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篇1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
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
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
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关于教法:1、朗读法: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优秀8篇)《化石吟》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化石吟》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 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讲解与讨论:教师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资料查阅、讨论参与、问题解决等方面。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化石的图片、视频等。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熟悉诗歌内容。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及其在研究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化石、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知识,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及其在研究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硅化木”“古生物”。
2.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培养审美情趣。
1. 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的独特美感。
(2)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种类及研究价值。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结构,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如“硅化木”“古生物”。
3.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意象美,如“亿年的沉默”“生命的痕迹”。
(2)讨论化石在地球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形成、种类及其研究价值。
5.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化石吟》。
(2)绘制一幅关于化石的画作,体会化石的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 学生能简要描述化石的形成过程、种类及研究价值。
3. 学生能通过绘画等形式,表达对化石的独特感受。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化石。
(2)板书课题《化石吟》,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含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
第三课时1.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练习成果。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石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收集化石等。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通过诗歌描绘化石的特点和美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化石,保护化石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通过诗歌描绘化石的特点和美丽。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硅化木”“琥珀”。
(2)通过诗歌描绘化石的特点和美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有关化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
(2)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化石的基本知识。
(2)引入诗歌《化石吟》,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解析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如“硅化木”“琥珀”。
(3)讲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形成和作用的知识。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诗歌背诵、描绘化石等。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化石吟》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化石吟》教案(最新7篇)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化石吟》教案(最新7篇)《化石吟》教案篇一《化石吟》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
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通过诗歌描绘化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化石吟》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通过诗歌描绘化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和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课题《化石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化石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化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绘画化石,展示自己对诗歌中化石的想象。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化石吟》。
2. 写一篇关于化石的小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化石吟》的朗读与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化石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诗歌朗诵、绘画等。
4.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科学价值;2.掌握常见化石的种类和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化石标本,显微镜,幻灯片,PPT;2.资料:化石吟的文学作品,相关科普书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什么是化石?1.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化石标本,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标本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讲解化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15分钟)–呈现PPT或使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解释化石的概念;–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生物死亡后被埋藏、压实、矿化等。
3.实践操作(20分钟)–将化石标本分发给学生,鼓励学生观察标本的特征;–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这个化石有什么特征?它可能是什么生物的遗骸?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推测,老师做总结;–提出问题:化石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第二课时:常见化石的种类和特征1.回顾(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讲解化石的种类和特征(15分钟)–呈现PPT或使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化石图片及其特征;–说明化石特征与生物结构及环境的关系。
3.实践操作(20分钟)–给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化石标本,让他们观察并尝试分类;–鼓励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细节,发现更多特征。
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化石特征和分类方法,老师做总结;–提问:化石的种类和特征是怎样帮助科学家研究古生物和古环境的?第三课时:化石吟的欣赏与创作1.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化石吟的兴趣:展示一些著名的化石吟作品,让学生欣赏。
2.讲解化石吟的特点和创作方法(15分钟)–分析一些经典的化石吟作品,介绍其艺术表达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诗歌来描绘化石的美丽和历史意义。
3.创作化石吟(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对化石的理解与感受,创作化石吟作品;–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结合诗歌原本的韵律和节奏。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化石吟》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作用。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化石吟》的知识,对一些地质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化石吟》,学生能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化石吟》是一首描绘化石形成、分布及其在地质历史中作用的诗歌。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化石的基本知识。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作用。
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化石的基本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化石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作用。
3.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化石吟》的状态。
4.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作用。
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化石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作用。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4.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第五章: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一种化石,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化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化石知识的理解深度。
6.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化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重点和难点是否突出,是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7.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其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3)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掌握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硅化物”、“古生物”等。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如何在朗读中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1. 教学资源:(1)诗歌《化石吟》文本。
(2)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工具:(1)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教学录音机、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化石的好奇心。
(2)播放一段关于化石形成和变化的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石的概念。
2. 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化石吟》,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
(3)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诗歌中涉及到的化石知识。
