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6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道家五行 哲学根底 五行学说
第一页,共59页。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和现象 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互 相制约关系来阐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互 相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
古代哲学思想。
主要内容 第二页,共59页。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含义 五行的特性
适用于肝郁脾虚病证。
临床表现
第五十二页,共59页。
培土制水法
是通过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 又称健脾温肾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临床表现
第五十三页,共59页。
佐金平木法 是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 的一种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 肺气清肃之“木火刑金〞证。 临床表现
第十五页,共59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第十六页,共59页。
五行相生、相克
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克,即抑制、制约之意。 相生,是指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 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第十七页,共59页。
五行相克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抑制。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者〞和“我克者〞
第三十七页,共59页。
说明脏腑脏有病
病传至心 — 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 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 相乘
病传至肺 — 相侮
子病及母 侮
母病及子 乘
第三十八页,共59页。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 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 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五行学说讲义

五行学说讲义

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此表的内容常以各种形式的考试题出现,应当熟记)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木肝胆目筋怒呼握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土脾胃口肉思歌哕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五行之中,其特性为“炎上”的是A.木B.金C.火D.水E.土『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定义: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构成: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五行学说结果: 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意义:①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定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历史沿革:五行一词最见于《尚书》。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意义:①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②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特性1.“木日曲直”直译: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日炎上”直译: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

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引申为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直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如何利用五行学说改善个人时间管理

如何利用五行学说改善个人时间管理

如何利用五行学说改善个人时间管理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对于有效地管理时间而言,五行学说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将时间和事物划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我们可以应用这些元素的特性来优化时间管理。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五行学说改善个人时间管理。

一、木(计划)木是五行学说中代表成长、发展和创新的元素。

在时间管理中,木象征着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能力。

首先,明确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并确保它们明确、可量化和实现性的。

然后,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每天的任务和活动。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保持专注并有效地利用时间。

二、火(动力)火代表着活力、热情和动力。

在时间管理中,火的特性可以激励我们积极地投入并保持高效率。

要保持火的能量,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设置奖励机制:为自己设定小的奖励,当你完成一项任务或目标时,给自己一些小的奖励。

这将增加你的动力和工作的乐趣。

2.与他人分享目标:告诉他人你的目标,让他们监督你的进展。

这种公开承诺将增加你的责任感,并激励你更加努力地实现目标。

3.寻找激励:在你的工作环境中,寻找激励的音乐、图片或名言。

这些可以帮助你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动力。

三、土(集中力)土代表着稳定、可靠和集中力。

在时间管理中,土的特质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和保持专注。

以下是一些提高集中力的方法:1.创造一个专注的环境:找一个安静、整洁的地方,远离任何干扰,并确保你的工作空间整洁有序。

2.分解任务:将大的任务拆分为小的子任务,每次专注于完成一个子任务。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并逐步完成整个任务。

3.做时间表:将你的任务和活动安排在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上,这样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你需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避免不必要的中断和浪费时间的情况发生。

四、金(优先级)金代表着分析、决策和优先级。

在时间管理中,金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事物的重要性,并合理安排时间。

以下是一些提高优先级管理的方法:1.制定优先级列表:列出所有的任务和活动,并根据它们的紧急性和重要性进行排序。

中医基础知识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当五行不能维持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

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可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

五行学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其内容如下:五行与人体、情志、季节、方位对应表五行的生克(1)相生:木----火----土-----金-----水------木(2)相克:金----木----土-----水-----火------金(3)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其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乘是超过了正常制约,克制太过而成为病害。

(4)相侮:侮是恃强凌弱,相侮是反克,与相克的顺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

为病理状态下的异常现象。

(5)子病犯母,母病及子:①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

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其临床表现在肾,则为肾阴不足,多见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在肝,则为肝之阴血不足,多见眩晕、消瘦、乏力、肢体麻木,或手足蠕动,甚则震颤抽掣等。

