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初等模型(一)
数学建模培训讲义-建模概论与初等模型
模型建立 建立t与n的函数关系有多种方法:
1. 右轮盘转过第 i 圈的半径为r+wi, m圈的总长度 等于录象带在时间t内移动的长度vt, 所以
m kn
模型建立
2. 考察右轮盘面积的 变化,等于录象带厚度 3. 考察t到t+dt录象带在 乘以转过的长度,即 右轮盘缠绕的长度,有
[(r wkn)2 r 2 ] wvt (r wkn)2kdn vdt
• 亲自动手,认真作几个实际题目
数学建模的论文结构
1、摘要——问题、模型、方法、结果
2、问题重述
3、模型假设
4、分析与建立模型
5、模型求解
6、模型检验
7、模型推广
8、参考文献
9、附录
谢 谢!
二、初等模型
例1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符号表示“一笔画问题”(抽象分析法) 游戏问题图论(创始人欧拉) 完美的回答连通图中至多两结点的度数为奇
3. 对于椅脚的间距和椅腿的长度而言,地面是相对平坦的,
使椅子的任何位置至少有三只脚同时着地。
A
y A
椅脚连线为正方形ABCD(如右图).
模 型
t ——椅子绕中心点O旋转角度
构 f(t)——A,C两脚与地面距离之和 D
B
t
x
成 g(t)——B,D两脚与地面距离之和
O
B
f(t), g(t) 0
D
C
模型构成 由假设1,f和g都是连续函数 A
实际上, 由于测试有误差, 最好用足够多的数据作拟合。
若现有一批测试数据:
t 0 20 40 60 n 0000 1153 2045 2800 t 100 120 140 160 n 4068 4621 5135 5619
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Ⅰ)及函数的应用
(1)y=11+-xx22;
(2)y=2x+ 1-x;
(3)y=2x+ 1-x2;
(4)y=x2-x2-x1+5;
(5)若 x,y 满足 3x2+2y2=6x,求函数 z=x2+y2 的值域;
(6)f(x)=|2x+1|-|x-4|.
解:(1)解法一:(反解) 由 y=11+-xx22,解得 x2=11+-yy, 因为 x2≥0,所以11+-yy≥0,解得-1<y≤1,
(2015·福建)若函数 f(x)=-3x++lo6g,axx,≤x2>,2 (a>0,且 a ≠1)的值域是[4,+∞),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函数 f(x)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 因为当 x≤2 时,f(x)∈[4,+∞), 所以要使 f(x)在 R 上的值域是[4,+∞), 只需当 x>2 时,f(x)∈[4,+∞), 所以a>1,
则 f(-2)+f(log212)=( )
A.3
B.6
C.9
D.12
解:由条件得 f(-2)=1+log24=3,因为 log212>1,所以 f(log212)=2(log212)-1=2log26=6,故 f(-2)+f(log212)=9.故选 C.
(2015·浙江)已知函数 f(x)=x+2x-3,x≥1, lg(x2+1),x<1,
,
,
.
(2)两个函数相等:如果两个函数的相同,并且完全一致,则称这两
个函数相等.
4.分段函数 若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的对应关系也不同,这种形式的函数
叫做分段函数,它是一类重要的函数.
5.映射的概念
一般地,设 A,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
的对应关系 f,使对于集合 A 中的
深圳大学 数学模型课程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
§2.1覆盖问题
§2.2方桌问题
§2.3万有引力定律
§2.4货物交换模型
§2.5人、鸡、狗、米过河问题
§2.6到海平线的距离
§2.7思考题
教学要求
了解数学建模示例(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吗?人、鸡、狗、米怎样安全过河,森林救火等)
理解
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步骤。
注:写明各学期教学总时数及各周学时数。
5.学分分配:3学分
(二)开设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渗透已日趋明显,数学不仅在传统的物理学、电子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人文等社会科学领域也成为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工具。数学在经济竞争中是不可少的技术。因此,本课程按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计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基本能力和善于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主要是通过数学建模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翻译”能力,体会数学建模的技巧和过程。通过问题实际背景的机理分析,根据问题性质的因果关系,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得到描述其数学特征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算法,得到和分析解的性质,并用于分析、预测、控制实际问题。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的数学理论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数学模型概论
教学目的
弄清数学模型的概念,引入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步骤;
主要内容
§1.1数学模型的概念
§1.2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步骤
§1.3总结
教学要求
了解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数学模型的特点和分类;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必修①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高中数学学习材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第11讲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学习目标: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知识要点:1. 若n x a =,则x 叫做a 的n 次方根,记为n a ,其中n >1,且n N *∈. n 次方根具有如下性质:(1)在实数范围内,正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奇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正数的偶次方根是两个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负数的偶次方根没有意义;零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2)n 次方根(*1,n n N >∈且)有如下恒等式:()n n a a =;,||,n n a n a a n ⎧=⎨⎩为奇数为偶数;np n mp m a a =,(a ≥0). 2. 规定正数的分数指数幂:mn m na a = (0,,,1a m n N n *>∈>且); 11m nm nmna aa-==.¤例题精讲:【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1)3n nπ-()(*1,n n N >∈且); (2)2()x y -. 解:(1)当n 为奇数时,33n n ππ-=-();当n 为偶数时,3|3|3n nπππ-=-=-().(2)2()||x y x y -=-.当x y ≥时,2()x y x y -=-;当x y <时,2()x y y x -=-.【例2】已知221na =+,求33n n n na a a a--++的值. 解:332222()(1)1121122121n n n n n n n n nn n 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例3】化简:(1)211511336622(2)(6)(3)a b a b a b -÷-; (2)3322114423()a b ab ba b a⋅(a >0,b >0); (3)243819⨯.解:(1)原式=2111150326236[2(6)(3)]44a bab a +-+-⨯-÷-==.(2)原式=1312322123[()](/)a b ab ab b a ⋅⋅=1136322733a b a b a b⋅=104632733a b a b=a b. (3)原式=2212124444244332323[(3)]3333⨯⨯⨯=⨯=⨯221111446336444(33)(3)(3)3333=⨯=⨯=⨯=.点评:根式化分数指数幂时,切记不能混淆,注意将根指数化为分母,幂指数化为分子,根号的嵌套,化为幂的幂. 正确转化和运用幂的运算性质,是复杂根式化简的关键.【例4】化简与求值:(1)642642++-; (2)11111335572121n n +++⋅⋅⋅++++-++.解:(1)原式=22222222(2)2222(2)+⨯⨯++-⨯⨯+ =22(22)(22)++- =2222++-=4. (2)原式=3153752121315375(21)(21)n n n n ---+--+++⋅⋅⋅+---+-- =1(3153752121)2n n -+-+-+⋅⋅⋅++--=1(211)2n +-.点评:形如A B ±的双重根式,当2A B -是一个平方数时,则能通过配方法去掉双重根号,这也是双重根号能否开方的判别技巧. 而分母有理化中,常常用到的是平方差公式,第2小题也体现了一种消去法的思想. 第(1)小题还可用平方法,即先算得原式的平方,再开方而得.第11练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基础达标1.化简1327()125-的结果是( ). A. 35 B. 53C. 3D.52.下列根式中,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正确的是( ). A. 12()(0)x x x -=-> B.1263(0)y y y =< C.33441()(0)xx x-=> D.133(0)x x x -=-≠3.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35351a a-= B.3322x x = C. 111111()824824a a aa-⨯⨯-⋅⋅= D. 112333142(2)12xx x x---=- 4.计算1()02(4)12(15)221--++---,结果是( ).A.1B. 22C. 2D. 122-5.化简111113216842(12)(12)(12)(12)(12)-----+++++,结果是( ).A. 11321(12)2---B. 1132(12)---C. 13212--D. 1321(12)2-- 6.化简36639494()()a a 的结果是 .7.计算2110332464()( 5.6)()0.125927--+--+= .※能力提高8.化简求值:(1)211132221566()(3)13a b a b a b -; (2)34a a a .9.已知1122x x -+=3,求下列各式的值:(1)1x x -+;(2)33222223x x x x --++++.※探究创新10.已知函数11331()()5f x x x -=-,11331()()5g x x x -=+.(1)判断()f x 、()g x 的奇偶性;(2)分别计算(4)5(2)(2)f f g -和(9)5(3)(3)f f g -,并概括出涉及函数()f x 和()g x 对所有不为0的实数x 都成立的一个等式,并加以证明.第12讲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学习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知识要点:1. 定义:一般地,函数(0,1)x 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function ),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2. 以函数2x y =与1()2x y =的图象为例,观察这一对函数的图象,可总结出如下性质:定义域为R ,值域为(0,)+∞;当0x =时,1y =,即图象过定点(0,1);当01a <<时,在R 上是减函数,当1a >时,在R 上是增函数.¤例题精讲:【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132xy -=; (2)51()3xy -=; (3)1010010100x x y +=-.解:(1)要使132xy -=有意义,其中自变量x 需满足30x -≠,即3x ≠. ∴ 其定义域为{|3}x x ≠.(2)要使51()3xy -=有意义,其中自变量x 需满足50x -≥,即5x ≤. ∴ 其定义域为{|5}x x ≤. (3)要使1010010100x x y +=-有意义,其中自变量x 需满足101000x -≠,即2x ≠. ∴其定义域为{|2}x x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2311()3x y -=; (2)421x x y =++解:(1)观察易知2031x ≠-, 则有203111()()133x y -=≠=. ∴ 原函数的值域为{|0,1}y y y >≠且. (2)2421(2)21x x x x y =++=++. 令2x t =,易知0t >. 则22131()24y t t t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由其对称轴观察得到213()24y t =++在0t >上为增函数,所以221313()(0)12424y t =++>++=. ∴ 原函数的值域为{|1}y y >.【例3】(05年福建卷.理5文6)函数()x b f x a -=的图象如图,其中a 、b 为常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1,0a b ><B .1,0a b >>C .01,0a b <<>D .01,0a b <<<线位置解:从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到函数()f x 为减函数,从而0<a <1;从曲b <0. 看,是由函数(01)x y a a =<<的图象向左平移|-b |个单位而得,所以-b >0,即所以选D.点评:观察图象变化趋势,得到函数的单调性,结合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到参数a 的范围. 根据所给函数式的平移变换规律,得到参数b 的范围. 