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淋球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淋球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ctc mmeP 5 J b o lg d l g, lc lr y a c yoh 4 0 2 2, y h mooy mo ei n moe ua d n mis
adp ey i dsoio J . caN uo Sad,0 7,1 4 n hnt n i si o p tn[ ] A t erl en 2 0 15( ):
a tp e t p n h noy e.
Ke r s N is ra g n r o a r ss n e;e itn c a im y wo d : e se i o or e e;e it c r s a tm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s h a s
基金项 目: 安徽省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o0 0 1 13 N 94 3 4 ) 作 者 简介 : 祝 伦 , , 士 研 究 生 男 硕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l n h r aet a Junl 2 1 u ;6 6 n u i dP am cui l o ra 0 2Jn 1 ( ) Me a a c
・2 7 3・
淋球菌耐药现状 及耐药机制研 究进 展

(. 1 安徽 医科 大学附属省立 医院皮肤科 , 安徽 合肥
dnco a et[ ] Bo hr ul2 1 ,4 1 :1 . eet pt ns J . il am B l 0 13 ( )7 —6 my i P , [ ] 马晶 晶, 8 李金恒 , 晓梅 , C 2 1 曹 等. YP C 9基 因多态性对 奥美拉 唑 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 度 的影 响 [ ] 中 国药理学通 报 ,00 J. 2 1,
2 ( ) 2 8— 2 6 2 :5 6 .
[6 1 ]李钟玉 , 周宏灏 . Y 22的生理功能及 其在心血管 疾病 中的作 C PJ

淋病奈瑟氏菌耐受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及快速诊断法

淋病奈瑟氏菌耐受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及快速诊断法
了 证 实 , 将 携 带 正 常 Gy A 基 因 的 质 粒 导 入 Gy A 基 因 突 变 他 r r 的喹诺 酮 耐 药 的 菌 株 中, 够 使 其 恢 复 对 喹 诺 酮 的 敏 感 性 。 能 19 9 6年 , g c i 等 l 】 5 De u h T _ 对 5株 淋 球 菌 临 床 分 离 株 进 行 Gy l 3 — r 和 P r 基 因 检 测 , 果 发 现 : 1株 在 Gy A 基 因 上 出 现 核 A aC 结 3 r 苷 酸 的变 化 , 中 l 其 1株 在 P r 基 因 上 也 出现 变 异 , aC 3株 在 Gy — r 上 有 两个 氧基 酸 变化 , 时 P r 也有 单个 氨基 酸 的变 化 的 A 同 aC 菌 株 , 耐 药 性 最 高 ; 8株 在 Gy A 上 有 单 个 氨 基 酸 变 化 的 菌 其 2 r 株 中只 有 8株 同 时有 P r 上 的 变 化 , O株 中度 耐 药 菌 株 仅 出 aC 2 现 Gy A 基 因 的 突 变 ; 外 的 2 r 另 4株 无 Gy A 基 因 突 变 。淋 球 菌 r 对 喹 诺 酮 耐 药 强 弱依 次 是 : G r 上 有 S r 1 P e和 As - 在 yA e一 一 h 9 p 9 一 Gl 个 氨 基 酸 变 化 , 时 在 P r 上 有 Gl一 1 Gl 个 5 y两 同 aC u 9 一 y单 氨 基 酸 变 化 的 淋 球 菌 株 的 MI C最 高 ; 次 是 Gy A 上 有 S r9 其 r e一 1 一 P e和 As 一 5 As 两 个 氨 基 酸 变 化 、 a C 上 有 S r8 一 h p9 一 n Pr e一 8 P o单 个 氨 基 酸 变 化 的 菌 株 , 所 有 Gy A 上 有 单 个 氨 基 酸 变 r 在 r 化 的 菌 株 中 , P r 上 也 有 突 变 的 菌 株 的 M I 比 那 些 P r 在 aC C aC 上 没 有 突 变 的 菌 株 要 高 。 这 个 结 果 提 示 : 淋 球 菌 的 耐 喹 诺 酮 在 机 理 中 , r 基 因 突 变 是 最 基 本 和 最 重 要 的 , P r 基 因 突 Gy A 而 aC 变仅 参 与高水 平 的喹 诺 酮耐 药性 。 随 后 , g c i 等 l ] 用 DNA 测 序 技 术 对 耐 喹 诺 酮 的 De u h T _ 采 l 淋 球 菌 进 行 检 测 , 发 现 Gy A 基 因 中有 S r9 一 Ty 和 As 一 又 r e一 1 r p 9 一 As 5 n两 个 突 变 , a C 上 出 现 了 As - 6 As S r 7 I Pr p8 一 n、 e- 一 8 l 、 9 一 Gl e Gl 1 y的 突 变 , 所 有 敏 感 株 则 无 一 突 变 。 据 此 , 而 作 者 认 为 , r 基 因 S r9 Gy A e- 1和 As - 5 可 能 是 两 个 原 始 突 变 位 p9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1)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隆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院系: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专业:药学(独立本科段)年级:2012学生姓名:候扩指导教师:2014 年8月目录1前言............................................................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 1唾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2.2卩奎诺酮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方法.............................. # 2. 3卩奎诺酮类药物的传统分类方法................................. # 2. 4嚨诺酮类药物的新分类方法..................................... # 3结果............................................................ #3. 1嗤诺酮类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 3. 2 n奎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 3. 3卩奎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 4讨论............................................................ #4. 1卩奎诺酮类药物的预防用药..................................... # 4.2嗤诺酮类药物的联合用药........................................ # 4. 3卩奎诺酮类药物的座诺酮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注意事............... # 4. 4 “奎诺酮类药物的研究展望..................................... # 5小结............................................................ # 参考文献......................................................... n附录....................................................... #致谢............................................................. n口奎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唾诺酮类药物是全人工合成的含有4T奎酮母核的3位均有竣基的一类抗菌药⑷,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与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无交义耐药性,合成方法生产、疗效价格比高等优势。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常见不良反应研究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常见不良反应研究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常见不良反应研究发表时间:2017-12-07T14:53:27.9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0期作者:叶春巧[导读] 研究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具有良好的药代学动力表现及抗菌作用,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广东汕尾 516600)【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进而提高临床中该类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性资料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中,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同时,男性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就患者的年龄而言,38~58岁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可有效的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35-02 研究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具有良好的药代学动力表现及抗菌作用,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类药物的抗菌种类多,口服时其吸收率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对部分非特异性的致病原具有显著的疗效[1]。

