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注重养生和保健,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

养生文化和民俗习惯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一些方面。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深受中医的影响。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注重调整饮食、锻炼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

在饮食方面,中医养生强调营养的均衡摄取,主张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在夏季可以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黄瓜和绿豆;而在冬季可以多吃温暖身体的食物,如姜和红枣。

此外,中医养生还提倡避免过量食用过热或过凉的食物,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也注重运动锻炼。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被广泛推崇。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柔和呼吸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和深度呼吸,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中医养生也关注人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

传统中医养生中常提到的“五福”,即“喜、怒、思、悲、恐”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不盲目追求情绪的极端。

二、古代宫廷的养生习惯在古代宫廷,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中,养生习惯更加注重和精细。

皇帝的养生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保健的方式,更是一种维持天命和帝位稳定的重要手段。

宫廷养生的一大特点是有关食物的烹饪方法。

古代皇帝和皇后的饮食非常讲究,例如他们经常食用珍稀的食材和草药,如雪蛤、鹿茸等,这些材料被认为有助于延年益寿和增强体质。

同时,在烹饪过程中,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和形状的协调,以增加食欲和食物的吸引力。

此外,宫廷也注重养生保健的其他方面,例如服用草药和中药,参与一些传统的功法和气功练习,以及进行精神修养和冥想。

这些养生习惯被认为可以增强身体的能量和气场,保持精神的平静和清晰。

中医药文化交流发言稿

中医药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中医药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传承性: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2. 实用性:中医药注重临床实践,以疗效为核心,为人类健康服务。

3. 整体观: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强调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4. 持续性:中医药强调养生保健,注重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药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价值: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2. 文化价值: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3. 经济价值: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药文化交流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医药,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

2.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丰富人类健康事业: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4.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医药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友谊,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中医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战略。

在国际上,中医药已经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养生保健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在养生保健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仅仅关注某个局部的病变,而是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人体的身心状态。

比如,当一个人出现失眠的症状时,中医不会仅仅给予镇静催眠的药物,而是会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来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在中医看来,失眠可能是由于心脾两虚、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只有找到病因,进行全面的调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其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证型,再根据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养生方案。

这种因人而异的养生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比如说,同样是想要增强体质,体质偏阳虚的人可能需要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同时要注意保暖;而体质偏阴虚的人则应该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还非常注重预防为主的理念。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包括了顺应自然、调摄情志、合理饮食、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等多个方面。

例如,按照四季的变化调整生活起居,春天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不偏食挑食等。

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滋补强身、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

比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作用;枸杞能够滋补肝肾、明目;黄芪可以益气固表、托疮生肌。

中医养生的特色

中医养生的特色

中医养生的特色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1.理论体系独特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3.全面调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因此养生实践活动应该伴随着我们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中医养生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馆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医就注重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

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保健和预防,使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中药治疗等方式,达到防病、防老、保健的效果。

中医的养生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调节身心、合理饮食、运动方式以及使用药物。

首先,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调节身心,即要求人在生活中保持心情舒适、身体健康的状态。

中医认为,身心互动影响,当身体感到紧张、疲劳时,往往会遭受思想上的打击和沮丧。

因此,中医建议人们要多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说听音乐、做瑜伽等。

其次,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饮食上合理搭配,选用适宜的食材,按照五味调和的原则设计饮食方案。

中医药物讲究“中药对症”,不同的食物对身体也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说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绿叶蔬菜可以清除身体中的毒素,有助于消化和保护肝脏。

中医还通过熬汤、做粥、炖肉等方式,让食物能够更好地为身体所吸收利用。

第三,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活跃和灵活。

中医认为,人们的身体和大自然一样,都有其生命运动的规律。

因此,中医建议人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按照人体适应的规律进行运动。

最后,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中药的治病作用。

中药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功能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性,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指示进行药物治疗。

中医的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能够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保健、预防疾病。