也可以取x =1时的特殊点,得到01b a a -<=,从而b <0.【例4】已知函数23()(0,1)x f x a a a -=>≠且.(1)求该函数的图象恒过的定点坐标;(2)指出该函数的单调性.解:(1)当230x -=,即23x =时,2301x a a -==. 所以,该函数的图象恒过定点2(,1)3.(2)∵ 23u x =-是减函数,∴ 当01a <<时,()f x 在R 上是增函数;当1a >时,()f x 在R 上是减函数.点评:底数两种情况的辨析,实质就是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而含参指数型函数的研究,要求正确处理与参数相关的变与不变.第12练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式错误的是( ).A. 0.80.733>B. 0.40.60.50.5>C. 0.10.10.750.75-<D. 1.6 1.4(3)(3)> 2.已知0c <,在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A. 21c >B. 1()2c c >C. 12()2c c <D. 12()2c c > 3.函数y =a x +1(a >0且a ≠1)的图象必经过点( ).A.(0,1)B. (1,0)C.(2,1)D.(0,2) 4.设,a b 满足01a b <<<,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a b a a < B. a b b b < C. a a a b < D. b b b a <5.世界人口已超过56亿,若千分之一的年增长率,则两年增长的人口可相当于一个( ).A. 新加坡(270万)B. 香港(560万)C. 瑞士(700万)D. 上海(1200万)6.某地现有绿地100平方公里,计划每年按10%的速度扩大绿地,则三年后该地的绿地为_____平方公里.7.函数21232x x y --=的定义域为 ;函数2231()2xx y -+=的值域为 .※能力提高8.已知,a b 为不相等的正数,试比较a b a b 与b a a b 的大小.9.若已知函数23()(0,1)x f x a a a -=>≠且,()x g x a =. (1)求函数()f x 的图象恒过的定点坐标;(2)求证:1212()()()22x x g x g x g ++≤.※探究创新 10.讨论函数21(01)xy a a a +=>≠,且的值域.第13讲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二)¤学习目标: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知识要点:以函数2x y =与1()2x y =的图象为例,得出这以下结论: (1)函数()y f x =的图象与()y 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2)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图象由下至上,底数由下到大. ¤例题精讲:【例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数:23,20.3,22,20.2.解:构造四个指数函数,分别为3x y =,0.3x y =,2x y =,0.2x y =,它们在第一象限内,图象由下至上,依次是0.2x y =,0.3x y =,2x y =,3x y =. 如右图所示.由于20x =>,所以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是:20.2,20.3,22,23.点评:利用指数函数图象的分步规律,巧妙地解决了同指数的幂的大小比较问题. 当然,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直接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此类大小.【例2】已知21()21x x f x -=+. (1)讨论()f x 的奇偶性; (2)讨论()f x 的单调性.解:(1)()f x 的定义域为R .∵ 21(21)21221()()21(21)21221x x x x x xx x x x f x f x ---------====-=-++++. ∴ ()f x 为奇函数.(2)设任意12,x x R ∈,且12x x <,则121212*********(22)()()2121(21)(21)x x x x x x x x f x f x ----=-=++++.由于12x x <,从而1222x x <,即12220x x -<.∴ 12()()0f x f x -<,即12()()f x f x <. ∴ ()f x 为增函数.点评:在这里,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判别,都是直接利用知识的定义来解决. 需要我们理解两个定义,掌握其运用的基本模式,并能熟练的进行代数变形,得到理想中的结果.【例3】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1)223x x y a +-=; (2)10.21x y =-.解:(1)设2,23u y a u x x ==+-.由2223(1)4u x x x =+-=+-知,u 在(,1]-∞-上为减函数,在[1,)-+∞上为增函数. 根据u y a =的单调性,当1a >时,y 关于u 为增函数;当01a <<时,y 关于u 为减函数. ∴ 当1a >时,原函数的增区间为[1,)-+∞,减区间为(,1]-∞-; 当01a <<时,原函数的增区间为(,1]-∞-,减区间为[1,)-+∞. (2)函数的定义域为{|0}x x ≠. 设1,0.21x y u u ==-. 易知0.2x u =为减函数. 而根据11y u =-的图象可以得到,在区间(,1)-∞与(1,)+∞上,y 关于u 均为减函数. ∴在(,0)-∞上,原函数为增函数;在(0,)+∞上,原函数也为增函数.点评:研究形如()(01)f x y a a a =>≠,且的函数的单调性,可以有如下结论:当1a >时,函数()f x y a =的单调性与()f x 的单调性相同;当01a <<时,函数()f x y a =的单调性与()f x 的单调性相反. 而对于形如()(01)x y a a a ϕ=>≠,且的函数单调性的研究,也需结合x a 的单调性及()t ϕ的单调性进行研究. 复合函数(())y f x ϕ=的单调性研究,遵循一般步骤和结论,即:分别求出()y f u =与()u x ϕ=两个函数的单调性,再按口诀“同增异减”得出复合后的单调性,即两个函数同为增函数或者同为减函数,则复合后结果为增函数;若两个函数一增一减,则复合后结果为减函数. 为何有“同增异减”?我们可以抓住 “x 的变化→()u x ϕ=的变化→()y f u =的变化”这样一条思路进行分析.第13练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二)※基础达标1.如果指数函数y =(2)x a -在x ∈R 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2 B .a <3 C .2<a <3D .a >32.使不等式31220x -->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A. 3(,)2+∞ B. 2(,)3+∞ C. 1(,)3+∞ D.1(,)3-+∞3.某工厂去年12月份的产值是去年元月份产值的m 倍,则该厂去年产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 ). A. mB.12mC. 121m - D.111m -4.函数2651()()3xx 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A. (,)-∞+∞B. [3,3]-C. (,3]-∞D. [3,)+∞5.如图所示的是某池塘中的浮萍蔓延的面积(2m )与时间t (月) 的关系:t y a =,有以下叙述: ① 这个指数函数的底数是2;② 第5个月时,浮萍的面积就会超过230m ; ③ 浮萍从24m 蔓延到212m 需要经过1.5个月; ④ 浮萍每个月增加的面积都相等.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6.我国的人口约13亿,如果今后能将人口数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经过x 年后我国人口数为y 亿,则y 与x 的关系式为 .7.定义运算()() ,.a ab a b b a b ≤⎧⎪*=⎨>⎪⎩ 则函数()12x f x =*的值域为 .※能力提高 8.已知(21)1()(21)1x x f x --=-+. (1)讨论()f x 的奇偶性; (2)讨论()f x 的单调性.9.求函数2233x x y -++=的定义域、值域并指出单调区间.※探究创新 10.函数23()2xax f x --=是偶函数. (1)试确定a 的值及此时的函数解析式;(2)证明函数()f x 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3)当[2,0]x ∈-时,求函数23()2xax f x --=的值域.2 1 0 y/m 2 t/月2 3814第14讲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学习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并能运用指对互化关系研究一些问题.¤知识要点:1. 定义:一般地,如果x a N =(0,1)a a >≠,那么数 x 叫做以a 为底 N 的对数(logarithm ).记作 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2. 我们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 ),并把常用对数10log N 简记为lg N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 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并把自然对数log e N 简记作ln N3. 根据对数的定义,得到对数与指数间的互化关系:当0,1a a >≠时,log b a N b a N =⇔=.4.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log 10a =, log 1a a = ¤例题精讲:【例1】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1)712128-=; (2)327a =; (3)1100.1-=; (4)12log 325=-; (5)lg0.0013=-; (6)ln100=4.606.解:(1)21log 7128=-; (2)3log 27a =; (3)lg 0.11=-; (4)51()322-=; (5)3100.001-=; (6) 4.606100e =. 【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lg 0.001; (2)4log 8; (3)ln e .解:(1)设lg 0.001x =,则100.001x =,即31010x -=,解得3x =-. 所以,lg0.0013=-.(2)设4log 8x =,则48x =,即2322x =,解得32x =. 所以,43log 82=. (3)设ln e x =,则x e e =,即12xe e =,解得12x =. 所以,1ln 2e =.【例3】求证:(1)log n a a n =; (2)log log log a a a MM N N-=.证明:(1)设log n a a x =,则n x a a =,解得x n =.所以log n a a n =.(2)设log a M p =,log a N q =,则p a M =,q a N =.因为pp q q M a a N a-==,则log log log aa a M p q M N N =-=-. 所以,log log log a a a MM N N-=.点评:对数运算性质是对数运算的灵魂,其推导以对数定义得到的指对互化关系为桥梁,结合指数运算的性质而得到. 我们需熟知各种运算性质的推导.【例4】试推导出换底公式:log log log c a c bb a=(0a >,且1a ≠;0c >,且1c ≠;0b >). 证明:设log c b m =,log c a n =,log a b p =, 则m c b =,n c a =,p a b =. 从而()n p m c b c ==,即np m =. 由于log log 10c c n a =≠=,则m p n=.所以,log log log c a c bb a=. 点评:换底公式是解决对数运算中底数不相同时的核心工具. 其推导也密切联系指数运算性质,牢牢扣住指对互化关系.第14练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基础达标1.log (0,1,0)b N a b b N =>≠>对应的指数式是( ). A. b a N = B. a b N = C. N a b = D. N b a = 2.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01ln10e ==与 B. 1()381118log 223-==-与 C. 123log 9293==与 D. 17log 7177==与 3.设lg 525x =,则x 的值等于( ).A. 10B. 0.01C. 100D. 10004.设13log 82x=,则底数x 的值等于( ). A. 2 B. 12 C. 4 D. 145.已知432log [log (log )]0x =,那么12x -等于( ).A.13 B. 123 C. 122D. 133 6.若21log 3x =,则x = ; 若log 32x =-,则x = .7.计算:3log 81= ; 6l g 0.1= . ※能力提高8.求下列各式的值:(1)22log8; (2)9log 3.9.求下列各式中x 的取值范围:(1)1log (3)x x -+; (2)12log (32)x x -+.※探究创新10.(1)设log 2a m =,log 3a n =,求2m n a +的值.(2)设{0,1,2}A =,{log 1,log 2,}a a B a =,且A B =,求a 的值.第15讲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二)¤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理解推导这些运算性质的依据和过程;能较熟练地运用运算性质解决问题.¤知识要点:1. 对数的运算法则: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log log log aa a MM N N=-,log log n a a M n M =,其中0,1a a >≠且,0,0,M N n R >>∈. 三条法则是有力的解题工具,能化简与求值复杂的对数式.2. 对数的换底公式log log log b a b N N a =. 如果令b =N ,则得到了对数的倒数公式1log log a b b a=. 同样,也可以推导出一些对数恒等式,如log log n n a a N N =,log log m n a a nN N m=,log log log 1a b c b c a =等. ¤例题精讲:【例1】化简与求值:(1)221(lg 2)lg2lg5(lg 2)lg212++-+;(2)2log (4747)++-.