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重生——浅谈绘画中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当代绘画中解构主义的运用
中国当代绘画主要反映在当代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关系下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观念、情感、触动等,当代绘画语言及表达状态受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刻影响,同时解构主义具有开放性和无终止性,其具有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绘画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体现和表达当代绘画思想。
中国当代绘画通过对解构主义的运用,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中国元素,对当代绘画进行解构创新。
本文就中国当代绘画中解构主义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解构主义概述解构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探索,通过不断的实践而生成的,并在创作过程中,使强加于公众的预定秩序中的必然性逻辑得以突破。
解构主义通过重新拆分和组合等形式进行创作,并具有多样性,利用图像构成、层次变化增减等手法及构图方式对现存的规划进行颠覆。
同时,通过解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具有反二元对抗、反权威、反中心、反非对即错理论的特点。
因此,解构主义对当代绘画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强调推理、变化、随机的统一,对原有限制进行分解和重新定义,将传统的对立形式转变为两者并列或叠合,对现有的绘画模式进行一定的颠覆,令绘画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解构主义在保持了当代绘画多样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解体和建构的双重意义,对当代绘画进行解构、创新。
二、中国当代绘画中解构主义的运用(一)绘画语言中国当代绘画经历了模仿、创造的发展历程,从简单向多样化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并受到各界关注。
当代绘画主要是对当代问题进行反映,如性别、环境、宗教、种族等问题,艺术家用绘画的方式,对当下的多样化问题进行反映或宣泄,或引起外界关注等。
当代绘画作品形式丰富,利用艺术特有的语言方式或符号体系,艺术家可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充分表达。
其中绘画语言可分为题材选择和技术性语言,如构图、线条、色彩、透视、明暗、肌理、结构、笔触等。
艺术家通过应用这两个层次的语言,在绘画作品中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无意或有意、隐晦或直白的表达。
论毕加索“分解重构”造型手法的特点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李文文论毕加索“分解重构”造型手法的特点阿多尔诺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强调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内部规律。
艺术家必须按照艺术的自身的规律办事,而不是听任外部因素的干扰。
他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强调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内部规律。
传统绘画从摹仿客观自然出发,发现了绘画与自然的真实与统一。
毕加索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用艺术的方式来掌握世界。
艺术家必须按照艺术的规律办事,而不是听任外部因素的干扰。
毕加索摆脱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传统,放弃了传统的透视与造型方法,将描绘对象概括为几何形体,或将物体加以分解,根据画家对画面结构,根据画家的造型创意,根据画家的情感,再将它们组合起来,表现画家的独特创造意味。
毕加索的分解重构影响了现代艺术及现代的审美文化,古典画家用古典的模式影响了后辈人,而毕加索用不断变化的分解重构造型阐释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他的每一个变化都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一、分解组合毕加索的绘画虽然承传了塞尚的某些东西,却与塞尚那种具有古典主义意味的分析有质的区别。
毕加索的绘画是借助或者叫有意曲解了塞尚的理论.极端化了形象的平面形状和色彩,对接与搭建了新现实的绘画作品。
《凯恩维勒》向我们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
“画中色彩仅有蓝色、储色及灰紫色。
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
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廓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
在毕加索看来,形象化依然是作品的主要特征。
”分解的造型使毕加索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重构的过程使毕加索体会到了艺术不断发展的乐趣,游戏的本能体现在毕加索身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
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元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元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代表人物:毕加索
在毕加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 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 的影子。随后,在 1909 年,他与法国画家乔治· 希 拉格一起创立了立体派,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 这种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 很大。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 师”。
在1909年末,毕加 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 义的作品的创作,这 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 结,并且标志着他未 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 向发展的开端。这部 作品就是 《阿维尼翁的少女》。
《奥尔塔· 德埃布罗的工厂》