随着临床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关于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的增多,充分的认识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特性及规律,可有效的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及合理性[2]。

淋球菌质粒耐药性的流行状况

淋球菌质粒耐药性的流行状况
四川 医学 2 0 1 3年 3 月第 3 4 卷( 第3 期) S i c h u a n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 2 0 1 3 , V o 1 . 3 4 , N o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4 6 3・
●医学进展 ● 淋 球 菌 质 粒 耐 药 性 的 流 行 状 况
的流行 起着 极其重 要作 用 … 。 1 质粒 耐药 性在 世界 范 围的流行 状况 世 界 卫 生 组织 协 调 的 淋球 菌 耐 药 检测 工 作 , 对 东
2 质粒 耐药 性在 我国 的流行 状况
自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淋 球 菌 对 氟 喹 诺 酮 类 药 的敏感 性下 降 , 许 多 国家 和 地 区都 报 道 检 出喹 诺 酮 耐
头孢 曲松 的敏 感性 降低 。在 尼泊 尔 只收 集到 9株 淋球 菌, 其 中 4株 耐 青 霉 索 , 4株 耐 四环 素 , 1株 耐 环 丙 沙 星, 无耐 头孢 曲松 和大 观霉素 菌株 _ 2 】 。
2 0 0 2年在 苏 格兰 全境 内共 收 集 了 8 1 8株 淋球 菌 , 经 耐 药检 测分 析后 发 现 有 1 1 %( 8 9例 ) 对环 丙 沙 星 高
3 . 0 5 MD a ) , 高 度耐 四环 素型 质粒 ( 2 5 . 2 MD a , 携带 T e t M 基因) 和结合 型质 粒 ( 2 4 . 5 M D a ) 。淋 球 菌遗 传 信 息 交
换 的过 程 , 由2 4 . 5 MD a的结 合 型质 粒介 导在 不 同菌 株 中转 移其 耐药 质粒 。这 种耐药 质粒 能 以结合 的方 式 由
淋 病 是 我 国 目前 最 常 见 的性传 播 疾 病 之一 , 随着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原理和药物的作用特点【摘要】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使用已有40余年,它对人类控制微生物感染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分子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关键词】喹诺酮喹诺酮类(Quinolones简称QN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有别于传统抗生素的新型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1962年美国Lesher等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标志着喹诺酮类药物的正式诞生。

此后,该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居各类抗菌素之首。

截至1997年,就已制备出了5000多种喹诺酮类似物,并对其大多数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现已投放临床使用的有20多种,正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超过15种。

1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母环为[1]:N-取代-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图1)图1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部分为4位酮基,任何替代均导致失活。

3-位羧基也是抗菌活性和抑制促旋酶所必需,但可由某些羧基模拟体取代,并由此而产生了具有优秀抗菌活性的新喹诺酮。

喹啉环6位引入氟原子,抗菌谱发生了飞跃,抗菌活性增强,药动学特性大大改善[2],成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

1位氮必需有取代基,不能接氢,否则活性极弱或消失。

氮上的取代基,以乙基或与之体积相似的乙烯基等最佳。

在环烷基系列中,环丙基最优。

其活性顺序为环丙基〉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环丙基物是乙基物和环丁基物的8倍,环戊基物的16倍,环己基物的516倍[2]。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头孢菌素连接在喹诺酮母环的7位上,以期进一步扩大抗菌谱。

2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国际学术界将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代即萘啶酸、吡哌酸,具有中等抗菌活性,是同类最早产品。

第二代为6位或8位f取代的氟喹诺酮,代表产品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作者:钟娇娇苏晓红来源:《新医学》2022年第11期【摘要】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淋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国内外出现对一线治疗药物(如头孢曲松钠)耐药的菌株。

WHO已将淋球菌列入急需新型抗菌药物的重点病原体清单。

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探讨新型抗菌药物治疗淋球菌的疗效,包括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新型大环内酯类、胸膜多肽类、小分子抗菌药物等。

