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_好大夫在线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_好大夫在线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 全网发布:2011-06-23 04:27 发表者:杜明瑞 (访问人次:6094)来源: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2、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3、 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 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02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定义和流行病学
定义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 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常导致 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流行病学
RA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不同种族和地域间发 病率存在差异。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
03
诊断方法与技术
临床表现和病史采集
01 关节表现
评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02 全身症状
注意发热、疲乏、体重下降等非关节表现。
03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起始时间、加重或 缓解因素等。
实验室检查
01 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
02 炎症指标
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升 高提示疾病活动。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尽管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 进展,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来需要进 一步深入研究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 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提高早期诊断率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 后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加强早期诊断技术的 研究和推广,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 治疗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4
目录
• 引言 •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 诊断方法与技术 • 治疗原则与策略 • 特殊人群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类风湿关节 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提高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概论】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

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

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2、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5、手X线的改变。

6、皮下结节。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即可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功能分级标准】I级:日常活动不受限。

Ⅱ级:有中等强度的关节活动受限,但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

Ⅲ级: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患者不能从事大多数职业或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

Ⅳ级:丧失活动能力或被迫卧床或只能坐在轮椅上。

X线分期】I期:正常或关节端骨质疏松。

Ⅱ期:关节端骨质疏松,偶有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或骨侵蚀改变。

Ⅲ期:明显的关节软骨下囊性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畸形。

Ⅳ期:除Ⅱ、Ⅲ期改变外,并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证候】1、湿热痹阻证主症:关节肿痛而热,发热,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口渴,汗出,小便黄,大便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

2、寒湿痹阻证主症: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口淡不渴,恶风寒,阴雨天加重,肢体繁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3、肾气虚寒证主症:关节冷痛而肿,肢冷不温,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面色咣白,精神疲惫,腰膝酸软。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4、肝肾阴虚证主症:关节肿胀疼痛或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咽干,潮热。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弦。

5、瘀血痹阻证主症:关节肿胀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 在RA诊断确立后,对危险性进行评估是指导最佳治 疗选择的重要因素 • 危险性评估: • 对RA的病程
• 病情活动度
• 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
达标治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RA活动性判断
• 疲劳程度 • 晨僵持续时间 • 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数目和程度
• 炎性指标:ESR、CRP
• DAS28 • 其他影响预后的因素:病程、躯体功能障碍(如HAQ 评分)、关节外表现、血清中自身抗体和HLADR1/DR4是否阳性,以及早期出现X线提示的骨破坏 等。
生物DMARDs治疗
1.TNF-a阻滞剂
– etanercept(益赛普、强克、安佰诺、恩利) – infliximab(类克) – adalimumab(修美乐)
2.IL-6单抗(雅美乐) 3.IL-1R拮抗剂 抗炎,防止骨质破坏,疗效确切 4.CTLA4-Ig融合蛋白 感染,昂贵 5.抗CD20单抗 6.JAK抑制剂(托法替布)
–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阴性,而血尿酸水平大多 增高。慢性患者可在关节周围和耳廓等部位 出现痛风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别诊断
• 强直性脊柱炎
–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 以非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为主,骶髂关节及
脊柱受累明显。晚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骶
髂关节间隙消失及骨性融合。 – 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HLA-B27 90% 以上 阳性。
• 早期治疗 • 联合用药
• 方案个体化
• 功能锻炼 • 病人教育
治疗
• 一般治疗
–休息、关节制动及关节功能锻炼。
•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一例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甲氨蝶呤片后骨髓抑制的药学监护

一例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甲氨蝶呤片后骨髓抑制的药学监护

一例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甲氨蝶呤片后骨髓抑制的药学监护发布时间:2021-07-15T15:08:02.07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0期作者:彭竞芳陈耿卫[导读] 对一例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甲氨蝶呤后发生严重药品不良患者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甲氨蝶呤中毒的治疗实践。

彭竞芳陈耿卫云南文山,文山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663099【摘要】目的对一例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甲氨蝶呤后发生严重药品不良患者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甲氨蝶呤中毒的治疗实践。

