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人民版选修4 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及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1、善于用人与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修养生息、爱惜百姓均田制、租庸调值、轻徭薄赋存百姓——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3、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减仁义为本,刑法为末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学案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进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举兵反隋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617~624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3.夺取帝位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特殊提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大事的评价,既不能简洁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击破东、西突厥(民族政策)1.击破东突厥(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10万铁骑兵临长安四周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实行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乐观备战、和谈及分化敌方的策略。
(3)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长,巩固了北方边防。
2.击破西突厥(1)为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化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投降。
(2)642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亲热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进展。
4.影响(1)唐朝国威远播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规律总结]唐朝民族团结和进展的缘由:(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供应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宽广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沟通制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人民版选修四)
1.用贤和纳谏是唐太宗为后世称道的两大突出
特点,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成因和内容。
2.唐太宗的选人标准是不管什么阶层的人物,
只要有才干即加以重用。这种用人之道,无疑
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而且,唐
太宗还善于各取其长,这样就可以使各类人才
都能发挥作用。
3.纳谏是唐太宗从另一方面笼络人才的手段。
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有利于王朝的
(2)建立唐朝: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即皇 唐 唐高祖 帝位,定国号_____。李渊就是 _________ 。李 秦王 世民受封为_________ 。 (3) 统一全国:唐朝建立后,统一全国的任务大 部分是由李世民领导完成的。他先后平定薛举 刘武周 王世充 父子,击溃 ___________ ,打败 __________ 和窦 建德。到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思路点拨: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显示了他卓 越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为 其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
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进
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 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 使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5)外交: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 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之间 的关系
【答案】
(1)材料1认为唐太宗在个人修养和家
庭伦理方面存在不足,如发动玄武门之变,杀 死兄弟;逼迫父亲退位。材料2认为唐太宗的历 史贡献巨大,如推翻隋朝暴政,统一全国;同 (2) 二者的观点较为片面。要辩证地、全面地分
时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析人物,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历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历史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著名的封建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也是封建时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2、鼓动父亲起兵反隋(1)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残暴的皇帝。
大兴土木,苦役百姓;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士兵伤亡大半,严刑酷法。
苦不堪言和各地农民众纷纷举行暴动,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很快就形成燎原之势。
在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发生严重分裂,一些贵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纷纷拥兵自立,割据一方。
(2)这时,李渊正在做隋朝的太原留守。
18岁的李世民,认为只有拥兵自立,才能够保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并可以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
于是,他积极鼓动父亲起兵反隋。
在李世民的一再鼓动下,617年五月,李渊杀掉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正式举起了起兵反隋的大旗。
(3)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绞杀,隋朝灭亡。
同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定国号唐。
李渊就是唐高祖。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_00002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第 2 页第 3 页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第 4 页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 5 页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友好接待外国使者;•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一、玄武门之变(阅读)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李世民晋阳起兵,历经磨难,为推翻隋朝统治,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
2、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唐朝建立过程的功绩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击败薛举集团,消退了来自背后的威逼。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战胜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清单二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登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2.击破东、西突厥(1)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等分路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2)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进攻吐谷浑;642年,唐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3.开明的民族政策(1)表现:①安置东突厥: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
②和吐蕃和亲: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①稳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幅员,使中西交通快速开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
②唐太宗妥当处理少数民族关系,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深化认知](1)唐太宗的主要事活动: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绩;击破东、西突厥,稳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
(2)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实行封官晋爵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拟妥当,政策比拟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清单三治理国家的成果贞观之治1.消失缘由(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其中,又以他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3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唐朝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唐朝自身博大而自信的胸怀,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令人永远缅怀和礼赞的绝响。
唐文化不仅滋润着中华文化,而且还惠及四方,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这一切都必须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立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密切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贞观之治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材正是从政治统治思想与经济、文化、民族与对外政策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及影响。
学习历史人物,除了解其活动及产生功绩外,还应进一步学史明智,并从历史人物身上借鉴一些优秀的品质。
在历史学习能力方面,要能够根据史料学习历史,并能初步学会对历史人物如何进行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及表现、分析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评价唐太宗的功过。
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唐太宗的个人优秀品质、认识制度对人的影响、坚持民族平等和国家开放等。
教学思路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重点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措施,尤其是民族政策,本课的难点是认识贞观之治及评价唐太宗。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必须通过大量的史料才能再现,这也就是论从史出,而教材的编写也正是建立在史料和史学家研究的基础之上。
现在历史考试也大量使用材料,这一点在选修学科上尤其明显。
所以本课也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制作课件,以唐太宗的话揭示其治国思想,以其活动体现措施,同时结合唐太宗自己及后人的评价深化对贞观之治乃至唐太宗本人的认识,进而得出自己的评价,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和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但历史只是无言之师,历史的智慧体现在哪?不在大的历史观上,恰恰在具体的历史细节之中,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和感悟。
本课设计以玄武门之变的换位体验感悟制度的影响,以突厥不愿北归的细节感受开明民族政策导致的民族情感和团结等,并自然由此得出一些历史的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节《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参考教案1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水平: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动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唐太宗擅长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正等方面的诸多例如,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仅仅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二)导入新课假如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盛,我猜测,绝绝大部分同学会说:唐代。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
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
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稳定团结。
所以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三)讲授新课一、唐太宗生平简介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擅长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而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谁?(唐太宗引入)讲授: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学生自学了解)(1)劝父起兵,推翻隋王朝建立唐王朝(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杀兄逼父夺位登基(学生自学了解)玄武门之变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三、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学生自学后归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2、贞观新政的表现1)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慎用刑法,颁行《唐律》、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化重为轻,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2)经济1.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2.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3.劝课农桑,不夺农时:4.设置义仓,救灾备荒;5.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6.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3.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请学生搜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并进行简要介绍。
