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

合集下载

闽南 有意思的故事

闽南 有意思的故事

闽南有意思的故事闽南,一个充满了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有意思的故事。

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令人难忘的闽南故事吧!故事一:月牙湾的传说闽南地区拥有许多美丽的海滩,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福建的月牙湾。

据说,很久以前,一个年轻人和他的妹妹被迫分离。

他们用尽了所有办法试图重聚,但无济于事。

最终,他们以月亮为约定,相约于月牙湾相见。

但当他们最终在海滩上相遇时,他们发现自己已变成了石头。

至今,人们相信,当夜晚的月亮在月牙湾上升时,这对石头兄妹会恢复人类形态,并在潮退之前享受短暂的相聚时光。

故事二:明朝官府的“演员村”闽南地区的一个叫做安溪的小村庄在明朝时期因其村民的才艺而闻名。

当时,当局发现村民们都具备了出色的歌舞才能,于是决定将这个小村庄改造成一个演员培训的基地。

村民们接受官方培训,后来,他们成为明朝宫廷的官方演员。

在他们的努力和才艺的推动下,这个小村庄迅速发展为一个壮观的艺术中心,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观众。

故事三:南音传承的守护者闽南地区也以其独特的音乐和戏剧形式而闻名,其中南音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之一。

有一位名叫庄世南的年轻人,他在年幼时就对南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花了大部分时间学习和保护这种传统艺术。

庄世南追随着南音大师学习,并在成为南音演员后,不仅在闽南地区表演,还在国内外推广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他的努力为南音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种珍贵的艺术形式。

这些故事只是闽南地区丰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传统文化,闽南都以其独特而有趣的故事吸引着游客和研究者。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故事,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永远让人们感受到闽南的魅力。

安溪过年的风俗

安溪过年的风俗

安溪过年的风俗安溪过年的风俗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西溪上游,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安溪过年的风俗吧!安溪过年风俗1送灶神升天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安溪县的祭灶活动于农历二十四举行。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爷,灶君菩萨等。

对于灶神的信仰来源于古代社会对火的崇拜。

古人相信与火有关的大神炎帝、祝融就是灶神并且认为灶王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让灶王上天之前先甜甜嘴,因而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2,掸尘扫房子送走灶神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掸尘扫房子。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送走灶神后,人们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全面细致的大扫除,处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关于这个习俗,有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以蜘蛛网为几号标于屋檐下。

安溪铁观音的传说

安溪铁观音的传说

铁观音的历史传说_安溪铁观音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古时有一位诚心敬奉观世音菩萨的人,他每天清晨必在观音菩萨像前敬奉一盏清茶。

有一次他在敬茶时,观音菩萨显灵,指点他某处山岩有一株神茶,可以采撷。

于是他跋涉攀登到山岩上,果然找到了这株神茶,只见茶树的叶片闪烁着铁色幽光。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株茶移植家中,精心维护,插枝繁衍,这就是铁观音茶树之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朝乾隆年间,安溪松林头乡有一位叫魏欣的樵夫,有一次,魏欣砍柴时,在观音庙旁山岩间隙,偶然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乌润砂绿铁色之光。

于是他便将这株茶树挖出,取回家中,用插枝法在自己的院内培植起来,采摘其叶制作茶,称此茶为铁观音。

还有一些传说与以上两种传说类似。

这些传说的共同点是,茶树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故而茶名之中有“观音”二字。

而之所以冠以“铁”字,又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茶树叶片在太阳下闪烁着“铁色”之光,另一种说法是茶经过发酵后,“茶色如铁”。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西坪,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

安溪西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

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第一说:乾隆年间,安溪有一位叫魏饮的乡民笃信佛教,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献于观音菩萨像前。

一日清晨,他进山,途中发现在乱石中有一棵茶树,在朝阳辉映下叶片闪闪发光。

魏饮好奇,将其移植于自己的屋后,精心栽培。

春来它枝繁叶茂,遂采撷嫩叶制茶。

他发现此茶较其它茶叶重,且暗绿似铁,便顺口称其为“重如铁”,又因该茶香气浓郁特别,魏饮便用它来供奉观音。

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此茶改称“铁观音”了。

第二说:清人王士让,乾隆年间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筑书房于当地的南山之麓,自题名为“南轩”。

写安溪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写安溪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写安溪介绍一种风俗作文嘿呀,你知道吗?我的家乡安溪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呢!今天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安溪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这里的风俗也非常有特色。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安溪的茶文化了。

