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经验启示
国际金融中心漂移的路径、成因及启示
3 7
王巍
陶长高
王
国际金融 中心漂移 的路径 、 因及启 示 成
市场 作 为 平 台 , 实 现金 融 中心 的功 能 , 来 即增 量融
体经济 的发 展为 金 融业 的强 大提 供 了丰 富 的资 源 , 也是促进 金融 业 发展 的 内在 动力 ; 受 经 济发 展程 而 度决定 的 收入 水 平 则 直 接 影 响居 民 的 资 产选 择 偏
道 国充足 的资 金供 给和强 大 的本 国经 济 资 源予 以支 持 。如纽 约原 本是满 足纽 约本 地 交 易商 需求 的 国内
金 融 中心 , 着美 国经济 的不 断 发展 , 度 的不 断 完 随 制 善, 现在 纽约 已经 是 为 包 括美 国在 内 的全 球 客 户 提 供 金融 中介 服 务 的全 球 金 融 中心 , 业 务 范 围十 分 其 广泛 , 同时也 吸引着 世界 各 国 的金融 人 才 加入 其 中 。 还 有一 些金 融 中心的形 成可 能并 没 有 国 内金 融 中心 的起点 , 而直 接成 为离 岸金融 中心 , 开曼 群 岛是 以 如 减 少或 废除 金 融 管 制 、 免 租 税 等优 惠条 件 来 吸 引 减 国际金 融业 者 , 事 的金 融 活 动 也 以境 外 通 货 为 交 从 易 媒介 , 同时也 主要 以境外客 户 为交易对 象 。
[ 基金项 目]09年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青年 项 目(00 09 20 79 33 ) [ 作者简 介 ] 王巍 (9 9一 , , 西 于都 人 , 华 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 博 士后 流 动 站 研 究人 员; 长 高 17 ) 女 江 清 陶 (90一 , 江西 临川人 , 18 ) 男, 中国光 大银 行董 监 办 处长 , 士 ; 博 王梅 (9 3一 , , 18 ) 女 山西 临县人 , 北京 航 空航 天 大
发展航运金融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发展航运金融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伦敦、新加坡、HK等国际航运中心经验证明,完善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对航运中心建设至关重要,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航运衍生品交易等高端服务和配套税收政策支持。
一、发展航运金融的国际经验(一)拓宽航运企业融资渠道。
由于航运业具有资金密集、风险大的特点,航运企业要发展船舶运力、扩大船队规模必须广拓船舶融资渠道。
现有船舶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船舶贷款、海运信托计划、船舶融资租赁以及私募股权基金。
1.日本政府通过优惠贷款和贴息政策对航运企业给予资助。
在向船厂提供优惠出口信贷和担保方面,1994年,日本政府提供的贷款额为船舶建造价格的84%,贷款利率仅为6%,还款期限14年,优惠期8年(优惠期内仅偿付利息);在给予利息补贴方面,日本政府对船厂的商业贷款提供2.5%-3.5%的利息补贴。
此外,日本政府针对船东制定了特殊的税收策优惠和折旧政策,进一步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
如,根据“储备基金免税制度”,船东可以基金形式留存一笔收入,若该收入在规定期限内用于购置新船,则可获得免税优惠;船东除可按最大比例20.6%的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外,在购置船舶的第一年允许计提12%-18%的特别折旧。
2.新加坡推出海事金融激励计划发展海运信托基金。
新加坡海事局于2006年推出了海事金融激励计划(Maritime Finance Incentive Scheme,MFI),针对船舶租赁公司、船务基金和海事商业信托制定了优惠的税收措施,以此鼓励海运信托基金发展(见表1)。
海运信托基金可以使一些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型船舶公司通过基金公司获得船舶使用权,而无需投入巨额的初始费用。
海事金融激励计划规定,只要租赁船舶的注册地为新加坡且由特许国际航运企业计划(AIS)企业经营,则船舶租赁公司、船务基金和海事商业信托在10年优惠期内购买船舶获得的租赁收入、套期保值收入、股息收入将永久豁免缴税直至船舶被出售;负责海运信托基金或企业的投资管理人所获得的收入可享受10%的优惠税率,期限10年;海运信托基金分红免征所得税,支付的利息无预提所得税。
行业分析---《伦敦金融城》走近伦敦金融城1(1)
行业分析---《伦敦金融城》走近伦敦金融城1(1)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伦敦金融城》走近伦敦金融城1(1)《伦敦金融城》走近伦敦金融城1(1)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条闻名世界的河流。
泰晤士河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不亚于中国人心中的长江、黄河。
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以及时时飞翔在河海上的海鸥亲眼目睹了英伦三岛文明的兴衰“成败”以及伦敦金融城的兴建和繁荣。
公元前1500年,在英文中被称为“Britons”的早期不列颠人就在泰晤士河上多契斯特(Dorchester-on-Thames)南面的西诺顿(Sinodun)双丘上建立了一个大营。
凯撒大帝抵达英国后,根据历史记载,罗马人也在多契斯特建过此类的大营。
考古发掘的遗迹证明了当年两批居住者的生活。
由于泰晤士河里物产丰富,其河谷也由于地质的变迁形成了肥沃的农田。
中世纪的泰晤士河以盛产鲑鱼著称,因此,不仅仅是皇室贵族、国王王后,抑或是具有相当权力象征的大主教在泰晤士河两岸兴建官邸、皇宫、行宫、大型修道院、僧院,就连许多中下层人民也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历史上的两次大事造就了伦敦金融城今日的景色,一个是1666年的伦敦大火,还有就是1940—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德对战。
图1-1是从泰晤士河畔远望伦敦金融城的景色。
景色宜人的泰晤士河蜿蜒地流过英国的首都伦敦。
泰晤士河流经引人注目的1.4平方英里(677英亩,约5平方公里)的“城中城”——City of London,中文叫伦敦金融城。
它指的是伦敦最初发展起来的方圆一平方英里,美誉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带。
在这个大名鼎鼎的寸金之地,有近2000家金融机构,30万左右的金融人士每天在这里上下班。
白昼时分,这里繁华异常,若想领略一下英伦小资的风采,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伦敦金融城属于伦敦市,却有自己的市长、法庭,以及近千名警察,形成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
按照英国王室宪章的规定,即使英国女王想进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
外汇期货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JRY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金融与经济2019.06外汇期货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本文梳理了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展外汇期货的路径和历史沿革,总结了我国早期发展外汇期货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前境外人民币期货市场发展的现状。
提出实现浮动汇率制度不是一国外汇期货成功的必要条件,流动性和实需满足才是外汇期货成功的关键。
研究认为,存在资本管制国家发展外汇期货需协调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防范交易的顺周期风险。
