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
3. 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写作。
4.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
2. 课文语法知识的运用。
3. 课文写作。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前准备给学生分发课文和语法知识点的复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Step 3:课文阅读与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的主题、重点内容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整理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Step 4:语法知识的运用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如动词的时态、语态等。
2. 设计练习题或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Step 5:课文写作1. 分组合作,选择课文的一个情节或主题,展开讨论。
2. 指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撰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高作文的质量。
Step 6:课堂总结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回答学生遗留问题。
Step 7:布置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Step 8:课堂延伸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学习材料或进行小组讨论,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这是一个初步的教案设计,您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指要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沁园春·雪》课文简析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九 年级 语文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主备教师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1、沁园春、雪 课型 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渗透德育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准备诗歌朗诵MP3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第 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九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中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座位和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5. 学习平台: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和学习平台,如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等,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互动教学。
3. 审美能力: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4. 创新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文化意识:学生能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情分析
九年级一班的学生整体学习成绩较好,对语文学科有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拓展建议
1. 深入阅读:建议学生深入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可以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一篇日记、一篇读后感、一篇小论文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写作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1.沁园春·雪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二)能力目标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型、课时和基本思路】1、教学课型:教读课2、教学课时:一课时3、依据本词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兴趣导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泛舟诗海”的思路。
教学的各环节注重积累和联想。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同学们,我们肯定也都看到过北方冬天的雪。
不妨试想下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覆盖着原野、村庄、道路,此刻身处一望无际的雪白世界里,是不是有一种诗意在其中?也许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当年毛主席见到此景时,他会是如何的心境呢?接下来,我们就将学习这篇《沁园春.雪》,去感受那份雪中的诗意豪情。
时代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词的知识: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1检查预习嗜shì 砚yàn 逾yú 硕shu 加冠guān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叱咄chì duō皲jūn裂媵yìng 同舍shè生被pī绮qǐ绣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朗读指导】(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学习整组课文,学生阅读量加大,预习时感觉无从下手,给学生一个预习的目标,这样在自学起来就会有所依据,避免盲目、简单的只读一遍就算。所定的预习目标从整体入手,先是对整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质疑,为后面得学习做好准备。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1)自读单元导语
(3)通读课文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
(4)品读
找出精彩句段,细细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让你心动?
学生活动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喜欢)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艾青作于1938年11月的一首爱国诗歌。
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学生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读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
2.欣赏诗歌语言,感受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读写结合,升华诗人感情。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那人——初识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
那时——探求背景本诗写于年11月,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并扬言3个月要中国政府乖乖坐在谈判桌前将土地拱手相让,当时他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我们的国土备受炮弹蹂躏,沦陷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家破人亡。
2.边读边悟那情——诵中高唱爱国之情朗读诗歌三遍,要求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感情。
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9.3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主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诵诗歌
讲解背景,营造情景,教师范读。
注意断句注意重音。
学生自由读,齐读。
理解本诗意象
1.解释“意象”。
B完成《补充习题》研习文本。
自己找一些表现游子思乡的诗歌读一读。
课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日期
9.18
课时数
1
教学
目标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主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诵读课文
介绍背景,范读,提示停顿和语调节奏。带领学生体会现代诗的建筑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体味诗歌的形象美、音乐美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能饱含感情地朗读背诵本单元诗词,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掌握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写作手法。
二、教案设计
课题
《沁园春雪》
日期
9.1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美、音乐美及语言凝炼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全诗有哪些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赏析诗歌语言特色。
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质疑,赏析。
品味语言
关注语言文字中的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学生自读齐读
问题补充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爱在诗中流转,抒写青春赞歌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爱在诗中流转抒写青春赞歌【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尝试诗歌的写作。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要通过朗诵,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情感浓烈的新诗时,应关注诗歌朗诵、诗歌鉴赏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诗歌鉴赏上,本专题着重于写作手法和诗歌情感的鉴赏。
【学情分析】1.诊断测试请从所学过的新诗中选取一篇,为同学朗诵诗歌,鉴赏诗歌,讲解新诗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9位学生)(1)诗歌朗诵:87%的学生可以把握情感基调进行朗读,但缺乏技巧。
(2)诗歌鉴赏-写作手法:70%的学生所讲诗歌缺少对意象、语言、联想和想象等手法的分析。
(3)诗歌鉴赏-诗歌情感:83%的学生对所讲诗歌仅仅停留在内容的浅层理解上,不能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策略,不能真正领悟诗歌所寄寓的情感。
3.前测分析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有一定的新诗阅读积累,基本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新诗,但在新诗的鉴赏上存在困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掌握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并回答问题。
5.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书面表达。
二、教学内容1.单词学习:学习和复习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及其词义、词性和用法。
2.语法学习:学习并掌握第一单元的句型结构,并能灵活运用。
3.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4.听力训练:通过听力材料,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书面表达: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1.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
2.阅读理解技巧和答题技巧的培养。
3.口语交流能力的提高。
4.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加强。
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相关的话题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3.批判性思维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所学内容。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资源,提供更多样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第一单元的主题和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单词学习:介绍和复习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义、词性和用法解释。
