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李斯(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ppt课件
![《谏逐客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45ebb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3.png)
04
拓展延伸与跨文化对比
中国古代谏言制度简介
80%
谏言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自夏商周时期起,谏言制度逐渐 形成并发展,成为古代政治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
100%
谏言官的职责与权力
谏言官负责向君主进谏,指出政 策失误和君主过失,其权力范围 随着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
80%
著名谏言案例
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 《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 谏”等,展示了古代谏言的精神 和实践。
宾语前置句
“是以”即“以是”,因此;“无已”即“无以”,没有什么用来…… 的办法;“何伤”即“伤何”,对……有什么妨害呢。
文章内容概括及中心思想阐述
文章内容概括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一个奏章。文章先叙 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 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 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 而轻人。文章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 ,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 ,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 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 李斯的官职。
文献二
《资治通鉴·秦纪》,探究 谏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 演变过程。
文献三
学术论文《中国古代谏言 制度研究》,深入了解谏 言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其 历史意义。
关注时事新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谏言技巧
时事新闻一
关注国家重要会议,了解政府工 作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改进措 施,思考如何借鉴古代谏言制度
企业内部谏言机制的重要性
01
阐述企业内部建立良好谏言机制对于提高决策质量、增强员工
参与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的意义。
《谏逐客书》课件(共23张PPT)
![《谏逐客书》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7efb2daf242336c1fb95e74.png)
学习第二段
1.致、垂、服、太阿之剑、纤离之马、建、 树、说、不饰朝廷、为、玩好、駃騠、实、 为采、所以、下陈、娱、说、宛珠之簮、傅 玑之珥、阿缟之衣、随俗雅化、佳冶窈窕、 快、适、然、然则、乎、所以、术。 2.以秦王日常生活的事例为论据,说明秦王重 物轻人的做法与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1、开头至“而陛下说之,何也?”
三、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 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
术
四、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 反正:秦国目前的做法
逻辑严密,富于文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
五、总结分析: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学习第三段
▪ 1.是以、让、就、却、众庶、明、所以、乃 、黔首、资、却、业、藉、兵、赍。
▪ 2.理论论证: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弊。强调逐 客实为损害自己帮助敌人。
学习第四段
▪ 1.资、益、内、外。 ▪ 2.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乃除逐客之令,复 李斯官”
——《史记》
一、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于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37年下令 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 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有名的《谏 逐客书》,劝阻秦王。
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 将李斯追回,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 官),并文言字词含义;分析段意、层 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 2.分析文本结构及说理方法,学习作者说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平心静气,切合日理万机的秦
王的性格
二、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
•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 论证得当,洋洋洒洒,气满声足,说服力强。
谏逐客书李斯(50张)PPT课件
![谏逐客书李斯(50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41a26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3.png)
赵国地处北方,与游牧民族接壤 ,赵武灵王为增强赵国实力,推
行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内容
学习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建 立骑兵部队,提高赵国军队的战
斗力。
改革影响
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之一。同时 ,胡服骑射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
文化交流。
05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谏言制度比较
中国古代谏言制度概述
李斯上《谏逐客书》不仅化险为夷,保住了 自己的官职,还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重用。
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
•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 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 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书信。
•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 文鲜明的特色。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 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 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 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 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 复了李斯的官职。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提高“谏”能力的关键。要学会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03
学习表达技巧
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能够让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更具说服力。要学会清
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声音
。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运用“谏”的智慧
在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
行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内容
学习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建 立骑兵部队,提高赵国军队的战
斗力。
改革影响
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之一。同时 ,胡服骑射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
文化交流。
05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谏言制度比较
中国古代谏言制度概述
李斯上《谏逐客书》不仅化险为夷,保住了 自己的官职,还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重用。
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
•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 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 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书信。
