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水的文化遗产
水的文化遗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承载着各种文化遗产的宝库。
从古至今,水一直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来说,水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水在各地文化中的遗产,展现其多样性与魅力。
一、古代水文化的遗产在古代,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许多古代文明来说,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
例如,古埃及的尼罗河被视为神圣之河,被尊奉为神灵的化身,给予了古埃及文明以灵感与力量。
另外,古印度的恒河也被尊崇为一条神圣的河流,无数信徒慕名而来,洗去身上的罪孽,追求灵性上的净化。
二、水的美学遗产除了在宗教信仰中的意义外,水还在美学领域中留下了深刻的遗产。
自古以来,水一直是艺术家们喜爱的创作题材之一,将水的形态与音乐、绘画、文学等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例如,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将水的形态融入到艺术作品中,通过墨色与纸张的运用,勾勒出江河湖海的气势与优美。
而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也经常描绘海神波塞冬掌管一方海域的壮丽景象,凸显出水与艺术的紧密关联。
三、水的建筑遗产水的文化遗产还可以在建筑领域中找到。
许多古代文明都善于利用水资源,创造出宏伟壮丽的水利工程和建筑物。
比如中国的古代水井、水塔、水库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成为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而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建造了许多宏伟的浴场、喷泉和水道,这些均体现了古罗马对水文化的推崇和利用。
四、水的文化节庆水的文化遗产还体现在各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中。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水的节日,例如中国的端午节赛龙舟、泼水节等,都与水紧密相关。
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成为了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现代水文化的遗产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的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现代城市中的水景广场、人工湖、喷泉等,在为人们带来美丽景致的同时,也传递着对水资源的重视和爱护。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的象征。
下面将从水的意义、水的象征、水的应用和水的保护四个方面,探讨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水被视为阴性的代表,与阳性的火形成了天地间的两个重要元素。
水被认为是柔软、温和的,象征着包容、温情和柔韧的力量。
同时,水也被视为润物无声的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无为而治”、“静水流深”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水还被视为财富和繁荣的象征,因为水能够滋润大地,使万物生长。
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依赖水进行农业生产,水稻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水亦是养育着数百万农民的母亲。
此外,水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饮食、工艺等方面。
中医理论中,水被认为是五行中的一种,与肾脏和冬季相对应,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如清汤、煮菜等都需要水的参与。
此外,水还被用于制作茶、酒等传统饮品。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水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瓷器、丝绸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问题。
因此,保护水资源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课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包括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加强水环境保护等。
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使用节水设备和改善生活习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象征着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也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丰富的水文化,让水继续为我们带来生命和繁荣。
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
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赏析一、爱情的阻隔物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地方。
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还给古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意象中进行描写,再以秋天的凄凉加以衬托,就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
《迢迢牵牛星》则描述了另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与织女为天河所阻,望眼欲穿,虽有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但“忍顾鹊桥归路”。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有情人不能相依相守,古往今来,不知曾经打动过多少读者。
水不仅装点了客观环境,而且也使相恋的人阻隔重重,尝尽相思之苦。
二、万物依附的母体崇拜自然之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之一。
诗人寄情山水,讴歌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社会理想,创造出独特的审美艺术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写出了大海的宏伟浩大: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掀起层层巨浪,而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仿佛是万物依附的母体一般。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话桓凯旋时所作,这种波澜壮阔的气势,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借助水来写雄浑阔大的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起潮落,江海一色,海天相接,明月似乎是从海潮中涌出。
