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资料

合集下载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态学(任晓丹)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2.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驯化: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

3.内稳态: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4.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如桦尺蠖在污染地区的色型变化。

5.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6.光周期现象: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7.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某一特性由于回应另一物种的某一特性而进化,而后者的特性也同样由于回应前者的特性而进化。

8.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9.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得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

10.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内,通过形态的和生理的特征可以相互区别的不同种群。

11.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12.性选择:在自然界生物的生殖过程中,异性个体之间是有选择性的,包括对异性的体形、颜色、行为等方面的选择。

13.利他行为:动物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14.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繁殖行为、双亲行为等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以及领域行为、社会等级等与性别无直接关系的行为。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生态学的方法包括层次观察、整体观察、系统观察、综合观及进化观。

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4.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5.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6.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

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7.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1.系统是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

它具有结构的有序性、组分的整体性、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控性4大特点。

2.系统的功能的整合作用:指系统的整合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的整合功能不等于特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即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定性分析阶段,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层次,明确研究目标。

第二阶段为定量研究阶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

第三阶段为模型分析阶段,是在系统动态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试验,优化系统功能。

第四阶段为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拟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6.环境因子分为3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8.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9.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0.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1.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小散热。

12.生态最适点:在由种间竞争条件下,13.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4.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5.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

16.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第二章19.种群: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

20.2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2.单体生物:个体很清楚,各个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23.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0.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因子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资料

生态学资料

一、基本概念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如捕食者与猎物),即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生物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在各种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为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极限,他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生态幅:在耐受性限制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定于各个钟的遗传特性。

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个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小因子法则只能应用于稳态条件下)发育反应:生物在生长期受环境条件影响时,其基本结构和外表上发生的不可逆变化反应。

光饱和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光补偿点:光合作用率与呼吸作用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动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K=N(T-C)K:发育天数T: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生物学零度,℃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是物种的存在单位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或联种群。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临界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Ecology(生态学):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2、Ecosystem(生态系统):The biotic community together with the abiotic factors; all the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biotic community and between the abiotic factors.3、Environment(环境):The sum total of physical and biotic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responses organisms4、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refers to the growth of organisms in the growth,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behavior and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5、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Each kind of environmental factor to adapt the size of that ecological amplitude range6、Population(种群):a group of organisms of the same type, or species, living together in the same area7、Population growth(种群增长):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increases or decreases with time8、Age structure(年龄结构):the proportions of each individual in each age class.9、Life table(生命表):A life table is an age-specific account of mortality(Life table provide a summary of how survial and reproductive rates vary with the age of the organisms.)10、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内禀增长率):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rth rate and death rate is the intrinsic growth rate内禀增长率(r) (instantaneous per capita rate of growth瞬时人均增长率).11、Ecological strategy(生态策略):Ecological Strategy (life history Strategy) describe the anatomical,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adaptations control how individuals invest in reproduction and self-maintenance in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12、S-curve(”s”型曲线):Natural mechanisms come into play and cause the population to level off and continue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This pattern is known as the S-curve13、J-curve(”J”型曲线):In the absence of natural enemies, the population keeps growing until it exhausts essential resources - usually food - and then dies off precipitously due to famine and, perhaps, diseases related to malnutrition. This pattern is known as a J-curve14、R-strategy(r策略):R-strategy is to produce massive numbers of young but then leave survival to the whims of nature. This strategy results in very low recruitment15、K-strategy(k策略):K-strategy is to have a much lower reproductive rate but then care for and protect the young to enhance recruitment16、Niche(生态位):Niche includes temporal and spatial positions of population (individual)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with relative populations (individuals).17、Community(群落):A community is a group of interacting populations that occupy the same area at the same time.18、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Species have a community impact that is proportional to its biomass19、Succession(自然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is the sequence of community changes aftera disturbance20、Food chain(食物链):pathways where one organism is eaten by a second, which is eaten by a third, each such pathway is called a food chain21、Food web(食物网):all food chain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form a complex web of feeding relationships-food web22、Abiotic factors(非生物的因素):All the factors(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23、Biotic factors(生物因素):a kind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biological morphology, growth,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any other animal, plant or microbial activities of ecological factors.24、Primary Succession(原生演替):the sequence of species on newly exposed landforms that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influenced by a community, e.g., areas exposed by glacial retreat.25、Species(物种;种类;类型;[逻辑] 个体):All the members of a specific kind of plant, animal, or microbe; a kind given by similarity of appearance;capacity for interbreeding and producing fertile offspring.26、Biotic community(生物群落):All the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plants, animals, microbes occupying a given area.27、Autotroph(自养生物,靠无机物质生存的生物):Organisms which produce their own organic material from inorganic constituents in the environment using an external energy source, are autotrophs .28、Heterotrophs(异养生物):Organisms which must consume organic material to obtain energy and nutrients, are heterotrophs .29、Ecotone(群落交错区):One ecosystem may gradate into the next through a transitional region, known as an ecotone.30、Trophic structure(营养结构):The major fee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re the trophic structure .31、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Most producers are green plants, which use light energy to convert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to glucose and then release oxygen as a byproduct. This chemical conversion, which is driven by light energy, is called photosynthesis.using light energy, producers make sugar (glucose, stored chemical energy) from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release oxygen gas as a byproduct.【6CO2 + 12H2O →C6H12O6 + 6O2 + 6H2Ocarbon water light glucose oxygen waterdioxide energy (gas)(gas) input(low potential energy) (high potential energy)】二、问答题1、Why biodiversity is important?(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与人类本身延续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