方法通过参与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甲氨蝶呤片后出现不良反应后的救治,对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并对抗感染、解毒剂使用等治疗提出建议。

结果经过救治后该患者的骨髓抑制及感染症状、口腔溃疡治愈。

结论多学科之间加强协作,跟据指南并个体化治疗,优化临床决策,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甲氨蝶呤;药品不良反应;药学监护传统合成抗风湿药物是RA治疗的基石,亦是国内外指南共同认可的一线药物[1]。

有研究显示,与Ⅳ度骨髓抑制有关的治疗相关性死亡率达 4%~12%[2]。

因此,加强使用对使用传统合成抗风湿药物患者的药学监护是保证用药安全重点,本文对1例类风湿关节炎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合理的药学建议,并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患者女性,73岁,身高150cm,体质量41公斤,体重指数:18.22kg/m2,因“反复四肢关节肿痛3年余,皮疹伴口腔溃烂3天。

”于2020年06月28日入院。

入院诊断:1.类风湿关节炎;2.骨髓抑制;3、粒细胞缺乏;4、骨髓抑制性贫血;5、中度贫血;6、过敏性腹泻;7、骨质疏松;8、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9、过敏性皮炎;10、口腔黏膜炎;11、感染性发热;1入院后急诊血分析:白细胞计数(WBC)1.8*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0.60*10^9/L。

主要诊治过程:患者骨髓抑制、腹泻、皮疹考虑甲氨蝶呤片不良反应可能性较大,怀疑用药及并用药见表1,处理:立即暂停使用甲氨蝶呤片等抗风湿药物并完善相关检查。

2018中 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 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水平,2018 年我国发布了新的诊疗指南。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和僵硬,尤其是手指、手腕、膝盖等小关节。

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晨僵)时间较长,一般超过 1 小时。

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

2、实验室检查(1)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这两项指标对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阳性。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可反映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

3、影像学检查(1)X 线检查: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改变,但在疾病早期可能不明显。

(2)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关节滑膜炎症、软骨和骨质损伤更敏感。

二、治疗目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预防关节破坏和功能丧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治疗策略1、一般治疗包括患者教育、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

患者需要了解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

2、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这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等。

应尽早使用,可延缓疾病进展。

(3)生物 DMARDs: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介素 6(IL 6)抑制剂等,适用于对传统 DMARDs 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是一篇全面、系统地阐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的文章。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病证结合的方式,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诊疗指南,以期提高RA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RA的诊疗进行全面介绍,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等。

在病因病机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RA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为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RA的常见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帮助医生准确诊断RA。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我们将介绍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在治疗策略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RA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将系统总结中医治疗RA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本文还将介绍西医治疗RA的常用药物和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势和实践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诊断和治疗RA,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认识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中属于痹症的范畴,是一种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体质虚弱、外感风寒湿邪、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后,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同时,过度劳累和情志失调也会耗伤气血,使正气不足,进一步加重痹症的病情。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施治是关键。

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基石

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基石

甲氨蝶呤—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基石文| 何龙福建武警医院风湿免疫科甲氨蝶呤(MTX)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堪称经典药物了,这个从1951年就开始造福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药物如今仍在各国的RA指南里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

但是在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启动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REDIT)的结果显示,我国RA患者MTX使用率仅为55.9%,考虑到注册该项目的医院多为风湿免疫专科或配备专科医师,治疗理念较规范和符合诊疗指南,如果扩大至基层,恐怕这个数字还要大打折扣。

至今仍可在日常工作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RA怎么能吃这个药物呢,这是化疗药物。

”“这个药物肝毒性太大了,RA没治好先把人吃坏了”,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话并不仅仅来自患者,还出自很多医生之口。

如此看来,详细规范说明MTX的使用方法,仍是非常有必要的。

01何时使用MTX?在《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推荐意见非常明确的指出:RA 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cs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

这一点无论是在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还是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有关RA指南里都是一致的。

