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选翻译 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文赋(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

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

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

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

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

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

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

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

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

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

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

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

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

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

'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

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

《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

'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

'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

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 常考名句翻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文论选译《论语》选录译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提示:理解其“思无邪”说。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提示:理解其“尽善”、“尽美”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提示:与“辞达”一条联系起来,理解其“文质”说和“辞达”说。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提示:谈到了诗歌的政治、外交作用。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行礼仪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懂音乐呢?”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参考)

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参考)

岳陽樓記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即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上下和諧,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賢人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優美的景象,全在洞庭湖這一個湖上。

洞庭湖包含著遠處的山峰,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

清晨日光照耀、傍晚天色昏暗,景象千變萬化。

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

前人對這些景象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

那麼這裏向北通往巫峽,向南一直到瀟水、湘江,降職到外地做官的人和詩人們,大多在這裏相會,觀賞這裏的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能夠沒有差別嗎?像那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沒了光輝,山山嶺嶺潛藏起形狀;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槳折斷;傍晚時分天色昏暗,只聽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被貶官離開都城,懷念家鄉,擔心小人進讒言,害怕人別人譏諷的心情,滿眼都是蕭條淒涼的景象,一定會感慨萬千而十分悲傷了。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波平浪靜,上面的天色和下面的湖光相連成一片碧綠,寬廣無邊;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息在一起,美麗的魚兒或浮或沉;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青蔥茂盛。

有時湖面上的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月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打漁人的歌聲互相唱和對答,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呢?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朗,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對著風端起酒杯,那心情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朝廷做高官就為他們的百姓憂慮;貶謫到邊遠地方做官或隱居不仕時就為他們的國君憂慮。

古代文论选翻译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古代文论《毛诗序》翻译及赏析

古代文论《毛诗序》翻译及赏析

古代文论《毛诗序》翻译及赏析原文: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翻译:《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君王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

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风,就是讽谕,教化;用讽谕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用来表现志向的,在心里叫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激荡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来继续它,吁嗟叹息还不尽情,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仍不满足,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选段一、毛诗序(节选)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典论·论文(节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三、诗品序(节选)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四、与元九书(节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五、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六、人间词话(节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1)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遂:(2)落笔倏作变相倏:(3)定则也则:2.解释下列句子中“独”的不同意思(1)独画之乎哉(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3)有独见之明(4)而吾以捕蛇独存3.翻译下列句子(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译文:(2)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自考汉语言文学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化版带译文(第1章至第6章)

第一章先秦墨子1、《非乐上》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锺、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牛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

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

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

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2、《非命上》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译文:然而如何去明加辨析这些话呢?墨子说道:“必须订立准则。

”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

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哪三条标准呢?墨子说:“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

宋元明清及近代文论译文及简析

宋元明清及近代文论译文及简析

宋元明清及近代文论译文及简析.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宋元明清及近代文论译文及简析苏轼诗文论译文四篇张志强译《答谢民师推官书》译文苏轼启:最近分别后,多次承蒙来信问询,详细了解了你的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

我生性刚直(待人)简慢,学识迂腐才智低下,因被贬而废置多年,不敢再与官宦们并列。

自从渡海北归,会见平生的亲戚故友,惘然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何况与你过去没有一天的交情,怎么敢希求结交呢?几次蒙你亲自见临,一见如故,喜出望外,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你给我看的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都看熟了。

他们大都象行云流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常常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常常停于所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

孔子说:“语言如果没有文采,流播不会很远。

”又说:“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

”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

探求事物的奥妙,就象系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辞达。

辞到了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不可多用了。

扬雄好用艰深的辞句,来装饰肤浅简单的道理,如果(把这样的道理)直接说出来,那么就人人都知道他的肤浅了。

这正是他所说的“雕虫篆刻”。

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扬雄)只悔恨曾经作赋,为什么呢?!他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象赋而说是雕虫吗?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升堂”有余(可以“入室”)了。

而扬雄因为贾谊写过赋就轻视他,竟将之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象这类见识浅陋的事例很多。

这只能与那些有识的人讲,很难和一般人说明的。

这是谈论文章偶尔谈及罢了。

欧阳文忠公说:文章就象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能够定贵贱的。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文学形式的标准:文质彬彬孔子对文学语言表达的标准:辞达而已矣。

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的标准。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3《毛诗序》: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5 楚辞学的创始人是:刘安《离骚传》;东汉楚辞家:王逸。