《弹曼陀铃布拉克 在立体主义画家中,乔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 1882—1963)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他与毕加 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并且,“立体主义”这一 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
教学内容(比例逆反) • 打破常规的空间关系,还有另外一种手法:“比例逆反”。 这是运用物象的比例作反向思维,把不同的物象不成比例 的重新整合于同一画面上,造成视觉的反差,取得独特的 效果。大家都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在一定的数 量比例中有条不仅的运行着,具有秩序性、规律性。大到 太阳与地球、地球与月亮的关系,小到大海与江河、江河 与小溪的关系。因此,大多数造型艺术把符合常规的物象 比例关系作为和谐美的创作依据,体现美的价值。但是, 美是具有多样化的,有些艺术形式则不能讲究比例的常态 性,如漫画,画的太符合正常的视觉比例关系,就必然失 去幽默感。另外,过分强调物象比例关系的常态性,也极 易使视觉艺术在过于讲究条理性和逻辑性的运作后,显得 平淡无奇,而这恰恰是艺术设计之大忌!因此,在设计素 描创意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比例逆反” 之概念,来丰富同学们的创意思路,不断变换时空理念, 增强素描的视觉冲击力,创造出生动、新奇的素描艺术形 象。
“解构”与“重构”
“解构”与“重构”作者:李玉平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3期摘要:随着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字设计也有了新的要求,文字设计进入了新的视觉空间。
视觉艺术作品中的文字设计日益成为设计中的主要元素,更多的人开始利用文字的视觉传达功能,在二维空间中寻找与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形式。
文字设计的地位日益加重,因此,寻找新颖的构思和富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成为视觉设计的重要话题。
本文主要从“解构”与“重构”的角度分析文字设计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文字设计解构重构创新方法21世纪的今天,视觉艺术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文字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改变着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文字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文字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设计安排。
文字设计的本质就是字体语言化、字体图形化的过程,将文字与语言、图像相结合,以提高文字的视觉传达功能,为人们构建新的文化思想、为信息沟通提供新的平台。
文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易被受众识别、理解,视觉的表现力仅次于图形部分。
通过对文字的加工和编排,如对文字点、线、面的布局编排,对个体文字面积大小的改变以形成文字大小不等的组合等,产生具有形式美法则的和视觉美感的画面。
在完成传递和交流信息任务的同时,给人视觉上以美的感受。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西方的字体虽然有着极大的差异,但是在进行字体设计时所遵循的美的规律和设计方法是相通的。
文字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幅作品的好坏,好的字形设计和文字的编排,在感官上给人美的享受,在无形中吸引了人的注意力,增加了观者阅读的空间,间接促进了信息的传递。
二、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设计的传统理念传统文字设计遵循设计形式美法则及传统美学规律,在设计中更重视文字的基本功能,即传递信息的功能,认为文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其次才是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创造与重生——浅谈绘画中的解构与重构
一、解构与重构画面的意义解构一词起始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解构主义,它涉及了哲学、语言学、美学等诸多方面。
在艺术领域中主要是指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形态。
解构就是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结构,排除其本原和中心,消除其二元对立。
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素暴露于外,看看它隐含着什么,排除了什么,然后使原有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它们相互交换、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可能性。
我们所熟悉的模仿再现的模式,即写实性绘画对现实自然结构的模仿,是他律的。
重构性的形式语言,其所遵循的创作观念是“形式自律”和“主观创造”。
它可以满足艺术家的创造欲望,充分释放艺术家的创造潜力,发挥艺术家的自主创造力,在作品中将自然形象解构,重新组织画面结构,建构一种非写实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简化是重构画面的重要途径▲减法的过程在现实对象中所呈现的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包括点、线、面、外形、光影、质感等,绘画写生中的解构就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化与抽离。
其中简化是必然的方法手段,就是把物象复杂多样的外部形态组织在一个单纯统一的结构程序中,使自己要传达的意图用最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抽离,就是将隐含在对象中纯粹的形式结构因素抽取和分离出来。
这里的解构是要将形式元素从自然形态中抽离出来,用简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其实,早在解构、重构的观念被提出之前,就早已出现类似解构与重构的形式。
比如中国的龙的形象就是将现实世界里的很多动物的形象进行解构删减,只将其寓意强势的、美好的部分重构在一起,这样全新的龙的形象便产生了。
中国龙的形象具备了鹿角、虎眼、狮鼻、牛耳、鹰爪,就这样新的和谐形象诞生了,并被赋予了超越现实非凡的意义。
当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解构与重构。
在这里简单地讲,解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新物体结构。
图形设计方法同构、替构、解构、重构
异影同构
异影同构是以影子作为想象的着眼点, 以
对影子的改变来表情达意。影子可以是 投
影,也可以是水面倒影或镜中影像等。 异
影同构可以将事物不同时间状态下的状 态、事情的因果关系、事物的正反两面、 现象与本质等不同元素巧妙的组合在一 起。
作业(三)
作业内容:以超现实的方式组合将两种以上的元 素进行整合 作业要求:选择两种现实中独立的元素,分析两 者的形态结构,以恰当的组合方式将两者整合为 一个新图形形象。不强调图形的含义,注重整合 方式运用得合理巧妙。
• 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看看什么结果。
• 12.组一组:把物体打散重组,零件互换, 因果互换会产生什么结果?
