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学难点: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虚词的相关资料和例句。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言虚词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文言虚词,包括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句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虚词运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虚词运用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他们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运用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水平。
高考文言虚词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虚词》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常见的文言虚词。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和翻译文言虚词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难点: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手段●PPT展示:用于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多媒体教室:播放相关的历史文献视频,增强学生的理解。
●互动白板:用于课堂互动和即时练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景设置:教室的灯光调暗,屏幕上播放着古代文人墨客在竹林中吟诗作对的画面,伴随着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问题提出:在画面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文人在诗词中是如何巧妙地使用虚词来表达情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那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总是让我们心驰神往。
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他们的文字跨越千年依然生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文言虚词的妙用。
”学生:“老师,虚词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教师:“问得好!虚词虽然不像实词那样有具体的意思,但它们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修饰、表达语气等重要作用。
比如‘之乎者也’,你们熟悉吗?”2. 知识梳理(10分钟)讲解虚词分类:教师使用PPT展示文言虚词的不同类别,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并举例说明。
逐一讲解:挑选几个重要虚词(如“之、乎、者、也”),详细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例如,“之”字,可以作为代词、助词,甚至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起到桥梁的作用。
教师:“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虚词有哪些种类。
它们就像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的地得’一样,虽然小,但不可或缺。
”学生:“老师,那‘之’字算哪种虚词呢?”教师:“‘之’字非常有趣,它可以用在很多场合。
比如在‘之子于归’中,它是一个代词,指代人;而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它又起到了连接作用。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法: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分析: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2. 掌握“之”、“乎”、“者”、“也”、“乃”等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3. 学习虚词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作用,如倒装、省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2. 难点:虚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辨析和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例证和分析。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虚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掌握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案内容详细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起实际意义,或不表示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语。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语气词、助词、连词、介词等。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内容:本课时以“之”、“乎”、“者”、“也”、“矣”等虚词为例,讲解其用法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如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助词用于词或词组之间表示关系等。
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句子中运用所学文言虚词,巩固所学知识。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复习。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矣”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的正确使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复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虚词的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虚词用法。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虚词。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文言文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举办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十、教学计划:1. 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虚词。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正确运用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回顾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分析典型例句。
3. 练习:进行虚词填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注意虚词的运用,并做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虚词的用法。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虚词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练习题。
2. 制作PPT,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典型例句。
3. 准备虚词填空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掌握情况。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文言虚词的使用,并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阅读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在实际文本中的应用和理解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教材或阅读材料,以便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
2. 准备文言虚词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不同类型。
3. 准备黑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例句和关键知识点。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段落,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和分析。
2. 文言虚词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检测。
3. 参考书籍或在线资源:提供一些参考书籍或在线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九、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按照教案中的教学步骤,进行文言虚词的讲解和示例。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文言文虚词的概念与作用1.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1.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1.3 举例说明文言文虚词的常见用法第二章:常见的文言文虚词2.1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2 分析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搭配关系2.3 举例练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的辨析与应用3.1 讲解文言文虚词辨析的方法和技巧3.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3 进行虚词辨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章: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4.2 分析文言文虚词对句子含义的影响4.3 举例练习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第五章:文言文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5.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写作中的作用5.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技巧5.3 进行文言文虚词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第六章:文言文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和技巧6.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差异6.3 举例练习词义辨析,提高理解能力第七章: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7.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7.2 分析文言文虚词特殊用法的成因7.3 举例练习特殊用法的文言文虚词第八章:文言文虚词的综合练习8.1 讲解综合练习的重要性8.2 分析综合练习的题型和解题方法8.3 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第九章: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9.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9.2 分析文言文虚词对古文句子含义的影响9.3 举例练习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第十章:文言文虚词的考试策略10.1 讲解文言文虚词考试的重点和难点10.2 分析考试中文言文虚词题型的和解题技巧10.3 进行模拟考试,提升应试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言文虚词的概念与作用解析: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学习文言文虚词的基础。
学生需要通过举例和实际应用来加深对虚词用法的理解。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解做文言虚词选择题的方法技巧——1.代入筛选法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2.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这些解释和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文言文—虚词》高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掌握“之〞 “而〞 “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2021年的?测试大纲?明确有15个:师生 互动进而、何、 乃、其、且、右、所、为、焉、 以、因、于、与、那么、行探讨 之. 完成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古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 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 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学生总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立完成3、助词,副词词尾课堂练习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那么,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 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 近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助词,放在旬末,表示劝告或感慨语气, “尔〞,可译为你8、语可译为“吧〞“啊〞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型例题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寿不得长2、自以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曷焉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或知尔,那么何以哉?7、行宫之奇以其族农民以鬻子者9、F!无以,那么王10、不以物喜,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大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教师明确: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堂练习“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直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_>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5 乃二不得已而谢.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去5、副词,可译“才L复习“因〞“典例题.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 观其行,可可4所言非而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木访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行面答案:1、可译为……的原因2、表小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那么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四、复习“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缺乏于民.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⑤业精于勤、荒于嬉.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日……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1〕燕王欲结于君.⑫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15〕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那么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教师明确:1、2句“在,从,至『;3、4句“在……方面,从……中〞;5 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 句〞与,跟,同〞;12、13句“比〞.〔14〕在这件事上〔15〕于是,今天意思一样.规律总结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至「“自“"从"" 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拟,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古文虚词复习教案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假设〞“其〞“焉〞“且〞“那么〞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复习“假设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假设〞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道相似也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假设孀妻弱子5、以为莫己假设者将假设何?7、亦使之假设何?国其假设之何?9、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假设毒之乎?11、假设属皆且为所虏矣13、假设先王之报怨雪耻以托天下2、彼与彼年相假设也,4、曾不假设6、为蛇8、10、12、假设臣,那么不可以入14、爱以身为天下,假设可17、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18、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假设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假设水旱,民不困乏21、以万人假设郡降者,封万户 22、夫晋之乱,吾谁使先,假设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3、南宫适出,子日:“君子哉假设人.〞教师明确:1-3 "如同、像、相似";4 —5比得上;6-8 “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 9—11 “你、你的〞;12—13至于;14-15 “才〞 ;16—19表假设“假设,如果〞;20—21 或、或者;;22表选择;23表近指,“这样、如此"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 "你""你们";作定语时那么译为"你的".