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
沪科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三章 A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案 (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题: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 A 节牛顿第一定律第 1 课时一、任务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基础,是力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石。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的相关知识,而“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属于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点,在承接前面的知识的同时,也为整个动力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本节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学生一些片面或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本设计着重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即牛顿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维,通过归纳、总结,一步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介绍,突出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思考过程,感受理想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理解惯性。
(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过程。
(2)在设计实验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并认识理想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勇于质疑、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
(2)了解牛顿对科学的重大贡献,领略他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2、难点: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以及对斜面理想实验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一个木板、一条毛巾、尼龙布、小球、PVC管道等。
2.演示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传感器、伽利略理想实验演示装置、空气炮等。
3.课件: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人类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历史过程为主线,从亚里士多德提出问题,到伽利略的质疑,再到笛卡尔的补充,最后到牛顿总结规律形成体系,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二学期(试用版)-第四章 C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着突破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普遍现状,而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以学生及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地位非常特殊,其一,它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
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再简单地重复有“炒冷饭”之嫌,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着重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部,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但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还是根深蒂固,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同时又由于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长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所以需要设计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结论。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意义。
3、知道惯性及惯性定律,能应用此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过程的介绍,体会科学探索的曲折和艰辛。
2、通过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3、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形成相互交流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惯性的利用。
教学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及斜面实验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策略与手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理解质点的惯性概念3.能够简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质点的惯性概念难点1.理解惯性的概念2.能够简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2.质点的惯性概念3.牛顿第一定律相关例题教学方法1.上课讲解:讲师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2.思维导图:教师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3.案例演练:教师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处理解题思路。
四、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说明物理学中的惯性。
步骤二: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15分钟)1.讲师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入手,详细介绍概念和含义。
2.讲师通过生活实例说明惯性的作用。
步骤三:思维导图(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2.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配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相关内容。
步骤四:案例演练(20分钟)1.讲师选取一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和解答问题。
2.引导学生确定解题思路并进行理性推敲。
步骤五:总结(5分钟)1.教师提醒学生掌握课堂所讲内容,保持练习和思考,千万不要把知识点列举为死记硬背的公式。
2.教师强调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所体现的现象。
五、教学资源1.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材2.PPT课件3.丰富的实例问题六、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学生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简单应用。
2.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教师评价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和特点,灵活讲解教材内容。
沪科版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01
沪科版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0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白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坚持明白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明白什么是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伽利略对接斜面实验的讲解使学生体会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周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明白得;2、明白得惯性的概念,明白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2、对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的明白得。
三、课题导入:一块石头我们用力推它,它才能运动;马拉车时,假如马不对车施加力马车就可不能动。
那么是否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有力来坚持呢?力和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确实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四、导学提纲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如何样的?伽利略的观点是如何样的?你认同哪个观点?说出你的依据。
2、伽利略通过设计对接斜面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论得出结论:力不是缘故,它只是的缘故。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对力和运动作进一步研究,它指出: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物体在时,。
这确实是闻名的。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再进一步得出的。
尽管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截了当验证这一定律。
然而,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伙儿公认的力学差不多定律之一。
4、惯性:五教学要点要点一: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什么缘故能流传几千年?2 伽利略的对接斜面试验;伽利略的对接斜面试验伽利略通过理想试验进行分析: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缘故,运动物体减速的缘故是摩擦力。
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缘故,那个速度将保持不变。
那个地点所指的减速的缘故确实是摩擦力。
他认为,力不是坚持运动的缘故,它只是使物体加速或减速的缘故。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指出:假如没有其它缘故,运动的物体将连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可不能停下来,也可不能偏离原先的方向。
沪科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三章 A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上科版《物理》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地位重要且特殊:其一,它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结合部,初二物理也有本节内容;其二,它属于运动学和力学的结合部,之前所学的是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其三,它是继《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后又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完整描述了一个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揭示了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材完整展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总结得出过程及惯性的内涵,并以此揭示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同时蕴涵了以科学精神为主的众多德育资源。
本节课按照新的课改理念,设置三维教学目标,并拟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开教学。
明线索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暗线索为人类对知识、规律的认识过程。
