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简介

合集下载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1. 汪曾祺的生平汪曾祺(1920年3月3日-1997年12月14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汪曾祺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他的祖父汪锡良、父亲汪化中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汪曾祺自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才华。

2.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2.1 小说创作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调,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农村人民的乡土情感和深厚的人情味道。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白鹿原》等。

其中,《白鹿原》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喜爱。

2.2 散文创作除了小说创作,汪曾祺还以散文作品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有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有的作品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为主题。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淡雅的笔触和自然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亲切而舒适的感觉。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将平凡的事物和日常的场景转化为文学的艺术形象。

2.3 翻译工作除了自己的创作,汪曾祺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

他将外国文学经典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

他翻译的作品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个文学流派,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

在翻译工作中,汪曾祺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力求做到忠实而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汪曾祺的影响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贡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文学作家名人介绍人物(完整内容版)

汪曾祺文学作家名人介绍人物(完整内容版)
解放前夕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 “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 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 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 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 关系。
YOUR LOGO
A UNIVERSITY
作家简介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人物评价
PART 02
人物作品
CHARACTER WORKS
PART 02
人物作品
CHARACTER WORKS
主要作品
作品类型
短篇小说 小说集 散文集 艺术小品集 文学评论集 剧本京剧 京剧 文集
部分作品一览
《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菰蒲深处》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晚年生活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写散文《七十抒怀》。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 会”。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
A UNIVERSITY
目录 CONTENTS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PART 03

汪曾祺散文赏析

汪曾祺散文赏析
语言风格
两位作家都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但沈从文的文字 更加质朴,更接近自然,而汪曾祺的语言则更加典雅,富 有诗意。
主题思想
沈从文的作品常常关注人性、命运和自然,而汪曾祺则更 注重生活琐事、人情世故和历史文化。
与贾平凹的异同点
地域文化
贾平凹和汪曾祺都来自中国西部地区,贾平凹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 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而汪曾祺则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强调了人性的善良 与纯真,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关 爱,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现象 具有启示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的窗口。
汪曾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汪曾祺散文赏析
目录
Contents
• 汪曾祺生平与创作背景 • 汪曾祺散文风格特点 •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解析 • 汪曾祺散文的影响与评价 • 汪曾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 • 汪曾祺散文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01 汪曾祺生平与创作背景
生平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 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 家、小说家、戏剧家、翻译家。
《大淖记事》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对一个小镇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 复杂和生活的真实。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以一个小镇为背景,通过描绘镇上 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 真实。小镇上的人们既有善良和纯真的一面,也有虚伪和 自私的一面,他们的生活状态既有快乐和幸福,也有痛苦 和无奈。汪曾祺通过《大淖记事》表达出对人性复杂的理 解和对生活真实的感悟。

散文家:汪曾祺(中国)人物简介

散文家:汪曾祺(中国)人物简介

汪曾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存在问题
• 研究深度不够,对汪曾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挖掘不够深入
• 研究视野狭窄,对汪曾祺作品的国际影响关注不够
原因
• 研究资料不足,汪曾祺的著作、手稿、书信等资料不够完善
• 研究力量不足,专门从事汪曾祺研究的学者较少
汪曾祺研究的未来展望及建议
未来展望
• 随着汪曾祺研究的深入,将对汪曾祺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有更多的发现
深刻的人生哲理
• 作品关注人性、人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独特的历史视角
• 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绘,展现了
历史的风云变幻
• 通过独特的历史视角,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汪曾祺散文的审美价值
01
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葩”

《端午的鸭蛋》
• 是一部以端午节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端午节风俗的描绘,展现了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
《受戒》
• 是一部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故乡人物、事件的描绘,
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 作品具有很高的人性价值,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引导读者对人生
• 注重语言的音韵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
幽默、诙谐的个性特点
• 作品中常常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 通过幽默、诙谐的表达,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世态炎凉

⌛️
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内涵
浓厚的乡土气息
• 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水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 通过乡土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汪曾祺研究报告

