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编制提纲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简介

中西医结合(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简介

中西医结合(学术型)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简介
一、学科简介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2016年),广东药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015年本学科取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多个优秀科研平台,满足专业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教学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脂血症调肝降脂”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脂代谢三级实验室”和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共建的粤港代谢病联合实验室、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糖生物学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的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国际合作基地及与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合作共建的吴阶平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

该学科依托单位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单位等。

学科创立岭南代谢病国际高峰论坛品牌学术会议,连续主办“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4次,吸引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香港、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到会交流,在促进基础医学研究转化、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增进国际合作方面获得了同行专家的广泛赞誉。

此外,。

中西医结合大纲

中西医结合大纲

中西医结合大纲
中西医结合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要求考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技能,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

3. 中医药学知识:考生需要熟悉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分类、药理作用等,能够正确使用中药进行疾病治疗。

4. 西医医学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西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西医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5. 病例分析处理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病例信息,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具备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6. 医疗安全内容:要求考生了解医疗安全的相关知识,包括医疗事故处理、预防措施等。

总之,中西医结合大纲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同时注重医疗安全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一、申报城市概况(一)申报城市基本概况。

概述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医疗卫生领域总体情况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其中,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应说明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辖区县数量、常住人口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收支等情况。

医疗卫生领域总体情况应说明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床位、医疗服务、医疗保障水平和财政投入等情况。

中医药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应说明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服务提供、中医药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等情况。

(二)前期工作情况。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工作进展、改革举措、探索创新、典型经验和已取得的成效。

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新需求、新期盼,梳理分析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特色发展、资源布局、人才建设、管理体系、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和短板,明确试点项目的目标任务。

(三)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阐述试点项目的主要工作思路和设想,论证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项目实施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的关系,项目实施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政策措施的可行性等,制定明确的试点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完成时限、责任部门、督导考核、风险因素控制等确保项目落地落实的具体举措。

二、试点目标及实施周期(一)试点目标。

制定试点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

总体目标应坚持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服务效能和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年度目标主要根据项目实施周期,按年度制定试点项目工作进度及预期目标。

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一级方

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一级方

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一级方、带*的二级方150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方剂学》1、麻黄汤2、桂枝汤3、九味羌活汤4、小青龙汤5、止嗽散6、银翘散7、桑菊饮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9、败毒散10、大承气汤11、大黄牡丹汤12、温脾汤13、十枣汤14、小柴胡汤15、大柴胡汤16、蒿芩清胆汤17、四逆散18、逍遥散19、半夏泻心汤20、白虎汤21、竹叶石膏汤22、清营汤23、黄连解毒汤24、凉膈散25、仙方活命饮26、导赤散27、龙胆泻肝汤28、苇茎汤29、清胃散30、葛根黄芩黄连汤31、芍药汤32、白头翁汤33、青蒿鳖甲汤34、香薷散35、理中丸36、小建中汤37、四逆汤38、当归四逆汤39、阳和汤40、四君子汤41、参苓白术散42、补中益气汤44、完带汤45、四物汤46、当归补血汤47、归脾汤48、炙甘草汤49、六味地黄丸50、大补阴丸51、一贯煎52、肾气丸53、牡蛎散54、四神丸55、固冲汤56、易黄汤57、天王补心丹58、酸枣仁汤59、越鞠丸60、半夏厚朴汤61、苏子降气汤62、定喘汤63、旋覆代赭汤64、桃核承气汤65、血府逐瘀汤66、补阳还五汤67、复元活血汤68、温经汤69、桂枝茯苓丸70、咳血方71、黄土汤72、川芎茶调散73、大秦艽汤74、羚角钩藤汤75、镇肝熄风汤76、天麻钩藤饮77、平胃散78、藿香正气散79、茵陈蒿汤80、八正散81、三仁汤82、甘露消毒丹83、五苓散84、猪苓汤85、苓桂术甘汤86、真武汤88、独活寄生汤89、二陈汤90、温胆汤91、清气化痰丸92、半夏白术天麻汤93、保和丸94、健脾丸95、乌梅丸96、杏苏散97、桑杏汤98、清燥救肺汤99、麦门冬汤100、百合固金汤101、大青龙汤102、柴葛解肌汤103、参苏饮104、麻黄细辛附子汤105、大黄附子汤106、麻子仁丸107、济川煎108、黄龙汤109、增液承气汤110、痛泻要方111、犀角地黄汤112、普济消毒饮113、左金丸114、泻白散115、玉女煎116、当归六黄汤117、清暑益气汤118、六一散119、吴茱萸汤120、黄芪桂枝五物汤121、暖肝煎122、防风通圣散123玉屏风散124、八珍汤125、左归丸126、益胃汤127、右归丸128、真人养脏汤129、桑螵蛸散130、朱砂安神丸131、甘麦大枣汤132、瓜蒌薤白白酒汤133、橘皮竹茹汤134、柴胡疏肝散135、生化汤136、失笑散137、十灰散138、小蓟饮子139、消风散140、大定风珠141、养阴清肺汤142、二妙散143、防己黄芪汤14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145、羌活胜湿汤146、小陷胸汤147、贝母瓜蒌散148、苓甘五味姜辛汤149、三子养亲汤150、枳实导滞丸中医临床常用药对麻黄桂枝:发表解肌散寒,风寒实证。

