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实验4.doc

合集下载

计算机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实验目的:(1)通过微程序的编制、装入、执行,验证微程序控制器控制的工作方法。

观察微程序的运行过程,为进行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做准备。

(2)通过实验分析简单模型机结构,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

(3)深入了解计算机各种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控制器的组成,指令系统微程序设计的具体知识,通过在简单模型计算机基础上设计新的5条机器指令,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机器指令理解,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模型计算机机器指令的能力。

二、实验说明:要进行这项大型实验,必须清楚地懂得:(1)模型机的功能部件及其连接关系;(2)模型机每个功能部件的功能与具体组成;(3)模型机支持的指令格式;(4)模型机的微指令格式;(5)已实现的典型指令的执行实例,即相应的微指令与其执行次序的安排与衔接;三、实验内容:(1)完成总线数据传输控制实验。

(2)完成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3)完成机器指令设计实验。

可选择其中一项任务任务之一:在模型机上实现以下功能:a)每次输入2个数,将这2 个数相加,其和依次存入存储器地址为20H开始的3个单元,并送LED显示输出,以上操作循环执行3次后停机。

b)其中:设R0为循环计数器、R1为累加器、R2为变址寄存器,Ri就是R2c)INPUT DEVICE和OUTPUT DEVICE的端口地址皆为00H。

任务之二:在模型机上实现以下功能:对输入开关上的数据和存储器某一单元中的数据进行加法操作,结果累计在存储器某一单元中,当累计值大于256时转而进行减法操作,即把此存储器单元中的值减去输入开关上的数据,结果送同一存储器单元,当操作结果小于0时再转而进行加法操作,使用显示灯上出现数据连续加,然后连续减,减到0时再连续加。

这样连续加民、减直到拔动CLR结束程序运行为止。

任务之三:1、分析手动装入程序代码时,为什么必须要在微地址显示灯显示“”时,才从开关上置入指令代码?同时,在手动校验时,为什么只有当微地址显示灯显示“”时,发光管上显示的内容才是内存的数据?2、若将OUT指令的操作码改为0101,则微程序必须做什么样的修改?3、在微程序流程图上,最多还可以添加几条机器指令?四、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各指导书中的实验数据的结果、分析和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目录一、程序设计 (1)1、程序设计目的 (1)2、程序设计基本原理 (1)二、课程设计任务及分析 (6)三、设计原理 (7)1、机器指令 (7)2、微程序流程图 (9)3、微指令代码 (10)4、课程设计实现步骤 (11)四、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15)五、实验设计小结 (15)六、参考文献 (15)一、程序设计1、程序设计目的(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使用简单模型机和复杂模型机的部分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3)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4)掌握微程序的编写、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5)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机组成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微程序计算机中指令和微指令的编码方法,深入理解机器指令在计算机中的运行过程。

2、程序设计基本原理(1)实验模型机结构[1] 运算器单元(ALU UINT)运算器单元由以下部分构成:两片74LS181构成了并-串型8位ALU;两个8位寄存器DR1和DR2为暂存工作寄存器,保存参数或中间运算结果。

ALU的S0~S3为运算控制端,Cn为最低进位输入,M为状态控制端。

ALU的输出通过三态门74LS245连到数据总线上,由ALU-B控制该三态门。

[2] 寄存器堆单元(REG UNIT)该部分由3片8位寄存器R0、R1、R2组成,它们用来保存操作数用中间运算结构等。

三个寄存器的输入输出均以连入数据总线,由LDRi和RS-B根据机器指令进行选通。

[3] 指令寄存器单元(INS UNIT)指令寄存器单元中指令寄存器(IR)构成模型机时用它作为指令译码电路的输入,实现程序的跳转,由LDIR控制其选通。

[4] 时序电路单元(STATE UNIT)用于输出连续或单个方波信号,来控制机器的运行。

计组实验课程设计

计组实验课程设计

计组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基本硬件组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2. 学生能掌握实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电路设计、编程调试等,并了解其在计组实验中的应用。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实验技能,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计组实验的电路设计、编程调试等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报告、口头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实验课程,认识到计算机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大学二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欲望。

教学要求分析:课程要求教师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计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建立整体概念。