3.语法学习:讲解和练习第一单元的句型结构,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4.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5.听力训练:使用听力材料,进行听力理解训练,并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6.口头表达: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7.书面表达:布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
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教时分配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1.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2.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
3.初读全词,理解大意。
4.整体感知1)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2)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3)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5.赏析探究1)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2)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3)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诵读品味。
7.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绘雪景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论英雄教后反思:2.雨说(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感知难点: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设计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初三(上)第一单元 鉴赏诗歌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学习任务一:自主欣赏。第一步:初读获得感受;第二步:借助工具书深入理解;第三步:思考把握重点(感情基调、意象、意境、情感);第四步:学会欣赏;第五步:学习写诗歌赏析。
学习任务二:朗读背诵。
环节一:朗读。正音、节奏。
教师活动1
教师放朗读录音;
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1
学生听,跟读;
正音、划分节奏;
指导下朗读。
学会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走入伟人的诗词。
环节二:理解诗词的内容,朗读。
教师活动2
先解决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疏通全词意思。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生活动2
小组活动讨论全词的大意。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上阙重在描绘北国的雪景,通过冰封、雪飘总写出一幅壮阔的景象。再通过想象描绘出长城内外被白雪覆盖,大河上下顿时结冰,山如飞舞的银蛇,原如奔驰的蜡象,气象宏伟,天地间洋溢着灵动的激情。最后作者运用虚写手法,极力展示出晴朗天气中红妆素裹的绮丽景象,显示出浪漫的革命情怀。整个上阙,手法灵活多变有“灵气”,想象奇异瑰丽有“才气”,意境雄浑开阔有“大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为下阙的抒情议论奠定了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
用?
上阕:写景抒情
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 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1、描写什么?2、如何描写?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 “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 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 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的景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 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 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1、写什么?2 如何写?3 表现什么?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 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 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 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 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沁园春雪》教学目的: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教学方法: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读《七律长征》,谈感受。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雪》。
二、介绍毛泽东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体会魅力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折腰zhé思汗hán 今朝zhāo五、再读这首词,感知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上阕:写景抒情赞壮丽河山下阕:评古论今颂当代英雄领字分别是“望”、“惜”第二课时一.读诗文思考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分析】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欣赏诗歌,自主组织朗诵活动,自由创作小诗。
任务一:初读诗歌,捕捉感受1.将六首诗歌朗读一遍,合上书本(1)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诗?(2)如果用一种颜色代表这首诗给你的感受,你会选用什么颜色?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旁批,在课文中圈画出饱含诗人情感的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共同特点,并用合适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词语: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定、凄婉、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缠绵、积极、消极......饱含诗人情感的词句感情基调《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看》分析诗歌意象任务二:体会意象,感悟意蕴1.意象是高度凝练的、寄寓丰富含义的形象。
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蕴。
《生活》网——北岛一字诗,用“网”这一意象传达对生活的独特思考诗歌意象意蕴(情感)《我爱这土地》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刻情感并情愿为此奋斗的志士形象2.我发现了_________通过诗歌意象分析,总结意象的分类或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小结:自主鉴赏策略温故知新,策略参考1.把握情感基调;2.读出节奏、韵律;3.揣摩语言;4.分析意象;5.关注修辞;6.想象画面;7.发现形式里的意味;8.联系创作背景;9.提炼关键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自主朗读设计;2.名家朗诵欣赏举办朗诵大赛任务三:情感诵读,升华情感设计参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诗歌句子朗读设计设计理由朗读设计示例: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停连,突出意象的修饰语;重音,重读暴风雨、悲愤、激怒、无比温柔;语速,逐渐加快,又斗转温柔,收放自如;语气,悲愤的,沉重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大海————————第一单元教课方案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剖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研究”单元,编者编写“活动研究”单元,力争使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意会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单元以“现代诗歌”为主,共有5篇文章:《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
本单元的诗词,或借描述雪景抒怀,或给予土地象征意义,或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或是抒发爱的颂扬,或抒发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讲堂上应以“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的教课模式体现。
人文诗歌之美主题活动研究:涵咏品尝语文掌握诗歌意蕴与感情基调,学习诗歌朗诵技巧,领会诗歌艺术魅力因素学写小诗1.赏识诗作,领会诗歌艺术魅力;单元学2.多形式朗读,掌握朗读技巧;习目标3经过创作试试,领悟诗歌的特色。
课型课时内容教课重点单元导读课 1 课时双元掌握、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定向单元梳理课 1 课时字词梳理、文学知识读写、理解、运用主题阅读课 1 课时雪落无言(《沁园春 ?雪》《雪落在中国的土找出意象并剖析特色,体地上》)(落实“任务一”)会思想感情单元课1 课时家国情怀(《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掌握文章感情基调,朗诵群文阅读课人间的四月天》)(落实“任务一”)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时安排(10 课时 ) 朗诵比赛(朗诵内容学生自选)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自主实践课 2 课时语调、语速;组织能力单句与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掌握相应语法知识以读促写课 2 课时学做小诗人(《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学写诗歌人间四月天》《我看》)(落实“任务三”)名著导读课 2 课时生命的歌唱:〈艾青诗选〉如何读诗阅读方法第一单元诗与远方单元导读课( 1 课时)金戈铁骑1.师生梳理双线内容,整体掌握单元学习方向。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领会诗人在诗作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
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
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
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
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教时分配
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
1.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
2.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
3.初读全词,理解大意。
4.整体感知
1)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2)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
3)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
5.赏析探究
1)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
2)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
3)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诵读品味。
7.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
绘雪景
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
论英雄
教后反思:
2.雨说(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感知难点: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见《教师用书》)
2.你能从主标题中读出哪些信息,副标题的作用?
