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拱墅区教育局

一、课题的提出

(一)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教育改革开始逐步赋予地方和学校以适当的课程开发自主权。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总课时的20%~30%”。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入21世纪,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根据上述两个《决定》的精神,2001年6月8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权力下放方面已经触及到了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给地方和学校予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崭新的事物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域,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积极有效地建设好校本课程,才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二)“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是在体现国家课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学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与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在课程资源差异的基础上开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研制开发推广”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主要由国家教育部门召集专家来进行。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还没有现存的样本可供参考。因此,我们认为,本课题具有前瞻性。

(三)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的前期经验表明:区域性结构规划与交流氛围的创设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完整性,并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广度发展。拱墅区曾进行过两个区域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成果与经验。一个是校校有特色的工程;另一个是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课题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基础条件,在总结反思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

提升拱墅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区域”,指的是具有完整行政职能的行政区。本课题的实施即以杭州市拱墅区为样本。

“推进”,本义是“推动、使之前进”。本课题的“推进”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由点到面的发展程序,尤是指可持续的深度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一项有关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要从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纲要》改革目标的广度、深度、层次三个维度上考虑问题。课题的重点是“推进”,要在“如何推进”上做足文章。作为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承担起《纲要》赋予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管理、指导、协调与监督的职责,建立起区校两级的课程建设的管理体制与网络,促进全区范围内校本课程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课程改革的完整性。

1.研究的目标:

①提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在区域范围内有序运行和逐层递进的原则与策略。

②形成具有结构性意义的区域推进校本课程运行体系及保证其持续提升的机制。

2.研究的思路

总体思路是:整体要求,自主建构;扶植典型,以点带面;

交流共享,以面促点;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3.区域性“推进”的策略

⑴三结合策略

行政、教研、科研部门的合作与分工。组织建设是课程改革(包括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拟建立以教育局局长为首的“区域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以教研室主任为首的“区域性推进”工作指导小组。各学校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工作中,行政、教研、科研这“三套马车”缺一不可,三者互相结合,分工合作,是“课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A.领导小组:研究“课改”(含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组织“课改”研讨会,汇报交流会,负责审批事项;B.指导小组:研究实施的有关方案、实施过程,负责培训的具体指导工作,负责对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等。

⑵课题带动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理念是“教师即研究者”。我们设想本课题下面设几个子课题,由学校成立课题组承担某一子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以研究促开发。这种“课题带动”策略既可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又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⑶优势发展策略

总结、反思前两次区域性研究的经验,总结发掘各校前几年特色项目的优势,在这基础上,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目标及要求,由校校有特色这一优势向校本课程建设提升。

⑷整体结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是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但一个学校不一定是完整的,因此要发挥全区优势,各校之间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全区形成一个整体。

4.区域性“推进”机制

⑴学习型组织机制:A.建立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系统;B.建立以反思为基础的学习系统;C.建立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学习系统。

⑵激励评价机制。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是这样。要根据拱墅区实际,研究并拟订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制度与机制,帮助指导学校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建立或制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条例。例如:与评优评奖挂钩,对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有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等。

推广措施。推广典型的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包括召开全区性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编印《校本课程建设简报》(或《情况交流简报》),树立典型并总结其经验加以推广等。

⑶保障机制。主要是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如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可能需要教学场地(所)的改造、设备的添置、教学手段的更新及学具的研究与开发等),经费投入的保障等,另外还应给教师以一定的开发空间与时间的保障等,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创设条件。

四、研究的过程安排

1.本课题拟分三个分阶段,约3年时间,即: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9月。

2.具体操作过程:

⑴准备阶段:(2002年10月~2003年3月)

A.组织准备:成立区、校两级课改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各校建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健全课程管理网络机构。

B.思想准备:各校总结反思前几年特色教育的经验,发掘、发挥各校原有优势;分析评估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问卷调查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或调查学校自身发展目标,指导各校形成校本课程目标与基本框架。

⑵实施阶段(2003年4月~2005年4月)

按预定的思路与策略设想进入操作状态。

A.召开会议,交流各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思路与基本框架。(2003年3月中旬)

B.审议各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2003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