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黄帝内经三焦[原创]根据《内经》:“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黄帝内经三焦 [原创]根据《内经》:“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根据《内经》:“三焦”不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由于《内经》对心包络的具体部位论述不明确,特别是《难经》在《二十五难》中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在《三十八难》中又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
《难经》两次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就引起了后世医家之争论。
如孙思邈、滑寿、李梃、张山雷等,皆宗《难经》主无形之说。
主有形之说者,如虞抟、章潢、张介宾、唐宗海等。
其实,这种有形、无形之争无任何价值。
若无形,何以主持诸气?若无形,何以为水谷精微运行之道?有三焦之功能必有其形,这是一定的。
今之中医基础理论对三焦又是如何论述的呢?如《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诸如通行元气、疏通水道等。
又由于三焦是胸腹腔的一个大府,上、中、下分布的部位包括了其它脏腑,故三焦又包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点”。
在“解剖形态”中说:“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之争。
即使‘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
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五脏六腑之中,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腑’之称。
关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致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因其在生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
按其部位划分的上、中、下三焦的概念,实际上已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我们认为,按着《教材》关于三焦的论述,完全不是六腑之一的三焦。
如其谓“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以及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显然与《内经》所论“三焦”为六腑之一的含义相去太远。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
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脏腑中,⼜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表⾥联系,故⼜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现代,亦未取得统⼀认识。
这⾥仅就具有代表性的⼏种观点,简介⼀下。
⼀是有名⽆形说。
⼆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较⼀致的看法是,⾸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是有形质可见的。
考试⼤站收集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般认为包括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理功能的认识却是⼀致的。
概括起来,有如下⼏⽅⾯。
1. 主持诸⽓,总司全⾝的⽓机和⽓化 所谓“诸⽓”,是指全⾝各种各样的⽓。
如脏腑经络之⽓、营卫之⽓等。
⽓机,泛指⽓的升降出⼊运动。
⽓化,是指精、⽓、⾎、津液之间的相互⽣化。
因三焦是⽓的升降出⼊运动的通路,也是⼈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的⽓机和⽓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主要是本⾝通⾏⼈的元⽓。
元⽓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的。
故《难经·三⼗⼋难》说三焦“有原⽓之别焉,主持诸⽓”。
《难经·六⼗六难》亦说:“三焦者,原⽓之别使也,主通⾏三⽓,经历五脏六腑。
”综上所述,三焦是⼈体之⽓升降出⼊的道路,⼈体之⽓,是通过三焦⽽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的。
2. 为⽔液运⾏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道、运⾏⽔液的⽣理功能,是⽔液升降出⼊的通路。
⼈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
如果三焦⽓化功能失常,⽔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的⽣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因为⽔液的运化要依赖于⽓的升降出⼊运动;⽽⼈体的⽓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才得以正常运⾏。
⽓⾎津液的运⾏、代谢,⼜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017年武汉中医基础理论重要考点之三焦生理功能介绍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2017年武汉中医基础理论重要考点之三焦生理功能介绍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
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
三十一难》)。
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灵枢。
决气》),有输布精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灵枢。
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灵枢。
营卫生会》),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中医三基知识考试题+参考答案
中医三基知识考试题+参考答案1、新起恶寒重,发热轻,最常见于( )A、里寒证B、伤风证C、表热证D、表寒证 E半表半里证答案:D2、先阴虚内热绁而畏寒肢冷便溏属于( )A、重阴必阳B、热极生寒C、阳损及阴D、重阳必阴E、阴损及阳答案:E3、下列哪种说法欠妥( )A、高温作业受热而病者,属六淫为病B、六淫为外感病的主要病因C、六淫为病,县犯肌表D、六淫致病与居住环境有关E、六淫可单独或兼夹致病答案:C4、项痹的功能锻炼方法包括( )A、飞燕式B、交叉蹬腿C、五点支撑D、回头望月E、直腿抬高答案:D5、正虚邪恋型肛瘘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B、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C、肛周有溃口,漏口时溃时愈D、舌淡,苔黄,脉濡E、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答案:E6、输卵管妊娠发生的原因与哪一项关系最大( )A、孕卵外游B、输卵管发育不良C、输卵管术后疤痕形成D、盆腔内肿瘤牵引E、慢性输卵管炎答案:E7、哮喘的内因责之于何脏功能不足( )A、.肺肝脾B、.肺脾心C、.肺脾肾D、.肺肝肾E、.肺心肝答案:C8、患儿,1岁。
发热半天,测体温40℃,神昏、抽搐1次,伴鼻塞、流涕、咳嗽,苔薄黄脉浮数。
