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_实验报告四(含答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3)在增大合法码的码距时,所有码的码距应尽量均匀增大,以保证对所有码的检错能力平衡提高。
下面具体看一下对一个字节进行海明编码的实现过程。
只实现一位纠错两位检错,由前面的表可以看出,8位数据位需要5位校验位,可表示为H13H12…H2H1。
0
0
1
1
0
0
1
1
0
S1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由此可得校验后的数据位表达式为:
D1=D1 (S1•S2• • •S5)
D2=D2 (S1• •S3• •S5)
D3=D3 ( •S2•S3• •S5)
D4=D4 (S1•S2•S3• •S5)
D5=D5 (S1• • •S4•S5)
D6=D6 ( •S2• •S4•S5)
答:我们认为16位数据位的编码原理与8位数据位的hamming编码原理基本相同。即:,在k个数据位之外加上r个校验位,从而形成一个k+r位的新的码字,使新的码字的码距比较均匀地拉大。把数据的每一个二进制位分配在几个不同的偶校验位的组合中,当某一位出错后,就会引起相关的几个校验位的值发生变化,这不但可以发现出错,还能指出是哪一位出错,为进一步自动纠错提供了依据。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室名称:S402
任课教师:邹洋
小组成员:王娜任芬
学号:2010212121 2010212119
实验一_Hamming码2
实验二_乘法器7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逻辑门电路可以实现各种逻辑运算,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逻辑门电路并进行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运算的实现过程。
实验二,寄存器和计数器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原理和应用。
寄存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重要部件,而计数器则用于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三,存储器实验。
在实验三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原理和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存储器的认识,掌握了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和数据传输原理。
实验四,指令系统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指令的编写和执行方法,加深了对指令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五,CPU实验。
在实验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学习了CPU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掌握了CPU的工作过程和运行原理。
实验六,总线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了解了总线的分类和各种总线的功能,掌握了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时序控制方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加深了对逻辑门电路、寄存器、计数器、存储器、指令系统、CPU和总线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生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生实验报告(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 A0922学号:10914030230姓名:李斌目录实验准备------------------------------------------------------------------------3 实验一运算器实验-----------------------------------------------------------7 实验二数据通路实验-------------------------------------------------------13 实验三微控制器实验--------------------------------------------------------18 实验四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22实验准备一、DVCC实验机系统硬件设备1、运算器模块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构成8位字长的ALU。
它是运算器的核心。
可以实现两个8位的二进制数进行多种算术或逻辑运算,具体由74181的功能控制条件M、CN、S3、S2、S1、S0来决定,见下表。
两个参与运算的数分别来自于暂存器U29和U30(采用8位锁存器),运算结果直接输出到输出缓冲器U33(采用74LS245,由ALUB信号控制,ALUB=0,表示U33开通,ALUB=1,表示U33不通,其输出呈高阻),由输出缓冲器发送到系统的数据总线上,以便进行移位操作或参加下一次运算。
进位输入信号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对运算器74LS181的进位输出/CN+4进位倒相所得CN4;其二由移位寄存器74LS299的选择参数S0、S1、AQ0、AQ7决定所得。
触发器的输出QCY就是ALU结果的进位标志位。
QCY为“0”,表示ALU结果没有进位,相应的指示灯CY灭;QCY为“1”,表示ALU结果有进位,相应的指示灯CY点亮。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4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名称:指令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1. 读出系统已有的指令,并理解其含义。
2. 设计并实现一条新指令。
二、实验原理微程序和机器指令,实验箱的机器指令系统,实验箱机器指令系统的布线,实验箱机器指令系统的工作原理,实验箱PC的打入原理,程序存储器模式下的操作。
三、实验内容1. 考察机器指令64的各微指令信号,确定该指令的功能。
(假设R0=77, A=11, 77单元存放56H数据,64指令的下一条指令为E8)2. 修改机器指令E8,使其完成“输出A+W的结果左移一位后的值到OUT”操作。
3*. 修改机器指令F0,使其完成“A+R2的结果右移一位的值到OUT”的操作四、实验步骤实验任务一:考察机器指令64的各微指令信号,确定该指令的功能。
实验步骤:1.初始化系统(Reset),进入μEM,在Adr字段送入64,按NX键,可查看其对应的微指令:64: FF 77 FF65: D7 BF EF66:FF FE 9267:CB FF FF2.分析其二进制代码,分析其控制功能64: 1111 1111 0111 0111 1111 1111从寄存器R?中取出地址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65: 1110 0111 1011 1111 1110 1111把地址寄存器MAR的存储器值EM打入寄存器W。
