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2.1.2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函数 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课件 b必修1b高一必修1数学课件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函数 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课件 b必修1b高一必修1数学课件

答案:1 2
12/13/2021
第四十页,共四十四页。
4.已知 f(x+1)=x2-2x,则 f( 2)=________. 解析:设 x+1=t,则 x=t-1. 则 f(t)=(t-1)2-2(t-1) =t2-4t+3. 所以 f(x)=x2-4x+3, 所以 f( 2)=( 2)2-4 2+3=5-4 2. 答案:5-4 2
12/13/2021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法二:设 x+4=t≥4,则 x=t-4,x=(t-4)2, 所以 f(t)=(t-4)2+8(t-4)=t2-16. 所以 f(x)=x2-16(x≥4). 所以 f(x2)=x4-16(x≤-2 或 x≥2). (3)由 2f(x)+f1x=2x,① 将 x 换成1x,则1x换成 x,得 2f1x+f(x)=2x,② ①×2-②,得 3f(x)=4x-2x,即 f(x)=43x-32x.
第二章 函 数
2.1.2 函数的表示(biǎoshì)方法
12/13/2021
第一页,共四十四页。
第二章 函 数
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 列表法. 2.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 3.掌握函数解析式 的求法.
12/13/2021
第二页,共四十四页。
1.函数的表示方法
12/13/2021
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4)该函数中 y=1(x≥1)表示平行于 x 轴的一条射线.
12/13/2021
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
作函数图象时应注意的事项 (1)画函数图象时首先关注函数的定义域,即在定义域内作图; (2)图象是实线或实点,定义域外的部分有时可用虚线来衬托 整个图象; (3)要标出某些关键点,例如图象的顶点、端点、与坐标轴的 交点等.要分清这些关键点是实心点还是空心点.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

C D
B A
C1 D1
B1 A1
知识小结
实例引 入平面
平面的画 法和表示
点和平面的 位置关系
平面三 个公理
空间图形
文字叙述
符号表示
2.1.2空间中两直线的位置 关系
平面有知识(复习 )
判断下列命题对错: 1、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一个点在一个平面上,则这条直线上
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
2、将书的一角接触课桌面,这时书所在平面和课桌所在平
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两条直线) 判断:
(1)
m
β
m
l
α
l
直线m和l是异面直线吗?
(2)
,则 与 是异面直线
(3)a,b不同在平面 内,则a与b异面
异面直线的画法:
通常用一个或两个平面来衬托,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的特点
a
b
b
a
b
a
2、空间中两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1、相交
m P
l
2、平行
m l
b′

a′ θ O

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为90°,则称它们互相垂直。 异面直线a与b垂直也记作a⊥b 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取值范围:
例 3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指出下列各对线段所
成的角:
D1
C1
1)AB与CC1; 2)A1 B1与AC; A1
B1
3)A1B与D1B1。
1)AB与CC1所成的角 = 9 0°
4、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
P l, Pl.

2021_2022年高中数学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2021_2022年高中数学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
• 因为b∥c,所以由公理2可知直线b与c确定一个平面β,同理 可知l⊂β.
• 因为平面α和平面β都包含着直线b与l,且l∩b=B,而由公
理2的推理2知: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所
以平面α与平面β重合,所以直线a,b,c和l共面.
• 规律总结:(1)证明点线共面的主要依据:公理1、公理2及其 推论.
• [证明] 如右图所示,
• ∵PA∩PB=P, • ∴过PA,PB确定一个平面α. • ∴A∈α,B∈α. • ∵A∈l,B∈l, • ∴l⊂α. • ∴PA,PB,l共面.
3. 证明多点共线问题
• 例题3 已知△ABC在平面α外,AB∩α=P,AC∩α=R,
BC∩α=Q,如图.求证:P、Q、R三点共线.
自主预习
1.平面
描述
几何里所说的“平面”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抽象出 来的,是无限___延__展_____的
通常把水平的平面画成一个__平__行__四__边__形__,并且其锐 角画成45°,且横边长等于其邻边长的___2__倍,如图 1所示;如果一个平面被另一个平面遮挡住,为了增强 立体感,被遮挡部分用__虚__线___画出来,如图2所示
练习1
(1)若点 M 在直线 a 上,a 在平面 α 内, 则 M,a,α 间的关系可记为________.
(2) 根 据 右 图 , 填 入 相 应 的 符 号 : A________平面 ABC,A________平面 BCD, BD________平面 ABC,平面 ABC∩平面 ACD =________.
• (2)公理2中“有且只有一个”的含义要准确理解,这里的“有 ”是说图形存在,“只有一个”是说图形唯一,强调的是存在 和唯一两个方面,因此“有且只有一个”必须完整地使用,不 能仅用“只有一个”来代替,否则就没有表达出存在性.确定 一个平面中的“确定”是“有且只有”的同义词,也是指存在 性和唯一性这两个方面,这个术语今后也会常常出现.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2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2

