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中国婚姻的变化
60年中国婚姻的变化
60年中国女性婚恋观念变化从被动接受婚姻到“自己找婆家”,从速配爱情到“丁克”家庭,从“剩女”流行到“我的生活我主宰”……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风雨,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改变了女性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女性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
婚姻对女性而言仅仅意味着传宗接代,于是,包办婚姻、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现象长期存在。
女性只有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
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
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
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女性进入了择偶自由的历史阶段。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
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
”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唱出了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模范”、“英雄”成为女性择偶的关键词。
虽然是“自己找婆家”,但小芹所代表的新婚姻观里,解放和进步是最鲜明的色彩。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英雄团长石光荣看上了秧歌队里风华正茂的女青年褚琴,于是两人结为夫妻。
这是解放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组织安排。
在这种安排下,“先结婚后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
离婚一度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
由于新婚姻法的颁布,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解体,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婚大潮。
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这被社会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单身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离婚的后果对于女性来说显然是悲剧大于喜剧。
6060年,婚礼告别革命
图1:1972年时候的结婚证,毛主席语录占据了半壁江山。 图2:70年代末,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添置“三转一响”,即手表、 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图3:军人是红色年代女性择偶的优先考虑。
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
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 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 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 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 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 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 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 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 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 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可能送钱更加省事,结婚贺礼逐渐从脸盆、床单、被褥变成了票子, 贺婚的票子五毛、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断水涨船高,每涨 一次,人们的血压就会升高一截。对于那些不再有至亲结婚的人来说, 每月接到几个“结婚请柬”,恐怕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摸摸干瘪钱袋, 心里骂几句娘,走,吃酒席去。靠工资吃饭的家庭,这个月又得勒紧肚 皮了!
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 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 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 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 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 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这一时期婚姻的另一个负面产品,就是 诞生了大量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的孩子。但是随着困难时期逐渐熬过,文化大革 命却从天而降。家庭出身、职业成份完全主导了婚姻。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 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但是一些 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 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 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 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 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 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全人类……”
中国式离婚
中国式离婚作者:莱恩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1年第09期“一见钟情,婚了。
一怒之下,离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婚姻从前30年的超稳定型阶段,进入后30年尤其是近年来的动荡时期。
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
前不久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
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
