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宁邦: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本宁邦:晏阳初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理念,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晏阳初,从中国一个乡村建设者的角度,提出了第五个人人应享有的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他于国界外备受推崇,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然而这么一位教育实践者与开拓者,在中国,他却被遗忘多年。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四代书香家庭。
五岁启蒙,就读私塾。
十三岁进了基督教传教士办的西学堂求学。
在西学堂,一位从英国来的姚牧师对晏阳初影响很大,从他身上晏阳初认识到了爱与善的力量。
四年后,他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
晏阳初以后常说3C影响了我的一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他所接受的三种教育:孔子、基督和苦力。
1916年晏阳初远渡重洋到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眼见民主社会种种,他立刻想到幼年读书心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这些思想,“为什么中国早有这些道理却不能实行呢?”两年以后,他在法国战地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欧洲弥漫在战火硝烟之中,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出了十五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做苦力。
1918年6月,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应征入伍为欧洲战场的华工做翻译工作和代写书信。
面对这么多劳苦大众,他不禁感慨:这样众多的中国人不识字,都是光眼瞎子,看不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进化,“本”不“固”,“邦”又哪能安“宁”和强盛呢?于是,他自编《千字课本》教华工识字,并创办《驻法华工周报》。
后来,其中一位华工给他写信,信中说怕他办的报纸卖的太便宜,会办不下去,决定捐出三年在战场积蓄的三百六十五法郎支持他。
晏阳初说,这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然教育了我。
通过这些活动,他获得两项珍贵的发现:一是中国诚实质朴的农民智慧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二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愚昧无知,完全不认识自己多数同胞的“苦”与“力”。
于是他决心回国后努力做“固本”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也不发财,把我的终生献给劳苦大众。
平民教育、乡村改造运动的缘起如此。
1920年7月,晏阳初回国。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列强割据、军阀混战之中,连年的战乱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当他看到祖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各种状况,深感推行平民教育刻不容缓。
他认为,平民问题和军队问题
为当时中国两大难题。
国内文盲众多,国民素质低劣,贪污腐败的官僚政体继续存在,社会经济没能改善,健全的舆论无从建立,以上种种乃为内乱外患的根源。
因此推行平教育,启发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当务之急,必须迅速发动。
他先后在长沙、烟台、杭州及武汉等地宣传平民教育,推动城市平民识字运动。
1923年在晏阳初的倡导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北平成立。
晏阳初认为,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85%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平民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农村。
为了开展平民教育,平教会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进行农业教育、农民研究和农村调查等主要工作。
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数百名知识精英分子,包括许多博士、教授、大学校长,为了探索一条用教育改造社会的道路,离开生活舒适的大都市,走向条件艰苦的乡村,与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
此后不久,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的九大信条,这九大信条就是平民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
此后,在不断社践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立了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为手段,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行为特征,以提高大多数农民的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就一代“新民”为奋斗目标,以从根本上铲除“愚、贫、弱、私”四大劣根和救亡图存、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理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定县实验”。
在定县,晏阳初与同行们不仅教村民读书写字,而且引进品种,改良农作物,改进农具,在那期间他们还举办了一场农产品展览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定县沦陷,实验工作初迫停止。
随之,平教总会人员一部分投入筹敌斗争,一部分陆续迁往长沙,在湘西南继续进行实验。
1940年,晏阳初在重庆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担任院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院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成为平教总会的工作中心。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的经验为蓝本,制定了基础文教计划,在全世界未开发地区进行基本教育。
据说抗战胜利后晏阳初向蒋介石请求帮助:我们的人民遭受了二十多年的战争,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回答:你是一个学者,我是一个战士,并说等他消灭了共产党以后要聘晏阳初为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领导。
晏阳初说,委员长,如果你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
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晏阳初条款”的议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
次由外国人促成的国会拨款条款。
条款规定,四亿两千万对华经济援助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5%不超过10%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晏阳初被称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平教会被解散。
1949年11月,晏阳初赴美国定居。