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1.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重点)2.了解两点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的推导方法.(难点)3.体会坐标法在几何中的作用.(重点)4.坐标法在证明几何问题中的应用.(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阅读教材P 68~P 71“例4”以上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A (x 1,y 1),B (x 2,y 2),则有d (A ,B )=|AB |=x2-2+y 2-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A (x 1,y 1),B (x 2,y 2),设点M (x ,y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有x =x 1+x 22,y =y 1+y 22.1.如图2­1­2,由A (-4,-2),B (4,-2),C (4,4),是否能求出d (A ,C )?图2­1­2【答案】 能,d (A ,C )=|AB |2+|BC |2=10.2.(1)如图2­1­3,若A (-1,1),C (3,1)连线的中点为M 1(x ,y ), 则x ,y 满足什么条件?图2­1­3【答案】 x -(-1)=3-x ,y =1.(2)若B (3,4),那么BC 的中点M 2的坐标是什么?【答案】 ⎝ ⎛⎭⎪⎫3,52.[小组合作型]).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精彩点拨】 解答本题可以尝试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求出三边长,再用三角形知识解决.【自主解答】 由两点的距离公式得 |AB |=a +a2+-2=2|a |,|BC |=-a 2+3a -2=2|a |,|CA |=-a -2+-3a 2=2|a |.∴|AB |=|BC |=|CA |, 故△ABC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边长判断三角形形状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等腰、等边、直角、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在进行判断时,一定要得出最终结果,比如一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我们只通过两边长相等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则是不正确的.[再练一题]1.本例若改为:已知A (-1,-1),B (3,5),C (5,3),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d (A ,B )=[3--2+[5--2=42+62=52=213,d (A ,C )=[5--2+[3--2=62+42=52=213,d (B ,C )=-2+-2=22+22=8=2 2.所以|AB |=|AC |≠|BC |,且显然三边长不满足勾股定理, 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对角线交点为E (-3,4),求另外两顶点C 、D 的坐标.【导学号:45722072】【精彩点拨】 可以画图分析点的关系,借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尝试运用中点公式列方程组求解.【自主解答】 设C 点坐标为(x 1,y 1),则由E 为AC 的中点得: ⎩⎪⎨⎪⎧ -3=4+x 12,4=2+y 12,得⎩⎪⎨⎪⎧ x 1=-10,y 1=6,设D 点坐标为(x 2,y 2),则由E 为BD 的中点得 ⎩⎪⎨⎪⎧-3=5+x22,4=7+y 22,得⎩⎪⎨⎪⎧x 2=-11,y 2=1,故C 点坐标为(-10,6),D 点坐标为(-11,1).1.本题是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依据中点公式列方程组求点的坐标的.2.中点公式常用于求与线段中点、三角形的中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等有关的问题,解题时一般先根据几何概念,提炼出点之间的“中点关系”,然后用中点公式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再练一题]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 (0,0),B (2,0),D (1,3),求顶点C 的坐标.【解】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中点坐标相同. 