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中国人的婚姻怎么了?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经营维护健康、文明、幸福、安全的婚姻家庭?“新离婚时代”来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环境变化对婚姻家庭发起的挑战,‘新离婚时代’来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一筠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婚姻从前30年的超稳定型阶段,进入后30年尤其是近年来的动荡时期。
陈一筠表示,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给个人生活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与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人际矛盾与情感风险。
“我国的婚姻趋势,发生了与西方国家趋同的现象。
”陈一筠介绍,婚姻家庭大规模的动荡趋势,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社会。
“在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时代,一夫一妻制还适合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多样化的生活和享受吗?”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出质疑。
于是,西方掀起一场所谓“性自由”、“家庭革命”的社会文化浪潮,那就是同居文化、不结婚文化、不生育文化、离婚文化。
他们的初衷就是希望现代人可以有更好、更方便、更自由、更快乐的生活方式。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这股思潮“东渐”中国,给我们这个号称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度带来了巨大变化。
作家池莉说:“家庭一直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地带,是一个改弦易辙与时俱进最快的世界。
”当中国社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变革进入转型期时,婚姻作为家庭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会怎样“与时俱进”地“改弦易辙”?“30多年前,传统的婚姻模式是‘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加上‘好人不离婚,离婚没好人’的观念和大杂院式的群众监督,外在纽带对婚姻的稳固起着巨大作用。
建国以来中国婚礼婚俗样式演变
建国以来中国婚礼婚俗样式演变作者:潘立宁来源:《教育界》2013年第01期【摘要】婚礼婚俗自古被视为人生四大喜之一,神圣的地位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以来,婚礼婚俗样式表现了非常明显的演变态势,与过去时代相比,出现了许多婚俗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以此为视点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看到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观念、思想文化取向的变化。
【关键词】婚礼婚俗演变时代特征思想观念婚姻是人类社会合两性之好的基本形式和制度。
婚礼婚俗是一定婚姻仪式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它是一面镜子,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而且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故而,婚礼又被视为“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学术界习惯把1949年至今这段历史称为当代,在当代这60年的时间里,中国婚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引导下,社会正走进转型期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其中的婚礼婚俗,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演变态势,与过去相比,出现了许多婚俗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建立婚缘方式的变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我国几千年来青年传统的择偶方式,青年男女在父母的包办下组建家庭,这种情况下在婚姻问题上由于受到家庭很大地阻挠和制约,结婚双方在婚前基本没有对对方进行深入的了解,婚姻缺乏恋爱的基础,青年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幸的婚姻。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封建的等级制,社会主义的新的婚姻习俗在与旧的婚俗的冲突中不断形成和完善,如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个人在婚姻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不同的婚姻阶段的美称
不同的婚姻阶段的美称中国婚龄: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10年锡婚;11年钢婚;12年丝婚;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20年瓷婚; 25年银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红宝石婚;45年蓝宝石婚;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钻婚;65年白金婚;70年钻石婚。
美国婚龄:1年一纸婚;2年一布婚;3年一皮婚;4年一丝婚;5年一木婚;6年一铁婚;7年一铜婚;8年一电婚;9年一陶婚;10年一锡婚;11年一钢婚;12年一亚麻婚;13年一花边婚;14年一象牙婚;15年一水晶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银婚;30年一珍珠婚;35年一玉婚;40年一红宝石婚;45年一蓝宝石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钻石婚。
钻石婚:结婚60周年,这是人生最为珍贵、最为喜庆的婚姻盛典。
世人常称相亲相爱相守60年的婚姻为钻石婚,钻石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宝石,用钻石来称谓婚姻,可见这一婚姻的珍贵和难得。
钻石婚.中国这一中文国际域名成为很多婚介网站关注的焦点,同时说明了该域名的涵义: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婚姻也是如此。
另一婚龄版本1年--纸婚; 2年--棉婚; 3年--皮婚; 4年--花果婚; 5年--木婚; 6年--糖婚; 7年--手婚; 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10年--锡婚; 11年--钢婚;12年丝婚;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 20年--瓷婚;25年--银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红宝石婚 45年--蓝宝石婚;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婚; 70年--白金婚;80年--钻石婚关于婚龄的对联一年·纸婚纸化春风莲并蒂;婚融爱海燕双飞。