张照的《观海》“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大海似把天地一切融为一体,日月映于大海之中,有如双丸浸在水中。
杜甫在他的《登岳阳楼》诗中则更胜一筹。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大地在此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薄!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壮丽。
浅谈水文化内涵 研究方法和意义
三、水文化的意义
最后,水文化对于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让人们更加水的利用 和保护,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三、水文化的意义
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资源利用工程,也是世界文 化遗产。它不仅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 点,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都江堰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思想,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内容摘要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以及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人开始重 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试图从中寻找出可以为世界所共享的价值观念。然而, 中西文化论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是复杂而且多维度 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我们应该 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宝贵的文化遗 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所在。
内容摘要
其次,汉字的内涵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例如,“福”字在中国文化 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而这个字由“示”和“畐”两部分组成,其中“示”代表 神祇,“畐”代表满溢的酒器,寓意祭祀神祇以求平安和丰收。再如,“喜”字 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快乐和高兴,而这个字由“士”和“口”两部分组成,寓意 君子开口笑,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乐观、开朗的追求。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水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需品。在汉文化和泰 文化中,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本次演示将 比较与“水”有关的汉泰熟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旨在探究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和。
内容摘要
在汉文化中,与“水”相关的熟语非常常见,如“水到渠成”、“水滴石 穿”、“水涨船高”等。这些熟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体悟, 寓意着耐心、坚持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而在泰文化中,与“水”有关的熟语同 样丰富,如“ชมพู่น้ำ”(直译为“水滴聚集”,意指“积少成多”),“ลดتاوداบบ แสน”(直译为“河水淹没了田地”,意指“自毁前程”)
大江东去——中国古代的水文化现象
大江东去——中国古代的水文化现象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而其中的水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从古代汉水、黄河到现代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中国人对水的运用和认识一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古代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带有水文化的痕迹。
比如古代的风水文化,其中对于水的运用和认识有着深刻的体现。
古代人们相信,水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因此在各种建筑和布局中,都会设立水池、流水和喷泉等东西。
另外,水也经常被运用在古代的园林设计当中。
比如,池塘、小溪和瀑布等景观,就是存在于许多园林当中。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的诗歌、绘画和小说中,都有大量描写水文化的内容。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即是一首出色的水文化诗歌。
在这首诗中,苏轼将水比喻成自己的生命,而江水代表着他的心情。
这种文艺表现形式,深刻地体现出了古代人们对水的感情和爱好。
更为重要的,则是古代中国建筑工程中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被认为是世界上古老且最为发达的水利文化。
黄河流域的古建筑,以依靠水利工程为依托而建造。
中国的古代城市,也大多依托于水文化形成。
比如南京、武汉和上海等城市,都是盛名的水城。
而这些城市的繁荣,则与长江、太湖和黄浦江这些大江大湖的水运行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水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里的许多习俗。
比如,在春节期间的“赛龙舟”活动中,就可看出古代人们对水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就与龙舟比赛和粽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些活动和节日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水运动的热爱和崇尚。
总之,中国的水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和经济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大地上的大江大湖,始终在见证着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水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水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水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水既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又是一个富有文化遗产的载体。