虽然中医的养生文化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但它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也是现代社会健康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构成的,旨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命活力。

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平衡、和谐和自然。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防病治病合一”:中医养生不仅注重预防疾病,还包括治疗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平衡和谐,注重营养和饮食,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2. “因人因病施治”:中医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既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也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也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病人获得康复与健康。

4. “五行养生”:中医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相联系,通过调节身体五脏的功能,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精神、情绪的调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锻炼身体、调节呼吸、进行冥想等各种方式,达到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平衡。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调节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以“治未病”以及“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第一,强调个体差异。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因时制宜,充分考虑不同体质的人,采取个性化的调理措施。

例如,体弱者应该用补益为主的方法,而体强者则应该采取调和为主的方法。

这种因人因时制宜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养生文化的养生价值。

第二,讲究养生节气。

中医养生文化非常注重节气养生,强调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适当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例如,夏季应该忌食辛辣燥热的食物,多吃清淡、凉爽的食物;冬季应该适度保暖,多吃温暖的食物。

中医养生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为依托的养生方法,通过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目的。

第三,强调“患者中心”。

中医养生文化在养生理念上强调“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养生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在治疗方面,中医养生文化采用个性化、患者中心的方法,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疾病症状和体质,给予相应的舒缓、调和和补养等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第四,重视心理调节。

中医养生文化强调人体内外功能失调与情志紊乱的密切关系,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提倡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力,缓解情绪的压力,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文化是一门总体性的养生方法,具有显著的养生价值和推广价值,它不仅强调了个体差异、季节适应、患者中心、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具有长期、经济、简易、全面、有效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经验。

它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促进身心平衡为目标,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草药等多种方式,帮助人们获得身体的健康与幸福。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体化。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不同,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

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师能够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草药治疗等,以达到平衡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其次,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防病于未然。

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鼓励人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预防保健,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才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养生文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中医通过研究和运用天然草药、食物和动物产品等资源,开发出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

例如,中草药的应用广泛,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功效。

许多食物也被视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枸杞、红枣、蜂蜜等,它们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二、中医养生文化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养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中医的帮助。

中医养生文化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首先,中医养生文化在调节饮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和草药,达到滋补身体、调理脏腑的效果。

例如,中医推崇“五谷杂粮”,认为多食用杂粮可以提供更多的营养和纤维,有益于消化和排泄功能。

此外,中医还提倡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寒性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温性食物,帮助身体保持热量平衡。

其次,中医养生文化在运动方面也具有独到的见解。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悠久,而中国养生文化的历史也同样悠久。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已开始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最早的养生文化。

古代的养生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保健、药膳食疗、气功养生等方面。

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人们深化了对健康的认识,将养生文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养生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养生文化也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如太极、瑜伽等养生方式相继诞生。

二、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国养生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特点,下面列出其中几个:1.中医养生的传承中医理论在中国养生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是一种古老而严谨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为核心,通过调整人的内部环境,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健康饮食的传统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养生保健作用在民间也广为人知。

古代就已形成了“食色性也”,“药食同源”等理念,将营养和药物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食物调养和食疗补益,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3.养生文化的普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入民间,被大众广泛接受。

民间养生活动有着很浓的地方特色,以村民广场作为聚会地点,进行早晨锻炼、散步、武术、舞蹈等活动。

养生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些人会保持“三清”、“三调”、“三戒”等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预防各种疾病。

三、中国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养生文化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养生文化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对身体有益的方法和知识,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医理论和药膳食物的应用,为西方医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治疗一些慢性病。