•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 文鲜明的特色。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 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 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 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 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 复了李斯的官职。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提高“谏”能力的关键。要学会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03
学习表达技巧
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能够让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更具说服力。要学会清
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声音
。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运用“谏”的智慧
在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
《谏逐客书》ppt课件
![《谏逐客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1f5a7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9.png)
娱:使动,使……娱乐。 说:同“悦”,使……愉悦。 傅:同“附”,附着、加上。
珥:耳环。 缟:白色的细绢。 缟素:白色的衣服,旧指丧服。 也比喻俭朴。
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佳冶:娇美妖冶。
文本解析:第二段
夫击瓮wèng叩kòu缶fǒu,弹筝搏bó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zhāo 》《虞yú》《武》 《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 《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强:使动,使……强大。 公室:王室。 杜:抑制。 私门:贵族豪门。 蚕食:逐步侵占。蚕:名→状, 像蚕一样。
成:成就。 以:依靠,凭借。 负:辜负,对不起。 向使:假如。 却:使……退却。 内:通“纳”,接纳。
•第1句:全文中心论点。
•明确。可以单独成段,但为何放于第 一段?若我们写议论文,要使中心论总
移、易:改变。 以:连词,因此。 殷盛:殷实,富裕。 乐:意动,以……乐,乐于。 用:被任用。
亲服:亲附,归服。 师:军队。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
文本解析:第一段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 割膏gāo腴yú之壤,遂散sàn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yì到今。
太:同“泰”。
明:使……彰明。
让:推辞,拒绝。
充:丰裕,繁盛。
择:同“释”,舍பைடு நூலகம்。
所以:……的原因。
却:推辞,拒绝。
文本解析:第三段
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 者也。
珥:耳环。 缟:白色的细绢。 缟素:白色的衣服,旧指丧服。 也比喻俭朴。
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佳冶:娇美妖冶。
文本解析:第二段
夫击瓮wèng叩kòu缶fǒu,弹筝搏bó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zhāo 》《虞yú》《武》 《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 《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强:使动,使……强大。 公室:王室。 杜:抑制。 私门:贵族豪门。 蚕食:逐步侵占。蚕:名→状, 像蚕一样。
成:成就。 以:依靠,凭借。 负:辜负,对不起。 向使:假如。 却:使……退却。 内:通“纳”,接纳。
•第1句:全文中心论点。
•明确。可以单独成段,但为何放于第 一段?若我们写议论文,要使中心论总
移、易:改变。 以:连词,因此。 殷盛:殷实,富裕。 乐:意动,以……乐,乐于。 用:被任用。
亲服:亲附,归服。 师:军队。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
文本解析:第一段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 割膏gāo腴yú之壤,遂散sàn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yì到今。
太:同“泰”。
明:使……彰明。
让:推辞,拒绝。
充:丰裕,繁盛。
择:同“释”,舍பைடு நூலகம்。
所以:……的原因。
却:推辞,拒绝。
文本解析:第三段
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 者也。
《谏逐客书》ppt课件42张
![《谏逐客书》ppt课件42张](https://img.taocdn.com/s3/m/818288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6.png)
假如,假使
通“纳”
这样
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威名
精读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得出结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人物 对人才的态度 采取措施
结果
穆公
求五子 广纳人才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
用商鞅
变法治国 民盛国强,诸侯亲附
惠王
用张仪 四面扩张 破合纵,诸侯臣服
自主阅读第一段: 1. 明确字音 2. 梳理词义 3. 勾画出有疑问的字词
驱逐 私下
错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认为
秦穆公
西部少数名族
jiǎn
昔缪公求士, 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
名→状,在西面。 状语后置
yuān,地名
招致,招揽
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 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 目的是相违背的。
研读第三段
结合课下注释口译第三段,翻译原则: 一字一译,字字落实,同时结合语境想一下翻译出来的 词是否恰当,要能够根据认识的字和语境将不认识的、 翻译不出来的字猜测出来。
结论:重物轻人,非英主所为
5.第二段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分析 其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①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举例论证,正面设喻。 ①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
也”): 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反面设喻。 ①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 对比论证。
《谏逐客书》精品课件
![《谏逐客书》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914939f8c75fbfc67db261.png)
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资:资助。 损:减少。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
益:增益,增多。 雠:通“仇”,仇敌。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外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研读明技
结构技法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第三组展示
让:辞让,拒绝。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择:通“释”,舍弃,抛弃。 却:推却,拒绝。 明:使(功德)彰明。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
资:资助,供给。 业:从业,从事,事奉。
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
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
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
适观:适于观赏。
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 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 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资:资助。 损:减少。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
益:增益,增多。 雠:通“仇”,仇敌。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外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研读明技
结构技法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第三组展示
让:辞让,拒绝。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择:通“释”,舍弃,抛弃。 却:推却,拒绝。 明:使(功德)彰明。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
资:资助,供给。 业:从业,从事,事奉。
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
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
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
适观:适于观赏。
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 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 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谏逐客书》课件20张
![《谏逐客书》课件20张](https://img.taocdn.com/s3/m/e3e2890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c.png)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一段:“逐客”之过 列举历史,反面说理