66:1111 1111 1111 1110 1001 0010把寄存器A和寄存器W中的数据进行或运算后打入寄存器A和标志位C,Z。
67:1100 1011 1111 1111 1111 1111读出下一条指令并立即执行。
四条指令功能:把寄存器A和寄存器R?中地址内存的数据进行或运算,结果保存在寄存器A中,然后执行下一条指令。
实验任务二:1.分解任务:修改机器指令E8,使其完成“输出A+W的结果左移一位后的值到OUT”操作的操作。
第一步完成A+W;并把“左移一位的值送OUT”;第二步完成取指令。
2.编制微指令:由“控制总线功能对应表”,可确定这四步基本操作的微指令码为:① FFDFD8 ②CBFFFF ③FFFFFF ④FFFFFF3.操作:程序存储器EM模式下,将E8指令送入A0单元,则在Adr下打入A0, DB下打入E8。
实验4:双端口存储器实验 ----独立方式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作者:
系(部):
专业班级:
学号: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评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双端口静态存储器IDT7132的工作特性及其使用方法;
2、了解半导体存储器怎样存储和读取数据;
3、了解双端口存储器怎样并行读写;
4、熟悉LK-TEC-9模型计算机存储器部分的数据通路;
二、预习内容
1.掌握双端口存储器的使用方法
2. 掌握TEC-8模型计算机存储器的部分的数据通路
三、实验环境及主要器件
1.TEC-8实验系统 1台
2. 逻辑测试笔 1支
3. 双踪示波器 1台
4. 逻辑测试笔 1支
四、实验内容
1、从存储器地址10H开始,通过左端口连续向双端口RAM中写入3个数:85H,60H,38H。
在写的过程中,在右端口检测写的数据是否正确。
2、从存储器地址10H开始,连续从双端口RAM的左端口和右端口同时读出存储器的内容。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超前进位加法器设计实验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序号:四实验项目名称:超前进位加法器设计实验xx 1xx 姓名xx 专业、班XX实验地点XX 指导教师xx 实验时间XX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掌握超前进位加法器的原理及其设计方法。
(2) 熟悉CPLD 应用设计及EDA 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PC 机一台,TD-CM3+或TD-CMX 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根据上述加法器的逻辑原理使用Quartus II 软件编辑相应的电路原理图并进行编译,其在EPM1270 芯片中对应的引脚如图1-2-7 所示,框外文字表示I/O 号,框内文字表示该引脚的含义(本实验例程见‘安装路径\Cpld\Adder\Adder.qpf’工程)。
(2)关闭实验系统电源,按图1-2-8 连接实验电路,图中将用户需要连接的信号用圆圈标明。
(3) 打开实验系统电源,将生成的POF 文件下载到EPM1270 中去。
(4) 以CON 单元中的SD17…SD10 八个二进制开关为被加数A,SD07…SD00 八个二进制开关为加数B,K7 用来模拟来自低位的进位信号,相加的结果在CPLD 单元的L7…L0 八个LED灯显示,相加后向高位的进位用CPLD 单元的L8 灯显示。
给A 和B 置不同的数,观察相加的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如在SD17...SD10中输入1111 1001,在SD07...SD00中输入1001 1111,在实验箱中可看到用来模拟低位与高位的进位信号K7、L8灯变亮,同时可看到A01...A08与L7...L0上的显示分别为1001与1000。
五、分析与讨论(心得)这个实验是上个实验的扩展,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运算器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对已有的知识的一种扩展补充,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并探索其更深层次的东西,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这个算法的核心是把8 位加法器分成两个 4 位加法器,先求出低 4 位加法器的各个进位,特别是向高4 位加法器的进位 C 4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四个实验 图)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类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姓名:周孙彬系: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2012级学号:3126010050指导教师:张旭玲职称:讲师2014年06 月22日实验项目列表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成绩指导教师1 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实验张旭玲2 存储器和总线实验张旭玲3 微程序控制单元实验张旭玲4 指令部件模块实验张旭玲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系: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2012级姓名:周孙彬学号: 3126010050 实验课程:实验室号:_______ 实验设备号: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成绩:实验一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输方式2、掌握74LS181的功能和应用实验要求完成不带进位位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项目,了解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的运行过程。
实验说明1、ALU单元实验构成(如图2-1-1)1、运算器由2片74LS181构成8位字长的ALU单元。
2、2片74LS374作为2个数据锁存器(DR1、DR2),8芯插座ALU-IN作为数据输入端,可通过短8芯扁平电缆,把数据输入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运算器的数据输出由一片74LS244(输出缓冲器)来控制,8芯插座ALU-OUT 作为数据输出端,可通过短8芯扁平电缆把数据输出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图2-1-1图2-1-22、ALU单元的工作原理(如图2-1-2)数据输入锁存器DR1的EDR1为低电平,并且D1CK有上升沿时,把来自数据总线的数据打入锁存器DR1。
同样使EDR2为低电平、D2CK有上升沿时把数据总线上的数据打入数据锁存器DR2。
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的核心是由2片74LS181组成,它可以进行2个8位二进制数的算术逻辑运算,74LS181的各种工作方式可通过设置其控制信号来实现(S0、S1、S2、S3、M、CN)。