解:(1)原式=2211(lg2)lg2lg5(lg 21)22++-=211lg 2lg2lg5(lg 21)42+--=2111lg 2lg2lg5lg21422+-+=1lg2(lg22lg52)14+-+=1lg2(lg1002)10114-+=+=.(2)原式=1222log (4747)⨯++-=221log (4747)2++-=221log (4747247)2++-+-=21log 142.【例2】若2510a b ==,则11a b+= . (教材P 83 B 组2题)解:由2510a b ==,得2log 10a =,5log 10b =. 则251111lg 2g5lg101log 10log 10a b +=+=+==. 【例3】 (1)方程lg lg(3)1x x ++=的解x =________;(2)设12,x x 是方程2lg lg 0x a x b ++=的两个根,则12x x 的值是 . 解:(1)由lg lg(3)1x x ++=,得lg[(3)]lg10x x +=, 即(3)10x x +=,整理为23100x x +-=. 解得x =-5或x =2. ∵ x >0, ∴ x =2.(2)设lg x t =,则原方程化为20t at b ++=,其两根为1122lg ,lg t x t x ==. 由121212lg lg lg()lg10b t t x x x x b +=+===,得到1210b x x =.点评:同底法是解简单对数方程的法宝,化同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对数的运算性质. 第2小题巧妙利用了换元思想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例4】(1)化简:532111log 7log 7log 7++; (2)设23420052006log 3log 4log 5log 2006log 4m ⋅⋅⋅=,求实数m 的值. 解:(1)原式=77777log 5log 3log 2log (532)log 30++=⨯⨯=. (2)原式左边=2222222222log 4log 5log 2006log log 3log log 3log 4log 2005log 2006mm ⋅⋅⋅=,∴ 422log 4log 2m ==, 解得16m =.点评:换底时,一般情况下可以换为任意的底数,但习惯于化为常用对数. 换底之后,注意结合对数的运算性质完成后阶段的运算.第15练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二)※基础达标 1.1logn n++(1n n +-)等于( ). A. 1B. -1C. 2D. -2 2.25log ()(5)a -(a ≠0)化简得结果是( ).A. -aB. a 2C. |a |D. a3.化简3lg 2lg 5log 1++的结果是( ).A.12B. 1C. 2D.10 4.已知32()log f x x =, 则(8)f 的值等于( ).A. 1B. 2C. 8D. 125.化简3458log 4log 5log 8log 9⋅⋅⋅的结果是 ( ).A .1 B.32C. 2D.3 6.计算2(lg5)lg 2lg50+⋅= .7.若3a =2,则log 38-2log 36= . ※能力提高8.(1)已知18log 9a =,185b =,试用a 、b 表示18log 45的值;(2)已知1414log 7log 5a b ==,,用a 、b 表示35log 28.9.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火箭的最大速度(/)v m s 和燃料的质量()M kg 、火箭(除燃料外)的质量()m kg 的关系是2000ln(1)Mv m=+. 当燃料质量是火箭质量的多少倍时,火箭的最大速度可达到10/km s ?※探究创新10.(1)设,,x y z 均为实数,且34x y =,试比较3x 与4y 的大小.(2)若a 、b 、c 都是正数,且至少有一个不为1,1x y z y z x z x y a b c a b c a b c ===,讨论x 、y 、z 所满足的关系式.第16讲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学习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知识要点:1. 定义:一般地,当a >0且a ≠1时,函数a y=log x 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 自变量是x ; 函数的定义域是(0,+∞).2. 由2log y x =与12log y x =的图象,可以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为(0,)+∞,值域为R ;当1x =时,0y =,即图象过定点(1,0);当01a <<时,在(0,)+∞上递减,当1a >时,在(0,)+∞上递增.¤例题精讲:【例1】比较大小:(1)0.9log 0.8,0.9log 0.7,0.8log 0.9; (2)3log 2,2log 3,41log 3. 解:(1)∵ 0.9log y x =在(0,)+∞上是减函数,且0.90.80.7>>, ∴ 0.90.91log 0.8log 0.7<<.又 0.80.8log 0.9log 0.81<=, 所以0.80.90.9log 0.9log 0.8log 0.7<<. (2)由 333log 1log 2log 3<<,得30log 21<<. 又22log 3log 21>=,441log log 103<=, 所以4321log log 2log 33<<.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log (35)y x =-;(2)0.5log (4)3y x =-. 解:(1)由22log (35)0log 1x -≥=,得351x -≥,解得2x ≥. 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为[2,)+∞.(2)由0.5log (4)30x -≥,即30.50.5log (4)3log 0.5x ≥=,所以3040.5x <≤,解得1032x <≤. 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为1(0,]32. 【例3】已知函数()log (3)a f x x =+的区间[2,1]--上总有|()|2f x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2,1]x ∈--, ∴ 132x ≤+≤当1a >时,log 1log (3)log 2a a a x ≤+≤,即0()log 2a f x ≤≤. ∵ |()|2f x <, ∴{1log 22a a ><, 解得2a >.当01a <<时,log 2log (3)log 1a a a x ≤+≤,即log 2()0a f x ≤≤. ∵ |()|2f x <, ∴{01log 22a a <<>-, 解得202a <<.综上可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0,)(2,)2+∞. 点评:先对底数a 分两种情况讨论,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及已知条件,列出关于参数a 的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而得到参数的范围.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合理转化与分类讨论,不等式法求参数范围.【例4】求不等式log (27)log (41)(0,1)a a x x a a +>->≠且中x 的取值范围.解:当1a >时,原不等式化为2704102741x x x x +>⎧⎪->⎨+>-⎪⎩,解得144x <<.当01a <<时,原不等式化为 2704102741x x x x +>⎧⎪->⎨+<-⎪⎩,解得4x >.所以,当1a >时,x 的取值范围为1(,4)4;当01a <<时,x 的取值范围为(4,)+∞.点评:结合单调性,将对数不等式转化为熟悉的不等式组,注意对数式有意义时真数大于0的要求. 当底数a 不确定时,需要对底数a 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16练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式错误的是( ).A. 0.80.733>B. 0.10.10.750.75-<C. 0..50..5log 0.4log 0.6>D. lg1.6lg1.4>.2.当01a <<时,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log x a y a y x -==与的图象是( ).A B C D 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 =x 是同一个函数( )A.log (0,1)a xy a a a =>≠ B. y =2x xC. log (0,1)x a y a a a =>≠D. y =2x4.函数12log (1)y x =-的定义域是( ).A. (1,)+∞B. (,2)-∞C. (2,)+∞D. (1,2] 5.若log 9log 90m n <<,那么,m n 满足的条件是( ).A. 1 m n >>B. 1n m >>C. 01n m <<<D. 01m n <<< 6.函数3log y x =的定义域为 . (用区间表示)7.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ln 7 ln12 ; 0.5log 0.7 0.5log 0.8. ※能力提高8.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34log 11xf x x x -=++-; (2)21log (45)y x =--.9.已知函数2()3log ,[1,4]f x x x =+∈,22()()[()]g x f x f x =-,求: (1)()f x 的值域; (2)()g x 的最大值及相应x 的值.※探究创新10.若,a b 为不等于1的正数,且a b <,试比较log a b 、1log a b 、1log b b.第17讲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学习目标: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知道指数函数y =a x 与对数函数y =log ax 互为反函数. (a > 0, a ≠1)¤知识要点:1.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 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函数的自变量, 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新的函数的因变量. 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为反函数(inverse function ).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xy1 1oxy o 1 1oy x11 oy x1 12. 函数(0,1)x y a a a =>≠与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互为反函数.3. 复合函数(())y f x ϕ=的单调性研究,口诀是“同增异减”,即两个函数同增或同减,复合后结果为增函数;若两个函数一增一减,则复合后结果为减函数. 研究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具体步骤是:(i )求定义域;(ii )拆分函数;(iii )分别求(),()y f u u x ϕ==的单调性;(iv )按“同增异减”得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例题精讲:【例1】讨论函数0.3log (32)y x =-的单调性.解:先求定义域,由320x ->, 解得32x <. 设332,(,)2t x x =-∈-∞,易知为减函数. 又∵ 函数0.3log y t =是减函数,故函数0.3log (32)y x =-在3(,)2-∞上单调递增.【例2】(05年山东卷.文2)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30.440.43log 0.3<< B. 30.440.4log 0.33<< C. 30.44log 0.30.43<< D. 0.434log 0.330.4<<变量x解: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40.4,3,log x x y y y x ===的图象,分别作出当自取3,0.4,0.3时的函数值.观察图象容易得到:30.44log 0.30.43<<. 故选C.【例3】指数函数(0,1)x y a a a =>≠的图象与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的图象有何关系? 解:在指数函数x y a =的图象上任取一点00(,)M x y ,则00x y a =. 由指对互化关系,有00log a y x =.所以,点00'(,)M y x 在对数函数log a y x =的图象上. 因为点00(,)M x y 与点00'(,)M y x 关于直线y x =对称,所以指数函数(0,1)x y a a a =>≠的图象与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 点评:两个函数的对称性,由任意点的对称而推证出来. 这种对称性实质是反函数的图象特征,即函数x y a =与log (0,1)a y x a a =>≠互为反函数,而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例4】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载人飞船,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已知火箭的起飞重量M 是箭体(包括搭载的飞行器)的重量m 和燃料重量x 之和.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假设火箭的最大速度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ln()ln(2)]4ln 2(0)y k m x m k =+-+≠其中. 当燃料重量为(1)e m -吨(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2.72e ≈)时,该火箭的最大速度为4(km/s ).(1)求火箭的最大速度(/)y km s 与燃料重量x 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 f x =;(2)已知该火箭的起飞重量是544吨,是应装载多少吨燃料,才能使该火箭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8km/s ,顺利地把飞船发送到预定的轨道?解:(1)依题意把(1),4x e m y =-=代入函数关系式[ln()ln(2)]4ln 2y k m x m =+-+,解得8k =. 