王逸《楚辞章句序》中对屈原的评价:"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对屈原词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对屈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评价是:所谓金相玉质。

6中国专门文论的第一篇是《典论.论文》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之曹丕的《典论.论文》。

8.陆机的《文赋》中物,意,文三者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诗缘情而绮靡。

”出之陆机的文赋。

他对灵感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9“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并是中国古代最早文论书籍。

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

歌永言,永为延长。

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0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巻舒风云之色。

”他要求作家“闚意象而运斤”。

11刘勰论述物,情,辞三者关系的句子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他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识美能力的句子是“务先博观”。

12《诗品》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专著,初名《诗评》是首部五言专著。

“诗话”类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13萧统对屈原的评价“含忠履洁”。

他为何不选诸子百家的书"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他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评价齐,梁诗的话“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

古代文论选翻译

古代文论选翻译

一、先秦文论选译中国古代文论在先秦时期有两条线索:儒家诗论和道家思想。

儒家重视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政教”功能,而道家虽然表面上否定文学乃至文化,但其对“道”的理解和描述与文学的内在本性相通。

在理解某一文论观点时,一要注意它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关系(外部),二要注意文论谱系内部的演进(内部)。

(一)《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明:尧,传说时代部落首领,陶唐氏,故又名唐尧。

“典”,《说文》解作“大册”,为“五帝之书”。

为后代史官追述的尧舜事迹。

西汉伏生所授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舜典》,古文《尚书》则将其下半篇分出,并加28字,单列《舜典》。

本节选部分即被古文《尚书》列入《舜典》。

此节有两个要点:1、诗言志“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2、早期文论的杂然状态——诗、乐、舞“三位一体”翻译: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自由而谨慎,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

古代文论翻译

古代文论翻译

《毛诗序》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

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

(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

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

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

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

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

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

宋金元文论译文

宋金元文论译文

宋金元文论译文欧阳修诗文论选录韩传达《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说: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

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自己担心没有人开导,自感无所适从,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

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以自重、凭借别人的力量以引进的人,何所取于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湛,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靠我的赞誉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进的。

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吗?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

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

甚者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

这就是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如其之高。

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

所以孟子一生栖遑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

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

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这段文字讨论的问题,解释段落意思;提出见解,批评、鉴赏;运用说明,运用比喻、对照;如何把握(如何神思)1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P193段落理解[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澡雪精神]原文翻译: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

”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

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

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

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

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

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

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

第一部分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答: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

在刘勰之前,已经有一些艺术家提出了“神思”的主张,比如东晋孙绰和刘宋时的宗炳。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文论选段》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古代文论选段先秦:佚名《毛诗序》选段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选段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选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与元九书》选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题画》画竹题记一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宋至近代文论选译与简析

宋至近代文论选译与简析

宋至近代文论选译及简析一、苏轼诗文论译文四篇1、《答谢民师推官书》译文苏轼启:最近分别后,多次承蒙来信问询,详细了解了你的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

我生性刚直(待人)简慢,学识迂腐才智低下,因被贬而废置多年,不敢再与官宦们并列。

自从渡海北归,会见平生的亲戚故友,惘然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何况与你过去没有一天的交情,怎么敢希求结交呢?几次蒙你亲自见临,一见如故,喜出望外,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

你给我看的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都看熟了。

他们大都象行云流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常常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常常停于所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

孔子说:“语言如果没有文采,流播不会很远。

”又说:“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

”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

探求事物的奥妙,就象系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辞达。

辞到了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不可多用了。

扬雄好用艰深的辞句,来装饰肤浅简单的道理,如果(把这样的道理)直接说出来,那么就人人都知道他的肤浅了。

这正是他所说的“雕虫篆刻”。

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扬雄)只悔恨曾经作赋,为什么呢?!他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象赋而说是雕虫吗?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升堂”有余(可以“入室”)了。

而扬雄因为贾谊写过赋就轻视他,竟将之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象这类见识浅陋的事例很多。

这只能与那些有识的人讲,很难和一般人说明的。

这是谈论文章偶尔谈及罢了。

欧阳文忠公说:文章就象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能够定贵贱的。

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怎么能有益于你呢,惭愧惶恐得很。

你所要我给惠力寺法雨堂写几个字,我本来就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也终究写不好;并且在船上狭窄难以书写,未能按你的嘱咐办。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上)部分翻译集录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上)部分翻译集录

中国古代文学选作品选部分翻译集录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古代文论1

古代文论1

一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为政》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

倩,音qiàn,笑得好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