该文主要介绍上述药物的结构、体外药敏试验、耐药突变、临床试验和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为淋球菌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抗菌药物;淋病奈瑟球菌;淋病;细菌耐药Research progress on new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nfection Zhong Jiaojiao, Su Xiaohong.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21004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Su Xiaohong, E-mail:****************【Abstract】 Neisseria gonorrhoeae is the pathogen of gonorrhea.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ntibiotics, drug resistance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s a growing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drug-resistant strains to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drugs (such as ceftriaxone sodium) have emerg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 WHO has included Neisseria gonorrhoeae as one of the priority pathogens in urgent need of new antibiotics.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novel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ncluding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novel macrolides, pleural polypeptides and small molecule antibacterial drugs, etc. In this articl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tructure, in vitro drug sensitivity, drug resistance mutation, clinical trial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se drugs was reviewed,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eisseria gonorrhoeae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New antibiotics; Neisseria gonorrhoeae; Gonorrhea;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淋病奈瑟球菌(淋球菌)是一種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是引起淋病的病原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近年来,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不仅具有广谱抗菌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浓度,并且在体内半衰期较长,从而实现长期抗菌治疗。

本文将以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作为主题,从喹诺酮的发现历史、化学结构、作用机理、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喹诺酮的发现历史喹诺酮类抗菌药在20世纪50年代由HO Hofmann首先合成。

最初的化合物只有弱效的杀菌功效,其后通过结构修饰不断改进和扩大新的代表性化合物。

第一代喹诺酮包括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这些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是由于其毒性和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经过不断的改良,第二代和第三代喹诺酮的分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并且对革兰氏阴性菌、肠道菌群和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具有更好的杀菌作用。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孢氨苄、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其中氧氟沙星属于第一代喹诺酮药物,其他为第二代或第三代喹诺酮药物。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化学结构喹诺酮类抗菌药分子结构是由喹啉环和吡咯环组成,其中喹啉环在分子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喹诺酮环”。

该结构明显影响了该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和药理学作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常见结构如图1所示。

![image.png](https://cdn.nlark/yuque/0/2022/png/658464/1 641708420959-12c51358-1c30-4273-9b40-2d3d0212d9e8.png#clientId=u5356de52-301b-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height=734&id=u4cb0fedb&margin=%5Bobject%20Object%5D&name=image.png&originHeight=734&originWidth=889&originalType=binary&ratio=1&size=65092&status=done&style=none&taskId=uf40d0041-c90f-4d1e-920f-cf708da290e&width=889)图1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子结构三、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的DNA拓扑异构酶结合,阻止DNA分离和DNA的拷贝。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低敏耐药现状及新药研发进展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低敏耐药现状及新药研发进展

·124 ·中国性科学 2021年3月 第30卷 第3期 ChineseJournalofHumanSexuality, March2021, Vol.30,No.3【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03D31125)△【通讯作者】王艳青,E mail:shuxin0352@126 comDOI:10.3969/j.issn.1672 1993.2021.03.038·皮肤性病学·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低敏耐药现状及新药研发进展王俊霞1 王艳青2△1山西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太原030001【摘要】 淋球菌是淋病的唯一病原体,头孢曲松是目前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

近几年国内外相继出现对头孢曲松低敏甚至耐药的淋球菌,同时耐药淋球菌菌株开始在国际上传播,使得淋病的治疗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用于淋病治疗的新药的研发迫在眉睫。

本研究就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低敏和耐药现状及淋病治疗的新药研发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淋球菌;头孢曲松;低敏耐药;新药研发【中图分类号】 R759【文献标识码】 ACurrentstatusoflowsensitivityorresistanceofneisseriagonorrhoeaetoceftriaxoneanddevelopmentofnewmedicines WANGJunxia1,WANGYanqing2△.1 2018MasterofDermatologyandVenereology,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Shanxi,China;2 DepartmentofDermatology,SecondClinicalMedicalCollege,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Shanxi,China【Abstract】 Neisseriagonorrhoeaeistheonlypathogenofgonorrhea,ceftriaxoneisthedrugofchoicefortreatinggonorrhea.Inrecentyears,therehavebeensomekindsofneisseriagonorrhoeaewithlowsensitivityorre sistancetoceftriaxoneathomeandabroad.Meanwhile,theresistantneisseriagonorrhoeaestrainbegantospreadin ternationally,whichmakesthetreatmentofgonorrheafacegreatchallenges.Therefore,thedevelopmentofnewdrugstotreatgonorrheaisurgent.Thisarticlereviewsthecurrentstatusoflowsensitivityorresistanceofneisseriagonorrhoeaetoceftriaxoneandthedevelopmentofnewdrugsforgonorrhea.【Keywords】 Neisseriagonorrhoeae;Ceftriaxone;Lowsensitivityorresistance;Developmentofnewmedi cines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化脓性炎症。

淋球菌对喹诺酮耐药性进展论文

淋球菌对喹诺酮耐药性进展论文

探讨淋球菌对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淋球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在淋病治疗中的大难题之一是淋球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

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的进行分析。

结论为临床应用喹诺酮治疗淋球菌感染提高临床参考。

【关键词】淋球菌喹诺酮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37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37-02近年来国内外的性传播疾病(std)发病率较高之一的是淋病,而且在国内淋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升高。