本文将探讨水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文明尚未发达的时候,最早的定居点往往都选择在水源附近。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获得水源保证了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史前人类通过开凿水渠、挖掘水井等方式,不断改善水资源的获取与应用。
随着农业的发展,灌溉系统也开始萌芽,并成为农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人类开始利用水驱动机械设备,如水车和水蓄能器,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古代文明都围绕水展开,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
在中国古代,水被视为生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例如水墨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广泛地描绘了江河湖海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水的神奇与美丽。
此外,传统的水利工程,如运河和水上运输,不仅连接了各地,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另外一个充满文化遗产的领域是水的宗教意义。
许多宗教信仰都与水息息相关,认为水具有净化和祝福的力量。
例如,佛教中的净水仪式、基督教的洗礼仪式等都表达了对水的敬畏和信仰。
一些古代神话和传说中,水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它既可以带来生命与福祉,也可能带来灾难与毁灭。
这些宗教和神话传统构成了不同文化中的独特元素,丰富了水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水还对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地方因为丰水而发展出渔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渔村文化;而另一些地区则因水资源匮乏,人们开展了节水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与水紧密相关的节水文化。
此外,水的资源分配也常常引发社会矛盾和争议,如水权纠纷和水灾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关乎日常生活,还涉及到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水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领域,还包括了众多的水上活动与体育项目。
例如,在古代东亚的龙舟节和西方的划船赛等活动中,人们通过划水的形式来庆祝和纪念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以水为魂——透析中国古代治水的文化精神
批用文学启迪治水思想 ,因 “ 治水”崇 尚爱 国忧
民的精神境界 的代表人物。 “ 兼济 ”精神 在治水 的创业 中得到升华。 白
居易一生的思想带有浓厚 的儒 、释 、道三家杂糅
效。 公元 1 0 8 9年 ,苏轼到杭州当太守。因数百年 景象。原来西湖经过战乱 , 年久失修 , 葑草蔓蔽 ,
这一 思想不仅 支配了他 的政治态度 ,同时也 支配 后 ,得 到朝 廷同意 ,立即着手进 行整治 , “ 费工 了他 的创作 方向。这种 “ 兼济 ”精神 ,在治理杭 二十 万 ,大 力加以疏浚 ,清 除湖 中所有 葑草。”
州西湖时,得到升华。
并将 挖出的葑根 、淤泥在湖 中由南而北堆成一条 长堤 ,堤上筑六座虹桥 ,两岸种植花木 ,这就是 堤” ,已成 了一道水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成 了苏 东坡把无形水文化与有形水文化结合 于一体 的历 史见证。置
公司K e m i r a 公司采访时 ,桌上的水 我们的 自来水是流动的 ,活水的品 总裁K a j J a n s s o n 告诉记者 : “ 尝尝 信息科技 与水环境保
/—、
有l 8 . 8 万个湖泊 ,作为全球城市和 瓶 里装的就是 自来水 ,公司研发副 质更好。” 这个 !我们做过测试 ,芬兰的 自来 护 相 结合 ,是 芬 兰 水环境
的色彩 ,但 主导思想则是儒 家的。他 常言 : “ 仆
志在 兼济 ,行在独 善 ,奉 而始终之则为道 ,言而 来连年战乱 ,灾害频频 ,杭 州和西湖 已是 另一番
发 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 ,兼济之志也 ;谓之
闲适诗 ,独 善之义也。” (《 与 元九书 》 ) 可 见 加上贪官污吏 ,豪强侵 占,淤塞严重。苏轼上任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史,在众多历史时期中,每一段都留下了历史痕迹。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代,水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水文化,主要来源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
从古代就有,水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水文化还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观念中,水被赋予了仁慈、公正、宽容的品质,水的象征意义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整个文化体系,水文化的含义影响了中国的古代政治、社会、宗教等多方面。
比如孔子就曾说过“爱水,但不要称赞水。
”这句话象征着孔子主张仁慈、公正、宽容,强调家庭君主控制国家时公正、公平。
水文化也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体系方针。
此外,在古代,水文化还被认为有着神秘的力量。
当时的人们相信,水中游动的宝贝能够成为植物生长的根本,贤君能够借助清洁的水去平息各类灾害,平息争端,平复社会秩序。
沿江的古代城市更是在此基础上延续,它们不仅有体现中华文明精髓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最丰富多采的历史痕迹和宝藏。
最后,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也对地理空间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汉代流行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这种船只使整个区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建立的基石。
水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许多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大群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以及水文化中多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分布和传播。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水意像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出现频率极高,而且有丰富蕴涵的意象。
水的意象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意象组合中呈现出极其多样的形态,各具异彩,各有情韵。
标签:传统文化水意象一、“牛女汉河”与水之神话意象当水携带着原始文化意义而进人艺术作品的时候。
它完全摆脱了自然物的单一性,发挥着它情感上的特有的潜能。
