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土壤环境-新

合集下载

安溪县茶园土壤养分特性评价

安溪县茶园土壤养分特性评价

安溪县茶园土壤养分特性评价张炳铃【摘要】In this study, 6 456 soil samples from tea gardens in 23 villages and towns of Anxi county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from all villages and towns reached excellent level, the soil available N content from 52% towns with excellent grade, and from 48% towns with moderate good grade and average value in whole county reached an excellent grade. The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s were abundant except those from Daping town with moderate good grade, and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s from 78% towns with deficiency grade, from 22% Towns with moderate good grade, and in whole County with moderate poor grade, meanwhile pH value with acidification accounted for 65%.%对安溪县23个乡镇、6456个茶园土壤样品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各乡镇有机质含量均达优良水平;碱解氮含量52%乡镇达优良级别,48%乡镇符合尚可级别,全县平均为优良级别;有效磷含量除大坪乡属尚可级别外,各乡镇均富足;78%乡镇速效钾含量缺乏,22%乡镇处于符合尚可级别,全县平均为较差级别;65%乡镇茶园土壤酸化。

福建安溪新田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福建安溪新田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照 姥
福建 安埃 新 目侠 矿 成矿地 友 特征 艮 找 矿 前春分 新
陈 乾 远
( 福建 省 1 9 7地 质 大 队
摘要 关键词
福 建 泉州 3 6 2 0 0 0 )
介 绍 福 建 安 溪新 田铁 矿 成 矿 的地 质特 征 和 成 矿 原 因 , 分析 找 矿 标 志 和 找 矿 方 面 。 铁矿 床 地质特征 成 矿 地 质 条件 找 矿 方 向
2 8 0 m. 矿 层 平 均 厚 度 9 . 3 5~ 1 2 . 1 5 m: 矿 体 平 均 品 位 T F e 3 9 . 5 4 %; 矿 体 赋存 标高 9 5 0 ~ 8 0 0 m, 矿 体埋深 1 6 0 ~ 3 l O m。
矿体 分布在 1 5线 的 深 部 .矿 层 在 F 1 断 层 以 东 及 断层 以
中图分类号 : T D 8 6 1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0 6 4 ( 2 0 1 3 ) 0 6 — 1 2 2 — 0 2
2 . 2 a r m, 含量约 2 0 %。斜长石 呈板柱 状 , 泥化 为灰色 . 石 英 为
矿 区处在政 和一 大 埔 大 断 裂 的 南 东 侧 以及 北 北 东 向 寿 宁一 平 和 断 裂 与 东 西 向1 ' 1 1  ̄ 游一 漳 平 断 裂 的 复 合 部 位 区 内 出 露 地 层 主 要 为 上古 界 、 巾生 界 . 其 中前者为碎 屑岩及石 灰岩 , 后 者 为 碎 屑 岩 和火 … 岩 侵 人 岩 主 要 为 燕 山早 期 花 岗 岩 类 。
1 . 3 侵 入 岩
图 1 福 建 省 安 溪 县 新 田 矿 区 纵 AA 线 地 质 剖 面 图

