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
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
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
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教时分配
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
1.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
2.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
3.初读全词,理解大意。
4.整体感知
1)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2)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
3)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
5.赏析探究
1)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
2)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
3)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诵读品味。
7.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
绘雪景
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
论英雄
教后反思:
2.雨说(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感知难点: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见《教师用书》)
2.你能从主标题中读出哪些信息,副标题的作用?
3.初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
1)雨对中国大地的儿童说了些什么?明确:告诉了她到来的时间、方式、对儿童们的邀请、自己的成长经历及使命、对少年儿童的祝福。
2)雨的诉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和感情?
4.赏析
1)诗中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联系具体的词句说明,并试着读出其形象特点。
2)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拟人手法的作用?提示:诗中的拟人手法是通篇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5.质疑探究
1)第六节中,雨为何要向孩子们诉说自己的经历?
2)自主质疑交流。
6.拓展训练
1)以“雨的自述”为题将本诗改写为一篇散文。
2)选择一种自然现象试写一节小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其思想性格,如“云的诉说”、“烈日的赞歌”等。
附板书设计:
(……)
雨春的使者、爱的天使
(……)
教后反思:
3.星星变奏曲(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3.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
1.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2.介绍作者、朦胧诗及本诗创作背景。(见《教材全解》和《教师用书》)
3.初读,把握诗句、语段节奏,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愿望的诗句,结合背景认识星星的形象特征。
4.选择诗句慢读,想象,体会意境。
5.质疑探究
问题预设: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为何用“颤抖”?
如何理解“风吹落一刻有一颗瘦小的星星”?
“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
·······
6.认识变奏曲特点。
本诗前后两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变化?是否有不变的地方?(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指后续章节在与先前章节基本轮廓不变的前提下,从次序、节奏、时值等方面有所改变。)
明确:基本句式、修辞方法不变,主题一致,内容情调形成强烈对比,且在句式上有所变化。故,本诗主旨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上节重在表达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下节重在从反面否定严酷的黑暗现实。
7.课堂拓展
完成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星星变奏曲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教后反思:
4.外国诗两首(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主旨,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的情趣。
2.揣摩诗歌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想象、品味,把握意境。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2.初读两首诗,把握读音、节奏及诗歌情调。
3.欣赏《蝈蝈与蛐蛐》
1)了解作者,结合标题及关键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盛夏的音乐······冬日的歌声)把握诗歌的结构及思想——两层,颂赞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2)大地的诗歌具体指什么?两者的氛围——激越的欣喜;冷清中不乏温馨。烘托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