设C 点坐标为C (x ,y ),则 ⎩⎪⎨⎪⎧0+x 2=2+12=32,0+y 2=0+32=32,∴⎩⎪⎨⎪⎧x =3,y =3,即C (3,3).[探究共研型]探究1【提示】(1)要使尽可能多的已知点、直线落在坐标轴上;(2)如果图形中有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则考虑其作为坐标轴;(3)考虑图形的对称性:可将图形的对称中心作为原点、将图形的对称轴作为坐标轴.探究2 建立不同的直角坐标系,影响最终的结果吗?【提示】不影响.在△ABC中,D为BC边上任意一点(D与B、C不重合),且AB2=AD2+BD·DC.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精彩点拨】建系→设三角形各顶点的坐标→把条件转化为坐标运算→化简→证明|AB|=|AC|→结论【自主解答】如图所示,作AO⊥BC,垂足为O,以BC所在直线为x轴,OA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0,a),B(b,0),C(c,0),D(d,0)(b<d<c).∵|AB|2=|AD|2+BD·DC,∴b2+a2=d2+a2+(d-b)(c-d),∴-(d-b)(b+d)=(d-b)(c-d),又∵d-b≠0,∴-b-d=c-d,即-b=c.∴|AB|=|AC|,故△ABC为等腰三角形.1.对于平面几何中证明边相等(或不等)、求最值等类型的题目,可以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法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使复杂的逻辑思维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从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2.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要尽可能地将平面几何图形中的点、线放在坐标轴上,但不能把任意点作为特殊点.[再练一题]3.已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斜边BC 的中点为M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证明:|AM |=12|BC |.【证明】 如图所示,以Rt△ABC 的直角边AB ,AC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 ,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b,0),(0,c ).因为点M 是BC 的中点, 故点M 的坐标为⎝⎛⎭⎪⎫0+b 2,0+c 2,即⎝ ⎛⎭⎪⎫b 2,c 2.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BC |=-b2+c -2=b 2+c 2,|AM |=⎝ ⎛⎭⎪⎫b2-02+⎝ ⎛⎭⎪⎫c2-02=12 b 2+c 2. 所以|AM |=12|BC |.1.已知A (-8,-3),B (5,-3),则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 )A.⎝ ⎛⎭⎪⎫32,2B.⎝ ⎛⎭⎪⎫-32,-3C.⎝ ⎛⎭⎪⎫-32,3 D.⎝ ⎛⎭⎪⎫32,-3 【解析】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以求得. 【答案】 B2.已知A (1,2),B (a,6),且|AB |=5,则a 的值为( ) A.4 B.-4或2 C.-2 D.-2或4【解析】 a -2+-2=5,解得a =-2或4.【答案】 D3.以A (5,5),B (1,4),C (4,1)为顶点的三角形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AB|=17,|AC|=17,|BC|=18,显然△ABC为等腰三角形.【答案】等腰三角形4.若x轴上的点M到原点与到点(5,-3)的距离相等,则点M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设点M的坐标为(x,0),由题意知|x|=x-2++2,即x2=(x-5)2+9,解得x=3.4,故所求点M的坐标为(3.4,0).【答案】(3.4,0)5.已知矩形相邻两个顶点是A(-1,3),B(-2,4),若它的对角线交点在x轴上,求另外两顶点的坐标.【导学号:45722073】【解】设对角线交点为P(x,0),则|PA|=|PB|,即(x+1)2+(0-3)2=(x+2)2+(0-4)2,解得x=-5,所以对角线交点为P(-5,0).所以x C=2×(-5)-(-1)=-9,y C=2×0-3=-3,即C(-9,-3);x D=2×(-5)-(-2)=-8,y D=2×0-4=-4,所以D(-8,-4).所以另外两顶点的坐标C(-9,3),D(-8,-4).。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2.1.2.docx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2.1.2.docx

