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各部落蒙古袍介绍以及乌珠穆沁工艺研究
蒙古族服饰介绍

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 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 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 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 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 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 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 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 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 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腰带、靴子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 要的组成部分,用长 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 制成。男子腰带多挂 刀子、火镰、鼻烟盒 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 布靴两种,蒙古靴做 工精细,靴帮等处都 有精美的图案。
首饰、戴帽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 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 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 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 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 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 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 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 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 戴圆锥形帽。
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 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 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 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 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 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 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 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 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 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 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 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 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 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熏皮袍服研究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熏皮袍服研究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它的发展壮大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至今依然可以在许多方面挖掘出与动植物乃至原生态自然有关的蒙古族精神信仰,每一种生活习俗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记忆。
例如古老的手工皮袍就蕴含了蒙古族长久以来存在的精神文化内涵。
蒙古族兽皮衣的习俗原生态、古朴,且由来已久。
其制皮工艺繁琐蕴,含蒙古人独特的生态观与审美观。
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蒙古人在制皮方面的技艺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1此外,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情史》记载:“蒙古族只分冬夏两季,冬天穿皮衣。
”2另外根据《布鲁布克东游记》记载,蒙古人在冬季至少做两件毛皮长袍,一件毛向里,一件毛向外。
3“通过上述文献可以看到蒙古族很早以前就已将掌握了制皮的技术。
民俗学家扎格尔教授著《草原物质文化研究》中也提到:“公元前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匈奴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并通过用牲畜交换来获取自己生活所需物品。
他们和各部落民族进行商贸往来,同时还和汉朝、中亚、欧洲等地区进行商品贸易。
主要用牲畜及其皮毛肉、猎取的珍稀动物手工业产品等进行交换”4。
民俗学者潘小平、樊勇贞教授也在《察哈尔风俗》记载:“察哈尔地区皇家牧场的牧民曾为皇族熏制过皮衣,就是将熟制好的皮张卷成桶状放入熏窖内熏蒸。
”5从上文可以推断早期皮制品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日常用品与商业贸易间的往来。
皮制品主要包括牛皮、马皮、骆驼皮等牧民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牲畜的皮,也包括银鼠皮、紫貂皮、猞猁皮等珍稀动物的皮毛。
由此可见蒙古族制皮工艺技术已经历漫长的年代,成为蒙古民俗文化中的重组成部分。
熏皮袍是蒙古族一项传统的民族服饰技艺,其流传久远,是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靓丽风景,也是乌珠穆沁服饰文化的瑰宝。
熏皮袍制作技艺是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已拥有数百年历史,收藏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编号为mfb4707的蒙古族镶边女童袍即为一件代表性乌珠穆沁熏皮袍。
乌珠穆沁蒙古袍服结构与工艺百年变迁

乌珠穆沁蒙古袍服结构与工艺百年变迁发布时间:2021-12-27T07:09:55.786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4期作者:丁晓娜[导读] 摘要:蒙古族服饰是反映蒙古族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主要标志,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代代相传的生命力,因此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作为蒙古族部落之一的乌珠穆沁部,在其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制作工艺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乌珠穆沁蒙古袍服结构与工艺百年变迁进行分析探讨。
