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与延续探析——以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历史】2023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联考试题

【历史】2023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联考试题

【历史】2023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联考试题一、选择题(一)(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全国各地的不同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成为相应“文化”的视觉符号。

其中“蛋壳黑陶杯”和“猪纹陶钵”出土于下图中的A.①②B.①③C.④②D.⑤③2.墨子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据此,他主张A.敬天保民,制礼作乐B.选贤举能,以德为先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摒弃权威,和谐包容3.在新疆吐鲁番西10千米处发现的交河故城,被确认为唐朝在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

这可以帮助研究唐朝A.对西突厥政权加强战略部署B.对吐蕃地方政权的有效管理C.对天山以北的西域有效控制D.对东突厥汗国的反攻与灭亡4.有学者指出:“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是完成了本土化的第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巨大融合和改造能力。

”下列文物能为他的观点提供支撑的是A.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B.云冈石窟露天大佛C.十六国墓葬出土的玻璃水注D.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5.1872年李鸿章曾指出:“欧洲诸国闯入中国边界腹地,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海外之险,有兵船巡防,而我与彼可共分之。

长江及各海口之利,有轮船转运,而我与彼亦共分之,或不至让洋人独擅其利与险,而浸至反客为主也。

”由此可知李鸿章意在强调A.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不可缓办B.中国已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C.中国海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D.帝国主义积极争夺在华的航运权6.国民党议员张耀曾在国民党被解散后表示:“耀曾年来经验所得,以为今之新求良政治者,无异初步儿童欲筑崇楼杰阁于浮沙,非惟能力所绝不能逮……其且受人愚弄,反唇相讥。

如此政客,如此国民,日日求良政治,吾知循此以往,虽百年犹今日。

”由此可见政党政治的失败原因是A.来自于旧势力的阻碍B.薄弱的民主政治基础C.不够健全的政党概念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足7.对解放战争期间某一战役记载到:“11月12日至12月15日为第二阶段。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湖州小西街为例

一、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含义较为广阔,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它进行的探讨、诠释也有所不同。

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形态。

它不同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是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阶段地球无法再支撑后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衍生于工业文明中弊端的生态文明改造。

不同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域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与展现。

随着工业文明社会的衰败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崛起,街区在保持原有态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有机更新,满足现行生态文明社会的需求,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相比国内,国外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政府1967年发布的《城市休闲法案》。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已经走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为其他国家提供较好的经验。

目前在国内已有某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保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了,如2017年,陈朔、姜斌和宋寿剑曾提出“要基于生态文明设计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小品进行再设计与解读,综合考量生态设计与环境小品的相关性”。

现如今从生态文明视角系统地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各个元素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大多都是孤立地进行改造,这提示我们在之后的工作中需要用联系的生态文明思维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

二、湖州小西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一)湖州小西街历史沿革湖州小西街位于浙江湖州,地处老城区核心地带,总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依西苕溪入古城西清源门支流漕渎而建,在熙攘闹市之中独占一隅,历史上名门贵族、富商官宦聚居于此。

小西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街区,傍河而行,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它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湖州传统民居的样式。

历史上湖州大姓名家如许氏、温氏、莫氏、钮氏、冯氏都聚居于此。

古村建筑保护与古村风貌延续的探究

古村建筑保护与古村风貌延续的探究

古村建筑保护与古村风貌延续的探究作者:林春英赖恒友冯威孙建军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摘要:本文根据赣县白鹭古村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古建筑保护和古街区延续的若干措施,为古村保护提出了积极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古村风貌保护引言: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

它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哲学、美学、考古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人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某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气息,同时古建筑的建筑文化可以给现代建筑学者、城市规划学者去学习和借鉴。

然而现在,中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城镇化已经成为浪潮。

很多古建筑在这个浪潮中,已经被推土机给铲为了平地,古村被水泥路面一分为二。

现代建筑也跟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热潮而一体化了,使传统建筑的特色丧失殆尽。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后,古村古镇保护得到了重视。