由于初中已学过此内容,因此本节教学要从多方面提高要求,并以学生利用网络自学及课堂交流为主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方法与过程(1)学生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不同观点的得出过程,感受正确认识规律的方法;(2)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总结得出过程,认识理想斜面实验方法,认识理想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3)学生通过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学习的过程,学习正确使用网络这个新工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长达2000多年的力与运动正确关系的建立过程,体会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2)学生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不同观点的得出过程,感悟科学发展过程中理性精神的重要性;(3)学生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总结得出过程,感悟牛顿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通过利用网络的学习,认识到物理学研究的丰富多彩,学会客观、辩证认识世界。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一、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理想实验: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2.理解
3.适用条件:惯性参考系
三、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1、课后作业题
2、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预习下一节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案_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通过探究活动熟知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体验由实验结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教学建议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2、教学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讲解讨论交流、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圆珠笔、铅笔盒、乒乓球等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
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二、交流合作、共同探讨:1.牛顿第一定律:(1)实验探讨: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2)、学生分组做实验:介绍器材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
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实验纪录:实验分析: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3)、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A.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掌握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3.能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1.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3.能够应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A.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速度不会改变,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在惯性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B. 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1.惯性的概念:物体内在的一种性质,它的运动状态一旦确定,就会保持不变,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
2.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反映了惯性的内在性质。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C. 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1.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问题;2.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问题;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演练5. 教学评估1.自我评估: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在教学结束后自我评估所学的知识点;2.互相评估: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估所学知识点;3.总体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
6. 参考文献1.沪科版高中物理教材;2.物理学原理与应用,刘演主编;3.物理学百科全书,陈振华主编。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Ⅱ)2.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Ⅱ)3.牛顿第三定律4.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Ⅰ)5.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Ⅱ)二、命题落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如例12.对超重、失重的理解。
如例23.牛顿第三定律。
如例34.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与电梯相关的问题。
如例45.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斜面上的物体的运动。
例56.分阶段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例6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连接体问题。
如例7【典例精析】例1:(02年春季上海大综合)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一下选项中正确的是()A.人只有在静止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才会落在车厢的原来位置B.人在沿直线匀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C.人在沿直线加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D.人在沿直线减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高高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解析:依据牛顿定律可知,人竖直向上跳起离开车厢时,人与车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相同。
如果车子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依据第一定律,人都将落回原地;如果车子加速前进,则在相同的时间内人的位移小于车的位移,故落在起跳点后方(C 正确);反之,如果车子减速前进,则在相同的时间内人的位移大于车的位移,故落在起跳点前方,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答案:C例2:(04年全国Ⅱ,20)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当运动员上升和下降时,加速度方向为向下,都处于失重状态,静止状态时加速度为零,是平衡状态,所以B选项正确。
图3-1-1答案:B例3: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作匀速运动,再改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B .减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C .只有匀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才等于物体拉绳的力D .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故答案应选D 答案:D例4:(05年全国Ⅰ,14)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大小为g 31,g 为重力加速度。
沪科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三章 A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教案
第三章 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初中物理教材中也包含了牛顿第一定律,但与高中教材的要求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理解惯性,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能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2、过程与方法(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认识斜面理想实验方法,并认识理想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感悟科学家们的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兴趣;(2)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养成从现象中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对理想实验的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四、教学资源乒乓球、纸筒;小车;自制伽利略斜面实验:两个相互连接的斜面(一个斜面可以调节倾角),毛巾,小球;气垫导轨、气源、滑块等;多媒体:伽利略理想斜面动画,汽车撞击测试视频。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优秀5篇)
高一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这5篇高一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是为您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牛顿第一定律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伽利略理想实验;(2)惯性概念;(3)掌握的内容;(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能用解释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了,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议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一、历史的回顾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
(见扩展资料)2、伽利略理想实验:(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
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
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_教案1
(二)科学探究,合作交流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
(1)提出问题(2)猜测(3)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实验:分别将小车放在斜面同一高度,让其自行滑下,在水平轨道上铺不同材料,观察小车运动情况完成不用力踏就不动,这些说明:“运动者皆被推动”。
你是不是也这样想啊?生:(据已有的经验大部分回答)是。
师:在二千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已持有这种观点。
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师: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阻力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讨论并猜测:运动路程将会越远。
师:布置学生设计实验并指导。
生:按要求设计实验,分小组做一做。
师:多媒体投放表格,指导学生据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得出自己对“力与运动的关“控制变量法”思想又一次体现。
(三)知识应用的具有的这种性质叫惯性。
学生设计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进一步观察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的认识。
活动:物体的惯性相关器材可演示的实验:仅参考课本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观察图8-1-7,和同学讨论书上这位同学的想法可行吗?下课后请试一试。
知识链接:洗衣机脱水、飞机投掷师:演示惯性演示仪,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发生这一现象。
生:讨论交流,师引导总结,建立惯性概念。