通辽市博物馆丁晓娜摘要:蒙古族服饰是反映蒙古族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主要标志,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代代相传的生命力,因此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作为蒙古族部落之一的乌珠穆沁部,在其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制作工艺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乌珠穆沁蒙古袍服结构与工艺百年变迁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乌珠穆沁;蒙古袍服结构;工艺百年变迁1、前言乌珠穆沁蒙古人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不断丰富服饰,并其独具特色的服饰临立于蒙古族服饰之林,展现出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审美追求。
在传统服饰日渐式微的今天,笔者试图通过对乌珠穆沁部落女性传统服饰造型、工艺的比较,挖掘其蕴含的审美特征,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女性服饰,也使得蒙古族服饰艺术在今后能够得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2、近百年乌珠穆沁蒙古袍在结构、工艺上的变迁与突破纵观近百年乌珠穆沁蒙古服饰发展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近百年来的蒙古族服饰发展史中,可以说是呈现前期继承发展——中期停滞甚至倒退——后期飞速发展的阶段性发展模式。
在对近百年乌珠穆沁服饰结构、工艺方面的研究比较可以看出,在最初的八十年间,乌珠穆沁服饰变化很小,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乌珠穆沁蒙古服饰是在缓慢的前进着。
直到历史步入 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乌珠穆沁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审美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
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
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CONTENTS Array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5. 图片欣赏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01首饰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
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袍子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
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
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
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04靴子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
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关系密切。
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
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
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
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
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
蒙古族各部落特色服饰

蒙古族各部落特色服饰阿巴嘎部,成吉思汗异母弟后裔。
很多人可能会对这个部落名称陌生,如果你知道康熙的十阿哥,那就应该了解一下他的原配福晋就是来自阿巴嘎部落郡王之女。
“乌珠穆沁”蒙古语,意为种葡萄的人。
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
明朝时期漠北蒙古争乱不断,此部落被迫南迁,迁到了今日位于锡林郭勒盟地区。
后归附于满清,皇太极时期开始设乌珠穆沁左、右两翼旗,直沿至民国年间察哈尔历史上号称蒙古中央万户,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
其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控制。
随着卫拉特蒙古的强盛,内部矛盾严重,又碰上林丹汗这个坑,交恶后金,又联合明朝抗金,搞搞内战,最后就被爆锤了,媳妇带着几个重要的小媳妇怀着他的娃奔向皇太极去了,人死了脑袋也绿了,子民也被他坑惨了布里亚特人祖先一直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及周边地区,又名为“不里牙惕”,林中百姓之意,是蒙古族源重要组成部分。
大概是长子西征时被征服,后随着沙俄崛起,经过近30年的战争,不敌,族源开始分化散落多国。
我国的(陈,新)巴尔虎就是布里亚特人的近亲扎赉特部是哈萨尔第十六世孙阿敏的后裔。
为蒙古语“农耕”之意。
属于科尔沁部落,清代隶内蒙古哲里木盟属科尔沁右翼。
看女子这种直袍子的造型大多属于漠南蒙古科尔沁部,因为受满清服饰的影响翁牛特部是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牧地离北京很近。
元太祖弟弟的后裔部落,印象深刻的是十三阿哥胤祥同母妹妹和硕温恪公主下嫁此部,难产而亡和硕特部是四卫拉特蒙古部落之一,准格尔没牛掰前此部落是卫拉特盟主,称汗的那种。
后来被挤兑的去青海了又入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还有一部分随土尔扈特部远迁沙俄,都是被准格尔逼得。
和硕特服饰在蒙古族中很有特点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诺延泰的四个儿子分牧而处,后延称四子部。
哈布图哈萨尔,成吉思汗长弟,这位后代控制了蒙古部落快三分之二了,孝端文哲哲皇后,孝庄,海兰珠,顺治废后,孝惠章皇后,淑惠妃(孝惠之妹)全是这位后代巴林部为成吉思汗孙之后裔掌控,与大清联姻较多。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形制结构研究及虚拟试衣

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形制结构研究及虚拟试衣作者:刘东升史慧刘运娟于帅余霄李卫平来源:《丝绸》2020年第08期摘要:传统蒙古袍是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依据。
文章通过田野调研,对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的款式、色彩、面料、形制、结构、工艺等服装特征与服饰文化进行研究。
基于CLO 3D软件,进行2 D结构复原和3 D虚拟试衣,提出了传统蒙古袍三维虚拟试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结果表明,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是集实用、审美和种族认同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利用科技手段将传统蒙古袍数字化是传承传统服饰的有效手段。