阴虚生内热,故亦现低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

现水不生木,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

由于相生的关系,病情虽有发展,但互相滋生作用不绝,病情较轻。

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有升无降,最终导致心肝火旺。

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到五种基本元素或者说“五行”中,分别是金、木、水、火和土。

五行学说包括以下内容:
1.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之间存在一种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

2.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之间存在一种相克的关系,即某种元素可以克制另一种元素。

3. 五行运行规律:五行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通过互相制约来维持宇宙的稳定运行。

4. 五行与人体健康: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行之间的平衡息息相关,不同的五行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器官、组织和身体功能,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平衡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5. 五行与八卦:五行学说与八卦图密切相关,通过将五行和八卦进行组合,可以推演出丰富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被运用于命理学、风水学、医学等方面。

总体而言,五行学说是观察和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一种理论框架,通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和平衡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内在联系与运行规律。

五行学说及应用

五行学说及应用

五行学说及应用五行(Five Phases ),指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

在中医学中,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的基本特征如下: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土:承载、生化、受纳;金:清洁、肃降、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行和五脏等的对应关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医疗实践证明,怒可以伤肝,肝病患者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的穴位,能收到效果。

二是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乘、相侮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

《类经》:“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学说,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五行学说详解

五行学说详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马淑然写在课前的话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掌握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容以及五行学说在人体中医藏象中的应用,以及其中相关联系。

一、基本概念(一)定义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运动、变化的意思。

五行学说就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抽象的属性来分析归纳认识自然界当中所有事物和现象当中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来说明物质世界变化根源的一种理论和学说。

(二)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原义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曰炎上,指火具有炎热升腾的作用,引申为自然界事物中凡是具有温热上升这样的特点事物或现象。

土曰稼穑,稼,播种。

穑,收获。

土曰稼穑是指的土的特点能播种又能收获,后引申为凡是具有收纳升华承载这样的特性事物现象。

因此说“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

金曰从革,革,变革,变化。

后世引申为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这样的特点事物和现象。

水曰润下,水的特点是滋润、向下,后延伸为寒冷、滋润、下降这个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我们是怎样将大自然中的万物,或者是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五行分类的呢?(一)五行归类用五行对自然界的万世万物进行归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取象比类方,另一种叫做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是指根据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与五行属性的相似性而划分不同类别的方法。

推演络绎法是指根据某事物与五行的相关性,间接推论另一些事物也与五行具有相关性的方法。

取象比类法,如日出东方和日落西方,日出东方是和木的升华条达的特点类似,所以东方属木,而日落于西方,这个日落于西方是和金的肃降特点相类似,所以西方属金。

而南方和北方这两个方位的五行属性正如水和火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的润下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温热升腾的特点类似,故归属于火。

第2章第2节五行学说

第2章第2节五行学说

(克) (克)
(克) (克)





五行相克次序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 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 我“所胜”。《内经》中称相克关系为“所胜”与“所不 胜”关系。如以“火”行为例,因水克火,故水为火之所 不胜(克我者);因火克金,故金为火之所胜(我克者)。
五行相乘相侮原因及规律
木气有余
侮所不胜 制己所胜 (木旺侮金) (木旺乘土)
克我
我克



所不胜
所胜
正常相克关系
木气不及
所不胜侮而乘 己所胜轻而侮 (木虚金乘) (木虚土侮)
克我
我克



所不胜
所胜
正常相克关系
子母相及
及、至、到,此是连累、影响的意思。子母相及, 又称子母相犯,是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 引起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及子 (母病及子) 和子及母 (子病及母) 两个方面。
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相生
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具有依次递相资生、助长、 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 “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 子,《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因此,五行相 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
因此,必须是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 (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 相对平衡协调与发展变化。
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火 生土,土生金,火克金;土生金,金生水,土克 水;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水生木,木生火, 水克火。

五行学说:最经典最全面的诠释(果断收藏)

五行学说:最经典最全面的诠释(果断收藏)

