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课件:《溶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课件:《溶解》
二、教学策略:
我的教学策略分为以下三步: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二)、着眼设计,创新思维。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具体过程如下:
(一)、开门见山,聚焦重点。
在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一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都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知道食盐不能在水里无限溶解。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的展示一杯水,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为这杯水可以溶解多少盐?可以无限的溶解盐吗?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肯定知道不会无限的溶解食盐。接下来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重点。
第一种实验方法:最麻烦;
第二种实验方法:最简单;
第三种实验方法:最科学。
这样对三种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空间,启迪智慧。
三种实验方法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50毫升能溶解多少味精、多少糖?它们溶解的会和盐一样多吗?我们怎样来研究呢?将本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同时思考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这样丢弃吗?将内容与下一节课联系起来,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次课继续研究时使用。
(2)改变水温: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量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方糖,并且都不搅拌。
(3)将方糖捣碎:准备两块糖块,糖块的大小要一样,捣碎其中的一粒糖块,把两种糖块放在水温、水量一样的杯子中都不搅拌,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先填上实验报告单,然后材料员根据实验报告单领取材料。根据实验提示,进行实验。)
2、实验结果更严谨,更科学。教师事先实验过:取一个50毫升的小烧杯盛上50毫升水,称量为83.5克;加盐致饱和,称重为101.3克,加入盐的质量为101.3-83.5=17.8克,接近理论数值18克。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也比前两种更准确。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溶解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2.食盐倒入水中,很快看不见食盐了,过滤时滤纸上没有食盐,说明食盐溶解了;而沙子倒入水中,沙子沉到杯底,过滤时在滤纸上留下沙子,说明沙子不溶解;面粉加入水中,慢慢沉淀,呈现牛奶状,过滤时在滤纸上留下面粉,说明面粉不溶解。

取用药品时必须用小匙2.过滤实验的器材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实验时,在往漏斗中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3.过滤时一贴指滤纸贴住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三靠是指溶液烧杯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三层滤纸一侧,漏斗底端靠住烧杯内壁。

4.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时沉降路径上出现紫色飘带状条纹,水底的高锰酸钾周围出现环状深紫色团纹,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扩散最后溶解。

5.胶水进入水中时,以液滴的形式在重力作用下迅速下沉入烧杯底,再慢慢扩散溶解6.醋、酒精等进入水中迅速扩散溶解,食用油不溶解,浮在水面上。

7.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8.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要强。

溶解能力强是指相同条件下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物质多。

9.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水中的动物或植物就是靠水中溶解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0.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11.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相同的条件是: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12.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3.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14.分离食盐和水用的仪器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溶解度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溶解度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0℃
31.6g
100g
131.6g
精品课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版四年级上册 高效课堂资料 市实小 清风制作
一、物质的溶解性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
条件: 一定温度 标准: 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溶液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 质量(克)
例:蔗糖在20℃是的溶解度是203.9g。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203.9g蔗糖。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203.9g蔗糖溶液达到饱和。
练习: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 ℃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_3_6_g。 2、在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3.3g硝酸钾,则0℃时硝 酸钾溶解度是_1_3_.3_g。

溶解简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溶解简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溶解简介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质(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PPT教学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PPT教学课件

新知探究
(1)观察开启前及摇动后的汽水。开启前、摇动后分别是怎样的呢? 开启前饮料无变化 、摇动后有气泡产生
(2)分别拉和推注射器活塞。拉动活塞;推动活塞气泡有什么不同? 拉动活塞有气泡出现,推动活塞气泡消失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 压力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新知探究
(1)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穷无尽的。 (2)能溶解在水中的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相同,即所溶解的量不一样。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怎样呢?
新知探究
• 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气泡,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材料:汽水1瓶,注射器1支。
新知探究
实验步骤:(1)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小份。

