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1.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上进行综合培养。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涵盖思想政治理论的各个方面。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理论等内容,并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案的重要环节,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应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设备等。
应选择具有权威性和适应性的教材,结合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参考书,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案例和视频资料,以提高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案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讨论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
评价内容应覆盖教学目标和基本知识,既要注重定性评价,又要注重定量评价,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7.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应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观点,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8.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步骤。
包括导入、知识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注重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9.教学延伸教学延伸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巩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1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参赛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讲人:2011年3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纲开课系部:专业班级:授课教师:职称:一、本门课程的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课程。
开设《基础》课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应重点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问题、艰苦奋斗问题、团结协作问题和权利与义务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教师要在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上下功夫,尽快熟悉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以及应把握的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热点。
教学中要转变观念,从片面注重理论化、专业化教学转变到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上来。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切实保证新课程开课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3学时(2)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4学时(3)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4学时(4)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5学时(5)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4学时(6)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4学时(7)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4学时(8)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4学时(9)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5学时四、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观念和意识培养,力求将案例和“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二、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想信念的概念2、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四、教学方法:课堂发言、系统讲述、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要求:本章的基本要求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持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力求做到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六、教学课时及分配:总课时:3节课,共120分钟。
其中课堂发言30分钟,案例演示20分钟,讲授70分钟。
教学进程:(幻灯片演示)首先演示案例: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案例一)然后,由学生课堂发言(上次课已经布置学生回去思考),谈谈对徐本禹行为的看法?(10分钟)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尚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30分钟)幻灯片演示案例一:徐本禹,23岁,山东聊城人,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7月开始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2003年徐本禹考上本校研究生,当年7月,他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再次回到贵州狗吊岩村义务支教,徐本禹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大学4年,徐本禹用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资助了5名大中学生。
他的行为,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竞赛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参赛教案: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参赛单位:参赛教师: 品作 赛 参2011年3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内容: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3.做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目的: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1. 爱国主义的概念问题;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问题;3. 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问题;4.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5. 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关系;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学时:3课时(理论)。
主要内容:开篇的话:我们都知道犹太人。
他们为什么要复国?因为曾被巴比伦和罗马帝国灭国的犹太人长期流散,倍受歧视和迫害,以致二战期间被屠杀。
没有国的犹太人如一只只孤独的羔羊;而我国的近现代史又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国家,人民不过是一群群羔羊而已。
这就是我们这一章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为什么要爱国以及怎样爱国?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课时) 播放二战屠杀犹太人资料和鸦片战争资料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爱国主义概念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七子之歌--澳门》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政治思想优秀教案5篇
政治思想优秀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政治思想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政治思想优秀教案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说教材: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
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
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
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
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
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
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思政课教案: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与理论探索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周荣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与理论探索点击上方图片查看会议资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与理论探索周荣方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本期推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周荣方副教授的获奖作品↓↓↓[关键词] 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理论探索历史意义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应章节: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点题入题1927年,随着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的发生,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投靠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大革命宣告失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民主革命立场,在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理论。
这一理论,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力排众议,高屋建瓴,为陷于低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活力,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再现这一历史事实,学习其内容,理解其精髓,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
产生这一理论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中国革命为何选择这样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的提出对中国革命和时代发展有何意义?这是本次课程所要解答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客观评价得失,以历史为镜鉴,为本节课的教学主旨。
二、主题解析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表现出严重的买办性与封建性。
在其统治之下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革命者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此后在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八七会议等一系列革命实践的基础之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这一理论的形成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所谓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高三政治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三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掌握党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背景与意义。