而对于早期未分化关节炎的治疗,2016年EULAR的推荐中同样把MTX作为首选治疗用药,用于病情持续无法缓解或有足够证据表明可能往RA方向发展的早期关节炎。

总而言之,对于诊断明确,没有禁忌证的患者,MTX使用越早越好!02使用MTX前需要注意什么?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汇总发现,MTX使用禁忌证包括严重的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白细胞减少<3.0×109/L、血小板减少<100×109/L、年龄大于70岁、恶性肿瘤、妊娠或避孕不足、酗酒/吸毒史、急性或慢性感染和肺部疾病。

因此在应用MTX前建议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 线片(用药前1年内)、病毒性肝炎筛查、妊娠试验等,同时需要询问患者有无酗酒吸毒史,判断患者的理解能力和依从性等情况,对于合并以上病史和理解能力不足、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需根据病情酌情调整用药。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关节病。

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

RA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种因素。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RA的方法,但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诊断1.临床表现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晨僵时间超过30分钟。

其他常见表现包括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低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检查RA患者的血液检查通常显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可有助于诊断。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到关节破坏、骨质疏松、关节变形等特征性表现。

4.诊断标准RA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标准之一:(1)满足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有典型RA表现,同时两项以上实验室指标阳性。

RA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病情活动、缓解症状、防止关节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是最佳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四、药物治疗1.疾病修正性抗风湿药包括甲基泼尼龙龙、莫诺克隆抗体、依度晴、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可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

2.免疫调节药包括氢氯喹、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这些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3.生物制剂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制剂、抗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针对特定的炎症因子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关节损伤。

5.辅助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骨化三醇、钙剂等。

这些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预防骨质疏松等。

六、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RA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关节功能锻炼、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关节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RA患者,如关节损伤严重,功能受限,经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手术等。

2023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指南

2023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指南

2023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指南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疾病,常导致关节的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提出,因此制定一份针对中国的最新的治疗指南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目标本指南的目标是提供基于最新科学证据的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建议,帮助医生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确保早期诊断,及早开始治疗,以防止关节损伤的进展。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 定期复查和评估: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药物治疗- 疾病修改抗风湿药(DMARDs):DMARDs是RA的主要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甲氨蝶呤、甲苯磺酸氯喹等。

- 生物制剂:对于DMARDs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6受体抑制剂等。

- 其他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使用。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电疗、按摩等,有助于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紧张和增加关节灵活性。

- 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包括功能锻炼、抗阻力训练等。

随访和评估- 随访:定期随访患者,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活动性。

结论本治疗指南提供了基于最新科学证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建议,旨在帮助中国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中成药选择、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指南》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证据推荐级别及证据水平,参照[1]2001年牛津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强度。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15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病证结合Combination of Diseaseand Syndrom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主要是指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

3.2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流行病学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诊断为“尪痹”[2]。

RA几乎见于世界所有的地区和各种族;目前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中国的发病率大约为0.28-0.4%[3]。