高中数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课时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熟练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体会坐标法的思想.1.若平面上两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x 1,y 1),B(x 2,y 2),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d (A ,B)=|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地,原点O(0,0)与任一点A(x ,y)的距离为d (O ,A)=__________.2.中点公式设A(x 1,y 1),B(x 2,y 2),M(x ,y)为A 线段AB 中点,则x =________,y =________.一、选择题1.已知点A(-3,4)和B(0,b),且|AB|=5,则b 等于( )A .0或8B .0或-8C .0或6D .0或-62.已知线段AB 的中点在坐标原点,且A(x,2),B(3,y),则x +y 等于( )A .5B .-1C .1D .-53.以A(1,5),B(5,1),C(-9,-9)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4.设点A 在x 轴上,点B 在y 轴上,AB 的中点是P(2,-1),则|AB|等于( )A .5B .4 2C .2 5D .2105.已知点A(1,2),B(3,1),则到A ,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是( )A .4x +2y =5B .4x -2y =5C .x +2y =5D .x -2y =56.已知A(-3,8),B(2,2),在x 轴上有一点M ,使得|MA|+|MB|最短,则点M 的坐标是( ) A .(-1,0) B .(1,0) C .⎝⎛⎭⎫225,0 D .⎝⎛⎭⎫0,225 二、填空题7.已知点A(x,5)关于点C(1,y)的对称点是B(-2,-3),则点P(x ,y)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8.点M到x轴和到点N(-4,2)的距离都等于10,则点M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9.等腰三角形ABC的顶点是A(3,0),底边长|BC|=4,BC边的中点是D(5,4),则此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0.已知A(6,1)、B(0,-7)、C(-2,-3).(1)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2)求△ABC的外心的坐标.11.求证:三角形的中位线长度等于底边长度的一半.能力提升12.求函数y=x2-8x+20+x2+1的最小值.13.求证:x2+y2+x2+(1-y)2+(1-x)2+y2+(1-x)2+(1-y)2≥22.1.坐标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式之一,利用它可以求平面上任意两个已知点间的距离.反过来,已知两点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条件求其中一个点的坐标.2.平面几何中与线段长有关的定理和重要结论,可以用坐标法来证明.用坐标法解题时,由于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是不依赖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而改变的,但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会使计算有繁简之分,因此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必须“避繁就简”.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答案知识梳理1.(x 2-x 1)2+(y 2-y 1)2 x 2+y 22.x 1+x 22 y 1+y 22作业设计1.A [由(-3)2+(4-b )2=5,解得b =0或8.]2.D 3.B4.C [设A(a,0),B(0,b),则a 2=2,b 2=-1,解得a =4,b =-2,∴|AB|=25.]5.B [设到A 、B 距离相等的点P(x ,y),则由|PA|=|PB|得,4x -2y =5.]6.B[(如图) A 关于x 轴对称点为A ′(-3,-8),则A ′B 与x 轴的交点即为M ,求得M 坐标为(1,0).]7.17解析 由题意知⎩⎨⎧ 1=x -22,y =5-32,解得⎩⎪⎨⎪⎧x =4,y =1.∴d =42+12=17.8.(2,10)或(-10,10)解析 设M(x ,y),则|y|=(x +4)2+(y -2)2=10.解得⎩⎪⎨⎪⎧ x =2,y =10或⎩⎪⎨⎪⎧x =-10,y =10.9.2 6解析 |BD|=12|BC|=2,|AD|=(5-3)2+(4-0)2=25.在Rt △ADB 中,由勾股定理得腰长|AB|=22+(25)2=26.10.(1)证明 |AB|2=(0-6)2+(-7-1)2=100,|BC|2=(-2-0)2+(-3+7)2=20,|AC|2=(-2-6)2+(-3-1)2=80,因为|AB|2=|BC|2+|AC|2,所以△ABC 为直角三角形,∠C =90°.(2)解 因为△AB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其外心是斜边AB 的中点,所以外心坐标为(6+02,1-72),即(3,-3). 11.证明如图所示,D ,E 分别为边AC 和BC 的中点,以A 为原点,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0,0),B(c,0),C(m ,n),则|AB|=c ,又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D ⎝⎛⎭⎫m 2,n 2,E ⎝⎛⎭⎫c +m 2,n 2, 所以|DE|=c +m 2-m 2=c 2, 所以|DE|=12|AB|. 即三角形的中位线长度等于底边长度的一半.12.解原式可化为y =(x -4)2+(0-2)2+(x -0)2+(0-1)2.考虑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图所示,令A(4,2),B(0,1),P(x,0),则上述问题可转化为:在x 轴上求一点P(x,0),使得|PA|+|PB|最小.作点A(4,2)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4,-2),由图可直观得出|PA|+|PB|=|PA ′|+|PB|≥|A ′B|,故|PA|+|PB|的最小值为A ′B 的长度.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A ′B|=42+(-2-1)2=5,所以函数y =x 2-8x +20+x 2+1的最小值为5.13.证明如图所示,设点O(0,0),A(x,y),B(1,0),C(1,1),D(0,1),则原不等式左边=|OA|+|AD|+|AB|+|AC|,∵|OA|+|AC|≥|OC|=2,|AB|+|AD|≥|BD|=2,∴|OA|+|AD|+|AB|+|AC|≥22(当且仅当A是OC与BD的交点时等号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版目录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版目录