因此,研究对于传统蒙古族服饰文化体系的丰富、完善及传统民族服饰传承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乌珠穆沁蒙古袍;服装形制;服装结构复原;虚拟试衣;数字化Abstract: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a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tudying Mongolian costume cultur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th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of the Ujimqin tribe such as the style, color, fabric, shape, structure and craftsmanship as well as the costume culture were studied. Based on CLO 3D software, 2D structure restoration and 3D virtual fitting were performed, an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3D virtual fitting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 of the Ujimqin tribe integrates practicality, aesthetics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nomadic culture. And digitization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robes 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ostumes. Therefore, this study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costume culture system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nic costumes.Key words: Ujimqin Mongolian robes; costume shape; restoration of costume structure; virtual fitting; digital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作为蒙古族服饰的重要分支,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技术和艺术于一身,具有其独特的风格[1]。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知识文库 第8期51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常蓬月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中的一个,拥有着古老而十分具有特色的蒙古民族风俗习惯,众人皆知的蒙古长调就是别具特色的蒙古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之一。
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民族的服装配饰,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是独具匠心的。
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生长在草原上养成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特殊的服装形制上、独特的色彩运用上以及精致的配饰上。
一,蒙古族服饰文化背景概述1.1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性与地域特点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文化特征、物产贡献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蒙古族由于长期居住于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正北方,以及西北,都有蒙古民族的身影。
因为东西地域阔度较大,低于比较辽阔,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
他们的生产生活极具特色,自古以来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使他们需要经常迁徙,所以在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1.2蒙古族服饰产生的环境特点 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最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团体的象征与表现物。
不同的民族在各自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熏陶环境中都会形成属于他们本民族自己的独具匠心的服装配饰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且已经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游牧民族,经常放牧在草原上,所以就需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睡在草地上放牧。
宽大的蒙古袍既可以当被子也可以当褥子,这是蒙古袍的实用性。
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为:窄袖宽身长袍、束腰带、穿合祷、登皮靴。
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
比如男袍比较宽大,缠在腰间的腰带传统的有一尺多宽,四米长,这是因为有几个作用:第一是为了美观,宽大的蒙古袍系上腰带卓显蒙古族男子彪悍魁梧的身材,第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马是蒙古人的伙伴,狗是蒙古人的伴当,长期颠簸在马背上容易造成内脏损伤,所以腰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保护五脏六腑。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
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
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
土尔扈特蒙古服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
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非遗”式微与传承探究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非遗”式微与传承探究张炜(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摘要】在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占据了极其重要地位。
我国对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日渐加强。
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两旗作为“非遗”丰富且独特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被新的 元素所替代,日益处于边缘化位置。