五行学说:最经典最全面的诠释(果断收藏)五行学说所谓“五行”,即五种物质的运动。

《尚书》有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因而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就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其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于是这种关系被用来阐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的。

五行的推演和归类:五行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

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作用和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脾属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

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由此还可以看出,属于同类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性。

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即方位的东方与自然的风,木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因而五行说又是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基础。

将事物以五行的特性归类推演,把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归纳进五行系统。

就人体来说,也是如此。

将各种组织以功能为单位,归结为以五脏为核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充分说明了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请注意:与重结构分析的西方实证医学不同,中医强调的是对象的整体功能,因而有此形象的比喻。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行学说详细讲解

五行学说详细讲解

五行学说详细讲解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构成的。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形成了世界万物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将详细讲解五行学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五行概念1. 木:象征生长、扩张、发展和生命力。

2. 火:象征热情、创造、活力和光明。

3. 土:象征稳定、安全、保护和孕育。

4. 金:象征收敛、厚重、坚韧和财富。

5. 水:象征流动、柔顺、清凉和智慧。

二、五行相互制约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即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表示一种元素向另一种元素转化的过程,相克则表示某些元素之间会互相抑制。

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下:1.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三、五行相互促进五行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即相生相助。

五行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如下:1. 木助火,火助土,土助金,金助水,水助木。

2. 木水相济,水火相济,火金相济,金土相济,土木相济。

四、五行与人体健康五行学说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五行与人体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人的五脏内脏分别与五个元素相应,分别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如果五行元素不平衡,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五行及其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用于中医、风水、占卜等领域,还被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等现代学科中。

五行学说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并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五行学说 ppt课件

五行学说 ppt课件
至此,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发生了 变化,但变化的结果在五行系统的整 体是(0),即稳定不变。
0 0

+ ++
++
五行学说
(二)五行的乘侮、母子相及
——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⒈五行相乘
⑴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 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⑵规律:
⑶原因:太过、不及 太过所致相乘:如木旺乘土 不及所致相乘:如土虚木乘
五行学说
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生的联系。
五行学说
相克: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羽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唾 恐 呻 胱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二)五行的乘侮、母子相及
——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
——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⒈五行相生
⑴含义:是指木、火、土、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木曰曲直
引申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土爰稼穑
引申
生化、承载、受纳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金曰从革
引申
沉降、肃杀、收敛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水曰润下
引申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 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制约作用。在人 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关地共处 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维持人体的动 态平衡,推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
•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 •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
就能够却病延年。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指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行,是 指运动变化。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 五行的最初含义与“五材”有关,即木、火、土、金、水五种人类生 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
•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个人端庄、良好的仪容和恰当的修饰, 既能体现自尊自爱, 又能表示对 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所以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仪容礼仪越 来越重视。 真正意义上的仪容美, 应当是上述三个方面的高度统一。 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都会使仪容美失之偏颇。 要做到仪容美, 必 须高度注意仪容修饰。
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 “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
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 (二)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古代医家运用五行学说,对人体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与 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 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阐述 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表11。

五行学说- 五脏六腑

五行学说- 五脏六腑

五行学说- 五脏六腑五行学说是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五窍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五志肝: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

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

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肾:恐则伤肾,惊吓刺激肾功能,膀胱内气功能不好,您就说:吓得屁滚尿流.五味肝功能不好的人少吃酸的,美味不可多用.心脏功能不全的人少吃苦的,苦味入心,苦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动.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甜食,甜味入脾,影响消化.肺脏功能不强的人少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入肺.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咸的,咸味入肾,咸味过重伤肾,美味不可多用.五色肝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青.心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红(高血压的人脸色发红)脾胃不和的人脸色发黄,无光泽.肺脏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白(结核的病人过午发烧,脸色发红)肾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黑,因为肾过滤毒素的.如肾脏不好,毒素虑不出去,反射到脸上,所以脸色黑.人体的坐、卧、站、走、看、思六种本能,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影响健康。