所以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8[ln()ln(2)]4ln 2,y m x m =+-+ 整理得8ln().m x y m+= (2)设应装载x 吨燃料方能满足题意,此时,544,8m x y =-= 代入函数关系式8544ln(),ln 1,344().544m x y x m x+===-得解得吨 所以,应装载344吨燃料方能顺利地把飞船发送到预定的轨道.点评:直接给定参数待定的函数模型时,由待定系数法的思想,代入已知的数据得到相关的方程而求得待定系数. 一般求出函数模型后,还利用模型来研究一些其它问题. 代入法、方程思想、对数运算,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精髓.第17练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基础达标 1.函数1lg1xy x+=-的图象关于( ). A. y 轴对称B. x 轴对称C. 原点对称D. 直线y =x 对称2.函数212log (617)y x x =-+的值域是( ).A. RB. [8,)+∞C. (,3]-∞-D. [3,)+∞3.(07年全国卷.文理8)设1a >,函数()log a f x x =在区间[]2a a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2,则a =( ). A.2B. 2C. 22D. 44.图中的曲线是log a y x =的图象,已知a 的值为2,43,310,15,则相应曲线1234,,,C C C C 的a 依次为( ).A.2,43,15,310 B. 2,43,310,15 C. 15,310,43,2 D. 43,2,310,155.下列函数中,在(0,2)上为增函数的是( ).A. 12log (1)y x =+ B. 22log 1y x =- C. 21log y x= D.20.2log (4)y x =-6. 函数2()lg(1)f x x x =+-是 函数. (填“奇”、“偶”或“非奇非偶”) 7.函数x y a =的反函数的图象过点(9,2),则a 的值为 . ※能力提高 8.已知6()log ,(0,1)a f x a a x b=>≠-,讨论()f x 的单调性.9.我们知道,人们对声音有不同的感觉,这与它的强度有关系. 声音的强度I 用瓦/平方米 (2/W m )表示. 但在实际测量中,常用声音的强度水平1L 表示,它们满足以下公式:1010lg IL I = (单位为分贝),10L ≥,其中120110I -=⨯,这是人们平均能听到的最小强度,是听觉的开端. 回答以下问题:(1)树叶沙沙声的强度是122110/W m -⨯,耳语的强度是102110/W m -⨯,恬静的无限电广播的强度为82110/W m -⨯. 试分别求出它们的强度水平. (2)在某一新建的安静小区规定:小区内的公共场所声音的强度水平必须保持在50分贝以下,试求声音强度I 的范围为多少?※探究创新10. 已知函数()log (1),()log (1)a a f x x g x x =+=-其中(01)a a >≠且.(1)求函数()()f x g x -的定义域; (2)判断()()f x g x -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3)求使()()0f x g x ->成立的x 的集合.第18讲 §2.3 幂函数¤学习目标: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 y=x 2, y=x 3, y =1/x , y=x 1/2 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知识要点:1. 幂函数的基本形式是y x α=,其中x 是自变量,α是常数. 要求掌握y x =,2y x =,3y x =,1/2y x =,1y x -=这五个常用幂函数的图象.2. 观察出幂函数的共性,总结如下:(1)当0α>时,图象过定点(0,0),(1,1);在(0,)+∞上是增函数.(2)当0α<时,图象过定点(1,1);在(0,)+∞上是减函数;0 x C 1C 2C 4C 3 1y在第一象限内,图象向上及向右都与坐标轴无限趋近.3. 幂函数y x α=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直线1x =的右侧,图象由下至上,指数α由小到大. y 轴和直线1x =之间,图象由上至下,指数α由小到大.¤例题精讲:【例1】已知幂函数()y f x =的图象过点(27,3),试讨论其单调性. 解:设y x α=,代入点(27,3),得327α=,解得13α=, 所以13y x =,在R 上单调递增.【例2】已知幂函数6()m y x m Z -=∈与2()m y x m Z -=∈的图象都与x 、y 轴都没有公共点,且2()m y x m Z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m 的值.解:∵ 幂函数图象与x 、y 轴都没有公共点,∴{6020m m -<-<,解得26m <<.又 ∵ 2()m y x m Z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 2m -为偶数,即得4m =. 【例3】幂函数m y x =与n y x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 .101n m -<<<< B .1,01n m <-<<C .10,1n m -<<>D .1,1n m <->解:由幂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分布规律,观察第一象限内直线1x =的右侧,图象由下至上,依次是n y x =,1y x -=,0y x =,m y x =,1y x =,所以有101n m <-<<<. 选B.点评:观察第一象限内直线1x =的右侧,结合所记忆的分布规律. 注意比较两个隐含的图象1y x =与0y x =.【例4】本市某区大力开展民心工程,近几年来对全区2a m 的老房子进行平改坡(“平改坡”是指在建筑结构许可条件下,将多层住宅平屋面改建成坡屋顶,并对外墙面进行整修粉饰,达到改善住宅性能和建筑物外观视觉效果的房屋修缮行为),且每年平改坡面积的百分比相等. 若改造到面积的一半时,所用时间需10年. 已知到今年为止,平改坡剩余面积为原来的22. (1)求每年平改坡的百分比;(2)问到今年为止,该平改坡工程已进行了多少年? (3)若通过技术创新,至少保留24a m 的老房子开辟新的改造途径. 今后最多还需平改坡多少年? 解:(1)设每年平改坡的百分比为(01)x x <<,则101(1)2a x a -=,即11011()2x -=,解得11011()0.0670 6.702x =-≈=%.(2)设到今年为止,该工程已经进行了n 年,则2(1)2na x a -=,即110211()()22n=,解得n =5. 所以,到今年为止,该工程已经进行了5年. (3)设今后最多还需平改坡m 年,则 51(1)4m a x a +-=,即521011()()22m +=,解得m =15. 所以,今后最多还需平改坡15年.点评:以房屋改造为背景,从中抽象出函数模型,结合两组改造数据及要求,通过三个等式求得具有实际意义的底数或指数. 体现了代入法、方程思想等数学方法的运用.第18练 §2.3 幂函数※基础达标1.如果幂函数()f x x α=的图象经过点2(2,)2,则(4)f 的值等于( ). A. 16 B. 2 C. 116 D. 122.下列函数在区间(0,3)上是增函数的是( ).A. 1y x =B. 12y x = C. 1()3x y = D. 2215y x x =--3.设120.7a =,120.8b =,c 3log 0.7=,则( ).A. c <b <aB. c <a <bC. a <b <cD. b <a <c4.如图的曲线是幂函数n y x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 已知n 分别取2±,12±四个值,与曲线1c 、2c 、3c 、4c 相应的n 依次为( ).A .112,,,222-- B. 112,,2,22--C. 11,2,2,22--D. 112,,,222--5.下列幂函数中过点(0,0),(1,1)的偶函数是( ). A.12y x = B. 4y x = C. 2y x -= D.13y x =6.幂函数()y f x =的图象过点1(4,)2,则(8)f 的值为 .7.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32(2)a + 32a ; 223(5)a -+ 235-; 0.50.4 0.40.5.※能力提高8.幂函数273235()(1)t t f x t t x +-=-+是偶函数,且在(0,)+∞上为增函数,求函数解析式.9.1992年底世界人口达到54.8亿,若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x %,2008年底世界人口数为y (亿).(1)写出1993年底、1994年底、2000年底的世界人口数; (2)求2008年底的世界人口数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如果要使2008年的人口数不超过66.8亿,试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应控制在多少以内?※探究创新10.请把相应的幂函数图象代号填入表格.① 23y x =; ② 2y x -=;③ 12y x =; ④ 1y x -=; ⑤ 13y x =;⑥ 43y x =;⑦ 12y x-=;⑧ 53y x =.第19讲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复习¤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性质、图象及运算性质. 突出联系与转化、分类与讨论、数与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能力. 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例题精讲:【例1】若()(0,1)x f x a a a =>≠且,则1212()()()22x x f x f x f ++≤. 证明:121212122()()()222x x x x f x f x x x a a f a ++++-=-12121222()022x x x x x x a a a a a a +--==≥. ∴ 1212()()()22x x f x f x f ++≤. (注:此性质为函数的凹凸性) 函数代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图象代号42-2510c 4c 3c 2c 1【例2】已知函数2()(0,0)1bxf x b a ax =≠>+. (1)判断()f x 的奇偶性; (2)若3211(1),log (4)log 422f a b =-=,求a ,b 的值.解:(1)()f x 定义域为R ,2()()1bxf x f x ax --==-+,故()f x 是奇函数.(2)由1(1)12b f a ==+,则210a b -+=.又log 3(4a -b )=1,即4a -b =3.由{21043a b a b -+=-=得a =1,b =1.【例3】(01天津卷.19)设a >0, ()x x e af x a e=+是R 上的偶函数.(1)求a 的值; (2)证明()f x 在(0,)+∞上是增函数.解:(1)∵ ()x x e af x a e=+是R 上的偶函数,∴ ()()0f x f x --=.∴ 110()()x x x x x x e a e a a e a e a e a e a a---+--=⇒-+-10()()0x x a e e a -=⇒--=.e x -e -x 不可能恒为“0”, ∴ 当1a-a =0时等式恒成立, ∴a =1.(2)在(0,)+∞上任取x 1<x 2,1212121212111()()()()x x x x x x x x e f x f x e e e a e e e e -=+--=-+-12121()(1)x x x x e e e e =--∵ e >1,x 1<x 2, ∴ 121x x e e >>, ∴12x x e e >1,121212()(1)x x x x x x e e e e e e --<0,∴ 12()()0f x f x -<, ∴ ()f x 是在(0,)+∞上的增函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单调性的基础知识.此题中的函数,也可以看成指数函数x y a =与x a y a x =+的复合,可以进一步变式探讨x ay a x=+的单调性. 【例4】已知1992年底世界人口达到54.8亿.(1)若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1.2%,写出经过t 年后的世界人口数y (亿)与t 的函数解析式;(2)若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x %,写出2010年底世界人口数为y (亿)与x 的函数解析式. 如果要使2010年的人口数不超过66.8亿,试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应控制在多少以内? 解:(1)经过t 年后的世界人口数为 *54.8(1 1.2)54.8 1.012,t t y t N =⨯+%=⨯∈. (2)2010年底的世界人口数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为 1854.8(1)y x =⨯+%. 由1854.8(1)y x =⨯+%≤66.8, 解得1866.8100(1) 1.154.8x ≤⨯-≈. 所以,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应控制在1.1%以内.点评:解应用题应先建立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解决,然后回到实际问题,给出答案. 此题由增长率的知识,可以得到指数型或幂型函数,并得到关于增长率的简单不等式,解决实际中增长率控制问题.第19练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复习※基础达标1.(06年全国卷II.文2理1)已知集合{}2{|3},|log 1M x x N x x =<=>,则M N =( ).A. ∅B. {}|03x x <<C. {}|13x x <<D. {}|23x x << 2.(08年北京卷.文2)若372log πlog 6log 0.8a b c ===,,,则( ). A. a b c >> B. b a c >> C. c a b >> D. b c a >>3.(05年福建卷)函数()x b f x a -=的图象如图,其中a 、b 为常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1,0a b >< B. 1,0a b >>C. 01,0a b <<>D. 01,0a b <<<。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1.1指数(第1—2课时)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1
第二课时
提问: 1.习初中时的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
an a a a a, a0 1 (a 0) ,0 0无意义
an
1 an
(a 0)
a m a n a m n ; (a m )n a mn
(an )m a mn, (ab) n a nb n
什么叫实数?