面对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非遗”式微现状,探究出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服 饰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模式,可归纳为:文物保护模式、创业基地模式和专业教育模式。
这三个模式构建了蒙古族 乌珠穆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关键词】蒙古族乌珠穆沁“非遗”;式微因素;传承过程【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8-146-03【本文著录格式】张炜.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非遗”式微与传承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4 (08): 146-147, 181.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及56个民族为我们留存了丰富 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具有代代相传的生命力,其中 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具有独特的款式风格、色彩面料、缝制 工艺和民族风情,千百年来无不彰显着少数民族人民的创造 力与智慧性,更是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摧璨 的明珠。
乌珠穆沁部落服饰的典型传承代表是内蒙古锡林郭 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的蒙古族牧民。
长期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非遗”有着精简的属性论 述:“民族文化的精神、民族智慧的象征、名族精神的体现”,并实行了“立法保护、开发保护、创新保护“的方针,2014 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乌珠穆沁两 旗政府部门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因此蒙古族乌珠 穆沁服饰在保护传承创新少数民族“非遗”方面取得了不少 成就。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非遗”保 护与传承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 当地居民对“非遗”的认识,以及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意识,非遗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开发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 足,通过深入到乌珠穆沁两旗实地对我国蒙古族乌珠穆沁服 饰“非遗”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初步总结归纳 出三种传承现状模式,提出了当前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问题。
呼伦贝尔民族服装

蒙古袍种类繁多,呼伦贝尔常见的居然只占两种??首先为大家讲解的是草原牧民蒙古袍的样式和特点:蒙古袍袍身宽展松弛,领高袖长,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袍襟里小外大,下摆无缝。
蒙古袍的颜色,因性别和季节而有所区别讲究。
男子多穿浅蓝、深蓝、赤者红色。
女子多穿红色、紫色、绿色。
夏季的单袍一般颜色浅淡,多为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颜色。
冬季的皮袍颜色较深,多为青,灰、蓝等颜色。
单袍多以棉布或丝绸为料,皮袍则选毛长绒厚的上等羊皮加工而成。
上等的袍子都是巧手妇女精工细作,肥瘦合体,颜色适宜,盘肠绣领,缎带滚边儿,姹紫嫣红,斑谰多彩,一衣着体,满身生辉。
蒙古袍的式样是由蒙古民族的游牧民生活特点决定的:袍身肥大而不开衩,既可使马上运动自如,又可防寒避风;领子高,袖子长,乘马持缰时,冬可防寒,夏可防蚊。
特别是在古代,蒙古牧民逐水草而迁徒,居无定所,常以马背为家,夜里合衣而卧,一身袍服,铺盖自便。
就是有蒙古包的牧民,夏夜也多半睡在勒勒车上,蒙古袍蒙头盖脚,既当睡袋又当蚊帐。
穿蒙古袍要束腰带,腰带一般既长且宽,以棉布或绸缎为料,颜色要与袍子协调。
男子扎腰带,多将袍子上提,束得很短,这样骑乘方便,且显得精悍潇洒。
女子扎腰带,多将袍子向下拉紧,以示苗条矫健。
穿蒙古袍还要配马靴。
其式样各地不同,在呼伦贝尔草原一般为高腰马靴。
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粒宝石珠的链坠,使鄂尔多斯头饰成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蒙古族服饰分成巴尔虎、布里亚特、呼伦贝尔厄鲁特、扎赉特、扎鲁特、科尔沁、奈曼、敖汉、阿鲁科尔沁、巴林、翁牛特、喀喇沁、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苏尼特、察哈尔、四子部、达尔罕、茂明安、土默特、鄂尔多斯、乌拉特、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蒙古人、喀尔喀28个类别的蒙古族服饰。
论述蒙古族服饰的变迁及其文化价值

论述蒙古族服饰的变迁及其文化价值作者:道日娜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5期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蒙古族的服饰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服饰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蒙古族服饰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是对蒙古族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的集中反映。
衣着是人类最基本的创造体现,从有人类开始就开始尝试做出各种各样的衣物,除了基本的避寒保暖、遮羞挡身等功能,还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和文化的印记。
因此,探讨蒙古族服饰的演变是研究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阐述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迁的历史,对蒙古族服饰带有的文化属性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发展变迁;文化价值0 引言蒙古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蒙古服饰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广受人们喜爱,随着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变化万千。
服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直接识别民族的形象标识,保存好完整的服饰进化记录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1 蒙古族服饰的演变1.1 蒙古族早期服饰特点早期蒙古草原上生存着很多部落,大风、寒冷的自然环境,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服饰主要以保暖和易于骑射为主。
13世纪之前,蒙古族的服饰多是以动物皮毛和毡子为主要材料,服装造型比价简单,因为那时人们制造服饰主要是为了保暖、防身,生存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基本没有任何要求,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服装样式较为单一。