教学内容: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等硬件组件的原理与功能。

2. 实验原理与技术:讲解实验涉及的关键技术,如数字电路设计、编程调试等。

教学内容:数字电路设计基础、Verilog HDL语言、编程调试方法等。

3. 实验项目设计与实施: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教学内容:算术逻辑单元(ALU)设计、存储器设计、CPU设计等实验项目。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录⼀、课程设计⽬标 (3)⼆、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3)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3)四、课程设计的要求 (5)五、实验详细设计 (5)1.统计⽂件中各字母出现的频率 (5)2.⽤递归计算50以内Fibonacci 数, 以⼗进制数输出 (9)3.虚拟平台模拟机实验 (11)六、使⽤说明 (19)七、总结与⼼得体会 (19)⼋、参考⽂献 (20)九、附录 (20)1.字符统计.asm (20)2.斐波那契数(⼩于50).asm (29)⼀、课程设计⽬标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综合运⽤所学过的计算机原理与汇编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软硬件开发⽔平,为今后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的⽬的和要求:1、使学⽣巩固和加强《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2、使学⽣掌握汇编语⾔程序设计的⽅法及编程技巧,正确编写程序。

3、使学⽣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并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法。

4、使学⽣养成规范书写报告⽂档的能⼒,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5、通过查阅⼿册和⽂献资料,培养学⽣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认真查阅资料,独⽴完成设计任务,每道题都必须上机通过。

2、编写预习报告,写好代码,上机调试。

3、独⽴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调试程序的能⼒。

4、按时完成课程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1、给定⼀个英⽂ASCII码⽂件,统计⽂件中英⽂字母的频率,以⼗进制形式输出。

2、⽤递归计算50以内Fibonacci 数, 以⼗进制数输出.3、虚拟平台的模型机实验,具体要求如下:1)选择实验设备,将所需要的组件从组件列表中拖到实验设计流程栏中2)搭建实验流程:根据原理图1和电路图(见附件),将已选择的组件进⾏连线。

3)输⼊机器指令:选择菜单中的“⼯具”,再选择“模型机调试”,在指令输⼊窗⼝中输⼊如下指令:00000000000100000000100100100000000010110011000000001011010000000000000000000001本实验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如下:4)这⾥做的是个加法运算,第⼀个加数已经存⼊到内存的0000 1010单元中,第⼆个加数是需要⼿⼯输⼊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范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范文

长治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设计一台性能简单的计算机系别:计算机系专业:计科1101班组别:第三组学生姓名: 学号:起止日期: 2013年7月4日~ 2013年7月10日****:***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二、设计要求 ----------------------------------------1三、设计的方法及过程---------------------------------23.1整机设计 --------------------------------------23.1.1 根据设计要求正确设置正确设置多路开关-------23.1.2操作控制信号及其实现方式-------------------23.1.3根据接线表画出整机的线路图-----------------2 3.2.设计指令系统----------------------------------3 3.3.设计微指令及指令的微程序----------------------43.3.1设计微地址 --------------------------------4 3.3.2写出指令的执行流程-------------------------3 3.3.3编写指令的微程序---------------------------53.4.编写并执行应用程序----------------------------8四、心得体会-----------------------------------------7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更清楚地理解下列基本概念:(1)计算机的硬件基本组成;(2)计算机中机器指令的设计;(3)计算机中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4)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5)微指令的格式设计原理;二设计要求题一研制以台性能如下的实验计算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目录一.实验计算机设计11.整机逻辑框图设计12.指令系统的设计23.微操作控制部件的设计54.设计组装实验计算机接线表135.编写调试程序14二.实验计算机的组装14三.实验计算机的调试151.调试前准备152.程序调试过程163.程序调试结果164.出错和故障分析16四.心得体会17五.参考文献17题目研制一台多累加器的计算机一实验计算机设计1.整机逻辑框图设计此模型机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1.运算器又是有299,74LS181完成控制信号功能的算逻部件,暂存器LDR1,LDR2,及三个通用寄存器R0,R1,R2等组成。