从50年代起,他致力于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先后在泰国、菲律宾、加纳、古巴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推行定县实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
1967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该院主要任务是:“实地工作研究、国际培训、国际推广”,为其他国家乡村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师资力量。
晏阳初因其对社会底层的关心以及身体力行地深入农村开展乡村教育的行动受到广泛的尊敬,获得很多荣誉。
1943年晏阳初被美国「哥白尼逝世四百年全美纪念委员会」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较大的10人」之一。
1945年被美国旧金山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1967年被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奖章」。
1987年美国总统列根在总统办公室授予晏阳初「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
1991年1月17日,晏阳初以白岁高龄在美国逝世。
在他的《九十自述》一文中晏阳初做出这样一番自我评价:我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产儿,我确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我愿爱,不愿恨,我愿以仁化敌为友,以爱化苦为乐。
伟人虽然溘然长逝,但其精神与思想永垂不朽。
晏阳初不仅仅是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者,也是一位独具创建的教育思想家。
概括而言,晏阳初的思想有以下特点。
(一)不仿古、不仿欧,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体系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创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与近代中外教育史上所称的贫民教育概念迥然不同。
它不是以慈善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不是为少数人专有的“贵族教育”;不是欧美式的成人实习教育;也不是社会教育的别称。
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为全民所有的一种新兴教育。
它既不仿古,也不仿欧,而是一种空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运动。
(二)深入民间,推行四大教育
首先。
通过调查,晏阳初发现农村最基本的问题可:愚、穷、弱、私。
然后针对上述基本问题,然后实施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
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
使中国人特别是最大多数的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的新民。
而要实施四大教育就需要采用三大教育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并分别设立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
(三)从民本思想出发,将乡村改造与社会本位教育融为一体
晏阳初的理论核心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围绕这一核心建立了一套有关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体系。
他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
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
”他在定县推行实验,企图通过乡村改造和平民教育,来再创民族的新生命,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所提倡的“民有”、“民享”、“民治”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思想从而使得传统的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和进步意义。
(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正如晏阳初所说:“一切的教育工作与社会建设必须有事实的根据,才能根据事实规划实际方案”。
他批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埋首故纸堆,背颂经文注疏,以仿模古人和“抱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迂腐学风和态度。
同时他亦批评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一昧拜倒在西方文化足下和盲目照抄照搬西洋教育制度的错误做法,毫不客气地指斥这类知识分子是“民盲”,是“百无一用”。
他要求乡村改造工作者必须具备四个C:即能力(Ccmpetence),至少有一种专长才能;创造力(Creativity),既能解决书本上查不到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发现民众的潜力并引导发挥出来;奉献精神(Commitment),长期扎根于民间,与平民打成一片,“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百折不挠;以及品行(Character),以身作则,不为利诱,不为威屈,不为富贵所动心。
总之,他的方法论思想,贯穿了实践(实验)第一的科学性原则。
晏阳初理论与实践并行,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以固本宁帮,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晏阳初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提倡逐步改良,这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相抵触,加之晏阳初身为基督徒,与鼓吹无神论的共产党格格不入,因而在中国大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宣传中回避、淡化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而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包括毛泽东和他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如今人们开始逐渐认识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论,一些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社会学者如温铁军等甚至将晏阳初在中国大陆中断的乡村教育运动继续下去,成立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委员会、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研究会等非政府组织。
学术界和民间都正在逐步重新认识晏阳初和他的教育理念。
晏阳初先生以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的精神在国难当头之际开展救亡图存的平民教育运动,其意义在当时不可估量,对于至今的教育也有这重大的启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我想起了威斯敏斯特教堂有这么一句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教育的改变,来自于我们所做的改变,我们即使没有雄鹰般的凌霄之志,那也要如蜗牛般脚踏实地的前行。
教育不是说出来,所有的理念唯有真正执行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面对教育,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去做出一点点改变,哪怕那仅仅是沧海一粟,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