归纳总结,不能逐客
②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xiān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 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 后宫,而骏良駃騠jué 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 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 珥ěr、阿ē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李斯,秦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战国
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参与 制定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 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 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 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 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创作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 (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 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下令 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逐的路途上惶恐不安地写下 了《谏逐客书》。
【解题】 谏:劝谏 逐:驱逐 客:客卿 书:奏章,奏疏,也称作“疏”, 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评价】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他重新受到秦王
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 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 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 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 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谏逐客书》ppt课件
![《谏逐客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30361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f.png)
11.《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 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 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12.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 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13.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 声”。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 业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15.在《谏逐客书》中,李 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 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 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样的不良印象。
3.形容词作名词东据成皋之险 险:险要之
地,要隘。4.名词作动词可宝者多
宝:当
做宝贝、珍视5.形容词作动词而愿忠者众
忠
:效忠
(九)特殊句式状语后置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 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2. 不产于秦3.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4.佳冶窈窕赵女
不立于侧也省略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 省略“之”)
定语后置句1.并国二十(应为“并二十国”)2.举地千里(应为“举 千里地”)被动句3.百姓乐用4.江西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判断 句1.《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 乐也2.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也4.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5.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 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7.在《谏逐客 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 ,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 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 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 门”。9.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 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10.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 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 之功,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
《谏逐客书》ppt课件(32页)
![《谏逐客书》ppt课件(32页)](https://img.taocdn.com/s3/m/c9e438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b.png)
(2)对比在“物”上的接纳态度,反 对在“人”上的排斥态度。
(3)得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 之术也”的结论。
(三)朗读第三、四段,疏通文意
注意: 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
句式的翻译。 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 让:辞让,拒绝。 择:同“释”,
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舍弃。
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璧就不
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
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 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 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 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 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 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 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郑》《 卫》《桑间》《昭》《虞 》《武》《象》者,异国
此五子者,不 并:兼并,吞并。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 产于秦,而缪 国国君。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富
公用之,并国 强,奠定了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
二十,遂霸西 移、易:改变
戎。孝公用商 以:因为。介词。
殷盛:殷实,富裕。
鞅之法,移风 乐用:乐于为用。
易俗,民以殷 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前
李斯
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 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 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 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 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 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 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 力,各国诸侯都归附不是出生在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 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3)得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 之术也”的结论。
(三)朗读第三、四段,疏通文意
注意: 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
句式的翻译。 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 让:辞让,拒绝。 择:同“释”,
