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牛顿第肯定律教学设计篇一[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抱负试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抱负试验是科学讨论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观看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试验加深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3、理解抱负试验是科学讨论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熟悉,了解人类熟悉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对牛顿第肯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抱负试验[教学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状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毕竟是什么打算了物体的运动状况?要争论这个问题,就要讨论运动与力的关系。
所以,从今日开头,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索探究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阅历,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
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以抛粉笔为例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打算吗?抛粉笔为例4、物体什么状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状况下做曲线运动?以抛粉笔为例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状况下加速?什么状况下减速?以抛粉笔为例。
【牢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定联系;当速度与力同始终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始终线时,曲线运动;同始终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依据: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再引入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惯性的学习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惯性的概念【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自制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制作引入用的微课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找出关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生平、主要贡献、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以及他们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而且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已经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几句话记忆非常深刻,但并没有深刻理解。
这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效果分析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堂进行了5分钟的随堂测试,总共4道选择题,每题2.5分,共10分,测试结果全班47人,有33位同学得分7..5分以上,良好率达到70 % .教学反思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前查找资料并积极参与到微视频的制作中来。
2、追随历史的足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处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
在前面已经讲了直线运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静力学《相互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直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能初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平衡态的有关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运动则在第三章中没有提到,那么,就为我们学习第四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埋好了伏笔。
而牛顿运动定律恰恰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而这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它是我们学习动力学的开门砖,是研究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在整个第四章中起到开启的作用。
可是,在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虽然内容表述和高中表述的不太一样,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简单的从受力的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但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以及内容的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不很清楚,这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精神,培养学生质疑、猜想、分析、总结的习惯。
据此,结合本节课标,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即“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标解读,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分析,我把“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分解为:准确背诵;描述;解释(生活实例);分析判断(习题练习);归纳等行为动词,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内容,能准备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定义,并能复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
2.通过习题练习和小组交流,理解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高中物理_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引入新课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做公交车的时候,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刹车,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答
师:如果突然开车呢?
生:答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物理课堂。
讲授新课
(一)体验生活:(PPT展示图片)
师:要想把大石头移动,怎么办才行?
生:答
师:用力踢球球才会运动起来
师:静止在地面上的小推车,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2理解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3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斜面实验和气垫导轨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推想”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生:答
师:思考:外力的作用是什么?
生:答
师:思考: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吗?
生:答
学以致用:
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会停下来?
因为受到摩擦力,汽车才停下来,不是因为不受力。
师: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你学到到什么了?
生:
结论:
10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20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惯性。
生:答
师:演示推动小车。
师:你发现什么现象?
生:答
师:这说明什么?
师生: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师:这个思想在2000多年前人的观念里是根深蒂固的。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师: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真的需要用力来维持吗?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吗?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为了引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发散思维
记录数据并比较,感受伽利略理论的正确性。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寻找几位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解物理发展史,同时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心学习惯性。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积淀、思维品质、能力表现、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体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载重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高速运动得需要很长一段时;百米冲刺到终点后,体重大的运动员很难停下来。
2.对惯性的理解:
普遍性:一切物体;
无关性:与受力、运动都无关,只与质量有关;
唯一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且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鸡蛋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汽车启动、刹车;人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落回原地;铁锹扬沙。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通用5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虽然跟着学校的大方向,一直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可是没想到第一次实践教学就是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公开课上。