2.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时序电路、控制存储器及相应的译码电路组成。

3.存储器RAM是通过CE和W/R两个微命令来完成数据和程序的的存放功能的。

4输入设备是由置数开关SW控制完成的。

5.输出设备有两位LED数码管和W/R控制完成的LR0LR1LR2寄存器AxBxCxR0-GR1-GR2-G数据总线(D_BUS)ALU-GALUMCNS3S2S1S0暂存器LT1暂存器LT2LDR1LDR2移位寄存器MS1S0G-299输入设备DIJ-G微控器脉冲源及时序指令寄存器LDIR图中所有控制信号LPCPC-G程序计数器LOADLAR地址寄存器存储器6116CEWE输出设备D-GW/RCPU图1整机的逻辑框图图1-1中运算器ALU由U7--U10四片74LS181构成,暂存器1由U3、U4两片74LS273构成,暂存器2由U5、U6两片74LS273构成。

微控器部分控存由U13--U15三片2816构成。

除此之外,CPU的其他部分都由EP1K10集成。

存储器部分由两片6116构成16位存储器,地址总线只有低八位有效,因而其存储空间为00H--FFH。

输出设备由底板上的四个LED数码管及其译码、驱动构成,当D-G和W/R均为低电平时将数据总线的数据送入数码管显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学时:1周/人课程编号:学分:1课程总学时:30 实验周学时:2课程总学分:1适用专业及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年级课程负责人:大纲主撰人:XXX编写日期:2003年12月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设计的学习,利用先进的EDA设计手段,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会QuartusII的使用、层次化设计方法、多路开关,逻辑运算部件,移位器设计、微程序控制的运算器设计、微程序控制的存储器设计、简单计算机的设计,从而巩固课堂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每个同学必须将自己做的内容以PPT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提交一份纸质的实验报告和电子文档。

二、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业、科研、生产、其他。

三、考核办法1. 同学们在实验前应该认真准备实验,根据实验讲义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写出实验报告,带到实验现场。

2.QuartusII的使用在本次实验中,学会QuartusII软件的使用,然后利用此系统完成:〈1〉一位全加器设计〈2〉并行八位寄存器设计下载到实验箱上,在实验箱上验证。

评分细则:参加实验: 0.2分完成实验报告: 0.2分完成一位全加器设计: 0.3分完成八位并行寄存器设计:0.3分3.层次化设计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学会层次化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完成:〈1〉同步二进制计数器〈2〉多位二进制加法器下载到实验箱上,在实验箱上验证评分细则:参加实验: 0.2分完成实验报告: 0.2分完成同步二进制计数器 0.3分完成多位二进制加法器 0.3分4.复杂模型机设计利用TD-CMA平台,设计一套完整的指令系统,并下载到实验平台进行验证。

评分细则:参加实验: 0.3分完成实验报告: 0.3分完成所要求的复杂模型机设计 0.45分正确进行操作并回答问题 0.45分5.微程序控制器设计设计一个微程序控制器,并能在TD-CMA平台上进行验证。

0813022057 施磊磊 计082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

0813022057  施磊磊 计082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课题名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班级计082姓名施磊磊学号 **********指导教师顾晖日期 2011.1.10 ~ 2011.1.14一、设计目的1、融会贯通教材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经阿什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和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二、设计内容1、根据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设计图,在QUARTUS II环境下仿真调试成功。

3、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包括:(1)总框图(数据通路图);(2)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3)微程序流程图;(4)微程序代码表;(5)设计说明书;(6)工作小结。

三、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1、数据格式数据字规定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法,字长8位,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其格式如下:7 6 5 4 3 2 1 02、指令格式本实验设计使用5条机器指令,其格式与功能说明如下:7 6 5 4 3 2 1 0INADDSTAOUTJMPIN指令为单字长(字长为8bits)指令,其功能是将数据开关的8位数据输入到R0寄存器。

ADD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将R0寄存器的内容与内存中地址为A的数相加,结果存放在R0寄存器中。

STA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将R0寄存器中的内容存储到以第二个字为地址的内存单元中。

OUT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将内存中以第二个字为地址的内存单元中的数据读出到数据总线,显示之。