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舍弃。
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璧就不
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
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 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 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 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 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 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 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郑》《 卫》《桑间》《昭》《虞 》《武》《象》者,异国
此五子者,不 并:兼并,吞并。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 产于秦,而缪 国国君。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富
公用之,并国 强,奠定了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
二十,遂霸西 移、易:改变
戎。孝公用商 以:因为。介词。
殷盛:殷实,富裕。
鞅之法,移风 乐用:乐于为用。
易俗,民以殷 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前
李斯
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 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 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 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 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 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 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 力,各国诸侯都归附不是出生在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 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谏逐客书》ppt课件
![《谏逐客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9c105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0.png)
所以饰后宫,充下 所以:用来……的
陈,娱心意,说 充:使……充满
(yuè)耳目者,必出 娱:使……愉快
于秦然后可,则是
宛(wǎn)珠之簪
说:使……愉悦
(zān)、傅玑(jī)之 傅:附着,加上
珥(ěr)、阿( ē )缟 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gǎo)之衣、锦绣 佳冶:娇美妖冶
之饰不进于前,而用悦来人装耳饰目后的宫所、有广这充些侍都妾要、是爽秦心国快生意长、、
代表作:《谏逐客书》《行督责书》 《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
前237年,秦王嬴政
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 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 李斯身为被逐的行列,于 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 纳。
字音检测:
1.缪(mù )公 2.宛(yuān)
3.蹇( jiǎn)叔 5.商鞅(yāng)
4.丕( p)ī 豹 6.鄢(yān )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 废:废除 逐:驱逐
逐华阳,强公室,杜私 门,蚕食诸侯,使秦成 帝业。此四君者,皆以 客之功。由此观之,客
公室:王室
杜:堵塞、封闭
以:依靠
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 何:哪里 负:辜负,对不起
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
用,是使国无,接纳
臣闻地广者粟(sù)多, 兵强:武器锋利
国大者人众,兵强则 是以:因此
士勇。是以太山不让 让:丢弃,舍弃
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shì)细流,
择:同“释”,舍弃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 就:成就 却:嫌弃
却众庶(shù),故能 众庶:百姓
明其德。
明其德:彰显他的德行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 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
11.1《谏逐客书》课件(共37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11.1《谏逐客书》课件(共37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fcdfa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4.png)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 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 无强大之名也。”
3、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 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 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 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4、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 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
一、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谏……书” 谏:下对上进行 劝诫的用语。 书:上书,古代 臣向君陈述意见 的一种文体。
古代大臣写给 帝王的就某事 进行劝说的奏 章,是一种特 殊的文体。ຫໍສະໝຸດ 二、李斯简介(一)生平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 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
故河 能海 就不 其择 深细 。流
,
故泰 能山 成不 其让 大土 。壤
,
求学—入秦—丞相之位—身具五刑
荀子
韩非子
李斯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用 四次叹息的细节,写活了李斯,凸现 了这个人物的双重性格——
一叹:见厕鼠、仓鼠。 二叹:贵为丞相。 三叹:篡改始皇遗诏。 四叹:身具五刑。
一叹:见厕鼠、仓鼠。
窃臣 以闻 为吏 过议 矣逐 。客
,
四、作品分析
1、开门见山的表明观点,指出 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 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 的性格。
2、史实论证,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1)正面列举事实,说明纳客之利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反面进行推论,说明却客之非
3、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 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 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 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4、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 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
一、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谏……书” 谏:下对上进行 劝诫的用语。 书:上书,古代 臣向君陈述意见 的一种文体。
古代大臣写给 帝王的就某事 进行劝说的奏 章,是一种特 殊的文体。ຫໍສະໝຸດ 二、李斯简介(一)生平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 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
故河 能海 就不 其择 深细 。流
,
故泰 能山 成不 其让 大土 。壤
,
求学—入秦—丞相之位—身具五刑
荀子
韩非子
李斯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用 四次叹息的细节,写活了李斯,凸现 了这个人物的双重性格——
一叹:见厕鼠、仓鼠。 二叹:贵为丞相。 三叹:篡改始皇遗诏。 四叹:身具五刑。
一叹:见厕鼠、仓鼠。
窃臣 以闻 为吏 过议 矣逐 。客
,
四、作品分析
1、开门见山的表明观点,指出 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 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 的性格。
2、史实论证,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1)正面列举事实,说明纳客之利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反面进行推论,说明却客之非
11.1《谏逐客书》课件(共56张PPT).ppt
![11.1《谏逐客书》课件(共56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f482538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c.png)
26
细读文本——第二段
第二段:第一层
获得
悬挂
佩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树立
(tuó)扬子鳄
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
同“悦”, 喜好
陛下说之,何也?
