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姆《人生的枷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毛姆《人生的枷锁》
读毛姆《人生的枷锁》
读了毛姆52万字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人生的枷锁》,并没有给我想要的答案,关于这样的问题:人生的枷锁是什么?如何摆脱人生的枷锁获得自由?
散文吧原创
毛姆只是用主人公菲利普斯的悲惨命运(只是在结尾才露出希望的光芒)告诉我:生活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的人,无所迷恋的人。
试问:何为精神枷锁?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又为何要活着,如果说活着只是等待生命体的死亡,那又为何要出生?难道所有的问题最后都要归结于最伟大的生命的缔造?如果人真的能够一无所求、无所迷恋,又怎能称之为人?我没有得到答案,只是看出了毛姆倡导的“清心寡欲”和“四大皆空”的人生哲理,与中国的佛教颇有几分神似!
就算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现实真的把人置于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无望桎梏中饱受煎熬和折磨,就算人们在种种不幸中无尽地挣扎,这种建立于扼杀人性基础之上的虚无主义说教也是无济于事的,只能是自欺欺人,自我逃避,暂时麻痹意志,等清醒之后仍然无路可逃!或许任何的不幸总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前世种
下的孽缘总要轮回到今世偿还,也不必愤恨埋怨,只有面对,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不要总是数落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和对你的不公,要知道,这个世界早已早于你而存在!
小说在“一幅幅充满恐怖的现实世界”的晦涩画面上描募了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国家众生相,有学画画而忍冻挨饿最后炊断粮绝而悬梁自尽的普赖斯;有慨叹生不逢时并自诩看穿尘世的落魄文人克郎肖,常借杯中物和酒后的谈资消愁,最后病死在贫民窟;有爱慕虚荣、贪婪自私的售货员米尔德丽德,最后被玩弄抛弃沦为卖笑的女子,最后消失在巷子里;更有主人公菲利普斯拖着一只跛脚忍着幼年失去父母的痛辗转于英国、法国、德国,虽雄心勃勃但与画家、作家、医生擦肩而过,最终碌碌无为……这些人听凭“命运之神”的驱使,飘忽在“茫茫无尽的黑暗深渊”之中,“既不明其缘由”,也不知会被抛向何处。
虽说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给人满意的答案,可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在简单的故事中仍可窥见人物全部的内心,这也可以让我聊以自慰了,更何况从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物身上也能隐约捕捉到21世纪中国众生的影子,实属意外收获,或许这么说既显得无知也显得荒诞,因为人就是人,人性就是人性,根深蒂固,烙印永恒,从猿有了语言的那一刻,从猿直立行走开始,哪还有国界之分和时代之分呢?这众生相的背后,充满了悲惨与无奈的气息,可是我却丝毫升腾不起同情与怜悯,于是我觉得我也被这个冷漠的现实冷漠了!
主人公菲利普斯自幼跛足、失去双亲,被寄养在虚伪冷漠的伯父家里,没有温暖和呵护,没有父母之爱,再加上天生的残疾被人冷嘲热讽带来的自尊心的极大打击,一个自我封闭、对周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便被现实塑造而成!作为一个健全的人,虽然我没有这样的深切体会,但读到此仍有几分恻隐之心,尤其是看到他被从奄奄一息的母亲身边抱走时,忍不住为这对生离死别的母子落泪!如果说这一切是现实的残酷是父母的撒手离去带给他的伤害,那么之后的一切辛酸经历的始作俑者便是他自己!
为了远离不喜欢的伯父和神学专业,选择离开坎特伯雷皇家公学无可厚非,之后远赴德国海德堡、到法国巴黎学画画、回到英国学医学,他在“现实的逼迫”这一借口下到处漂移,但没能将任何一行学的精通和彻底,几年的漂泊,只是给了他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而已,也许这正践行了他给自己创立的处世哲学:尽可随心所欲,只是得适当留神街角的警察。然而他为了这随心所欲,付出的却是整个青春的代价,关于这一点我没有判断的标准了,就如克郎肖明知道酒精会加剧他的死亡但还是要畅饮不辍在快乐中死去一样!但我仍然不喜欢菲利普斯这样,因为他既无恒心也无毅力,随波逐流,从不检讨自己,无限地放大自己曾经的不幸,在对周围无休止地鞭打和诋毁中,竭力为自己的懦弱和无能寻找着堂而皇之的借口,当一切晚矣,才追悔莫及,这何尝不是现代人的通病,或许我的身上也附着着一个菲利普斯,难怪有时
我那么讨厌自己!
菲利普斯的爱情之路更是不堪回首!20岁出头,为了体验爱情的神秘和性的欢愉,他爱上了大自己很多的威尔金森小姐,一夜的偷情过后,第二天醒来便觉得这段风流韵事荒唐可笑,因为在他的眼里她突然变得形容憔悴,尽管涂脂抹粉仍掩饰不住满脸的皱纹,竟然对自己的所作感到骇然!没过多久,就将威尔金森抛之脑后,与画画的普赖斯暧昧不清,这个在他的眼里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的丑陋女子竟然爱他爱的那么壮烈和神圣,但他却装聋卖傻,漠然置之,直到看到她饱含感情的遗书和悬于梁上的尸体才悔恨交加!掩埋了普赖斯的尸体之后出于情感的空虚和寂寞,又邂逅了米尔德丽德,在这个虚荣做做的女人的诱惑下,他很快拜倒在她的膝下,甚至不惜道歉、认错、赔不是,更忍受着她与别的男人勾搭、对他的伤害、鄙夷、欺骗和利用,他就那么如痴如醉地迷恋着她,但心里却又无比的鄙视她,于是他被这既爱又嫌的感情折磨的食不甘味!读到此,我似乎突然发现自己离答案有些近了---人一旦屈从于感情,便犹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自由;只有运用想象和理智,变经验为预见,才能掌握未来,才不致沦为“过去”的奴隶!
小说中曾有一个叫海沃德的人,作者对其批判极其露骨,但我却觉得这海沃德就是一个一个的世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真心诚意的地步。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肉欲当做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特有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
看成是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的眼睛里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轮廓模糊不清,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谎,却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时,他却说撒谎是美的!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