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经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经验借鉴

2.1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总结

2.1.1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科学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和经营管理的最核心的制度保障。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十分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集中化,其中德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做得最好,在内部建立了独立、垂直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如下图所示。

德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委员独立于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外,直接听命于董事会,独立负责信用风险监控制度、信用风险转移及分散策略等的制定和管理。风险管理委员则负责操作性风险、利率风险等的管理工作。在下一个层级设置证券交易部、信贷部、基金管理部、国际业务部等职能部门,以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安全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由此看出,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比较于非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管控银行信用风险,因此被广泛采用。

2.1.2科学的授信业务授权机制

西方银行业普遍采用个人负责制的风险管理审批模式,分权管理的趋势日益

增强。不同专业级别的人员具有不同的审批权限,专业级别与行政级别相互独立,审批权限的设置和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这一审批程序和授权机制保证了活

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高效运作和内部的相互制约。

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德意志银行的10位高级审批人员分布于纽约、伦敦和

香港三地,这些人员有三个主要特点:1不需要管理职员;2做出重大决定;3负

责资产组合和授信政策分析、回顾。任何一笔授信业务(20亿欧元以下)有两名

审批人员双签即获通过。这10名高级审批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转授权,但

所有的转授权也都要实行个人负责制。在确定授权和转授权时,都要综合考虑业

务品种、个人经验、知识结构、业绩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总体来看,推行个人负责制利大于弊,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充分利

用专业人员的工作经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明确责任,避免出现共同审批无

人负责的情况。

2.1.3科学的二维风险评级体系

虽然活跃的国际性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评级体系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采用的都是科学的二维评级系统。这些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不但进行客户

评级,而且进行债项评级,商业银行对于每个客户的风险级别的认定都是基于这

两项评级的综合结果。对债项特征进行单独评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存在着诸

如抵押、优先贷款等需要对特定贷款的偿还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的情况下,应选

择贷款本身作为评级的对象,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度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以法国兴业银行为例,法国兴业银行评级尺度的基准为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其公式为:

预期损失=违约概率*违约损失

同时,对违约事件、时间段、损失计算方法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评级参

照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的分类,将贷款分为21级如下表所示。

在计算评级时,法国兴业银行的做法是:A利用软件和内外部数据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B就单一的业务或品种得出平均损失率;C用这两个数值计算出预期损失;D参照评级表得出贷款的评级。该商业银行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各种类型的借款人上,如公司客户、银行及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国家(主权)、项目

等。

2.1.4量化和模型化的信用风险管控方式

无论是商业银行的投资者、管理高层,还是监管当局,都希望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因信用风险产生的损失进行准确评估,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量化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数理模型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在实证的基础上建立了很多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是JP 摩根银行于 1997年推出的信用度量制模型,即 Credit Metrics 模型,是一个基于 VaR (Value at Risk)方法的模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从资产组合而不是从单一资产角度看待信用风险,且使用了转移矩阵反映公司信用等级的变动;二是 KMV公司基于期权理论的 KMV 模型,该模型用授信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状况来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它采用结构方法,使用期权定价公式来求公司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第三是 CSFP 的 Credit Risk+方法,该方法使用保险精算的计算框架来推导投资组合的损失,它只对违约风险进行建模,而不考虑信用等级的变化。这些模型在商业银行的运用引起了监管当局的重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开始研究这些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在金融监管,尤其是在信用风险资本监管方面运用的可能性。有学者认为,这些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正在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个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总之,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可以综合已有的一切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把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输出作为量化管理的输入,而其结果直观,可比性较强,它代表了未来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2.1.5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国际大银行包括在华外资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己形成一套包含以下各子系统的完善体系。

(1)信用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信用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信用风险类型及危害性程度。

(2)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主要进行发送信用风险警报,传递信用风险信息

并建立信用风险资料库。

(3)信用风险决策系统,确立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制定信用风险指标及避险策略等职能。

(4)信用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信用风险规避行为,对信用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

(5)全程监控系统,对信用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及控制,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健全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是外资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相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却是目前中资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部分功能子系统缺损或失效,信用风险管理各职能部门或成员之间机构重叠、责任不明确,没有实现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对银行重大业务的全局性控制等等。

2.1.6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

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花旗、大通、美洲、汇丰等银行都拥有各自的全球信息系统,其数据均能做到每日更新,实时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而且具有很强的统计及查询功能,能为行业、区域、产品、信贷组合等日常检查及信用风险评级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为其高水平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信息系统有信用风险管理信息报告与披露系统(GLEAM)、信贷业务流程系统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CARM)和全球客户资讯系统(GCDU)。

以欧洲最主要银行集团之一的德累斯顿银行为例,在当下信用风险在公众方面和私人部门方面均体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外加《巴塞尔协议III》的颁布实施的背景下以及德国金融的领导层面要求风险报告更加及时有效,为顺应社会发展变化把控好银行风险,就要求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用以加快风险分析的效率并提高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目前该行已经采纳并运用来自于IBM公司的数据库并联合国际上先进的商务智能技术,对于识别和分析风险诱因,及时发现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