安溪茶园土壤存在的问题与改良措施

安溪茶园土壤存在的问题与改良措施
2土 壤 结 构 破 坏 , . 土壤 板 结
盲 目大 量使 用化 肥 , 特别 是 大 量使 用氮 肥 , 造成
@ ④结 构 , 根 本上 提高 茶 园 土壤 的肥 力 水平 , 利茶 树 从 以
生 长和 茶叶 品质 的提高 , 实现茶 叶 的优质高 产。 3 园土壤 覆盖 . . 茶 防止 水土 流失
为主 , 丘陵茶 区的土壤 大 多为砖红 壤和 红壤 。长 期 以 来 ,由于粗放 型 耕作 以及 农 民不 科 学 的盲 目施 用化 肥 、 药等 , 农 土壤 肥 力状 况 已 发生 一 定 程 度 的变 化 。 造成 土壤 结 构性 差 , 有机 质含 量低 , 导致 茶 叶品 质 下 降 。通过 茶 园土 壤调 查研 究 ,了解 茶 园土 壤肥 力现
好坏 直接影 响着茶 叶 的品质 。生产 实践表 明 , 响茶 麓 影 i 叶品 质的诸 多 因子 中 , 土壤是 一个 重要 因子 。安 溪县 是著 名 的 乌 龙茶 之 乡 ,全县 现 有 茶 园 面积 近 6 0万
茶园 壤 茶 赖 生 的 础 土 条 的 土 是 树 以 存 基 , 壤 件 —
从调 查 发现 ,在 新茶 区所产 铁 观音 品 质普 遍高 于 老茶 区 , 年 以上 的老 枞铁 观音 品 质下 降明 显 。传 5 统 上 , 农 常在每 年 茶季 结 束后 , 取茶 园梯壁 上 的 茶 挖
无 径流 , 雨 土不 下 山。茶 园 行 间铺 草 , 可 防止 土 大 还 壤 水 分 蒸 发 , 定温 度 变 化 , 善 土壤 生 态 条件 , 稳 改 有
热相 互协 调 的土壤 环境 。合 理耕作 , 善土壤 的物 理 改 结 构和 孔 隙度 , 形成 有利 于协 调水 、 、 、 的土 壤 肥 气 热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安溪县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是一座以茶叶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张,安溪县的耕地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土壤污染的成因及其对策两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成因分析1.化肥和农药过度施用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民普遍存在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

长期以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残留在土壤中,影响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导致土壤污染。

2.工业排放和生活废弃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溪县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剧。

3.土地承载能力不足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张,许多农田被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导致农田土壤的承载能力不足,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二、治理对策1.加强监管,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标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

2.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和废水治理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废物处理和废水治理体系,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废弃物直接或间接的进入农田。

3.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政府部门应立足于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田、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的范围,保护农田耕地,有效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荒废。

4.推广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比较有效的土壤治理技术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生物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利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地覆盖等生物治理手段,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土壤污染。

5.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中国茶叶名镇,也是著名的白茶之乡。

安溪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广阔,茶叶的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土地的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围绕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展开探讨。

一、耕地土壤污染的成因1.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中残留的化学物质含量过高,从而造成土壤污染。

2.工业废水的排放:安溪县不仅是茶叶产区,同时也有着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工业废水的排放直接影响了周边的土壤环境,导致土壤污染。

3.生活垃圾的填埋: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垃圾被填埋在土地上,垃圾中产生的有机废物会渗入土壤,严重污染土地。

4.陆地生态破坏: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垦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了土地的生态破坏,使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从而出现土壤污染现象。

1.农产品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的分解,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生态平衡。

3.健康问题:土壤污染物可能会被蔬菜等作物吸收,从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1.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管理,控制施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科学治理工业废水: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规范排放行为,减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3.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减少生活垃圾对土壤的污染,提倡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垃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4.加强土壤修复: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加强土壤修复工作,采用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以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5.加强监测管理: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监测管理体系,定期对耕地土壤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以保护土壤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这里的茶叶以铁观音、水仙花、大红袍等品种享誉国内外。

随着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迅速推进,安溪县土壤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土壤污染对耕地的产出和土壤的肥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土壤污染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以保护安溪县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一、耕地土壤污染的成因1. 农药和化肥残留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成为保障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形成土壤污染。

特别是一些高效广谱杀虫剂和杀菌剂,其毒性较大,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2. 工业废弃物污染随着安溪县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存在倾倒工业废弃物、排放废水等行为,导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弃物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长期接触会使土壤变得贫瘠,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3. 垃圾填埋造成的污染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安溪县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和管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大量有机垃圾、塑料、玻璃等垃圾填埋在地下,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食品的安全。

二、治理对策1. 科学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要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鼓励农民科学合理使用,避免过度施用和滥用,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污染程度。

2. 加强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对于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应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政策,确保工业废弃物的合规处理。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土壤的污染程度。

3.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鼓励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等技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

4. 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加强修复工作,采取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多种手段,使土壤得到有效修复,恢复其原有的肥力和功能。