本文以赣州市赣县白鹭古村保护规划为例,阐述古建筑保护和古村风貌延续问题。

一、赣县白鹭古村的简介白鹭古村,开基距今已有870余年。

它位于江西赣县东北隅,地处赣县边陲,接壤于兴国县和吉安万安县,全村总面积0.92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600多人,其中99%以上人口姓钟。

白鹭村是至今江西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民居村落之一。

目前,白鹭村内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客家民居和祠堂有69栋,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和县级文保单位建筑6个。

图1 民国时期白鹭古村全景图图2 现状白鹭全景图二、古村现代发展的问题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好,人们对新住房的要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建房更是如火如荼。

白鹭古村也在这浪潮中掀起了建房的热潮。

古村在民国时期是一个完整的客家古村落,具有典型的江西天井式民居风格,而现代的红砖平房显得与古村青砖灰坡屋顶格格不入,而且在保护意识淡薄的条件下,现代建设给古村带来了诸多问题。

湖州古城的历史格局与风貌研究-压缩

湖州古城的历史格局与风貌研究-压缩

湖州古城的历史格局与风貌研究目录1“一水双城”是构成湖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载体 (6)2至今保存的湖州古城格局风貌是江南水乡城市的典型代表 (8)2.1春秋以来的城址遗迹清晰可寻 (8)2.2双溪夹流的古城特色千年尤存 (10)2.3城水相依的水晶宫格局至今延续 (11)2.4依水而建的历史街区保存完好 (13)2.5交相辉映的历史名胜点缀其间 (17)2.6历史格局的文化通廊串珠成琏 (18)3整体保护的南浔古镇格局风貌是传统江南市镇的杰出代表 (20)3.1南浔古镇至今保存着十字水镇的空间格局 (20)3.2南浔古镇至今保存着路水相依的街巷肌理 (21)3.3南浔古镇至今保存着傍水而建的江南民居 (22)3.4南浔古镇至今保存着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 (22)3.5南浔古镇至今保存着清丽典雅的江南园林 (23)4保护完好的历史街区和古村落是古城格局的集中体现和补充 (24)4.1衣裳街区 (24)4.2小西街区 (25)4.3荻港街区 (26)4.4其他古村落 (27)4.4.1双林古镇——秀美精致的水墨画卷 (27)4.4.2善琏古镇——中国湖笔的起源 (28)4.4.3和孚古镇——水波荡漾中的运河古镇 (28)4.4.4大钱古村——太湖滨的水中村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竹墩古村——六墩合围中的沈氏传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6菱湖古镇——街巷间的传统生活 (29)5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地维系了古城格局与风貌 (29)5.1领导重视,各界协力 (30)5.2实践法规,编制规划 (30)5.3保护为主,细化管控 (31)5.4抢救第一,履行职责 (32)5.5合理利用,展示内涵 (32)5.6加强管理,拓展对象 (33)5.7政策引领,启动项目 (34)5.8联珠成琏,凸现特色 (35)苕霅合流,开太湖八百里烟波;溇港分脉,造泽国千万顷桑田。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依据与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依据与原则

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依据与原则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依据城乡规划管理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主要依据是《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方针原则(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思想。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针。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不可移动文物及其文物环境,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是一项错综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

在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中,依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防止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要充分研究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文化特色、文脉传承、文物环境和现状条件,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

鉴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存续方式具有特殊性,《名城保护条例》第三条规定遗产保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存续方式与文物保护单位迥然不同。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项目概况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保护范围及价值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

南浔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思考

南浔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思考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物的新需求,如何利用好文物建筑,成为文物工作的一个新的主题。

保护与利用两者并不冲突,实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努力探索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文物活化利用之路。

首先我们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做一个阐释,第一次提出“利用”这个概念是在《威尼斯宪章》中,主张“为社会公用之目的的利用古迹始终有利于保护”。

之后在《考古遗产保护与宪章》《奈良文件》《关于文化遗产地的阐释与展示宪章》等文件中对保护与利用做了更加明确的阐述,“利用”的定义为:一切有利于增进对文物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的活动。

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则是恢复文物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或者对文物建筑使用功能做新的利用。