例如: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复音虚词 “假设何〞 “假设夫、至假设"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 到……〞.4、动词 如同、像 课堂练习 判断“假设〞在文中的意义.“1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土.〞奇哉 2假设人之思,3假设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 4假设等凡人可及也, 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 5假设龙之一爪也.6假设夫常人思乡, 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假设柳子厚那么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 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 代词,可译为你15、必有忍也,假设能有济也 16、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二、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童微伺其睡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1、距其院东五里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日:“顺我,即先刺心;否那么四肢解尽,心犹不死.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较秦之所得,与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6、洎牧以谗诛,邯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10、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12、问其深,那么其好游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16、子其勉之18、国无主,其能久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漆与消,浏其清矣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雪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教师明确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2、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1 — 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 —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 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设〞;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7II足音节;33 〔ji 一〕表示疑问语气.规律总结A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B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C作指示代词D作连词E语气副词课堂练习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那么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那么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3其仅口舌哉?假设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那么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 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竺圭假设是,那么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 g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三、复习“且〞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假设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教师明确:1 —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规律总结:连词1、2、副词课堂练习“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假设此,帝尚每日声歌, 2生委政非人.那么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假设如此,那么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四、复习“那么〞典型例题解释句中“那么〞字的意义和用法1、伐柯伐柯,其那么不远.2、合散消息,安有常那么.3、作地势,高低九那么.4、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5、此那么寡人之罪也.6、口耳之闻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河出图,雒书,圣人那么之.8、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9、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10、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11、今那么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14、入那么孝,出那么悌.15、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16、欲速那么不达.17、匪鸡那么鸣,苍蝇之声.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那么?陵迟故也?教师明确1 — 2名词,准那么、法那么;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 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 就,表并列;15—16连词,去人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规律总结:A名词,准那么B动词,效法C副词,表判断D连词,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F助词课堂练习判断“那么〞在文中的意义.“止匕1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那么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假设如此,3那么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那么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范氏6那么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 7那么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案: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表达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 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那么〞连用,每个“那么〞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五、复习“焉〞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⑸碎碎焉,余周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困困焉.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⑩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1)非日能之,愿学焉.⑫而人之所罕至焉.⑬吴人焉敢攻吾邑.(14)且焉置土石.(15)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⑯永之人争奔波焉.(17)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18)假设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教师明确:1 — 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拟的对象;11 —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那么〞“就〞规律总结课堂练习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嵋之战,秦军过嵋山之间,见峭峭1>,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 纵万军于之何加6M?但以其人之傲,假设斥7>,那么必无颜世上矣.答案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 “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兼词,“于〞+ “何〞,可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三、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
2. 提问:什么是文言文虚词?为什么学习文言文虚词?二、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没有实在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15分钟)1. 介词:以、自、于、乎等。
举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连词:而、且、或、故等。
举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助词:之、乎、焉、哉等。
举例:乎尔,无怨乎?4. 叹词:嘻、哦、唉、乎等。
举例:嘻!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四、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主语、谓语、宾语等。
2. 举例说明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助词等。
五、练习题和答案解析(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一、课题名称: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解析与运用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高中三年级四、课程目标:1.理解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应对高考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解析与运用,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文言虚词解析(15分钟)1.教师列举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并逐一解析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和常见搭配。
2.教师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文言虚词运用练习(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原文段落,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解读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虚词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文言虚词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言虚词写作练习,要求使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段落的撰写。
2.学生交换作品,并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文言虚词的核心要点。
2.教师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3.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相关网址,供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虚词。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解读: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
4.写作实践:通过文言虚词的运用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⑤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杂说》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
(成语)(2)否定副词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悉以咨之。
《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技止此耳。
《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孙子吴起列传》(4)程度副词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吾至爱汝。
《与妻书》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匆忙、急迫、急促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行(并序)》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多次、重复、任何一次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满井游记》(5)语气副词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即此爱汝。
《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盖大概(是)、恐怕(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③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④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
《与妻书》⑤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
《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6)指代性的副词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自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君既若见录。
《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承蒙、有幸、请让我……请为王吹竽。
《滥竽充数》猥自枉屈。
《出师表》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表谦敢、窃、忝、猥、伏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陈情表》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
《三国志》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
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①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
《桃花源记》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③句中语气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④句末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而又何羡乎?《逍遥游》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也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
(表静态)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
(表动态)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鸿门宴》4.连词(1)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氓》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2)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3)表递进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5)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6)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
《师说》虽然,犹有未树也。
《逍遥游》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②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③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劝学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生乎吾前。
《师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以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以乡人子谒余。
《送东阳马生序》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②以+动词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以刀劈狼首。
《狼》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为连词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
①(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③(不可互换,介词)②(可以互换,连词)因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成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过秦论》“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②因+动词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为连词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其实其为介词。
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 6.叹词唉、嘻唉、哎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二)考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例析:“而” 1.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