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建立元朝的领导者,随着各部族的逐步融合,蒙古族逐渐成形,服饰文化也相对统一,北方蒙古民族人们性格粗狂、彪悍,服装也多是以宽松和实用为主,慢慢发展,宽松肥大的长袍样式被人们广为接受,白天作为衣服,晚间可作为铺盖,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肚腹部,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服饰一度成为蒙古族的服装样式代表。
蒙古族各大部落服饰

婚礼 那达慕上服饰展示
新娘装饰
阿拉善冬装
阿拉善查玛艺术
阿拉善文艺
阿拉善穆斯林女 服 Nhomakorabea拉善穆斯林
中 年 服 饰
巴 尔 虎 服 饰
巴尔虎部落也是森林百姓之一。巴尔虎服饰分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两种,其 中陈巴尔虎服饰更多地保留了蒙古人古代穿着打扮风格。巴尔虎人不分男女老 少都穿款下摆长袍。陈巴尔虎的长袍都有宽花边儿和开衩装饰,新巴尔虎则窄 边儿,无开衩。巴尔虎服饰的腰带与别的部落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巴尔虎人夏季穿吊里长袍或衬衫,春秋穿一种叫做“哈林达格”的夹袍子, 冬天则穿用黑锦缎镶边的鞣皮长袍子,外出或露宿时还要加之羊皮“达忽”。 每逢遇到庆典和过节时,巴尔虎人都穿传统的团花缎、锦缎为面儿的羊皮、 羔皮长袍。男子喜欢穿带补子的靛篮、宝蓝、深绿、黄褐、古铜色袍子,配以 颜色对比强烈的腰带。妇女喜欢蔚蓝、青绿、黄绿、深绿、粉红、紫红、钱褐 色绸缎,团花缎、锦缎、花缎和深蓝、浅蓝、深绿、钱褐色毛料、丝绒以及花 纹素雅的各种布为面料的衣服,边饰多用火红、金黄、黄绿、深蓝色库锦。 巴尔虎妇女一般穿着凸肩齐膝的长袖袍子,男子则注重大马蹄袖的宽松袍 子。巴尔虎服饰早先缝制数条扣绊,近代以后得到规范,形成三三为一和二二 为一的组合扣绊儿。缝制扣绊时,普通袍子配以“算盘”扣,礼仪袍子配以一 或双环金、银、铜扣,并用库锦、缎、绸制作绊子。依据袍子的镶边儿条数缝 制数目相等的扣绊。例如,单边儿袍子在领口、大襟、腋下处钉制单扣绊,双 边儿袍子钉制双道扣绊,夹棉镶边儿袍子钉制三道扣绊儿等,以此类推。其中 单边儿袍子钉制数道扣绊的情况也有,而多边儿袍子和其扣绊的数目一般都是 相等的。巴尔虎妇女穿自己部落特色的长袍、长褂以外,还穿灯笼袖无腰带长 袍和有四个摆衩的对襟长坎肩儿。这是流传至今的蒙古族古老服饰之一。巴尔 虎男士,腰带上挂烟荷包或火镰袋的习俗与其他地方相似。逢到节庆吉日时, 巴尔虎男式在蒙古袍子上加穿颜色鲜艳、对比强烈的坎肩儿或褂子,其镶边儿 精美,坎肩儿的色彩丰富多样,褂子一般为黑色为主。冬季穿皮裤,春、秋穿 棉裤,夏季穿吊里裤或单裤,外加套裤。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
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
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
土尔扈特蒙古服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传统服饰差异化的研究

分类号J5 学校代码10129U D C 745 学号 0820700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传统服饰差异化研究Differentiation Research of Inner Mongolia's XilingolMeng Mongolian Traditional clothing申请人:刘娜学科门类:文学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蒙古族工艺美术指导教师:郑宏奎教授论文提交日期:二〇一一年五月摘要蒙古族传统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北方游牧服饰文化的重要代表,引起了学者们的长期关注。
元代以来,蒙古族在45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大陆范围内与中原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广泛交流;蒙古族各部落频繁大规模迁徙和近代蒙古草原独特的盟旗制政治构架,导致了蒙古族不同部落之间服饰样式的明显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
如蒙古族巴尔虎部落服饰的耸肩、束臂和“犄角”式头饰与察哈尔部落的平肩、翻袖和“抹额练垂”头饰体现了明显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和审美观,这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非常少见。
锡林郭勒盟地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边疆,是蒙古族的传统聚居地,当地蒙古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色。
在此居住的四个主要蒙古族部落历史传承明显不同。
除南部少数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外,锡林郭勒盟中、北部地区蒙古族近代仍保留着原生态游牧文化,较好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的传统风格。
这里有一批常年穿戴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人群,还有一批长者明白当地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规矩和制作工艺,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
本文从锡林郭勒盟四个主要部落的蒙古族传统服饰实物调查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代表的老匠人入手,搞清楚这些传统服饰的民俗背景,分析它们与部落族源、迁徙路线和其它文明交流的演变关系,总结出不同部落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区别和审美内涵。
研究结果可为准确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奠定基础;并为今后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24个部落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差异化,进而全面研究我国八省区和世界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差异化探索研究方法;也是保护、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服饰研究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工作。
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特色与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ꎮ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ꎬ城镇化不断发
础ꎬ结合相关文献资料ꎬ从艺术人类学与符号 学 角 度 出 发ꎬ
展ꎬ许多制作蒙古族服饰的传统工艺与技法也面临着无人继
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与 流 程 进 行 阐 述、分 析
承与发扬的窘境ꎬ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
及研究ꎮ 以乌珠 穆 沁 部 族 服 饰 的 制 作 工 艺 与 流 程 为 切 入
迫在眉睫ꎮ
点ꎬ探讨乌 珠 穆 沁 蒙 古 族 服 饰 的 制 作 工 艺 与 传 承 发 展 问
古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1]