即如荣格所云:“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吸引、压倒并且同时提升了他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
在兩汉时代,随着原始云雾的消退,水作为神话意象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才充分地表现出来。
最为典型的是产生于两汉时期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淮南子》佚文《四民月令》。
一对情人,被一条无情的天水残酷地隔开。
他们隔河相望,日日夜夜经受着相思的痛苦煎熬。
这既是远古性隔离生活在天国的投影,也是人间无数悲欢离合现实的神活表述。
在这里,水完全摆脱了写实的嫌疑,而成为一种艺术象征。
“天河”的彼岸是美好的,那里存放着理想。
存放着圆满,存放着幸福,也存放着生命的价值意义。
然而却无法超越,无法实现圆满的渴望,帝为不使人完全地失望,他应诺一对情人在“七七”之夕相会。
为了这一丝希望,生命甘愿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面对茫茫之“水”,努力生存着,期待着,到老、到死。
二、“水生神话”与水之神话意象水与女性有着微妙的联系,水与女性情愫的缔结,早在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始。
早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一段至为重要的记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
郭璞注:有黄池,妇人人浴,出即怀妊矣。
若生男子,三岁辄死。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后汉书·东夷列传》,周致中《异域志》等。
女子国,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国中只有女人没有男人;二是其国在水中,有神水能让这里的公民暗结珠胎。
据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各民族都实行过两性禁忌与隔离制度。
简述水文化的内涵
简述水文化的内涵水文化是指与水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水作为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支撑着生命的存在,也在精神层面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文化不仅涉及到水的利用与管理,还包括对水的崇拜、赞美和思考。
水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既有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也有水的艺术表现和哲学思考。
水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被崇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易经》中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说法,强调水的柔软和温和,它象征着和平、包容和亲和力。
中国人还形成了许多关于水的谚语和俗语,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这些都体现了对水的敬畏和智慧的认识。
在西方文化中,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被视为水的主宰者,他统治着海洋和河流。
此外,西方文学中也有许多以水为主题的作品,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德谟克利特的《泰坦尼克号》。
这些作品通过对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水文化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许多地区的民间艺术中都有与水相关的元素,例如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和水上木偶戏。
此外,水也是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例如游泳、划船和钓鱼等活动。
人们在与水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水的清凉和舒适,同时也体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水文化还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许多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人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水的认识和利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水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水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水文化
水文化浅议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38)摘 要:根据当前水文化的重要地位,指出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给出水文化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水文化进行了分类,指出了水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水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文化,定义,必要性,分类,意义一、水文化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水文化作为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水的斗争中形成的关于水的各种传说、民谣、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各项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
水利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工作理念也在逐步地从“兴利”“除害”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主向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水利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新时期,我国水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劣,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
缓解这种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
水利工作者认识到,意识形态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特殊存在物,会对治水思路、治水理念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积极开展水文化的宣传工作,对水利行业职工加强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通过学习优先的水文化,增加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培养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从而对水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类正在积极开展如何恢复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和恢复水域景观自然美的活动。