有理数,无理数统称实数 . 2.观察以下式子,并总结出规律:
三.学法与教具 1 .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法及发现法 2.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归纳: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若
x2 a ,则 x 叫做 a 的平方根 . 同理,若 x3 a ,则 x 叫做 a
的立方根 .
3、教材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仅限于初步知道概念, 目的在于强化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两种函数模
型的学习,教学中不宜对其定义做更多的拓展
.
4. 教材对幂函数的内容做了削减, 仅限于学习五种学生易于掌握的幂函数, 并且安排的顺序向后调
整,教学中应防止增加这部分内容,以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
5. 通过运用计算机绘制指数函数的动态图象
思考: a n n ( n a ) n 是否成立,举例说明 .
课堂练习: 1. 求出下列各式的值
(1) 7 ( 2)7
(2) 3 (3a 3)3 ( a 1)
4
(3) (3a
3)4
2.若 a2 2a 1 a 1,求 a的取值范围 .
3.计算 3 ( 8)3 4 (3 2)4 3 (2 3)3
三.归纳小结:
即: a n
1
m
数学建模-初等模型讲义
123
2083.3
1341.8
3425.2 256250.0 250365.4
237
2083.3
45.5
2128.8 493750.0 328794.3
238
2083.3
34.1
2117.4 495833.3 328828.5
239
2083.3
240
2083.3
22.7
2106.1 497916.7 328851.2
9
7
9
11.3
4
8.5
21
21 21
ai比惯例 分配的要小
第21席应该分配乙系, 标准1的分配方案:10, 7, 4.
可用列表方法解决标准1(类似可解决标准2与3) 计算 ni 成表, k 1,2, 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甲 103 51.5 34.3 25.8 20.6 17.2 14.7 12.9 11.4 10.3 9.4 乙 63 31.5 21.0 15.8 12.6 10.5 9.0 7.9 7.0 6.3 5.7 丙 34 17.0 11.3 8.5 6.8 5.7 4.9 4.3 3.8 3.4 3.1
2. 按揭还款
用房产在银行办理的贷款, 该贷款要按照银行规
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贷款形式
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 还款形式
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
如贷款50万, 分20年还清, 年利率r , 问月供是多少?
调整日期
2015.08.26 2015.06.28 2015.05.11 2015.03.01 2014.11.22 2012.07.07 2012.06.09 2011.07.07 2011.04.06 2011.02.09 2010.12.26 2010.10.20 2008.12.23
数学模型教学大纲.
《数学模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适用专业: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学时: 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课程学分: 4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考核方式:期末论文理论课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随着其它学科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数学已经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数学已经由原来的高度抽象、严格推理和严密证明的理论课过渡成为解决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关键技术。
而数学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数学模型或建立数学模型课程的开设就是一个朴素的回归。
设立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新型的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本课程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原理;通过一些必要的辅助计算软件(lingo优化软件、matlab科学计算软件等)的培训,培养学生新型的数学观:数学中很多的复杂而重复的计算,应该完全交给计算机去做,人就回到思考、分析、设计、评估等更重要的工作中去。
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本课程在讲授不同类型的模型时,可以参考不同的教材和选取不同的计算软件,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本着灵活性和多样性,因而不同章节有不同的参考书。
二、课程的内容第1章.数学建模概论1.1 什么是数学模型1.2 几个简单的建模案例1.3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4 数学模型的特点和分类1.5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教出版社.赵静《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高教出版社.韩中庚第2章. 初等数学模型2.1 公平的席位分配问题2.2 动物的身长和体重2.3 空间点热源的扩散问题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教出版社.赵静第3章. 数学规划模型3.1 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模型相关概念3.2 几种线性规划问题指派为问题运输问题材料切割问题配方问题排序问题多阶段生产计划问题生产流程问题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胡运权《管理运筹学》.高教出版社.韩伯棠《lingo优化软件》.清华大学出版社.谢金星第4章与图有关的优化问题4.1 最短路径问题4.2 流量问题4.3 最优连线问题(最小树问题)4.4 最优回路问题(哈密尔顿回路)4.5 最小覆盖与最小配对问题参考教材:《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胡运权《管理运筹学》.高教出版社.韩伯棠《lingo优化软件》.清华大学出版社.谢金星第5章 . 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模型5.1 人口增长模型5.2 传染病模型5.3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排出5.4 烟雾的扩散与消失5.5 差分形式的阻滞增长模型5.6 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教出版社.赵静《数学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谭永基《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韩中庚第6章离散模型6.1层次分析模型6.2循环比赛模型6.3 选优排序问题6.4 合理分配住房问题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谭永基《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韩中庚第7章. 概率模型7.1传送系统的效率、报童的诀窍7.2随机存贮策略、轧钢中的浪费7.3 彩票模型7.4 概率分布在各种保险中的计算问题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教出版社.赵静《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韩中庚第8章. 统计模型8.1 常用统计量和期望、方差、相关系数的复习8.2 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8.3 方差分析8.5软件开发人员的薪金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教出版社.赵静《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韩中庚《matlab统计分析与案例4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谢中华第9章多目标模型9.1 目标规划模型9.2 多目标的处理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韩中庚第10章拟合与模拟10.1拟合与插值10.2随机模拟的应用第11章历届建模竞赛题选讲参考教材:《数学模型》.高教出版社.姜启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教出版社.赵静《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韩中庚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 循序渐进的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由简入难的介绍各类数学模型;强化数学与计算机等其他工具的结合。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课时作业及解析:第二章2-1指数函数
∴原式=--24x1-≤2x<3 -3<x<1 .
12.解
1
1
1
原式=
a3
2
a 8b
1
2
a3
2b3
1
1
×a3
4b3 2a3 a 3
a3
13.解 ∵x- xy-2y=0,x>0,y>0, ∴( x)2- xy-2( y)2=0, ∴( x+ y)( x-2 y)=0, 由 x>0,y>0 得 x+ y>0, ∴ x-2 y=0,∴x=4y, ∴y2+x-2 xxyy=8yy+-42yy=65.
6
1
-32>0, 33
<0,C
选项错.故选
D.]
6.B [①中,当 a<0 时,
a2
3 2
a2
1 2
3
=(-a)3=-a3,
∴①不正确;
②中,若 a=-2,n=3,
则3 -23=-2≠|-2|,∴②不正确;
x-2≥0, ③中,有3x-7≠0,
即 x≥2 且 x≠73,
故定义域为[2,73)∪(73,+∞),∴③不正确; ④中,∵100a=5,10b=2, ∴102a=5,10b=2,102a×10b=10,即 102a+b=10.
1 2
3
xy
1 2
·(xy)-1
12
= x3 ·y 3
1
x6
y
1 6
x
1 2
y
1 2
=x1 3·x1 31, =-1,x<0
x>0
.
(2)原式= 1 + 1 + 2+1-22 22
=2 2-3.
数学建模_初等模型
1805年,英国和法国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海战。其中,尼尔 森担任英国统帅,他的对手则是大名鼎鼎的拿破仑。尼尔森的 舰队有27艘战舰,而拿破仑的舰队却有33艘战舰。根据以往的 战争经验,若两军相遇,一方损失兵力大约是对方兵力的10%。 如果按照这一公式计算,显然人多势众的法军将获胜,而且在 第11次遭遇战中全歼英军,如表所示。
(k3 ∈ R+ ) (k4 ∈ R+ )
⎧⎨⎩TOnn++11
= On + ΔOn = Tn + ΔTn =
= (1 (1 +
+ k1)On k2 )Tn −
− k3OnTn k4OnTn
现在,取k1=0.2、 k2=0.3、 k3=0.001、 k4=0.002,解得平衡 点(O,T)=(150,200)或(0,0)【舍去】
在什么情况下双方的核军备精神才不会无限扩张而存在暂 时的平衡状态,处于这种平衡状态下双方拥有最少的核武器数 量是多大,这个数量受哪些因素影响,当一方采取诸如加强防 御、提高武器精度、发展多弹头导弹等措施时,平衡状态会发 生什么变化?
最后英军战胜了法军,而且双方伤亡情况与历史事实也很 相近。当年,英军在战役A和战役B中战胜法军,但法军没有增 援C,而是选择了撤退,大约有13艘战舰退回法国海港。
点评:数学建模以解决某现实问题为目的,从问题中抽象 并归结出来的数学问题。从现象到模型,数学建模必须反映现 实,既然是一种模型,它就不是现实问题的全部复制,常常会 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作一些必要的简化,但本质上必须反映现 实问题的数量规律。
斑点猫头鹰
老鹰 天数 老鹰 斑点猫头鹰 天数
情况4:老鹰仍然成为胜利者, 斑点猫头鹰最后还是灭绝了。与 数量 前面三种情况相比,两个种群的 初始数量相同,可以说是站在同 一条起跑线上。但是,老鹰种群 以绝对的优势赢得胜利,而斑点 10 猫头鹰种群惨遭灭绝。
《数学建模》课程标准
《数学建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数学建模课程是各专业的选修课,是数学科学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 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推导能力,逻辑推理 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使学生 适应现代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
要求掌握:(一)理论知识方面1. 根据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2. 基本掌握的内容: 初等模型、数学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稳定性模型、 图论与网络模型、离散模型、概率统计模型、随机模拟等理论。
(二)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数据处理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使用 Lindo/Lingo 求解各 种规划问题,使用 matlab 求解方程(组)、微分方程(组),进行数据拟合,参 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特别是多项式回归)等概率问题。
二、学习用书教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校本教材),谢珊主编,2010年,主要参考书:《数学模型》(第三版),姜启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张珠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三、课程内容与考核标准(一)数学建模简介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
掌握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掌握人口增长模型的建立。
掌握 matlab函数拟合的方法。
2,教学内容(1)数学模型的概念及数学建模意义。
(2)介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3)数学建模示例:人口增长模型。
3,考核要求l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及数学建模意义l会建立人口增长模型,并且能够用 matlab进行函数拟合,确定人口增长 模型中的参数。
(二)matlab入门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 matlab 的数组、矩阵、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掌握 matlab 程序设计的基 本方法。
2,教学内容(1)介绍 matlab变量、数组、矩阵、表达式、流程控制、函数。
第四讲(一)初等模型-公平的席位分配-实物交换PPT课件
若rB (n1 1, n2 ) rA (n1, n2 1),则这席位应给A,反之给B
10
当rB (n1 1, n2 ) rA (n1, n2 1),该席给A
根据rA,rB的定义
p22
p12
n2 (n2 1) n1(n1 1)
该席给A,否则该席给B
M1
p3(x3,y3)
将所有与p1, p2无差别的点连接 起来,得到一条无差别曲线MN,
y2
.p2
N1
N
0
x1
x2
xo x
线上各点的满意度相同, 线的形状反映对X,Y的偏爱程度,
比MN各点满意度更高的点如p3,在另一条无差别曲线M1N1
上。于是形成一族无差别曲线(无数条)。
16
y
甲的无差别曲线族记作
设A,B分别有n1, n2席,若增加1席, 问应分给A?还是B?