在安溪,人们非常喜欢喝茶,而且还有很多与茶相关的风俗。

比如,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坐下,然后拿出最好的茶叶,为客人泡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茶。

在泡茶的过程中,主人会向客人介绍茶叶的品种、产地和制作方法,让客人更好地了解安溪的茶文化。

除了在家中以茶待客,安溪还有很多与茶相关的活动。

比如,每年都会举办茶文化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不同的茶叶,还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茶艺表演。

此外,安溪还有很多茶馆和茶庄,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安溪铁观音,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茶文化,安溪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风俗。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一起共度团圆之夜。

总之,安溪的风俗非常有特色,而且充满了乐趣。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安溪,一定要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风俗,感受一下安溪的文化魅力。

哎呀,相信你一定会爱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起源於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先生所创,又因为天灯似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又名孔明灯。

当时孔明先生是为了作战传递军情联络信号发明了孔明灯,孔明灯也被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定为是热气球先驱。

后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从福建省安溪县及惠安县一带顺著基隆河上游辗转流离,传入现今的平溪乡也就是说天灯的发源地是平溪乡十分寮地区。

当时根据老一辈口述表明,当年十分寮地处山区,常有强粱出草,抢夺村民财物村民们纷纷往山中逃避,等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壮丁会施放一盏天灯,告知山中避难的人们土匪已走,可以返家了,日后由于天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厅的意义,村民们常将祁福许愿的字句写在天灯上,等至农历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燃放,将一年所想的愿望送上天,众神保佑阁家平安。

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篇2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明代诗人沈周的詠栀子花已经把栀子花的清香、纯洁、娇态都形象的表达出来了。

每年初夏,栀子花开满每家每户,人人喜爱至极。

特别是女士更爱她,衣服上,发髻上都佩戴着她。

一阵阵清香,清新怡人,沁人心脾。

说起来栀子花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栀子花本是天上百花园的一枝仙花,名号栀子花仙子,她看见人间只有一些小花小草,没有大点的鲜艳的花朵。

于是她就下到人间,变成一棵栀子花树长在一处荒坡上。

日晒雨淋,生长不旺,眼看花树渐渐枯萎了。

离荒坡不远处,住着个单身穷汉子。

他发现了这棵可怜的小花树,就把她移植到了家门口,给她浇水,施肥,悉心照料。

花树很快就有了生机,顿时长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叶色碧绿,油光水滑。

初夏开满了洁白的花朵,芳香素雅,特别招人喜欢。

穷汉早晚总要站在花树旁,为其寻虫除害,整枝打叶,将花树养护得更加壮美。

穷汉是个长工,每天早出晚归,这天他外出回家,一开门就闻到了一股饭菜的香味,他很奇怪,他孤身一人,无亲无故,是谁帮助做的饭菜呢?以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他想弄个清楚明白,就多了一个心眼。

安溪西溪的故事

安溪西溪的故事

安溪西溪的故事
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安溪西溪,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流。

这条溪流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西溪曾经是一个平凡的山村。

村子里生活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名叫芳儿。

芳儿生活质朴善良,她的美丽和温柔深深吸引着村里的人们。

有一天,村子附近的山上突然发生了山火,烈焰肆虐,烟雾滚滚。

人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芳儿见状,毫不犹豫地冲向了山火,她想要救出被困在山中的村民。

芳儿奋勇救人,不顾一切地穿梭在烟火之中,将被困的村民一个个救了出来。

她用自己的衣衫掩护住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抵挡着烈火的侵袭。

最终,芳儿成功将所有的村民都安全地救出。

然而,在最后一刻,山火突然失控,将芳儿包围了起来。

芳儿被烈火吞噬,英勇而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芳儿的勇敢和无私感到深深的敬佩和感动。

为了纪念她,村民们将这条溪流命名为西溪,以纪念她的英勇事迹和无私精神。

从那以后,安溪西溪成为了一个乡村风景名胜区,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自然风光和感受芳儿的英雄气概。

每年的芳儿祭,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纪念芳儿的勇敢和无私奉献。

安溪西溪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无私的行为是值得赞颂和纪念的。

芳儿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奉献社会。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三篇】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三篇】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三篇】导读:本文经典民间故事大全【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天灯】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起源於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先生所创,又因为天灯似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又名孔明灯。

当时孔明先生是为了作战传递军情联络信号发明了孔明灯,孔明灯也被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定为是热气球先驱。

后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从福建省安溪县及惠安县一带顺著基隆河上游辗转流离,传入现今的平溪乡也就是说天灯的发源地是平溪乡十分寮地区。