其治法是( )A、.疏肝清热,熄风定惊B、.清新开窍,平肝熄风C、.镇静安神,平肝熄风D、.清热化湿,解毒熄风E、.清气凉营,熄风开窍答案:A9、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 )A、《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难经》E、《神农本草经》答案:B10、脾胃虚弱恶阻的首选方是( )A、左金丸B、加味温胆汤C、橘皮竹茹汤D、生脉散合增液汤E、香砂六君子汤11、皮肤与何脏关系最为密切( )A、肾B、肺C、心D、肝E、脾答案:B12、蕴毒腐溃型压疮患者宜食用哪类食物( )A、宜多食理气活血类食物B、多食益气养阴类食物C、多食补血益气类食物D、宜食清热化湿之品E、多食滋阴生津之品答案:B13、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属( )A、既往史B、生活史C、现在症D、现痫史E、主诉答案:E14、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A、阴邪致病B、阴寒内盛C、阳气亏虚D、阴液不足E、阴气偏盛答案:D15、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现在症状的内容( )A、诊治经过B、现在症状C、接种疫苗情况D、病变过程E、发病情况16、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 )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一般较急C、病较轻病程短D、恶寒发热并见E、必发展成里证答案:E17、具有“善行”特点的病邪是( )A、暑B、风C、燥D、寒E、湿答案:B18、“后天之气”来源于( )A、肾精B、肺吸入清气C、肾阴D、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E、脾胃运化的营气答案:D19、水痘总的治疗原则是( )A、.清热凉血解毒B、.清热解毒利湿C、.清热疏风止痒D、.健脾祛湿养肺E、.清热养阴生津答案:B20、周某,女,43岁,上腹胃脘疼痛绵绵,空腹痛甚,进食后疼痛减轻,喜食热饮,食欲缺乏,泛吐清水,遇冷或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要点
绪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一、精气学说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
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5)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a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d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5)用于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a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b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c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d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e归纳药物性能: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三焦的名词解释
三焦的名词解释
三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六腑之一。
三焦被视为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了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
具体来说,上焦位于横膈之上,包括心和肺;中焦位于横膈至脐之间,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下焦位于脐以下,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内脏器官。
三焦的主要功能包括通元气、运行水谷和运行水液。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根基;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由三焦管理;三焦还负责疏通水液、运行水液,即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
养护三焦的方法包括食补和运动。
多吃面食可以很好地进入三焦经,运动则是天然的排毒方式,有助于更好地锻炼三焦的功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张仲景·六经辨证温热病辨证:清·叶桂(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瑭(鞠通)--三焦辨证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和气机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气机,即气的运动,一般常被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三焦 原理
三焦原理
三焦原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三个主要焦点,分别是心火、脾气和肾水。
三焦原理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解释和调节人体内的能量和平衡。
首先,心火指的是人体心脏的功能,它代表了情绪、精神和意识活动。
心火的旺盛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如果心火过旺,人会感到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如果心火不足,人会感到情绪低落、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通过调节心火的平衡,可以改善情绪和精神状态。
其次,脾气是指人体脾胃的功能,它代表了消化吸收和能量转化的能力。
脾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营养吸收和能量代谢。
如果脾气过虚,人会出现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消化不良等问题;如果脾气过旺,人体会出现消化过度、体重增加等问题。
通过调节脾气的平衡,可以改善消化和营养吸收的问题。
最后,肾水指的是人体肾脏的功能,它代表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
肾水的平衡与否影响着人的健康和生命力。
如果肾水不足,人会感到疲劳、腰膝酸软、咳嗽、口干等症状;如果肾水过盛,会出现尿频、夜尿增多等问题。
通过调节肾水的平衡,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三焦原理是中医学中用以解释和调节人体内能量平衡的理论。
通过调节心火、脾气和肾水的平衡,可以改善人体的情绪、消化和生理功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7)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暑邪为病多见汗多.气短.乏力等症,其机理为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性升散,易扰心神C.暑多夹湿,易困脾土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答案】D2、津亏血瘀的病机是A.津液亏虚,不能化血B.血行阻滞,不能化津C.血脉瘀阻,津液停聚D.津液枯涸,燥热内生E.津液亏耗,血行郁滞【答案】E3、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有A.气交B.精聚C.神机E.气化【答案】D E4、属于基本治则的是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活血化瘀D.调整阴阳E.实则泻之【答案】D5、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A.跷脉B.肾经C.肝经D.脾经E.胃经【答案】A6、瘀血的其他称谓有A.恶血C.败血D.衃血E.蓄血【答案】A C D E7、维持吸气深度最关键的脏为A.肝B.肺C.心D.肾E.脾【答案】D8、泻南补北法,适用的两脏关系失调是A.心与脾B.肺与肝C.脾与肾D.肝与肾E.心与肾【答案】E9、循行环绕口唇的经脉是A.胆经.胃经.肝经.任脉B.肾经.任脉.胆经.冲脉C.脾经.肝经.任脉.冲脉D.心经.脾经.肝经.胃经E.胃经.肝经.冲脉.任脉【答案】E10、阴阳学说主要内容包括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消长D.阴阳互根E.阴阳转化【答案】A B C D E11、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A.通行元气B.运行气血C.运行津液D.布散精微E.调节气机【答案】A C12、某男,35岁。