JMP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程序无条件转移到第二个字指定的内存单元地址。

计算机组成原理TEC-4实验手册(含实验步骤)完整6个实验-三个程序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TEC-4实验手册(含实验步骤)完整6个实验-三个程序设计
7.地址寄存器AR1和AR2
地址寄存器AR1(U37)和AR2(U27、U28)提供双端口存储器的地址。AR1是1片GAL22V10,具有加1功能,提供双端口存储器左端口的地址。AR1从数据总线DBUS接收数据。AR1的控制信号是LDAR1和AR1_INC。当AR1_INC = 1时,在T4的上升沿,AR1的值加1;当LDAR1 = 1时,在T4的上升沿,将数据总线DBUS的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AR1。AR2由2片74HC298组成,有两个数据输入端,一个来自程序计数器PC,另一个来自数据总线DBUS。AR2的控制信号是LDAR2和M3。M3选择数据来源,当M3 = 1时,选中数据总线DBUS;当M3 = 0时,选中程序计数器PC。LDAR2控制何时接收地址,当LDAR2 = 1时,在T2的下降沿将选中的数据源上的数据打入AR2。
一、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特点
1.计算机模型简单、实用,运算器数据通路、控制器、控制台各部分划分清晰。
2.计算机模型采用了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双总线体制,能够实现流水控制。
3.控制器有微程序控制器或者硬布线控制器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流水和非流水两种方案。
4.寄存器堆由1片ispLSI1016组成,运算器由1片ispLSI1024组成,设计新颖。
1.运算器ALU
运算器ALU由一片ispLSI1024(U47)组成,在选择端S2、S1、S0控制下,对数据A和B进行加、减、与、直通、乘五种运算,功能如下:
表1运算器功能表
选择
操作
S2
S1
S0
0
0
0
A & B
0
0
1
A & A(直通)
0
1
0
A + B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1. 寄存器五、实验总结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连接和操作,对通用寄存器组进行了数据的写入和读出,两组数据完全对照,得到了预期效果,说明了存入数据的正确性,在整个过程中也对寄存器组的构成和硬件电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 运算器五、实验总结基本熟悉了整个实验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了该实验装置按功能分成几大区,学会何时操作各种开关、按键。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掌握了运算器工作原理,熟悉了算术/逻辑运算的运算过程以及控制这种运算的方法,了解了进位对算术与逻辑运算结果的影响,对时序是如何起作用的没太弄清楚,相信随着后续实验的进行一定会搞清楚的3。

存储器五、实验总结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器材设备元件,按照给定步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向静态RAM中写入数据并读出数据,在INPUT单元输入数并存入地址寄存器,再向相应的地址单元存入数,验证读出数据时,只需再INPUT单元输入想要读出单元的地址,再通过片选端CE读出存储单元内的数据,其中We=0是控制写端,WE=1控制读,CE低电平有效。

实验过程遇到一些问题,对实验内容不是很熟,有待提高。

4.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一个简单CPU的组成原理.(2)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3)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要实现一个简单的CPU,并且在此CPU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CPU 由运算器(ALU)、微程序控制器(MC)、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组成,如图5-1—1 所示。

这个CPU 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就具备了执行机器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CPU 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还需要在该CPU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说明书《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实现(五)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夏晶晶 班级 M 计算机101 学号1051401122指导教师花小朋完成日期2013年6月21日目录1 课程设计目的 (2)2 课程设计容与要求 (2)2.1课程设计的容 (2)2.2 课程设计的要求 (2)3 实现方法 (2)3.1 系统目标 (2)3.2 主体设计 (4)3.2.1 主窗体的设计 (4)3.2.2 定点整数真值还原窗体的设计 (6)3.2.3 定点整数单符号位补码加减法 (8)3.2.4 定点整数的原码乘法 (10)3.2.5 浮点数的加减运算 (12)4 设计小结 (13)参考文献 (13)1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容、完成所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旨在深化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基本知识,进一步领会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一些算法,并进行具体实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 课程设计容与要求2.1课程设计的容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实现(五)2.2 课程设计的要求能够实现机器数的真值还原(定点整数)、定点整数的单符号位补码加减运算、定点整数的原码乘法运算和浮点数的加减运算。

3 实现方法3.1 系统目标本程序含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分别能够实现如设计容所设计的功能。

共有5个类,各类之间的关系如图3-1所示:系统流程图:3.2 主体设计3.2.1 主窗体的设计程序菜单需要在输入口令正确后方可使用,若口令输入错误需给出重新输入口令的提示,三次口令输入错误则禁止使用。

登陆算法的流程图:输入密码判断密码计数器减1激活菜单栏隐藏登陆显示欢迎界面弹出错误窗口判断计数器值是否大于零结束开始3.2.2 定点整数真值还原窗体的设计选择主窗体中“机器数的真值还原(定点整数)”时进入下图所示的窗体。