作业
• 选一件日常生活用品,用“十二个一和田 思维训练法”进行多元思维训练,从多角 度诱发创造灵感;
• 训练方法提示: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对所列
问题逐一回答,并用适合的图形表达;
二、联想思维的类型
同构图形
▲ 教学要求:1.学生可在上述四项内容中任选一,展开深入的联想。 2.尺寸:A1纸,至少有10个方案,上交5个精画的方案。
▲ 训练目的: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往往因受各种附带的限制而带来视觉宣传上的 困难。比如所提供的纸面空间的限制,还有客户提供的是不令人感 到美的产品,却需要我们进行宣传。有意义的想象可以使产品赋予 新的生命力。比如酒产品“ABSOLUT VODKA ”的瓶形想象成为古罗马 时期的柱子 ,使之与历史同行 — 宣传其悠久的酒文化与影响力; 海尔的洗衣机方形造型是由一棵绿色植物修剪而成的—表现海尔与 自然的关系。这种训练的目的也正是在此,图形的演变带给消费者 的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给观众是一种视觉享受。
三图形设计的方法同构替构解构重构替代图形是一种特殊的同构现象以常规图形为依据保持其物形的基本特征将物体中的某部分用其他相似或不相似物形所替代并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物体原来所赋予的含义产生了意的转换使图形传达出更深刻更富哲理性的寓意
试论“解构”在当代美术中的形式与意义(一)
试论“解构”在当代美术中的形式与意义(一)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多元走向,已经断裂多年的前卫形式被激进的年轻人重新拾起。
由于民众对深入人心的经典艺术形式的审美惯性思维,还普遍不能接受当代前卫艺术的形式与主张。
但是,随着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有关方面由原来的批判到默认再到有限的支持,去年威尼斯双年展设中国广东展区,表明了对新艺术的开放态度。
本文试图从解构的现象谈起,说明解构在前卫艺术内核中依然发挥著作用,它们的批评性指向仍然有其意义。
关键词:解构中国前卫艺术有位著名的油画家说:为了更好地衬托那些前卫艺术家,使得他们更前卫,他今天依然保持着显得保守的画风。
他特别反对动不动就是解构、颠覆,他打了一个比方:要解构,得首先要解构的对象存在,比如要去炸一个碉堡,那首先是要被炸的碉堡存在。
可以看出,他对前卫艺术是有保留意见的。
也许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碉堡已经不存在,因而解构就是不切实际的激进。
但笔者认为,目前依然还有碉堡可炸,炸碉堡依然还有意义。
一中国的前卫艺术(美术)并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土地上就出现了直追西方现代艺术模式的艺术流派。
随着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多元走向,这一已经断裂多年的前卫形式被激进的年轻人重新拾起,这种转型无疑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被迫回应或者是文化的主动选择的结果。
在人们看惯了歌颂、赞美与无情批判的模式化美术后,对前卫艺术还有相当大的戒心,因此其处境尴尬。
在艺术史上,无论是有意地对前朝艺术模式的刻骨仇恨而刻意解构与重建,还是艺术的自律发展的创新结果,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艺术观与艺术风格的演变是普遍规律。
现在流行的“解构”一词,并不是某些对前卫艺术过敏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新发现的“非典”。
20世纪30年代的“二徐之争”,按照徐悲鸿的观点:从印象派特别是后印象派开始,绘画就完全是乱来了。
徐志摩当然不以为然。
①笔者认为,某种固定的艺术模式是不能表达其所能承载的全部功能的,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凝结着时代的印记,这种印记是之前和之后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如果铁定地认为某朝的艺术就是千古不移动的经典,历代仿效,那么艺术就必定要死亡。
解构与重构在创意设计色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解构与重构在创意设计色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本文针对解构与重构在创意设计色彩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分别探讨了解构的概念与原理、解构在色彩教学中的应用、重构的概念与原理、重构在色彩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解构与重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解构与重构在创意设计色彩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解构与重构在色彩教学中的作用,为创意设计教育提供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解构、重构、创意设计、色彩教学、运用、研究、教学方法、实际效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创意设计领域中,色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能够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还能够传达情感和信息。