当时根据老一辈口述表明,当年十分寮地处山区,常有强粱出草,抢夺村民财物村民们纷纷往山中逃避,等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壮丁会施放一盏天灯,告知山中避难的人们土匪已走,可以返家了,日后由于天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厅的意义,村民们常将祁福许愿的字句写在天灯上,等至农历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燃放,将一年所想的愿望送上天,众神保佑阁家平安。

【飞来峰】传说四川峨眉山上,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小山峰。

它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西;飞到哪里,就在那里压坍许多房子,压死很多人。

那时,西湖灵隐寺里有一个和尚,因为他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守佛门的清规,所以人们都叫他疯和尚。

有一天,疯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飞山将飞落到灵隐寺前的村庄上来。

他担心山落下来会压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进村庄,挨家挨户地告诉说:“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飞到这村庄上来了,大家赶快搬场呀,迟了就来不及啦!”老头儿听了直摇头:“疯和尚,你又来寻开心了,山是顶重的东西,谁见过会飞的山呀!”当家人听了叹口气:“我们穷佃户往哪里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来,压死也只好怨命啦!”小伙子听了哼鼻子:“别编谎话吓人啦!山压下来就拿肩膀顶着,我们不怕!”小伢儿们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后面,指手划脚看热闹。

疯和尚这家进那家出,全村百十户人家都关照过了。

他说得嘴唇破、唾沫干,却没有人信他的话,更没有一家人准备搬场的。

太阳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疯和尚急得团团转。

安溪铁观音的三个传说

安溪铁观音的三个传说

安溪铁观音的三个传说
铁观音传说---魏说
相传,清雍正年间,西坪松岩村松林头有个老茶农叫魏荫,信奉观音,每天敬献清茶一杯。

一夜,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

次日,他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发现一株奇异茶树,遂挖回种在家中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采制后,品质特异,香韵非凡。

魏荫认为是观音所赐,移植后放在铁鼎里,且叶重色泽如铁。

因之名曰“铁观音”。

现存在魏荫发现铁观音茶树遗址――松岩打石坑。

铁观音传说---王说
相传,西坪尧阳岩(系西坪镇南岩村)仕人王士仕,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与诸友会于南轩,见南轩之旁层石荒园间有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之圃,悉心培育,采制成品,气味非凡。

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以此茶馈赠侍郎方望溪,方转献内庭。

深谙茶道的乾隆皇帝饮后,大悦,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为“铁观音”。

现存南轩遗迹,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前临滚滚兰溪,后有羊肠小道,沿山遍布奇石,维妙维肖,有不同天然石洞数处,大者可容三十四人,旁有一古刹名“白石岩”,又名“仙公殿”,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铁观音传说--仙姆救世说
在湖上乡雪山村的下洋角落,有座仙姆宫,里面供奉着观世音仙姆(又称半叶观音仙姆)。

关于半叶观音仙姆,传说众多。

一说称明嘉靖年间大旱,观世音菩萨化身贵妇下凡济助村民,为了让每个村民都能度过灾荒,观世音菩萨不但把宝瓶甘露化成雨水洒向大山,还把用于挥洒甘露的那片叶子撕下一半,化成粮食救活灾民。

村民为纪念这位贵妇,尊称其为半叶观音仙姆,并修建仙姆宫供奉。

(信息来源:安溪政府网-安溪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
福建省安溪县所产的乌龙茶中,数“铁观音”最为出名,这种名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味醇香浓,深受国内外茶客的喜爱。

那你知道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篇【1】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第廿一世裔孙詹纵辉与妻子杨氏(下称“杨氏祖妈”)带着三个孩子从安溪县祥华乡多卿迁到西坪镇圆潭村定居。

不巧,迁居到这里后不久,纵辉公便病逝了,撇下了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妻子,最小的孩子才几个月,正当嗷嗷待哺。

家庭惨遭不幸,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杨氏祖妈一个人身上。

为了养家糊口,裹着小脚的杨氏祖妈来到了八公里外的邻村赤水村马石村落给大户人家黄姓打短工。

杨氏祖妈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家计杂活,样样精通,打工一段时间下来,深得主人的倚重。

一次,黄姓大户人家在隆重做寿,大办宴席,特别雇请了大批帮工。

一整天忙碌下来,天色已经黑了,帮工们抢着吃晚饭。

而杨氏祖妈没吃晚饭摸黑要赶回家去;主人怕影响明早的繁重杂活,要她住下来不肯让她回去。

当问明事情原委后,黄姓大户才知道她家主人已经去世,家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要喂奶,孩子们在家正等着她做晚饭呢。

