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户籍制度变迁进行详细介绍。

1.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确立人口数量,实行兵役制度和征税计划。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轧制为基础的人口普查,并明确规定每户的人口数量。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轧制制度。

但也有一些变化,如征兵对象的变化和户籍的正式制度化。

唐朝时期,户籍制度发展更为完善,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征兵制度,通过户籍人口数量的统计,确定每个户口需要提供的兵役人员,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统一、此外,唐朝还建立了正式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了人民的身份和职责。

3.明清时期:明朝时期,门第观念十分严重,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等级的一部分。

明代实行了籍贯制度,即根据出生地或家族的户籍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迁移和社会流动,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到了清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清朝实行了户口迁移制度,并将户籍分为军户和民户等不同类型。

军户主要是为了征集士兵和维护边疆安全,而民户则是为了管理人口和收取赋税。

此外,清朝在户籍制度上还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信息。

总的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人口普查的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初步轧制到唐宋时期的明确统计,再到明清时期的确定记录,人口普查手段逐渐完善,为统治者征兵、征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社会等级观念的加重:从明代开始,门第观念对户籍制度的影响逐渐增强,户籍成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限制了人们的迁移和流动,加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3.户籍类型的细分和功能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将户口分为军户、民户等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户籍具有相应的职责和义务,为统治者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4.记载内容的详细化:清代户籍制度在记载内容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对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记录,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为政府日常管理提供了便利。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中国, 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 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献其数于 王……以赞王治。——《周礼· 秋官司寇》
①统计人口并登记; ②每年更新,三年案比; ③目的是协助王施政。
2.战国时期:起源
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 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 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 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 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 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
“编户齐民”。
③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
查。
(2)东汉:户籍散乱 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
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5.两晋和南朝:黄籍、白籍和土断
编户齐民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 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 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西汉政府“编户齐民” 制度(1)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地主、自耕农、佣工、 雇农等。 (2)编户齐民既是户籍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①田租: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A.算赋:15-56岁120 钱;B.口赋:7-14岁20钱; ③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 赋(300钱)代役; 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1)秦汉时期:乡里制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发展至今历经了几个时期,历代的户籍制度演变如下:
1.单一家族制度:户籍信息仅限于家族的亲属,以儒家的“家为本,家至上”理念为前提。

2.三十代家族:公元前7世纪,将家族分为三十等级,由这三十等级的家族来组成。

3.郡县制:公元前5世纪,将国家划分为郡县,实施郡县户籍制度,以辽阔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实行地方户口登记。

4.平民户籍:元朝时期,实行平民户籍制度,将人员分为两类:登记户籍的市民和未登记户籍的外族人。

5.民俗户籍:明清时期,实行了民俗户籍制度,主要是实行地方性的民俗户籍,以乡,村,社,宗为单位,由村社宗官管理户籍。

各个朝代的户籍制度

各个朝代的户籍制度

各个朝代的户籍制度户籍起源很早。

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

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

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

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

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

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

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

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据以征收户税。

上计已改为一年一次,两次造籍中间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

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三百家为一团)。

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农村分五等)。

同时,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帐册图簿,地籍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

宋取消人口税,仍征丁口之赋,差役也按丁抽派,因又有丁帐、丁口簿、五等丁产簿等单行户籍,均只计男口。

王安石主政时行保甲、完税诸法,许多地方又取消丁帐等,改设甲册,并作抽练兵勇之用,亦常作为催科、征赋之据,但亦限于男口。

宋以后,金的户籍登记包括男女老少,较宋为全面。

元代则户类、户等复杂,户籍制度颇乱。

明初整理户籍,进行人口普查,颁发户帖,登记户种(民户、匠户等)、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各口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相当完备。

又在户帖的基础上建立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

黄册十年编造一次,十年内的变动也登录,借以调整赋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一、户籍起源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在夏朝,人们开始有了土地和户籍的概念,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和管理。

商朝时期,户籍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户籍簿籍,记录了人民的基本信息。

周朝时期,户籍制度更加完善,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将人民按照什伍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二、秦朝统一秦朝统一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

秦始皇颁布了《秦律》,规定了户籍登记、管理、迁徙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度,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户籍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汉朝发展汉朝时期,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恩令”,将户籍与土地相结合,以土地为基础进行户籍管理。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赋役制度”,将人民按照户籍等级进行征税和征役。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唐朝完善唐朝时期,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太宗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人民,以土地为基础进行户籍管理。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府兵制”,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军事制度奠定了基础。