汪曾祺研究报告

汪曾祺研究报告
汪曾祺(1920年-1997年),原籍湖南岳阳,后定居台湾。


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观察力、平实的语言风格、温情和寓意的叙述而蜚声文坛。

汪曾祺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领域。

他的小说作品以描述农村生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汪氏笔法”,给读者带来了真实、质朴、温暖的感受。

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自然、人性的思考,其中秉持着真实、内省的态度,引人深思。

汪曾祺的文学评论以独到的见解和深沉的思考而著称。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都有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中,对于文学的审美价值、作家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汪曾祺还从事翻译工作,将部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他对于翻译的认真态度和高水准的翻译功底,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在读者中广受好评。

在研究报告中,可以从汪曾祺的生平、创作特点、文学思想、主要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结合具体作品进行阅读分析,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来展现汪曾祺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特点。

此外,也可以探讨汪曾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分析他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和价值。

最后,总结评价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汪曾祺《受戒》讲义

汪曾祺《受戒》讲义

汪曾祺《受戒》讲义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平淡质朴,韵味无穷。

二、《受戒》创作背景《受戒》写于 1980 年 8 月 12 日,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汪曾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

三、故事梗概《受戒》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

明海因为家里兄弟多,土地少,被送到荸荠庵出家当和尚。

庵里的日子清闲自在,明海与庵里的和尚们相处融洽。

小英子一家住在荸荠庵附近,她活泼开朗,与明海相识后,两人经常一起玩耍。

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情逐渐深厚。

小英子时常关心明海,明海也对小英子心生爱意。

在一次共同劳作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最终,他们的爱情在这片美丽的水乡里绽放,不受宗教和世俗的束缚。

四、人物形象分析1、明海明海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单纯、善良、聪明的小和尚。

出家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生活所迫。

在荸荠庵里,他认真学习念经、做功课,但同时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与小英子之间的爱情纯真无邪,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2、小英子小英子是一个天真活泼、直率大胆的农家女孩。

她没有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与明海相处时,表现出了真诚和热情,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3、其他人物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荸荠庵里的和尚们,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严守清规戒律的出家人,而是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显得真实而亲切。

五、主题探讨1、爱情主题《受戒》的核心主题之一是爱情。

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没有受到宗教、礼教和世俗观念的阻碍,展现了人性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昆明汪曾祺纪念馆讲解词

昆明汪曾祺纪念馆讲解词

昆明汪曾祺纪念馆讲解词摘要:一、汪曾祺简介1.汪曾祺生平2.汪曾祺的文学成就二、昆明汪曾祺纪念馆概述1.纪念馆的建立背景2.纪念馆的地理位置及规模三、纪念馆展览内容1.汪曾祺生平事迹展2.汪曾祺文学作品展示3.汪曾祺书法、绘画作品展示四、参观昆明汪曾祺纪念馆的意义1.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及成就2.感受汪曾祺的艺术气息3.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认识正文:昆明汪曾祺纪念馆是一个为了纪念中国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而建立的纪念馆。

汪曾祺(1920-199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广泛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以生活气息浓郁、文字优美、富有哲理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昆明汪曾祺纪念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

馆内陈列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作品等,全面展示了汪曾祺丰富多彩的人生和艺术成就。

在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展。

这里详细介绍了汪曾祺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成长、求学、工作以及创作等各个阶段。

通过参观这一展区,您可以了解到汪曾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接下来是汪曾祺文学作品展示区。

这一展区展示了汪曾祺的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

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汪曾祺的经典之作,如《受戒》、《晚饭花集》、《晚饭花集》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汪曾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生活气息,让您感受到汪曾祺文字的魅力。

在书法、绘画作品展示区,您可以欣赏到汪曾祺的书法、绘画作品。

汪曾祺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画家。

他的书法、绘画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观昆明汪曾祺纪念馆,不仅可以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及成就,还能感受到汪曾祺的艺术气息。

在这里,您将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汪曾祺(1920年-1997年),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

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翘楚”。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情感真挚、质朴自然,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首先,汪曾祺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平实。