当实验者正确设置了74LS181的各个控制信号,74LS181会运算数据锁存器DR1、DR2内的数据。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实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实验一: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在计算机中,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和处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以及如何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原理,并且掌握了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二:逻辑门电路设计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于实现不同的逻辑运算。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并通过电路设计软件进行了实际的电路设计和模拟。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且掌握了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验三: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是由多个逻辑门组合而成的电路,用于实现复杂的逻辑功能。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电路设计和模拟,实现了多个逻辑门的组合。
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掌握了逻辑电路设计的技巧,并且了解了组合逻辑电路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实验四: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时序逻辑电路是由组合逻辑电路和触发器组合而成的电路,用于实现存储和控制功能。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电路设计和模拟,实现了存储和控制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且掌握了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技巧。
实验五:计算机指令系统设计计算机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用于控制计算机的操作和运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指令系统设计和模拟,实现了基本的指令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了解了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且掌握了指令系统设计的基本技巧。
实验六: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
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2. 掌握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3. 学习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进行实际的硬件连接和操作。
实验过程:1. 实验一:组装计算机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从零开始组装一台计算机。
首先,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硬件组件,包括主板、CPU、内存、硬盘等。
然后,我们将这些硬件组件逐一安装到计算机箱中,并连接好电源线、数据线等。
最后,我们将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外设连接到计算机上。
2. 实验二:安装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组装完成后,我们需要安装操作系统。
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Windows 10作为操作系统。
首先,我们将Windows 10安装盘插入计算机的光驱中,并重启计算机。
然后,按照安装向导的指引,选择安装语言、时区等相关设置。
最后,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安装方式,并等待操作系统安装完成。
3. 实验三:编写并执行简单的汇编程序在计算机组装和操作系统安装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编程实验。
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汇编语言作为编程工具。
首先,我们编写了一个简单的汇编程序,实现两个数相加的功能。
然后,我们使用汇编器将程序翻译成机器码,并将其加载到计算机的内存中。
最后,我们通过调试器来执行这个程序,并观察程序的执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组装了一台计算机,并安装了操作系统。
在编写并执行汇编程序的实验中,我们也成功地实现了两个数相加的功能。
通过观察程序的执行结果,我们发现计算机能够按照指令的顺序逐条执行,并得到正确的结果。
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装置组成(一)硬件部分实验装置是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工作流程专门设计的。
它能够让学生通过手动和自动的操作弄清和掌握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
程序实验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程序各种运算程序控制转移程序数码转换程序(二)软件部分软件系统由编辑程序、编译程序、程序执行、调式程序几个部分组成,完成由源程序输入、语法分析排错、指令汇编、应用程序调试的全过程。
二、软件使用说明(一)界面说明软件系统采用集成化的窗口,各种软件功能分类设置在程序中,软件系统的主窗口界面如上图所示,现将界面各组成部位说明如下:1 ——寄存器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观察各寄存器的值2 ——存储器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观察各存储器的值3 ——信息显示当前指令对应的微程序4 ——编辑源程序从汇编状态或运行状态返回到编辑源程序状态5 ——汇编对编辑好的源程序进行汇编连接6 ——程序复位让程序指针指向程序的第一条指令7 ——运行运行已通过汇编连接的程序8 ——停止停止程序的运行9 ——单步单步运行程序(逐条指令执行)10 ——单拍单拍运行程序(逐条微指令执行)11 ——设置/取消断点设置/取消断点,调试程序时用12 ——连接/断开串行口连接/断开串行口,连通/断开程序和模型机通信13 ——源程序编辑区在该区域内编辑源程序14 ——寄存器/存储器显示区显示各寄存器/存储器的值15 ——微程序显示区显示当前指令对应的微程序(二)编辑程序编辑源程序采用文本的编辑方式,按照给定的模型机指令系统,用汇编语言格式编(三)汇编程序汇编程序先对源程序进行语法检查,排除源程序中的语法错误,再将源程序编译为机器码,在调试的窗口中显示指令行、机器码、助记符等信息。
(四)运行方式程序的运行有单拍、单步和连续执行三种方式。