高中数学目录必修一第一章1.1 会合与会合的表示方法1.1.1 会合的观点1.1.2 会合的表示方法第二章2.1 函数2.1.1 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单一性2.1.4 函数的奇偶性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图像(选学)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2.3 函数的应用( 1)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1)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1.1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 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2.1 对数及其运算3.2.2 对数函数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 2)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1.1 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棱柱棱锥棱台的构造特点1.1.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 投影与直观图1.1.5 三视图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 点线面之间的地点关系1.2.1 平面的基天性质与推论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分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方程的观点与直线的斜率2.2.2 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 两条直线的地点关系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 圆的标准方程2.3.2 圆的一般方程2.3.3 直线与圆的地点关系2.3.4 圆与圆的地点关系2.4 空间直角坐标系2.4.1 空间直角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距离公式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观点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构造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事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的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采集2.2 用样本预计整体2.2.1 用样本的频次散布预计整体的散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点预计整体的数字特点2.3 变量的有关性2.3.1 变量间的互相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有关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领件空间3.1.3 频次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2.2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必修四第一章基本的初等函数(2)1.1 随意角的观点与弧度制1.1.1 角的观点的推行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随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引诱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观点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 数乘向量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和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和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目积2.3.1 向量数目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目积的运算律2.3.3 向量数目积的坐标运算与胸怀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 不等式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质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地区3.5.2 简单线性规划选修 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络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认)1.3 充足条件必需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足条件必需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方程2.1 曲线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观点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2.2 椭圆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几何体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 两个向量的数目积3.1.4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胸怀3.2.5 距离(选学)选修 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均匀变化率1.1.2 刹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例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一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质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的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剖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概括法2.3.1 数学概括法2.3.2 数学概括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大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大与复数的观点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观点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选修 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摆列与组合1.2.1 摆列1.2.2 组合1.3 二项式定理1.3.1 二项式定理1.3.2 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 失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散布列2.1.1 失散型随机变量2.1.2 失散型随机变量的散布列2.1.3 超几何散布2.2 条件概率与实践的独立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立性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散布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点2.3.1 失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希望2.3.2 失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 正态散布第三章统计事例3.1 独立性查验3.2 回归剖析选修 4-4第一章坐标系1.1 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1.1.1 直角坐标系1.1.2 平面上的伸缩变换1.2 极坐标系1.2.1 平面上点的极坐标1.2.2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关系1.3 曲线的极坐标方程1.4 圆的极坐标方程1.4.1 圆心在极轴上且过极点的圆1.4.2 圆心在点( a,∏ /2 )处且过极点的圆1.5 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1.5.1 柱坐标系1.5.2 球坐标系第二章参数方程2.1 曲线的参数方程2.1.1 抛射体的运动2.1.2 曲线的参数方程2.2 直线与圆的参数方程2.2.1 直线的参数方程2.2.2 圆的参数方程2.3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3.1 椭圆的参数方程2.3.2 双曲线的参数方程2.3.3 抛物线的参数方程2.4 一些常有曲线的参数方程2.4.1 摆线的参数方程2.4.2 圆的渐开线的参数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D
A
B
E
B1
C
等角定理2: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 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 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A1
D1 E1 C1
10
金太阳教育网
异面直线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3、判定方法: (1)、定义法:由定义判定两直线不可能在 同一平面内.(借助反证法) (2)、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 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 直线