前日受凉,自觉恶寒怕冷,浑身肌肉酸痛,鼻塞,喷嚏,咽喉干痒不适。
今日又加咳嗽,咯痰,口渴,舌尖稍红,脉浮。
其病位是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D13、温燥的常见发病季节在A.夏末初秋B.近冬深秋C.长夏季节D.冬末春初E.春末夏初【答案】A14、中医学关于“证”的高度概括是A.临床症状B.疾病原因C.病机本质D.疾病部位E.疾病性质【答案】C15、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是A.风邪B.暑邪C.疠气D.风邪E.燥邪【答案】C16、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仲景D.钱乙E.王清任【答案】D17、“阳病治阴”适用证候是B.实热证C.虚寒证D.实寒证E.寒热错杂证【答案】A18、与血液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有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A B C D E19、肺主治节是指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B.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C.肺对气血津液的治理和调节作用D.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E.肺对津液的调节作用20、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可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A.湿B.水C.饮D.瘀E.痰【答案】A B C E21、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的脏是A.心B.肝C.脾D.肾E.肺【答案】D22、《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所体现的是A.气的升降B.气的聚散C.气的运动E.气的转化【答案】D23、痰湿质者,用药应注意的是A.宜辛热温散B.忌阴柔滋补C.忌耗散克伐D.宜疏利气血E.宜大攻大补【答案】B24、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A.督脉B.冲脉C.阴跷脉D.阳维脉E.阴维脉【答案】E25、具有“主升发”生理特性的脏是A.肾B.肝C.心D.肺E.脾【答案】B26、“先祛邪后扶正”适用的病证是A.气虚感冒B.气虚血瘀C.瘀血崩漏D.虫积脾虚E.脾虚气滞【答案】C27、脑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A.主宰生命活动B.主司精神活动C.主司感觉运动D.主神志E.主决断【答案】A B C28、阳虚患者常见的症状是A.腹痛拒按B.畏寒肢冷C.盗汗D.脉数E.脉细数【答案】B29、胸痹患者,若遇悲伤的情志刺激,最易出现的表现是A.少气懒言,气短乏力B.意志消沉,饮食不进C.心痛发作,胸闷憋气D.脘腹胀满,腹痛腹泻E.头目胀痛,情绪烦躁【答案】C30、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贮藏于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E31、与感受风邪无关的症状是A.头痛B.汗出C.恶风D.烦躁E.咽痒【答案】D32、“益木生火”中的“火”指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B33、中医学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主要是A.正邪相搏B.阴阳失调C.饮食失调D.气血失常E.脏腑失调【答案】A34、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丹溪B.张从正C.张元素D.叶天士E.刘完素【答案】E35、“寒者热之”适用证候是A.阳虚B.阴虚C.阳盛D.阴盛E.格阳【答案】D36、阴阳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是A.重.极.甚B.重.变C.变.甚D.极.动E.和.极.甚【答案】A37、“水谷气血之海”指的是A.心B.肝C.肺D.胃E.脾【答案】D38、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答案】E39、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手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答案】E40、人体之精按其功能可分为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生殖之精D.脏腑之精E.营养之精【答案】C E41、具有防御作用的是A.元气B.中气C.宗气D.营气E.卫气【答案】E42、对三焦描述错误的是A.决渎之官B.原气之别使C.水谷之道路D.孤脏E.孤府【答案】D43、保养肾精的原则,最重要的方法是A.调摄精神B.形神共养C.节欲保精D.食疗补精E.药物调治【答案】C4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答案】A B C D E45、水不涵木是指A.肾阳虚不能温煦肝阳B.肝阴虚不能充养肾阴C.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D.肝火太旺下劫肾阴E.肝阴不足导致肾阴亦虚【答案】C46、调气辨证论治正确表述有A.气虚宜补B.气滞宜疏C.气逆宜降D.气脱宜散E.气闭则开【答案】A B C E47、偏阴质者的临床用药应注意A.宜温补B.宜益火C.宜苦寒D.宜清热E.忌温燥【答案】A B48、肝阳上亢证患者病情加重,又出现畏寒肢冷,其病机变化是A.阳损及阴B.阴损及阳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E.阳盛阴虚【答案】B49、慢性肾虚水肿的患者病情加重,又出现烦躁不安.抽搐,其病机变化是A.阳损及阴B.阴损及阳C.阳偏衰D.阴偏衰【答案】A50、起于胞中,循行于背部正中的经脉是A.督脉B.足太阳膀胱经C.阳跷脉D.任脉E.足厥阴肝经【答案】A51、关于情志病,说法正确的有A.因情志刺激直接引起的病证B.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C.情志有异常表现的病证D.情志病专指精神病E.情志病变影响脏腑功能【答案】A B C E52、阴阳消长的形式包括A.此长彼消B.此消彼长D.此消彼消E.消长平衡【答案】A B C D53、某女,23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 | 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三焦---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三焦---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脏象概述1.三焦的含义“三焦”这一术语具有多种含义。
其一,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又名外腑、孤腑。
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类经·脏象类》)其二,在辨证学中,为温病学辨证纲领。
见《温病条辨·卷二》:“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