此外,养生文化还通过一些传统的养生方式,如太极、瑜伽等,帮助人们进行身体调整和修身养性,缓解压力、改善心情,使人们具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征
2012年2月于李老家中
95
戴 佛 延 先 生 岁
2006年10月戴老宿舍前
朱鹤亭先生 86岁
86
陆 广 莘 先 生 岁
2012年10月南京养生国际会议
一、整体动态
1、整体
❖ 中医养生以“天人相应”、“形神 合一”为其整个学术的核心;
❖ 强调养生要注意达到和保持人体与 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生物环境) 的统一;
❖ 强调人体自身要达到统一,“形与 神俱”、“精充气足神旺”。
2、动态
❖ 生命恒动的认识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征; ❖ 从动态出发,中医养生以“权衡以平”、
“审因施养”为最根本的养生法则; ❖ 养生就是通过权衡来保养生命; ❖ 权衡情志、权衡劳逸、权衡膳食等。
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 生于香港 97岁
二、和谐适度
养生具有
历史悠久性:伴随人类出现而出现; 理论独特性:是具有养生学科特点的中医
理论; 方法多样性:只要能对人体发挥有益作用
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用于养生; 有效性:经过了千年检验; 民族性:发源于中华大地,暂时只流传于
中国及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周边亚洲国家。
悠久的历史

独特的理论知识
博 我国 大 国医
2013年4月联合国总部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马烈光
2009年3月初香港“治未病”论 坛
2013年11月24日台湾
林享能先生 105岁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 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与大自然进行各种顽 强斗争的同时,非常重视养生保健,并在劳 动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逐 渐创立了拥有独具特色的养生观念、奉为圭 臬的养生法则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的中医 养生学。
❖ 中医养生强调不偏不倚、以和为贵; ❖ 人的生命应始终保持在一种和谐状态,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五以适应广泛为模式
养生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的时限,提高生命质量,其适 应的对象是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或病愈之人,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没有一个学科具有如此广泛 的适应群体.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 钱学森:养生文化及其派 生的人体科学、生命科学, 已经不能单纯被看作是一 个科学技术问题,它还是一 个社会运动.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 2、中医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3、中医理论体系中的 恒动观、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邪正虚实等学说, 也都是中医养生学的 理论基础.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1、和谐.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4、气功导引、形神兼养
老子就被称为气功养生的宏观论著,它的贵柔守 雌的思想指导了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庄子则集先秦气功养生之大成,逐渐形成了以导 引、吐纳为主要方法的体系,庄子.刻意曰:吹 呴XU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2精之充盈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管子.内业精存 自生,其外安荣; 3神是精气相合之体现,生命活动之外象,老子 说:神得一以灵. 啬——就是要爱惜,不要放纵. 精足、气充、神旺方能使生命的根基巩固.后 人把精气神视为人的三宝 .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一、养生文化的含义
二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是人类为使未病之人不病或少病得以健康长寿 ,使有病之人提高生活质量以防变防复带病长 寿,根据生命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而确定的理 论,是对各类养生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的学说. 养生学一是延长人的生命时限,二是提高人的生 命质量的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3、房中术中医养身学派
春秋时,人们已注意到性生活对人体的影 响。 房中术又名“玄素”之术,是当时道家的 修炼内容之一。他们认识到节制性生活,有 助于心身健康。《汉书· 艺文志》记载当时房 中有八家,共有书186卷。 唐代房中术达鼎盛期,一是唐代君主崇 尚道教;二是唐代前期较稳定,君主、王侯、 士大夫、富豪纵欲成风,疾病随之而起,客 观上需要正确的性医学知识。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 代蕲(qi)州(今湖北蕲州)人。为古代我 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 名著《本草纲目》。 35岁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 访采四方,跋涉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 南北。经过27年, 61岁完成,全书分为52 卷,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 氏所新增。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
1.顺四时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1)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2)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2 .节饮食 (1)多吃素 少食荤 (2)代谢缓慢 晚上少吃 (3)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3. 调情志 (1)勤动脑体不动心 (2)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4. 慎医药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1、炼丹服饵中医养生学派
秦始皇企求长生不死,出现了专讲神仙之道, 炼长生“仙丹” 的“方士”。 汉武帝发书,搜集长生不老药,招纳方士筑炉 炼丹。 东晋出现了道家兼医家葛洪,研习炼丹术,著 有《抱朴子》,劝人学炼丹术和服用“金丹” 。 唐代,服饵金石之风愈演愈烈。唐代统治者提 倡道教,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 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盛行一时。唐朝后逐渐 衰落。