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水景观重塑正成为当前我国水利工作的热点。
景观建设必须以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作为基础,否则没有景观可言。
然而,光有景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填充。
城市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文化上的区别,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上的竞争,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之上的文化底蕴可以穿过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化中关于水的理解
中国文化中关于水的理解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水以其独特的属性与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体现了古代先哲的哲学思想,又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哲学象征意义。
古人云:“上善若水”,这不仅是对水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提炼。
水善于滋润万物,包容万物,无私奉献,这正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写照。
水以其柔美、坚韧、顺应自然的特性,成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
水在文化层面的体现无处不在。
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灵渠等,既展示了古代科技的智慧,也彰显了水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水景建筑如西湖、颐和园等,以及诗词歌赋中的水元素,都是水文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丰富表现。
水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
顺应自然、坚韧不拔、润物细无声等品质,都是水精神的体现。
古人通过崇尚水德,教育后人要以水为师,学习水的优良品质。
在传统习俗方面,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祈福、洗涤、礼仪等活动中,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成为了人们祈求幸福、洁净心灵的象征。
进入现代社会,水文化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绿色发展、水资源保护等理念,正是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水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引导我们在新时代中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水资源。
总之,水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既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又在
现代社会具有现实价值。
中国文化中关于水的理解
中国文化中关于水的理解
水是中华文化中的关键角色。
当水被赋予美德时,对水的控制便是道德的掌控。
水流的路线也被赋予了正道的意义,一条支流如何流入大海,一条大河如何汇聚成江海,这些自然的意义被延伸至中国的社会规范中,水流汇入正道的行为也融入中国人的道德伦理中。
在儒家文化中,水的多变性成为一种隐性的担忧,但同时水的纯洁与活力也被儒家广泛接受,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为善,后期的引导、教育至关重要,就像水一样,本身是纯洁清澈的,一旦混入了污浊与杂质才会导致污染,儒家的使命则是清除杂质,引导控制水的纯洁。
另一方面,水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水的稳定性却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持久且永恒的稳定,在最低的水平面保持着平静,是水的优良品质,人们通过这一象征寻找到稳定的道德与最低的包容,被动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一种优越的道德和美好品质。
水的天性虽然是被动的,但是它的内涵却是积极的。
水的适应性强,柔弱易顺从,总是在寻找阻碍最少的路径,所以它几乎是永远不能被打败的。
既顺从又保持平稳的能力,道家从中孕育出“无为”的思想。
水在文化上成为中国人的思考对象,现实层面水还成为历代统治者格外重视的政治因素。
古代水灾等天灾与政治紧密相连,天人感应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因素,灾难不光挑战着人类的生存能力,还挑战着古代政权的合法性。
大型水利工程必须有极强的统治力作为依靠,让各个阶层的人放
弃阶层利益,去奔着大目标而付出、奉献。
古代中国的政治并非一团热火、你死我活,反而是矛盾中藏着合作,没有永远的敌人,在不同目标下必须要灵活变通,这与水的特质息息相关,也是人们在与水的斗争中得到的智慧。
中华水文化概论
中华水文化概论中华水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水文化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成,主要表现在对水的崇拜、对水的使用与保护、对水的艺术表达等方面。
其理念和技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并发挥着重要地作用。
一、崇拜水崇拜水是中华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蕴涵着中国古代人对水的感知认识与精神崇拜,体现在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的信仰体系中。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水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必须保护和控制的重要资源,因此,中国传统上把水视为宝贵的资源,并以水为神祇礼拜。
例如,夏王朝就把水上的龙神视为国祚,是多民族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神灵,对水可享有至尊之称,得到国家的尊重和敬仰。
二、使用水和保护水古代中国重视节水利用,根据中国的水文地理构造,专门在水域、河岸以及水库周围修筑护坝护防水患,并利用水进行农耕、渔猎、贸易等种类繁多的经济活动。
古代中国也很重视水资源的保护。
早在战国时期,以秦始皇称帝颁行的《秦律》中已经提出“禁止破坏林木滥捕鱼鸟”的政策,表明古代中国极力维护水资源的完整。
随着社会发展,到汉代,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制定了众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行为,并且实行赏罚制度,对对水资源的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三、水的艺术表达水不仅唤起人们对美好的憧憬,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美学审美形式。