9
不妨设初始时 p1 / n1 p2 / n2, 即对A不公平,分下列几种情况
1)若 p1 /(n1 1) p2 / n2,则这席位应给A
2)若 p1 /(n1 1) p2 / n2,应计算rB (n1 1, n2 ) 3)若 p1 / n1 p2 /(n2 +1),应计算rA (n1, n2 1)
第四讲 初等模型
一、公平的席位问题 二、实物交换
1
一、公平的席位分配
席位分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企业、公 司、学校、政府部门都能应用该模型解决实际的问题。
席位可以是代表大会、股东会议、公司企业员工大会 等的具体座位。假设说,有一个公司要召集所有的部门开 一个员工会议,在公司的会议厅里只能坐40个人,而公 司总共有10个部门,10个部门总共有498个人,而每个部 门的人数都不尽相同。如果你是会议的策划人,你要合理 的分配会议厅的40个座位,既要保证每个部门都有人参 加,最关键的就是要对10个部门都公平,保证10个部门 对你所安排的位置没有异议。那么这个问题就要靠数学建 模的方法来解决。
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实际情况,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三节课〔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1),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这是第一节课“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教材在之前的学习中给出了两个实际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碳14的衰减问题),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了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但这两个例子的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本节课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超出想象的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设计思想1.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1)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师:如果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6粒米,4号同学准备8粒米,5号同学准备10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粒米?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该准备102粒米,大约5克重.师:如果改成让1号同学准备2粒米,2号同学准备4粒米,3号同学准备8粒米,4号同学准备16粒米,5号同学准备32粒米,……,按这样的规律,51号同学该准备多少粒米?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很多或能算出具体数目.师:大家能否估计一下51号同学该准备的米有多重吗?教师公布事先估算的数据: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约重1.2亿吨.师:1.2亿吨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07年9月13日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2008年度我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27亿吨.这就是说51号同学所需准备的大米相当于2007~2008年度我国全年的大米产量!设计意图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实例,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同时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在以上两个问题中,每位同学所需准备的米粒数用y表示,每位同学的座号数用x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y=2x(x∈N*)和y=2x(x∈N*).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漏掉x的取值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中x的取值范围.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指数函数的定义师:其实,在本章开头的问题中,也有一个与y=2x类似的关系式y=1.073x(x∈N*,x≤20).(1)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问题逐个给出,约3分钟):①y=2x(x∈N*)和y=1.073x(x∈N*,x≤20)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②它们能否构成函数?③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对比已经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发现y =2x ,y =1.073x 是一个新的函数模型,再让学生给这个新的函数命名,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师:如果可以用字母a 代替其中的底数,那么上述两式就可以表示成y =a x 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指数函数.(2)让学生讨论并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约6分钟).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①若a <0,会有什么问题?(如a =-2,x =1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②若a =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 ≤0,a x 都无意义)③若a =1又会怎么样?(1x 无论x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 >0且a ≠1.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①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求a >0,且a ≠1;a =1为什么不行?②若学生只给出y =a x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y =kx +b ,k ≠0)、反比例函数(y =k x ,k ≠0)、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中的限制条件,思考指数函数中底数的限制条件.学情预设设计意图①对指数函数中底数限制条件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个函数应注意它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②讨论出a >0,且a ≠1,也为下面研究性质时对底数的分类做准备.接下来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否写出一两个指数函数?教师也在黑板上写出一些解析式让学生判断,如y =2×3x ,y =32x ,y =-2x.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关注指数是否是变量,而不考虑其他的.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2.指数函数的性质(1)提出两个问题(约3分钟)①目前研究函数一般可以包括哪些方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研究指数函数时有明确的目标:函数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和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②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从具体的函数入手(即底数取一些数值);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只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函数用列表法不易得出此函数的性质,可见具体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知道图象法不是研究函数的唯一方法,由此引导学生可以从图象和解析式(包括列表)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函数进行研究;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有机渗透.(2)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约8分钟)师:下面我们就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指数函数进行研究.①让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从解析式的角度入手(不画图)研究指数函数,一组借助电脑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从图象的角度入手研究指数函数;②每一大组再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建议4人一小组);③每组都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写出来以便交流.学情预设考虑到各组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巡视,对个别组可做适当的指导.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可加深对所得到结论的理解.设计意图(3)交流、总结(约10~12分钟)师:下面我们开一个成果展示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对比从两个角度入手研究的结果.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师:各组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是否还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副产品呢?〔〕如过定点(0,1),y =a x 与y =⎝ ⎛⎭⎪⎫1a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学情预设①首先选一个从解析式的角度研究的小组上台汇报;②对于从图象的角度研究的,可先选没对底数进行分类的小组上台汇报;③问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上台补充,让学生对底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量决定着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什么为分界,教师可以马上通过电脑操作看函数图象的变化.设计意图①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研究一个具体的函数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图象角度研究只是能直观的看出函数的一些性质,而具体的性质还是要通过对解析式的论证;特别是定义域、值域更是可以直接从解析式中得到的.②让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使学生有种成就感,同时还可训练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③对指数函数的底数进行分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解决分类问题,使该难点的突破显得自然.师:从图象入手我们很容易看出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过定点(0,1),但定义域、值域却不可确定;从解析式(结合列表)可以很容易得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但对底数的分类却很难想到.教师通过几何画板中改变参数a的值,追踪y=a x的图象,在变化过程中,让全体学生进一步观察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0<a<1a>1(0,+∞)过定点(0,1)1.例:已知指数函数f(x)=a x(a>0,且a≠1)的图象经过点(3,π),求f(0),f(1),f(-3)的值.解:因为f(x)=a x的图象经过点(3,π),所以f(3)=π,即a 3=π.解得13πa =,于是f (x )=3πx . 所以f (0)=1,f (1)=3π,f (-3)=1π.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师:根据本题,你能说出确定一个指数函数需要什么条件吗?师:从方程思想来看,求指数函数就是确定底数,因此只要一个条件,即布列一个方程就可以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底数是确定指数函数的要素,同时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2.练习:(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 =3x 和y =⎝ ⎛⎭⎪⎫13x 的大致图象,并说出这两个函数的性质;(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①y =112xy ⎛⎫= ⎪⎝⎭. 3.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指数函数有什么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把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一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对函数研究的学习,即怎么研究一个函数.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再一次复习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②总结本节课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③强调各种研究数学的方法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融会贯通.4.作业:课本习题2.1A 组 5.教学反思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底数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影响.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利用性质来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比较两个值的大小,图象间的平移,去探索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来求未知字母的取值范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教学过程第2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1)作者:王建波导入新课思路1.复习导入:我们前一节课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如何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本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课题.思路2.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性质时,利用了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并且是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得出,在理论上,我们能否严格的证明(特别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便于我们在解题时应用这些性质,本堂课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1).应用示例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的两个值的大小:(1)1.72.5与1.73;(2)0.8-0.1与0.8-0.2;(3)1.70.3与0.93.1.活动: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回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结合题目实际,选择合理的方法,再写出答案(最好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写得正确的答案).比较数的大小,一是作差,看两个数差的符号,若为正,则前面的数大;图1二是作商,但必须是同号数,看商与1的大小,再决定两个数的大小;三是计算出每个数的值,再比较大小;四是利用图象;五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其他学生的解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评价.解法一: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如第(1)小题,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y=1.7x的图象,如图1.在图象上找出横坐标分别为2.5,3的点,显然,图象上横坐标为3的点在横坐标为2.5的点的上方,所以1.72.5<1.73,同理0.8-0.1<0.8-0.2,1.70.3>0.93.1.解法二:用计算器直接计算:1.72.5≈3.77,1.73≈4.91,所以1.72.5<1.73.同理0.8-0.1<0.8-0.2,1.70.3>0.93.1.