2.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党的基本纲领,掌握党组织的重要性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3. 了解新中国的历史与建设成就,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和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4. 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代表大会的组成和职能。
5. 掌握我国的政治文明和政治道德,培养正确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a)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背景b)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党务工作c)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思想体系d)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里程碑事件(如中国革命、南京大屠杀等)2. 新中国的历史与建设成就a) 新中国的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b)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c) 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如教育、医疗、养老等)d)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形象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起源和概念b)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选举程序c)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和职能4. 政治文明和政治道德a) 政治文明的概念和特点b) 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和内涵c) 培养正确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途径三、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知识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总结重点内容。
3. 视听辅助教学: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特定主题,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正式教学:根据教材内容,逐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文明的相关知识。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事件进行讨论,总结出重要观点和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标: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作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并通过深入探讨价值问题,激励学生择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1、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目的。
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基本特征。
2、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进行互动教学。
教学课时: 2学时基本内容安排:1教学目录第一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第二节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三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节正确对待人生环境一、目的要求二、教学内容三、课堂点击四、互动教学五、名人名言六、问题探索七、教学小结1.斯芬克斯之谜2.扼住命运的咽喉3.错误人生态度剖析4.感动中国5.价值观的思考新课导入:人性论(人是什么?)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这样讲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
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
后来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出了谜底。
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
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这也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人生目的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因为人生目的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人生道路的方向,又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
人生态度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人们处理人生问题的方式,对人生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需要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则首先应对“人的本质”等问题作比较深入的理论把握。
2课堂点击人的本质是什么斯芬克斯之谜伴随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人又总是会从价值的角度对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值得”的问题加以把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个体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程概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2. 重点内容:(1)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近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现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成就。
3. 案例分析: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切入点,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2.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古代:以夏商西周为例,介绍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文化特点等。
(2)近代:以鸦片战争为例,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的历程。
(3)现代: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成就为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3. 案例分析:(1)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例,分析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以抗日战争为例,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讨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利弊。
(2)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及其原因。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
大学思政课获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理解青年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
2. 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吗?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讲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这个矛盾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2. 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 讲解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青年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 讨论青年在新时代如何肩负历史使命。
四、总结1. 总结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和原因。
2. 强调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认识到青年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教学课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思政教学课设计一、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因此,本文将探讨思政教学课设计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思政教学的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思政教学的内容应当紧密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展开。
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3. 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国际体系、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
4. 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学生:包括党的历史、党的基本思想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思政教学课设计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讨论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大班讨论,促使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思政教学课设计的评价方法要注重综合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情况。
1.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期中期末综合测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2. 过程评价:通过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能力。
六、思政教学的创新探索思政教学的创新探索是不断改进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要求。
大学思想政治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明确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 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中国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梦吗?(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总体目标。
- 中国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必然要求。
- 中国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2. 分析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巩固练习1.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2. 教师总结,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梦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实现中国梦的决心。
3.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思政获奖教案
课程思政获奖教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课程思政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我认真研究了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撰写了一份获奖教案,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奖励。
现在,我将这份教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2.通过学习电影《中国机长》的内容,了解民航英雄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2.电影《中国机长》的内容介绍3.电影《中国机长》中的民航英雄们的事迹介绍4.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观影法: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中国机长》,了解民航英雄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3.讨论法:在观影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教学过程1.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通过PPT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方面,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敬业、奉献、自由、平等、法治、公正。