1 南浔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现状和特点南浔在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70处,其中建筑类286处,占比约为30%,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占比约为9.5%。

由此可见,南浔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特色鲜明的高级别文物,甚至南浔古镇整体被纳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古镇中嘉业堂及小莲庄、张氏旧宅群、尊德堂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被开辟为参观浏览的场所,这毫无异议是一种文物的利用,也充分发挥了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旅游的作用。

古镇中的文物建筑除了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之外,刘氏求恕里被改造成为花间堂民宿(图1~图3),南浔丝业会馆延续原有功能活化利用成为“城市客厅”(图4~图6)。

刘氏求恕里位于南浔古镇南西街109号,是嘉业堂藏书楼楼主刘承干于1930年兴建的一处别业,进门甬道中间有一座西式门楼,题额“鹧溪小隐”。

现存主体建筑为五开间楼厅,坐北朝南,楼厅前为砖雕门楼。

2003年1月,刘氏求恕里被公布为湖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间堂民宿是2017年对刘氏求恕里加以修缮后改造利用而来的,是南浔古镇中利用级别较高的文物的一个典型。

南浔古镇控规简介

南浔古镇控规简介

南浔古镇控规报奖解说词一、项目背景南浔历来是江苏、浙江边贸城镇之一,古镇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历史风貌。

与西塘、乌镇、周庄、同里、甪直被称为江南六大古镇。

2004年《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南浔古镇的保护工作逐步开展。

为有效地落实保护规划中的理念和原则,细化相关保护模式,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编制《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必然选择。

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这种特殊的区域,如何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落实保护规划的各项要求?如何从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效力的高度来研究制定保护区用地控制、建筑控制、环境与景观风貌控制等方面控制指标和措施?将是本次规划的重中之重。

二、创新与特色1、总体技术思路:规划将保护规划的总体要求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手段给予充分的落实,使规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采取整体控制、细部引导、实施方案三个层次进行控制,通过保护理念具体化,抽象原则指标化,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规划编制的工作框架和技术要求。

2、古镇建筑风貌整体控制思路:将保护规划确定的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要求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建筑修建方案和据此确定的控制指标与措施,按照不同保护模式下的建筑类别,提出了修缮、改建方案和的风貌控制准则。

从古镇特有的建筑单体、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出发,针对不同保护模式的差异,确定每个地块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增加了建筑体量、形式、院落数等城市设计引导要求和建筑材料、色彩等具有古镇特色的控制和改造要求。

3、古镇用地与容量控制思路:将保护规划对古镇肌理和空间环境氛围保护的要求,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解读成有关高度、容量、开敞空间等地块空间控制指标和要求,使古镇环境风貌整体保护的意图通过控规得以定量、定性的落实。

实现从“总体保护模式——二维控制准则——三维空间整合”的有效衔接。

4、“三结合”的技术方法与手段:通过控制性规划与保护规划、控制性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结合,从三个层面深化、落实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各项要求,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符合古镇特色的控制性规划指标体系和建筑、环境风貌控制导则。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_省略_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_张飏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_省略_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_张飏

历史城区尺度下的历史地段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探讨——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张飏刘青昊张杰摘要:多个历史地段集中于的历史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但这些历史地段存在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功能属性等多方面的差异与特色,由此造成的部分问题难以在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中得到全面解决。

本次研究工作中结合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特性,在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基础上,对在两者之间加强衔接性的系统研究,对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对历史地段进行整体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方面能对历史城区内进一步完善保护要素、协调并促进历史地段的功能发展以及健全对历史风貌形态的保护控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类似范围内的历史地段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保护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按照相关法规的解释,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1]——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历史城区作为城市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其内一般包括有一到多个历史地段。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法规,已经确立了“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为主的保护体系[2],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都是这一保护体系中“面”层面的组成部分,但这两者的尺度范围仍有较大差异——小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面积仅有一至几公顷,而历史城区往往都在数个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

从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实践工作来看,为了实现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及协同发展,将历史地段的保护整治工作在整个历史城区的尺度下来加以整体研究并进行系统保护整治,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