二年·棉婚棉作锦被暖良侣;婚化霓裳映丽人。
三年·皮婚皮肉难分难舍意;姻缘最美最融情。
四年·花果婚花香四季两情美;果硕千秋百事成。
新中国60年婚姻立法改革述评基于性别平等的观察与前瞻
2011年6月海峡法学Jun.2011第2期(总第48期)Cross-strait Legal Science No.2(Sum NO.48)编者按6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一瞬,可是对于中国,却是一场亘古未有之变。
首部《婚姻法》颁布至今,无疑是这场巨变的一个侧面和缩影。
编辑部特别邀请厦门大学法学院蒋月教授任主持人,并约请福建江夏学院吴国平教授分别从各个侧面、多个角度对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60周年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对婚姻家庭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促进婚姻家庭法律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繁荣与发展。
新中国60年婚姻立法改革述评:基于性别平等的观察与前瞻蒋月1(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从1950年到2010年,我国完成三次主要婚姻立法活动,先后颁布实施三个婚姻法案,基本建构起以男女平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婚姻法规范体系。
然而,从性别平等视角观察,三个婚姻法文本中的性别平等并不彻底,既有法定婚龄男大女小等歧视女性的条款,更有以“抽象人”为规范对象而忽视不同性别人在经济社会环境中差异性的所谓“中性条款”,其适用结果不利于女性。
未来婚姻立法,应当增强性别敏感度,充分尊重女性群体在经济、社会、财产等各方面仍弱于男性的事实,采取差别待遇政策,从追求形式平等转向实质平等;并应当从细化防治家庭暴力条款等八方面完善婚姻法。
关键词:婚姻法;立法改革;性别平等;形式平等;结果平等;改进对策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57(2011)02-0003-13由于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差异、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制约,婚姻和家庭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男女两性的问题。
从1950年到2010年60年间,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中国大陆地区,婚姻法经历三次主要修法,通过不断废弃两性不平等条款,基本上建构起男女平等的婚姻法规范体系,*本文系蒋月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婚姻家庭法的传统与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BFX039。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
主观条件:当事人的意愿
结婚必备条件 客观条件:婚龄要求和婚姻登记要求
(二)婚姻统计指标---婚姻的测量
1、结婚率 结婚率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每1000名15岁及以上人口中 结婚事件的发生数,即全年结婚对数。 2、平均初婚年龄 是指初次结婚者的平均年龄。人口学强调女性初婚年龄。 3、离婚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1000名15岁及以上人口中离婚 事件的发生数。 4、离婚比 离婚比是指一年内结婚对数与离婚对数之比。 5、不婚率 指已达到育龄期末仍未结婚的人数占相应年龄组总人数的百分比。
2、中国现代婚姻形式
较好的外表
爱情型 人格魅力
政治功利型
功利型
经济功利型 生活依托型 传宗接代型
3、中国现代婚姻新形式
(1)周末婚姻
(2)试婚
即“5+2”的婚姻模式
(3)同性婚
(4)协议婚
(5)网络婚
3、中国现代婚姻新形式
(1)周末婚姻 又称为“5+2”的婚姻模式
3、中国现代婚姻新形式
(2)试婚---尝试婚姻。 是一种“准婚姻”状态,不承担婚姻所具备 的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古代(西周时期以来)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 1、一夫一妻制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 2、 “同姓不婚” 是缔结婚姻的前提。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原则。
三、婚姻对人口的影响
1、早婚会导致早育、多生 2、高结婚率促进人口增长
3、离婚率上升抑制人口增长
4、非法婚姻不利于人口发展
5、网络婚 通过网络相识、相知、相爱,有的由 于空间距离的原因在婚后仍只能利用网络 来作为他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 。
目前互联网婚姻介绍的网站大约有2500多个
六十年代的婚姻
六十年代的婚姻婚姻即政治,婚姻即革命——题记我的外公外婆今年都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平时虽说会拌拌嘴,一路磕磕绊绊,但夫妻生活依旧是十分美满,两个人相濡以沫,从黑发直至银丝,从朝气蓬勃直至暮年平静。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了两张相片,一张黑白照,一张彩色照,背景都是相同的,杭州西湖的苏堤上,黑白照上有两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布艺棉鞋,打扮得规规矩矩,时隔40年后,早已白发苍苍的两个老人依旧如40年前那样,依偎在一起,仿佛从未改变。
两张照片,由此拉开了我对六十年代婚姻的探究与思考,步步走进那个年代的人,也逐步了解到,六十年代,婚姻,包含着政治,婚姻,包含着革命。
六十年代的婚姻制度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胜于一切,全国上下一片“红海洋”的六十年代里,有人说,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思想是革命的,物质是匮乏的,生活是简朴的。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六十年代的婚姻与其它时代相比,也显得平静、简单了许多。
从1950年5月1日《婚姻法实施》的那天起,“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等多条信念便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初几年里,政治色彩颇浓而革命意义极大的《婚姻法》为那个年代的所以中国人的婚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后从“反右”运动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个十几年中,中国处于一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政治成为一切的主题,婚姻如是。
与政治条件相比,人们对财富、职业的要求似乎并不高。
也许在那个均贫富已被制度化的时代,经济方面的任何期待都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人们连爱情也少有期待。
爱人,首先应该是革命同志。