RA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高发年龄为45~54岁,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1:3[4]。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 病联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 等多个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 自的RA诊疗指南。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 意见间常存在不一致性,并且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 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 分会按照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和步骤,基于当 前的最佳证据,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考虑我国患者的 偏好与价值观,平衡干预措施的利与弊,制订了"2018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本文是对该指南分析解读,供同行学习
推荐意见一 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 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 (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 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 (2B)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4
意见描述
调查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典型的多关节肿痛及晨僵等症状至确诊为 RA的中位时间长达6个月,25%的RA患者经1年以上才能确诊。诊断时机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9
意见描述
影像学检查是协助临床医师诊断 RA 的有效手段。各种影像技术对 RA 的 诊断和疾病监测价值及优劣见。EULAR于2013年发布了针对RA选择影像
10
学检查的循证推荐意见,对临床医师正确做出恰当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应注意,我国RA患者的就医环境与国外差别较大,不同地区影像设 备和技术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选用影像诊断技术
一经确诊,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研究显示,不规律使用改善病情抗风
湿药(DMARDs)是 RA 患者关节功能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自理活动受限 (与关节疼痛、畸形引起的功能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协助患者进餐、洗漱、梳头,上卫生间搀扶。 2、多于患者交谈沟通,经常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 者的需求并积极给予帮助和满足。
四、躯体移动障碍(与关节疼痛反复发 作、功能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增强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意识,穿防滑鞋防跌伤
八、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护理措施
1、指导病员穿宽松、柔软、棉质内衣,勤剪 指 甲、勤翻身、勤换衣,加强基础护理 2、卧床休息时适当抬高双下肢,避免拖拉肢体, 保持床单元的干燥、整洁 3、指导病员增加蛋白摄入量,适当控制饮水量
十一、有免疫力下降,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1、给予患者0.9%氯化钠100ml+甘露聚糖肽粉针10mg每日 一次静脉滴注,以提高免疫力; 2、告知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用药期间避免去人群集聚的 地方,防止感染; 3、禁止患有流感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家属或朋友探视, 预防相互传染; 4、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感染发生; 5、指导患者勤洗会阴部,勤换内裤,防止发生尿系感 染。
关节功能障碍
• 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痛、结构破坏和畸形 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和 工作能力。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将关节功 能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4级:
关节功能障碍分级 • I级:能正常地进行各种工作和日常生活活动。 Ⅱ级:能正常地进行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和某
些特定作,其他工作受限。
• Ⅲ级:能正常地进行各种日常生活活动,不
饮食的原则: 营养要均衡:不嗜肥腻、辛辣、烟酒;荤素 搭配、营养平衡,无需刻意避吃某种食物 选择低油低脂食物:避免实用油炸食物,可 食用低脂和脱脂高钙牛奶 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不要吃过咸的食物:同服激素会致水钠潴留

指南解读及MTX应用(注释)

指南解读及MTX应用(注释)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解读
甲氨蝶呤
指南推荐唯一1A级单药处方药物
目录
• 一、《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解读及亮点分析
• 二、甲氨蝶呤的特性及临床应用
RA的自然病程
炎症
Severity (arbitrary units) 关节损害 残疾
0
5
10
15
20
25
30
病程 (年)
Early RA Intermediate Late
达标率17.2%
2004、2010
中国RA诊疗指南发表与更新
2010版中国指南已无法适应当前国内
RA诊断治疗发展水平
形成方法存在不足 研究证据不够充分 风湿专科长足进步 诊疗手段显著进展 CREDIT项目的推进 我国RA数据的积累
2018中国RA诊疗指南制定的方法和步骤
MTX单药治疗对于RA患者是有效的
MTX组 安慰剂组
ARTHRITIS & RHEUMATISM Vol. 56, No. 5, May 2007, pp 1424–1432 DOI 10.1002/art.22525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The methotrexate (MTX) group is indicated by the broken line, the placebo group is indicated by the solid line, and dropouts are indicated by circles. Hazard ratios (HR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 CIs) indicat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RA during the study in the placebo group versus the MTX group. Total group (n 110) (HR 1.7 [95% CI 0.99–3.01], P 0.04).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关注热点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关注热点研究

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发病机制不明,主要表现慢性、破坏性多关节损害,导致患者残疾、劳动力丧失,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据统计中国的患病率达0.3%~0.4%,残疾率约50.3%。

研究证实,RA 患者的预后与改善风湿病病情药物开始治疗时机早晚有很大关系,越早规范使用则患者远期结局越好。

近年来RA的研究进展丰硕,规范性指南不断更新,对临床医师更好地开展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下就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做一综述。

早期诊断诊断标准变迁: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RA分类标准,其标准要求患者病程>6周,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这个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简便,但要求诊断时间较长,导致临床不能对患者做出早期诊断,延误治疗。

2009年,费城风湿病学年会上发布了RA新分类标准。

新标准采用累积评分的方法,推荐评分≥6分时可以诊断RA,其摆脱了前一个标准的时间限制,可使患者在RA早期得到明确诊断,接受规范性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1]。

