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49页PPT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4 第四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 平等 另:无意中做了好事不算道德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道德意志 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
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
培养道德情感注意
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 因素
重视通过审美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感
重视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三)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如何培养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三、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
(一)造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家庭 (2)学校 (3)社会
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表现;都受到社会 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道德—社会;品德—个体; 道德—伦理学与社会学; 品德—心理学与教育学
二、品德的结构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一)道德认识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四)道德行为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及实验过程 社会行为理论—移情能力&知识与技能 表演游戏法和诱导法
2.斯陶布社会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助人行为越多 (2)亲社会行为存在三种动机源 以他人为中心、以规则为中心、移情
(3)移情的敏感性通常能增强助人行为(三 个条件)
考虑整件事情。当然偷窃是违法的,而且海也知道 没有法律支持他的行为。但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去 偷药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
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
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
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
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
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
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
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
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章重点

。动行德道的己自导指并念观值价的晰清成形能才�析分和别辨 的步步一过经须必�到识意地醒清体个被能不始开刚观值价的人 清澄值价 。系体念观或点观 、法看的值价同不有具物事于关们人是 �映反的中脑头在值价是观值价 观值价 。式方化强的接间 种一是�样一化强到受也己自同如而化强到受样榜到看因者察观即 化强代替 。习学性代替的生发而果结其及为 行的现表所人他察观过通是它�式形的要重最种一的习学会社是 习学察观 。性向倾心内等恶厌或好喜、避回或向趋、定否或 定肯种某有具会能可事或人的临面所对�验经的去过于由体个指 势定度态 。衡平的新到达以�念信或点观的己自变改过通图试就体个�受感的张紧 或快愉不有会就心内�时调协不或衡平不知认当。衡平理心持保以�致一的念信 、点观的己自持维求力即�要需的性致一和衡平持维种一有具类人 调失知认 。素因键关的中成形识认德道为
章三第
�解了�性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3 范失的为行德道童儿与化弱的象形样榜 �3� 异变的感情德道女子与远疏的系关子亲 �2� 乱混的念观德道生学与位错的育德校学 �1�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2 �会领�性殊特的境环长成生学小中村农、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 节五第 化善完式形织组的构结德品 �6� 性致一的成形观界世与展发德品�5� 固巩步逐惯习为行德道�4� 化显明的识意我自中理心德品�3� 置位的要重居占中机动德道在念信德道�2� 为行节调来则准德道照按地觉自而立独�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高、2 性荡动的理心德品 �2� 芽萌的德道理伦 �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初、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中 节四第 调协相求要界外与望愿观主 �4� 调协相为行德道与感情德道�3�
章二第
法评测合综�4� 法评测量定�3� 法评测级等�2� 法评测性定�1� �用应� �会领�法方的评测德品、3 能功测预�5� 能功育教�4� 能功馈反�3� 能功分区�2� 能功定评�1� �记识�能功的评测德品、2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学分课程总学时:学时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在学科属性上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整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注意将这些理论进行创造性梳理而不是简单拼接,力图清晰地显示其逻辑脉络,并且尽可能吸收和反映有关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时注重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因此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兼顾应用性。
.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含两个模块,其一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其二为活动设计。
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
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与演示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每周课时,共课时,计学分。
.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必修课程,因其应用性,拟采用开卷考试。
试题的编制,按照理解、应用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简答题、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分布。
最后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期末考试成绩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理解品德心理发展理论,应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品德发展和教育的倾向,形成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辨识、分析与评价道德现象的能力,构建起一定的有关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结构,掌握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第四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品德得实质一、品德得概念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就是个体依据一定得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得某种稳定得心理特征。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就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得一类行为规范得总与。
它就是人们辨别就是非、善恶、美丑得标准并指导与调节行为得准则(二)品德与道德得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得联系:第一,品德得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就是通过个体得品德而存在得。
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得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点就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得人物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与品德得区别:1、社会现象——个体现象2、受社会发展规律得支配——还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得3、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得对象——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得对象二、品德得心理结构四因素论: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知识与行为规范得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得基础上产生得,就是人得道德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得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得与动机,并支配与调节行动及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得与动机得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得涉及道德意义得行动。
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理论国外关于品德发展得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得品德发展阶段论与班杜拉得社会学习论就是最具代表性得两种理论一、皮亚杰得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得瞧法,一个人道德上得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
即一个有道德得人,应该就是能够按社会规定得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得人。
临床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得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得发展进程。
品德发展得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5岁以前)她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她律水平—行为后果。
自律水平—行为动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2) 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品德发展遵循得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得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得意义。
第四章品德心理]
![第四章品德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85a529aaea998fcc220e61.png)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研究和理论
• • • • 一、国内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李伯黍 的研究 北师大林崇德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
(一)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1、研究方法 • 对偶故事法 • 故事1、玛丽想让妈妈高兴,便剪了一块布 给妈妈做补丁,不小心把自己的衣服剪了 个大窟窿。 • 故事2、玛格丽特趁妈妈不在时,拿妈妈的 剪子玩,把自己的衣服剪了个小窟窿。 • 问题:谁的行为更坏?