在色彩教学中,传统的方法往往过于注重色彩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色彩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构成原理。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色彩,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面临的挑战。
随着解构主义和重构主义等理论在设计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色彩教学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法。
解构和重构可以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重新认识色彩,发现色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在创意设计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色彩。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解构与重构在创意设计色彩教学中的运用,希望通过对解构和重构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合解构与重构,提升学生的色彩理解能力和创意设计水平,为教育实践和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解构与重构在色彩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的运用技巧和创意表达方法,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色彩理论和设计原理的深入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将解构与重构思维融入色彩教学中,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对于色彩表现形式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研究解构与重构在创意设计色彩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水平的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齐白石绘画当中的解构与重建
54自宋代文人画兴盛以来,历代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合文人思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和形式,对不同时期文人的精神情感也作出了多样的展示。
文人画伴随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到近现代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变迁,文人画发展依托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从而也展现出新的发展面貌。
在近现代绘画大师中,齐白石以一个民间艺人身份为开端,从生活情趣走向艺术审美,从书中世界走向民间社会。
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的双重作用,使得齐白石在探索绘画表现的时代创新形式上比同时期的画家走得更加广阔。
一、丰富的人生经历对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影响齐白石出身农家,童年时期伴随着青山绿水长大。
少年时期开始学习木匠,在木头上雕刻花纹式样为其美学教育提供了契机;后又学习工笔画,在生动展现绘画主题细节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40岁以后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在绘画风格上逐渐从追求细节刻画转向写意一派,突出气势,也更加强调绘画带给观者的情感意趣。
后来,接受陈师曾先生的劝告,齐白石以红花墨叶的手法来刻画花卉,借助笔墨浓淡的把握来表现虫虾小蟹。
这种相对独特的个人风格,让齐白石在绘画上找到自己的准心,手法愈加纯熟,情感也日益豁达。
齐白石早年经过不断学习,于绘画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造力。
但是从出身上来说,他是一位有修养的、有学识的农家人,这在绘画上就表现为如果仿古描摹常常形同而未能展现出绘画者的情感,这一度使得初入北平的齐白石在讲究出处来历的画坛上被人瞧不起。
虽然其中门户之见、地域之分确实有之,但对齐白石来说,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在经过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在绘画上仿佛找到了打开自己灵感的钥匙,多年积攒的思乡之情都在作品中得以展现。
他以一颗炽热的思乡之心,通过自己的方式和绘画语言将浓烈的情感进行表达,在展现生活情思的同时,更加引起观者的共鸣,备受赞扬和喜爱。
诚然,对于艺术作品,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优劣的依据,但是从艺术的本质来说,流淌在绘画当中的情感构筑成绘画相当重要的一环。
——解构与重构
重塑性—--—它可以被解体之后重新构筑。