他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真实的环境和生动的描写呈现,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表达,给人以质朴的感觉。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情怀。

其次,汪曾祺的作品充满了对农民的热爱和关怀。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农村生活为素材,描绘了农民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坚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富有人情味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此外,汪曾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塑造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思想。

无论是善良忠厚的农民、风趣幽默的老师、还是矫情做作的官员,他都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对话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汪曾祺的作品还常常融入了一些幽默、谐趣的元素。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和幽默的情节,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平凡的生活中,他能够捕捉到一些细小的乐趣和欢乐,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最后,汪曾祺作品中还常常融入了诗意的句子和描写。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诗般的语言和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用诗意的句子形容自然景色、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使作品更加丰富,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之,汪曾祺是一位善于以平实、真实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作家。

他深情地描绘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真实的生活,更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涂白一个孩子问我:干嘛把树涂白了?我从前也非常反对把树涂白了,以为很难看。

后来我到果园干了两年活,知道这是为了保护树木过冬。

把牛油、石灰在一个大铁锅里熬得稠稠的,这就是涂白剂。

我们拿了棕刷,担了一桶一桶的涂白剂,给果树涂白。

要涂得很仔细,特别是树皮有伤损的地方、坑坑洼洼的地方,要涂到,而且要涂得厚厚的,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蚁。

涂白都是在冬日的晴天。

男的、女的,穿了各种颜色的棉衣,在脱尽了树叶的果林里劳动着。

大家的心情都很开朗,很高兴。

涂白是果园一年最后的农活了。

涂完白,我们就很少到果园里来了。

这以后,雪就落下来了。

果园一冬天埋在雪里。

从此,我就不反对涂白了。

粉蝶我曾经做梦一样在一片盛开的茼蒿花上看见成千上万的粉蝶——在我童年的时候。

那么多的粉蝶,在深绿的蒿叶和金黄的花瓣上乱纷纷地飞着,看得我想叫,想把这些粉蝶放在嘴里嚼,我醉了。

后来我知道这是一场灾难。

我知道粉蝶是菜青虫变的。

菜青虫吃我们的圆白菜。

那么多的菜青虫!而且它们的胃口那么好,食量那么大。

它们贪婪地、迫不及待地、不停地吃,吃得菜地里沙沙地响。

一上午的功夫,一地的圆白菜就叫它们咬得全是窟窿。

我们用DDT喷它们,使劲地喷它们。

DDT的激流猛烈地射在菜青虫身上,它们滚了几滚,僵直了,扑的一声掉在了地上,我们的心里痛快极了。

我们是很残忍的,充满了杀机。

但是粉蝶还是挺好看的。

在散步的时候,草丛里飞着两个粉蝶,我现在还时常要停下来看它们半天。

我也不反对国画家用它们来点缀画面。

关于汪曾祺的生平

关于汪曾祺的生平

一、关于汪曾祺的生平汪曾祺出生于1920年(与张爱玲同岁),江苏高邮人。

汪家是一个士绅世家,祖父是清朝末期拔贡,开过药店,作过眼科大夫。

父亲汪菊生是一位熟读经史子集的儒生,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花鸟鱼虫无所不爱。

汪曾祺在气质、修养和情趣上较多地继承了他父亲的基因,从小受到正规的传统教育和父亲的宠爱,又聪颖过人。

不仅有一个与沈从文一样无忧无虑的小学时代,而且还有一个沈从文和张爱玲都无法相比的天真浪漫、幸福快乐的金色童年。

在家乡读完小说和初中后,考入江阴县南普中学读高中。

1939年(19岁)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接触到大量的新文学作品和国外的翻译作品。

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最初创作的《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等,主要受到弗吉尼亚•伍尔芙、阿索林、纪德和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的影响,后得到当时在西南联大任中文系教授的著名小说家沈从文的亲自指导。

1943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当中学教师,出版有小说集《邂逅集》。

1947年(27岁)写于上海的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在小说题材和创作风格等多方面都受到沈从文小说的极大影响,并显露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48年到北平,失业半年,后经沈从文推荐任职于历史博物馆。