五、宋朝变革宋朝时期,户籍制度发生了变革。

宋朝实行了“保甲制”,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同时,宋朝还实行了“坊市制度”,将城市划分为坊和市,实行户籍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城市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六、元朝统一元朝时期,实行了统一的户籍制度。

元朝实行了“四等人制”,将人民按照民族、地域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

同时,元朝还实行了“路引制”,规定人民离开居住地需要经过批准并携带路引证明。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边疆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七、明朝继承明朝时期,继承了元朝的户籍制度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

明朝实行了“里甲制”,将人民按照地域进行组织,实行户籍管理。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匠籍制”,将手工业者编入匠籍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户籍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早的户籍制度主要由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依据户籍地域歧视的思想,规定一些地区、一些民族的人可以在该处定居,或者把他们赶走;另一个方面是按照家族发达的思想,把家族作为一个单位,其中包括父族、叔伯族、堂兄弟族等等,他们应该被视为家庭成员,统一管理,统计人口。

随着时代的进步,户籍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汉时候,当时的“户口制度”已经发展到完善的地步,它是由单一家庭的户口登记演变而来的,以家为单位把家庭成员一并登记。

到了东汉时期,家庭户口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家庭户口系统普及深入,而且逐渐从家庭户口向宗族户口发展。

这样的一种机制可以限制宗族在其中一个地方的流动,也可以帮助朝廷及时统计赋税。

随着唐朝的崛起,户籍制度又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根据对社会各阶层的区分,出台了集邑制度,将国子、大夫、士、庶民等分为不同的集邑行列,重新安排户籍,以便向贵族、上层社会收取贡税,同时也便于管理各阶层的活动,形成了很规范的户籍制度。

宋代是户籍制度的昌盛时期。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

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规律1.户籍管理机构逐步专业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管理机构逐步专业化。

早期,户籍管理职责由公安机关兼任,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立了专门的户籍管理部门,负责户籍登记、户口迁移、人口统计等管理工作。

这一变化使得户籍管理更加集中和规范,提高了管理效率。

2.户籍登记内容逐渐规范化随着户籍管理机构的专业化,户籍登记的内容也逐步规范化。

在早期,户籍登记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人口基本信息和家庭成员关系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户籍登记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出生地、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

这些信息的规范化登记,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3.户籍制度逐渐法制化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实现了法制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户籍管理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户籍管理的职责、内容和程序,使户籍管理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4.户籍管理逐步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户籍管理逐步实现现代化。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户籍管理,如建立居民身份证管理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户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公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5.户籍制度逐步公平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国的户籍制度也在逐步公平化。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一改革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使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中国还在探索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户籍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一、引言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漫长且复杂。

从最早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个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1. 从简单到复杂: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其发展过程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早期的户籍登记主要是为了征税和征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逐渐涵盖了更多的人口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

2. 户籍制度逐渐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户籍制度也逐渐完善。

例如,唐朝时期实行“籍坊制”,将户籍与地域管理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到了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更加严格,不仅规定了人口的居住地和职业,还对迁移、婚嫁等行为进行了规定。

三、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1.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资源,户籍制度逐渐完善。

2. 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是推动户籍制度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唐朝时期的“籍坊制”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而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则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关。

3. 人口流动的增加: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管理流动人口,户籍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户籍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四、结语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的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户籍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资源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

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大事记一、引言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贿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新发展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计和改革。

本大事记昌在梳理和记录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二、户籍管理制度变迁历程1.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1958年1月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该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基本内容和要求,为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修订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此次修订加强了对户口登记、管理、处罚等方面的规定,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

3.1978年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4.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再次修订。

2001年3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修订。

此次修订删除了有关处罚和限制的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户口登记和迁移的条件,加强了对户口登记和管理服务的要求。

5.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同时,要求各地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6.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废止。

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户籍制度的历史演进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

我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自商王朝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以来,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细]新中国户籍制度十二次变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新的发展,现在请您同我们一同回顾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发展历程。

一、《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发布时间:1951年7月16日发布单位:公安部要点回眸: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

首次明确了城市户籍制度适用人群,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区分了户的类别,统一了全国城市户口登记制度。

二、《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等级制度的指示》发布时间:1955年6月9日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首次确立了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统计时间确定为每年一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发布时间:1958年1月9日发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点回眸:首次将全国公民明确为户口管理的适用人群,初步明确了城市和乡村不同户口登记管理模式,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

四、《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发布时间:1964年8月发布单位:公安部要点回眸:明确了户口迁移不受限制的迁移类别,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集镇前往城市;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城乡二元制结构确定。