b b
b

a

a

a
5
金太阳教育网
如图所示:正方体的棱所在的 直线中,与直线A1B异面的有 哪些? 答案 : 1 1 D C
B1 D C B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A1
D1C1、C1C、CD D1D、 AD、 B1C1
6
A
金太阳教育网
平行公理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例2、如图,在长方体中,已知AA1=AD=a, AB= 3 a,求AB1与BC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D1
A1 D A B
15
C1
B1
C
金太阳教育网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平行、异面 ⑴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归纳为:
位置关系 是否共面 公共点情况 相交直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两路相交
B
C
立交桥
立交桥中, 两条路线AB, CD 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2
金太阳教育网

定义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 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位置关系
相交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公共点个数

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2章-2.1.2(ppt课件)

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2章-2.1.2(ppt课件)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异面直线的概 念,会用平面衬托来画异面直线. (2)理解公理4及等角定理. (3)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运用平移的方法求异面 直线所成的角.
必修2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课时导学案2.1.2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课时导学案2.1.2

§2.1.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学习目标1. 正确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2. 会判断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 掌握平行公理及空间等角定理的内容和应用;4.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44~ P 47,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平面的特点是______、 _______ 、_______.复习2:平面性质(三公理)公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课导学※ 探索新知探究1:异面直线及直线间的位置关系问题: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重合不考虑),空间两条直线呢?观察:如图在长方体中,直线A B '与CC'的位置关系如何?结论:直线A B '与CC '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新知1:像直线A B '与CC '这样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skew lines).试试:请在上图的长方体中,再找出3对异面直线.问题:作图时,怎样才能表示两条直线是异面的?新知2:异面直线的画法有如下几种(,a b 异面):试试:请你归纳出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究2:平行公理及空间等角定理问题:平面内若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空间是否有类似规律?观察:如图2-1,在长方体中,直线C D ''∥A B '',AB ∥A B '',那么直线AB 与C D ''平行吗?图2-1新知3: 公理4 (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问题:平面上,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者互补,空间是否有类似结论?观察:在图2-1中,ADC ∠与A D C '''∠,ADC ∠与A B C '''∠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这两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新知4: 定理 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探究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问题: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夹角是如何定义的?想一想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该怎么定义?图2-2新知5: 如图2-2,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 b ,经过空间任一点O 作直线 a '∥a ,b '∥b ,把a '与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夹角).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反思:思考下列问题.⑴ 作异面直线夹角时,夹角的大小与点O 的位置有关吗?点O 的位置怎样取才比较简便? ⑵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多少?⑶ 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一定在同一平面上吗?⑷ 异面直线的夹角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作出来的?它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 典型例题例 1 如图2-3,,,,E F G H 分别为空间四边形ABCD 各边,,,A B B C C D D A 的中点,若对角线2,BD = 4AC =,则22EG HF +的值为多少?(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图2-3例2 如图2-4,在正方体中,求下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⑴BA '和CC ' ⑵B D ''和C A '图2-4※ 动手试试练 正方体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a ,求异面直线AC 与A D ''所成的角.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异面直线的定义、夹角的定义及求法;2. 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3. 平行公理及空间等角定理.※ 知识拓展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如图,,,,a A B B a ααα⊂∉∈∉,则直线AB 与直线α是异面直线.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a b c 为三条直线,如果,a c b c ⊥⊥,则,a b 的位置关系必定是( ).A.相交B.平行C.异面D.以上答案都不对2. 已知,a b 是异面直线,直线c 平行于直线a ,那么c 与b ( ).A.一定是异面直线B.一定是相交直线C.不可能是平行直线D.不可能是相交直线3. 已知l αβ=,,a b αβ⊂⊂,且,a b 是异面直线,那么直线l ( ).A.至多与,a b 中的一条相交B.至少与,a b 中的一条相交C.与,a b 都相交D.至少与,a b 中的一条平行4. 正方体ABCD A B C D ''''-的十二条棱中,与直线AC '是异面直线关系的有__________条.5. 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3AB =,2,BC =1AA =1,异面直线AC 与11A D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______.课后作业1. 已知,E E '是正方体AC '的棱AD ,A D ''的中点,求证:CEB C E B '''∠=∠.2. 如图2-5,在三棱锥P ABC -中,PA BC ⊥,E 、F 分别是PC 和AB 上的点,且32PE AF EC FB ==,设EF 与PA 、BC 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 求证:90αβ+=°.图2-5。