2、解构与重构得意义解构与重构表现就是结合平面构成形式规律所做得视觉表现,它以具象为画面得构成原型,并将其视为抽象得形态要素,按构成得形式规律作创造性得重新组合、解构与重构完全区别于传统得构图法,强调形式对人视觉所产生得心理效应,并通过对打散后新元素得重复、律动、渐变、对比、合成、错视等形式因素重组体现出来。
这种造型得特点,一就是画面具有平面感;而就是其形象多为几何形态化组成、传统审美趣味往往只重视事物得完美性。
事物在静止完好得状态下往往被人忽略,有时破坏也就是一种创造。
在实践表现中可以从新得角度去观察物象,对物象进行“多方位”得了解与感受,以达到以独特得二位平面形式去表现得目得。
二、解构与重构得表达方式1、解构得基本方法:平面化、几何化、符号化、抽象化平面化:平面化就是从自然物象中提取能够反映它得基本外形特征得平面形象作为基本得造型要素与作品得基本构件。
几何化:几何化就是将客观对象自然完整得形象与形体关系分解为一些基本得几何构造面,并以此作为作品得基本造型要素、它就是人们对几何形态得运用、主要就是对客观世界中所存在得类似形态得概括与归纳。
而不就是对自然物象得构造得有意识得分解与拆卸。
符号化:符号化就是将客观对象演化为简单得形象符号,并以此作为艺术作品得基本构成要素。
抽象化:抽象化就是对几何化得进一步发展,从客观对象中抽取一些往往并不反映对象得形象特征或构造特征得点、线、面等基本语言要素,并以此作为基本得构造要素来建构与客观物象得几乎没有明显得视觉联系得作品。
2、重构得类型与方法具象形态得重构现实:现实得艺术形态就是指作品中所运用得形象以及形象得空间组合方式基本符合得人得正常视觉感受。
现实得艺术形态可以分为写实与表现两大类。
艺术作品所塑造得形象与景观符合人们对客观自然物象得整体得视觉真实感受得艺术作品属于写实类型。
表现类得艺术作品中得形象与场景往往与整体得视觉真实感受有一定得距离,在作者得主观审美趣味以及情感与观念得表达得需要得指引下,作品中形象与空间场景得组合往往都被进行适度得夸张与变形。
色彩构成--色彩的解构与重组
比色、同类色等的色彩配置方法。 3、涂色均匀平整。画面效果优美。 规格要求22厘米*22厘米白色卡纸,留有两厘米的边框。 工具,技法不限
课堂小结
色彩的配置方法要回顾所学的色彩构成练习方法。要 对所选定的借鉴对象的原色彩格局进行有意图的重构 构思、构图,对原色的色彩冷暖,面积、明暗对比, 要遵循平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从变化丰富 的人为色彩和自然色彩中,发现并寻找到新的色彩组 织方法,发现形成某种风格的色彩重组规律,以启发 创作灵感。
虫,从宏观与宇宙到微观原子……浩瀚的大自然五光十色,从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大自然色彩中捕捉艺术灵感,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色彩采集借鉴的范畴
e、人工色彩的采集 现有的人工色彩信息资视、电影屏幕,观看体育比赛、美术作品展览、话剧、音乐会,街头广 告、报贴、摄影、出游、图书、画册、生活照片等不同的视觉空间和途径,均 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获得色彩的原始素材和第一手色彩信息资料。
二、色彩的解构与重组的方法
色彩的借鉴,采集重构的方法,应该说有两个不同的表现层次: 一是课题性的构成训练;二是以艺术设计为目的的借鉴重构。比 如:流行色里的沙漠色、植物色、宇宙色、水稻绿、玉米黄灯, 应用于染织面料可得到一种非常亲切、贴切自然的感觉。采集、 重构的基本方法是对所选定的借鉴对象的原色彩格局进行有意图 的重构构思、构图,对原色的色彩冷暖,面积、明暗对比,纯度、 色相等因素进行主观的“安排”,使原图原色按照设计者的意图 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平面的、有形式美感和概括归纳的重构,将原 有的视觉样式纳入自己的设计轨道;同时,对原色的色彩倾向, 各色的面积比例,过度层次微妙的色域进行归纳、提炼,使之简 化并带有明显的设计倾向,符合设计要求的布局。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直与曲、黑与白、长与短、大与小等等。将物象之常态作反方向处理,同时
借鉴现代主义绘画之表现手法,方可打开思路,产生灵感。此外,还要注意
素描的表现能力,也不可一味地求视觉的新奇而失去高雅的趣味。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难点:大胆突破常态的视觉空间,创造出生动新颖的素 描艺术形象
教学内容(悖理)
传统的素描对物象的描绘总是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同一时 空的关系处理,使被描绘的物象符合常态的视知觉。然而传 统素描方法的训练,却存在着因过于依赖处于同一时空的物 象的逻辑关系,而易出现思维视觉僵化的弊端。为此,我们 借助于悖理这一数字的范畴,对物象作不同的时空和方位处 理,以其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而扩散我们的思维。运用悖理 作形体结构处理.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与视觉伸向神秘的变幻 莫测的空间。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教学重点:将常见的自然物象和人造物象进行分割、解构。 教学难点:用具象手法立体的再现分割后的物象,并具有一
定的形式美感。
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性素描
如何解构、重构?(方法)
1、先构后解 2、先解后构 3、主观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与重生——浅谈绘画中的解构与重构作者:段晓刚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段晓刚一、解构与重构画面的意义解构一词起始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解构主义,它涉及了哲学、语言学、美学等诸多方面。