学校为了大家相互交流教学技巧和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特地举办了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赛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35岁以下的教师们,而我作为去年刚分配来的新人,也抱着向前辈们学习的目的参加了这次比赛。
由于我任教的初二(5)班不是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试点班级,所以也没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一直以为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易行,“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了,当我真正的使用起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才切身的体会到内中的门道有很多。
比如说,由于我课前的实验仪器准备不全面,在同学们动手实践的时候,我很难做到一个一个小组的帮助,点拨;再比如说,我不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就没办法真正的和他们互动交流,激发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上这次是公开课,一紧张,把课前准备的内容说得乱七八糟,所以这一堂课上的是异常辛苦。
虽然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是郁闷,觉得自己真不是个称职的教师,但是反过来想想,要想成为一个能力出众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一次次的经验累积!《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做出初步评述。
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和推理结论。
3.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对定律有深入地理解。
4.理解惯性的概念,会用惯性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做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2.通过气垫导轨的实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理想情况和现实情境的差别与近似处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难点:惯性的理解三、教具准备演示实验:气泵、气垫导轨、滑块、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DISLab数字实验软件四、教学方法思维点拨实验探究自学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4.1牛顿第一定律一、历史的回顾。
二、理想斜面实验。
:实验+推理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2.理解:(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四、惯性。
1.内容:2.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八、课后作业【科学漫步】《小球与桌子的对话》球:你为什么推我?桌:我没有推你呀?球:你没推我,我怎么可能向后退呢?你肯定推了!桌:我没推!……请你当一次法官,评判小球和桌子的对错?思考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所面对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逆向思维,但普遍辨识力不高、归纳总结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不足,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的,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练得最多的是通过惯性程式化地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探究一】1.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
女儿提出问题?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1.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2.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呼应引入: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内涵:(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探究三】(一)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二)通过实验,感受惯性安全教育:警钟长鸣-----请系好安全带!(三)两位同学同时吹两个悬挂的小球,猜想一下那个球摆动的幅度大?【思考与讨论】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4.1 ⽜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基本⽬标1、了解亚⾥⼠多德关于⼒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学会⽤分析与论证的⽅法探究出⽜顿第⼀定律。
4、运⽤惯性解释⽣活中的现象,了解利⽤惯性及防⽌惯性危害的⽅法并初步应⽤于⽣产和⽣活实践。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顿第⼀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惯性解决问题。
⼆、教法设计:1、课型课时: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
课时:1课时。
2、教学策略:(1)⽜顿第⼀定律:第⼀阶段:采⽤“⽭盾冲突法”,展⽰⽣活现象、亚⾥⼠多德观点与⽣活现象的⽭盾冲突,激发学⽣探究欲望。
第⼆阶段:实验探究。
这⼀阶段教师起⼀个指导者的作⽤,尽量让学⽣⾃⼰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学⽣思考,加深对定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认识⼒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安排学⽣做⼀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
“安全带的作⽤”由教师利⽤多媒体视频展⽰。
三、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垫导轨、⼩球、⽑⼱、棉布、轨道⽊板等。
三、教学过程(⼀)、教学引⼊:旋转⽣熟鸡蛋⼩游戏引⼊本节教学进⼊⾼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章的内容,前两章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第三章学习了⼏种基本⼒。
从这章我们开始探究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即把⼒与运动联系起来。
⼒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历史回顾:(⼒与运动的关系)1、亚⾥⼠多德观点:根据⽣活经验观察得出:必须有⼒作⽤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的作⽤,物体就要静⽌在⼀个地⽅即:⼒是物体维持运动的原因视频1、⼒推物动⼒撤物停2、⼒撤物不停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呢?问题出在哪呢?2)⼩组讨论与设计实验:让⼩球从斜⾯上同⼀⾼度由静⽌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棉布、轨道平⾯上,观察⼩球前进的距离。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学生看了书后能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或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如果能用伽利略理想斜面推论出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力时能一直运动下去,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最后在利用推平时较重的物体或初速很小的物体(其实是受摩擦力相对较大的物体),推就动,不推就不动了解释,学生可能更好体会力改变力的运动状态,推就动,被推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所以推力改变运动状态;放手不推时它的运动状态变化是由运动非常短的时间内变为零(我们的直观体会是立即变为零),此时去掉了推的力时,物体还受力吗?向我们做实验的小车一样受阻力,不是去掉力他没有运动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我的整体安排是以物理学史的形式讲解这一课,让学生体会人们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形成的过程,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局限的观点统治人们20__多年,给后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实验体会运动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笛卡尔的进一步补充,从伽利略的某一个方向不受力(及运动方向不受力)推广到不受任何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到牛顿第一定律,体会牛顿为什么说他站在巨人肩上,同时利用增加静止状态体会牛顿引入惯性性的伟大(这一点老师了解即可),我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关于惯性问题,主要是惯性由质量决定,学生没什么问题,但学生容易把质量大惯性大与速度混淆;学生最大的问题在怎样理解惯性与速度无关。
解释1:惯性,即维持物体原有状态的一种本来属性,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而无变化时,表现为"维持其原来的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二是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如果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则说明惯性小,反之则惯性大.而所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无非是速度v的改变(含大小和方向两方面的改变);而改变的"难易",无非是指在受同样外力作用下速度改变的快慢罢了!则推理说明如后:如果对不同质量的物体施加同样大小的合外力,从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质量小的加速度大,即是说在相同的时间里速度改变量多,这就是所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的意思!从而可知,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受力\加速度等都没有关系,而只与质量有关!解释2:惯性的大小决定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具有双重性。
第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
初中物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在高中教科书中这样表述“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对比后发现,初中物理的强调物体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条件是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高中阶段的表述则强调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做铺垫。