《2018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建议中国医师根据前2个分类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指导临床诊治更细化和规范[2]。

影像学诊断:RA早期的病理改变有关节滑膜的增厚破坏、关节腔积液、血管翳形成等,病变进展可累及软骨、肌腱等周围组织。

诊断的影像学技术有X线、MRI、超声检查。

X线在反映RA早期的骨质上的变化灵敏度不高,MRI可以极早期看到骨髓水肿、滑膜增生的程度、血管翳的形成、血流灌注的情况、关节积液;以及后期关节软骨、骨破坏,累积韧带、肌腱肿胀等情况,但如果多个关节检查,费用很高。

2009年ACR提出了肌骨超声诊断滑膜炎,肌肉骨骼超声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因其廉价、无创、诊断方便快速应用于临床。

实验室诊断:RA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免疫病理、自身抗体等紧密相关。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介导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导致关节的疼痛、变形和功能受损。

RA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无法治愈。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RA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对于诊疗指南的制定与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2024年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为主题,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诊断1. 临床表现:- 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为主要症状,常呈对称性分布。

- 晨僵中度以上,持续超过60分钟。

- 外周关节受累较多,包括近端指(腕、掌指关节)、膝、踝、跖趾关节等。

- 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

2.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抗体(Anti-CCP)等。

-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3.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019年修订版)》,需满足以下条件:- 关节炎(至少一个关节)超过6周。

- 排除其他病因。

- 具备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等症状。

二、治疗1. 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短期使用减轻疼痛和炎症;长期使用疗效有限,安全性需注意。

- 糖皮质激素:对于活动性和炎症程度较高的患者,可短期使用以减轻症状。

- 疾病调控药物(DMARDs):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美洛昔康等。

- 靶向治疗药物:如肠激酶抑制剂、磺酰胺、生物制剂等。

- 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活血祛风、祛湿化痰、舒筋活络等药物。

2.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理疗、按摩、温热疗法等,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增加关节活动度。

- 职业治疗: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提高生活质量。

三、管理1. 教育和心理支持:- 向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024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疾病的管理

2024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疾病的管理

2024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疾病的管理类风湿关节炎(RA)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的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骨质破坏和关节畸形,部分患者也会影响内脏,我国目前约有500万RA患者,由千这个疾病属于慢性病,又具有一定致残性,病情严重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因此,我们除了规范治疗,还需要做好类风湿关节炎的慢病管理、患者教育、患者自我管理,有助千医患双方长期共同控制和管理患者的病渭。

1、RA患者初诊/复诊时评估项目RA患者初诊时,需要完善的检查包括:(1)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胸片/肺CT、心脏彩超、骨密度、乙肝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的筛查等;(2) R A相关的检查:类风湿因子(RF入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CCP抗体入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入关节X线/关节彩超、疾病活动度及功能状态相关评分等。

对首诊RA患者需进行躯体、心理、整体病清的全面评估,结合患者的具体清况和不同需求采用分层管理模式。

RA复诊时需要动态复查的指标主要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C R P、ESR、关节X线/关节彩超、疾病活动度评分等。

2、RA患者者的监测与随访计划RA治疗的核心策略是达标治疗,实现达标治疗就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访。