高中人教版必修2数学课件第二章2.1.2精选ppt课件

高中人教版必修2数学课件第二章2.1.2精选ppt课件

() A.2 对
B.3 对
C.6 对
D.12 对
解析:选 C.如图所示,在长方体 AC1 中,与对角线 AC1 成异面 直线位置关系的是:A1D1、BC、BB1、DD1、A1B1、DC,所以 组成 6 对异面直线.
3.如图,点 G、H、M、N 分别是三棱柱的顶点或所在棱的中 点,则表示直线 GH,MN 是异面直线的图形是________.
(1)判断两直线平行仍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 平面几何中常用的判断方法以外,公理 4 也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 重要依据. (2)证明角相等,利用空间等角定理是常用的思考方法;另外也 可以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相似来证明两角相等.在应用等 角定理时,应注意说明这两个角同为锐角、直角或钝角.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扩充而成的, 由平移原理可知,当两条异面直线在空间的位置确定后,它们所 成的角的大小也就随之确定了.
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是( )
A.异面
B.平行
C.相交
D.以上均有可能
答案:D
2.长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与长方体的棱所组成的异面直线有
章 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会判断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两异面直线的 定义,会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3.能用公理 4 解决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1.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异面直线 ①定义:把不同在_任__何__一__个__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②画法:(通常用平面衬托)
A.6 C.5 答案:B
B.4 D.8
3.若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BAE=25°.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2人教版精品课件第2章 2.1 2.1.1《平面》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2人教版精品课件第2章 2.1 2.1.1《平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 A.因为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所以直线不可能在平面内 B.如果线段的中点在平面内,那么线段在平面内 C.如果线段上有一个点不在平面内,那么线段不在平面内 D.当平面经过直线时,直线上可以有不在平面内的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两个平面相交有两条交线 B.两个平面可以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C.如果一个点在两个平面内,那么这个点在两个平面的交 线上 D.两个平面一定有公共点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例 4:如图 5,在正方体 ABCD-A′B′C′D′中,E、F 分别是 AA′、AB 上一点,且 EF∥CD′,求证:平面 EFCD′、 平面 AC 与平面 AD′两两相交的交线 ED′、FC、AD 交于一点.
图5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错因剖析:遇到此类证明多线共点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 的突破口.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点看成是元素,线、面看成是点的集合, 所以点与线、面的关系用“∈、∉”表示,线与线、线与面及面 与面的关系用“⊂、⊄”表示.
1-1.试用集合符号表示下列各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 A 在平面α内,但不在平面β内; (2)直线 l 经过平面α外一点 P,且与平面α相交于点 M; (3)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 l,且 l 经过点 P.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高中数学课件
(金戈铁骑 整理制作)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 A.画一个平面,使它的长为 14 cm,宽为 5 cm B.一个平面的面积可以是 16 m2 C.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部分,一个平面把 空间分成两部分 D.10 个平面重叠起来,要比 2 个平面重叠起来厚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2 第2章 2-1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2 第2章 2-1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A B
AB
B
A
作用:用于判定线在面内
小结:公理2及其推论 A,B,C不共线
A,B,C确定一平面.
A∈ a
A和a确定一平面.
aIb=P
a和b确定一平面.
ab
a和b确定一平面.
作用:用于确定一个平面.
A
B C
Aa
aP
b
a
b
公理3:若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则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空间中基本图形:点、线、面
一、平面的表示方法
1.特点:平面是无限延展,没有厚度的.
(但常用平面的一部分表示平面)
2.画法:水平或竖直的平面常用平行四边形表示.
D
D
C
C
A
B
A
3.记法:
B
①平面α、平面β、平面γ(标记在边上)
②平面ABCD、平面AC或平面BD
巩固:判断下列各题的说法正确与否,在正 确的说法的题号后打 ,否则打 .
CA
C (G)
A
G
E
H
DB
HE F
D
B(F)
空间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图关系有且只有三种:
若从有没有公共点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 :
(1)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
2)
没有公共点
平行直线 异面直线
若从有没有共面的角度来看,也可分为两类:
(1)
在同一个平面内
相交直线 平行直线
( 2)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异面直线
A1
B1
(2) 直线MB1与CC1异面直线关系
主要特征: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的定义:
D A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高中数学 人教B版必修2【配套备课资源】第二章 2.1.2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高中数学 人教B版必修2【配套备课资源】第二章 2.1.2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1.2
3.已知平面内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 A(-2,1)、B(-1,3)、 C(3,4),求第四个顶点 D 的坐标.
解 分以下三种情况(如图所示).