题ꎮ 乌珠穆沁蒙 古 族 服 饰 作 为 蒙 古 族 服 饰 文 化 的 重 要 符
收稿日期: 2020 10 28ꎻ 修回日期: 2021 03 13
号象征之一ꎬ传递 着 其 部 族 变 迁、 历 史 发 展 与 文 化 传 承 的
业的) 人” ꎮ 据« 蒙古游牧记» 记载:“ 成吉思汗第十六世孙ꎬ子
服饰是符号化的文化选择ꎬ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包括能
珠穆” ( 葡萄之意) ꎬ“ 沁” 为构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加成分ꎬ意为“ ( 从事某个职
形成其部族的标志ꎮ
博第阿喇克( 也称图鲁博罗特) 时期ꎬ其第三子翁衮都喇尔号
指和所指两个层面ꎬ即物质形式和表征意 [7] ꎮ 乌珠穆沁蒙古
古族服饰面料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同时也见证着蒙古人对服饰
审美的改变ꎮ
为“ 齐肩长褂” ) 、蒙古帽、靴子、腰带及饰品等ꎮ 根据季节分
袍、白茬皮袍及熏皮袍 ( 表 1) ꎬ根据面料分类大致可分为绸
袍、缎袍、绢丝袍、棉布袍等ꎮ 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袍服肥大、
乌珠穆沁部族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蒙古部族ꎬ其历史
塞北草原上的艳丽袍服——蒙古族传统服饰

塞北草原上的艳丽袍服——蒙古族传统服饰蒙古族是分布在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在我国,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大草原上。
蓝天白云下,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和繁茂的草场,是蒙古风情的真实写照。
尤为能体现蒙古族特色的,还有他们的传统服饰——蒙古袍。
蒙古族服饰起源很早,最远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后来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发展成以长袍、靴子、腰带、帽子和首饰等为主要内容的服饰风格。
这种服饰特色,和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有莫大关系。
内蒙古地域辽阔,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蒙古各部,因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但总体来说,蒙古服饰的风格大体一致。
衣料选择上很考究,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来制衣。
衣服皆为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
衣多镶边,男装多镶单边,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
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颜色则多选用蓝色和棕色。
女子服装相较而言,则显得更为讲究。
首先在色彩上,女装的色彩就更丰富而鲜艳,常选用亮丽的红、粉、绿、天蓝等颜色。
而且,根据蒙古族的传统,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在服饰上也会有所区别,已婚妇女袍服外面常搭配有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人根据不同季节和时令,选择不同的袍服。
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则穿棉袍或皮袍。
平时多穿布料做的袍服,每逢喜事或重大节日时,则会换上制作精美、色泽艳丽的绸缎袍服。
除了袍服,靴子也是蒙古族服饰的一大特色。
蒙古靴能适宜牧民的生活习惯,骑马时可以护腿,勾踏马蹬;行路时防风防沙;冬日里又可御寒。
因此,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靴子。
蒙古靴主要有皮靴、布靴和毡靴几种。
皮靴多用牛皮、马皮和羊皮制作。
传统蒙古靴,多为自家制作,很少人去买现成制品。
这种靴子结实耐用,防水和抗寒性能非常好,有靴尖上卷、半卷、平底不卷、尖头、圆头等多种款式。
皮靴还很讲究装饰,通过特殊工艺把所需要的图案轧、贴在靴靿或靴帮上。
察哈尔部与乌珠穆沁部蒙古袍差异化研究

察哈尔部与乌珠穆沁部蒙古袍差异化研究摘要蒙古族传统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北方游牧服饰文化的重要代表,长期以来一直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对聚居在锡林郭勒盟的察哈尔和乌珠穆沁两个部落的袍服形制及装饰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这两个部落在蒙古袍上的差异化特征,提出要为民族服饰文化理论研究,传承、保护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产和蒙古族服饰相关产业的开发保留标本。
关键词:服饰文化多元化差异化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崛起于蒙古高原的蒙古民族,在征服蒙古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及延续近千年游牧文明的进程中,不仅继承了东胡、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艺术精华,还延续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了适合游牧生活的款式,线条流畅、俊逸洒脱、色彩鲜艳,实现了服饰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
元代以来,蒙古族各部落大规模频繁迁徙和近代蒙古草原独特的盟旗制政治构架,导致了蒙古族不同部落之间服饰样式的明显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
一历史沿革察哈尔部与乌珠穆沁部同隶属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自达延汗(1452年)始,就是蒙古大汗驻跸之地,1627年林丹汗率察哈尔部西迁至明朝宣府、大同边外的阴山以北地区,直至北元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去世为止,它的属地包括元上都旧址(正兰旗)和漠南广大区域。
康熙十四年(1675)3月,察哈尔林丹汗之孙,趁南方“三蕃之乱”,联合奈曼旗王扎木山反清,为清军所败,遂率其众于宣府、大同边外设察哈尔八旗。
1765年察哈尔分为左右两翼,左翼驻守在温泉县境内,右翼驻守在今博乐市境内,担负驻防任务。
察哈尔被分为其驻牧地,东接热河围场和克什克腾,西连归化城,南与山西、河北交界,北与苏尼特及四子部落毗连,封地包括河北省张北、康保、尚义、沽源等县。
其南部已经演变为半农半牧区了,服饰受山西、河北农耕文化的影响较大。
乌珠穆沁部原系成吉思汗小儿子托雷的属民,居阿尔泰山,13世纪初,生活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乌珠穆沁查干莎拉的卫拉特人因此地野生葡萄很多,金秋时节总要采集野生葡萄酿酒,被称为乌珠穆沁人,故称为“采葡萄者”(乌珠穆沁)。
乌珠穆沁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风情

乌珠穆沁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风情乌珠穆沁蒙古人的服饰在装饰形式、款式风格、面料色彩、制作工艺等方面,保留了部分伊斯兰文化的特征,显示出强烈的艳丽色彩和繁复装饰的风格。
乌珠穆沁部的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面料敦厚粗犷,其整体表现出质朴沉稳、雄健奔放的风格。