(2)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化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尝试向家人解释诗歌《化石吟》的内容,分享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诗歌《化石吟》的背诵和理解检测。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精选8篇篇一:《化石吟》优秀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呈现了亿万年前的奇妙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奇妙与人类的宏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详细写遐思的内容;最终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其次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究未知世界的爱好;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育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美丽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育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美丽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肯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学问和地理学问,对学生在绽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实力有肯定的要求。
教学打算: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老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xx,来自xx中学。
很兴奋来到漂亮的韩城,也很兴奋能有机会与大家共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旁边,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妙的景观引来很多行从驻足欣赏,那令人恐惊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妙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挚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探讨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观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2)通过诗歌欣赏,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化石吟》的文本和注释。
(2)与化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了解诗歌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石知识。
(2)介绍诗歌《化石吟》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化石相关资料,互相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如化石的形成、种类和作用等。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境。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讨论化石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诗歌《化石吟》的内容。
2. 结合家庭作业,进一步了解化石的保护和利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化石吟》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化石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化石吟》。
(2)理解《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句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化石吟》,掌握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化石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石吟》,了解诗句的大意。
(2)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化石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化石资料,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诗句(1)教师逐句讲解《化石吟》,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学生跟读,巩固诗句和生字词。
3. 图片和视频展示(1)教师展示化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4. 小组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化石的作用和保护化石的重要性。
(2)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5. 总结和拓展(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化石的形成和保护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对化石的想象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背诵《化石吟》。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和地质大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作用。
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仪器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化石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化石,理解化石是由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2)介绍化石的形成原因:解释化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化石是由生物体的硬部分或印痕所形成的。
(3)阐述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说明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揭示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的过程。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化石资料,讨论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化石标本、图片和地质大观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化石博物馆或地质公园,加深对化石的认识。
2. 开展化石采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化石的形成和挖掘过程。
3. 邀请地质学家或古生物学家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化石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引入话题:讨论地球上古老的生命。
2. 介绍化石的定义:古生物的遗骸或痕迹。
3. 强调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或实物化石,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提问学生对化石的认知和兴趣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内容。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种类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种类。
2.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化石。
教学内容:1. 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生物遗骸的保存和变化。
2. 讲解不同种类的化石:遗体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化石。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化石特点。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化石的理解和认识。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第三章:化石的挖掘与保护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化石挖掘的过程和技术。
2. 学生能够理解化石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化石挖掘的过程和技术:野外调查、挖掘、整理等。
2. 强调化石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保护化石不被破坏和滥用。
教学活动:1. 视频播放化石挖掘的过程和技巧。
2. 引导学生讨论化石保护的重要性。
3. 小组活动:设计保护化石的计划和措施。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观看和理解能力。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计划内容。
第四章:化石与生物进化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解释化石记录中的生物进化现象。
教学内容:1. 讲解化石记录中的生物进化证据:渐变化石和突然化石。
2. 分析化石记录中的生物进化现象:物种的演化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1. 展示化石记录中的生物进化例子。
《化石吟》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化石吟》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化石吟》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习化石的形成过程,提高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形式,感受诗歌的美。
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感受诗人对化石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掌握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感受诗人对生命的敬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化石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化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这是化石。
2.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3.分析诗歌内容(1)教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化石?(2)学生回答:三叶虫、恐龙、猛犸象。
4.学习化石知识(1)教师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
(2)学生提问:化石是如何形成的?(3)教师回答: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被埋藏在地层中,逐渐变成石头。
第二课时1.分析诗歌意象(1)教师提问:诗中描绘的化石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栩栩如生、历经沧桑。
2.学习表达技巧(1)教师提问:诗中是如何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2)学生回答:诗中通过描绘化石的形成过程,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3.合作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化石,合作创作一首关于该化石的诗歌。
(2)学生合作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展示创作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化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学生回答:化石是生命的见证,是历史的痕迹。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化石吟》,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美感。
2.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形成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
3.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化石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石吟》中的化石,它见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演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合作学习,提高效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分工明确,提高课堂讨论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4.融入生活,联系实际:将化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对《化石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了解化石的形成、分类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化石的形成、分类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化石吟》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3.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化石吟》的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这一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化石吟》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化石吟》的韵律和结构。