中医工作规划书模板

中医工作规划书模板

一、前言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行业在健康养生、疾病防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中医服务水平,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特制定本工作规划书,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二、工作目标1. 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提升中医队伍整体素质。

3. 推广中医文化,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三、工作内容1. 诊疗工作(1)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注重中医特色,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疾病。

(4)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2. 人才培养(1)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和目标。

(2)组织开展各类中医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中医队伍学术水平。

(3)选拔优秀人才,鼓励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4)加强临床带教,提高实习医师诊疗技能。

3. 文化推广(1)开展中医文化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2)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传播中医药知识。

(3)举办中医养生讲座、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医药文化。

(4)加强与国内外中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第1-6个月)(1)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及责任人。

(2)开展中医诊疗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

(3)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中医队伍学术水平。

2. 第二阶段(第7-12个月)(1)加强中医人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学术交流。

(2)开展中医文化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3)举办中医养生讲座、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医药文化。

3. 第三阶段(第13-18个月)(1)总结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成果,评估工作效果。

(2)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工作计划,优化工作方法。

(3)加强与国内外中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2)二、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 (2)1. 总体目标 (3)2. 建设内容 (4)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5)1. 专业设置 (6)2. 课程体系 (7)四、师资队伍建设 (8)1. 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9)2.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0)五、教学设施与资源 (11)1.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12)2. 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建设 (13)六、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14)1. 教学质量标准制定 (16)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16)七、专业特色与优势发展 (17)1. 专业特色凝练 (19)2. 优势发展方向探索 (19)八、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20)1. 实施计划制定 (21)2. 保障措施落实 (22)九、总结与展望 (23)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学专业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中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方案针对当前中医学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设措施和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医学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与建设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融合现代医学知识的课程体系。

加强中医基础课程建设,优化中医临床课程教学,增设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中医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与中医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强化学生临床实习与实训环节。

加强与中医药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室建设:加强中医基础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科研与教学水平。

中西医结合科学科建设规划

中西医结合科学科建设规划
• 32学科带头人年龄: 60岁以下(省各中医学术团体和二级学会的主 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除外),资历:高级医学专业技术 职称,熟悉本专业当前国内外进展和动态,领导制定专科建设规划; 本专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
• 33学术继承人年龄:一般为45岁以下;资历:三级中医院具有副高级 以上;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有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 的临床经验,具有解决本专业临床工作中复杂和疑难问题的能力。
市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 • 教学:中医老年病则于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
科建设单位 • 荣誉:示范中医药工作单位
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1956)
• 门诊:设中西医结合消化、呼吸、针灸、痔瘘、肿瘤、心血
四 川 管等7个专病门诊。
• 病房:现有编制床位218张,其中主院区113张,上锦分院 105张。 设中西医结合外科、肺病、针灸、肛肠、肿瘤5个亚专业科。
南 京 荣誉:示范中医科
南京市二院(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科
门诊病房均看肝病; 专科建设:南京市中医重点(肝病)专科 荣誉:示范中医科
无锡五院(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科
门诊病房均看肝病;江苏省中医重点(肝病)专科 荣誉:示范中医科
路在哪里?
路在哪里?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特点:
1、先生存,后建设的发展模式。 具体为:先 门诊多(病种多),综合病房(病种杂),后亚
• 20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21医师熟练掌握优势病种的诊疗知识和技术 ,临床医师能熟练掌握常用方剂≥100首。
• 22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和中医临床疗效进 行分析、总结和评价,中医疗效评价客观、科学
优势病种(25分)
• 本科独特的中医诊疗方法≥2个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计划