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

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

土 壤(Soils), 2020, 52(1): 16–24DOI: 10.13758/ki.tr.2020.01.003吴志丹, 江福英, 张磊, 等. 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 土壤, 2020, 52(1): 16–24.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①吴志丹1,2,江福英1,张磊1,尤志明1,2*(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福建茶树及乌龙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州 350013;2福建省红壤山地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013)摘要:为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对安溪县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 ~ 20、20 ~ 40 cm两个土层)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对应的铁观音茶叶氮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0 ~ 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上水平,平均值1.13 g/kg,Ⅱ级(尚可)及以上样点比例达90.9%;20 ~ 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下水平,平均值0.81 g/kg,Ⅱ级(尚可)及以下样点比例占77.9%。

黄壤、红壤、水稻土改植、赤红壤茶园土壤全氮含量较高,粗骨土、潮砂土茶园土壤全氮含量较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碱解氮总体含量较为丰富,0 ~ 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105.42 mg/kg,Ⅱ级(尚可)及以上样点比例达到97.4%;20 ~ 40 cm土层平均值75.02 mg/kg,Ⅱ级(尚可)以上样点比例占84.4%。

黄壤、红壤、赤红壤、水稻土改植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粗骨土、潮砂土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低;土壤碱解氮与全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供试铁观音茶叶氮含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碱解氮含量能否作为铁观音茶园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以及在铁观音茶树的营养诊断时采摘鲜叶的氮素含量是否能作为茶树氮素缺素的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源与安全利用技术探究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源与安全利用技术探究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源与安全利用技术探究作者:吴国能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20年第11期摘要耕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基于此,介绍福建省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结合安溪县实际,提出耕地安全利用目标,深入探索耕地安全利用技术途径,以期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耕地土壤;安全利用;技术选用;福建省安溪县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0.32.106耕地土壤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1]。

但是,人类活动导致耕地污染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受到耕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2],并对人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3]。

基于此,以福建省安溪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耕地土壤污染的来源、耕地安全利用目标以及耕地土壤安全利用技术选用等方面,以期推进安溪县耕地土壤安全利用与治理,逐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安溪县尚未大力发展工矿企业,且日常管控较为严格,因而未发现工业污水对耕地土壤造成影响。

笔者认为,造成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其他方面污染。

按照污染途径,安溪县耕地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1.1 农药化肥等农资对耕地土壤的污染20世纪末,安溪县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片面追求增产导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激增,农用塑料薄膜与地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2018年,安溪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达50 105 t,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高达254 t。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对耕地土壤的污染随着安溪县畜禽养殖数量及规模扩大,畜禽产生的粪便、污水等成为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2019年安溪县生猪出栏数为168 448头,牛出栏数为8 606头,家禽出栏数为6 482 245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溪县土壤环境1 背景介绍1.1 总体概况安溪县历史悠久,古称清溪,宋宣和三年(1121)因避其与浙江睦洲青溪(方腊起义地)同名,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称安溪县,沿袭至今。

自置县以来,已有1035年的历史。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西北部,晋江西溪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接漳州市华安县,南毗邻厦门市同安区,北临永春县,西南接漳州市长泰县,西北同漳平市交界。

安溪县东西长74 km,南北宽63 km,面积3057.28 km2,县境呈圆形,俗称“一块碟”,是泉州市幅员最辽阔之县。

县辖13镇,11乡,全县人口106万人,少数民族23个10609人,其余都是汉族,操闽南方言。

[安溪县生态功能区划. 2012-9-28./show.asp?id=313]安溪县是“国家级园林县城”,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

海外的安溪籍华侨、华人近70万人,分布到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尼西亚最多,达22.3万人;次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20万人;余者旅居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日本、文莱、菲律宾、柬埔寨、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国家。

安溪不仅是全国著名侨乡,而且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台湾现有的清水祖师庙达98座。

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也与安溪一样。

现如今在台的安溪后裔已达200万人,占台湾省总人口的1/10强,超过安溪县人口的一倍多。

[安溪县志. 2008-10-1./ShowText.asp?ToBook=3173&index=7&.] ]安溪县以茶业闻名,号称中国茶都。

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地,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

安溪铁观音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名片。

安溪还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工艺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同类产品交易额40%。

1985年被国家批准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2013年安溪县GDP为381亿元名列“中国百强县”。

安溪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同时安溪县是福建省7 个重点水土流失县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大, 流失程度剧烈。