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大面积、其内历史地段众多的历史城区来说,实现上述目标,采用这一系统整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参加编制的《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对这样的历史地段系统整治工作方法的提出与建立,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一、历史城区内历史地段的系统保护整治工作方法提出的必要性:提出这一工作方法,主要基于历史城区与历史地段的特点以及当前保护规划工作现状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82951.历史城区的规模较大、其内历史遗产集中:简单来说历史城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城区面积大——历史城区一般为历史城市的旧有城池范围,根据城市历史上的地位不同,面积规模在几平方公里至五、六十平方公里之间不等。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

历史学毕业论⽂范⽂ 历史学是⼈类对⾃⼰的历史材料进⾏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学毕业论⽂的范⽂,欢迎⼤家阅读参考! 历史学毕业论⽂范⽂篇1 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保护和利⽤历史⽂化保护区是城市发展道路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城市过快的发展会忽视对历史⽂化保护,城市发展与历史⽂化保护之间的⽭盾⽇渐突出,本⽂从经营的⾓度看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分析历史⽂化保护区的发展模式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历史⽂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营;历史⽂化保护区;保护;利⽤ 历史⽂化保护区是⼀座城市记忆的沉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破坏历史⽂化保护区为代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象。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与了利⽤问题必须提上⽇程,相关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历史⽂化保护区与城市发展进程之间的⽭盾。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历史⽂化保护区之间的主要⽭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历史印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很多⽼街区被现代化的⼤楼所取代,城市逐渐失去了历史的印记,失去了具有传统特⾊的建筑和特⾊,导致传统⽂化不能得到传承。

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中,历史⽂化保护区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维修,更有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被重建。

(⼆)传统⽂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传统⽂化是⼀个民族、⼀座城市的精神⽂化的传承,但是城市化进程的⾼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化有⼀定程度的冲击。

⼈们的⽣活习惯逐渐改变,传统⽂化逐渐被⼈们遗忘和忽视,⼤量的民俗、民间⼯艺等正⾯临失传,⼈们的传统⽂化保护意识淡薄,⼤多数年轻⼈都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间⼯艺,这是导致传统⽂化的逐渐失传的⼀⼤部分原因,同时也是历史⽂化保护区管理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

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

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

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索实践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3期【调研背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古镇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名片,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丰厚的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南浔古镇以其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的丰厚度被誉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多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并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遗产整体保护、文化活态传承、产业创新发展的古镇保护发展新路,为我国古镇文化保护发展树立了典范,提供了样本。

为全面深入了解南浔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实践经验,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部门专家学者专程赴南浔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工作,曾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南浔时曾对古镇保护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要把南浔古镇保护好”的殷切期望。

这为南浔古镇做好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多年来,南浔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并进行了多项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古镇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一条古镇保护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之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其具体探索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白墙黛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是画亦是诗。

梦里水乡的意境成了南浔真实的风景。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南浔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

南浔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

南浔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作者:陈韬来源:《房地产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古镇的历史原貌保护受到了冲击,有的古镇甚至濒临消亡。

为了古镇的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如何去保护这些具有传统文化的小城镇已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问题。

通过调查南浔古镇风貌现状和风貌保护意向,对南浔古镇风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分析古镇风貌特色和空间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古镇特色保护思路及模式,针对南浔古镇的风貌特点提出具体的保护对策,探索出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现实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南浔古镇风貌保护南浔镇位于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轨上海的东大门,是湖州市南浔区委所在地。

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南浔古镇旅游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末,南浔继周庄、同里、乌镇等之后就开始着手旅游开发,成为第一批进行旅游开发的江南水乡古镇。

但古镇由于缺乏品牌形象塑造,知名度低,旅游相对落后。

南浔古镇人流量、旅游收入等都落后于同批古镇,甚至亦被西塘等后起之秀赶超,“江南第一名镇”难当其名。

现有旅游项目基本停留在静态展览的方式上,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刘氏悌号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无一例外仅实现了博物馆式静态成列的旅游方式,除丝业会馆被适度改造,并以会所形式开放,“大宅”基本默然伫立。