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计划

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计划本专业属于医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类(中医学类)本专业代码:100501一、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初级中西医结合医师,这些素质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中医学及西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为毕业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态度、知识和能力。

态度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树立关爱病人观念,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坚持以预防疾病发生、减轻和驱除患者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的道德责任。

3.充分认识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4.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注重合理用药,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案,充分掌握公平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康复的最大效益。

5.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6.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尊重个人信仰,尊重每一个人,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超出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不能有效安全处理的医疗活动,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9.具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具有为新知识产生、新技能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意识。

10.尊重同仁,树立团队意识。

11.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知识目标1.基本掌握生物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3.掌握人体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学大纲

中医学大纲

临床医学5年制《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25018课程负责人:第一临床学院张莹雯胡家才(按要求以姓氏笔划排名)课程中文名称:中医学课程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数:4课程学时数:72学时(理论课)授课对象: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医学课程属西医临床专业中医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为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中医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3、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起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

4、中医方药及针灸。

5、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应用。

3、了解辨证论治观念中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整体观念。

2、恒动观念。

3、辨证论治。

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司外揣内、整体研究的思维方法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司外揣内、整体研究在临床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授物比类理论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1、司外揣内。

2、注重整体研究。

3、授物比类。

第四节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发展现状。

2、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的未来。

[教学内容]1、中医学发展现状。

中医药(临床类)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目录

中医药(临床类)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目录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男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急诊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康复学
中医老年医学
中医护理学
中医全科医学
针灸推拿学针灸学推ຫໍສະໝຸດ 学中药学临床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
说明:目录中已分化为二级学科的,在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点时,要建在二级;目录中分化为三级学科的,要建在三级。
XX市中医药(临床类)学科建设规划指导目录
一、中医药(临床类)重点学科目录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名称
三级学科名称
中医临床医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心病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血液病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疮疡病学

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书

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书

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书引言中西医结合学科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以综合的方式来研究和应用医学知识的学科。

它融合了中西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服务,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本学科规划书旨在明确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目标、范围、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等关键方面,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目标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中西医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科范围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对中医与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和整合,寻找共性和互补性,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2.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结合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3.中西医结合药物研究:研究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药效增强机制,探索中西药物共同应用的规律和优势。

4.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结合中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健康管理研究,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学科发展方向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1.建设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组建由中医师、西医师和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

2.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鼓励医院和研究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建立临床实践基地和研究平台,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3.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建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项目,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素养的医学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4.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相关学科进行紧密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引进国外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资源和经验,促进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人才培养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全面型人才。

2.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医学一级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医学一级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前言医学一级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重任。

为全面提升医学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良好的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

2. 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 促进医学学科建设,提升医学学科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基础医学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等。

(2)临床医学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科学等。

(3)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

(4)实践技能培训:临床技能操作、医学影像学、检验学等。

2.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引入国际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4)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实施与评价1. 教学实施(1)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2. 教学评价(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对教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五、保障措施1.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3.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学学科的影响力。

4.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育部医学教育大纲中医学内容的编制与研究

教育部医学教育大纲中医学内容的编制与研究

02
03
中医妇科学
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妇科常见疾 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 调护等内容。
04
03
编制过程与方法
调研与分析
国内外医学教育现状调研
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医学教育的最新发 展动态、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 的信息,为编制医学教育大纲提供借 鉴和参考。
医学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医疗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医 学教育机构等单位的调研,了解当前 及未来医学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为大纲编制提供现实依据。
05
实施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
实施效果评估
教学质量提升
01
通过实施医学教育大纲,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学生满意度和考试通过率均有所提高。
医学人才培养
02
大纲的实施促进了医学人才的培养,使得医学毕业生具备更加
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科研能力提升
03
医学教育大纲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后医学院校的科研水
医学教育内容分析
对现有医学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 法等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为大纲编制提供改进方向。
专家论证与修订
专家团队组建
组建由医学教育专家、临床医学 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等多学科背 景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医
学教育大纲的编制工作。
大纲草案论证
专家团队对初步编制的医学教育 大纲草案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 见和建议,确保大纲的科学性和
平和成果产出均有所增加。
存在问题分析
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部分医学领域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但大纲的更新周 期相对较长,导致部分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实践教学不足
医学教育大纲中虽然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 执行过程中,部分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较为薄弱 。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秉承了几千年的丰厚历史与医疗经验。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制定一份全面而准确的中医学教学大纲,是重要且必要的。