制度安排上,本币兑美元期货是最符合实需的交易品种,合约设计应严格论证投机与实需的区别,处理好外汇期货与按金交易的非零和选择关系。
[关键词]外汇期货;汇率形成机制;国际经验;保证金交易[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 (2019)06-0065-06DOI :10.19622/36-1005/f.2019.06.0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美经贸合作重大问题研究”(18JZD034)。
姜哲(1990-),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开放、衍生品交易与监管。
(湖北武汉430072)■姜哲J外汇期货作为当今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汇率波动对冲工具,对发展健全外汇市场、对冲汇率风险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外汇期货的研究,主要基于境外交易所数据的实证分析,对如何构建适应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外汇期货市场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横向比较国内外外汇期货发展历程以及深层次分析外汇期货上市的诸多监管问题的研究则更少。
基于此,本文从外汇市场建设和监管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全球主要市场的外汇期货品种,回顾了我国外汇期货发展历史沿革,对我国未来如何切实可行地推出并运行好外汇期货提供可行建议。
一、全球外汇期货市场发展概况(一)当前全球外汇期货交易概况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 )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32个国家上市外汇期货,其中,亚洲作为主要市场,交易份额占全球外汇期货市场的35.2%,欧洲地区占30.9%,北美与拉丁美洲合计占28.6%。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发展离岸金融对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服务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积极的作用。
伦敦、纽约、香港等均是典型的离岸金融市场,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离岸金融市场国际经验离岸金融市场是指经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交易在非居民之间进行、基本不受所在国法规限制、享受一定优惠待遇的独立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与创新化的产物,伦敦、纽约、香港等相继成为世界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
(一)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1.因地制宜选择离岸金融发展模式。
各地区在发展中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内外一体、内外分离、渗透式与避税区四种主要模式。
一是内外一体模式,即国内市场与离岸市场处于混合交叉的状态,资金不受限制。
该模式对市场所在地的经济条件尤其是金融监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伦敦、香港金融发展与监管水平相对成熟,都选取了此种模式。
二是内外分离模式,即在岸资金与离岸资金绝对分离,银行拥有多套账户将居民与非居民存贷账户与业务严格分开。
该模式极大地弥补了内外一体模式中需高度发达金融市场为基础的缺陷,可以针对市场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离岸市场的投机活动与市场动荡对在岸经济的冲击。
这种模式较为典型的是纽约、东京,其中纽约的国际银行设施(IBF)是美联储为方便非居民以离岸货币进行金融交易而在境内设立的一种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三是渗透式模式。
在内外分离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混合存在,主要有三种渗透方式:离岸单向在岸,非居民的存款账户可以向在岸市场放贷,但禁止在岸资金流向离岸市场;在岸单向离岸,即与第一种模式的资金流向相反;双渗透,即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互通。
在新加坡发展离岸金融转型初期,由于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新加坡政府允许居民的在岸账户向离岸账户的单项渗透,之后随着金融发展,又允许离岸账户资金对国内企业放贷。
四是避税区模式。
一般没有实质性资金交易活动,只是离岸机构办理记账业务或注册等事务性手续,目的是规避母国的税收或监管。
金融风险处置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风险处置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主要经验(一)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1.美国:制定《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行“葬礼计划”,要求其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运营方案,使监管者能够了解公司结构并为其倒闭做出相应事先规划。
如果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换该机构管理层,并由其股东与无担保债权人承担相应损失。
同时,对机构高管薪酬加以限制,用以防范道德风险。
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交方案不合格,监管部门会对其提出更高资本要求,进一步限制其扩大、经营和剥离行为。
2.欧盟:制定《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设立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可采取具体措施向欧盟决策机构提出建议,若金融机构不同意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建议且不采取任何措施,就需对此向委员会做出解释。
如果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认为其解释没有足够说服力,有权将该问题提交欧洲议会进行评判,以此来增加成员国的道德压力。
3.英国:制定《银行法》。
英国1987年的《银行法》要求建立一个银行监管委员会,由英格兰银行官员和外部专家组成,负责向英格兰银行就监管问题提出建议,并可独立地向财政部汇报,从而防范监管当局道德风险。
(二)修改救助政策,严格援救条件1.美国:减少援助优惠,严格救援条件。
美国1998年后坚持严格的市场退出政策,对援救的优惠逐步减少,援救的条件越来越严格,只对暂时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银行提供支持,而对于已陷入清偿性危机的银行则不予支持。
2015年11月,美联储通过《紧急贷款限制的规定》,规定未来美联储提供的紧急贷款只能面向全局,并且要求在同一时间要向至少5家机构提供紧急贷款,而不是针对个别企业;同时禁止向无偿付能力的机构提供紧急援助。
规定要求只有在“惩罚利率”要高于市场利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紧急贷款;并且要求美联储每隔6个月要对贷款计划进行审核,决定是否结束救助。
2.日本:严格资金提供条件。