单拍方式是逐条执行微程序中的微指令,屏幕显示信息(微指令、积存器和存储器状态)与实验板显示信息(微指令对应的数据流向以及相应的控制信号)互相配合,可以将单拍微指令执行的结果从不同角度显示出来,以便观察。
(完整word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4

实验一寄存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CPTH模型机中寄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2、熟悉CPTH实验仪的基本构造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电路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CPTH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 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CPTH 用74HC574 (8—D触发器)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 的功能如表1—1所示:图1-1 74HC574的引脚图1. 在CLK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 个触发器中2. 当OC = 1 时触发器的输出被关闭,当OC=0 时触发器的输出数据表1-1 74HC574功能表图1—2 74HC574工作波形图三、实验内容(一)proteus仿真平台1、proteus仿真平台简介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 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
它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外围器件.它的主界面如图1-3所示:图1—3 proteus仿真平台主界面2、在proteus平台上运行电路:寄存器_1.DSN。
拨动开关,观察灯的亮灭,回答思考题1。
思考题1:先使OC=1,拨D0~D7=00110011,按下CK提供CLK上升沿;再拨D0~D7=01000100,OC=0,此时Q0~Q7为多少?3、CPTH模型机上,寄存器A的电路组成如图1-4所示。
在proteus平台上运行电路:寄存器_2.DSN,回答思考题2。
图1-4 寄存器A原理图思考题2:数据从D端传送到Q端,相应的控制端如何设置?3、CPTH模型机上,寄存器组R0~R3的电路组成如图1-5所示。
在proteus平台上运行电路:寄存器_3。
DSN,回答思考题3。
图1—5 寄存器组R0~R3 原理图74LS139是2—4线译码器,由A、B两个输入端选择控制4个输出端Y0~Y3,使能端E低电平有效,允许译码输出。
74HC32是或门,两个输入端同时为低电平,输出为低电平.具体的控制方式见表1-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方案框图,调用PC模块,选用适当元器件,画出实验电路逻辑图,并组装成电路。
2、在电路上实现下列手动单功能操作,(控制信息可用电平开关输出电平)。
→ 、
→RAM
RAM→Bus
→
设计提示:
1、利用实验箱中提供的总线接口搭接总线结构,各器件再分别挂到总线上。
2、用一片74LS273作为存贮器的地址寄存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总线的工作原理
2、掌握总线的传送技术
3、熟悉建立总线的器件特性
二、实验内容
1、根据图2-2所示的实验方案,如果要通过“输出显示”观察到“RAM地址寄存器(AR)”中的数据,请选用适当元器件设计实现。画出实验电路逻辑图,并组装成电路。
2、在设计的电路上实现下列手动单功能操作,并写出操作步骤:
从图中可看出,地址信息及数据信息都是通过同一组数据开关经三态传输门挂上总线,再发送相应的部件的。要区分送入总线的信息是地址还是数据,可以通过对操作时序的控制来实现,本实验由于地址值及内容数据都是通过数据开关人工加载的,因此区分总线上的地址和数据信息也就是人为地操作总线上的某些芯片,打入或读出信息。
图2-2总线传送技术实验方案(例)
图3-2 1k×8位的M2114
五、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内容设计并连接电路,
对单个存贮器地址的写操作如下:
1、 =1,CS=1
2、 =0
3、输入端D3D2D1D0输入地址(0H~15H),打入MAR
4、输入端D3D2D1D0输入数据
5、W/R=0
6、CS=1→0→1
7、返回3,写下一个数据
读操作如下:
1、 =1,CS=1
图1-6简单的节拍脉冲发生器一周期的波形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通过使用门电路,我们可以实现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运算。
我们首先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真值表和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然后根据实验要求,使用逻辑门电路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器电路,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加法器电路能够正确地进行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
实验二:数字逻辑电路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数字逻辑电路的实现。
通过使用多路选择器、触发器等数字逻辑元件,我们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逻辑功能。
我们首先学习了多路选择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4位二进制加法器电路,并通过数字逻辑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4位二进制加法器能够正确地进行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
实验三:存储器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设计和实现。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首先学习了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8位存储器电路,并通过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8位存储器能够正确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实验四: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我们首先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并通过实验板进行了搭建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正确地进行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_实验报告四(含答案)

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实验四微程序控制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将微程序控制器同执行部件(整个数据通路)联机,组成一台模型计算机。