对新诊断的RA患者可选择疾病缓解作为治疗目标,若无法达标可选择低疾病活动度作为替代治疗目标。

疚舶.沽动度分级l) \S28(: l)'\ I SI)人l临床级韶<2.6 .;;'.!.8 �3.3低妖病活动)父�2.6-<3.2 >2.8-<10>3.3-< 11中1久的活动I文;;,3.2~<5. l �10-Et22习l~<26lf:i1久病i丙动/父>5.1>22>26il·: I) \S28为28个义'1'j枚病沽动度评分:CI)\1为临床疾病活动指数:S l)\1为简化疾的活动指数对初始治疗及病情处千中甩5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应加强监测,建议随访频率为每月1次~每3个月1次;对治疗达标者,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
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 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 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
严密监遽・
谨防良»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
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 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 使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 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 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 减少致残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个人解读 治疗风湿疾病的目标:早诊断、早治疗,早期 干预可有效控制,甚至完全缓解症状。
20
推荐意见四
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 次(2B);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 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 3-6个月1次(2B)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21炎诊疗指南
11
ACR/EULAR2010年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12
1.受累关节情况
受累关节数
评分(1-5分)
中大关节
1个
0分
2-10个
1分
小关节
1-3个
2分
4-10个
3分
至少1个为小关节 >10个
5分
2.血清学抗体检测
RF或抗CCP均阴性
0分
RF或抗CCP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
2分(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但不超过正常上线3倍)
9
2010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B:血清学 (至少需要1项结果)【阴性指的是低于或等于当地实 验室正常值的上限。低滴度阳性指的是国际单位值高于正常值上限, 但是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高滴度阳性指的是国际单位值高于正常 值上限3倍。当RF值只能得到阳性或阴性时,阳性结果应该应该被 评为低滴度阳性。】
25
个人解读
抗风湿治疗期间,需要定期检查相关炎症指标和自身抗 体指标,结合患者关节肿胀情况,以及影像学结果,综 合评估病情,注意药物相关及疾病本身的并发症。
26
推荐意见六
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 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28
个人解读 甲氨蝶呤就是RA治疗中效果较好的药物, 如无禁忌,可作首选。
29
推荐意见七
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 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 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 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 治疗(2B)
27
意见描述
传统合成DMARDs是RA治疗的基石,亦是国内外指南共同认可的一线 药物。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 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 相应降低2%-3%。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一般情况下,2/3的 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 疗目标。安全性方面,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甲氨蝶呤 (≤10 mg/周)的不良反应轻、长期耐受性较好。此外系统评价显 示,甲氨蝶呤治疗期间补充叶酸(剂量可考虑每周5mg)可减少胃肠 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24炎诊疗指南
意见描述
预后不良因素的评估在RA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医师调整治疗 方案和选择相应药物提供参考。多项预测模型显示,关节疼痛、肿胀数 量,以及升高的ESR、CRP、RF 和 ACPA 等实验室指标均为关节损害进展 的预测因素。我国一项风湿病注册登记研究显示,RA患者的常见合并症 及患病风险依次为心血管疾病(2.2%)、脆性骨折(1.7%)及恶性肿瘤 (0.6%),高龄和长病程与其呈正相关。合并此类疾病会影响 RA 患者 的预后,增加病死率。此外,RA患者也会出现关节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 受累,研究显示 RA 患者关节外受累的发生率为 17.8%-47.5%,受累组 织和器官包括皮肤、肺、心脏、神经系统、眼、血液和肾脏等,这类RA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会更多,病死率会更高。
2018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 RA)诊疗指南解读
李贵安 2020.5.
前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RA 的全球发病率为 0.5%-1%,我国发病率为 0.42%,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 RA患者在病程1-5年、5-10 年、10-15 年及≥15 年的致残 率分别为 18.6%、43.5%、8.1%、61.3%。RA不仅造成患者 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 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0
意见描述