小苏打
(2)在两个烧杯中各盛50毫升的水。
新知探究
(3)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小份食盐和一小份小苏打,并且进行搅拌,等到加 入的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并搅拌。直到食盐和小苏打不能溶解 为止,再在实验记录表中分别记下加入的份数。
三、简答题 1.轻摇一下装满可乐的可乐瓶,在拧开瓶盖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 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有气体喷出,水中产生很多的气泡,因为可乐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的方法 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动物和植物都需要氧气,它们之所以能活在水里是因为什么呢?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样的。( × ) 2.100克水中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相同的。( × ) 3.在同样多的水中加入白糖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 的溶解能力越弱( × ) 4.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 )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课标解读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课标解读

《溶解》单元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一)科学知识1、知道溶解的特征。

2、认识某些材料是否溶解。

3、能将根据物质是否溶解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4、知道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何种因素有关。

(二)科学探究1.能够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变化过程。

2.根据研究问题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

4.能根据溶解的概念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和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意识到只有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加准确。

愿意将这种科学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去。

2.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3.能运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

4.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二、课标分析小时候看妈妈冲奶粉,奶粉进入水里后就不见了;煲汤的时候下的一粒粒的盐也消失了,不过汤喝起来有咸味……奶粉和盐等去了哪里呢?大人会告诉小朋友,奶粉、盐等是溶解了。

类似于这些经验,学生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但究竟什么是“溶解”呢?学生又说不出所以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有一定的难度。

“一粒粒的盐在水里化掉不见了的现象叫溶解”——这一大多数学生都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点,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单元围绕“溶解”这一研究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他们可能会提到的,同时是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的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深入地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同时,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把握两大目标:第一,要达到前面所述的课标要求;第二,让学生通过学习完后能学着这个单元的学习方法,围绕着有价值的主题,不断地提出一个个新的、值得研究的、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并通过自主研究活动,解决一个个的新问题。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活动:“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分离盐和水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糖那样,可以(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就叫(溶解)。

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颗粒)。

我们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留下紫色的痕迹,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食盐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搅拌后(不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均匀),(没有沉淀)出现,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

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面粉和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搅拌后还(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不均匀),(会沉淀),用过滤的方法(能分离)。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洗发液和胶水在水中先下沉,然后慢慢扩散,搅拌后形成了(均匀、稳定)的溶液。

(醋、酒精)等液体也能(溶解)于水中,进入水中后由上到下快速扩散。

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汽油、柴油等也不能溶解于水。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开启汽水时,汽水中会冒出气泡。

气水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用注射器吸取约1/3管汽水,用手指封住管口后往外拉活塞,发现汽水中会析出很多气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水溶解物质的过程,以及溶解的规律。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溶解的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水溶解物质的过程,了解溶解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乐于合作,勇于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水溶解物质的过程,溶解的规律。

2.难点:溶解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盐,糖,茶叶,牛奶等。

2.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漏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茶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都是什么现象?是什么使得这些物质分散到水中?2.呈现(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质溶解的过程,以及溶液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规律,如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搅拌对溶解的影响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如:什么是溶解?水溶解物质的过程是怎样的?溶解有哪些规律?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制作饮料、制药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的概念、过程和规律。

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教科版_科学_四年级上册_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7、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

8、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22、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3、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加入更多的水)。

24、把固体物质(切碎、放入热水中,并且搅拌),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最快)的。

25.在《搅拌能够加快溶解吗?》实验中不变的条件:水的多少、水的温度、食盐的数量。

改变的条件: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26.在《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不变的条件是:水的多少、食盐的数量、都不搅拌。

改变的条件是水的温度(冷热)。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7、【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研究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③、一次只加一份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统计和计算一共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结果】在一般情况下,(100毫升水)能够溶解(36克)食盐。

28、一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29、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继续加水),杯底的盐还会继续(溶解)。

30、我们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31、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重点及实验大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重点及实验大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重点及实验大全|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与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绘天气。

2、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假如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p 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3、(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4、温度与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程度〕。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如今(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如今(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p 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间隔。