日本银行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对有问题的银行给予资金支持:一是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很大,二是没有其他替代方法,且中央银行的援助是成功解决问题所不可缺少的,三是所有相关责任方都已承担责任来避免发生道德风险,四是中央银行认为金融运行稳健性将会受到破坏。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与启示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虽暴露了英国“三方监管(tripartite mode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①)”的弊端,但一国监管体系是不可能脱离自身金融市场结构基础而建立或完善的。
危机前,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欠缺是多国普遍的问题,英国金融监管的巨大变革,实际上是对原有监管体系的“扬弃”。
本报告梳理英国金融监管体系持续革新及举措中,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对造成危机的固有缺陷的持续反思,是重构英国金融监管新体系的关键因素。
第二,英国的“双峰监管”模式,强化了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特别是对系统重要性机构而言。
第三,任何金融监管规则的改变都是基于英国金融市场特性为基础的,从未偏离。
英国金融市场的特性表现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全球化程度高,而股票市场相对滞后。
脱离此基础来理解或照搬英国“双峰监管”的先进经验,很可能是有害的。
关键词:金融监管,英国,FPC,PRA,FCA一、危机对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冲击与反思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凸显出发达经济体对本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不足。
再向前溯源,缺乏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是多国金融监管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金融监管体制失效的重要原因。
2007年9月,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英国五大抵押借贷机构之一)受到美国次级房贷的波及,发生挤兑濒临破产,尽管北岩银行资本充足率完全符合巴塞尔Ⅱ的标准。
次贷危机使这家住房抵押贷款占总贷款90%、具高成长性的明星银行陷入困境,并引发连锁效应,使得英国陷入系统性金融危机。
危机爆发前,英国一直由金融服务局(FSA,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作为单一监管机构同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共同承担英国金融体系保护的职责。
但危机表明,原有的监管体系并未保护英国免受系统性风险的侵害。
问题突出表现在,原有的监管框架下,没有一个能承担整体金融市场风险评估的监管机构,特别在紧急情况下,各有关部门缺少高效的协调机制,导致难以应对危机。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借鉴及对上海的启示
服 务部 门就 业 岗位 数 量下 降幅度接 近 四分之 一 , 对伦 敦 国际航 运 中心 的 全球 领 先地 位 但 影响 不大 。伦 敦 国际航 运 中心如 何 应 对 金 融 危机 并 继 续保持 全球 航 运 业 尤 其 是 全球 高
端航 运服 务 业 的领 先地 位 , 于上 海 国际航 运 中心 应 对 目前 的航 运 业 不 景 气 环境 、 强 对 增
业 的市 场价值 只是部 分地 从金 融危 机 中恢 复 。此 外 , 融 危 机对 国际 航 运业 的冲击 还 反 映 在航 金 企 市值 在全 球股 票市 值 中所 占份额 上 面 , 20 从 07年 底 的 04 %下 降到 20 .9 0 8年 底 的 03 % , .7 截
至 21 0 0年底 又下 降 到 0 3 % 。 .1
交易所上市 的航运企业只有 6家 , 占全球上市航运企业总数 的 3 3 %。20 年 , 仅 .5 0 3 全球航运企
业 的债券发行金额 为 7 0亿美元 , 但从 20 年到 20 年 , 05 0 6 平均每年发行总额超过 10 0 亿美元 ,
收 稿 日期 :0 2— 3 0 2 1 0 —2
一
、
金 融危机对 国际航运业的冲击
( ) 界海 运 一 世
从 18 95年到 2 0 0 2年 , 全球 海运 贸易 的年 平均增 长率 为 35 ; 从 20 .% 但 0 3年 到 20 07年 , 海运
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加速至 64 .%。但 20 年第四季度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 当年增长率放缓至 08
全球 资源 配置 能力和 角逐航 运 高端服 务 市场具 有 明显的借 鉴作 用 。
关 键词 :伦 敦 国际航 运 中心 金 融危机 经验 借 鉴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和香港,也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中心。
这三座城市的金融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优劣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伦敦。
伦敦金融市场开发历史悠久,具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和人才,是欧洲大陆和亚洲金融市场的重要桥梁。
伦敦金融市场的立足点是其强大的市场化体系。
英国具有较高的市场透明度,相比于其他国家,英国迟迟没有引入资本管制,对外资进入的严格监管使得伦敦市场尤为活跃。
伦敦也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贸易量超过了纽约和东京。
然后我们来看看纽约。
纽约金融市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体系。
纽约金融市场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
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过后,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法规和市场管理规则,保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多年间的相对稳定。
再来看看香港。
作为中国的特区,香港在不断扩大金融领域方面做得最好。
香港具有独特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同时达成了市场法规和机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统一,使得香港金融市场在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香港金融市场政策灵活,市场透明度高,同时还能受到内地市场的瞩目,这些特点让香港成为了多家跨国公司进军亚洲市场的首选地点。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各有千秋,且各自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也不相同。
伦敦和纽约是西方的重要金融市场,而香港则更多地融合了东方的金融特点,其基础领域—亚洲市场,也是目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
孰优孰劣并不重要,它们三者间相互促进,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为全球资本流动和市场交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流通互通空间。
我们期待,未来三大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下,共同成长、更加成熟。
英国混合经济模式的概况和对我国的启示借鉴
英国混合经济模式的概况和对我国的启示借鉴【摘要】混合经济的迅速发展,股份制在经济生活中的突出作用,成为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混合经济本质和特征。