淋病的病原体为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 )。

随着淋病治疗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对喹诺酮的耐药率达到了98.99%[1]。

1 淋球菌的耐药机制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存在染色质的外部的双链环形dna是质粒,质粒通过形成超螺旋结构进行复制,并伴随着宿主细的进一步分裂而传给了宿主细胞的子代细胞,而这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质粒与生俱来的拥有耐药性的基因,抗药性质粒通过这些耐药基因合成出具有抵抗和分解抗生素的活性酶可编码合成能分解破坏抗生素的酶。

另有质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使两个细菌间形成细管样接合,通过细管 , 在两个细菌之间使得遗传物质进行传递,而且许多的耐药细菌抗药性质粒在细菌间传播有关。

2 淋球菌喹诺酮的耐药机理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dna螺旋体(即拓扑异构酶 ii),通过对抗其酶活性,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破坏其dna的结构,使染色体破裂而起到杀菌作用。

而对淋球菌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国内外学者多从基因水平进行研究,认为其主要耐药机制是染色体突变引起的dna旋转酶的改变,dna旋转酶是由gyra 和gyrb编码的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的一个四聚体,gyra 和gyrb的改变可引起parc编码的拓扑异构酶的变化,其中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突变与淋球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密切相关。

叶萍等对78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和gyra、parc基因进行pcr扩增后,分别对敏感菌、中介菌和耐药菌的gyra、parc基因进行dna序列测定,发现敏感菌株中未发现基因突变,而中介菌株和耐药菌株中均发现有异常基因,说明gyra、parc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分类及应用、不良反应等,同时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不良反应,感染喹诺酮类抗菌药,又称吡酮酸类抗菌药(Pyridonecarboxylic acids antibacterial agents),自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这种合成抗菌药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仅次于头孢菌素的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1],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地应用,对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一、作用机制1.结构与构效关系喹诺酮类的母核为4-喹诺酮,如图1所示,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结构,B环可以是苯环、毗啶环、嘧啶环等,在其第1,3,6,7,8等位引入不同基团即形成本类的各种药物。

3位处为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结构;1 位处结构改造可增强抗菌作用;6位取代对活性影响很重要,引入氟可增强抗阴性菌作用、增强抗阳性球菌菌谱;7位引入取代基可明显增强活性,引进哌嗪环为抗绿脓杆菌的有效部位;8位引入氟或氯,可降低最低抑菌浓度,提高肠道吸收,延长半衰期,但F取代光毒性增加;甲氧基取代抗厌氧菌活性增加。

[2-4]图1喹诺酮类药物母核结构2.抗菌机理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起抗菌作用。

它的作用靶位有2个,分别为DNA旋转酶(gyrase)及拓扑异构酶Ⅳ。

DNA旋转酶的作用是使DNA形成螺旋,对于细菌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起决定作用;拓扑异构酶Ⅳ的作用是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在细菌细胞壁的分裂中对染色体的分裂起决定作用[5]。

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这两种酶,使细菌DNA无法进行正常的复制,使细菌不能进行分裂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 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每年新发感染患者达到1. 06 亿,已严重影响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我国,淋球菌的治疗主要以广谱头孢菌素为主,如头孢曲松、头孢克肟[1]。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经出现了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下降的淋球菌,甚至出现了头孢菌素治疗失败的临床病例报道[2-3]。

各国研究人员均在寻找有效的抗菌疗法,如联合疗法、替代药物、新药研发等。

然而控制感染的蔓延更是重中之重,不同地区感染淋球菌的型别有所差异,NG-MAST 分型是基于测序技术的淋球菌基因分型方法,通过具有高度变异性的porB 基因( 编码孔蛋白) 和tbpB 基因( 编码转铁结合蛋白) 测序分析并与数据库比对后得到基因型,对于了解区域感染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对本区域分离的淋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分子分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收集126 株淋球菌分离自2015 -2016 年浙江萧山医院就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男性标本采自尿道分泌物,女性标本采自宫颈分泌物,剔除同一患者中分离的重复菌株。

所有菌株经过革兰染色镜检、氧化酶试验以及API NH 鉴定试剂条( 法国Bio-Merieux 公司) 鉴定为淋球菌,菌株保存于20%甘油肉汤,置-80℃冰箱备用; 质控菌株ATCC49226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Stijn 教授惠赠。

1. 2 仪器和试剂GeneAmp PCRSystem 9600 为美国ABI 公司产品( Applied Biosystems) ,EPS-100 电泳仪为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UV-3B 紫外成像仪为珠海黑马医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 Premix Taq Version2. 0 及DNA Marker 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引物合成及PCR扩增产物测序均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FQ-PCR法检测耐喹诺酮类药物淋球菌的gyrA基因