3.初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
1)雨对中国大地的儿童说了些什么?明确:告诉了她到来的时间、方式、对儿童们的邀请、自己的成长经历及使命、对少年儿童的祝福。
2)雨的诉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和感情?
4.赏析
1)诗中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联系具体的词句说明,并试着读出其形象特点。
2)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拟人手法的作用?提示:诗中的拟人手法是通篇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5.质疑探究
1)第六节中,雨为何要向孩子们诉说自己的经历?
2)自主质疑交流。
6.拓展训练
1)以“雨的自述”为题将本诗改写为一篇散文。
2)选择一种自然现象试写一节小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思想性格,如“云的诉说”、“烈日的赞歌”等。
附板书设计:
(……)
雨春的使者、爱的天使
(……)
教后反思:
3.星星变奏曲(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3.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
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
1.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2.介绍作者、朦胧诗及本诗创作背景。
(见《教材全解》和《教师用书》)
3.初读,把握诗句、语段节奏,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愿望的诗句,结合背景认识星星的形象特征。
4.选择诗句慢读,想象,体会意境。
5.质疑探究
问题预设: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
如何理解“风吹落一刻有一颗瘦小的星星”?
“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
·······
6.认识变奏曲特点。
本诗前后两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变化?是否有不变的地方?(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指后续章节在与先前章节基本轮廓不变的前提下,从次序、节奏、时值等方面有所改变。
)
明确:基本句式、修辞方法不变,主题一致,内容情调形成强烈对比,且在句式上有所变化。
故,本诗主旨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上节重在表达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下节重在从反面否定严酷的黑暗现实。
7.课堂拓展
完成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星星变奏曲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教后反思:
4.外国诗两首(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主旨,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2.揣摩诗歌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想象、品味,把握意境。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2.初读两首诗,把握读音、节奏及诗歌情调。
3.欣赏《蝈蝈与蛐蛐》
1)了解作者,结合标题及关键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盛夏的音乐······冬日的歌声)把握诗歌的结构及思想——两层,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2)大地的诗歌具体指什么?两者的氛围——激越的欣喜;冷清中不乏温馨。
烘托手法?
3)两层内容之间的衔接?末句的作用?深意?——即使在冷寂的冬天,大地的诗歌也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和期盼。
4)朗读全诗。
4.欣赏《夜》
1)了解作者,把握诗歌静谧、美丽(明澈)的意境特征。
2)围绕“静谧”而“美丽”品味诗句,赏析、体会——
诗句与夜景,想象描绘?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拟人手法?心境与情感?与郭沫若《静夜》诗比较?
5.朗读背诵评比。
6.课堂拓展——完成练习二
提示:选定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之后再构想动笔。
附板书设计:
盛夏的音乐冬日的歌声夜
(烘托、映衬)静谧、美丽
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
教后反思:
单元复习与检测(第七第八课时)
一、复习要点
1.诵读回味,加深理解体悟。
2.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策略,实践巩固。
二、复习过程
1.回顾诗篇内容及主旨。
2.有感情的诵读及品评。
3.重点回味《沁园春·雪》
4.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
要点:联系背景,把握形象(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思想,揣摩语言,借鉴表现手法。
——注意区别形象与意象两个概念。
5.课堂练笔——任选其一
1)将本单元五首诗的题目连缀起来写一段话。
尽量能概括诗篇的内容。
2)选用本单元所学生词写一段话。
3)试写一首表现自然的小诗。
6.阅读拓展(略)
7.单元检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