发展混合经济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国企改革的重要出路,有利于国企和私营经济的优势互补。
本文主要分析英国的混合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发展提出看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来提高我国的经济快速,有效和平稳的发展。
关键词:混合 经济模式 福利制度 启示借鉴引言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依存日益加深。
然而,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着市场饱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经济结构不均衡等现象,原有的经济模式已很难满足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下的现代经济增长的需求,这势必要求各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体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加强经济合作,规避经济发展中的劣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现有体制改革提供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甚至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前进。
一、 混合经济的概述1、混合经济的由来混合经济的最早提法出现在西方社会,主要是指企业股权的混合状态,即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融为一体,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当今,它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非常重要的组成形式,相当具有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混合经济呢?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混合;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混合;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混合。
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制的混合,因为,只有做到了所有制混合,才有可能做到分配制度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混合。
具体来说,混合经济就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这是一种资本社会化、产权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伦敦金融中心发展的背景、特点及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启示
实 力 大 大 削弱 , 融 环境 也 十 分 脆 弱 . 得 不 放 弃资 金 本 金 不
位 制 并实 行 外 汇 管 制 ,英 国政 府实 行 了 国有化 计 划 和 严 厉 的政 府 管 制 。 个 标 志性 事 件 就 是 14 一 9 5年 英 格 兰银 行 的 国有 化 , 能 源 、 铁 、 料 和运 输 行 业 也被 国有 化 , 而 钢 燃 导
融 服务 业 。 目前 世 界 上 的 国 际金 融 中 心有 伦 敦 、 约 、 纽 东 京 ; 次 是 阿姆 斯 特 丹 , 其 苏黎 世 , 黎 , 兰 克 福 。这 些 国 巴 法
上 最 广 泛 使 用 的货 币 , 以及 在 工 业 生 产 、 民地 占有 、 殖 对 外 贸 易 、 本 输 出 等方 面该 国都 在世 界 上 占有重 要 地 位 , 资
国际 金 融 中心 在 世 界 经 济金 融 活 动 中具 有 十 分 重 要
清 算 中心 。 随着 工 业 革 命 的开 展 , 国成 为 最 先 发展 起 来 英 的 资 本 主 义 国家 . 在 l 早 9世 纪 时 . 国货 币成 为 了 世 界 英
的 作用 , 聚 集 着大 量 金 融机 构 和 相 关 服 务产 业 , 面 集 它 全 中地 开 展 国 际 资 本 借贷 、 券 发 行 、 汇 交 易 、 险等 金 债 外 保
摘 要: 近年 来 , 国国 内兴 起 建设 国际金 融 中心 的 热潮 , 京 、 海 、 圳 等 市纷 纷 提 出建设 国 际金 融 中心 , 我 北 上 深 只有
上 海 国际金 融 中心 建设 已经 纳 入 国家 战略 规 划 , 已经 取 得 了初 步 的建 设 成 绩 。本 文基 于伦 敦 金 融 中心 历 史发 展 演 且
伦敦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现状分析
伦敦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现状分析[摘要]本文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翔实的事实与数据,在产生原因、经济基础、经济腹地、辐射作用等方面比较分析伦敦进行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和经验,进而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态势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中图分类号]F832[1 伦敦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现状1.1 独特的基础(1)雄厚的贸易基础。
17~18世纪随着英国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伦敦成为贸易中心被逐渐凸显。
世界殖民地范围内大量结算、融资、汇款等业务的需要催生了银行间货币业务,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很大的发展。
伦敦,正是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迅速从起初仅仅服务于贸易融资的低级中心,发展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种商业金融服务,针对贸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汇款,大大缩短了商业资本主义的交易成本,不断加快财富创造,消费信息传递的速度,必然推动和催生大量复杂货币流和货币业务的集聚,在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区域形成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伦敦,基于其雄厚的贸易基础,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
(2)坚实的实力后盾。
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龙头者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势必与所在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关系。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其急速发展的机器工业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品,随着工业品输往海外殖民地和其他国家地区,英镑就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业务中被最普遍使用的支付工具,作为英国首都和中心城市的伦敦自然拥有巨大的资金需求流与供给流和大量的金融业务需求,这正是一个城市发展为金融中心的市场驱动力。