2.观看电影《中国机长》通过放映电影《中国机长》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民航英雄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3.学生讨论和思考在观影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民航英雄们的事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
在今后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思想政治授课教案
授课班级: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6日授课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使命,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担当。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内容: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使命1.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历史使命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 讲解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使命,包括: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讨论与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2. 拓展: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拓展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3. 网络资源:中国共产党官网、新华网等备注:1.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学思政课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整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学生准备:预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辛亥革命吗?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新课讲授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讲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挽救国家危亡。
此时,中国革命形势日益成熟,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2. 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讲解: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正式开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3. 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讲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民族觉醒。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同学们,辛亥革命有哪些局限性?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竞赛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赛教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参赛单位:参赛教师:2011年3月品作 赛 参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了解中国革命经历的挫折、坎坷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进一步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启发思考相结合。
具体而言,按以下逻辑结构展开:通过对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及其内政外交政策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成为民主革命的对象。
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阐述,使学生明晰革命新道路的创建的历程,理解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学时分配:本章内容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个大问题(即“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和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题(即“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1课时;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二个小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第三个大问题(即“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为1课时。
■教学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一)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与宁汉合流(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1.内政2.外交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一)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八七会议2.各地武装起义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4.其它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1.红色政权有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2.红军长征的胜利(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教学基本内容: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导入课程▲巴黎公社: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思政课一等奖教案
思政课一等奖教案{"title": "青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content": "思政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初心”和“使命”的含义,认识到青春最重要的是不断追求,不断前行。
鼓励学生发扬青春特有的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引入:寻找“初心”和“使命”开课前,老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或者放映一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寻找“初心”和“使命”的力量。
2.讲解“初心”和“使命”的含义通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初心”和“使命”。
让学生思考、体会“初心”和“使命”的物质与精神内涵。
3. 活用“初心”和“使命”——“我的初心、我的使命”展示“我的初心、我的使命”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演讲、可以是诗歌、可以是书信、还可以是短信,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去表达、让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4. 笃行“初心”和“使命”——“奋斗的力量”选择一位下届毕业生作为典型,讲述他/她的成长历程和优秀品质,引导同学跟随其足迹进行思考,将故事融入现实。
5.总结:回归“初心、使命”与“奋斗之道”通过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答题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思考“初心、使命”与“奋斗之道”的关系,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初心和使命。
三、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取精英教育和朴素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学案例的集中展示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然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1.视频展示:采用“找初心、寻使命”的视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件讲解:通过PPT或者电子白板,讲解内容更加清晰明了,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苗。
3. 分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初心、使命”与“奋斗之道”的思考。
政治学科获奖教学设计6篇
政治学科获奖教学设计6篇政治学科获奖教学设计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素有序安排。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政治学科获奖教学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政治学科获奖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教学理念八年级政治上册以“让学生充满活力”,“做负责任的公民”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感悟生命,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融自我于社会中。
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把学生更好地引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理解,关注,同时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感悟,发现中提升学生的品德生活内涵与生活境界。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切实可感的内涵出发,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从感性到理性到自觉实践,逐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拓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与个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法律保护自我,增进对法律的理性把握。
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积极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与生活内涵,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个人负责的现代公民。
三、教学要求第一单元“让青春充满活力”1、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
2、正确地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3、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节好自已的心理充动。
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珍爱生命”1、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已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不受侵害,不得侵犯与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2、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已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3、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貌岸然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为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的不良诱惑。
第三单元“关注经济生活”1、了解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已的经济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竞赛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赛教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参赛单位:参赛教师:2011年3月品作 赛 参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了解中国革命经历的挫折、坎坷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进一步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启发思考相结合。