• 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 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和父母 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 庭,孩子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或 外公、外婆)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 被称为直系家庭。理论界大多认为, 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 的品德培养。
• 2.社会方面的原因 • 广义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关系和风 尚,如暴力年代:战争、暴乱等 • 狭义的社会环境:朋友、社区、个体 的社会活动等
•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 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 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 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 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 为什么说应该? • 为什么说不应该? •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 (一)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2、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自己玩自己的,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这一 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 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 (2)权威阶段(6—7岁)
–6—7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 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 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评定是非 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 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 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④把惩罚 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把惩罚看作 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205003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28学时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属性上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整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注意将这些理论进行创造性梳理而不是简单拼接,力图清晰地显示其逻辑脉络,并且尽可能吸收和反映有关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时注重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因此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兼顾应用性。
3.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2.本课程主要包含两个模块,其一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其二为活动设计。
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
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与演示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每周2课时,共28课时,计2学分。
3.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必修课程,因其应用性,拟采用开卷考试。
试题的编制,按照理解、应用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简答题、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40 :45 :15 分布。
最后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理解品德心理发展理论,应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品德发展和教育的倾向,形成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辨识、分析与评价道德现象的能力,构建起一定的有关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结构,掌握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5)1

当代我国道德与道德教育问题相对于我国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国家经济、政治、外交和教育问题而言,当代我国道德问题似乎是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
媒体报道的“冷新闻”远比“暖新闻”多,前者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方面事例不胜枚举。
这些新闻人物背后隐藏的是自私、冷漠、无耻等非“善”的心理。
当然,不排除由于媒体的特性导致的受众获得信息有偏差其实道德问题比经济问题涉及面更广、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更大更深更远,因此不能不说这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但这一问题又是极为复杂的问题。
其原因既有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又有当下政治、经济、心理等各种因素。
所以尽管社会呼吁和媒体宣传力度很大,但从学术界来说敢于研究这些问题的人少而又少,知难而退,而且从教育实践、特别是学校教育实践来说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形成了回避的态度第一章概述本章主要涉及道德和品德两个基本概念的涵义及其关系、品德的结构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第一节道德与品德的涵义及其关系一、道德的涵义与内容(一)道德的涵义道德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支持的、调整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教材(p7)“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这一定义回答三个问题:1 道德用来干什么道德规定了人在与别人相处时应该怎么做。
当人们都能按照道德去行动时,人与人之间就能保持理想的和谐的相互关系,社会也才能变得有序道德使人的行为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并且使其成为约束和调节人的行为的心理机制2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共识,它以人们结成群体后产生的和睦相处的需要为基础。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交往和合作,彼此独立,老死不相往来,就不会有这样的需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产生人们出于对彼此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协商达成了和睦相处的行为法则的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形成共同遵守的规范的可能性,道德也就失去其力量● 3 道德依靠什么维系●道德的存在与维系需要两种力量的支持:社会舆论和个人信念舆论是这种共识的外在表现,是人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倾向;信念是个人心中的坚定认识,是将共识转化为共同行为的内在动力●如果失去这两种力量的支持,道德就会名存实亡现在之所以说行为失范、道德沦丧就是因为现在所谓的社会道德没有得到这两个方面的支持,成为虚假的道德、无力的道德原因在两个层面:一是人们认识的问题,即所谓多元化认识,既缺乏共同的是非观念,又处在是非不明、是非不分的状态二是即使人们有正确的是非观念,但这种观念转化为行为比较困难,一是因为人们没有形成信念,二是因为道德行为难以得到社会支持。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4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3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即从重视行为效果的评价转向重视行为动机的评价。 (3) 从“别人”到“自己”。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往往只会评价他 人,而不会评价自己,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水平仍较低。 (4) 从“片面”到“全面”。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带有很大的片 面性,容易以偏概全,喜欢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
(三)社会
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在宏观上制约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 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且决定着社会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 上的反映,因此,品德在宏观上必然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与社会生产方式相比,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和亲戚 邻居等社会生活诸因素,则更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品德发展。
2.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培养 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能否顺利引起道德行为,能否抵御外界诱惑,使正确的道 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意志。个人品德的好坏不是看他 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他做得怎样,即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标志。道德意志与道德行 为是紧密联系很难分开的,如有些学生做错事脸就红,但管不住自己,这就是道德意志 与道德行为的问题。 道德行为训练的关键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 (2) 榜样示范 (3) 给予实践的机会
4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3) 可逆性阶段(8—10 岁)
(2) 权威阶段(6—7岁) (4) 公正阶段(1—12 岁)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 道德两难故事法 所谓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 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第四章小学生品德指导

故事A:妈妈喊约翰吃饭,约 翰想开门到饭厅,他不知道门 后面有一个盘子,盘内放有15 个杯子,推门时,门碰到盘子, 结果盘子内的15个杯子全部摔 破了。 故事B:一天,亨利妈妈外出, 亨利想从碗柜偷吃东西,便爬 上椅子去拿。因为柜台太高, 结果碰倒了旁边的一个杯子, 把杯子打碎了
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 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 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律 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 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 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 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皮亚 杰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 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 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 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外在惩罚 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 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 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有了主观的性质, 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区 道德
别
社会现象 社会发展 伦理学 规律 社会学
品德
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 心理学 现象 发展规律 教育学
( 二 ) 二 者 的 联 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 德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 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 个体的品德。道德为评价个体的品 德好坏提供了一个善恶尺度。个体 身上的某种道德品质之所以被认为 是良好的,是因为它与社会规范和 公众期望相符;而那些与社会规范 不相符的道德品质,无疑将被评价 为不良或恶劣。 同时,一个社会的 道德环境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 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 它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 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 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 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 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原则、 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 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做 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和评价,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 德信念。
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也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品德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主要目标之一。
品德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等渠道进行。
首先,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学校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道德教育课程是通过教授道德原则和伦理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能力。