可见,高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并不是对初中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加深刻。
第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
本章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三个层次很明显,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由真实实验推广到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体会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四、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惯性五、教学方法1.教法: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推理来分析引出牛顿第一定律2.学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体验和合作讨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用具一杯清茶,带轮子的小车,长木板,两个乒乓球,象棋棋子,直尺 七、教学板书八、教学进程活动设计 结论展示 引入新课 以一杯茶,引入新课,喝茶时茶漂在水面上,转动杯子,茶不动?生活中的小实例历史回顾 以骑自行车,蹬车车就动,不蹬车车就不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位科学家的观点 学生讨论,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1.亚里士多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2.伽利略: 创立方法,引领方向 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2.理解(1)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引入】实验:魔法鸡蛋用尺子击打塑料板,观察鸡蛋是否随板子飞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没有随板子飞出?(通过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通过分析塑料板和鸡蛋的受力与运动,对力和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提出新课的核心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做好铺垫。
)【学习目标】1.了解探索力与运动关系的历史过程,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物理意义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对其有较为深刻地理解.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新课探究】第一阶段:牛顿第一定律一、提出问题:回顾刚才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板子受力,所以运动,鸡蛋没受力,所以保持静止。
由此顺势引导:通过“马拉车马车会动、推出的冰壶没有力的维持就会停下、荡秋千没有别人推着也会慢慢停止”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非要有力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的维持物体就要静止,进而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提出问题:大家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吗?(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提出质疑,这时可顺势引导:举出生活实例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如果没有,则可以启发诱导:踢出去的足球没有力照样可以运动。
)这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在认识上出现分歧,就此引出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探究。
二、实验探究:探究一: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1、斜面实验诱导:滑块从斜面的某一高度下滑到水平面,若水平面是棉布表面,滑一段距离停下;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到水平面,若水平面是木板表面,会滑更长的一段距离停下,对比两次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原因,很容易得出两次的不同是摩擦力的不同导致,结论是:摩擦力越小,滑的越远。
继续引申:如果是玻璃面呢?(更远)假设是光滑的呢?(学生自然会得到“滑块会停不下来”的结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
2、气垫导轨实验验证匀速运动(1)原理引导:气垫导轨:让学生亲自观察(导轨表面的小孔),体验(气体的喷出),分析(喷出的气体托起滑块,滑块和导轨没有直接接触,也就没有滑动摩擦),进而理解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能匀速运动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惯性定律,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仅仅局限在用惯性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没有真正建立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认知。
而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更大程度上是来自生活中简单现象的认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没有进行过思考。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在之前的高中课程学习中接触并应用了这种方法,但还是缺乏主动应用的意识。
所以本节课首先致力于带领学生打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观点“物体的自然本性是静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建立正确的认知“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停下,不是自然本性,而是摩擦力作用的原因。
”通过引导、微课、实际操作等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学生知道物体有惯性,能够解释一些惯性现象,但是对于惯性的理解还比较粗浅,尤其是惯性大小、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这种属性有大小之分,即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和运动状态被改变的难易程度。
为下一步研究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
本节课精心设计,逐步引导,注重物理思想的教学。
首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停下的原因不是自然本性,而是摩擦阻力的原因。
从控制摩擦力开始提出思考方向,然后逐步减小摩擦力,让学生体会到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同时,能够注意到与实验现象的结合。
在学生半信半疑的情况下,通过气垫导轨达到震撼性的结果,印证引导分析出来的结论,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然后再以出现摩擦力为契机,再次说明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停下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
一正一反,效果很好。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上,创造性的在轨道上铺设布条,增大摩擦,然后去掉布条,减小摩擦,由此说明在理想的光滑轨道上,小
球能够到达与释放点等高的位置,学生对于理想斜面实验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
而且再一次体会到控制变量的物理思想。
在惯性的认知上,分别通过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的惯性为
基础,做出惊险、精彩的实验,极大的加深了学生对于惯性的认知。
通过气球中水的惯性展示,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的物体都是具有惯性的。
强调行车时要系上安全带,以前学生的认知仅仅是交警的要求,而通过轿车的碰撞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安全带的重大作用,在实际应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对于惯性的认知。
本节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规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
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
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一切外力,一定保持静止
B.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一定是受了外力作用
C.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D.物体受力才能运动
2.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A.立即停下来
B.仍然做曲线运动
C.立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逐渐停止
3、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
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物体都具有惯性
4、物体自斜面底端以初始速度v0,沿光滑斜面向上滑动,在此过程中,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是
A、重力、支持力、推力
B、重力、支持力
C、重力、下滑力、推力
D、重力、下滑力、支持力
5、地球并不是在太空中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根据这种现象,请你思考分析为什么地球不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财富,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体会、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明确摩擦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然后,突出强调伽利略对自己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足够信心,让学生领略可以用生命作担保的研究方法的魅力。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物理教学不应满足于对某一定律的揭示,而应使他超越自身,使之上升到具有更大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东西,这样,物理规律的探究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
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