(1)构成▱ABCD1(以 AC 为对角线).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设 D1(x1,y1),
AC
1 5 的中点坐标为2,2,其也为
|MA|=
a2 b2 1 a- + = 2 4 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a2 b 1 2 -b2= +2 a +b2, 4 2
a2+b2.
所以|OM|=|BM|=|MA|.
即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1.2
的距离.
2. 中点公式: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 A(x1, 1), 2, y B(x
x1+x2 y1+y2 y2), M(x, 点 y)是线段 AB 的中点, x= 2 , 则 y= 2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1.2
[问题情境]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我们已经知道数轴上的两点 A、B 的距离|AB|=|xA-xB|, 那么如果已知平面上两点 P1(x1,y1),P2(x2,y2),如何求 P1,P2 的距离 d(P1P2)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平方和.
证明 如图所示,以顶点 A 为坐标原点,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AB 边所在的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有 A(0,0).设 B(a,0),D(b,c),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点 C 的坐标为(a+b,c),
因为|AB|2=a2,|CD|2=a2,|AD|2=b2+c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基础过关
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是
( ) A .异面
B .平行
C .相交
D .以上都有可能
2.若AB ∥A ′B ′,AC ∥A ′C ′,则有
( ) A .∠BAC =∠B ′A ′C ′
B .∠BA
C +∠B ′A ′C ′=180°
C .∠BAC =∠B ′A ′C ′或∠BAC +∠B ′A ′C ′=180°
D .∠BAC >∠B ′A ′C ′
3.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顺次连接四边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
( )
A .空间四边形
B .矩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4.“a 、b 为异面直线”是指:
①a ∩b =∅,且aD \∥b ;②a ⊂面α,b ⊂面β,且a ∩b =∅;③a ⊂面α,b ⊂面β,且α∩β=∅;④a ⊂面α,b ⊄面α;⑤不存在面α,使a ⊂面α,b ⊂面α成立.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⑤
5.如果两条直线a 和b 没有公共点,那么a 与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6.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
(1)BC ′与CD ′所成的角为________;
(2)AD 与BC ′所成的角为________.
7.如图所示,四边形ABEF 和ABCD 都是直角梯形,∠BAD =∠F AB
=90°,BC 綊12
AD , BE 綊12
F A ,
G 、
H 分别为F A 、FD 的中点. (1)证明:四边形BCHG 是平行四边形;
(2)C 、D 、F 、E 四点是否共面?为什么?
8.如图,正方体ABCD -EFGH 中,O 为侧面ADHE 的中心,求:
(1)BE 与CG 所成的角;
(2)FO 与BD 所成的角.
二、能力提升
9.如图所示,已知三棱锥A -BCD 中,M 、N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MN ≥12(AC +BD )
B .MN ≤12(A
C +B
D ) C .MN =12
(AC +BD ) D .MN <12(AC +BD ) 10.如果两条异面直线称为“一对”,那么在正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共有异面直线( ) A .12对 B .24对 C .36对
D .48对 11.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后如图所示,在原正方体纸盒中有如下结论:
①AB ⊥EF ;
②AB 与CM 所成的角为60°;
③EF 与MN 是异面直线;
④MN ∥CD .
以上结论中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
12.已知A 是△BCD 平面外的一点,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
(1)求证:直线EF 与BD 是异面直线;
(2)若AC ⊥BD ,AC =BD ,求EF 与BD 所成的角.
三、探究与拓展
13.已知三棱锥A —BCD 中,AB =CD ,且直线AB 与CD 成60°角,点M 、N 分别是BC 、
AD 的中点,求直线AB 和MN 所成的角.
答案
1.D 2.C 3.B
4.D 5.平行或异面
6.(1)60° (2)45°
7.(1)证明 由已知FG =GA ,FH =HD ,
可得GH 綊12AD .又BC 綊12
AD , ∴GH 綊BC ,
∴四边形BCHG 为平行四边形.
(2)解 由BE 綊12
AF ,G 为F A 中点知,BE 綊FG , ∴四边形BEFG 为平行四边形,∴EF ∥BG .
由(1)知BG 綊CH ,∴EF ∥CH ,
∴EF 与CH 共面.
又D ∈FH ,∴C 、D 、F 、E 四点共面.
8.解 (1)如图,∵CG ∥BF ,∴∠EB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 与CG 所成的角, 又△BEF 中,∠EBF =45°,所以BE 与CG 所成的角为45°.
(2)连接FH ,BD ,FO ,∵HD 綊EA ,EA 綊FB ,
∴HD 綊FB ,
∴四边形HFBD 为平行四边形,
∴HF ∥BD ,
∴∠HFO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 与BD 所成的角.
连接HA 、AF ,易得FH =HA =AF ,
∴△AFH 为等边三角形,
又依题意知O 为AH 中点,∴∠HFO =30°,即FO 与BD 所成的角是30°.
9.D 10.B
11.①③
12.(1)证明 假设EF 与BD 不是异面直线,则EF 与BD 共面,从
而DF 与BE 共面,即AD 与BC 共面,所以A 、B 、C 、D 在同
一平面内,这与A 是△BCD 平面外的一点相矛盾.故直线EF
与BD 是异面直线.
(2)解 取CD 的中点G ,连接EG 、FG ,则EG ∥BD ,所以相
交直线EF 与EG 所成的角,即为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在
Rt △EGF 中,由EG =FG =12
AC ,求得∠FEG =45°,即异面直线EF 与BD 所成的角为45°.
13.解 如图,取AC 的中点P .
连接PM 、PN ,
则PM ∥AB ,且PM =12AB ,PN ∥CD ,且PN =12
CD , 所以∠MPN 为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或所成角的补角). 则∠MPN =60°或∠MPN =120°,
若∠MPN =60°,因为PM ∥AB ,
所以∠PMN 是AB 与MN 所成的角(或所成角的补角).
又因AB =CD ,所以PM =PN ,则△PMN 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PMN =60°,
即AB 与MN 所成的角为60°.
若∠MPN =120°,则易知△PMN 是等腰三角形.所以∠PMN =30°, 即AB 与MN 所成的角为30°.
故直线AB 和MN 所成的角为60°或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