2.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计算机的数据通路。
3.执行给定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牢固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二、实验电路本次实验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所模块,包括运算器、存储器、通用寄存器堆等同微程序控制器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机。
这是最复杂的一个实验,也将是最有收获的一个实验。
在前面的实验中,实验者本身作为“控制器”,完成了对数据通路的控制。
而在本次实验中,数据通路的控制将交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
实验机器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是由微程序完成的,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序列。
实验电路大致如下面框图所示。
其中控制器是控制部件,数据通路是执行部件,时序发生器是时序部件。
需使用导线将各个部件控制信号与控制器相连。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1.TEC-5计算机组成实验系统1台2.逻辑测试笔一支(在TEC-5实验台上)四、实验任务1.对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进行译码。
将下表的程序按机器指令格式手工汇编成二进制机器代码,此项任务请在预习时完成。
2.3.使用控制台命令将寄存器内容初始化为:R0=11H,R1=22H,R2=0AAH。
4.使用控制台命令将任务1中的程序代码存入内存中(注意起始地址为30H),以及将内存地址为11H的单元内容设置为0AAH。
5.用单拍(DP)方式执行一遍程序,执行时注意观察各个指示灯的显示并做好记录(完成实验表格),从而跟踪程序执行的详细过程(可观察到每一条微指令的执行过程)。
6.用连续方式再次执行程序。
这种情况相当于计算机正常的工作。
程序执行到STP指令后自动停机。
读出寄存器中的运算结果,与理论值比较。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记录1.程序译码。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寄存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模型机中A, W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2)了解模型机中寄存器组R0..R3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二、实验要求(1)A、W寄存器: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A,W。
(2)R0、R1、R2、R3寄存器实验: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对数据寄存器组R0..R3进行读写。
三、实验说明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我们的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在本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
COP2000用74HC574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的功能如下:注意:1. 在CLK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个触发器中74HC574工作波形图四、实验原理实验1:A,W寄存器实验(1)原理图寄存器A原理图寄存器W原理图(2)工作波形图寄存器A,W写工作波形图(4)实验数据a.)将31H写入A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1H。
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1H被写入A寄存器。
b)将61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61H。
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61H被写入A寄存器。
实验2:R0,R1,R2,R3寄存器实验(1)原理图寄存器R0,R1,R2,R3原理图寄存器R写工作波形图(4)实验数据注意观察:1. 数据是在放开CLOCK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LO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4个)

上海建桥学院本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号: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课内实验目录及成绩序号实验名称页码成绩1 八位算术逻辑运算 12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实验63 数据通路114 微程序控制器的实现16总成绩信息技术学院2014年03 月20 日上海建桥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项目名称:八位算术逻辑运算实验地点: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运算器的基本组成结构;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实验采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所示,ALU逻辑功能表如表1-1所示。
图1-1运算器原理图ALU部件由一片 CPLD实现,内部含有三个独立的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
输入数据IN[7..0](由插座JP22引出)通过拨动开关sK7..sK0产生(开关由插座JP97引出)。
数据存于暂存器A或暂存器 B中(暂存器A和B的数据可在 LED灯上实时显示),三个部件可同时接受来自暂存器 A和 B的数据。
各部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S0和CN_I来决定(S3…S0由插座JP18引出;CN_I由插座JP19引出),可通过拨动开关sK23..sK20和sK12设置(开关由插座JP89、JP19引出)。
运算结果由三选一多路开关选择,任何时候,多路开关只选择三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的运算结果作为ALU的输出。
ALU的输出ALU_D7..ALU_D0通过三态门74LS245送至CPU内部数据总线(iDBus)上(由插座JP25引出),并通过扩展区单元的的二位数码管和DS94..DS101LED灯显示(LED灯由插座JP62引出)。
如果运算影响进位标志FC、零标志FZ、正负标志FS,则在T3状态的下降沿,相应状态分别锁存到FC、FZ、FS触发器中,实验仪设有LED灯显示各标志位状态。