在上面的窗体中按“输入”按扭时,将输入焦点设置为最上面的一个文本框上。

输入一个机器数(如10001000)后,按“原->真值”、“反->真值”、“补->真值”或“移->真值”按扭中的任一个后,将在第二文本框中显示对应操作的结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该实验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来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本实验报告将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的分析和讨论。

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学习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的软件工具。

2. 实验环境:本实验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如下:- 硬件环境:一台支持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计算机;- 软件环境: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的软件工具,如Xilinx ISE、ModelSim等。

3. 实验步骤:本实验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1 系统需求分析在设计计算机系统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包括指令集、寄存器、运算单元等。

3.2 系统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设计。

设计包括指令集的设计、寄存器的设计、运算单元的设计等。

3.3 系统实现在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的实现。

具体步骤包括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进行电路设计,使用Xilinx ISE进行逻辑综合和布局布线,最终生成bit文件。

3.4 系统测试在系统实现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测试。

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功能测试主要是验证系统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常工作;性能测试主要是测试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运行速度、吞吐量等。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指令集:支持基本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寄存器:包括通用寄存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等;- 运算单元: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控制单元。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包括计算机的结构,功能,性能,介绍CPU,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系统,及这些部件之间的工作关系。

二、课程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计算机的概念、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2.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包括CPU,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系统,以及这些部件之间的工作关系。

3. 掌握主要软件技术,包括汇编语言,编译语言,操作系统等。

三、内容安排
本课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的构成,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2. CPU:架构、指令集、运算法则和程序控制。

3. 存储器:存储器的类型、特性和性能。

4. 总线:总线的结构、架构及特点。

5. 输入输出系统: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结构、设备接口、通信协议。

6.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基本语法,程序编写及调试。

7. 编译语言程序设计:编译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语言、数据结构、程序编写及调试。

8. 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概念、基本功能结构,虚拟存储器,任务调度,工作管理,系统文件管理等。

四、课程评价
课程主要采用学习报告、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计算机组成原理组成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组成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组成课程设计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中央处理器--微程序控制器设计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2012级4班设计者:指导教师:吴戴明设计时间:目录一、课题分析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课和几次实验的学习,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完成由基本单元电路构成一台基本模型机,再经过调试指令和模型机使其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正常工作控制信号。

在设计基本模型机的实验基础上,完成这次的课程设计。

这次的课程设计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条微程序。

、设计目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后续设计性课程,通过设计一台模型计算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计算机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设计任务设计一个8位模型计算机系统,包括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存储器,简单输入/输出接口和设备。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实验系统上搭建模型计算机系统,完成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调试任务,并用所设计的指令系统编写一个实现简单功能的程序,在搭建的模型机系统上输入、调试和运行程序。

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完善所设计的模型机系统方案和电路图,写出完整的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分析基于我们对简单和复杂模型机的理解和实验,我们对课程设计分析1.3.1、课题设计准备⑴、确定设计目标确定所设计计算机的功能和用途。

⑵、确定指令系统确定数据的表示格式、位数、指令的编码、类型、需要设计哪些指令及使用的寻址方式。

确定相对应指令所包含的微操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央处理器--微程序控制器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央处理器--微程序控制器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一、设计思路按照要求设计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

从而可以想到如下指令: (1)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XRD ::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定外设读数据。

EMWR EMWR:: 程序存储器EM 写信号。

写信号。

EMRD EMRD:: 程序存储器EM 读信号。

读信号。

PCOE PCOE:: 将程序计数器PC 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 上。

上。

EMEN EMEN:: 将程序存储器EM 与数据总线DBUS 接通,由EMWR 和EMRD 决定是将DBUS 数据写到EM 中,还是从EM 读出数据送到DBUS DBUS。

IREN IREN:: 将程序存储器EM 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 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uPC。

EINT EINT:: 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ELP ELP:: PC 打入允许,与指令寄存器的IR3IR3、、IR2位结合,控制程序跳转。

转。

MAREN MAREN:将数据总线:将数据总线DBUS 上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MAR。

MAROE MAROE:将地址寄存器:将地址寄存器MAR 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 上。