早在古代,就有诗人、书法家之类利用水作品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形式,把水文化内涵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给人们带来非凡的审美享受。
例如,古典园林中以水泉瀑布为内容的假山,以及朴实的水墨山水画,都体现出中国文人对精神审美的认识,更加具体体现出中华水文化的特色。
总的来讲,中华水文化的一直融汇着不同的文化成分,发展着更多的新的特征和形态,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水利史】以水为魂——透析中国古代治水的文化精神
【水利史】以水为魂——透析中国古代治水的文化精神本文转载自“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本文内容来源于水利公益与水文化网全文一共3845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古代治水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升华,从来都是在治水的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不断矫正中提炼出的精华。
虽然,水利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反映不同的特点,但其精华的内涵本质核心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都是在与违背水利精神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历史的经验表明,违背规律的治水,有悖国家利益、百姓安危的治水,为一己私利、为眼前之利益的治水,是注定要失败的,因其治水精神的失落和扭曲,必然反映水文化品位的低下。
这类失落和扭曲的文化层面,很值得在倡导水利精神之时去深思、反思、忧思,更值得人们用人文理念去注意、警醒和警觉。
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发扬、光大,不断演绎着水文化的人文之魂。
一'大禹精神'的产生,树起中华民族治水精神的人文大旗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传承的,且这种内涵和传承是植根于'以水为魂'的水文化理念之中。
水利精神可以上溯至大禹治水时期。
约公元前的2200年前后,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生动传说,就有了传承至今的'大禹精神',从实践层面留下了丰富的治水文化。
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治理洪水的斗争中,大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水事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在先秦诸子的书中都有记载。
在此基础之上凝结而成的水利精神的雏形,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左准绳、右规矩'、'因水以为师'的面向现实、脚踏实地、负责求实精神;'非予能成,亦大费(即伯益)为辅'的发挥各部落集体力量、同心协力的团结治水精神。
水的文化与传统
水的文化与传统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来说,它既是必需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传统。
在各个民族和地区,水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运用方式。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从古代至今,水一直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水被视为阴性的象征,代表着柔和、温润和生机。
这一观念体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多个方面。
首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水被描绘得如诗如画。
许多著名的诗人以写水为主题,表达自己对水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水的景象来表达天下之大和水势之壮观。
还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写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水的壮丽和澎湃来比喻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水的美丽,也彰显了对水的崇尚和景仰。
其次,中国人民通过水的运用来彰显其智慧和勤劳精神。
中国的传统农业中离不开水,灌溉系统的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古代人民发明水车、水井等,使水得以有效地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中国人还利用水来进行养鱼和种莲,这些活动使得中国水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在其他国家,水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例如,日本人崇拜的一神教--“清水信仰”,就是将水视为神圣之物,并将其作为净化身心的方式。
日本人常常会去参拜水神,或者进行户外的水浴仪式,以求得神佑和心灵的洗涤。
此外,水还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象征着生命、净化和新的开始。
在许多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中,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和佛教的净斋仪式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
水对人类来说不仅是滋润身体的物质,也代表了精神的洁净和重生。
总之,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仅滋养着人类生命,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传统。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水都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与传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彰显了人类对于水的敬畏和珍视。
让我们一起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的文化与传统,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浅谈中国水文化
浅谈中国水文化流水滋润着大地的一切生命。
《管子•水地篇》中有言曰:“水者何也,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从高山流水,小桥流水到门前流水,落花流水,水无时不在丰富着这个世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到了唐代张若虚感慨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流水无情,但人有情,因为有了人,流水与年华才扯到一起,人永远多情,于是水永远和年华在一起。
失意和哀怨是人生常见的情感,中国文人,在哀伤袭上心头之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水。