其传统服饰由长袍、腰带、靴子,帽饰等构成,长袍是乌珠穆沁部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主体,在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上展现出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及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涵。
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得勒钥苏'汉语译为'袍子经',阐述牧民裁剪、缝制蒙古袍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定式。
每个开始会拿针的女孩子,就开始解读这本”袍子经“,直到生命的终结。
色彩是袍子经的第一个章节,它给人最大的感觉是鲜艳。
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
白色是乳汁的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和美好,标志吉祥幸福和富庶。
13世纪写成的《蒙古秘史》中提到建九游之白纛奉成吉思汗以罕号焉,白色在蒙古人生活中处处可见。
乌珠穆沁牧民把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象征一年的开始。
在炎热的夏天男女老少都喜穿白色长袍配黄色、红色、蓝色腰带,戴白色头巾,表示喜庆,并用以防暑和保持清洁卫生。
蒙古族同时也非常喜欢青色(蓝色),1206 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时亦号其国呼和蒙古勒——“青色蒙古”。
它象征蓝天、象征永恒、象征坚贞和忠诚,认为青色是代表蒙古民族的神圣色彩。
蒙古民族正因为喜欢青色所以生活中的装饰图案、建筑都多用青色。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汉语意思即是青色的城市。
棕色是土壤的颜色,象征着大地母亲;绿色是青草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繁衍不息,标志着繁荣非昌盛等;黄色标志光芒、灿烂和崇高等。
乌珠穆沁部落的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对比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镶边。
乌珠穆沁部蒙古袍的镶边鲜艳华贵、绚丽多彩、对比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尔扈特蒙古服饰
此蒙古部康熙年始居住于内 蒙古草原西部。妇女服饰风 格独特,女袍领口下为小对 襟,右拐直角,并在右裉系 扣,腰部有刺绣和抽褶等装
饰。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 服饰
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男女 的装束打扮有其独特之 处。男子身着左右下摆 开岔的蒙古袍,腰间束 绸带,外套坎肩,腰带 前系一绣花褡裢,内装 鼻烟壶等珍贵品,手指 上戴金、银、铜制戒指, 年岁大的脖子戴一串经 珠。妇女的打扮既华丽 又整洁。她们身着不开 岔的蒙古袍,已婚妇女 上套开襟坎肩,未婚妇 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带。 妇女的头饰很有讲究: 头蓄两条长发辫,装入 发套,分垂两侧,从坎 肩的袖轮里塞进,把下 面露出来,耳悬金银环, 手戴银镯子,指上戴金
蒙古族服饰
蒙古袍
腰带
春秋穿夹袍,夏黍着单袍,冬 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 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 或喜庆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 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 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 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 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 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 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靴子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 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 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囹案
蒙古族服饰
乌珠穆沁蒙古族
内蒙古师范大学 杨颜泽
壹蒙古族服饰贰源自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叁
乌珠穆沁蒙古袍结构与工艺
肆
乌珠穆沁蒙古袍成品展示
蒙古族服饰
壹
蒙古族服饰图片赏析
蒙古族服饰赏析
蒙古族图片赏析
蒙古族图片赏析
蒙古族服饰文化
蒙古族服饰文化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 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 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 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 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 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戴帽
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 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 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
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
贰
乌珠穆沁历史沿革
乌珠穆沁有“采葡萄的人”之意。13 世纪初, 生活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 乌珠穆沁查干莎拉的卫拉特人, 因金 秋时节总要采集野生葡萄酿酒, 被称 为乌珠穆沁人。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托雷 留守的阿尔泰山脉为蒙古高原中部驻帐 领地, 当时乌珠穆沁部就包含其中。 北元时期, 达延汗之孙博第阿喇克的 第三子翁滚都拉尔所辖部落, 开始沿 用乌珠穆沁的名字, 以纪念他们曾在 阿尔泰山脉葡萄山驻牧。后金太祖时期, 乌珠穆沁部落首领率部迁到克鲁伦河一 带, 后因漠北蒙古部族之间的纷争, 南迁至大兴安岭以西宝格达山以南的草
牧民族的精神内涵。
乌珠穆沁
乌珠穆沁是蒙古族同胞们居住的部落之一,它有着悠久历 史和绚烂的传统文化,一直以他们民族服饰的华丽而闻名 于世。乌珠穆沁蒙古族在长期迁徙和历史演变中,逐渐融 合个各个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 服饰体系。他们部落的袍服有着肥大的“十”字形结构特 点,比其他部落的袍服领宽、袖长、胸宽摆阔,整体呈现 宽松肥大的款式风格。乌珠穆沁蒙古袍最出色的地方是在 精湛别致的装饰上。蒙古袍装饰无处不在,除了领圈、大 襟弯、垂襟、下摆、开衩这五个部位之外,在领面、袖口、 马蹄袖上也会有精致的装饰。而且这些装饰的制作方法特 别复杂,会将镶、绣、贴、抠、绲、盘等制作手法混合地 运用。衣边用漂亮的彩线装饰,袍色又因年龄而有所差异。 主要以草绿色、浅绿色与深绿色、粉红色、紫色的花绸、 织锦缎、贡缎、绢绸、布为面料。根据四季变化又分单袍、 夹袍、棉袍、吊面皮袍、熏皮袍、答忽(翻毛大皮袍),
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 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 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