(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包括化石的形成和作用。
4. 想象与联想(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诗歌欣赏与鉴赏(1)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7. 课后作业(1)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8.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化石吟》教案范本
《化石吟》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化石”、“岁月”、“变迁”等。
(3)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观察和分析化石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化石吟》的阅读与理解。
2. 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介绍。
3. 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讲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化石吟》的阅读与理解。
(2)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介绍。
(3)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讲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化石吟》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讲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诗歌《化石吟》的文本。
(2)化石标本或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教学环境:(1)教室布置:化石标本或图片的展示。
(2)座位安排:学生分组,每组围坐在一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教师简要介绍化石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化石的好奇心。
2. 阅读与理解:(1)教师分发诗歌《化石吟》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化石”、“岁月”、“变迁”等。
3. 观察与分析:(1)教师提供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化石是如何帮助科学家了解古代生物的。
4. 小组合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化石标本或图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鲁迅说的:“《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排斥满族),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观赏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发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
面对化石,作为诗人的张锋,诗兴大发,吟诗一首。
这就是《化石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科学美、情趣美、语言美。
(板书诗题:化石吟,并写下“诗”这一体裁特征)二、检查预习诗歌的学习,朗读是第一步;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前提。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
请看大屏幕上的词。
奇幻(huàn)万载(zǎi)骸骨(hái)乌有(wū)悄然(qiǎo)潜行(qián)躯壳(qiào)裹藏(cáng)档案(dàng)猛犸(mǎ)葱茏(cōnglóng)卓越(zhuóyè)以上所选词语,或者是易读错词,或者是多音多义字,或者是生僻字。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你注意到这些词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
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指名朗读。
他读得声音宏亮,吐字清晰。
真好!但是,却也并非完美。
有没有同学与他读得不一样?指名再纠正。
你在预习中也遇到注意到这个词语了吗?你从哪里得到正确的读音?哦,是词典。
非常好!不盲目放过一个疑问,而且权威辞书来明确认识的做法提倡。
三、读出节奏,读出诗味1、示范朗读当然,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诗歌的朗读,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屏幕: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2、练习朗读节拍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则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
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诗节,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节,以语意不中断为原则,用短斜线划出节拍;以韵母相同或相近为标准,在诗行的结尾,用空心圆圈画出韵脚词。
大声读出来。
3、一起分享3分钟后,一起共同分享。
4、集体朗读全诗的偶句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富于变化的美。
现在,一起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读懂内容,读出情感(一)读出情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远古先民的吟唱,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再到现代诗歌的繁荣,它们一脉相承,优秀的诗人总是会从古典诗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
让我们来读三首古典诗歌。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呢?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是的,这三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吟”字。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上自由活波,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往往不拘一格。
情感上,可以是抒情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吟唱”,如《游子吟》;也可以是对所写事物的由衷赞颂,如《石灰吟》;有时,也不免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暮江吟》。
那么,这首诗题为“化石吟”。
这里的“吟”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在书上勾画并批注。
3分钟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答案有:1、赞美、赞颂之情。
诗歌第3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诗歌第4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诗歌第6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
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上见证者。
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不过,这首诗中,诗人仅仅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吗?2、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自然万物的强烈好奇诗歌的第1节,诗人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诗歌的第2节,又提出了两个问题: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些连续的问句,可以看到诗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你预习查找资料,看到各种各样的化石图片的时候,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没有?请模仿诗中的方式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疑问,至少两句。
有人说“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希望大家永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勇于探索,获得学业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
(二)读懂内容诗人在第2诗节中提出疑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个问题,在诗中有答案吗?明确:在第7诗节。
那么,化石都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请结合诗句,以“化石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一:化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的存在。
示例二:化石告诉我们生物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示例三: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密码的。
示例四: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密码就隐藏在自己黑色的躯壳内。
示例五:化石告诉我们生命的航船向近代进发的历程。
示例六:化石告诉我们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让我们来读一段文字: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这段文字,是百科上关于化石的一则资料。
它很客观,很直白,也告诉了我们化石的相关知识。
然而,不同的是,诗人却将科学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如果说,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写送别之情的诗歌叫“送别诗”;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的,我们称之为“田园诗”;写边塞苦寒、渴望建功立业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写缅怀古迹,讽喻当今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怀古诗”;写神游仙界、驰骋美好想象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游仙诗”的话,那么,写科学内容的诗歌,我们自然应该称之为“科学诗”。
齐读“科学诗”的概念。
ü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诗歌;ü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通俗、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
ü创作科学诗,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与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至理。
五、精读品味,领悟魅力诗歌用形象语言说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我选择第1诗节。
这段话,连用四个问句,启发读者思考关于化石,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二:我选择第2诗节。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句话,连用两个问句,无疑而问,答在问中。
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三:我选择“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肉体的腐朽”与“生之灵火的潜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远古生物的肉体虽早已经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示例四: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四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在诗歌的结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请思考:诗的第1节、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2节的回应。
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六、联想想象,模仿创造观察化石图片,发挥想象,以《……吟》为题,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