孔老圣人早就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仕途失意时,苏东坡从长江岸边走了,一百年之后,辛弃疾来了。
登上高高的郁孤台,眼望滔滔长江水,想起中原仍在敌手,回复遥遥无期,人民流离失所,空洒几多热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人生是脆弱的,于是难免苦痛,水也被注入人类伤痛的情愫,李煜曾沉痛的叹息道“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人生长恨水长东~”水是无依的,漂泊也是无依的;水是凄柔的,漂泊也是凄柔的;水是悠长的,漂泊也悠长。
感情是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淡如水的是友情,深似海的是爱情。
取江水之悠长象征友情之持久,取溪水之曲折,象征友情之跌宕,取潭水之深碧,象征友情之厚笃,均是中国文人常用的手法。
从“青莲居士”李白李太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桐城派祖师姚鼐姚梦谷的“草色独行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真可谓是唱绿了千尺桃花水,留下永驻之谊。
水以其柔弱故,似乎能表达人类一切情感,中国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心灵去体味水演绎的一幕幕的故事,苍凉而凄切,在潺潺的水声中,鸣动着整个世界。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水文化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水文化(这个学期选了这门中国水文化的选修课,感觉受益匪浅,对中国与水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因为我在课余时的爱好是研读中国古典诗歌,所以在这篇论文中,不妨放开胆量对于古典诗歌中的水文化略作探讨,也对于上课的内容有所补遗。
至于眼界所限,难免有浅薄之处,也敬请斧正。
)虽说是浅谈,不过这个题目颇大,一时之间也竟不知从何下笔。
单就古典诗歌而说,就有古体诗范畴的《诗经》《楚辞》《乐府》,近体范畴的律诗与词,实在是浩浩汤汤。
因此,还是在各个时代的代表作中略择一二,结合具体的与水相关的意象,以诗篇和历史为材料分片来谈,对于诗歌中的水文化略作探讨。
(一)蒹葭苍苍诗歌溯源,自然要到《诗经》;而在这源头里,也有那样一条河在默默流淌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
其实诗三百中,与水有关的并不仅仅是这一首。
文明是与水伴生的,同样,文化也是与水伴生的。
《风》《雅》之中,“水”字出现的频率十分的高,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风》《雅》多为民歌,是乐官从各地采集而来,内容多与庶民的生活相关。
而由于运水不便,古代村落大多傍水而建,水源如河湖之类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所谓“劳者歌其事”,由此看来,“水”字多见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回到这首《蒹葭》上来。
“水”在古典诗歌中出现,常常是象征着一种阻隔,源头或许就在此吧。
乐府《迢迢牵牛星》中亦有句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其实,有时觉得文化不过就是一种感性的共鸣;尽管现在的我们不会再因一水之隔而无法相见,但当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我们仍然能够认可、甚至于融入这样一种情感。
这也正是文化的力量所在吧。
(二)楚辞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在《九歌》中,有三篇关于水神的篇目:《湘君》《湘夫人》与《河伯》。
我们不妨来列举一下《九歌》中祭祀的神明: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周易》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系辞上传》)墨子曰:“河出《绿图》,地出乘黄。
”(《墨子·卷五·非攻下》)《淮南子》曰:“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淮南子·卷二·俶真训》)《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这些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述都表明,中国第一文献《河图洛书》的产生和河、洛这两条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一步揭开河图洛书说的神秘面纱,不难看出其真实的核心观念:水孕育了中华文化,初民图绘水物象,以记录语言,说明事理,文字得以产生。
另外,汉字的来源和造型都与人水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即产生于汉水之滨;“水”字就是先祖取水的流动之貌而造的象形文字。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水”字逐渐演化成现在的造型,虽与古汉字“水”的造型相去甚远,但仍然保留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特征。
而且“水”也成为汉字的一个部首,许多汉字都从“水”部。
不仅如此,在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里,也隐藏着丰富的人水和谐的文化,由于水自古以来就被华夏民族视为生命之源和图腾崇拜之物,人水相依的意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意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字作品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吟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泻千里的瀑布生动地道出了李白心中的万丈豪情。
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感叹:“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恋人的伤愁情怀溢于言表。
王维在《青溪》中写道:“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通过描写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诗人恬淡的心境和闲逸的情趣跃然纸上。
诸如此类人水相亲、融为一体的文字作品,不胜枚举。
水,成为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认知对象,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作品中蕴涵了浓厚的人水和谐的意蕴。
二、中国的水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人认识世间万物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思想。
水不仅为中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文字文学,还创造了世界上以水为载体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哲学思想。
1、水“几近于道”。
老庄哲学带有十分明显的水性特点,甚至可以说,老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