FQ-PCR法检测耐喹诺酮类药物淋球菌的gyrA基因

FQ-PCR法检测耐喹诺酮类药物淋球菌的gyrA基因郭春燕;喻海忠;袁建芬【摘要】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快速检测淋球菌gyrA基因的方法.方法采用药敏试验、FQ-PCR法对临床分离的147株淋球菌进行检测,同时对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淋球菌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在147株淋球菌菌株中,FQ-PCR和药敏试验法均检测出19株耐药株,两法结果一致(P>0.05).耐喹诺酮类药物淋球菌的gyrA基因均出现Ser91→Phe的变异.结论FQ-PCR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经济的特点,适用于临床对耐喹诺酮类药物淋球菌的检测.【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0(028)006【总页数】2页(P430-431)【关键词】淋球菌;gyrA基因;环丙沙星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作者】郭春燕;喻海忠;袁建芬【作者单位】南通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南通,226009;南通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南通,226009;南通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南通,226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16研究表明,WHO规定的用来治疗淋球菌(Neissevia gonorrhoeae,NG)的5种药物(青霉素 G、四环素、环丙沙星、壮观霉素、头孢三嗪)中青霉素G和四环素已广泛耐药,失去其临床使用价值。

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使用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治疗淋病。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淋球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的报道[1-3]。

研究表明,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水平可能与gyrA基因91位点的突变有关。

为了快速检测淋球菌及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我们设计了针对gyrA基因91位点的突变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

1 材料和方法1.1 菌株来源 147株淋球菌标本为2006~2008年期间来南通市中医院、长城医院、中山医院、皮肤病防治所门诊部、广济门诊部、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患者标本中分离获得,其中男性95例,女性52例,年龄17~67岁,平均31.6岁。

淋病的流行及治疗新进展

淋病的流行及治疗新进展

PN P G感染 已超过 5 青霉素不作为首选 药物。 %,
() 纯 咽 部 淋 球 菌 感 染 : 孢 曲 松 ,5 mg 4单 头 20
() 1 宫颈、 尿道 、 肛门直肠淋球菌感染 : 头胞 曲 单剂量肌注 ; 强力霉素 10 g 每天两次 口服 , 0m , 连 天。羟氨苄青霉素 、 氨苄青霉素和大观霉 素 松20 g 5 m 单剂量肌注; 头孢克肟 40 g 0 m 单剂 口服 ; 续 7 或头孢噻肟 2 单剂量肌注 ; g 大观霉素 2 ( g 宫颈炎 对 本病 无效 。 () 菌 性 眼 炎 : 等 渗 生理 盐 水 冲 洗 眼部 , 5淋 用 4) g单剂量肌注。为预防同时存在衣原体感染 , 用 冲 .%红霉 素 或 2 %硝 酸 银 上述 药物治疗后 , 可继续按 非淋球 菌性尿道炎或 每 小 时一次 , 洗后再 用 05 液外用。系统治疗: ①成人淋菌性眼炎 : 头孢 曲松 宫颈炎治疗方案用药。 或大 观 霉素 2 , 天 两 次肌 注 ; g每 () 2 有合并症的淋病( 包括淋菌性输卵管炎和 2 , 天 一次 肌 注 ; g每
作者简介 : 李建新 ,17一 , 泌尿外科主治 医师 , (93 )男, 皮肤性病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性传播疾病 。



一 兰


翥 菖
职 业研 究 与技 能



中指 出 , 青 霉 素 酶 淋球 菌 及 染 色体 介 导 的耐 青 6 . 产 0 4%, 升 至 2 0 年 的 8 . 2 上 00 02 4%; 四环 素耐 药 菌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J 0 — 0 7 (0 1 3 0 3 —4 L 8 0 2 2 1 )0 — 0 5 0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8751(2004)01-0027-0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范 柏(天津市药品检验所,天津 300070)摘要: 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作用机制独特,药物动力学性能好以及口服和非肠道给药均有效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

但是随着此类药物的使用,其耐药性亦不断增长,并已迅速发展至十分严重的程度。

耐药性的大量出现与广泛传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治疗失败,目前已引起了普遍重视。

因此,深入研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进而探索解决其耐药性的方法,开发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和具有抑制喹诺酮细菌耐药性的新药,以遏制或减缓此类药物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以及克服耐药性的对策等项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喹诺酮;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 R978 1+9 文献标识码: A喹诺酮是一类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全合成抗菌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优秀的药物动力学性能和抗菌活性,多年来已成为广受欢迎的临床治疗用药。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诺氟沙星问世以来,氟喹诺酮类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相继报道了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和洛美沙星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取得了优异的疗效[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合成了新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司帕沙星、托氟沙星、加替沙星、曲伐沙星、格帕沙星、克林沙星等,明显扩大了抗菌谱和增强了抗菌活性。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潜在问题即此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致使细菌耐药性迅速增加[2],耐药性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增加了治疗成本,同时缩短了新药的应用周期,增大了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因此,目前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关于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其对抗其细菌耐药性的对策等大量研究工作也在逐步深入。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及其研究进展摘要:喹诺酮类药物系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

自第一个此类药物萘啶酸问世以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成为目前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菌效果及不良反应与结构的关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类药物作一综述,以便读者对其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喹诺酮,研究进展,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构效关系,光毒性 1 药理药效特征1.1作用机制 大量研究证实,氟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拮抗细菌的DNA 回旋酶(gyr ),阻碍细菌DNA 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DNA 回旋酶由A 、B 两个亚型分子构成。

较早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DNA 回旋酶A 亚单位(gyrA )的切割及封口活性。

近来研究发现,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同时作用于gyrA 和gyrB ,只是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其依据为B 亚型的突变可改变细菌对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