具体而言,按以下逻辑结构展开:通过对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及其内政外交政策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成为民主革命的对象。
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阐述,使学生明晰革命新道路的创建的历程,理解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学时分配:本章内容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个大问题(即“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和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题(即“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1课时;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二个小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第三个大问题(即“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为1课时。
■教学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确立(一)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与宁汉合流(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1.内政2.外交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一)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八七会议2.各地武装起义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4.其它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1.红色政权有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2.红军长征的胜利(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教学基本内容: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导入课程▲巴黎公社: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十月革命:革命首先在大城市彼得格勒成功。
1917年11月至1918年2~3月,社会主义革命从城市推进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这就是列宁所说的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
法国巴黎、俄国彼得格勒都是作为大城市的首都。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本章需要讲述的内容。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确立[板书](一)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与宁汉合流[板书]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存在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以及以谢持、张继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在上海的国民党中央。
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国民党内的政客集团和军阀互相勾结,你争我斗,政争迭起。
当时国民党各派系的纷争,主要表现为宁汉双方的争斗。
“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已趋于一致。
双方斗争的焦点是谁统一谁的问题。
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927年8月13日通电“下野”,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东渡日本。
蒋介石的下野为宁汉合流铺平了道路。
9月16日,宁、汉、沪三方在南京成立代行中央执监委员会职权的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接管改组宁汉双方政府,撤销南京、武汉、上海3个中央党部,达成国民党的所谓统一。
但由于分赃不均,特委会的实权落到了桂系李宗仁和西山会议派的手中。
于是,宁汉对立又演化成宁粤对立。
为了推倒特委会,蒋介石不惜与政敌汪精卫握手言和,迫使桂系停止特委会的活动。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
会上通过了《整理党务》、《改组国民政府》、《制止共产党阴谋》、《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等决议案,改组了国民党中央机构和国民党政府机构。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板书]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以后,蒋、冯、阎、桂四派新军阀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获得妥协。
1928年4月,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
5月,攻占济南。
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公然出兵济南进行阻挡,对中国军民进行血腥屠杀,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00余人,财产损失严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蒋介石坚持妥协政策,命令中国军队撤出济南,绕道北上,逼近天津。
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向东北撤军。
撤退途中,张作霖被日军预先埋置的炸药炸死。
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同时决定对东北采用和平解决的方针。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在此之前,西南各省军阀先后通电拥蒋,新疆、热河也宣布“易帜”。
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北洋军阀中的奉系也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
[设问]大革命失败后,为什么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板书]1.内政[板书]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会议通过了25项议案,体现了“以党治国”、“以党治政”、“以党治军”的原则,初步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国民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并分别执行治权。
五院制的建立,表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体制已基本完备。
国民党的训政体制在形式上采用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客观上起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宣传作用。
但这种训政体制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形式同中国封建专制的实质杂糅而成。
人民的权力被剥夺,国民党中央取代了国民政府,为确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政治压迫1927年4月,南京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就在全国建立了“清党委员会”,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进行疯狂的血腥镇压。
严禁工人罢工,解散工会、农会及其他各种群众团体,取缔群众运动。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制止共产党阴谋案》,规定:凡经审查确为属于共产党之理论、方法、机关、运动者,均应积极铲除,或预为防范。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就达31万多人,到1932年被杀害者竟达100万以上。
为了对人民实行高压统治,国民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
从1928年开始,南京政府先后公布《中华民国刑法》、《暂行反革命治罪法》、《政府与民众之关系及其职权案》、《反省院条例》、《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等法律法规,从诸多方面限制、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为了维护统治,国民党不仅在全国建立起了数量庞大的军队,而且还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特务网。
其中,以陈果夫、陈立夫的CC集团为基础成立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和以戴笠、贺钟寒的复兴社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是两个规模最大的特务组织。
◆经济剥削在经济上,国民党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发行公债、进行金融投机等各种手段,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掠夺财富,逐步形成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
他们订立各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
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侵蚀、吞并和剥夺,使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在农村,国民党虽在1930年公布了《土地法》,但实际上取消了国民革命时期实行的“二五减租”,极力维护封建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2.外交[板书]◆对帝国主义的妥协在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奉行对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在处理北伐时期的南京惨案和济南惨案等问题上,国民政府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1928年3月,国民政府在同美国谈判解决宁案过程中,向列强表示已枪决士兵19人及当地居民33人,追缉此案“要犯”林祖涵。
随后,在换文照会中竟向美国“深表歉意”,并答应“赔偿损失”和“惩办凶手”,承认美国军队炮轰南京是“保护美侨生命”。
1929年3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和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签订了《济南协定》,表示不追究日本侵占中国城市、杀死中国军民的罪行,保证在华日本人安全,保证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反苏南京国民政府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反苏政策。
1927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以广州起义为借口,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撤销对各省苏联领事的承认,关闭苏联在华的一切国营商业机构。
同时,还派兵围攻苏联驻广州领事馆,枪杀使馆人员。
对此,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曾发出照会,提出强烈抗议。
蒋介石政府不仅蔑视苏联的抗议,而且变本加厉地推行反苏政策。
结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说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与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其阶级实质,“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比北洋军阀的统治更富于欺骗性、买办性和残酷性,因此,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依然任重道远。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板书](一)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板书]1.八七会议[板书]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为了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新的路线和政策,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会议由李维汉主持,听取了罗明纳兹的报告和瞿秋白关于党的新任务的报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会议改选产生了党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并决定将在湘鄂赣粤等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它“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大进了一步”。
它在中国革命危机的关头,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鼓舞了他们的斗争勇气。
这就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工农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会议的主要不足之处是对革命失败后的低潮形势缺乏正确认识,在反对右倾的同时没有注意防止和纠正党内“左”的错误。
这就为不久发生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