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名词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
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被誉为政治史学之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主要内容严格的按照年代顺序加以叙述。
在求真求实方面达到古典史学的最高水平,体现了西方古典史学的最高成就。
详尽又脉络清晰的叙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其写作原则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的确立和西方史学编纂范式的成型。
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
全书按年代顺序写成的罗马通史,共174卷,创立了通史体例,略古详今,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
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被人称为“兼具史学家与文学家之长”。
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出身望族,向往共和主义。
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采用史料广泛,治史态度客观,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其作品被誉为“惩罚暴君的鞭子”。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奥古斯丁著,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上帝之城是西方研究历史哲学的重要资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欧洲中世纪基督神学史观的奠基人。
汤因比——(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
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吉本—— (1737—1794年) 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帙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
1918年,发表著作《西方的没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否定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的
去领悟历史。
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柯林武德: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业余画家。
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
在哲学上属于新黑格尔派。
他的史学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
他认为所谓史实是历史学家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解释历史的思想和先验的历史想象。
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客观历史真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布罗代尔:(1902-1985)是法国年鉴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
他的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不仅推动了法国年鉴派史学的发展,使年鉴派史学的发展在布罗代尔时期达到了高峰,而且其影响波及世界史学以及其它社会学科,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有《史通》传世,提出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刘知几对史书的体例、编著方法及内容的评论,对后世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中国史学进一步发展。
《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史通一书所论,涉及面之广,发凡起例之多,今人叹为观止,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史学理论巨著。
章学诚:清朝著名史学家,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著作。
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他强调经世致用,认为史学家必须具备德才学识四长,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
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章学诚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主张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文史通义》:是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多年对文学、史学研究的心得,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书进一步阐述了六经皆史的观点,提出了史学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文质适中”的写史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良史的必备条件——史德,总结了我国地方志的编修原则。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
简答
西方古典史学的主要特点:
人文主义观念;注重历史的垂训作用;认真探索的求实精神;宽宏的历史眼光;注重历史著作的文采。
文艺复兴时代的史学特色:
世俗的历史:以人的活动来划分历史分期、解释历史发展的动因。
民族的历史:着意于民族国家兴起和城市的繁荣。
实用的历史:创作政治史和军事史,即“有资于政道”的历史。
生动的历史:题材丰富多彩,风格千姿百态,包括通史、断代史、地方史、传记、古物鉴赏和史学理论。
确切的历史:疑古精神和考据方法兴起。
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史学特征:
理性主义的态度:理性主义成为史学思想的主流
史学领域的扩大:以文化史取代传统的政治史,历史研究的空间从欧洲扩大到整个世界
发展进步的观念:历史按照某种固定模式逐步走向光明的未来
历史哲学的视野:试图建构超越单个历史事件的宏观历史理解体系
理性批判的精神:以历史认识者的理性来评价历史事物
现实主义态度:以人的理性和实践活动来探究历史动因
历史研究方法的改进:比较史学、历史心理学的萌芽,注重史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绝对主义倾向:缺少实证,厚古薄今,萌生了西方中心论的地域观念。
兰克学派的主要史学思想:系统论证了如实直书的历史编纂原则;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奠定了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基础;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历史主义思想,强调历史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
文化形态学派的史学观念:
“文明”/“文化”应成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人类各个“文明体”/“文化圈”皆具有等价性,而无优劣差别。
“文明”/”文化”都经历像生命体一样的成长历程。
西方文明正走向衰亡。
斯宾格勒认为这种衰亡是无法挽回的;汤因比则认为可以通过努力来挽救西方文明的命运。
《汉书》的特点和成就:
编纂体例上的创新:首创纪传体断代史,扩大了记载范围。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材料选择,实录精神
史传文学上的成功: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精练。
魏晋时期史学发展的表现:史书数量增多;史书类型增多(起居注,杂史,史注,史评,史要等);史学地位的提高(附经立说—单独门类—仅次于经);史学领域的扩展(地方史,民族史,城外史,家史,谱牒,别传)
《史通》的史学价值:第一次为中国史学做出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提倡直书,实录,揭发并斥责了历史的歪曲者和捏造者;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指出了历史家必须具备的条件。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鲜明的鉴戒史观——经世致用(作用)
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支配历史
重人事的史学思想,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略古详今,据事直书,求通传统的继承(编纂学)
较为进步的正闰观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论治学;系统阐述发挥“六经皆史”说;论纂辑、考证与著作;区分撰述与记注,提出对历史编纂体例的改革方案;论“史法”和“史意”,提倡成一家之言的通史;论“史德”与“文德”。
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特点及表现
“新史学”的特点
历史观的变化:现代性;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化:章节体、学术论文与学术期刊;载体的变化:大学与职业化;研究方法的变化:科学化和专门化
表现:
传统派:王国维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方法(“二重证据法”)
第一、文献与文物参证
第二、中外史籍互相补证
第三、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典籍
实证派(“新考据派”):胡适、顾颉刚
马克思主义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