六十年代的婚姻家庭成分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
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就像一些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文革时期成为根红苗正所应该享有的特权。
苦恋——60年婚恋往事(禁欲与狂欢:红卫兵时代的恋爱)
苦恋——60年婚恋往事(禁欲与狂欢:红卫兵时代的恋爱)苦恋——60年婚恋往事(一)视频信息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基础,那么婚姻就是形成家庭的核心。
而爱情呢?它究竟在每个人的婚姻当中占有什么位置。
有的人抓住了爱情,有的人失之交臂。
或许可以这样说,关于恋爱与婚姻的个人经历,就是整个国家历史中最真实的元素。
60年前的4月13日,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它的第一部基本法,《婚姻法》......>>详细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基础,那么婚姻就是形成家庭的核心。
而爱情呢?它究竟在每个人的婚姻当中占有什么位置。
有的人抓住了爱情,有的人失之交臂。
或许可以这样说,关于恋爱与婚姻的个人经历,就是整个国家历史中最真实的元素。
60年前的4月13日,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它的第一部基本法,《婚姻法》。
5月1日正式实施。
此后的实践证明,它的影响远远不仅限于婚姻。
而婚姻本身,又岂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苦恋——60年婚恋往事(二)视频信息50年代中期,人心思进,社会开明,百业复兴。
不少亲历者回忆说,那是一个短暂的黄金期。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社会空气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就拿婚姻大事来说,其定位首先应当是相同立场与精神的结合。
而爱情呢,逐渐被理解成不健康的小资产阶级情调。
一些文艺作品也在大力烘托着这种氛围。
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初,......>>详细50年代中期,人心思进,社会开明,百业复兴。
不少亲历者回忆说,那是一个短暂的黄金期。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社会空气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就拿婚姻大事来说,其定位首先应当是相同立场与精神的结合。
而爱情呢,逐渐被理解成不健康的小资产阶级情调。
一些文艺作品也在大力烘托着这种氛围。
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初,那种对婚姻自由的热烈追求正在慢慢地淡出。
先后考入北大的王书瑶和王国乡这两个有志青年,在急转直下的大形势中,各自与女友的恋情也都面临着现实的考验。
迎国庆60年顺口溜里看变化征文
( 演讲稿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迎国庆60年顺口溜里看变化征文60 years of National Day迎国庆60年顺口溜里看变化征文在河南省**县湍口、樊楼、蔡庄、孟营、团结社区的居民中,流传着一些“口头文学”——顺口溜,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又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事情。
你别小看这些顺口溜,它的时代感还很强呢,近日笔者采录了部分顺口溜,让读者诸君从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中,看看农村青年婚姻观的变化。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扁担扛上走。
解放前,由于千年封建社会旧的伦理道德,给农村妇女带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
新中国的成立,实行了《婚姻法》,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流行在河南的豫剧《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农村青年喜爱,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彻底被打破。
宁嫁城里的鼻涕糊,不嫁乡里的村干部。
六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十分困难,缺吃少穿,起码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
城乡生活差异大,嫁到城里,至少可以混个市民户口,商品粮供应本。
所以农村女青年择偶的目标,注重于城市,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青年人婚恋中顺口溜,也变得很快:“一要车子化,二要竹园大,三要小白脸,四要捏笔杆”所谓“车子化”是指自行车,“竹园大”是指男方有家庭副业,“小白脸”指仪表漂亮,“捏笔杆”是指有文化。
从顺口溜里折射出农村女青年选择的偶像标准并不算高,但和以前比,也算是飞跃了。
步入九十年代,随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加强,评选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精神文明户的活动,敦促着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顺口溜也顺势而生:“一要挂红牌,二要有真才,三要行为美,四要莫反水”。
中国对婚姻的说法
中国对婚姻的说法: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10年锡婚;11年钢婚;12年丝婚;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20年瓷婚; 25年银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红宝石婚;45年蓝宝石婚;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钻婚;70年白金婚;80年钻石婚美国对婚龄的说法:1年一纸婚;2年一布婚;3年一皮婚;4年一丝婚;5年一木婚;6年一铁婚;7年一铜婚;8年一电婚;9年一陶婚;10年一锡婚;11年一钢婚;12年一亚麻婚;13年一花边婚;14年一象牙婚;15年一水晶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银婚;30年一珍珠婚;35年一玉婚;40年一红宝石婚;45年一蓝宝石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钻石婚。
法国对婚龄的说法:1年一棉婚;2年一皮婚;3年一麦婚;4年一蜡婚;5年一木婚;6年一铜婚;7年一羊毛婚;8年一虞美人婚39年一陶婚;10年一锡婚;11年一珊瑚婚;12年一丝婚;13年一铃兰婚;14年一铅婚;15年一水晶婚;16年一蓝宝石婚;17年一玫瑰婚;18年一绿松石婚;19年一印花婚;20年一瓷婚;21年一乳白石婚;22年一青铜婚;23年一绿玉婚;24年一萨丁婚;25年一银婚;26年一玉婚;27年一桃花心木婚;28年一镍婚;29年一绒婚;30年一珍珠婚;31年一羊皮婚;32年一紫铜婚;33年一斑岩婚;34年一琥珀婚;36年一梅斯林婚;37年一纸婚;38年一水银婚;39年一绉纱婚;40年一祖母绿婚;41年一铁婚;42年一珠质婚;43年一法兰绒婚;44年一黄玉婚;45年一朱红婚;46年一薰衣草婚;47年一开斯米婚;48年一紫晶婚;49年一雪松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钻石婚;70年一白金婚;75年一白石婚;80年一橡树婚。