五、《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发布时间:1984年10月13日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公安部门应准予其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城乡二元结构初次放开。

六、《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发布时间:1985年7月13日发布单位:公安部要点回眸:暂住证和寄住证进入视野,城乡融合走向前台。

七、《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发布时间:1997年6月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八、《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发布时间:1998年7月发布单位:国务院要点回眸: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可准予落户。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1.秦始皇的户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和征税管理。

此后,历代政权都继承了这一制度。

2.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581年-907年):隋唐时期,户口迁移制度逐渐完善,实行了“三纲六目”户籍制度,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统计,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对人口的控制。

3.宋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960年-1912年):宋代多次进行户籍调查和修订,对户籍管理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明清两代又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明代实行了户口迁移限制和人口普查,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的分级管理。

4.民国时期的户籍制度(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出现了一系列户籍制度的尝试,如《户籍法》和《行政院户籍条例》。

但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权更迭,这些并未得以全面实施。

在方向上,中国现代化户籍制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放宽户籍迁移限制:当前户籍制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歧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给农村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障碍。

因此,方向之一是放宽户籍迁移限制,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民的平等权利。

3.完善多级管理体制:目前,户籍管理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但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公安部门在户籍管理上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方向之一是建立多级管理体制,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提高户籍管理的效能和适应性。

总之,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多次。

未来的方向应当致力于消除户籍差异,建立健全的个人身份认定制度,并加强多级管理体制,以适应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需要。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1.早期户籍制度的形成:古代社会为了统治和管理人口,往往会实行户籍制度。

最早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朝时期,商朝采用的是家族制度,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和族谱来管理人口和财产。

这种制度强调血缘和亲属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起到了控制人口和财产的作用。

2.封建社会的户籍制度:封建社会是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阶段。

封建时期,统治者通过设立封地和土地制度来管理人口。

每个封地都有自己的户籍簿册,记录着居民的姓名、籍贯、职业等信息。

这种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税收征收进行管理。

3.基于地域的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也逐渐从家族制和封地制转变为基于地域的制度。

这种制度将人口按照所居住的地区来进行统计和管理,主要是为了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转向以县、乡、村为单位进行管理。

每个居民都需要登记入户,记录个人信息并进行常住地变更注册。

4.社会转型与人口流动:古代社会的转型对户籍制度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朝历经长期战争,人口流动性增加,户籍制度也随之发展。

唐代开始出现了出生、迁入、迁出等多种情况的登记,户籍簿册也发展为包含更详细信息的档案。

这种变化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有关。

5.家族制度的衰落: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以及财产和权力的由家族向国家集中的趋势,古代家族制度逐渐衰落。

这也导致了户籍制度的变化,由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转变为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管理。

例如,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逐渐体现了个体的独立和自主,不再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登记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以从家族制向地域制的转变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这一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形态和人口流动性的变化,也与统治者对于人口管理的需要有关。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户籍制度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初现雏形。

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增加税收、征发兵役和征集赋役,开始设立户籍制度。

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以“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为代表,将人口按照地域进行管理,并逐渐形成了户籍、地籍相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秦朝统一六国后,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秦始皇推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按照规定登记户籍,并按户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强调了人口的控制和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汉朝时期,户籍制度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编户齐民”制度,将全国百姓编入户籍册,并设立了专门的户籍官员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强调了人口登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隋唐时期,户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隋朝推行了“均田制”,唐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改革,形成了“租庸调制”的税收制度。

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百姓需按照土地所有制进行户籍登记。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户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宋朝以后,户籍制度的管制有所放松,百姓可以相对自由地迁移和流动。

元朝时期推行了“诸色户制度”,将百姓按照职业进行分类管理。

明朝时期实行了“黄册制度”和“鱼鳞册制度”,对户籍和土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管理。

清朝时期沿袭了前朝的户籍制度,但在管理上更加严格和细致。

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来看,这一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松散到严格的发展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户籍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最初的增加税收、征发兵役和征集赋役的目的,到后来的控制和管理人口、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户籍制度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课件2: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2: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 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游徼,里设里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 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 互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探究三 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 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 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 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 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 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 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探究二 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采用“编户”和“定籍”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西汉实行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唐律•户婚律》规定 “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 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 三等……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 户”正式结合起来,保甲法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2.具体措施: ①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 ②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 ③赋税蠲免 ④医药卫生 ⑤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课件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课件