这需要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思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班风,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道德榜样。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周等,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兴趣和热情,并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此外,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还强调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品德上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
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情景仿真、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邀请校外人士或社会组织参与道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等。
综上所述,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合作开展品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
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
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中国:狭义:指道德教育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1、转化说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小学生的品格塑造与道德发展

小学生的品格塑造与道德发展每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价值观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小学阶段是孩子品格塑造和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为小学生提供全面的品格培养和道德引导。
本文将从小学生的品格塑造和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品格的方法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小学阶段是孩子建立正确品格和培养积极道德价值观的基础。
品格塑造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孩子,不仅能够自律、尊重他人,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道德发展为孩子提供了正确判断、做出选择、行动的框架,帮助他们成为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公民。
其次,培养小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意识需要多方面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
比如,在讨论道德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尊重他人意见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课后活动组织,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和理解品格和道德的重要性。
家庭在小学生品格塑造和道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家长可以通过树立正面榜样、与孩子一起参与志愿者活动、进行共同的家庭传统和仪式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关爱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还应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校作为孩子品格塑造和道德发展的重要场所,也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品德教育课程、设立品德奖励机制、组织道德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对小学生的品格培养。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案例分析或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日常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让学生在安全和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概念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点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与品德的区别:1、社会现象——个体现象2、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的3、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四因素论: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和调节行动及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动。
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理论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看法,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
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
临床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5岁以前)他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他律水平—行为后果。
自律水平—行为动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品德发展遵循的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
2)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
3)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
4)他律到自律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基本观点:(1)道德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2)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的成熟。
(3)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该水平的特点是: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从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良心)定向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因1)与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2)与不同的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有关。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经典实验:攻击行为实验四、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影响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一)家庭环境因素客观:人口结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主观:家长修养、教养态度与方式、家庭氛围、期望等(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各科教育:专门与渗透校内的集体活动、外及校外活动、班集体、潜在课程(三)社会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等二、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1、道德概念的理解由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对己——对社会集体——对他人2、道德信念的确立小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无道德信念时期。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差,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占主导。
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部分人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不够明确和稳定。
3.道德信念开始形成时期。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形成比较明确而稳定的道德信念。
3、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1).从“他律”到“自律”: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2).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3).从“对人”到“对己”: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内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责任、自尊、友谊、信任等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道德情绪体验想像的道德情感——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1、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
2、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
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
3、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1、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
2、行为动机和目的由具体的、眼前的、狭隘的、简单的--逐步向复杂方面发展3、不稳定、不巩固——稳定、巩固方面发展。
三、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3.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4.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个性(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三)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措施)1.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3.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5.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代币法2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
(2分)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分)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1分)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
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2分)23.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式的主要内容。
(1)前习俗水平。
(1分)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阶段和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阶段。
(1分)(2)习俗水平。
(1分)它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与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阶段。
(1分)(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1分)它也可以分为两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阶段。
(1分)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2分)24.为了保证有效的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1)及时复习。
(1分)(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根据材料的性质.、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2分)(3)试图回忆。
(1分)(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2分)(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1分)(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1分)25.按学习结果,加涅把学习分为哪几类?按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26.联系实际论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1.5分)(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1.5分)(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1.5分)(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1.5分)(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1.5分)(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1.5分)(对以上每个要点,联系实际分别展开论述另加6分)五、信息加工理论1、存储模型、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存储模型。
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在三个加工系统中被保留或存储,这三个加工系统是: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这些存储对所有人类而言是天生的、统一的,你可以将这些看成智力系统的硬件加工水平模型。
该模型认为:记忆取决于信息加工的程度。
在信息加工水平模型中,以较浅的方式来加工信息时,这些信息会很快衰退并消失,相反,当信息通过意义的解释并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就会保留更长时间。
一、复述:指不断地重复信息第一,小学儿童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开始逐渐有效地采用复述策略。
第二,随年龄增长,复述的质量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复述方式由被动的复述模式向主动的复述模式转变。
第三,儿童使用复述的灵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二、组织性是指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能使记忆显著地增加。
多个词语三、精加工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记忆的记忆策略。
精致是一个较迟发展的能力,一般在11岁前是很少出现的。
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3、测量记忆的几种方法:再认,回忆,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