此外,当RNA 或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活性会降低。

1.2 药代动力学 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可分布于各种组织体液和器官,特别在肾、肝、肺及皮肤组织中分布良好。

口服后1~2h 达到血药峰浓度,较早开发的该类药物血浆清除半衰期一般在3~8h ,需每日2~3次给药。

近年研发的新药中t 1/2呈延长的趋势。

延长t 1/2可减少用药次数,方便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

如盐酸莫西沙星半衰期12~15.2h ,每日1次服药。

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为浓度依赖型,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用来评价浓度依赖型药物杀菌效果的PK/PD 参数主要有AUC 24h /MIC 和C max /MIC 。

氟喹诺酮类药物同样如此。

近年来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PK/PD 研究表明,AUC 24h /MIC 对临床有效率有很强的预见性,并建议AUC 24h /MIC>125为临床药物应达到的目标。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抗菌药物[8]。

八、结语通过上述对VAP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治疗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不同种VAP如何处理的理解。

由于当前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VAP病原菌种类也日趋复杂,尤其是一些多重耐药病原菌或泛耐药病原菌引起的感染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临床医生除了遵循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外,还应与微生物检验室加强联系、密切合作,通过及时准确的了解引起VAP的病原菌种类,并根据相应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1]Palmer LB.Ventilator-associated infection[J].Curr Opin Pulm Med,2009,15(3):230-235.[2]Canadian Critical Care Trials Group.A randomized trial of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N Engl J Med,2006,355(25):2619-2630.[3]Depuydt P,Benoit D,Vogelaers D,et al.Systematic surveillance cul-tures as a tool to predict involvement of multidrug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in ventilator-assoiated pneumonia[J].Intensive CareMed,2008,34(4):675-682.[4]蔡金莲,郭韶梅.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6):533-534.[5]郭秀东,严文康,赵萍.儿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和耐药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5):770-772.[6]李鸣,陈壮桂,张常然等.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3):463-466.[7]方智野,王健,张敏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病毒感染的研究[J].河北医学,2007,13(5):512-515.[8]Niederman MS.De-escalation therapy i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urr Opin Crit Care,2006,12(5):452-457.[收稿日期:2010-06-08]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赵汝霞虞亦鸣综述邓在春审校自上世纪60年代Lesher等发现1-乙基-1.4-二氢-7-氯-4-氧代喹啉-3-羧酸(萘啶酸)有抗菌作用后,迄今为止,通过对萘啶酸进行化学结构的修饰,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喹诺酮类药物已有几十种。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研究进展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研究进展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研究进展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其是在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7位上增加了哌嗪环等衍生物,6位上增加了氟原子,因而该药物较第一、二代喹诺酮类药物来说性状更佳。

目前临床已研究和应用第四代此类药物,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此外还有曲伐沙星、克林沙星等,临床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而需对其药理特点进行研究,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药理特点;研究进展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低毒的抗感染化学药物,具有广谱、抗菌、高效的特点[1-3]。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物较第一、二代来说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抗菌谱更广,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

其在临床应用中,对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支原体以及某些厌氧菌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效果,其在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类型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均可适用。

近年来,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4]。

本文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问题展开综述。

现报告如下。

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1. 1 抗菌作用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较广,不仅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且对革兰阳性菌(肺炎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淋球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对庆大霉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磺胺药、甲氧苄啶耐药细菌,甲氧苯青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原虫、真菌、病毒等无效。

目前研究发现,该类药物的理想杀菌浓度在0.1~10.0 g/ml,超过此浓度范围杀菌效果反而降低[5,6]。

另外,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部分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抗菌药物后效应,此种效应的维持时间在几小时内。

某地区淋球菌流行株耐药性及质粒谱型研究

某地区淋球菌流行株耐药性及质粒谱型研究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4 3 ( 0 ] 0 — 2 30 1 7 —10 2 1 )200 —2
The Re e r h o t s a c n he Ant b otc Re i t nc nd Pl s i o ie f Ne s e i n r o a n a c ng i i i s s a e a a m d Pr f l s o o s r a Go or h e e i Li o he
初 瑞 雪 , 卫 东 孟
( 东 省 聊 城 市人 民 医 院 山
2 20 ) 5 0 0
摘 要 : 目的 检 测 该 地 区淋 病 奈 瑟 菌 ( ) 床 分 离株 的 耐 药 性 和 质 粒 谱 型 , 临床 合 理 用 药 和 连 续 监 测 NG 耐 药性 动 态 NG 临 为
改 变提 供 参 考 。 方 法 从 本 院 门诊 淋 病 患者 分 泌 物 中分 离 N 菌株 , 测 其 对 常 用 治 疗 药 物 的 最 小抑 菌 浓 度 、 否产 青 霉 素 酶 , G 检 是 提 取 并分 析 质 粒谱 型 。 结果 分 离获 得 5 2株 NG, 中产 青 霉 素 酶 1 其 7株 (2 6 ) 四 环 素 耐 药 1 3 .9 , 5株 (8 8 ) 环 丙 沙 星 耐 药 2.5 , 5 1株 ( 8 0 ) 大 观 霉 素 耐 药 1株 ( .2 ) 未 发 现 头孢 曲松 钠 耐 药株 ;5 (6 5 ) 出 4种 质 粒 , 质 粒 谱 型 。结 论 大 9. 8 , 1 9 , 4 株 8.4 检 6种
1 6 耐 药结 果 判 读 按 《 国 l 检 验 操 作 规 程 》 3版 ) 敏 . 全 临床 ( 药 试 验判断标准判读耐药结 果。