久坐伤肉:长坐不动,血液停滞,会使臀部以及下肢肌肉纤维萎缩,引起肌肉伸缩无力。

五行学说重点总结

五行学说重点总结

五行学说重点总结1.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五行的特性⑴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⑵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⑶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⑷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引申义: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⑸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4.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5.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

顺序: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6.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资助、又相互制约和约束,以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

五行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

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7.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木亢乘土等;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生相乘,如土虚木乘等。

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8.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二: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相侮,如木亢侮金等;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一、简介五行学说,又称为五行八卦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对自然界万物运行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以五行(木、火、土、金、水)和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符号为基础,以阐述宇宙和人类的变化、相互关系、相生相克、互相制约等为核心内容。

二、五行的含义五行(Wood, Fire, Earth, Metal, Water)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描述自然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它们代表着相对应的五种属性和能量,分别为木、火、土、金、水。

2.1 木(Wood)木属性代表生长、扩张和发展的力量。

它象征着春季、东方、绿色和向上的方向。

在五行学说中,木能生火而制土,克制土元素。

2.2 火(Fire)火属性代表活力、激情和热情。

火象征着夏季、南方、红色和向上的方向。

在五行学说中,火能燃木而制金,克制金元素。

2.3 土(Earth)土属性代表稳定、坚固和承载的力量。

土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中央、黄色和平衡。

在五行学说中,土能生金而制水,克制水元素。

2.4 金(Metal)金属性代表坚强、清理和收敛的力量。

金象征着秋季、西方、白色和向下的方向。

在五行学说中,金能收土而制木,克制木元素。

水属性代表流动、温柔和可塑性的力量。

水象征着冬季、北方、黑色和向下的方向。

在五行学说中,水能熄火而制土,克制火元素。

三、八卦的含义八卦(Eight Trigrams)由阴阳两条横线组成,每一条横线可以是阴(一实心线)或阳(两个实心线)。

这八个卦象分别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3.1 乾(Qian)乾卦为八卦中最纯阳的卦象,代表着天或父。

它象征着刚健、浩大和创造的力量。

3.2 兑(Dui)兑卦为八卦中次纯阳的卦象,代表着泽或少女。

它象征着表达、亲和力和和谐的力量。

3.3 离(Li)离卦为八卦中中纯阳的卦象,代表着火或中女。

它象征着热情、活力和照明的力量。

3.4 震(Zhen)震卦为八卦中最旺盛的卦象,代表着雷或长男。

七情疗法--五行学说

七情疗法--五行学说

七情疗法--五行学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的形成对五行学说的形成,古今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无定论。

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外学术界还在关注的课题之一。

纵观历代学者所论,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观点:1.五方说人类空间意识的起源基础是方位观念。

一般认为殷商时代已有了五方观念,甲骨文虽没有明确的五方概念,但对于四方及四方风的记述已经很明确,殷人把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举,用五方总括整个空间方位。

空间方位的划分,在古代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它意味着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混沌生活状态,第一次把自己的生存放在一个规则的、有意义的文化背景之中,把自己的思维、认识确定在有条不紊的空间系统中,使一切客体对象都能在这个系统中秩序化、结构化。

因此,五方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作为一种原型模式,规定、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形成五方分类配位信仰,此为五行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五季说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

”《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均认为五行是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而创立。

五行的本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

《管子·五行》载五行历遗义,将一年 365日分为五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重构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依次流转。

班固《白虎通德论》指出:“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

”也认为五行就是五个时节。

3.五星说上古时代,星相知识较为普及,所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顾炎武《日知录·天文》)。

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肉眼可观察到的水、金、火、木、土五星有规律的运动,此五星又称为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认为五星是五行的根源,而且五星在宇宙中的运动规律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汉书·艺文志》所说:“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