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第四野战军工作团南下,在武汉参加文教单位的接管工作,被派到一女子中学任教。

1950年又调回北京,在北京市文联工作(1951年曾有一个短暂的时期到江西进贤县参加土改),1954年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

在此期间,参加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文艺刊物的编辑。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长城外张家口地区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

1962年,调回北京,在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芦荡火种》)的改编,同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还参加了“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基本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特色散文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汪曾祺人物素材

汪曾祺人物素材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一、人物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沈从文是他的老师。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二、人物事例(一)汪老送字画与人,也不完全随意,是有选择性的。

金先生说有次在北京汪老的家里,有人敲门,金先生就去开门,只见有一人立在门口问汪老在家吗?汪老闻声问是谁并要其进门,那人原来是琉璃厂某画店的老板,想买汪老的字画,汪老说我的画不卖钱,也不以卖字画为生,我的字画都送人了。

你要买字画我可介绍你去找赵朴初、吴冠中他们,对方回答他们的价位太高。

汪老又问为什么要我的字画?画店老板回答说一个客户点名要您的字画。

汪老说我从来不卖字画。

说完就婉转地下了“逐客令”。

(二)自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曾到建设中学任教,并在那里结识了施松卿女士。

这个比汪曾祺大两岁的女孩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她也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开始在物理系,后转入英语系。

1946年,两人来到上海。

正值内战期间,环境恶劣,因为找不到职业,汪曾祺情绪很坏,沈从文写信骂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在沈从文的鼓励和帮助下,汪曾祺后来辗转来到北平,在历史博物馆谋了个馆员差事。

汪曾祺一生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最大的坎儿莫过于1958年因为指标不够,被“补打”成右派了。

汪曾祺的人物故事和名人事例

汪曾祺的人物故事和名人事例

汪曾祺的人物故事和名人事例摘要:一、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二、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故事特点1.真实与虚构的结合2.人物性格鲜明3.生活细节的描绘三、汪曾祺的名人事例及其启示1.鲁迅与汪曾祺的关系2.汪曾祺对文学的影响3.汪曾祺的作品价值四、汪曾祺作品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分析1.生动的语言2.深刻的人生哲理3.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正文:【提纲】一、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汪曾祺(1910-1997),原名汪润,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文学界的怪杰”。

汪曾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曾在清华大学学习,与钱钟书、吴组缃等著名文学家同窗。

毕业后,他从事过教师、编辑等工作,历经磨难,始终坚持文学创作。

汪曾祺的创作背景丰富多样,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故事特点1.真实与虚构的结合汪曾祺的人物故事,既有真实人物的影子,又有虚构的成分。

他的作品中,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如,《晚饭花集》中的许多故事,都是以他家乡的人物为原型,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提炼,展现了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

2.人物性格鲜明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他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八旗子弟》中的主人公贵宝,一个既善良又自私、既悲观又乐观的矛盾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生活细节的描绘汪曾祺在作品中,注重生活细节的描绘。

他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如《岁寒三友》中,通过描绘三位朋友的生活琐事,展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

三、汪曾祺的名人事例及其启示1.鲁迅与汪曾祺的关系汪曾祺曾表示,鲁迅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

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时,受到鲁迅的熏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并以鲁迅为榜样,投身文学创作。

鲁迅对汪曾祺的影响可见一斑。

2.汪曾祺对文学的影响汪曾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文学界的顶级干饭人

汪曾祺:文学界的顶级干饭人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戏剧家。

代表作代表作::《人间至味》《人间草木》《生活,是很好玩的》
一篇《端午的鸭蛋》,让多少国人共同拥有了在课堂
上垂涎三尺的回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句
经典的描写,读来仿佛眼前就摆着一枚流油的咸鸭蛋,
一股咸香味直绕着鼻头转。

