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建桥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年第19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管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构想
我国目前和国际上现代管理水平的差距极大,而这种差距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大瓶颈。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发展上落后,而是在管理上落后。”大学生作为未来管理者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其接受培养教育的阶段,不仅应具备很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管理知识、科学管理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接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经济管理类的教育投入,管理类专业报考持续升温。诸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这类专业在行内被称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几乎国内高校都“必设”了类似的专业。然而,我们的处境非常尴尬,2007-2009年麦可思发布调查报告,含国际经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等在内的11个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招生热就业难,在大学管理专业前景不被看好的大环境下,如何推进管理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则被寄予厚望。
一、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担负着培养大批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管理者的重任。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成熟度,完善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诸如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与创造能力、个人管理能力等,而且也能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需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系统地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对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的培养
管理素质培养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未来经济发展对社会人素质的要求,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这不单是他们将来第一任职所需的岗位技能和核心能力素质,它还是对追求卓越和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求的满足。因而现实调查中也明显反映出了大学生对管理素质培养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把《管理学》纯粹看成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仅限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至于课程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整个课程体系与时代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学生由于自身缺乏相关经历感觉晦涩难懂。整个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管理学》教学由于受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缺乏开放的环境,极大地限制了管理学教学与实践的广泛开展。众所周知,目前《管理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集中传授有其优越性,但是针对《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又有其天然的不完整性。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提高大学生的管理素质,让他们能够迅速胜任第一任职岗位需要,适应岗位的工作。这既是大学自身发展、争创一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富有生命力并跻身世界前沿的必要途径。目前,国外大学已经把管理素质列为大學生必备素质,国内大学也提出了“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加强《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当前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考核只注重对基本理论的考核,忽视了对运用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检验,学生消极被动,应付了事。死记硬背,只懂书本理论的学生往往得高分,对真正有学习与创造能力的学生,缺乏在开放环境下有效的检验手段和评价机制。因此,健全《管理学》课程考核机制是《管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管理是一种软科学,尤其是企业管理没有固定的公式与定律。现实企业管理中“科班生”敌不过“草根一族”,即企业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通过实践摸索逐渐建立起对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认识并积累经验。大学管理类毕业生恰恰与此相反,他们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这种现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管理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从事管理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现有的《管理学》课程内容孤立割裂,不能适应当前管理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现在主流的《管理学》课程安排,重点放在了管理学的五大管理职能上,核心内容以管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标准模式等为主;以管理中共性规律居多,反映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的具体问题少;教学偏向于理论教学,以至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是没有。
《管理学》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各个高校受资金的困扰,管理实验室(或实训室)建设水平极低。仅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只是局限在课堂的案例讨论和实验室或实训室一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则有可能改变这种现状,以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内外管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近几年,国内外各高校围绕着“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就如何健全课程内容、完善实验设施,如何开展管理实训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管理素质,管理怎么学、管理怎么教,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课程体系如何建立等等一系列问题,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培养实践的困惑。
(一)国外管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国外高校管理学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是美国。特别是其中的一流大学和军事院校,对管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各种尝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由分裂式的职能安排逐渐转向注重内容的演绎性,强调管理的过程性、整体性,长期以来,史蒂芬•P•罗宾斯主编的《管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居于主导地位,各地教材更多是在此教材的基础上稍加增减,以管理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为主体内容。明显偏向于管理理论,而对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管理操作技能等方面则一笔带过,甚至不作要求。最近则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管理本土化正受到全面关注。世界各国在教材编著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管理本土化,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但是可以证明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于自己成功概率极小。在管理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各地自身的特殊文化、制度、环境等,美国和日本具有典型意义。
(3)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实用培训方法正成为管理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哈佛大学开创的案例教学法深入人心。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籍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国外有影响的大学商学院均采用案例教学法教授管理学课程。欧美大学建立了庞大而成熟的案例。亚洲各大学则更多是借鉴世界经典案例,在管理学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
(4)实践环节比重逐渐加大,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教改的核心问题之一,实践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一直以来,世界一流大学在管理学教学中都在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则是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直接的经验来学习,所学到的就是自己直接的第一手的经历与技能。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课堂填鸭式讲授变为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除案例讨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