解法三:利用函数单调性,(1)1.72.5与1.73的底数是1.7,它们可以看成函数y=1.7x,当x=2.5和3时的函数值;因为1.7>1,所以函数y=1.7x在R上是增函数,而2.5<3,所以1.72.5<1.73;(2)0.8-0.1与0.8-0.2的底数是0.8,它们可以看成函数y=0.8x,当x=-0.1和-0.2时的函数值;因为0<0.8<1,所以函数y=0.8x在R上是减函数,而-0.1>-0.2,所以0.8-0.1<0.8-0.2;(3)因为1.70.3>1.70=1,0.93.1<0.90=1,所以1.70.3>0.93.1.点评:在第(3)小题中,可以用解法一、解法二解决,但解法三不适合.由于1.70.3与0.93.1不能直接看成某个函数的两个值,因此,在这两个数值间找到1,把这两数值分别与1比较大小,进而比较1.70.3与0.93.1的大小,这里的1是中间值.思考在上面的解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实用?活动:学生对上面的三种解法作比较,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采取多种解法,在多种解法中选择最优解法,这要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来实现.例活动:教师点拨提示定义法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要按规定的格式书写.证法一:设x 1,x 2∈R ,且x 1<x 2,则y 2-y 1=21121(1)x x x x a a a a x -=--.因为a >1,x 2-x 1>0,所以21>1x x a-,即21x x a --1>0. 又因为1x a >0,所以y 2-y 1>0,即y 1<y 2.所以当a >1时,y =a x,x ∈R 是增函数.同理可证,当0<a <1时,y =a x 是减函数. 证法二:设x 1,x 2∈R ,且x 1<x 2,则y 2与y 1都大于0,则y 2y 1=2211x x x x a a a -=. 因为a >1,x 2-x 1>0,所以21>1x x a->1,即y 2y 1>1,y 1<y 2. 所以当a >1时,y =a x ,x ∈R 是增函数.同理可证,当0<a <1时,y =a x是减函数.例1%,那么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多少(精确到亿)?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建立目标函数,常采用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可以先考虑一年一年增长的情况,再从中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1999年底 人口约为13亿;经过1年 人口约为13(1+1%)亿;经过2年 人口约为13(1+1%)(1+1%)=13(1+1%)2亿;经过3年 人口约为13(1+1%)2(1+1%)=13(1+1%)3亿;……经过x 年 人口约为13(1+1%)x亿;经过20年 人口约为13(1+1%)20亿.解:设今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经过x 年后,我国人口数为y 亿,则 y =13(1+1%)x ,当x =20时,y =13(1+1%)20≈16(亿).答: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16亿.点评:类似此题,设原值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经过时间x 后总量y =N (1+p )x (x ∈N ),像y =N (1+p )x 等形如y =ka x (k ∈R ,且k ≠0;a >0,且a ≠1)的函数称为指数型函数.知能训练1.函数y =a |x |(a >1)的图象是( )图2解析:当x ≥0时,y =a |x |=a x 的图象过(0,1)点,在第一象限,图象下凸,是增函数. 答案:B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221333111252⎛⎫⎛⎫⎛⎫<< ⎪ ⎪ ⎪⎝⎭⎝⎭⎝⎭B .122333111225⎛⎫⎛⎫⎛⎫<< ⎪ ⎪ ⎪⎝⎭⎝⎭⎝⎭C .212333111522⎛⎫⎛⎫⎛⎫<< ⎪ ⎪ ⎪⎝⎭⎝⎭⎝⎭D .221333111522⎛⎫⎛⎫⎛⎫<<⎪ ⎪ ⎪⎝⎭⎝⎭⎝⎭答案:D3.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0,1),那么f (2x)的定义域是( )A .(0,1)B .⎝ ⎛⎭⎪⎫12,1 C .(-∞,0) D .(0,+∞) 解析:由题意得0<2x <1,即0<2x <20,所以x <0,即x ∈(-∞,0). 答案:C4.若集合A ={y |y =2x,x ∈R },B ={y |y =x 2,x ∈R },则( ) A .AB B .AB C .A =B D .A ∩B =∅解析:A ={y |y >0},B ={y |y ≥0},所以A B .答案:A5.对于函数f (x )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 1、x 2(x 1≠x 2),有如下的结论: ①f (x 1+x 2)=f (x 1)·f (x 2);②f (x 1·x 2)=f (x 1)+f (x 2); ③f (x 1)-f (x 2)x 1-x 2>0;④f ⎝ ⎛⎭⎪⎫x 1+x 22<f (x 1)+f (x 2)2.当f (x )=10x时,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解析:因为f (x )=10x,且x 1≠x 2,所以f (x 1+x 2)=1212101010x x xx +=⋅=f (x 1)·f (x 2),所以①正确;因为f (x 1·x 2)=1212101010x x xx ⋅≠+=f (x 1)+f (x 2),②不正确;因为f (x )=10x是增函数,所以f (x 1)-f (x 2)与x 1-x 2同号, 所以f (x 1)-f (x 2)x 1-x 2>0,所以③正确.因为函数f (x )=10x图象如图3所示是上凹下凸的,可解得④正确.图3答案:①③④另解:④.∵10x 1>0,10x 2>0,x 1≠x 2,∴1210102xx +>1210102xx +>即121221010102x x x x ++>.∴f (x 1)+f (x 2)2>f ⎝⎛⎭⎪⎫x 1+x 22.拓展提升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 (1)①y =3x,②y =3x +1,③y =3x -1;(2)①y =⎝ ⎛⎭⎪⎫12x ,②y =⎝ ⎛⎭⎪⎫12x -1,③y =⎝ ⎛⎭⎪⎫12x +1.活动:学生动手画函数图象,教师点拨,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函数作图的方法与步骤,按规定作出图象,特别是关键点.解:如图4及图5.观察图4可以看出,y =3x,y =3x +1,y =3x -1的图象间有如下关系:y =3x +1的图象由y =3x 的图象左移1个单位得到; y =3x -1的图象由y =3x 的图象右移1个单位得到; y =3x -1的图象由y =3x +1的图象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观察图5可以看出,y =⎝ ⎛⎭⎪⎫12x ,y =⎝ ⎛⎭⎪⎫12x -1,y =⎝ ⎛⎭⎪⎫12x +1的图象间有如下关系:y =⎝ ⎛⎭⎪⎫12x +1的图象由y =⎝ ⎛⎭⎪⎫12x 的图象左移1个单位得到;y =⎝ ⎛⎭⎪⎫12x -1的图象由y =⎝ ⎛⎭⎪⎫12x 的图象右移1个单位得到; y =⎝ ⎛⎭⎪⎫12x -1的图象由y =⎝ ⎛⎭⎪⎫12x +1的图象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 你能推广到一般的情形吗?同学们留作思考.课堂小结思考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活动: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看是否与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一致.本节课,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加深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与方法.作业课本习题2.1 B组1,3,4.设计感想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巩固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涉及的内容较多,要首先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为此,必须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借助形的直观性解决问题,本节课要训练学生能够恰当地构造函数,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有时要分a>1,0<a<1,这是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加大了习题和练习的量,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快速度,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第3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作者:刘玉亭导入新课思路1.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性质时,利用了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并且是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得出,在上节课的探究中我们知道,函数①y=3x,②y=3x+1,③y=3x-1的图象之间的关系,由其中的一个可得到另外两个的图象,那么,对y=a x与y=a x+m(a>0,m∈R)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理论上,含有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呢?这是我们本堂课研究的内容.教师点出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思路2.我们在第一章中,已学习了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和奇偶性是某些函数的重要特点,我们刚刚学习的指数函数,严格地证明了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便于我们在解题时应用这些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遇到的不单单是指数函数,还有其他形式的函数,有的是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我们需要研究它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2).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指数函数有哪些性质?(2)利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有哪些?(3)对复合函数,如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4)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哪些方法?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积极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生有困惑时加以解释,可用多媒体显示辅助内容.讨论结果:(1)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般地,指数函数y=a x在底数a>1及0<a<1这两种情况下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图象分布在一、二象限,与轴相交,落在x轴的上方都过点(0,1)第一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1第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第一象限的点的纵坐标都大于0且小于1;第二象限的点①取值.即设x1,x2是该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x1<x2.②作差变形.即求f(x2)-f(x1),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有理化等方法,向有利于判断差的符号的方向变形.③定号.根据给定的区间和x2-x1的符号确定f(x2)-f(x1)的符号,当符号不确定时,可以进行分类讨论.④判断.根据单调性定义作出结论.(3)对于复合函数y=f(g(x))可以总结为:当函数f(x)和g(x)的单调性相同时,复合函数y=f(g(x))是增函数;当函数f(x)和g(x)的单调性相异即不同时,复合函数y=f(g(x))是减函数;又简称为口诀“同增异减”.(4)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一是利用定义法,即首先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再次是考查式子f(x)与f(-x)的关系,最后确定函数的奇偶性;二是作出函数图象或从已知图象观察,若图象关于原点或y轴对称,则函数具有奇偶性.应用示例例 1 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指出它们与指数函数y=2x的图象的关系.(1)y=2x+1与y=2x+2;(2)y=2x-1与y=2x-2.活动:教师适当时候点拨,学生回想作图的方法和步骤,特别是指数函数图象的作法,学生回答并到黑板上作图,教师指点学生,列出对应值表,抓住关键点,特别是(0,1)点,或用计算机作图.解:(1)列出函数数据表作出图象如图6.图6比较可知函数y=2x+1、y=2x+2与y=2x的图象的关系为:将指数函数y=2x的图象向左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2x+1的图象;将指数函数y=2x的图象向左平行移动2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2x+2的图象.(2)列出函数数据表作出图象如图7.图7比较可知函数y =2x -1、y =2x -2与y =2x的图象的关系为:将指数函数y =2x的图象向右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 =2x -1的图象;将指数函数y =2x的图象向右平行移动2个单位长度,就得到函数y =2x -2的图象.点评:类似地,我们得到y =a x与y =ax +m(a >0,a ≠1,m ∈R )之间的关系:y =a x +m (a >0,m ∈R )的图象可以由y =a x 的图象变化而来.当m >0时,y =a x的图象向左移动m 个单位得到y =ax +m的图象; 当m <0时,y =a x 的图象向右移动|m |个单位得到y =a x +m的图象.上述规律也简称为“左加右减”.例2 已知定义域为R 的函数f (x )=2x +1+a 是奇函数.(1)求a ,b 的值;(2)若对任意的t ∈R ,不等式f (t 2-2t )+f (2t 2-k )<0恒成立,求k 的取值范围. 活动:学生审题,考虑解题思路.求值一般是构建方程,求取值范围一般要转化为不等式,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1)从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奇函数的性质,由于定义域为R ,所以f (0)=0,f (-1)=-f (1),(2)在(1)的基础上求出f (x ),转化为关于k 的不等式,利用恒成立问题再转化.(1)解:因为f (x )是奇函数,所以f (0)=0,即b -1a +2=0⇒b =1.所以f (x )=1-2xa +2x +1;。
初等模型-数学模型
几何模型
01
02
03
平面几何
平面几何是几何模型的基 础,通过点、线、面等基 本元素描述实际问题,如 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是描述三维空间 中物体形状和位置关系的 数学模型,如长方体、球 体、圆柱体等。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是将几何问题转 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模型, 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 题。
提高数学模学模型具有强大的预测和决策支持功能 ,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可以解决实际问 题,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力
加强数学模型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社 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数学 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
感谢观看
THANKS
通过数学模型可以模拟物种进化过程, 解释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
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
市场预测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 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未
来的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
投资决策
利用数学模型评估投资组合的风 险和回报,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
的投资决策。
供应链管理
通过数学模型优化库存管理、物 流和运输,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01
02
03
04
解析法
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求解,适用 于有解析解的简单问题。
数值法
通过数值计算求解,适用于大 多数实际问题。
近似法
通过近似计算求解,适用于难 以精确求解的问题。
模拟法
通过模拟实验求解,适用于难 以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
数学模型的验证与优化
模型验证
通过对比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 进行验证,确保模型的准确性。
两个骰子朝上的面共有36种可能
例5 在某个医院,四个婴儿的身份标签被搞 错了.两个婴儿的标签不错,其他两个婴 儿的标签弄错了.发生这种错误的情况有 多少种?