1.2 地形地貌安溪县国土总面积3057.28 km2,其中耕地面积25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4%;山地面积226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2%;林业用地2203.96 km2;草地9.33 km2;园地(包括茶园和果园)258.67 km2;荒地20.67 km2;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8.5%。

境内按地形地貌之差异,素有内外安溪之分,以南北走向的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

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拔300~400 m,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为主,河谷比较宽阔,丘陵起伏平缓,人口居住密集。

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山峦陡峭平均海拔600~700 m,以山地为主,坡度较大,河谷狭窄。

1.3 气候水文安溪地处南亚热带,全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和茶树生长,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外安溪年均气温19.5℃~21.3℃,年均降水量1600 mm,日照2030 h,无霜期350 t;内安溪年均气温17℃~18℃,年均降水量1800 mm,日照1857 h,无霜期260 t。

3~6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2月为干季,7~9月为台风季节,3~9月为光、热资源高度集中的时期,占全年降雨量的83~88%,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82%。

戴云山脉将安溪县域分为两大流域:东部属于晋江水系,西部属九龙江水系。

晋江西溪流域的主要河流为西溪及其支流。

西溪为晋江正源,发源于本县西北部桃舟,为西北东南向顺向河。

西溪全长145 km,流域面积3101 km2,在安溪流域面积1972 km2,干流长105 km。

丰水期在每年5~9月,流量占全年流量的67%,枯水期在11月至次年2月,枯水季节多年平均流量为31.1 m3/s,最枯流量为5.0~11.0 m3/s。

西溪主要支流有:小蓝溪、龙潭溪、双溪、金谷溪;小支流主要有:坑仔溪、举口溪、霞镇溪、蓬莱溪、石竹溪、龙口溪、参内溪等。

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龙岩市的孟头村,河流总长1148 km,流域面积13600 km2。

在安溪境内主要支流有:举溪、龙涓溪、福前溪、白荇溪等,流域面积1070 km2。

1.4 自然灾害与安溪县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和雪寒等。

(1)台风。

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平均每年影响次数3.3次,严重影响次数1.9次。

据文献记载,2000年本县受“9914”号台风袭击,全县24个乡镇均有大小不同的灾情,因灾死亡10人,失踪2人,受伤35人,房屋倒塌3507间;其中魁斗镇的魁斗村,西坪镇的内社村,长坑乡的衡阳村均出现山体滑坡现象。

(2)暴雨和洪涝。

本县年平均暴雨日5.3~8.1天,年平均暴雨次数8次,暴雨次数多余10次的年份有1990年、1997年和2000年。

西南部多于东北部,一般集中在5~9月份,以6、8两个月最多。

1997年5月和8月,本县受大暴雨的袭击,造成全县23人死亡,38人受伤,房屋倒塌2000多间。

多个村镇发生山体滑坡现象。

(3)干旱。

安溪县降雨虽然比较丰沛,但因空间分布不均,加上植被、水利条件和地下水情况不一样,局部干旱时有发生,平均每年都有近两次干旱发生。

(4)冰雹、龙卷风和雪害。

冰雹、龙卷风发生次数不多,危害都在局部,主要灾区在本县南部,特别以龙涓、西坪、龙门等地比较严重。

雪害主要发生在内安溪高海拔山区。

1.5 地质灾害安溪县地质构造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长乐-南沃断裂带之间,为闽东南新华厦系岩浆岩基底隆起带,成土母岩以岩浆岩为主,其次为沉积岩,还有少量变质岩。

西溪两岸多有悬崖峭壁,断层地貌较为显著。

安溪境内大部分地区为中生代火山岩系所覆盖,唯有东南、西南和北部有花岗岩出露与安溪县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

较易发区分布在蓬莱、剑斗-湖上-感德、潘田-洋山、半山-河山、内社-福岭、金榜-美亭、仙西-洋坑、仁峰-美顶,面积375.73 km2。

据历史记载,全县共发生滑坡136处,崩塌141处,地面塌陷3处,河流侵蚀1处,滑体总面积2875536 m2,总方量21180288 m3。

中易发区分布在桃舟-感德-湖头-金谷-西坪-蓝田、旧寨,面积761.44 km2,滑坡106处,崩塌82处,地面塌陷2处,泥石流5处,河流侵蚀1处,滑体总面积2338125 m2,总体积12614246 m3。