当我们深入探求老庄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我们发现老庄多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甚至以水为道具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
老庄哲学均是以“道”为核心而展开的。
归结起来,老庄之道有两大含义⑥:一,“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
这个“道”既无法被我们所感知,也没有确切的形体和称谓,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
二,“道”作用于社会人生时,它就是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对于“道”是最高实体的宇宙观,老子为了让我们真切地把握宇宙本体的“道”,他以水喻之:“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十四章》)。
从上述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出: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渊深不可测的江河湖海等水域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
江河湖海的广大在古人的直观视觉中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恍恍惚惚,缥缥渺渺,神神秘秘的。
庄子也以水论“道”:“夫道,覆载万物也,洋洋乎大哉。
”同样表现出“道”的渊博、广大、无限和绝对。
就“道”作用于社会人生而言,“道”体现出许多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指导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老子言:“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在老子眼中,水,柔弱清静,往低流淌,甘居卑下,默默奉献,滋养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功,正与“道”的清虚柔弱、处下不争的特点相近,难怪老子断然地说水的品性“几于道”了。
老子还这样借水阐述“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七十八章》)在老子眼中,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同时也没有比水更具有攻击坚强的品质,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
”的确,点滴不断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一切。
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则将它提炼为一条哲学道理,甚至还引出了更多包含深邃辩证法的观念。
由“水”柔弱胜刚强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事物往往是以成对的矛盾形式出现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人们一定要着力把握“道”的这一原则,要力求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有利的结果,如“以屈求伸”,“欲擒故纵”;在有利的条件下要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化,即“居安思危”。
同样,庄子也通过“水”来感悟人生哲学,但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是借助水的寓言故事来表现“道”的深刻内涵的重要特点。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理想。
它强调人要超越现实的局限性,达到无拘无束、自由快适的境界。
《大宗师》中庄子以“鱼与水相忘于湖”来展开他人生“逍遥游”的哲学深思。
“江湖”是无限、至大、意足的象征,“鱼相忘于江湖”超越了失水、浅水的局限。
这就好比人只有彻底超越有限现实(功名富贵)的羁绊,优游自乐,才能达到“至人”的哲学境界。
综观老庄水性哲学,我们发现老庄用水感悟着玄妙的“道”,从中提炼深刻的哲理,这一切都给予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莫大的启示,并教给我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方法。
2、水之道乃治世与修身养性之道。
以水来比喻治世与修身养性之道在古人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孟子》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言,《荀子·君道》中也说“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
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这些都阐述了一些治国之道。
此外,管子也有相似论述:《管子》认为,治国治民必须要掌握好七条基本原则,其中用好“决塞”之术是重要的一条。
何谓“决塞”,《君臣篇下》解释为:“民迂则流之,民流(通)则迂之。
决之则行,塞之则止。
”就是说,百姓过于封闭就要去疏导,过于流通就要去封闭,就如同流水一样,开坝使之流,堵塞使之止。
《七法篇》中又言:“不明于决塞,而趋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管子》受水有利有害、内外能行能止、能上能下等特性的启示,在治民治国上制定了一些处理矛盾对立统一的策略。
如“治人如治水潦,居身论道行理,则臣服教”。
古人以水来说修身养性也是很常见的。
例如,儒家学者认为:水无常形。
水屈从坚强并寻找通道,所以,它是以周围容器或沟渠的形状来构形。
与道家思考相似的是,他们都觉得水具有柔韧性与适应性,就像人可以具有适应环境的行为能力一样。
此外,儒家学者们还归结出“止水清如鉴”的道理。
浑水里有很多沙石,但当水静止之时,泥沙就会沉淀下来,使水变得清澈。
由此推出,自我澄清是水的一个重要特性。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追述,孔子曾对他的弟子指出这样一则歌谣所蕴涵的智慧:“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孔子在其中观察到:“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此段经常被后人引用,意指人们应该远离浑沌之世而退隐。
总之,儒家的历代学者都曾利用水与哲学的关系,阐发了许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时代发展和修身养性的道理,值得后世学习和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了解了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水为基石走进中国灿烂的物质文化之中,走进语言文学之中,走进中国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里,获得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健康、幸福地生活下去。
参考资料:1、《人水和谐——中国古代水文化思想研究》肖冬华国家期刊网2013年第一期2、《长恨人心不如水——浅谈老子“水”的哲学》穆婵君期刊网2013年第12期3、《水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之精华》李云峰期刊网2001年第三期4、靳怀蝽.中华文化与水.出版地:长江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5、卫爱玲等.《水文化文集》. 出版地:长江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