上。

OUTEN OUTEN:将数据总线:将数据总线DBUS 上数据送到输出端口寄存器OUT 里。

里。

STEN STEN:: 将数据总线DBUS 上数据存入堆栈寄存器ST 中。

中。

RRD RRD:: 读寄存器组读寄存器组R0-R3R0-R3,寄存器,寄存器R?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35
SUBA,@R1
累加器A减去R1间址的存储器内容
02
5C35
ANDA,#07H
累加器A逻辑与立即数07H
04
68 02
ORA,02H
累加器A逻辑或寄存器02单元的内容
③.按快捷图标的F7,执行“单微指令运行”功能,观察执行的每条微指令时,寄存器的输入/输出状态,各控制信号的状态,PC及uPC如何工作。
3、实验步骤
实验1:
1.在CPLeabharlann H软件中的源程序窗口输入下列程序MOVA,#07H
MOVA,R0
MOVa,@R0
MOVA,01H
IN
OUT
END
②.将程序另存为EX1.ASM,将程序汇编成机器码,调试窗口会显示出程序地址、机器码、反汇编指令。
程序地址
机器码
反汇编指令
指令说明
00
7C07
MOVA,#07H
立即数07H送到累加器A
02
70
MOVA,R0
寄存器R0送到累加器A
03
74
MOVa,@R0
R0间址的存储器内容送到累加器A
04
78 01
MOVA,01H
存储01单元内容送到累加器A
06
C0
IN
端口IN内容输入到累加器A
07
C4
OUT
累加器A内容输出到端口OUT
③.按快捷图标F7,执行“单微指令运行”功能,观察执行每条微指令时,寄存器的输入\输出状态,各控制信号的状态,PC及uPC如何工作。
图4-6存储01单元内容送到累加器A
图4-7端口IN内容输入到累加器A
图4-8累加器A内容输出到端口OUT
图4-9立即数07H送入到寄存器R1
图4-10寄存器R1中的内容送入到W中
图4-11立即数07H送入到累加器A
图4-12累加器A的值加上寄存器R1加进位
图4-13累加器A减去R1间址的存储器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CPT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利用CPT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软件输入、修改程序,汇编成机器码并下载到试验仪上,由软件控制程序实现单指令执行、单微指令执行、全速执行,并在软件上观察指令或微指令执行过程中数据的走向、各控制信号的状态、各寄存器的值。
图4-14累加器A逻辑与立即数07H
图4-15累加器A逻辑或寄存器02单元的内容
5、结果分析与实验体会
初次接触这样的实验,刚开始觉得很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但通过老师的指导后,慢慢地就理解了做这个实验的要求和目的。本实验要求我们熟悉实验仪的各个模块和它的功能,通过实验,浅显的理解了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功能,各个寄存器的连接方式和数据流通方式。一开始在书上看到的一些什么指令系统、微指令等等东西的时候不知所云,因为他们都是计算机能够识别而我们很难认识的。此外,他们听上去又很抽象,感觉跟人的思维完全不同,不能从形象的角度来见识见识他们,所以很难理解。但是在这次试验后,我对它就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实验4.doc
1、实验内容或题目
实验1:数据传送实验/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2:数据运算实验(加/减/与/或)
2、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了解CPT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
要求:利用CPTH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软件输入、修改程序,汇编成机器码并下载到试验仪上,由软件控制程序实现单指令执行、单微指令执行、全速执行,并在软件上观察指令或微指令执行过程中数据的走向、各控制信号的状态、各寄存器的值。
④.在了解数据运算的员列,可以加上一些数据传输指令给累加器A或寄存器R?赋值再运算,并观察运算结果。
4、测试数据与实验结果(可以抓图粘贴)
图4-1立即数07H送到累加器A
图4-2立即数07H送到寄存器R0
图4-3寄存器R0送到累加器A
图4-4R0间址的存储器内容送到累加器A
图4-5立即数07H送到间接地址01H
实验2:
①.在CPTH软件中的源程序窗口输入下列程序
ADDCA,R1
SUBA,@R1
ANDA,#07H
ORA,05H
END
②.将程序另存为EX2.ASM,将程序汇编成机器码,调试窗口会显示程序地址、机器、反汇编指令。
程序地址
机器码
反汇编指令
指令说明
00
21
ADDCA,R1
累加器A的值加上寄存器R1加进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