此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对唐太宗时期史实的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唐太宗个人品质、政治才能的准确把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评价唐太宗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举措?”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如:
1.唐太宗如何通过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2.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3.唐太宗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唐朝的国际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首先,我会详细讲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包括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我会强调唐太宗的改革举措,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法制建设等,以及这些举措对盛唐伟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探讨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高中历史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4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创贞观之治。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课堂演练
1.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太宗
1、功:
总结经验教训,重视民心发展农业生产;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节俭自律,厉行法制
民族和睦,关系融洽
对外交流,播盛唐气象于世界
2、过:
晚年过失,滋生享乐。
3、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唐太宗在纳谏,用贤、克制个人生活欲望等方面做出了表率。他还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所以,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也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民族战争是支流,民族友好往来是主流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三、“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的概念
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2、虚怀纳谏,知人善任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代政治家、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唐太宗重用魏征,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他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直言无隐。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理解“贞观之治〞场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施行的开通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场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那么,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通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化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开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的题,已根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
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仍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络,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
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
历史人民版ⅳ专项一第二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人民版ⅳ专项一第二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列举“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收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史料,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个人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事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流程】最近,关于穿越的小说、电视剧非常火爆。
在座的同学们,假如给你一个穿越的机会,让你回到古代,当一回皇帝,你愿意吗?现在,我们就让大家过一把皇帝瘾。
看看贵为天子的你,是如何处理问题的。
投影:你是皇帝的次子,为了帝国的建立东征西讨,立下不朽的功勋。
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太子的嫉妒和猜疑,你和太子集团之间矛盾逐渐激化。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教案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整理1 东征西讨定基业1.起兵反隋(1)背景: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概况①617年,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李渊正式举起了起兵反隋大旗。
②618年,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定国号唐,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背后的威胁。
(2)李世民率军迎击并打败刘武周集团,解除了侧面的威胁。
(3)620年,李世民率军进入中原,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4)到624年,唐朝最终统一全国。
教材整理2 击破东、西突厥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责力分路出击东突厥;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1)举措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深化拓展】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唐太宗实行积极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大力传播唐朝先进文明的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丰富了唐朝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教材整理3 贞观之治1.主要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东征西讨定基业 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 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打败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击破东、西突厥 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 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 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 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三 贞观之治 1.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2.出现原因(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不报私怨,从治国大局出发,重用太子谋臣魏征。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他常用古语来警醒自己;撰写《帝范》十二篇教育太子。
(3)吸取隋亡教训: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3.表现: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4.晚年奢纵:晚年的唐太宗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服丹暴亡。
主题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史料探究】史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史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任官惟贤才。
’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 ——《贞观政要》思考(1)根据史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答案(1)思想: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史实: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简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
(2)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
【史论归纳】唐太宗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贡献(1)开创盛世: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条件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答案 C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从而为其治理唐朝,并出现贞观之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材料中的“制度”是指( )A.荐举制B.封邦建国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史实,为人民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的制度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使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治管理,故此题应选C项。
3.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不可不察也。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答案 A解析材料意思是要能容下不同的意见,而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都是出于公心。
B、C、D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
4.“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诗中赞誉的人物是( )A.文成公主B.松赞干布C.李靖D.唐太宗答案 D解析注意题干中“献号天可汗”的信息,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中,只有唐太宗才有此殊荣。
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答案 D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时对外交往发达,这得益于开放的对外政策。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之治”的显著特色就是“创新”、“和谐”、“有节”。
贞观之治的“创新”特点体现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贞观时期进步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也植根于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
——《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材料二“和谐”是“贞观之治”的理想境界。
——《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材料三经历从马背到龙庭的转变,唐太宗开始改变统治策略。
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这确实是很识时务的看法!——《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贞观之治”时期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和对外关系和谐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太宗是怎样以文治国的?答案(1)由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转变为“爱之如一”。
(2)君臣关系:唐太宗鼓励进谏、善于纳谏;求贤若渴,用人不拘一格,不避亲仇,扬长避短。
君民关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对外关系:实行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
(3)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解析第(1)题难度较低,主要运用教材相关知识进行概括。
第(2)题考查基本概括能力,其中君臣关系从纳谏和用人两个角度作答;君民关系从经济政策和法律政策来作答。
第(3)题运用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基础巩固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位皇帝的英明统治(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 B解析“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创造的盛世局面。
2.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答案 D解析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谋害李世民,后来被唐太宗重用。
3.有人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材料中的“制度”是指( )A.西周分封制B.西周宗法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政治制度分权思想的理解。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似之处。
4.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答案 B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5.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还在于( )A.减轻人民负担B.倡导政治清明C.巩固统治D.发展社会经济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轻徭薄赋,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6.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A.“存百姓” B.知人善任C.济世安民D.轻刑薄赋答案 B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项正确。
7.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 A.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B.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答案 A解析唐太宗所言“水”和“舟”的关系,显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是个普遍规律而非特指,选项A更合适。
8.“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可知,唐太宗注意借鉴历史,吸取历史教训。
故选C。
能力提升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