经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等单药规范治疗仍未达标者,建 议联合用药。有研究报道,对早期疾病活动度高的RA患者,传统合成 DMARDs联合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关节损害。对甲氨蝶呤反应不足的 RA患者,Meta分析显示,联合3种传统合成DMARDs(甲氨蝶呤+柳氮磺 吡啶+羟氯喹)能较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其效果不低于甲氨蝶呤联合 一种生物制剂 DMARDs 或联合靶向合成DMARDs。
RF或抗CCP至少1项高滴度阳性
3分(至少1项高于正常上线3倍或以上)
3.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
0分
>6周
1分
4.急性时相反应物
C-RP或ESR均正常
0分
C-RP或ESR增高
1分
注:①受累关节数:指评价时压痛和肿胀的关节数但不包括DIP、第一腕掌关节、第一跖趾关节; ②关节大小的定义:中大关节指肩、肘、膝、髋、踝;小关节指MCP、PIP、第一指间关节、跖趾关节 2-5及腕;③标准:以上4项累计最高评分≥6分则可肯定RA诊断
推荐意见一 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 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4
意见描述
调查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典型的多关节肿痛及晨僵等症状至确 诊为RA的中位时间长达6个月,25%的RA患者经1年以上才能确诊。 诊断时机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早期诊断需根据患者 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分 类标准来帮助诊断RA,1987年ACR的分类标准,其敏感度为39.1%, 特异度为 92.4%;2010年ACR/EULAR发布的分类标准,其敏感度为 72.3%,特异度为83.2%。1987年和2010年的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 异度方面各有优势,临床医师可同时参考,结合我国患者的具体情 况,尽早对RA做出准确诊断。
8
2010年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RA)分类标准
大关节:指的是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①1个大关节(0分) ;②2-10大关节(1分)
小关节:小关节指的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2-5跖趾关节, 拇指指间关节和腕关节;
①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② 4-10小关节(有 或没有大关节)(3分);③超过10个小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 (5分)【在这一条中,至少一个受累关节必须是小关节;其他关节 可以包括任何大的或额外的小关节的组合,如其他别处未特别列出 的关节(颞颌关节,肩峰锁骨关节,胸锁关节)】
15
影像技术在RA诊断及随诊中的意义
16
个人解读
各种检查需要根据病人病情和经济情况决定 1)X片检查:方便、便宜、患者容易接受;缺点:有辐射、早期诊断 敏感性差; 2)彩超:方便、便宜,可对多个关节评估,可评估滑膜、骨、软骨 结构,可监测炎症活动情况;缺点:彩超的操作和医师个人因素关系 很大。 3)CT:可检测到骨侵蚀样改变,大关节检查方便,还可以三位重建; 缺点:辐射大,无法评估炎症活动情况,成本较贵。 4)核磁共振(MRI):诊断敏感性高,没有辐射;缺点就是:昂贵。
14
意见描述
影像学检查是协助临床医师诊断 RA 的有效手段。各种影像技术对 RA 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价值及优劣见。EULAR于2013年发布了针对RA 选择影像学检查的循证推荐意见,对临床医师正确做出恰当选择有 重要的指导作用。应注意,我国RA患者的就医环境与国外差别较大, 不同地区影像设备和技术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恰 当选用影像诊断技术以协助确诊。
7
2010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RA分类标准(评分算法:A-D的项目评分相加;患者如果按下列标 准评分≥6/10,明确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患者评分不足6 分的不能分类为类风湿关节炎,但是他们的状态可以再次评价,随 着时间推移,可能会符合标准。】
A:受累关节 【指的是查体时发现的任何肿胀或触痛的关节,可 通过滑膜炎的影像学证据证实。在评估中,远端指间关节,第一腕 掌和第一跖趾关节除外。关节分布的分类根据受累关节的位置和数 量,划入最可能受累关节类目。】
个人解读
对于风湿性疾病,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越好;需 要通过临床症状、结合影像学指标(关节彩超、X片、 核磁共振以及CT等)以及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 白、类风湿因子以及抗CCP抗体等),尽量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干预,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 等影像技术(2B)
意见描述
对初始治疗的RA患者,考虑到DMARDs起效时间长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 况,建议每个月监测1次;对确有困难的患者,每3个月监测1次。随 机对照试验显示,每个月监测1次并调整用药,相对于每3个月进行1 次监测,可进一步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放射学进展,提高机体功能 和生活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中/高疾病活动度患者 3 个月内即 可出现明显的关节损害进展,建议监测频率为每月1 次。对治疗已达 标者,其监测频率可调整为每3-6个月1次。
前言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 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 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RA 诊疗指南。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意见间常 存在不一致性,且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 临床研究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按照循 证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和步骤,基于当前的最佳证 据,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考虑我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 观,平衡干预措施的利与弊,制订了"2018中国类风湿 关节炎诊疗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