在艺术领域中主要是指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形态。
解构就是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结构,排除其本原和中心,消除其二元对立。
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素暴露于外,看看它隐含着什么,排除了什么,然后使原有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它们相互交换、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可能性。
我们所熟悉的模仿再现的模式,即写实性绘画对现实自然结构的模仿,是他律的。
重构性的形式语言,其所遵循的创作观念是“形式自律”和“主观创造”。
它可以满足艺术家的创造欲望,充分释放艺术家的创造潜力,发挥艺术家的自主创造力,在作品中将自然形象解构,重新组织画面结构,建构一种非写实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简化是重构画面的重要途径▲减法的过程在现实对象中所呈现的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包括点、线、面、外形、光影、质感等,绘画写生中的解构就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化与抽离。
其中简化是必然的方法手段,就是把物象复杂多样的外部形态组织在一个单纯统一的结构程序中,使自己要传达的意图用最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抽离,就是将隐含在对象中纯粹的形式结构因素抽取和分离出来。
这里的解构是要将形式元素从自然形态中抽离出来,用简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其实,早在解构、重构的观念被提出之前,就早已出现类似解构与重构的形式。
比如中国的龙的形象就是将现实世界里的很多动物的形象进行解构删减,只将其寓意强势的、美好的部分重构在一起,这样全新的龙的形象便产生了。
中国龙的形象具备了鹿角、虎眼、狮鼻、牛耳、鹰爪,就这样新的和谐形象诞生了,并被赋予了超越现实非凡的意义。
当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解构与重构。
在这里简单地讲,解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新物体结构。
塞尚的几何形式的简化和三维空间的压缩,直接开辟了毕加索、布拉克的立体派简化体积的先河,也启发了蒙德里安、布朗库西等人的几何抽象、构成主义艺术。
当然,“视觉的简化”并不表示贫乏简单,从严格的技法角度来看,塞尚是个非常深奥微妙的画家。
塞尚的简化形式是一种简化了的自然主义。
毕加索说过:“立体主义的艺术旨在处理形象。
当形象处理得宜,就有生命。
”形象重组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命脉。
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
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
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
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
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被评论家形容为“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我们有时之所以被动地照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只会做模拟客观物象的“加法”,缺少的恰恰就是简化的过程。
简化并非轻而易举,一个刚迈入艺术大门的人,一般谈不到简化,走向简化有时甚至要倾注艺术家毕生的精力。
康定斯基说过:“在精神基础之上的建设是一件缓慢的事情。
”一个画家不仅要训练他的眼睛,还要陶冶他的心灵,只有这样,他的心灵才能在其艺术创作中审度各种色彩,并成为决定的因素。
倘若我们马上打破自然的樊篱,全力以赴地追求纯粹色彩和独立形式的结合,那么我们所创造的不过是一些简单甚至俗气的装饰作品。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必然是单纯而伟大的,那些提供视觉美感的享受,没有映现个人人格特质与时代气息的艺术,不论技巧多么高妙,终不能有恒久的共鸣与吸引力的,雕饰的美固然是一种美,但向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简朴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要达到这种境界,便需要一个“雕琢复朴”的过程,即简化的过程。
▲学会运用形状语言人们所感知到的物体形状,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一件物体的真实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所构成的。
把握好形体特性,往往能使艺术家得到更多的表现自由,所以艺术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处理形体的。
以塞尚的“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理论为基础,将幻觉透视的物象和题材摒弃,将物体加以分解,并借助造型的元素,将单纯化的图像重新组合,而不再重现自然。