现在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
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
《泰山刻石文》拓本
《泰山刻石》的作者李斯,可称得上 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 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符号化,字 体大小一致,笔画间隔圆润。直到今天, 印章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作者简介
李斯: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 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 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 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 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还参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
文字、度量衡制度。
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作品简介
细读文本——第二段
第二段:第二层
供玩赏的宝物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
(jué tí)骏马名
好(hào),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
黄铜 不为(您)所采,同“彩”,彩饰
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 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 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 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被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细读文本——第二段
第二段:第一层
获得
悬挂
佩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树立
(tuó)扬子鳄
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
同“悦”, 喜好
陛下说之,何也?
现在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
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
《泰山刻石文》拓本
《泰山刻石》的作者李斯,可称得上 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 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符号化,字 体大小一致,笔画间隔圆润。直到今天, 印章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作者简介
李斯: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 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 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 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 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还参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
文字、度量衡制度。
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作品简介
细读文本——第二段
第二段:第二层
供玩赏的宝物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
(jué tí)骏马名
好(hào),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
黄铜 不为(您)所采,同“彩”,彩饰
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 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 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 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被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谏逐客书》PPT课件
![《谏逐客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97431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7.png)
谏逐客书
作者简介
李斯画像
李斯(公元前280-公元前208)
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
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 秦统一天下。
始皇死后,勾结宦官赵高,篡改遗诏, 逼死太子扶苏,扶立二世胡亥,后为 赵高陷害而被杀。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B.作者从秦穆公到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 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C.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 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
D.本段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论述脱挪跌宕,反复强调, 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B理解相反,太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D 4.下列对第四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一句照应第二段,以阐述“必秦 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错误。 B.本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句照应第一段,以阐述“却客 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做法不当。 C.文章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从利害关 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 D.这一段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客何负于秦哉”遥相呼应,具有 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意在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 勤俭治国。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
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D.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说明欲得意于天 下,在任人方面也应弃平庸,任贤能。
B 3.下列对第三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作者简介
李斯画像
李斯(公元前280-公元前208)
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
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 秦统一天下。
始皇死后,勾结宦官赵高,篡改遗诏, 逼死太子扶苏,扶立二世胡亥,后为 赵高陷害而被杀。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B.作者从秦穆公到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 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C.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 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
D.本段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论述脱挪跌宕,反复强调, 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B理解相反,太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D 4.下列对第四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一句照应第二段,以阐述“必秦 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错误。 B.本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句照应第一段,以阐述“却客 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做法不当。 C.文章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从利害关 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 D.这一段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客何负于秦哉”遥相呼应,具有 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意在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 勤俭治国。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
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D.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说明欲得意于天 下,在任人方面也应弃平庸,任贤能。
B 3.下列对第三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谏逐客书李斯PPT课件
![谏逐客书李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df7ba8a5e9856a5712606a.png)
而独于用人“非秦者去”的错误,并揭示逐客之弊,
容
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海内必须广招人才的道理,试图劝
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
.
上一页
下一页
11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研
一、本段提出了怎样论点?
读
二、作者为什么使用“吏议”、“窃以为”等字眼?
.
上一页
下一页
12
回目录页
提 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返回
.
33
回目录页
提 表达效果
本文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辞采富丽,音韵铿锵, 酣畅淋漓,回环往复,使行文具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
示 势。本文上不失战国纵横家的风采,下开汉代散文的
先河,显示了散文辞赋化的倾向。
返回
.
34
回目录页
本
课
作
1.完成《习题册》中的其他练习。
业
2.预习《完璧归赵》。
.
上一页
35
回目录页
三、第一层的三个句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采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上一页
下一页
23
回目录页
提 论点
逐客就是损害自己、帮助了敌国。
示
返回
.
24
回目录页
提 每层的大意
第一层论证不却众庶,广招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 功的道理。
示
第二层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 道理。
返回
.
25
回目录页
提 两层之间的关系
背 重用了不少客卿(在秦做官的外国人)。韩国地处秦
景
的东邻,秦若吞并六国,韩则首当其冲。于是韩国派 水工郑国入秦,帮助秦国兴修水利(即郑国渠),实
《谏逐客书》ppt课件
![《谏逐客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7cf23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a.png)
何也?