师布置学生据桌面上提供的器材,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经验自行设计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观察现象,相互评价。
师:指导学生分析各自实验中:(1)物体原来状态。
(2)后来变化或不变化的原因以及出现的另一状态。
师:提示惯性是描述的物体的属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
惯性大小仅与物体质量大小有关与其它无关。
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惯性现象吗?生:跳远助跑、扔铅球、刹车等。
再现情境。
激发思维。
(四)当堂检测反馈物体,交通事故与惯性等。
例1.气球下方用细绳悬挂一个金属球并向上运动,在细绳断裂后,金属球向运动,这是因为的缘故,又由于作用的缘故,它运动速度将。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是质体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对于惯性定律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惯性定律的概念和内容,发现和解决惯性定律存在的问题,掌握惯性定律的适用规律,培养学
习物理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1)引入
在教学开始时,老师需要利用课堂时间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简要的
介绍,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惯性定律。
(2)互动
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将物体放置于斜面上,并探究与斜
面倾角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何不同。
(3)阐述
通过讲解惯性定律的概念、内容和适用范围,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
该定律。
(4)联系
利用综合运动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惯性定律。
(5)总结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再次回顾、总结和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
握情况,从而能够深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教学设计本着‘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授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
用互动兴趣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
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进行课堂评价等方式,通过测试学生对所学
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程度。
并及时反思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教学效
果的优化。
高中物理 沪科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太白中学侯雪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引导学生看一张图片(多媒体投影):说明本章与前四章间的关系,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
这就是运动的问题——爱因斯坦2.自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问题1、关于力和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对吗?为什么?问题2、伽利略的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得到这一观点的?学生:问题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问题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沪科版必修1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宇宙中一切物体(或物质)的存在形式,即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处于静止状态,并且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同时牛顿第一定律也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惯性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物体均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
【难点突破】
惯性是物体最基本的属性。
表现为: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例题】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小瓶内有水,其中有一气泡。
当瓶从静止状态突然向右运动时,小气泡在瓶内将向何方运动?
(1)甲同学认为:在瓶内的小气泡由于惯性将向左运动,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2)乙同学认为:瓶中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相对于瓶子来说向左运动,而瓶中的气泡就向右移动,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
【题解】
【答案】。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4.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5.怎样解释惯性现象;6.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文。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
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
笔盒会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
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都有其理由。
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1)让学生阅读课文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的概念和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
(2)对惯性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的视频。
提问:汽车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运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二)新课教学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运动的物体不受力会一直运动下去,有的学生会认为运动的物体不受力会很快停下来。
(3)设计实验: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棉布、木板、玻璃板、刻度尺。
实验步骤:①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
②在水平面上依次铺上棉布、木板和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③记录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并分析数据。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
2、牛顿第一定律(1)介绍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让学生了解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了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的结论。
上海地区优秀高一物理 第三章 A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沪科版
第三章 A 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任务分析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初中已学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学习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将为后续的牛顿第二定律,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后,通过二个相关联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通过设问:如果不受力,物体将怎样运动?再通过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由于受到阻力,物体在第二个斜面上达不到它开始下滑时的初始高度,为学习伽利略的推理做铺垫。
用演示实验模拟伽利略对斜面实验的推理过程,并介绍伽利略根据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用水平气垫导轨实验再次证明伽利略推理是正确的。
然后介绍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真实的实验定律,而是以可靠的实验为依据,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的教育。
最后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3)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4)初步学会分析、概括、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观察惯性现象,感受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思想方法。
(2)在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概括、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了解理想实验,激发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
(2)通过科学史的简介,领略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资源:1、伽利略斜面实验:两块平滑木板,小球等。
2、气垫导轨、滑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依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一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2、理论依据: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理性思考,改善认知结构,同时感悟科学本质,领略科学精神,接受科学熏陶,并能在做人做事各方面有所应用。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对比初中已学知识,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1、定律表述不同:高中的表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重在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便于学生在头脑里构建一个动力学的完整系统理论。
2、过程方法不同:高中教学注重感受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层层推理,重在突出理想实验这一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养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高中教学注重在回顾物理学史基础上,进行历史反思,突出科学过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科学情操。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有更深的理解。
因此针对该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讨论法等相结合,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逐步建立过程;通过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掌握科学推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理解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感受科学之美;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尊重科学、珍爱生命、遵守法律的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难点:理想实验法的理解;发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讨论法、演示实验法、作图法等。
【教学准备】
魔术道具、乒乓球、铁架台、细绳、理想斜面教具、钢珠、摄像头、学案、微课(备用)、教学PPT及相关视频动画资源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引导:你对此持有何种观点?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
演示实验:
思维萃取:通
略
的分析,科
一般方法,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