画家莫奈曾经说过:“自然界中没有线条,只有色块,彼此映衬着。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将几何体写生练习放在学习绘画的最初阶段是有道理的,把复杂的事物理解为简单的几何形状是让绘画变得简单的秘诀。
一个复杂的人体或一个自然景观,更是由无数的物体组成。
我们绘画过程中要思考的是这些形状的大小、比例、角度,以及相互穿插的关系,它们只是不同形状的组合而已。
如果把它们划分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面和体积,仅仅是画简单的形状,绘画就变得“简单容易”了。
我们要先画出大的形状,再在大形状中找出小的形状,再在这些小形状中画出简单的色彩变化,就可以轻松地描绘出不同属性的事物了,这样我们就不用去太在乎是在画人物、静物或是风景的区别了。
它是什么样子的?直的还是弯曲的?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相对于另一个形状它是大还是小?距离有多远?从什么角度倾斜?几个形状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你不需要考虑它是人或者是树,它们只是不同的形状组合。
学会根据事物的形状去观察事物以后,画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因为我们什么都可以画好,什么都一样对待,无论是人物、建筑、动物还是风景。
因此不存在我不能画或者不会画的事物,只有你会不会用正确的形状语言去观察和表达的事物。
三、强化画面的构成意识无论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传统绘画还是现代绘画,我们会发现,画面中的构图是直接影响人们视觉的基本因素,绘画中构图的形体和色彩、明暗的合理穿插分配、疏密变化,会使视觉感受达到一种均衡稳定,并且是突出个性的重要手段。
构图就是一幅画的骨架,是起到支撑整个画面结构的基本形式,还包括考虑布局画面的明暗色块的分配。
▲黑白构图这种创造性的重构形式语言中,构成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在解构与重构画面时,黑白构成不只是简单指画面中物象的形或形体,重要的是还包括了主体和背景空间的黑白灰关系。
画面中黑白灰的分配布局是画面中最稳定的因素,是画家对画面整体黑白关系的主动控制和经营,是画面的骨架,没有素描骨架只有色彩的绘画那肯定是一盘散沙。
一般意义的明暗关系往往是指物体在自然光线下,由于物体本身结构转折、起伏形成的明暗关系。
而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不是自然光线作用后的效果,是要含有主体对于画面中黑白灰审美的概括、归纳和整合。
正是这种概括才能打破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界限,使画面形成坚固、协调的结构关系。
这就需要画家掌握画面的黑白灰布局即它的分割、衔接、节奏、层次、秩序和规律。
以对自然进行取舍、调整、借用等手段,主动去经营画面。
▲色彩配置在重构的形式语言中只习惯于照抄色彩来组织画面,这还不够,还要学会将色彩本身的规律运用到画面上。
不能只会照抄自然,要主观地组织构图,组织新的色彩关系。
当色彩本身的规律融入到自己的绘画意识之中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
我们要利用色彩构成的原理,将色彩本身的规律运用到画面上。
画家是不会被自然客观的东西所俘虏的,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色彩知识来主观地组织构图及新的色彩关系。
四、个人的观察方式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绘画作品。
因此,观察和思想意识决定绘画作品的整体面貌。
只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将事物、画面认识得更为本质、深刻。
我们要在客观世界中选择、提炼出形状和色彩,重新加以组合、安排,形成源于自然而又不同于自然的画面。
提炼、概括的过程是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形成语言、产生艺术符号的过程。
抽象思维是所有画家必须具备的根本能力,是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感悟和画家在其作品里显现出来的精神境界。
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指绘画作品本身的质量而言,而是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理念。
它是一个艺术家在作品中精神与艺术追求的结果,也是艺术家涵养与心态的流露。
当一个画家没有用心灵去体验生活,而只是表面地接触生活,那他的作品本身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生活的体验与绘画语言的纯性,对画家而言,应当是他们长年累月呕心沥血与心灵感悟的结晶,是艺术家身心感受到的生活本质与天地淋灌的艺术灵性。
这是返璞归真以后的艺术真实。
素描大师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
”意思就是说素描不只是表现形体,更重要的是表现对形体的看法与理解,我们不单单要注意如何去画,而且必须先解决观察方法的问题。
参考文献:[1] 张竞成. 新印象派色彩分割法的解构与重构[J]. 文艺研究,2011(08):155-156.[2] 鲁道夫· 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段晓刚: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