演变:随着国家的统一和 战争的频繁,户籍制度逐 渐完善,成为国家管理的
重要手段
影响:户籍制度对古代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
起源:秦朝时期,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实行严格的
户籍制度
演变:汉朝时期,户籍制 度进一步完善,实行
“户”、“口”、“田”、 “赋”等制度
加强国家治理
户籍制度有助于国家掌握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便于管理 户籍制度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户籍制度有助于国家控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秩序 户籍制度有助于国家选拔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 弊端与改革
户籍制度的弊端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实 行严格的户籍登记和管理
影响:对后世的户籍制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 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基

第二章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 社会管理的影响
维护社会稳定
户籍制度有助于政 府掌握人口数量和
分布,便于管理
户籍制度可以保障 社会秩序,维护社
会稳定
户籍制度可以防止 人口流动,减少社
会动荡
添加 标题
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 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差 户籍制度限制了教育资 户籍制度限制了医疗资 户籍制度限制了就业机
动,不利于经济发展和 距的扩大,不利于城乡 源的分配,不利于教育 源的分配,不利于医疗 会的分配,不利于就业
社会进步
一体化发展
公平
资源的合理利用
公平和社会稳定
历代改革与尝试
秦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汉朝:实行“户数”制度,加强对户籍的管理 唐朝:实行“户等”制度,根据户等征收赋税 宋朝:实行“保甲制”,加强对户籍的管理和监督 明朝:实行“里甲制”,加强对户籍的管理和监督 清朝:实行“保甲制”,加强对户籍的管理和监督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户籍制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

从古代的户籍制度可以看出,国家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政权的稳定状态都受户籍制度的影响。

研究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今的户籍制度。

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一、史前时期。

史前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组织也与现今不同。

这个时期,户籍制度是比较松散的,没有明确的统计概念,也没有和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的考证制度。

家庭、族群和牧民等都是形成古代社会的基础,这里面没有明确的户籍制度。

二、夏商时期。

这一时期,两国家皆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户籍制度。

夏朝的“户”指的是住户,用以衡量人口、财产等。

商朝的“户”也指的是住户,只是从政治角度衡量了住户的总数,用以分区行使宗法继承制。

三、周朝时期。

开始有登记籍贯的习俗,又称“准备入籍”,用以记录人口、土地、财产等,实行了以入籍制度。

这种制度对人们有一定的要求,以确定财产、权利、职务等。

四、秦汉时期。

汉朝开始实行户口登记,称为“大户”。

大户制度为统计人口、财产、处罚犯罪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也为税收建立了基础。

五、唐宋时期。

开始形成更完善的户口制度,由县级机关负责对每一个家庭进行排查、把关,每一个家庭在排查后都要取得“证”,表明其入籍注册。

另外,宋朝开始实行“布政编制”,用以管理军队内部,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户籍管理。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很明显,从简单的家庭登记,到繁复的入籍制度。

从史前的家庭形式,到秦汉的大户制度,再到宋朝的布政编制,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不断提高。

在我们现今的社会,户籍制度依旧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管理,有必要深入研究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以期对当下的户籍制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扩充社会管理的层面。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的讨论,介绍了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以及现今户籍制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户籍制度历史演变(精简版)

户籍制度历史演变(精简版)

户籍制度历史演变户籍制度历史演变萌芽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一是管理制度。

户籍登记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如殷墟甲骨卜辞“辛巳卜,贞,登帚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等等皆是。

《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

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期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

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

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

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可见,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乡进行人口统计。

另外,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孟冬时上报。

所以说,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如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 秦朝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

秦始皇十六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

案比的时间在当年仲秋之月。

届时,老百姓必须扶老携幼,前往县府,聚集廷中,待接受主吏的验阅。

户籍的载入者主要是20-60岁的男子。

为了防止人们为逃避苛役而瞒报、虚报,政府还特意制订了临时性的查察措施。

户籍制度演变过程

户籍制度演变过程

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汉至唐不断强化(或: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

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籍制度演变
XX年以后:城乡一体化户籍构建期
到2020年
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
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XX年3月4日
公安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进行户籍管理工作综合调研,形成《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送审稿) 1995年-XX年:户籍改革起步期
XX年3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1997年6月
公安部颁布《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1994年以后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划分法。

以居住
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
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
1979年-1994年:户籍松动与过渡期
1992年8月
公安部颁布《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蓝印户口”出现,引发买卖户口热潮
1985年
为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公安部出台《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1985年9月6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1984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1958年-1978年: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期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籍制度的功能从以治安管理、人口统计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控制为主,限制人口自由迁移功能被纳入户籍管理中
公安部统一制发的《常住户口登记表》的左上方醒目位置上印有“户别”栏,专门用于区别“农业”与“非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