英国对婚龄的说法:1年一纸婚;5年一木婚;10年一锡婚;12年一皮革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银婚;30年一象牙婚;40年一绒毛婚;45年一丝绸婚;50年一金婚;75年一钻石婚。
婚姻家庭调查报告范文5篇
婚姻家庭调查报告范文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婚姻家庭调查报告范文5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户口对婚姻的束缚日益减弱。
从沉默到有限自主新中国60年农村女性择偶自主权研究——以湖北省浠水县两个村庄为例
笔者就曾听一位 女性谈到自己的姐姐 是如何反对父亲安排 的一桩婚姻: 那时候我姐说到 (介绍 ) 另一个湾子 , 我姐不 同意, 我爸 用绳子吊着打, 我那时候看到了, 很害怕.所以我不敢违抗. ��为这个事, 我姐吃了很大的亏.��后来那边的干部跟 这边的干部叫我爸不要强迫, 我姐说了, 要是她去就要死. 落 了就那样算了. 在这个个案中, 我们看到父亲的权威在女儿的择偶中仍 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若不是这位女性的誓死反抗, 或 许也就成为了解放后包办婚姻的一个典型案例了.此外, 我 们还欣喜地看到 ,女性是如何在其间 誓死维护着自己的权 利. "毛泽东时期的具体的妇女的主体身份并不总是由主导 地位的社会性别话语 构成, 而 往往是由多种话语 构成, 传统 的社会性别规范对具体的女青年仍会有影响. 但是毕竟广大
湖北社会科学 2 0 1 0 年第4 期
从沉默到有限自主: 新中国 年农村女性择偶自主权研究 � 以湖北省浠水县两个村庄为例 ��
孔海娥
(江汉大学 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5 6)
摘要: 新中国成立 6 0 年来, 农村女性在择偶上的自主权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变化.在大集体时期, 自我意识 极低的她们习惯性地听从于父母的安排, 是 "沉默的大多数" ; 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有了一定的自我意 识, 但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使其更多地表现出的是 " 心灵上的抗争" ; 有 "共同话题" 成为新世纪的年轻女性择 偶上的共同诉求, 她们有了更大的择偶自主权. 关键词: 农村; 女性; 择偶; 自主权 中图分类号: C 91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8 4 7 7 (2 0 1 0) 0 4 -0 0 5 3-0 3
婚恋价值观变迁对当代青年自我认同影响论文
婚恋价值观的变迁对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价值观不断变迁。
总体说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婚恋观向自由婚恋观的转变;六七十年代政治化婚恋观居主导地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也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应尽其全力帮助青年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与价值观。
关键词:婚恋价值观;青年;自我认同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90-02婚恋观是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虽然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个人对婚恋问题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取向,但其形成和变迁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按照学术界通行的定义,婚恋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
它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价值标准,对人们的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等问题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或几代人的发展与幸福[1]。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青年的婚恋价值观作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年的婚恋价值观影响着青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的婚恋观逐渐向自由婚恋观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
1950年,新婚姻法的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为有效保障公民对婚姻自由权的行使确立了法律依据。
新婚姻法第一次在法律上彻底否定了传统婚姻观,并且坚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俗,激发妇女冲破父母包办、买卖婚姻的枷锁,通过自由恋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
新婚姻法最为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地位,1950年新婚姻法的第三章规定了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双方为共同生活的伴侣,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在选择职业、参加工作等方面就有自己的自由。
60年,中国人的婚姻路
展 , 质 条件 在 人 们 的择 偶 物 标 准 中所 占 比 重 越 来 越 大 ,
择 偶 观 逐 渐 由理 想 主 义 走
婚 姻 多是 一 场悲 剧 。其 中以
变迁 … …
撼 。上 千年 来 , 母包 办 、 父 一
某位 首长 的生 活 ” 这 样 的安 。 排 , 管 忽略 了爱情 , 完全 尽 但
不 同于 旧社 会 的 包 办 婚 姻 , 这 样 的婚 姻 饱 含 着 荣 誉 感 、 责 任感 。
在这个 年代 .不 少 曾经 的恩 爱夫 妻 因为所 谓 的政 治 立场
当时盛 行 的婚 恋 方式 。不 少 历 经 沧桑 的革 命英 雄 在 战争
大法 .宣 布废 除 包办 强 迫婚 姻 , 行婚 姻 自由 , 立一 夫 实 建
一
年代失去了原来 的伴侣 。 或
是 为了革 命错 过 了谈 婚论 嫁
的最 好 年龄 , 中国成 立 后 , 新 于 情 于 理 不 能 任 其 孤 独 终 老。 于是 , 织便介 绍或 安排 组
成 分 才 是婚 姻 的 主导 力量 。
男 女相 识之 初 。要确 定 各 自
的家庭 成 分 。保证 “ 正苗 根 红 ” 结 婚 是 “ 了一 个 共 同 ; 为
的革 命 目标 走到 一起 来 ”离 ;
婚 更 是 因 为要 “ 命 ”要 “ 革 . 划
清界 限 ”要 “ 戈一 击 ” , 反 。新 中 国的第 二次 离婚 潮就 发 生
热 烈庆祝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6 周 年 0
政治婚姻
6 年, 0
史 无前例 的 “ 革 ” 为 文 , 中国人 的婚 姻打 上 了特殊 的 烙印, 这个 时期 , 姻 即是政 婚
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共7页文档