英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实务中主导权的不断强化为伦敦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后盾。
1.2 突出的优势(1)集聚优势。
上文分析的贸易基础和综合国力基础使得伦敦具有自然集聚的优越条件,集聚了充足的金融优势资本。
国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_省略_区的启示_以纽约_伦敦和东京为例_叶振宇
量的国际金融机构, 办公面积达 1700 平方米, 占中心区面积的 60% 左右, 用地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并 已经开始由过去的过度集中转向 分散。
2008.9 19
城市发展战略
city
果从城市中观层面看, 东京的商务 区已经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一 个网络结构的发展空间。
2.政府行为成为生产性服务业 的空间分化的外部动力。
在东京成为国际城市的过程 中, 政府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政府主导的 发展规划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 政府承担着许多原本可由私人 部 门 从 事 的 活 动 。同 时 , 国 家 权 力 的集中带来相关服务产业集聚, 如 金 融 保 险 、商 业 服 务 、教 育 咨 询 等 。 此外, 在历次规划中, 东京多次提 出在首都圈分散中枢管理的职能, 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 特别 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 陆续完善了
出, 且金融、国际商务、航运等国际 商业活动兴盛, 最终使伦敦率先成 为世界金融和航运中心, 尤其是 1870 年~1914 年期间, 伦敦的全球 经济中心地位达到顶峰。与纽约的 发展类似, 英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 布的调整给伦敦生产性服务业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英国 的 制 造 业 从 20 世 纪 80 年 代 开 始 衰退, 就业人口迅速向服务业转 移,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 才储备。
3.追求创新成为生产性服务业 持续发展的动力。
行业创新为伦敦的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 方面表现为同类或相关行业的集 聚, 产业集聚有助于产业创新和技 术传播。据统计, 现有近 30 家世界 500 强企业总 部 设 在 伦 敦 , 全 世 界 知 名 金 融 机 构 、法 律 服 务 机 构 和 会 计服务机构都在伦敦设有全球总 部或区域性分支机构。伦敦集聚了 500 多家跨国银行和 800 多家保险 公司, 每年外汇成交总额超过 3 万 亿英镑, 国外上市公司达到 530 余 家, 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 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之一。生产性
CBD案例分析
CBD案例分析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 CBD)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核心引擎和重要象征。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 CBD 的发展模式和影响,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一、纽约曼哈顿 CBD纽约曼哈顿 CBD 是全球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 CBD 之一。
它位于曼哈顿岛的南端,面积约 5791 平方千米。
曼哈顿 CBD 拥有高度集中的金融、商业和服务业机构。
华尔街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聚集了众多世界知名的银行、证券交易所和金融公司。
此外,还有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在此设立。
其成功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纽约作为全球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便于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其次,曼哈顿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先进的通信系统、高效的能源供应和现代化的建筑设施。
再者,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法律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曼哈顿CBD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高昂的租金和生活成本,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二、伦敦金融城 CBD伦敦金融城位于伦敦市中心,面积约 26 平方千米。
伦敦金融城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和国际保险市场之一,拥有众多知名的金融机构和交易所。
伦敦金融城的成功离不开其悠久的金融历史和文化传统。
英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金融城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拥有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不过,伦敦金融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
同时,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对金融城的业务和人才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上海陆家嘴 CBD上海陆家嘴 CBD 位于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是中国重要的金融贸易区之一。
陆家嘴 CBD 拥有众多高楼大厦,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
伦敦金融城是与纽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英国金融业40以[整理]
伦敦金融城是与纽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金融业40%以上的产值(增加值)是在伦敦创造的,金融业在伦敦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接近20%。
伦敦金融城集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银行集团、保险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
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事近一半的欧洲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全欧洲近80%的对冲基金资产,约合3600亿美元;进行全球42%的外国股票交易;伦敦证交所管理的外国资产规模约2600亿英镑,几乎是纽约的两倍;从事超过70%的国际债券交易;掌握60%的欧洲债券初次发行业务;拥有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量(43%)和第二大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量;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海运和航运保险市场,占据全球23.7%的海事保险市场;是世界黄金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量在100亿美元-130亿美元之间;进行世界90%的金属交易。