操作控制信号wA(允许写暂存器A)、wB(允许写暂存器B)、rALU(允许ALU结果输出到内部数据总线(iDBus)上)由JP19引出,都为低电平有效,实验时可通过连接开关sK15..sK13设置(开关由插座JP92引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4-微程序计数器uPC实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4-微程序计数器uPC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4-微程序计数器uPC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微程序计数器uPC,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微程序控制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是一种使用微操作指令来实现指令解码和控制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指令的每个微操作独立编码,并存放在存储器中,再通过微程序计数器uPC逐步读取并执行这些微操作指令,从而实现对硬件的控制。
本次实验中,我们设计的微程序计数器uPC采用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方式。
其工作流程如下:1. 在上升沿时,根据当前状态和输入,更新下一个状态。
2. 在状态更新完成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微指令计数器的更新,如果需要,则计数器自增。
3. 根据计数器的值,从微指令存储器中读取相应的微指令。
4. 执行微指令。
三、实验步骤本次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设计微指令的编码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其存储在微指令存储器中。
2. 设计并实现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微程序计数器uPC。
3. 将uPC与微指令存储器、数据通路、输入设备等连接起来,以实现对硬件的控制。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微指令的编码,并将其存储在微指令存储器中,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微程序计数器uPC,并将uPC与其他模块连接起来。
经过测试,我们发现uPC能够正确地执行微指令,并能够对硬件进行正确的控制。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程序控制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加深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微程序控制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设计和实现微程序计数器uPC,对于掌握微程序控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锻炼了自己的设计和调试能力。
虽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思考和团队合作,我们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理解,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4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存储器一、实验目的:1)理解计算机主存储器的分类及作用。
2)掌握TEC-CA实验台上的存储器器件的工作原理及读写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TEC-CA开放式CPU实验教学系统实验台上,有2片静态存储器器件HM6116。
HM6116有8位数据总线和11位地址总线。
2片HM6116构成了2k X 16bits的静态存储器,与FPGA-CPU一起构成了能够运行测试程序的计算机。
图6-41是FPGA-CPU和2片HM6116连接示意图。
对于FPGA-CPU来说,实验台上的2片HM6116的CS是接地的,因此不需要对它们的CS 进行控制。
FPGA-CPU产生的16位存储器地址A15—A0只有11位地址A10—A0送往2片HM6116,其余5位地址A15—A11没有使用。
FPGA-CPU的16位存储器数据总线D15—D0和2片HM6116相连,1片HM6116的I/O7—I/O0接D7—D0,另1片HM6116的I/O7—I/O0接D15—D8。
FPGA-CPU 输出的存储器控制信号FWR直接送2片HM6116的WE;FWR在实验台经过一个反相器反相后送2片HM6116的OE。
因此FPGA-CPU只要在存储器地址总线A10—A0设置好地址,在数据总线D15—D0上送出被写数据,然后在FWR上产生一个负脉冲,就能将数据写入指定的存储器单元;只要在存储器地址总线A10—A0设置好地址,然后使FWR为高电平,就能在数据总线D15—D0上接收到从指定的存储器单元读出的数据。
三、实验步骤:(1)实验台设置成FPGA-CPU附加外部RAM运行模式“011”。
该调试模式要能够实现模拟FPGA-CPU对实验台存储器的存数、取数功能。
即REGSEL = 0、CLKSEL = 1、FDSEL = 1。
使用实验台上的单脉冲,即STEP_CLK短路子短接,短路子RUN_CLK断开。
由于当FDSEL=0时,指示灯D15—D0显示的是开关SD15—SD0的值,因此开关FDSEL必须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科技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老师:
实验四微程序控制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将微程序控制器同执行部件(整个数据通路)联机,组成一台模型计算机。
2.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计算机的数据通路。
3.执行给定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牢固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二、实验电路
本次实验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所模块,包括运算器、存储器、通用寄存器堆等同微程序控制器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机。
这是最复杂的一个实验,也将是最有收获的一个实验。
在前面的实验中,实验者本身作为“控制器”,完成了对数据通路的控制。
而在本次实验中,数据通路的控制将交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
实验机器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是由微程序完成的,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序列。
实验电路大致如下面框图所示。
其中控制器是控制部件,数据通路是执行部件,时序发生器是时序部件。
需使用导线将各个部件控制信号与控制器相连。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TEC-5计算机组成实验系统1台
2.逻辑测试笔一支(在TEC-5实验台上)
四、实验任务
1.对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进行译码。
将下表的程序按机器指令格式手工汇编成二进制机器代码,
此项任务请在预习时完成。
2.