低易发区沿中易发区外围分布,形成一个条带状不规则整体,面积856.77 km2,共发生滑坡41处,崩塌54处,滑体总面积92754 km2,总体积266437 m3。

2 安溪县土壤类型土壤的形成及特征主要受地形、母质生物、气候和区域性水文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人为开垦、熟化过程综合影响。

安溪县土壤大致可分为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红壤(分布在低山丘陵上,是安溪境内分布最广的自然土)、黄壤、黄粽壤、紫色土及石灰岩土6大类(分别占4.61%,83.22%,11.95%,0.01%,0.04%,0.18%)。

土层厚度一般在70~168 cm,腐殖质层厚度在2.0~15 cm,pH值4~6.5,土壤养分:有机质1.85%,为中等水平;全氮0.1317%;速效磷0.94 ppm;速效钾60.3 ppm;土壤质地均较疏松,土壤肥力一级占4.43%,二级占87.25%,三级占8.32%。

2.1 耕地土壤类型全县耕地面积4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旱地面积2.7万亩。

属酸性土的(pH=4.5~5.5)面积7.10万亩,占耕地面积17.52%;微酸性土(pH =5.5~6.5)面积33.11万亩,占耕地面积80.66%;中性土(pH=6.5~7.5)面积6850亩,占耕地面积1.67%;微碱性土(pH=7.5~8.5)面积607亩,占耕地面积0.15%。

2.1.1 水稻土县境内的水稻土,是在人为开垦,经旱耕、水耕熟化过程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性土壤,它的分布受地形、母质、水文、农业生产条件及人为综合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

分为河谷平原区和山坡、山垄地片。

水稻土是本县主要耕地土壤,面积38.36万亩,有3个主要亚类:①渗育型水稻土:遍布全县各地,以山地丘陵坡地、山垄坡地、河谷两岸阶地为主,面积有21.06万亩,占耕地面积51.3%。

有四个土属:黄泥、红土田、白土田和沙质田;②潴育型水稻土,成土母质以冲积物及坡积物为主,分布于河谷盆地和村落周围。

所处地形部位较平缓,水源充足,地下水位70~110厘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地土壤类型,面积10.61万亩,占耕地面积25.75%,有乌泥田、灰泥田、潮沙田、石灰泥四个土属;③潜育型水稻土,发育于凝灰熔岩及少量的花岗岩母岩上,分布在山垄峡谷及山坡下部低凹处。

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土壤处于强烈的还原状态,亚铁含量高,有明显的青泥层,土壤潜育化特征明显。

面积6.94万亩,占耕地面积16.28%。

有两个土属:青泥田和冷烂田。

2.1.2 砖红壤性红壤亦称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

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部份凝灰熔岩。

主要分布在外安溪海拔50~250米的低丘台地。

面积618亩,占耕地面积的0.39%。

多为旱作土壤,只有一个赤土亚类。

有两个土属:乔土属,赤沙土属。

2.1.3 红壤系地带性土壤,在海拔880米以下,为旱作耕地土壤。

面积13171亩,占耕地面积的3.21%。

只有一个红土亚类。

有红泥土和红泥沙土两个土属。

2.1.4 黄壤属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80米以上中山地带,集中在祥华、感德、芦田等乡镇,成土母质以凝灰熔岩、花岗岩为主,在植被条件好、湿度大、气温较低的条件下经人为开垦而成,为黄泥土土壤亚类。

面积7960亩,占耕地面积1.94%。

有黄泥土和黄泥沙土两个土属。

2.1.5 潮土土类分布在溪流河漫滩地和沙州地上,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养分含量丰富,多为农业旱作耕地。

面积4115亩,占耕地面积1%,分为淤土和沙土两个亚类。

2.2 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全县山地面积331.53万亩,山地土壤自东南向西北展布,呈砖红壤性红壤一红壤一黄壤地带性分布;同时境内地貌有低丘、高丘、低山、中山之分,又有呈垂直土壤分布规律。

海拔300米以下,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250~700米则为红壤区;700~880米是红壤与黄壤的过渡性土壤——黄红壤;880米以上多为黄壤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