2007年,伦敦金融城政府从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世界50个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估,首次公布了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GFCI,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伦敦以806分高居榜首。
分析该指数构成对处于不断发展、深化中的中国金融市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的优势(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被认为是决定金融中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人才的可得性决定金融服务的质量,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决定公司效率。
按获得注册金融分析师资格的人数排列,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香港。
高素质人才通常利用不断更换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一个城市的软件因素,如文化、开放度、多样性、生活质量、语言等在人才选择工作和生活地点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伦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多元文化聚集,约40%的人口为外国人,其中很多来自英国以前的殖民地或英联邦国家,这些人都是各国的精英,有类似的语言、文化和制度背景,而英国也始终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欢迎全球各地的人才,无形中扩大了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作者:李沛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1期一、前言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伦敦快速发展,出现了中心商务区、城郊、城市系统基础设施、现代道路、环境问题等现代城市特征,而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阶段也经历着空间上重新配置开敞空地、控制城市蔓延、安排工业增量,社会上改善居住条件、降低居住成本和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交通拥堵等需求。
从理论上讲,伦敦的规划体系沿袭传统英国人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因地因时制宜地对空间增长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印证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矛盾进行创新性的解答,创造性的提出并规划了绿带、新城,并在互联网和提倡健康低碳的时代在休闲、生活保障、居住等功能和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支撑上在都市圈范围内根据新的时代需求进行持续改进。
而部分实践的成功落实,除了空间上规划的得体,还来源于其规划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弹性的立法、严格的空间执法和积极主动的公众参与。
伦敦都市圈建设生活功能的诸多经验,值得我国都市圈借鉴。
二、伦敦都市圈最先经历国际超特大城市社会问题(一)19世纪出现最初的空间生活品质分化从公元50年凯尔特人和罗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立工事开始,伦敦城市形态和规模不断发生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伦敦形成几何形城区,构筑围墙作为界限,古罗马棋盘式布局被引入部分街区。
殖民地时期和维多利亚前期(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初)伦敦空间在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限制空间扩展策略和19世纪分区制影响下,城市发展水平与市政配套出现空间不均衡,形成房价分布不均,部分外来低收入群体涌入伦敦东部,形成东区贫民区,空间生活品质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贫民区成为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温床。
(二)工业革命后期人口过速集聚出现“大城市病”随着后维多利亚时期(公元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伦敦地区城市化水平迅猛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并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超过860万人。
伦敦金融城变迁对中国建设金融功能区的启示
的发 展 历 程 可 得 到 启 示 :金 融 中 心 的 诞 生 不 仅 需 要 有 形 的 区域 和 场 所 , 更 重 要 的 是 无 形 的机 制 设 计 和 功 能 建 设 。 在 中国打造 北 京 、上 海 、深 圳 等金 融 中 心 , 以及 各 主 要 城 市 大 力 建 设 各 自金 融 功 能 区 的 过 程 中 ,伦 敦 金 融 城 在 塑 造 金 融 生 态环 境 、加 强决 策 当局 服 务 、
( )扩 大 对 外 开放 三 金 融 中心 发 挥 着 集 聚 和 配 置 金 融 资 源 的作 用 ,全 球 性 金 融 中心 发 挥 作 用 的 范 围 是 全 世 界 , 区域 性 金 融 中心 发 挥 作 用 的 范
长 的职责是打造优质的市场环境 ,提供有
金 融 中心 金 融
场 和 金 融 行 业 的 程 度 不 同 ,但 金 融 业 的特 许 经 营 属 性 是 共 同 的 。 这 一 属 性 决 定 了金
社 ,是 世 界 金 融 业 的 心 脏 。 伦敦 金融城 的财 富不仅是物 质资产 ,
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当局的管理 ,金融 交易 中心的经营离不开金融决策中心 的运 转。伦敦拥有英格兰银行、金融服 务管理 局等国家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 ,它们对全 国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 ,直接向财政部 负责 ;金融 城市长的任命具有很强 的自主 性 ,其职能权限亦突破一城之 隅,服务于
交易所 和世界上第一个保 险市场——劳合
内容摘 要 :伦 敦金 融城 历 经沧 桑 ,作 为 全 球 重 要 的 金 融 中心 , 其 地 位 不 言 而 喻 。从 其 成 为 全球 最 重 要 金 融 功 能 区
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上海的借鉴和启示
全年 吸引合 同外资将突破 5 亿美元 .实 际到位资金 突破 3 亿美 年 1 月 ,I L 5 O 1 F 公布 了截至 20 年第三季度 .英 国金融服务 业的 S 05 详 元 .占全市总量的一 半 , 历史新高。第三产业全年 的发展速度 发展报告 . 细披露了金融服务业对英 国国民经济 发展 的重要贡 创 将达到 1 % 左右。 4 浦东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 目前 献 。 到 以金融服务业 为主 的英 国服务业净 出口盈 余弥补 了商品净出