巴尔虎蒙古服饰
此部落因地处呼伦贝尔大草 原深处,较完整保留古代蒙 古人古朴装饰风格,头饰造 型独特且大量用银,袍服肩 部及腰下叠大宽褶,为其特 色。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 体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 代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 统风格。巴尔虎蒙古族无论 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 子主要穿以蓝、淡蓝、紫红、 深棕色团花缎为面料的长袍 和特尔利克,夏季穿白色单 衫,系桔黄、黄绿、灰蓝色 绸类腰带,腰带靠下腰系, 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穿以 红、紫红、绿色绸缎为面料 的长袍和特尔利克,系紫红、 粉红、淡绿色绸类腰带,以 靠上腰系腰带,使袍子上部
戴戒指。
妇女服饰蒙古袍:乌珠穆沁妇女的蒙古袍一般选用红色、绿色、天兰色、粉红色等不同花纹的、色彩鲜艳 的绸缎作罩面,蒙古袍的脖领、大襟和开衩都用3—4种颜色的库锦镶边,扣子多为镶嵌绿松石、珊瑚银质
纽扣。年轻姑娘和新媳妇的蒙古袍脖领和大襟的镶边大致相同,但袖口的镶边不同。
乌珠穆沁蒙古袍结构与工艺
叁
乌珠穆沁蒙古袍结构
得婀娜多姿。
科尔沁蒙古服饰
此蒙古部因居住地与满族 毗邻,其装饰风格深受满 文化影响,头饰为珊瑚珠 串头围带插各式簪钗,袍 服制作亦吸收满式风格, 并注重绣花、贴花、盘花
等工艺运用。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察哈尔蒙古服饰
此蒙古部因地域辽阔, 居住分散,各旗服饰亦 有差异,妇女头饰风格 清逸秀丽,讲究后帘及 颊侧装饰。察哈尔蒙古 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传 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 风格,多采用元代皇宫 的颜色,服装的领口、 大襟不锈花,领边、领 座、大襟、垂襟和开衩 衣边用绸布进行镶边, 体现了察哈尔蒙古族服 饰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
场, 后归附满清。
顺治三年乌珠穆沁部被分为左、右 翼两旗, 俗称东、西乌珠穆沁。由 于当时阿尔泰山与中亚伊斯兰各民 族交往频繁, 乌珠穆沁蒙古人的服 饰在装饰形式、款式风格、面料色 彩、制作工艺等方面, 保留了部分 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显示出强烈的 艳丽色彩和繁复装饰的风格。乌珠 穆沁部的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 面料敦厚粗犷, 其整体表现出质朴 沉稳、雄健奔放的风格。其传统服 饰由长袍、腰带、靴子, 帽饰等构 成, 长袍是乌珠穆沁部蒙古族传统 服饰的主体, 在色彩的选择与搭配 上展现出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及游
服饰。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阿八嘎蒙古族服饰
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服 饰
克什克腾蒙古族服饰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巴林蒙古族服饰
喀喇沁蒙古族服饰
四子部蒙古族服饰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达尔罕蒙古族服饰
敖汉蒙古族服饰
奈曼蒙古族服饰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扎鲁特蒙古族服饰
阿鲁科尔沁蒙古族服饰
厄鲁特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部落
这28个蒙古族部落为:巴尔虎、布里亚特、额 鲁特、扎赉特、科尔沁、扎鲁特、奈曼、阿鲁 科尔沁、敖汉、巴林、翁牛特、喀喇沁、克什 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察哈尔、 苏尼特、四子、土默特、达尔罕、茂明安、鄂 尔多斯、乌拉特、和硕特、阿拉善伊斯兰蒙古 族、喀尔喀、土尔扈特。
一.蒙古族服饰
冬夏季款式变化不大。
乌珠穆沁男子服饰
蒙古袍:乌珠穆沁青年男子主要用深兰色、浅兰色的绸 缎或土布制作绵袍、夹袍、单袍、衬衫、单裤、棉裤。老 年人通常用黑色、深兰、棕色、深绿色、紫色等朴素颜色 绸缎或土布制作衣服。喇嘛常用黄色、棕色、红铜色的布 料,而不用其他颜色。青年男子的蒙古袍、罩面皮袍的脖 领、大襟和开衩用各种颜色的库锦镶2—3指宽边,不錾花, 缀扣的数量和方法与妇女的蒙古袍相同。老年人的蒙古袍、 罩面皮袍的脖领、大襟只用一种颜色的库锦或绸缎镶边。 年轻人、老年人的蒙古袍或罩面皮袍的袖口都要缝制用黑、 白羊羔皮或水獭皮做里子,绸缎或布料罩面,库锦镶边的
首饰,戴帽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 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 地方特色。
(1)28个蒙古族各部落赏析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乌珠穆沁服饰
居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 草原和蒙古国南部地区 的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 古民族的一个古老部落, 该部落一直以服饰华丽 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 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 饰的红、绿、蓝等多种 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 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各 类吉祥图案。乌珠穆沁 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 要显宽大,长袖高领, 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 亮的花边点缀。男子扎 腰带,把袍子向上提, 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 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
各部落服饰特点及赏析
苏尼特蒙古族服饰
土默特蒙古族服饰
茂明安蒙古族服饰
(2)腰带,靴子,首饰,帽子
腰带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 饰物
靴子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囹案
首饰及配饰
蒙古人善用白银、珊瑚、松石或孔雀石打造各种首饰,样式繁多,变化丰富,但大多以白银为地,红色为基 调,绿色为附色。蒙古族首饰以其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为中华首饰文化带来了蓬勃向.上的血液与动力。
马蹄形的“套如”。
乌珠穆沁女子服饰
腰带:乌珠穆沁妇女的腰带通常用兰色、天兰色、绿 色、橙绿色、黄绿、红棕色等颜色的丝绸,长约3米, 使腰带一圈一圈地缠在腰上,突出胸部。耳环、手镯、 戒指:乌珠穆沁妇女的主要妆饰物,其佩戴方式和制 作工艺都不同。耳环的制作材料有银、金、玉、珍珠, 每付耳环有六个1—2寸长的坠子,戴在两只耳朵上。 手镯用红铜、银、玉,手镯上嵌入物和镌刻各种花纹 图案。青年妇女除两个大拇指外,其余八个手指上都 戴镶嵌各种宝石的金、银戒指。但男子只能在右手拇 指上戴扳指和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其他手指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