3.使用控制台命令将寄存器内容初始化为:R0=11H,R1=22H,R2=0AAH。
4.使用控制台命令将任务1中的程序代码存入内存中(注意起始地址为30H),以及将内存地址为
11H的单元内容设置为0AAH。
5.用单拍(DP)方式执行一遍程序,执行时注意观察各个指示灯的显示并做好记录(完成实验表格),
从而跟踪程序执行的详细过程(可观察到每一条微指令的执行过程)。
6.用连续方式再次执行程序。
这种情况相当于计算机正常的工作。
程序执行到STP指令后自动停机。
读出寄存器中的运算结果,与理论值比较。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记录
1.程序译码。
2.实验接线(本实验接线比较多,需仔细)
只要把上表种同列的信号用线连接即可,一共接线33条。
接好线后,将编程开关拨到“正常位置”。
合上电源,按CLR#按钮,使TEC-5实验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
3.实验任务3:使用控制台命令将寄存器内容初始化为:R0=11H,R1=22H,R2=0AAH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记录。
(1)掌握写寄存器WRF的原理和步骤(详见实验参考资料)。
(2)操作过程如下:
注意:设置完R0、R1、R2的值后,最好用读寄存器控制台操作检查一下写入的内容是否正确(需注意读寄存器的选择控制信号为SW3和SW2,而非SW1和SW0!)。
读寄存器内容的控制台操作见参考资料“实验箱(TEC-5)模型机的控制台操作开关SWC、SWB、SW A详解”。
4.实验任务4:使用控制台命令将任务1中的程序代码存入内存起址为30H的连续单元,以及将内存地址为11H的单元内容设置为0AAH。
(1)掌握写寄存器WRM的原理和步骤(详见实验参考资料)。
输入完毕,往存储器输入程序和数据结束,按CLR#按钮,使实验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
注意:设置完存储器的程序和数据后,最好用存储器器控制台操作检查一下写入的内容是否正确。
读存储器内容的控制台操作见实验参考资料。
5.实验任务5:用单拍(DP)方式执行一遍程序。
(1)置SWC=0,SWB=0,SWA=0,DP=1,DB=0,使实验系统处于单拍运行状态。
(2)置SW7—SW0=30H,使程序从地址30H开始执行。
按CLR#按钮,使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然后按一次一次按QD按钮,使程序一拍一拍的执行。
执行结果R0= 11H ,R1= FFH ,R2= 55H 。
存储器11H单元的内容为AAH 。
最后的执行结果可通过控制台的读寄存器操作和读存储器操作观察到,在观察最后结果之前,首先应按CLR#按钮,使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
6.实验任务6:用连续方式再次执行程序。
(1)由于上面的单拍执行程序,已破坏了寄存器R1的内容(其他寄存器和程序没有破坏),因此需要重新设置寄存器R1的初值:R1=22H。
(2)置SWC=0,SWB=0,SWA=0,DP=0,DB=0,使实验系统处于连续运行状态。
(3)置SW7—SW0=30H,使程序从地址30H开始执行。
按CLR#按钮,使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然后按一次QD按钮,则程序自动连续运行到地址为33H的STP指令。
此步需经实验验收。
六、实验小结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