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以珠宝等物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数件宝物的喜爱,并
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悦之,为何?只问
不答,耐人寻味。
随侯珠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 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 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 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 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 室"以代膏烛"。
④今取人则不然,不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
问可否,不论曲直, 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
非 秦 者 去 , 为 客 者 逐 。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 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
色、乐、珠、玉,而 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
所 轻 者 , 在 乎 人 民 也 。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
于是在西戎称霸。
史实论据1:秦穆公广纳他国贤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 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百姓乐用,诸侯 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改变 风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 家因此富足强大,百姓乐于为 用,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 魏国的军队,攻取上千里土地, 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者也。
啊。
反面论述,当下秦国,逐客国危。
这一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 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 之策。
值得 名作动,珍视
资助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
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采用
移风易俗:指改革了许多落后的风
俗习惯
殷盛:殷实,富裕
乐用:乐于为用:乐意为国效力
亲服:亲附归服
获:战胜
师:军队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
商鞅: 姬姓, 名鞅, 卫国人。在
秦国受封商邑,号商君, 故称 商鞅。曾为魏国相国公孙痤的 家臣,故又称公孙鞅。公孙临 死前, 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为相, 并说如不重用,就要杀掉他, 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 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 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 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 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揽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 国,但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 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 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 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蹇闻叔::听百说里奚向窃穆:公私荐下友,蹇自叔谦:副“词蹇 由余:原为戎王的臣子,后入秦,
叔过贤:能错,误人的不知缪公。:我即原穆想扑靠齐君, 蹇西叔、阻东:我n,-状使语我,逃向过西齐、国向东之 难 ; 我取又、想得投、周迎天:子“得, 到蹇”叔之阻意我, 使我就 穆 邳来产遇公豹::派、了招出人难公致生重孙。、,金支由招生迎:此揽长请均可,为见晋封蹇人上叔大之, 夫能入。。秦”后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 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 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为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 众多小国,称霸西戎。 百里奚:虞国大夫。晋灭虞, 被俘, 作为献公女之媵臣,陪嫁至秦。中 途逃亡至宛,为楚人所获。穆公爱 其才, 以五张黑公羊皮将其赎回。
为并大:将兼和并大、夫吞。并
号称“五羧大夫”。
遂:终于 霸:称霸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 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 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向使:假使
却:拒绝
内:同“纳”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 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 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文本解读——划分第一段层次结构
第一层: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中心论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第二层:昔缪公求士 ......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
解题
谏——劝谏、劝告;
逐——驱逐;
客——客卿,为秦国服务的其他诸侯国人;
书——同“疏”、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作者简介
(一)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 楚上蔡人也。年少时, 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絮(洁)、, 近人犬, 数惊恐 之。斯入仓, 观仓中鼠, 食积粟, 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 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 肖, 譬如鼠, 在所自处耳! ”
作者简介
(三)从长史到客卿 李斯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 任
以为郎、秦王乃拜其为长史。听其计, 阴遣谋 士, 赍持金玉, 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 财者, 厚遗结之; 不肯者, 利剑刺之。离其君 臣之计, 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 客卿。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 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 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 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吞并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 险,割取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面向西侍奉秦国, 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 王室(的权力),堵塞了贵戚豪门(垄断政治的局面),如同蚕吃桑叶一 样逐步吞并其他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 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辜负秦国的地方呢!假使四位君主 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 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拔:攻取
三川之地:
指黄河、伊水、洛水相交之地
包:吞并、囊括
九夷:
泛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
膏腴:肥沃
壤:土地
散:拆散、瓦解
从:同“纵”,合纵政策
西面:面向西。面,n-v
事:侍奉
施:延续
废:废黜
逐:驱逐
公室:王室
杜:堵塞
私门:指贵戚豪门
蚕食:形容逐步消灭其他诸侯国如同
蚕吃桑叶一样。蚕:n-状语
负:辜负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二)师荀子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 度楚王不
足事而六国皆弱, 无可为建功者, 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此禽鹿视 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 而 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 非 世而恶利, 自托于无为, 此非士之情也。散斯 将西说秦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