本文将从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编制目的、基本原则与结构以及具体内容展开论述。

二、编制目的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编制目的在于规范中医学的教学体系,明确中医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加强中医学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同时,通过制定中医学教学大纲,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专业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

三、基本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中医学教学大纲应旨在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因此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效果为出发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提升。

2. 综合性和系统性:中医学教学大纲应充分考虑中医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将各个学科模块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3. 实践性与创新性:中医学注重实践与创新,中医学教学大纲应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熟练运用中医学理论与技术。

4. 国际化与跨学科性:中医学教学大纲应注重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的学习,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介绍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交流,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沟通能力。

四、结构与内容1. 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气血津液理论等。

重点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临床应用,培养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 中医诊断与辨证论治:介绍中医诊断学中的各种诊断方法和技术,包括望、闻、问、切等。

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判断病情与辨证施治的能力。

3. 中药学: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种类与药效,包括经典中药方剂的配方和应用等。

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了解和运用能力。

4. 针灸推拿:介绍针灸和推拿理论与技术,包括经络穴位的定位、针灸手法与推拿技巧等。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重点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属性。阐明阴阳相互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消长转化的与动变化规律。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明。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重点阐明五行的概念和生克乘侮规律。扼要阐明五行属性归类。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阐明应用五行学说概括脏腑的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关系。 四、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和幻灯讲课。
二教学大纲一我校是西医院校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因此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中医学实际上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既有启蒙入门的性质但又是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中医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一、 教学目标 中医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获得辨证论治技能的基本训练,为今后进
本课程的教学分理论讲授和临床见习两部分。教学总时数为 76 学时,理论授课 52 学时,见习 24 学时。 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病因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中 药、方剂、针灸及常见内科病证证治等内容。临床见习包括中医药临床、针灸。
大纲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其标准是:掌握是要求对内容能理解与记忆;熟 悉是要求对内容能理解;了解则要求有初步的概念。对讲授内容的要求分重点阐明、阐明、简述等几方面, 其标准是:重点阐明要求系统详细地说明;阐明是要求较系统、扼要地说明;简述是要求作一般性说明。
问二便:简述小便的色、量、排尿异常和大便次数、便质、便感异常与病证的关系。 问小儿及妇女:指出小儿和妇女问诊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自学。 3、切诊: 简述切诊的内容和目的。 脉诊 重点阐明脉诊理论根据和常见脉象特征及其主病。 (1)简述脉象的形成原理、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阐明正常脉象。 (3)简述脉象分类,重点阐明浮、沉、迟、紧、数、滑、涩、结、促、代、虚、实、弦、洪、濡、细、 十六种脉象与主病。 (4)简述相兼脉主病的一般规律。 (5)简述脉证的顺逆与取舍的概念。 按诊 简述按诊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和幻灯讲课。意义。

中医学大纲

中医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说明根据学院制订的教学调整计划,中医学的课程由54学时改为45学时,为此,我们将原教学大纲进行修改,重新制定本大纲。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中从每一类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药物和方剂进行重点讲解,其它少讲或从略,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时间安排为半年,待全部课程结束后考查一次。

上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导论(自学)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处方、用药、针灸等方面指导性的纲领。

一、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

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容: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

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

二、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

(自学)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第一节脏腑目的要求: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

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主要功能。

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三节经络(自学)第四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致病学的发病特点及病因分类方法,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了解七情和脏腑的关系。

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重点掌握症状特点。

内容:阐述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疾病发生的机理,主要解决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重点阐述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注意讲清楚六气与六淫的区别),性质及致病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规划编制提纲
1. 学科定义、学科特点、学科发展的自身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的需求;
2. 哪些研究方向是优先发展的方向(指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方向),在国内外所处的
地位,优势之处和薄弱之处;
3. 哪些研究方向是重点发展的方向(指在国内具有引领作用的方向),在国内外所处
的地位,优势之处和薄弱之处;
4. 哪些方向虽然尚未成熟,然在未来5-10年具有发展潜力,依据如何;
5. 2016-2020年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准备采取的措施;
6. 2016-2020年推出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领域顶尖专家和(或)团队;
7. 2016-2020年在哪些方面能够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8.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创新体制和(或)机制的举措;
9. 完成目标的困难所在,需要学校提供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