淋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淋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C i I i t , tb r 2 0 Vo N 5 hn J Li )D am Oco e , 0 2。 l6. o.
文章 编号 :07—48 (0 2o —04 10 27. 0 )6 36—0 2 3
淋 球 菌 耐 药 性 的研 究 进 展
染 色 体介 导 的 , 色 体 介 导 的耐 药 有 两 种 类 型 一 染 为药 物特 异性 , 由于 单 步突 变发 生 高 水平 耐 药 . 淋 如 球菌 对 大观霉 素 的耐药 第 二 种 为涉 及 数个 染 色 位
卫 生组 织 ( O 及 美 国疾 病控 制 中 心 ( D ) 再 推 WH ) CC不 荐 青霉 素 与 四环 素作 为 治疗 淋 病 的首 选 药物 。而使 用 壮观 霉 素 、 环丙 沙 星 等 氟喹 诺酮 类 、 三代 头孢 菌 第
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城 市淋病 患 者 中分 离 出 的 19 淋 球 菌 进 0个 32株
行 了头孢 三 嗪敏 感性 测 定 , 果 表 明 , 国 目前 流行 结 我
的淋 球菌 绝 大 多数 ( 8 9 %) 头孢 三 嗪敏 感 , 药 9 .5 对 耐 菌株 仅 占 10 % , 19 .5 自 95年 分离 出 耐 药菌 株 , 球 淋
素 ( 孢 三 嗪 ) 药 物 。 19 头 类 9 0年 英 国 首 先 报 道 了淋 球 菌对 环 丙沙 星 敏 感 性 下 降 ,94年 又 报 道 分 离 耐 19 氟 喹诺 酮 淋 球 菌 , 丙 沙 星 最 小 抑 菌 浓 度 ( I 环 M C 达
1 6mg /L[ l 6

关_ 1 。研 究 表 明 , 球 菌 共 有 3种 耐 药 性 , 一 是 淋 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摘要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淋球菌外膜蛋白结构改变所致的膜通透性下降、细菌对药物的摄取减少,可能是导致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一种重要机制,而最新研究表明: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与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之间密切相关。

作为无并发症淋病治疗的推荐药物,氟喹诺酮对淋球菌有着很强的抗菌活性。

可是近年来,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导致临床上淋病治疗失败的情况日益严重,同时又大大限制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目前,这种日益严重的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对淋球菌耐药菌株进行全球监测,并将环丙沙星列为监测的核心药物之一。

早年,人们就已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可直至最近,国外学者才开始对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机理从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概况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淋球菌有着很强的抗菌活性,故自其问世以来,便一直应用于淋病的治疗,对淋病的有效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20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一些氟喹诺酮耐药性淋球菌菌株。

Tapsall等[1]对澳大利亚1984~1990年间2141株淋球菌进行检测发现有43株为氟喹诺酮耐药菌株。

随后,他们进一步的跟踪调查显示[2]淋球菌的氟喹诺酮耐药率有迅速增长的趋势。

在Kam等的研究中发现93.1%的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其中绝大部分是高水平的耐药。

因此认为在南亚地区氟喹诺酮耐药情况也相当普遍[3]。

WHO[4]在1992~1994年对西太平洋地区的20000例淋病患者进行大规模联合监测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情况,结果发现:3年来,氟喹诺酮耐药性淋球菌逐渐增加,并已广泛播散和流行。

这种日益严重的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现状,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问题,不容忽视。

Tapsall[2]在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淋球菌的研究中曾发现:107株氟喹诺酮耐药性淋球菌分属27个不同的营养型/血清型,而其中6种营养型/血清型的淋球菌为高水平的氟喹诺酮耐药菌株。

后来Kam[5]的研究也表明:淋球菌Bop和Bpy血清型是两种主要的氟喹诺酮耐药性血清型。

这些研究说明淋球菌的血清型鉴定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测定具有意义的。

目前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播散和流行,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对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临床和实验人员来说,怎样去认识、诊断这些耐药菌及有效控制其播散,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淋球菌膜通透性与氟喹诺酮耐药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机理,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阐明,尚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有研究[6]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原始靶位是细菌的DNA回旋酶(即拓扑异构酶Ⅱ),氟喹诺酮类药物可通过对抗该酶活性,干扰DNA复制、转录,破坏DNA结构,使细菌染色体断裂,从而起着杀菌的作用。

至于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机理,研究表明可能与细菌膜通透性改变有关。

日本学者Tanaka等[7]曾对6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2株敏感菌、4株耐药菌)和5株WHO标准参考菌株的诺氟沙星摄取量和蓄积量进行检测,发现:4株耐药菌的平均初始药物摄取量及20分钟后药物摄取量均明显低于7株敏感菌株,而且有2株耐药菌20分钟后菌体内药物蓄积量仍为零。

因此,作者认为:淋球菌膜通透性的下降可能是导致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一种重要机制。