汪曾祺是文学界里最知名
的顶级干饭人,他到底有多爱吃呢?
一、有豆腐撑腰,怕啥?
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朋友
三、啥都没有吃喝重要
上了年纪后,由于食道出现了静脉曲张,汪曾祺只能吃流质柔软的食物。

这可真是苦得他都不知道要怎么活了,而普普通通的一方豆腐,就在此时拯救了“绝望”的汪曾祺:“幸好还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还是能捣鼓出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
的确,他写过的豆腐菜肴还真是不少:什么松花蛋拌豆腐啦,虎皮豆腐啦,文思豆腐啦,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摆上一桌完全不成问题!
汪曾祺失恋了,大受打击,消沉地躺在床上两天两夜都不肯起来。

好友朱德熙十分担心他,决定投其所好,口袋空空也要卖了书换钱请他吃饭。

结果,酒足饭饱后,汪曾祺马上变得元气满满,把失恋的悲伤忘得一干二净。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系主任罗常培想把汪曾祺推荐给朱自清当助教。

然而朱自清一口回绝了:“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听,他怎么能给我当助教!”
那么汪曾祺当初逃课都干什么去了呢?
当然是吃东西去啦!汽锅鸡、干巴菌、锅贴乌鱼、云腿月饼……昆明美食全被他吃得透透的了!
文/禾雨2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汪曾祺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汉族,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主要作品作品类型作品一览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剧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人物轶事汪曾祺与美食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

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

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

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

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

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

”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卜而已。

萝卜是萝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

“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

早几天。

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

”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茄子还是那个茄子,萝卜也还是那个萝卜,但进了大观园的茄子与到了汪先生家的萝卜,就不是那个茄子、萝卜了。

(精选)汪曾祺简介

(精选)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闻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现在,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趣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愈来愈普遍的阻碍。

剧作家沙叶新评判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锦绣江南,历史悠长,名城座座,人文荟萃。

汪曾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量年,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尤感爱好。

1947年,汪曾祺到上海一所中学教书,礼拜天除听戏写作外,他最爱看戏考。

一日,他又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老戏考,上面有一段滩簧,其中有句唱词“春风弹动半天霞”,令他大为惊异,并夸道:“这是李贺的诗!”汪曾祺对昆曲也情有独钟。

《打虎游街》、《借茶生擒》诸戏,他百看不厌。

一日,汪曾祺去剧场看昆曲,一小丑在舞台上演出得超级超卓,尤其是那小丑传神的苏白,使他听得心醉神迷,不时发出笑声。

不料,邻座是一个唱花旦的京剧女演员,听来听去不知所云,直着急,老问:“他说什么?说什么?”汪曾祺于是充当了那位京剧女演员的临时翻译。

汪曾祺曾说过:“一个作家读很多书,可是真正阻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

”那么,哪些作家的作品对汪曾祺产生过阻碍呢?他坦言,前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左林。

归有光是明代吴中闻名散文家,名文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诸篇,由于归有光“无心为文”,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其结构“随事曲折”,表达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假设无痕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从中得益匪浅。

他感觉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式最能相通,最有现代味儿的一名中国古代作家。

通过比较,他还以为归有光观看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方式很像契诃夫,并说:“归有光是中国的契诃夫!”“能多把握几种方言,也是作家生活知识比较丰硕的标志。

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介绍汪曾祺介绍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汪曾祺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的介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

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

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

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汪曾祺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个人介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参谋。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有关汪曾祺旅游景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学馆、汪曾祺故居。

文学特点散文写作汪曾祺的散文没有构造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表达,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承受苦瓜到承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认、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小说写作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人物生平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

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

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

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

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

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

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

”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

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

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

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

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

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 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X人物评价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

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

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

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

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

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作品一览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艺术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汪曾祺散文的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

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记事》。

《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歌相同。

《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

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赤诚的爱情遭到野蛮的蹂躏,然而无比坚贞的爱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

这是令作家“向往”和“惊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间,深藏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

汪曾祺与美食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

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

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

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

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

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

”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卜而已。

萝卜是萝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

“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

早几天。

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

”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干丝“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