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婚恋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这虽然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倾向,但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建国6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婚恋观上展现为三个阶段:一、建国初期传统婚恋观逐渐向自由婚恋观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婚姻制度的改变直接引发了人们婚恋观的变化。
1950年,我国颁布了新婚姻法。
新婚姻法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坚决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人类社会自确立婚姻家庭制度以来,绝大多数人遵循的人生必由之路。
可是,我国几千年以来,娶何人或者嫁与何人,却不是婚配的男女双方自己能主宰的。
新婚姻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这一传统婚姻观予以彻底否定,为人们的婚姻自由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是对传统婚恋观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尤其是对于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广大妇女来说,是她们身心的一次大解放。
在新婚姻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纷纷冲破旧式包办、买卖婚姻的牢笼,通过自由恋爱走进了婚姻殿堂。
这一时期,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开始流行。
旧时的“门当户对”不再被人们看重,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成为重要的参考条件。
而且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差距不大,因此,另一方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就不是那么重要,具有共同的革命友谊、志同道合成为婚恋的基础。
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按照新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在婚姻关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
男女不仅在择偶上是平等的,而且在结婚和离婚方面同样是平等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的思想根深蒂固,主宰着人们的婚姻生活。
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婚姻关系中,妇女一般只能从一而终,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处于附属地位,男子则可以三妻四妾,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颐指气使。
1950~1970年几个不同年代女性同期群婚姻及家庭生活管窥--基于人口学视角
1950~1970年几个不同年代女性同期群婚姻及家庭生活管窥--基于人口学视角鹿立【摘要】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ype of marriage—universal marriage,this study traces the length of first marriage and marital life of same -age female groups’over various ages like 1950s,1960s,1970s and etc.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First,the type of universal marriage had been performed by Chinese women for five decad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ir first marriage and marital status usually lasted to the very end of their life;if not for premature death,60% of Chinese women would stick to their first marriage and keep a spouse for over 50 years;the same -age groups of different ages shared the same pattern.Second,safeguarding marriage was equal to safeguarding family,which was especially true to old women for whom marriage and family were the only support to their aged life.The trivial pension was not so reliable as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fami-lies.Thus the major reason for Chinese women to cling to and safeguard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norms was to sup-port for their aged life,which is still the simple fact and judgement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21st century.%从中国传统婚姻模式———普婚的视角切入,跟踪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几个不同年代初婚同期群女性的初婚持续时间及婚姻现况,得出的结论是: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不仅一直沿袭普婚的传统婚姻模式,且初婚持续时间及婚姻关系保持不变的时间一般至终老,如果没有死亡这个不可抗力因素,60%左右的中国女性守望初婚并有偶者能够长达50年之久,且几个年代女性同期群均基本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中国女性婚恋观念变化从被动接受婚姻到“自己找婆家”,从速配爱情到“丁克”家庭,从“剩女”流行到“我的生活我主宰”……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风雨,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改变了女性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女性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
婚姻对女性而言仅仅意味着传宗接代,于是,包办婚姻、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现象长期存在。
女性只有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
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