而Hooper[6]也曾提出: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淋球菌外膜蛋白结构改变导致膜通透性下降,从而使细菌对药物的摄取及药物在菌体内蓄积减少所致。

但Corkill[8]的研究却发现:虽然淋球菌耐药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摄取减少,但其细菌外膜蛋白结构并未发生改变。

该研究并不支持细菌膜通透性改变导致氟喹诺酮耐药性这一观点。

提示:在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发生过程中,尚有其它的因素参与。

三、GyrA、ParC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耐药早年,人们就已认识到: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发生与细菌染色体上氟喹诺酮耐药性相关区域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有关。

但直到1994年,才由美国学者Belland[9]首次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与DNA回旋酶A亚单位(GyrA基因)和拓扑异构酶Ⅳ c亚单位(ParC基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GyrA基因突变与淋球菌的低到中水平的氟喹诺酮耐药性则需要GyrA和ParC 基因突变的共同参与;ParC基因突变仅出现在GyrA基因突变的菌株中,说明其在引起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方面仅起着辅助作用。

进一步研究显示:GyrA和ParC基因突变很容易通过转染而在淋球菌菌株之间得以传递,传递的突变序列又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环丙沙星耐药。

这在随后Onodera[10]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他们将携带正常GyrA基因的质粒导入GyrA基因突变的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株中,能够使其恢复对诺氟沙星的敏感性。

这些研究说明了GyrA基因突变与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密切相关。

1996年,Deguchi对55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GyrA和ParC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在24株敏感菌中, gyrA和ParC基因均无突变;在20株中度耐药菌株中,仅出现GyrA基因的突变;而在11株高度耐药菌析中,则GyrA和ParC基因均有突变。

这与早年Belland的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在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机理中,GyrA基因突变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而ParC基因突变仅参与高水平的氟喹诺酮耐药。

随后,日本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对GryA基因的直接DNA序列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ryA基因突变的常见位点。

Tanaka等[2]检测了9株淋球菌,其中4株耐药菌株均存在GryA基因91位点上丝氨酸(Ser)→苯丙氨酸(Phe)的突变,而所有敏感菌株则无一突变。

据此,作者认为:对于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来说,GryA基因Ser91→Phe突变可能是一个原始突变。

而Onodera[10]的研究又发现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GryA基因上的另外两个位点的突变:Ser83→Phe,天冬氨酸(Asp)87→甘氨酸(Gly)。

同样,在Deguchi等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GryA基因Ser83→Phe、Asp87→天冬酰胺(Asn)的突变[13]以及Ser91→Phe、Asp95→Gly和Asp95→Asn的突变[11]。

由此可见:GryA基因的83、87、91、95位是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中GryA基因突变的常见位点。

后来。

Deguchi[4]同样采用DNA测序技术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的ParC基因进行检测,也发现4个常见的突变位点;Asp86→Asn、丝氨酸(Ser)87→异亮氨酸(Ⅰle)、Ser88→脯氨酸(Pro)、谷氨酸(Glu)91→Gly。

针对这些已明确的突变位点,Deguchi等[14,15]近年来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引物特异性限制性位点修饰法。

用此方法分别对55株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 gryA和ParC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有31株耐药菌株均有GryA基因Ser91和(或)Asp95位点的突变,其中11株高度耐药菌则同时合并ParC基因Asp86、Ser87、Ser88或Glu91位点的突变。

这种方法允许一次性检测大量样本,并能在8小时内完成全过程。

这对于氟喹诺酮耐药菌株的大量筛选及流行病学调查都有重要的意义。

可是,在这两个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的相关基因中,是否还存在更多的突变位点和不同的突变类型(碱基对插入或缺失)以及与氟喹诺酮耐药性之间更深层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展望综上所述,在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基因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属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今后,应进一步对不同程度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的GryA和ParC基因及其突变进行大量的检测,以了解其基因突变的位点、类型及突变发生频率的分布,探讨其作为检测淋球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确其在氟喹诺酮耐药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开发更为敏感、特异的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相关基因检测方法。

另外,对于淋球菌的氟喹诺酮耐药机理,除基因突变所介导的耐药外,是否还存在质粒介导耐药及转座子介导耐药等,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同时,应大力开发新一代具有更强抗菌活性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为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1 Tapsall JM et al.Pathology,1992; 24(1):27-312 Tapasll JM et al.Sex Transm Dis,1996;23(5):4253 Kam KM et al.J Clin Microbiol,1996;34(6)14624 WHO.Genitourin Med,1997;73(5):355-3615 Kam KM et al.Sex Transm Dis,1996;23(2):1036 Hooper DC et al.N Engl J Med,1991;324:384-3947 Tanaka M et al.Genitourin Med,1994;70(4):2538 Corkill JE et al.Antimicrob Chemother,1991;28:6019 Belland RJ et al.Mol Microbiol,1994;14(2):371-38010 Onodera S et al.Kansenshogaku-Zasshi,1995;69(5):51111 Deguchi T et al.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6;40(4):1020-102312 Tanaka M et al.Genitourin Med,1996;72(4):29513 Deguchi T et al.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5;39(2):561-56314 Deguchi T et al.J Clin Microbol,1997;35(4):94815 Deguchi T et al.Clin Microbiol,1996;34(9):2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