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习题
一、选择训练
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
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 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是( )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___。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___。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 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
3.下面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
4.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5.“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 )
A.远山被夕阳落照所染之色。
B.作者所向往的未来。
C.象征着我们的祖国已经无比的强大,屈辱已成历史。
D.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景。
6.“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 )
A.呼吁人们不忘废墟,努力奋斗。
B.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保护像圆明园这样的废墟。
C.指如何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D.废墟就是历史,我们都有责任铭记历史。
二、填空训练
1.宗璞,现代――-(性别)作家。原名―――,作品有小说―――、―――等,其中作品―――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框外―――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一派――――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3.――――如酒,――――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这铺天的――――需要多少个藤萝――――啊。
4.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之中,运用的―――――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5.文中通过“我”与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对――――的呼唤,尤其是对―――――的呼唤。
6.全文写景抒情的中心是―――――――。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了,―――――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1.选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 )
A.停止凝固
B.停滞凝固
C.停滞僵化
D.停止僵化
2.上文将一组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样作比的效果是( ) A.这样作比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作者的直观感受,又便于作者借此抒情。
B.突显这里一片断壁残垣,给作者造成的直观印象。
C.破败的景象使作者内心受到冲击,“覆没的船只”实际是在表现作者的心在下沉。
D.含蓄地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对本文题目“废墟的召唤”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
B.也是在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C.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告诫人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过去。
D.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凝固了的历史”是含蓄语句,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 )
A.在比喻建筑的遗迹。 B.把历史停留住。
C.把历史保存了下来。 D.就是指历史的见证。
5.上文第一段末句说“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这两问有何不同?又有什么关系?
7.结合课文语境,对下列各句作批注。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