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
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女性进入了择偶自由的历史阶段。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
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
”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唱出了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模范”、“英雄”成为女性择偶的关键词。
虽然是“自己找婆家”,但小芹所代表的新婚姻观里,解放和进步是最鲜明的色彩。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英雄团长石光荣看上了秧歌队里风华正茂的女青年褚琴,于是两人结为夫妻。
这是解放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组织安排。
在这种安排下,“先结婚后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
离婚一度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
由于新婚姻法的颁布,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解体,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婚大潮。
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这被社会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单身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离婚的后果对于女性来说显然是悲剧大于喜剧。
可以说,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女性为自己的解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然而不管怎样,追求婚恋自由,已经成为女性的普遍共识。
乱世不谈爱情。
从“为了革命”而结婚到回归个人意志,婚姻终于重又慢慢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自由、平等的新婚姻正欲一路前行,浩浩荡荡的“文革”却已拉开了序幕。
很多现在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荒唐的事,当时却在生活中认真地上演。
那时候,一件鲜艳点的衣服一不小心就成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代表。
所以,人们的着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
爱情属于被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因此谈恋爱只能是“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要“致革命的敬礼”。
乱世不谈爱情。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
红配红,黑找黑,当然也不乏主动或被动攀高枝的。
在这个时期的择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红的军人高居榜首。
婚姻的功能更多是为了生存和安定。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
尤其是对于那些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女知青来说,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更加曲折、悲情。
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热情而到内蒙古插队。
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作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
但最终,她的命运就此被改写了。
”很多在文革期间结婚的女知青,都像这位漂亮女生一样,出于生存的考虑,只要能获得一张政治的护身符或者一个生活的避难所就够了。
而更多的女知青后来回到了城市。
她们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难,返城后又因为早已过了结婚年龄而成了大龄单身青年。
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单身潮”。
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青年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宁肯单身也不愿“下嫁”。
所以,女性再一次成为“单身潮”的主角。
“文革”结束后,整个社会拨乱反正回到正轨,婚姻终于重又慢慢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1980年,实施了30年的《婚姻法》进行了首次修改。
其中重大的修改之一,是将“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离婚的条件。
“遇罗锦离婚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遇罗锦当时迫于生存压力,嫁给了一名普通工人。
但两人一起生活才两年,婚姻就触礁了,遇罗锦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
诉状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他们一起去香山赏红叶,可走到一半,她丈夫忽然想起菜市场正在卖处理的黄花鱼,于是赶去排队买鱼了……遇罗锦说:“我应当结束这种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而她的丈夫却认为她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遇罗锦离婚案”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报纸批判她不检点,有人称其“堕落”,法院审判更是一波三折,但遇罗锦最终还是离婚了。
个人意志终于得到了尊重。
政治因素在婚姻中的绝对强势地位迅速衰退,情感、人品、学识等因素开始重占上风。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女性择偶的理想对象。
“谈恋爱”终于成为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
曾经,上海外滩情人墙挤满了一对对热恋的男女,浓情蜜意却连手也不敢拉一下,生怕被工人联防队的手电筒照见。
但《庐山恋》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吻开了,《原野》开禁了,恋爱不再是洪水猛兽。
开放的中国刚刚打开一条门缝,但此时,中国女性的婚恋观依然是传统和保守的。
速配爱情、试婚、“丁克”家庭、熟年单身……传宗接代的概念被时代弱化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各种思潮的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情感需求迅速膨胀,婚姻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变化。
经济大潮对婚姻的冲击最为明显。
