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就业率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友采纳
2006-10-08 12:24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与学生数量有关系,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增量大,就业难度也相对增大;其二,与生源质量有关系,学校招生时生源质量好的,毕业时优秀率一般比较高,就业率相对比较好;其三,与学校培养质量有关系,品牌比较好,办学质量比较高,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比较好;其四,与毕业生所学的学科和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关系,如果学科和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率就高一些;其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相对提高,以前要本科生的,现在只要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本科生就业就相对困难;另外,现在也出现了用人单位只要男生、不要女生的现象,男生就业率相对高一点。
从学生这方面来看,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摆不正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只想从事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和到大城市工作,结果出现需要人的地方没人去,不需要人的地方毕业生抢着去的现象。
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就业作为一件大事,成立专门研究或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机构,学生一入校,即把就业纳入日程,从毕业前的临时指导变成全天候的服务。
首先,把好入口关,尽量提高生源质量。
要严格控制调剂指标,增加公开招生的数量,尽力吸引优秀学生。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强化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比如,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听力、口语较差,积极参加教育部“英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英语交流和应用能力;要以人为本,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允许学生转专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增加双学位学生招生量,使学生除了本专业之外,可以多学其他专业和知识;另外,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用人的需求变化大,高校要加强学校与科技、经济和地方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
最后,由学校共青团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等都作比较详细的纪录,并与今后就业联系起来。
同时,要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三、四年级就能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在学校努力的同时,希望社会和家长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自己求职的期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就业率是对学校办学的检验,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而且,就业率的高低也对学校的社会形象产生影响。
但是,就业率并不是衡量高校好坏的惟一标准。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只是其中根本的一个方面。
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为社会服务方面,国际交流方面都承担着重要任务。
因此,对高等学校的衡量,应该是几个方面的综合指标,而不是单纯的人才培养,更不能以就业率为惟一的指标。
在统计就业率时,不但要统计被国有企事业用人单位接收的毕业生,而且加入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属于隐性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该纳入统计口径,对因计划考研或出国而自行暂不就业的,也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
评论(1)|0
8136220|十一级采纳率37%
擅长:贸易创业投资个人理财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3条回答
2006-10-08 17:35唐雷工作室|十五级
就业率是教育部衡量高等教育职业工作的重要指标,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曾提出高等教育要以就业率为导向.从世界各国来讲,就业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代社会影响和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我们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和结构性需求,专业设置的合理程度,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力度等等.在高等学校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调整办学模式的情况下,进一步认清这些因素,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因素的具体分析
毕业生就业实际上是一种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它反映的是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雇佣的决定不仅关系到企业和雇主,以及应聘人员,而且还涉及到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家庭,朋友,学校,工会,商业团体和政府机构等.这些因素可以从不同角度影响企业与雇主的选择和决定,以及应聘人员的选择和决定.根据社会主流经验,研究和分析制约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常常从高等学校和毕业生主体两个层面入手.
就高等学校内部来说,影响就业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与学生数量有关系,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增量大,就业难度也相对增大.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相对提高,以前要本科生的,现在只要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本科生就业就相对困难;另
外,现在也出现了用人单位只要男生,不要女生的现象,男生就业率相对高一点.
其二,与生源质量有关系,学校招生时生源质量好的,毕业时优秀率一般比较高,就业率相对比较好;
其三,与学校培养质量有关系,品牌比较好,办学质量比较高,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比较好;
其四,与毕业生所学的学科和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关系,如果学科和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率就高一些.
从学生这方面来看,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摆不正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只希望到"沿海地区","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去工作和从事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只有极少数志愿到西部地区或农村去.结果出现需要人的地方没人去,不需要人的地方毕业生抢着去的现象,"无业可就"和"人才匮乏"矛盾并存.
此外,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缺乏就业力,毕业生就业力应该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或者称其为生存能力.企业总是抱怨大学生不"职业",分歧使大学生与企业间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碍大学生就业.
二,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因素的反思及应对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项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们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就业难,就业率逐年下滑,缘于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其根本出路在于对就业市场各类因素的深入探讨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业率是一项综合性的成果,每一方面都做得好就业率才会高.学校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保持高的就业率,就应把学生就业作为一件大事,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来稳定就业.
首先,把好入口关,尽量提高生源质量.要严格控制调剂指标,增加公开招生的数量,尽力吸引优秀学生.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各专业招生数量.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强化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比如,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听力,口语较差的现状,应积极参加教育部"英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英语交流和应用能力;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允许学生转专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创造条件;适当增加双学位学生招生量,使学生除了本专业之外,可以多学其他专业和知识.
另外,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各类大学要从本地及全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不能仅从本校情况出发而不顾市场需求.为此,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等的要求,瞄准市场培养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同时,高校应该把"推销毕业生"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委员会,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走向市场.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着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
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学校可以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在帮助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研究"营销"策略,开展人性化的就业指导.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校从强化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入手,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广辟渠道:一是通过整理归类,确定热点地区和行业,由学校出面与人才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的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实行集体推荐;二是在学校就业办专门设立了与校园网链接的毕业生网络就业信息发布中心,配备了充足的服务器,终端设备,为毕业生提供安全可靠的用人单位信息及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平台.
当然,为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可由学校共青团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等都作比较详细的纪录,并与今后就业联系起来.同时,要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三,四年级就能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此外,在学校努力的同时,希望社会和家长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自己求职的期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他们的择业观和对就业市场供需现状的客观认识对其顺利择业有极大影响.毕业生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待遇高,发展前途好的单位就业,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摆正心态,结合社会需求提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避免盲目求高,求全.
为此,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对毕业生而言,走向经济独立是第一位的,宁愿在家待业也不"委屈求全"的做法极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