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温邪一般先人上焦肺(可逆传入心包),然后传至中焦脾胃,若再不解,可深入下焦肝肾。
其三,在推拿学中,为推拿部名称,用于治疗心气冷痛等,其具体部位不一。
(1)位于总筋穴与天河穴之间。
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2)位于无名指中指腹面。
见《小儿推拿广义》。
(3)位于中指腹面。
见《幼科铁镜》(4)位于中指近端指骨腹面。
见《推拿仙术》。
本节所言之三焦,为六腑之三焦。
2.三焦脏象含义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机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一)六腑之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脏器,并有自身的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形态结构,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这些组织充填于腹腔脏腑之间,结构比较松散,能通透水液,可为胃肠中水液渗透到膀胱中去的通道,与六腑的中空有腔的形态结构特点相符。
《灵枢·经脉》所说“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心主手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说明三焦是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叫三器。
它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位于胸腔、腹腔和下腹部。
三焦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下面将分别介绍。
1. 上焦:上焦位于心脏和肺脏之间,主要功能包括呼吸、吸收营养和润泽肌肤等。
其中,上焦主管呼吸,通过肺脏的气化作用,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维持机体的气机畅通。
上焦也参与胃肠道的吸收消化功能,通过脾脏和胃的作用,将食物消化吸收,并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此外,上焦还通过汗腺的泌汗功能,调节体内水分,保持肌肤润泽。
2. 中焦:中焦位于胃和脾脏之间,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和吸收食物、运输水液和排泄废物等。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将进入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分解为六淫(酸、甘、苦、辛、咸、寒)和五味(酸、甜、苦、辣、咸),然后通过脾脏的作用,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同时,中焦还负责运输水液,通过胃和脾脏的作用,将体内的水液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维持机体内部环境平衡。
中焦还参与废物的排泄,通过大肠的作用,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3. 下焦:下焦位于小腹和盆腔之间,主要功能包括排泄废物、生殖和泌尿等。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通过膀胱和大肠的作用,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维持机体的清洁。
下焦还涉及生殖和泌尿功能,通过肾脏和生殖系统的作用,控制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维持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健康。
总之,上焦、中焦和下焦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位于胸腔、腹腔和下腹部,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上焦主要负责呼吸、吸收营养和润泽肌肤;中焦主要参与消化吸收食物、运输水液和排泄废物;下焦负责排泄废物、生殖和泌尿等功能。
这三个焦共同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进行,保持人体的健康。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考点解析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考点解
析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我们为您整理解答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考点解析如下: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因其在人体脏腑中,惟它最大,又无脏与之相表里,故又有孤府之称。
1.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指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
肾藏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胸中气海中的宗气,自上而下到达脐下,以资先天元气。
故《难经middot;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2)运行津液:指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肺、脾、肾等脏的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正如《类经middot;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2.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如雾:指心肺输布气血营养到全身的作用。
如《灵枢middot;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2)中焦如沤:指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
如
《灵枢middot;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灵枢middot;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3)下焦如渎: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三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一、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通行元气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助作用而完成的,伹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
所以,又把水掖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二、上焦、中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
(一)上焦
上焦的部位,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以“开发”、“宜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二)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三)下焦
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
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