“万元户”早已被“大款”取代,事业、收入、住房、户口都成为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涉外婚姻突然激增,在拿婚姻作跳板出国的人当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
爱情不再神圣至上。
《非常男女》、《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等电视速配节目的出现和风靡,让爱情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游戏。
性渐渐成为公开的话题。
未婚同居虽属“非法”,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偷尝禁果”。
与此同时,一种舶来品———“试婚”出现了。
小琳曾经是“试婚一族”。
1990年,她从遥远的边陲小城来到上海读大学,并在这里落户。
纯真浪漫,相信爱情,又害怕失望,加上孤身一人,这些原因促成小琳走上了“试婚”的道路。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找的另一半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人,这其中的变数太多。
而结婚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果单纯从感情方面来考虑结婚与否,显然太理想化了。
真正稳固的家庭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这其中当然包括我做的菜是否好吃、他的工作能力如何、彼此的性格能否相适应……”后来,小琳经过两年的“试婚”,感觉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和男友分道扬镳。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有另一种婚姻时尚———“丁克”家庭,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各大城市。
“丁克”家庭从概念上讲,是指那些拒绝生育子女的家庭。
据上世纪90年代一份对“丁克”家庭的调查问卷显示,他们之所以选择不生育子女这一生活方式的原因,一是出于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二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三是为了实现自我。
如果说,“试婚”和“丁克”还仅仅流行于小众的人群中,那么,中国第三次“单身潮”,无疑是一场对婚恋观念的大冲击。
这场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单身潮”,与前两次不同的是:那些追求自由婚恋的青年男女不是被动单身,而是主动选择了单身。
一位新生代作家这样分析第三次“单身潮”的成因: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很低,单身成为“众矢之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单身分不到房子,一些人为此被迫结婚。
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社会对单身的容忍度在增加,经济上的逐步宽裕也为“熟年单身”提供了可能。
特别是1995年的上海,一些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领女性单独拿到了房屋补贴,成为“单身潮”的标志性事件。
“熟年单身”现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尤为突出,其中单身女性远远超过男性。
据当时的一项调查,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要比单身男性多出50%。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学者陈慧平则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熟年单身”的成因。
她认为,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当生育不再与婚姻的传统模式紧密结合时,原本息息相关的人类繁衍、生活、爱情、性爱和亲子等关系就被打破了。
”其直接结果是传宗接代的概念被时代弱化,而曾因此备受道德压力的中国单身人群将越来越轻松。
“人品”、“才能”、“性格”、“外貌”、“身体状况”分别列在当前年轻人择偶标准的前五位,年轻人更期望自己的另一半具有“正派宽厚”、“德才兼备”、“善良温柔”等品格跨入新世纪后,中国女性的脚步继续跟着时代向前迈进。
“我单身,我碍着谁了?”30岁的林芳菲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如果没有真心喜欢的人,与其随便找个人过一辈子,误人误己,还不如一个人来得潇洒。
”旁人眼中的林芳菲属于典型的“三高”女性: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这类女性还被称为“剩女”。
生活中唯一缺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早该解决终身大事的年龄,她还没有一个可以谈婚论嫁的对象。
而在她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没有男朋友,下班后我可以上网跟朋友聊天、参加拉丁舞培训班或者去健身房练瑜珈,生活非常充实。
”但这样的潇洒,却很难被父母接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去婚姻介绍所替女儿物色男朋友,已成了林芳菲妈妈每周必修的“功课”。
尽管效果并不理想,女儿显得很不乐意,而且成功率很低,但为了女儿的幸福,林芳菲妈妈始终乐此不疲。
“见过几个男生,没有感觉,话题也谈不到一块去。
”林芳菲无奈地说:“要不是为了不让我妈伤心,我真懒得去相亲。
”当被问到她对未来另一半的要求时,林芳菲思索了片刻说:“感觉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要会体贴人、有责任心、孝顺老人。
”当女性有可能抛却经济因素来考虑择偶条件时,她们往往更多地强调人格尊严、自由和独立。
有这样一个新的现象引人关注: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正在拥有自己独立的居住空间。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北京的一项购房调查中,13.6%的单身职业女性认为购房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75%的人认为购房能让自己“拥有自由的空间”;4.61%的人认为“买房能给我成就感”。
一位女性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房子比戒指来得实在,比被子来得温暖,比闺密来得忠诚,比男人来得可靠。
它没有脚,不会跑,不会变心,还能升值。
”这就是大多数单身女性选择买房的原因。
社会学家认为,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把“住房”视为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东西,与婚姻、家庭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了自己独立的住房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他人的依附,包括个人对于婚姻的依赖,提高自己在处理感情、婚姻等方面事务时的自由度和安全感。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
这些新名词,诙谐巧妙地描述着这个时代某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和群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