融服务 业独具特色 。 本文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 , 介绍伦敦金融服 位 。 0 4 2 0 年英 国的国际海事保险费收入 占世界的 1 % , 1 排名全 5
务业 的现状和特点 .从 中得 出对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球第一位 。同时.英 国的保 险密度是 4 0 美元 :保险深度是 1 . 58 2
20 年 8 1 05 月 0日.央行上海总部挂牌成立 ;1 2 2月 O日.我国首 成 了欧洲投 资银行业务量 的一半。2 0 0 3年英 国银行业 的产值 占
家货 币经纪公 司—— 国利货 币经纪公司正式开业 20 年 1 9 G P的 34 ;20 06 月 D % 0 4年英国银行业的净 出口达到 3 7亿英镑 。
1
、
伦敦是世界著 名的国际银行 业中心
截 至 20 年 3 . 05 月
点改革 的重点是浦东从政策 创新转向制度创新 , 从追 求硬 实力到 英国共有 3 7 4 家各类银行 ,其中 2 4 6 家是外 国银行 ,绝 大多数外
追 求软实力。在产业导 向上 ,主要发展 以金融 . 代物流 为核心 国银行 来 自欧 洲。英 国外国银行 的资产 超过 了银行业 资产 的一 现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启示
以及 伦 敦 交 易 所 的 英 国 发 行 上 市 监 管 部 ( KL 。 19 年 1 月, 券 投 资 局 更 名 U A) 9 7 0 证 为 金 融 监 管 局 (S ,9 8年 起 , 格 兰 银 F A)1 9 英 行 的 银 行 监 管 职 责 移 交 给 F A.S 依 法 S FA
的 趋势 加 强 。 特 别是 2 O世 纪 9 年 代 以 O 后 一 浪 高 过 一 浪 的金 融业 并 购 浪 潮 , 使 银 行 、 险 、 券 、 托 实 现 了 跨 行 业 的 保 证 信 强 强 联 合 、 势 互 补 , 行 与 非 银 行 金 融 优 银
系 统 风 险 成 为 各 国 金 融 管 理 机 构 必 须 考 虑 的 首 要 问 题 , 并 由 此 引 发 了 一 轮 完 善 监 管 制 度 的 改 革 。19 9 8年 , 国 率 先 设 立 英 了 独 立 的 中 央 金 融 监 管 机 构 — — 金 融 服 务 监 管 局 f 称 F A)并 在 试 运 行 三 年 后 简 S , 又 修 订 了 英 国 金 融 服 务 与 市 场 法
了 英 国 传 统 的 金 融 运 作 模 式 。 发 生 在 银 行 业 、 险 业 、 券 投 资 业 之 间 的 业 务 彼 保 证
此 渗 透 .使 英 国 金 融 业 多 元 化 混 业 经 营
金 融 监 管 体 系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影 响 。 其 相
互 作 用 也 加 剧 了 金 融 业 在 全 球 经 济 中 的 影 响 范 围 和 影 响 程 度 . 使 防 范 金 融 业 的
国和 全 球 金 融 业 的 发 展 有 着 深 远 的 意 义 。 本 文 首 先 分 析 了 英 国 金 融 监 管 改 革 的 背 景 和 内容 , 后 论 述 了英 国 金 融 监 管 改 革 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敦金融城是与纽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金融业40%以上的产值(增加值)是在伦敦创造的,金融业在伦敦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接近20%。
伦敦金融城集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银行集团、保险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
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事近一半的欧洲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全欧洲近80%的对冲基金资产,约合3600亿美元;进行全球42%的外国股票交易;伦敦证交所管理的外国资产规模约2600亿英镑,几乎是纽约的两倍;从事超过70%的国际债券交易;掌握60%的欧洲债券初次发行业务;拥有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量(43%)和第二大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量;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是世界最大的海运和航运保险市场,占据全球23.7%的海事保险市场;是世界黄金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量在100亿美元-130亿美元之间;进行世界90%的金属交易。
2007年,伦敦金融城政府从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世界50个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估,首次公布了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GFCI,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伦敦以806分高居榜首。
分析该指数构成对处于不断发展、深化中的中国金融市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所具备的优势
(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被认为是决定金融中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人才的可得性决定金融服务的质量,而劳动
力市场的灵活度决定公司效率。
按获得注册金融分析师资格的人数排列,前四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香港。
高素质人才通常利用不断更换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一个城市的软件因素,如文化、开放度、多样性、生活质量、语言等在人才选择工作和生活地点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伦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多元文化聚集,约40%的人口为外国人,其中很多来自英国以前的殖民地或英联邦国家,这些人都是各国的精英,有类似的语言、文化和制度背景,而英国也始终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欢迎全球各地的人才,无形中扩大了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
普华永道公司200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对全球11个城市在21世纪提供的商机进行了比较。
在人力资源一项,普华永道使用了两个指标:智能资本和技术创新。
智能资本指标主要包括高等院校数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等,根据这项指标,伦敦排名第一。
技术创新指标主要包括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比例、高科技领域的雇员人数、每百万人口中拥有专利权的比例、自雇人数比例等,根据这项指标,伦敦排名第二。
(二)灵活有效的监管环境
英美监管文化截然不同。
美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而英国采取原则性监管。
从总体上看,英国的监管体系是有效率的,简洁灵活的监管环境促进了自由竞争和金融创新,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有效提高了机构的效率和效益。
但灵活监管并不等同于不监管,宽松的环境只是相对而言。
市场认为,如果一个金融机构能够在伦敦立足,说明这个机构能够经受住伦敦市场严格标准的考验,那么它也能在其它市场立足。
(三)金融创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
激烈的竞争和盈利需求推动金融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