”“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

”西汉末的纬书《河图括地象》说:“天有五行,地有五岳。

”即相对于地上五座大山来说,天上有五大行星即五行,五行的初义就是指五星的运行。

4.五材说五材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生产生活必需的具体物质。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又如《尚书·洪范》注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更具体地表述了五行为人们生活、生产所必需的思想。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国语·鲁语》说:“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

”其中所说的“五行”,就是指五材。

《国语·郑语》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即金、木、水、火与土发生关系,土是中心,由此而生成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五材则成为构成其他物品的最基本的五种元素。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记载了五行的名称、次序、性质和作用,但没有涉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孔颖达注则指出:“(五材)言五者,多有才干也。

谓之五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

”可见由“五材”易名为五行,实现了由实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从而标志着五行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

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才可以作为归纳自然社会万物万象的模型。

春秋以后,古代思想家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逐渐确立了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克又相生的内在联系。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能灭火,金能伐木等现象,从中认识到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如《左传》中多次提到“火胜金”、“水胜火”。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明确指出了五种自然物质的相胜关系。

对五行相生关系,先秦著作中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古人对四时气候及物候运转规律的认识来看,当时已具备五行相生次序的概念。

认识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将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界乃至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人类领会世界的基本知性形式,而时间观和空间观最直观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历法。

历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时空观就是先民们仰观俯察、理解宇宙、经纬天地、领会历史的基础,天文定五方,历法分四时,五方、四时就成为五行分类体系的基本图式。

而五行相生,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自然节律,五行相克则反映了五行体系中相对方位的对立关系,《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盛也。

”由此可见,原始天文学和历法月令制度,才是五行学说真正的文化源头和知识原型。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认识和分析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

其主要理论包括五行的概念与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以及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含有运动变化之义。

随着古人对五行认识的不断深化,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被淡化,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五行的特性被抽象出来,并作为分析、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进而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某方面相同、相近、相似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归于五行之中。

这样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种事物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

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屈伸自如等现象,引申为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特征。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指植物播种;“穑”,指庄稼收获。

土地可供人类从事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引伸为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征。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先民对土的认识比较深刻,因而也就特别重视,故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

金的“从革”特性,来自对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物的认识。

《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

”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综上所述,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人们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具体观察,但经归纳和抽象以后的五行特性及其运用,已经不再是原来所指的具体事物,而具有更广泛、更抽象的涵义。

(二)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对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取象比类法取象比类,是指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然后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的方法。

如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木;若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等等。

以方位配五行为例:旭日东升,有似木性升发,故东方属木;南方气候炎热,有似火性炎上,故南方属火;日落西方,有似金性沉降,故西方属金;北方气候寒冷,有似水性寒凉,故北方属水;中央管辖四方,有似“土辖四方”,故中央属土。

以季节配五行为例:春季草木萌发,蛰虫复醒,生机盎然,有似木之特性,故归属于木;夏季赤日炎炎,地气升腾,生态繁盛,有似火之特性,故归属于火;农历六月古人称为长夏,此时温度高、湿度大,是许多植物结果的关键时期,有似土性生化,故长夏归属于土;秋风一起,万物萧疏,生机潜降,有似金之特性,故归属于金;冬季严寒,蛰虫深藏,有似水之特性,故归属于水。

从上述举例可见,取象比类是以事物相对突出的特点、特征与五行特性相类比而得出的推断,因而这种归类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有时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所以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推演络绎法推演络绎法,是根据已知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之五行属性的方法。

自然界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谷以及人体的五体、五官、五志等的五行属性,大多以此法推演而定。

以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为例:春季属木,风为春之主气,故风亦属木;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燥亦属金;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之主气,故湿亦属土冬季属水,寒为冬季之主气,故寒亦属水。

以人体为例: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由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同理,心属火,而心合小肠、主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由此推演络绎小肠、脉、面、舌也属火;其他以此类推。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抽象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划分为五类,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同时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属性,将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心身功能活动,归类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并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联系,形成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五行整体结构系统。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递相资生,循环不休。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其中“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