黄姓大户深表同情,目送着她回家去。

第二天一早,杨氏祖妈很早就赶到黄大户家干活。

黄大户十分同情她的艰难处境,需要她长期帮忙,就腾出一间房间要让她一家人居住。

杨氏祖妈觉得无功不受禄,何况自己是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便住在别人家呢?她断然拒绝了。

执拗不过她,黄大户便指着厝旁的一块空地,让她搭个草棚定居。

杨氏祖妈便搭起一个简易草棚带上三个孩子定居下来,从此以后,她长期给黄大户帮工。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杨氏祖妈的三个儿子詹怀仰、詹怀硕、詹怀德都长大**,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这座马石草棚也换成了土坯瓦房;再过几百年,詹氏人丁逐渐兴旺起来,至今马石村有詹姓人口一千多人,这座房子便成了马石詹姓宗祠。

原来,杨氏祖妈当年所搭建的草棚正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当时路过这里的风水先生断言,这房子所占据的地方将是一块大富大贵的风水宝地。

时光飞逝,过了七、八代人时间。

一天,有位詹氏宗亲到对面山的田地劈田埂草,劈着劈着,抬头往马石祖宇一看,看见自家宗祠像一座金宝殿般闪闪发光,祖宇前庭金元宝一块一块飞起来,在宗祠上空绕飞一圈,飞入背后山仑的树林之中。

他以很快的速度跑到宗祠,挥动着劈刀,挥了好久,才见两块银元掉下来。

当他再次挥动时,劈刀碰着一块银元,银元反弹过来,正好击伤他的腿,鲜血直流,他只好眼见着金光闪闪的金元宝离他而去。

他拄着劈刀一瘸一瘸地拐回家里,把今天的情形告诉家人,请来了医生帮他治疗,两块银元正好够他治疗。

晚上睡觉时,在梦中,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对他说:“今天这些银元,不是你该得的。

”他连忙问:“那是谁能得到这笔银元呢?”
老者说:“是留给宗祠子孙后代一位牢记祖宗恩德的人。

”他激动说:“我就是一个牢记祖宗恩德的人,每年春偿秋祀,我没有一次漏下,祭祀祖宗,我的心特别诚。

”老者说:“他这个人很有福相,圆筒形的身材,似焙笼高、焙笼大。

这位贤人现在还没有出世呢。

他来时,肩负着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风的重大使命。

”醒来后,他把梦境告诉家人,故事慢慢地传开了,一传就是几代人。

转眼间,到了1990年,随着海峡两岸紧张关系的解冻,敦仁公第卅三世裔孙、台湾建筑业巨头詹记德踏归故里,寻根祭祖,了解到祖功宗德,深为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当他看到大陆那记载着先祖芳名的家谱时,如获至宝,感激万分。

从此,他恋上了故乡这方热土,以年迈之躯奔走于海峡两岸,为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风的重大使命出谋划策,呕心沥血。

2000年以来先后为安溪开先令詹敦仁纪念馆(个人捐资460万元,连同儿女共捐600万元)、安溪县祥华多卿灵惠庙(个人捐资900多万元)、凤鸣祖宇、上厝祖宇(个人捐资100万元)和西坪镇赤水村马石祖宇(1992年个人捐资44.4万元)、湖头灵惠庙(个人捐资12.3万元)等宗祠事业建设捐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几十代人所盼望的重振宗风的夙愿。

詹记德,他身材雍容大肚,圆筒形的身材,似焙笼那样高、那样大。

他就是一位记住祖宗恩德的詹氏贤人。

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篇【2】白濑乡位于安溪县东北部,距离县城39公里,古时隶属湖头。

湖头溪穿境而过,在今白濑大桥上方,只见两岸耸峙,翠绿欲滴,溪中怪石嶙峋,水流若奔,溪水与巨石相
撞,白浪翻飞,水花四溅,涛声震天,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白濑溪声”,古时湖头八景之一,白濑乡因而得名。

白濑乡很早就有人类开发,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考古发现中,长基村临溪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早在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痕迹。

而当地族谱记载,这里唐宋时期就有人居住,大部分为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徙并定居下来。