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是把所有可能的情况 列成一个表格,其结果表明两个婴儿搞错的 情况共有六种.
现在假设标签搞乱了后,恰有三个是正确的, 只有一个搞错了,问这个问题有多少种不同 情况? 这个问题许多人都茫然不解,其原因是他们 作了下列错误的假设:在四个婴儿中,三个 婴儿与其标签相符的情况有许多种
h g t g ekt g g (t 1 ekt ) g ①
k k2
k2 k k
Hale Waihona Puke k2若设k=0.05并仍设 t=4秒,则可求 得h≈73.6米。
进一步深入考虑
多测几次,取平均
听到回将声e-再kt用按泰跑勒表公,式计展算开得并到令的k时→间值0+中包,含即了可 反应时间
不妨设得平出均前反面应不时考间虑为空0气.1阻秒力,时假的如结仍果设。t=4秒,扣除反
航母
则 | BP |2 a2 | AP |2 即:
A(0,b)
θ1
x2 (y b) 2 a2 [x2 (y - b)2 ]
O B(0,-b)
θ2 护卫舰
可化为:
X
x2
y
a2 a2
2
11 b
4a 2b2 (a 2 1)2
令:
h
a2 a2
种可能,点数之和分别可为 2~12共11种。从图中可知, 7是最容易出现的和数,它 出现的概率是6次,卡当曾
予言说押7最好。
123456 1234567 2345678 3456789 4 5 6 7 8 9 10 5 6 7 8 9 10 11 6 7 8 9 10 11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意义 : 用过( x0 , y0 )和( x1 , y1 )两点的直线y = p1 ( x) 来近似代替曲线y = f ( x). 显然,p1 ( x)存在且唯一.
y = p1 ( x)
Y
y = f ( x)
O
x0
x1
X
二次插值的提法: 给定y = f ( x)的插值条件, 构造函数p2 ( x) 满足条件: 1.p2 ( x)是一个不超过二次的代数多项式 2.p2 ( x0 ) = y0 , p2 ( x1 ) = y1 , p2 ( x2 ) = y2 目的 : 构造p2 ( x)来近似代替f ( x).当求某一 点x 的函数值f ( x )时, 可用p2 ( x )近似代替.
j
误差估计
定理2.3 : 设pn ( x)是过( xi , yi )(i = 0,1,, n) 的n次插值函数,[a, b]是包含x0 , x1 ,, xn的 任一区间, 并设f ( x) ∈ C n [a, b], f ( n +1) ( x)在 [a, b]上存在, 则对任意给定的x ∈ [a, b], 总 存在一点ξ ∈ (a, b), s.t. R( x) = f ( x) pn ( x) f ( n +1) (ξ ) = ( x x0 )( x x1 ) ( x xn ) (n + 1)! 其中ξ 依赖于x.
二、插值及其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question : 什么是插值? 给定一个函数的函数表, 如何求出任意 点的函数值 ?
x y= f(x)
x0 y0
x1 y1
… …
xn yn
求解插值问题的基本思路
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 通过全部节点, 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函数 y = g ( x), 通过全部节点,即
Q 值方法
三系用Q值方法重新分配 个席位 三系用 值方法重新分配 21个席位 按人数比例的整数部分已将19席分配完毕 按人数比例的整数部分已将 席分配完毕
甲系: 甲系:p1=103, n1=10 乙系: 乙系:p2= 63, n2= 6 丙系: 丙系:p3= 34, n3= 3
用Q值方法分配 值方法分配 席和第21席 第20席和第 席 席和第
qi=Npi /P不全为整数时,ni 应满足的准则: 不全为整数时, 应满足的准则: 不全为整数时 方向取整; 记 [qi]– =floor(qi) ~ 向 ≤ qi方向取整; 方向取整. [qi]+ =ceil(qi) ~ 向 ≥ qi方向取整 1) [qi]– ≤ ni ≤ [qi]+ (i=1,2, … , m), 即ni 必取 i]– , [qi]+ 之一 必取[q 2) ni (N, p1, … , pm ) ≤ ni (N+1, p1, … , pm) (i=1,2, … , m) 即当总席位增加时, 即当总席位增加时, ni不应减少 “比例加惯例”方法满足 1),但不满足 2) 比例加惯例” ),但不满足 ) 比例加惯例 ), Q值方法满足 2), 但可举例说明不满足 1)。 值方法满足 ) ) 令人遗憾! 令人遗憾!
第二章 初等模型 第一讲 Q值法、插值法、拟合
值法: 一、Q值法:公平的席位分配 值法
问 题
三个系学生共200名(甲系100,乙系 ,丙系 ),代表 名 甲系 ),代表 三个系学生共 ,乙系60,丙系40), 会议共20席 按比例分配,三个系分别为10, , 席 会议共 席,按比例分配,三个系分别为 ,6,4席。 席如何分配。 现因学生转系,三系人数为103, 63, 34, 问20席如何分配。 席如何分配 现因学生转系,三系人数为 若增加为21席 又如何分配。 若增加为 席,又如何分配。
g ( x j ) = y j ( j = 0 ,1, n ) * * 计算插值, 再用 g(x) 计算插值,即 y ≈ g ( x ).
y1 y0
y
*
x0 x1 x *
xn
线性插值是代数插值中最简单的一种: 给定y = f ( x)的插值条件, 构造函数p1 ( x) 满足条件: 1.p1 ( x)是一个不超过一次的代数多项式 2.p1 ( x0 ) = y0 , p1 ( x1 ) = y1 目的: 构造p1 ( x)来近似代替f ( x).当求某一 点x 的函数值f ( x )时,可用p1 ( x )近似代替.
甲系11席 乙系6 丙系4 甲系11席,乙系6席,丙系4席 11
进一步的讨论
Q值方法比“比例加惯例”方法更公平吗? 值方法比“比例加惯例”方法更公平吗? 值方法比 席位分配的理想化准则 已知: 方人数分别为 已知 m方人数分别为 p1, p2,… , pm, 记总人数为 P= p1+p2+…+pm, 待分配的总席位为 。 待分配的总席位为N。 设理想情况下m方分配的席位分别为 设理想情况下 方分配的席位分别为n1,n2,… , nm 方分配的席位分别为 (自然应有 1+n2+…+nm=N), 自然应有n 自然应有 , ni 应是 N和 p1, … , pm 的函数,即ni = ni (N, p1, … , pm ) 的函数, 和 均为整数, 记qi=Npi /P, i=1,2, … , m, 若qi 均为整数,显然应 ni=qi
二次插值也称作抛物线插值,几何 意义是用抛物线来代替曲线y=f(x),
n次插值的提法是 : 给定y = f ( x)的插值条件, 构造函数pn ( x) 满足条件: 1.pn ( x)是一个不超过n次的代数多项式 2.pn ( xi ) = yi (i = 0,1, 2,, n)
目的 : 构造pn ( x)来近似代替f ( x).当求某一 点x 的函数值f ( x )时, 可用pn ( x )p1/n1> p2/n2
1)若 p1/(n1+1)> p2/n2 , 则这席应给 A ) 2)若 p1/(n1+1)< p2/n2 , 应计算 B(n1+1, n2) ) 应计算r 3)若 p1/n1> p2/(n2+1), 应计算 A(n1, n2+1) ) , 应计算r 是否会出现? 问: p1/n1<p2/(n2+1) 是否会出现? 否!
“公平”分配方 公平” 公平 法 人数 席位
A方 方 B方 方 p1 p2 n1 n2
衡量公平分配的数量指标 当p1/n1= p2/n2 时,分配公平 若 p1/n1> p2/n2 ,对 A 不公平
p1/n1– p2/n2 ~ 对A的绝对不公平度 的 p1=150, n1=10, p1/n1=15 p2=100, n2=10, p2/n2=10 p1/n1– p2/n2=5 虽二者的 虽二者的绝对 不公平度相同 p1=1050, n1=10, p1/n1=105 p2=1000, n2=10, p2/n2=100 p1/n1– p2/n2=5 但后者对A的 但后者对 的不公平 程度已大大降低! 程度已大大降低!
p 2 ( x ) = y 0l 0 ( x ) + y 1l 1( x ) + y 2l 2 ( x ) () () 称为 Lagrange型二次插 值公式 , 对应的 p 2 ( x ) 称为 Lagrange型二 次插值函数 . ( x x1 )( x x2 ) 其中l 0 ( x ) = ( x0 x1 )( x0 x2 ) ( x x0 )( x x2 ) l 1( x ) = ( x1 x0 )( x1 x2 ) ( x x0 )( x x1 ) l 2( x ) = ( x2 x0 )( x2 x1 ) 并称 l0 ( x ), l1 ( x ), l2 ( x )为二次插值基函数.
Pn ( x ) =
∑
n
i=0
y i l i ( x ) (3 )
(x x0 )(x xi1)(x xi+1)(x xn ) li (x) = , i = 0,1n (xi x0 )(xi xi1)(xi xi+1)(xi xn )
1, i = j ∵ li ( x j ) = ∴ Pn ( x j ) = y 0, i ≠ j
设 p n ( x ) = a0 + a1 x + + an x n , 则系数 ai 满足方程组 a0 + a1 x0 + + an x0 n = y 0 n a0 + a1 x1 + + an x1 = y 1 ... a + a x + + a x n = y n n 1 n n 0 ai的系数行列式是 Vandermonde行列式: 1 1 V ( x0 , x1 ,..., xn ) = 1 x0 x1 xn x0 x1 xn
1032 632 342 = 96.4, Q2 = = 94.5, Q3 = = 96.3 第20席 Q1 = 席 10 ×11 6× 7 3× 4
Q1最大,第20席给甲系 最大, 席
103 2 = 80.4, Q2 , Q3 同上 第21席 Q1 = 席 11 × 12
Q值方法 值方法 分配结果
Q3最大,第 最大, 21席给丙系 席 公平吗? 公平吗?
由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可得: x x1 x x0 p1 ( x) = y0 + y1 () x0 x1 x1 x0 p1 ( x)称为Lagrange型线性插值函数,()称 为Lagrange型线性插值公式. x x1 x x0 若令l0 ( x) , l1 ( x) ,则 x0 x1 x1 x0 p1 ( x) = l0 ( x) y0 + l1 ( x) y1 即为两个线性函数l0 ( x), l1 ( x)的线性组合. 称l0 ( x), l1 ( x)为一次插值基函数.
2 2
... ... ...
x0
n n
x1 = ∏ ( xi x j ) 0≤ j <i≤ n x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