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伦敦市场进行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银行间批发业务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风险资本、为卫星和核电站提供保险、国际项目打包融资、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石油期货市场、欧洲货币交易的新技术、基金管理。
(四)多样化服务
伦敦金融城提供的服务几乎涵盖了金融的各个领域——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衍生品、外汇、保险和再保险、大宗商品、航运、会计服务、法律咨询和管理咨询等。
与之相比,纽约提供的服务虽然全面,但它不是大宗商品交易和航运中心,芝加哥仅在期货和衍生品交易方面表现突出,东京则只偏重银行业务。
(五)鼓励自由竞争
由于金融机构众多,特别是外国机构云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保证了金融服务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伦敦外国银行的数量远远超过其它金融中心。
在伦敦的美国银行数量甚至超过纽约。
(六)有利的地理位置,位于零时区,连接亚洲和北美市场,保证交易无中断。
二、对发展首都金融业的启示
(一)国际国内经验表明发展首都的金融业空间巨大
目前我国是金融服务的净进口国,金融等服务业对经济贡献度相对低。
与英国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有巨大成长空间。
从金融业最发达的美英两国看,美国金融业分散在多个城市,每个城市各有自己的专长,如芝加哥是期货交易中心,格林威治是对冲基金中心,而纽约在资产管理规模和股票交易量方面列世界第一,世界上前100家大公司有79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英国金融业主要集中在伦敦,此外,还有多个金融中心城市,如爱丁堡、格拉斯哥、曼彻斯特等。
从我国看,北京作为首都荟萃了多数全国性中资银行总部与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有国内优秀的金融企业、金融人才和充裕的资金,还有奥运建设留下的国内领先的基础设施,成本低于香港,甚至略低于上海。
而监管环境、人才市场的开放度也优于国内其他城市。
在辞退员工成本方面,我国较欧洲国家有优势。
上述国情决定了忽略首都在我国金融业的地位是不现实的,美国各金融职能分散在多个金融中心的成功模式也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二)能否聚拢人才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胜因素
欧元推出后,伦敦巩固并拉大了对法兰克福的优势,在伦敦交易的欧元超过整个欧元区国家。
伦敦的制胜因素即在于其聚拢人才的能力,很多法兰克福的金融人才流失到伦敦市场,德意志银行甚至将其投行业务从德国本土转移到伦敦,因为在伦敦市场可以找到高质量的雇员。
原因在于,为了吸引国际人才,英国政府在工作许可签证、永久居留权与保留原国籍、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教育、家属探亲签证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英国政府和英国人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包容度更高,对外国人的歧视相对要少很多。
人才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为基础的。
伦敦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100多所世界知名的顶级高等院校,还具备雄厚的金融职业资格培训实力。
要发展首都金融业,人才的培育不可忽视。
但这不是仅仅靠提供高薪能够做到的,还需要一系列的“软件”和基础设施相配套,如金融教育体系、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
北京应依托优势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金融职业教育培训,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金融教育培训中心,为首都乃至全国金融业培养输送人才;抓住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金融业空缺职位相对增加带来的对国际金融人才吸引力上升的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引进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熟悉国际金融界游戏规则的人才,并完善国际金融人才引进、任用、考核等制度建设及工作环境。
(三)培育符合我国情况的金融生态环境
英国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以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严格自律为基础,以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优胜劣汰提高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力与金融效率。
虽然这对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金融市场未必适用,但伦敦监管经验的启示是,应注意培养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能力,以便金融当局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保障足够的管理资源以维护金融系统性稳定、促进高效有序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等。
(四)金融创新为首都金融业发展带来商业先机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金融的功能被日益扩展,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不断出现。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北京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发达市场先进经验的过程中,也应适时推进自主金融创新,这样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争夺份额。
(五)西方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提供了机遇
新金融中心崛起的外部条件是既有金融中心地位的弱化。
各金融中心间是相互竞争的。
伦敦能成为后起之秀,离不开美国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一严重失误为英国带来的良机。
2002年,美国匆忙出台在会计审计等方面过于严格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企业在美上市的兴趣大大降低,转投伦敦上市,成就了伦敦金融业的辉煌。
目前,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重创了英美主导的西方金融业,短期内复苏无望,相应的世界金融经济乃至政治重心东移,很多西方金融机构人士寄复苏希望于中国。
我国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与接招者,应转换角色,主动出招、开出价码,在国际谈判中争取包括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内的有利条件,如在国际经济金融往来合作中更多地使用我国货币、人才、金融机构及相关服务,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区域性甚至国际金融商业机构或合作开发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