5、风向与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绘。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展计算。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面粉和沙不能溶解在水中。

2.面粉和沙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透明、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2.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3.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4.液体之间的溶解过程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的快与慢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1)在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汽水静止时瓶内没有气泡,摇晃后瓶内有气泡产生,在摇晃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

(2)慢慢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发现有气体逸出;再往回推活塞,气泡不见了,即重新溶解在水中。

4.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5.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①增加水温②搅拌③将水果糖碾碎四、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量简、烧杯、搅拌棒、1袋食盐、天平、小匙、透明玻璃杯等。

3.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倒人透明玻璃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准备若干份。

③将食盐一份一份地放入玻璃杯中,待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添加第二份,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④记录添加食盐的份数,完成实验记录单。

4.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5.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教材第四单元《溶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溶解的概念、溶解的特点、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及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解的概念、特点以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瓶糖水,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现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搅拌、温度等。

(3)教师讲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学生修改错误。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概念2. 溶解的特点3. 影响溶解的因素4. 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溶解的概念。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哪些?(3)请举例说明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逐渐分散并消失的过程,如糖溶解在水中。

(2)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搅拌、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3)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食盐溶解在水中使汤变得有味道,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去除油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溶解的概念、特点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溶解1、溶解是指物质(匀称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与(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别出来。

2、过滤试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与(防腐),但不能用手干脆取,须要用(小匙)来取。

4、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充分搅拌后:不能看到它的颗粒,全部溶解、变成了(匀称分布)、(紫色透亮)的高锰酸钾溶液。

5、区分“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改变)、(在水中是否匀称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别)。

6、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局部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终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7、(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酒精、醋、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亮、稳定)的溶液,(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把食用油参加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参加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参加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9、一样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实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与(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与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展呼吸的。

12、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翻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因为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很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因为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锰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

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
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
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8、高锰酸钾颗粒是(黑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0、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水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互溶现象)。

11、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胶水、洗发水、洗洁精、酒精、醋等。

12、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液体)有:食用油、水银、汽油等。

13、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被溶解了。

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14、相同条件下(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是一样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协助。

15、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跟(压力)相关,压力越大,溶解水平就越好,溶解的就越多;压力越小,溶解水平越差,溶解的就越少。

所以在密封的注射器中的雪碧,在活塞往外拉时(压力减小),能够看到气泡增多。

往里推时(压力增大),又能够看到气泡减少。

16、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汽水中的气体是指(二氧化碳)。

1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实行呼吸的。

18、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后在锅底会出现很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19、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相关。

20、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加入更多的水)。

21、把固体物质(切碎、放入热水中,并且搅拌),这样物质溶解的速度是(最快)的。

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2、实验一【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的准备】量筒、烧杯、天平、小匙、
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
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
③、一次只加一份食盐,搅拌,等完全溶解之后
再加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④、除去最后一次不能溶解的那份,计算出共溶
解了多少克。

【研究结果】在20℃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
够溶解(36克)食盐。

23、一杯水里持续加入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4、一杯饱和盐水,杯底还有没溶解完的盐,(继续加水),杯底的盐还会继续(溶解)。

25、我们用(加热蒸发)的方法能够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

26、在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能使蒸发皿均匀受热)。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这个方28、【加热蒸发实验29、【酒精灯的构造】
30、酒精灯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所以我们通常用(外焰给物体加热)。

31、酒精灯操作注意事项: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②熄火时用(灯帽)盖灭,盖灭后需再重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③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④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布扑灭。

法叫“日晒法”。

32、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写出两种办法,并选择一种方法写出操作过程)
33、实验
实验二:实验问题: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
我的猜测: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冷水、热水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

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

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

实验三: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能够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

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
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将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有水的杯子中。

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慢。

实验结论:碾碎能够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

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实验五:“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
你的预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

实验材料:胶水、醋、酒精、食用油、水
实验过程:
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

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

④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

八一希望小学
201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