从景区旅游收入构成来看,门票收入占据古镇旅游总收入的主要比重,“观光旅游”产品是主导型旅游产品。

古镇保存完好的历史要素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这些要素在物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节点、轴线和区域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南浔古镇传统的地方空间格局,其保护从点、线、面三方面进行。

通过河网水系将节点、轴线和区域组织起来,共同反映古镇的传统特色,是掌握古镇传统特色的脉络亦是古镇保护的关键和展示的主题。

构筑系统,突出重点,增强整体性,展示古镇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镇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部结构,空间布局,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项目概况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保护围及价值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围北至水车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围北至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古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匡胤、史可法等传说。

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_图文

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_图文
第八节 用地兼容性控制 第六章 保护区建筑保护、改善与更新控制规划 第一节 保护区建筑年代、建筑风貌评价与保护模式 第二节 保护区文物古迹与重要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第三节 保护区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改善规划
第四节 保护区保留建筑维护规划 第五节 保护区现代建筑外观整饬规划 第六节 保护区影响风貌建筑拆除规划
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况与规划背景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第二节 南浔古镇发展历史
第三节 南浔古镇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第四节 用地与人口现状
第五节 古镇保护面临形势和规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规划依据、原则与重点 第一节 规划依据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第三节 规划重点 第三章 保护区保护范围控制规划
第一节 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控制规划 第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控制规划
第三节 保护区外围过渡区控制规划 第四节 保护区街区、地块和基本管理单元划分
第四章 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第一节 保护区文物古迹
第二节 文物古迹保护原则与保护要求 第三节 文物保护单位的管制规定
第五章 保护区用地性质控制规划 第一节 保护区用地功能调整 第二节 保护区用地功能结构 第三节 保护区公共设施用地控制规划 第四节 保护区居住用地控制规划 第五节 保护区水系绿地控制规划 第六节 道路广场用地控制规划 第七节 保护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控制规划
第七节 保护区建筑重建控制规划
第七章 保护区道路交通规划 第一节 保护区外围道路交通规划
第二节 保护区道路系统规划 第三节 保护区旅游线路规划 第四节 保护区交通管制与交通设施规划
第八章 保护区容量控制规划 第一节 保护区居住人口容量规划 第二节 保护区旅游人口容量规划 第三节 保护区建筑容量控制规划 第九章 保护区总平面规划导引与控制要求 第一节 北片(百间楼—宝善街街区)详细规划设计导引与控制要求 第二节 中片(南市河北段—皇御河街区)详细规划设计导引 第三节 南片(南市河南段—新开河街区)详细规划设计导引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4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4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基础积累练下面是某班同学在本市报纸上搜集的资料,依据要求完成题目。

江山市现有19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已建成乡镇一级的文化广场4个(新塘边镇、坛石镇、贺村镇、峡口镇),村一级的广场66个,功能较全并有肯定文化内涵的广场5个(凤林镇白沙村、凤林镇政棠村、大陈乡早田畈村、四都镇傅筑园村、贺村镇永兴坞村),目前投资最大的文化广场约120万元(凤林镇白沙村),投资最小的不足10万元。

方案扩建提升的文化广场66个,近期方案建设镇、村两级文化广场178个。

1.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材料中有关文化广场建设现象的争辩,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广场建设给村民供应了自我表现的文化舞台,凸显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景观。

B.这种广场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精神状态,提升村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C.这种广场建设强调了地方特色文化,能增加村民的认同感,提升乡村分散力。

D.这种广场建设虽然数量不少,但内涵不足,应规定镇、村两级文化广场最低投资标准。

2.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文化广场建设供应的建议,其中意见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将本地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乡土元素融合到文化广场建设中。

