 小 路 旁的田地是淡淡的灰褐色,小溪边的黏土是纯灰色的,老旧的小学 旁 边 的山坡是橙黄色的…… 曾 几 何时,我们聚在那灰褐色的土地上,用一块又一块灰褐色的土块,搭 建 起 一座又一座灰褐色的塔。我们塞进柴火,在一片轻烟过后,红色的火苗 陡 然 窜起,把我们的脸蛋烤得通红温热。我们拼命地添加柴火,直到那灰褐 的塔的内侧被烤得通红,像红宝石一般。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我们手中的红薯、 芋头塞进去 ,然后兴奋地将一座又一座的塔撂倒,盖上灰褐色的泥土,踩啊踩, 跳 啊 跳。许久,当我们兴奋地刨开那灰褐的泥土的时候,香味扑鼻而来,连泥 土 都 是香的,空气中弥漫着原始的淳朴气息…… 曾 几 何时,我们带上像破烂的钢盔一般的铁锅,带着米,碗里装着盐和酱 油 ,出 发去干活,在路上顺手挖点葱蒜和青菜。当中午降临时,火辣的太阳莅 临我们的头顶。我们在那灰褐的土地上,用石块和土块垒成一个小小的灶台。 在 清 澈的山泉里,淘洗着锅里的白米,偶尔还会有些许小青蛙游过……炊烟 慢慢升起。当葱蒜青菜及盐油全部下锅后,别致的香味慢慢溢出。我们就在 那 阴 凉的树下,享受独具一格的原始风味……
诗歌赏析-郑敏《金黄的稻束》课件PPT(41页)
金
赞美的对象。
黄
的
稻
束
》
04
写作特点
XIEZUO TEDIAN
-《金黄的稻束》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一、运用联想和象征手法。
诗人由低垂的稻束联想到疲倦的母亲;由稻束剪影般的形象,联想到静 默的雕像;由稻束静默的形象,联想到人低首沉思的形象。低首的稻束,引 发了我们对流动的历史的沉思,对孕育和守望生命的默默无闻的母性的讴歌。
作为“九叶派”的重要诗人,郑敏女士的作品对中 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金黄的稻束》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代 表人物有辛笛、陈敬容、唐祈、穆旦等。其于1940年代 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金黄的稻束》
“疲倦”写出了母亲的辛勤。
我割金 想过黄 起的的 无秋稻 数天束 个的站 疲田在 倦里 的, 母 亲
-《金黄的稻束》
内容探究
“皱”和“美丽”两个词语的意味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美 丽”,是对母性伟大、无私、坚忍精神的动情赞扬。 秋日的收获与老去的母亲,映射出令人心酸的美丽。
黄我 昏想 的起 路无 上数 我个 看疲 见倦 那的 皱母 了亲 的, 美 丽 的 脸
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作者自己如是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 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从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 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 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 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 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流过,它的消逝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 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金黄的稻束_课件
•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完美地合为一体。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 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 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多个 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 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 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 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让人感到突兀。在省略中我们 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 “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 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 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 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 根艺术线索贯串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直到“三 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 新诗,出版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 与哲学是近邻》。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 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 “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 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 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 的。
•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 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 它是收获的象征。 •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
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 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 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 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 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 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多个 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 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 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 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让人感到突兀。在省略中我们 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 “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 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 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 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 根艺术线索贯串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直到“三 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 新诗,出版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 与哲学是近邻》。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 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 “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 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 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 的。
•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 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 它是收获的象征。 •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
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 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 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 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金黄的稻束ppt3 人教课标版
诗歌的语言特点
象征手法 联想丰富,稻束和母亲二者 来回闪动,融入了深深的沉思。
语言优美
语言品味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 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 修饰“稻束”,及时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 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 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在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 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乜沟通ろ古典是个対 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対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 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ろ乛 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 语言增添ろ诗歌的厚重感。
文中的“你们”代指的是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 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 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 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 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作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 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 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想 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 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 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请 做 好 课 前 准 备
稻 香
金黄的稻束
郑敏
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 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 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 “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 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 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 “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 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 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文章的开头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来了 一个长镜头,点明了诗里塑造的中心形象,点出了 时间。 三、四句则是诗人由此联想到付出艰辛劳动的“无 数个疲倦的母亲”,而第四句中“皱”与“美丽”并 列寓冇讴歌母亲辛勤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从第五句到第九句,诗歌拉 开镜头,展现了伫立的稻束的 背景,为后面诗人的深思奠定 了基础
金黄的稻束ppt2 人教课标版
2.诗人把“金黄的稻束”比喻为“母亲”,二 者有相似之处吗?
二者在性质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 的金黄的稻子和人类的母亲,同为孕育者和 奉献者;且秋天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历经 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 稻子老了会变黄,人老自然也会变黄(人老 珠黄吗),但这稻的黄,母亲的皱纹同是美 丽的。
难句探讨
1.“皱”与“美丽”很难为伍,但诗人却把 “皱”与“美丽”并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寓有感叹时光流逝和讴歌母亲的劳动之意
2.“稻束在秋天的田里沉思”,实写谁的 沉思?沉思什么呢?
是母亲在沉思 她在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 略窥一二。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心 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她用母爱 换来了丰收……
探讨思考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 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 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 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 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 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 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 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 意的对象。
郑敏与陈敬容、唐湜shí、杜运燮、杭约赫、唐 祈、袁可嘉、穆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 “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 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流派 名称,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九位诗人合出了影 响深远的诗集《九叶集》,后来被称作“九叶 诗人”。九叶诗派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 时代,他们努力在社会与自我、传统与现代、 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寻求某种平衡,形成了一 个思想与艺术上都极具张力的诗群。他们有着 共同的追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 他们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 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 敏
郑敏是在冯至的引领下与里尔克的诗结 下一生的情缘。她嗜读里尔克的诗,特 别是对里尔克的名作《豹》更是情有独 钟。她与里尔克一样,总是从日常事物 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并将其凝定 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每一个画面 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生,而在雕塑般的 意象中凝结着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 哲思,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就是 这样的作品。
九叶诗派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 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 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 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 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 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 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 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 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 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谢烨
谢烨生前是中国著名诗人顾城 的妻子,出生于1958年。在 1983年与顾城结婚,后生子 “小木耳”。在公元1993年10 月8日在新西兰被顾城杀死,顾 城旋即自杀身亡。
顾城和谢烨
鉴赏诗歌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 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十年浩劫, 是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 连磷火也没有。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 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 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 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 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 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 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知识迁移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 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 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 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 “低首沉思”的内容。
仔细品读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 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 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 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 重要女诗人。
一 代 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顾 城
顾城的帽子
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 帽子,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 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 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 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 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 却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 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 了母亲的无私胸怀。
品味鉴赏
“暮色” “远山”“满月挂在树巅” 等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 “这”指金黄的稻束;
“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 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 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 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 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 “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 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知识迁移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 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 “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 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 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 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 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 束”。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 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 “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 ──“金黄的稻束”。)
顾城(1956-1993) ,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 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 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 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 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 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 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 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 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 种文字。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品味鉴赏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 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 “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
品味鉴赏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 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 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 恒的思想结晶。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 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 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金Hale Waihona Puke 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 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它是收获的象征。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 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 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 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 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品味鉴赏
“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 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紧承上文。 “低首沉思”指稻束沉思,暗示作 者沉思,自然过渡。 “那儿”代历史的小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