白濑乡与其他地方比较呈现三个不同特征:
一是古墓多。

这里悬崖峭壁,不利繁衍,古时属湖头行政区域。

明清时湖头出过很多进士举人,现白濑乡境内发现很多湖头李氏族人墓葬,大都属明清时期,还发现其他一些墓葬,年代或许更早,如兵部侍郎墓、天子墓、老爹墓等。

相传夏夜,长基村村民站在飞凤寨上,曾听见敲锣打鼓声,像身穿白衣白裤的仪仗队从山头走过。

二是古寨多。

白濑乡境内寨址特别多,几乎有山就有寨。

如下镇的殿前寨、内堤寨、庵尾寨,苏山格的炉地寨、鼎仔寨等。

山寨主要是防盗匪,也可能是土匪为抢占山头,把持路口以便掠夺过路行人财物而设。

三是古寺多。

白濑乡境内古寺庙遗址也多,供奉的神祇不同于其他地方,如福兴岩供奉库司大王,是管理仓库的神,上灶洋的地方还有跑马射弓的练武场遗迹等。

这里的庵岩遗址特别密集,如九凤岩、狮头岩、秋炉庙、蔡坂庵等,数目众多。

在长基村还发现一户白头白毛,皮肤潮红,类似返祖现象的人,可能是古闽越人。

在下镇村,古称霞镇,50多年前,在下镇水尾,
一户周姓村民建房子时在溪底掏石,捡到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刻“霞苑”二字,笔力遒劲,类似“仙苑”碑,可能为朱熹所题,现存放在下镇村部。

白濑乡地处安溪永春交界,山高林密,地理位置特殊,虽很早有人类开发,但属贫瘠之地,兴兴亡亡,很少见诸史志记载,呈现诸多不同于安溪其他乡镇的地方。

安溪民间故事与传说篇【3】在安溪县白濑乡王帽山半山腰上格村村口,有一座灵圣岩,一进三开间、歇山顶、砖木结构,始建清代道光年间,当地流传着一个建岩的动人传说。

上格村背枕王帽山,前与省道307线湖剑公路隔溪相望,村子底下发源于永春玉斗的下镇溪和来自于西溪上游的剑斗溪两水在此交汇,两岸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要。

站在灵圣岩前望去,远处山峰重重叠叠,蜿蜒起伏,横卧在眼前的山峰,似一神龟,正俯头吸水,风景极佳。

上格村两水交汇,上连汀漳,下抵湖头,枕山际水,古时设有渡口,收放竹排。

相传上格村先民在该村一个叫宫仔坪的地方建有一庙宇,供奉佛祖,不知什么原因,佛像经常被白蚁蚀坏,村民十分苦恼,想择地重建岩寺。

重建岩寺,一没资金,二没岩地。

一天夜里,该村洋上角落一位苏姓人家,单名叫“贡”的人,作了一个梦。

梦里佛祖自称自己是泰湖祖师,说你们要建造岩寺,“要钱去溪边找,要地背大狮头。

”说完祖师不见了,苏贡惊醒,感到十分诧异,冥冥之中又十分清楚,莫非
祖师相助,托梦于他。

第二天,苏贡连忙把子孙召集起来,把昨夜祖师托梦的话告诉他们,并让他们到溪边看看。

然而,青天白日,烈日当空,溪边无任何异象,他们整整等了一天,一无所获。

第三天,他们将信将疑,又前往溪边等候,依旧太阳高照,正当他们打退堂鼓之时,溪水突然**,从剑斗溪方向流下很多竹排,有的竹排上还捆着杉木,他们连忙把竹排一一打捞上来,原来上游下大暴雨,竹排主人流走很多竹排,因为他们帮忙打捞,竹排主人给了不少钱。

又过一天,下镇溪方向,也下起暴雨,又流下很多竹排,也被他们一一打捞上来,又得到一些工钱。

连续三天,他们在溪边等来了两天竹排,共计得到白银70两。

村民大感神奇,祖师的话应验了,所得银两,全部用来畴建岩寺。

而在上格村东边有一巨石,屹立溪边,酷似人形,人称石,石前又有一巨石,酷肖狮子,当地有石赶狮的传说。

而形似大狮子的巨石底下刚好有一开阔平地,正好印证泰湖祖师梦里的话“要地背大狮头”,于是村民在此拓建岩寺。

岩寺地处村口,村民每天路过,感于泰湖祖师托梦,佛祖灵圣显应,就把岩寺取名为“灵圣岩”。

上格村村民主要姓苏,与长坑衡阳苏姓同宗,灵圣岩寺建成后到长坑衡阳割火,供奉泰湖祖师、忠翌尊王、五谷帝仙等。

现存岩寺,为1945年翻建,2005年重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