中医药养生文化

中医药养生文化

中医药养生文化
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指中医药学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有关健康养生、防治疾病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特点包括:
1. 综合性: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所致,因此治疗方法应以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为主。

2. 预防性: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预防为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

3. 个体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 强调自然: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顺应自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益于人体健康。

中医药养生文化在中国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中医养生的四大特点

中医养生的四大特点

[标签:标题]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大法。

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

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

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

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

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
当。

四、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中医养生文化特点1: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

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2: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

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

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推荐文章•茶文化的起源介绍热度:•小寒气温和特点介绍热度:•2022寒露节气的习俗及特点热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热度:•国庆节的节日特点_国外的国庆习俗热度:中医养生文化特点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现代人文精神的源泉。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特点,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文化特点1: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

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中医养生文化特点2: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

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

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节,强调“治未病”,即在人体出现疾病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中医养生文化强调“因人而异”,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和生活习惯,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理。

例如,同样是感冒,不同的人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第三,中医养生文化注重“整体观念”,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疾病的根源和全面的治疗。

第四,中医养生文化强调“自然疗法”,即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调理身体,如食疗、按摩、针灸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最后,中医养生文化注重“平衡”,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达到身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医养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健康保健方法,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节,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其次,中医养生文化强调“因人而异”,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理,更加符合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第三,中医养生文化注重“自然疗法”,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调理身体,避免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最后,中医养生文化注重“平衡”,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体的平衡状态,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它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更加符合个性化的健康需求,避免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文化宣传对联

中医养生文化宣传对联

中医养生文化宣传对联
(原创版)
目录
1.中医养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2.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
3.中医养生文化宣传对联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
4.中医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推广
正文
中医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实践价值。

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平衡,强调身心和谐,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注重个体差异,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宣传对联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以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形式,宣传和推广中医养生文化。

比如,“养生之道,动静结合;健康之本,阴阳平衡”,这副对联就非常精准地概括了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中医养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养生文化强调的预防为主,注重个体差异等理念,对于缓解现代人的健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

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

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

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

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

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

尤其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

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我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

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

”“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

《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

”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

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

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

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高温导热油泵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

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可调压渣油泵系列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

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

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

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高压渣油泵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确定的整体辩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

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

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

在练功时,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练功的效果。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三、中国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经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不断地丰富发展,不断汰其糟粕,存其精华。

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西方文化不断涌进,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落后因素,不科学成分将进一步被淘汰;另一方面,西方的优秀文化将被吸收、补充,丰型增压渣油泵富着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将不断革新,创造出新的灿烂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中,也将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昭示着美好的未来。

中医养生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医养生热,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医养生文化面对这种新形势,必须尽快提出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

愚以为,中医养生发展策略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中医养生文化应更注重研究社会、心理变化对人的影响,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及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对长寿有重大意义。

我国古代一直非常重视心理养生,在一定意义上说,儒家的修身养性就是一种心理养生。

当今,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养生文化历来主张不谋而合。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精神压力也在加大,社会矛盾冲突错综复杂,这造成人的心理负荷增加。

中医养生文化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进行调适以适应新环境,驾驶新环境,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文化的优势,修性养生。

二是中医养生应重视研究老年养生。

我国老年人的日益增多,必然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保健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老年人在养生上也与中青年人有不同的特点,老年人脾胃虚弱,肾气亏耗,骨弱腿软,怕热怕寒,凡此等等均对养生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促使老年养生学成为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格外受到重视。

同时中年人的保健也应成为中医养生学的重点之一。

我国的中年人肩负生活和工作的两副担子,十分辛苦,由于他们顽强的代偿能力,往往掩盖了其潜在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