B.提升广场的服务功能,让广场不仅是村民熬炼的场所,还是求知的地方。

C.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亮化、美化水平,向城市广场看齐,突出视觉空间效果。

D.修建文化墙、宣扬橱窗,聚集文化资源,定期开展文化活动,鼓舞村民参与。

3.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②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⑤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A.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端午节④寒食节⑤重阳节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春节④寒食节⑤端午节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春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D.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4.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结构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探索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探索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探索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某段历史时期建筑和人文风貌的真实反映,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不断扩张,破坏历史环境和历史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及专家学者加大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一系列保护制度的确立及再利用实践的进行,使我国的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保护理念及制度的发展和转变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体系,经历了以文物保护为单一保护体系的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点的双层保护体系的发展,和以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为重心的多层保护体系的发展过程。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的提出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出要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保护地带,在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要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历史建筑周边地区的保护问题。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确定一方面由于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中的保护范围没有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历史地段现状中的许多不利条件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较为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于1986年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并设立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标志着历史街区保护政策得到政府的确认。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确立1997年8月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方法给予行政法规的确认,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向着逐步完善与成熟阶段迈进。

二、历史街区再利用实践的发展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确立,街保护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扩展,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较有代表性。

1、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实例分析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上是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街区中至今仍保持着成熟的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河街两侧遗存着众多建于明清、风貌统一的民居建筑,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xunPPT课件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xunPPT课件
✓ 历史文化村镇:规划建议5个镇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村申报为省 级历史文化名村
✓ 历史城区:山体、水体等周边环境保护,古城保护
市域历史文化村镇图
古城与周边山水关系图
.
13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确定
沈阳案例:空间分类框架
烟台案例:多角度分类框架
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区分为五个部分,其 中需要重点保护的两片为盛京城和满铁附属地)
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地下文物埋藏区)和历史 建筑
129处文保单位;21片地下文物埋藏区;21处历史建筑, 以及工业遗产等
一、从方法上,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 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三个层次的保 护框架
历史文化名城强调整体格局与风貌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强调空间尺度、历史风貌和历史街巷的 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强调本体与环境的保护
.
17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确定
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划定
✓ 一般设置绝对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区两 个等级,对有重要价值或环境要求十 分严格的文物古迹可加划环境协调区 为第三个等级。
✓ 绝对保护区:指列为国家、省、市级 的文物古迹、建筑、 园林等本身范围
✓ 建设控制区:为了保护文物本身的完 整和安全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
通俗的讲,保护框架的目的,就是将要保 护的东西从空间上、主题上组织起来
为什么需要保护框架
历史空间要素 零散化
历史与未来 空间断层
因此,保护框架包括: 保护实体和预期目标
.
7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的确定
要素构成:
✓ 自然环境要素:有特征的城市地貌和自然景观; ✓ 人工环境要素: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城市物质环境,以及各类文物景点

密云县古北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密云县古北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密云县古北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戴俭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导报:设计论谈》
【年(卷),期】2005(0)5
【摘要】本次保护规划从保护城镇特色与机理的角度出发,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现有《古北口镇镇域规划》进行部分调整。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戴俭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与延续探析——以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J], 沈建华;陈嗣栋;费华杰;冯琪琪;潘菲菲
2.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化可能性解析——以浙江义乌赤岸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基础 [J], 张杰;庞骏;董卫
3.再探“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宏村保护规划举要 [J], 程远
4.城区内古村落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与发展对策——以广州市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 [J], 李箭飞;肖翊;陈翀
5.专家评说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专家评审会侧记 [J], 周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乡村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

浅谈乡村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

浅谈乡村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摘要: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每个城市都在争先恐后的加速自己的城镇化,清一色的城市化,让纯质朴素的乡村出现了很多的现代化建筑,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十分突兀,让建筑风貌被忽视。

本文便是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中所村的调查从而对乡村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进行分析,实地考察和分析后发现了当地存在的建筑风貌问题,之后通过总结得出了传统建筑建筑风貌的保护和利用的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乡村;建筑风貌;存在的问题;保护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推动,破旧的旧建筑及老旧村庄的改建和取缔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城市的美化,出行的便利,提高城镇化,更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乡村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质量等方面来说是没办法大刀阔斧的拆除改建的,既要城乡统筹发展又要保留住乡村的传统建筑,并且还要使之建筑风貌协调,这绝非易事。

难办的事往往就会被搁置,这就导致了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被忽略,从而被破坏,甚至会消失在乡村。

对于乡村的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其次再谈利用。

从保护的意义来说,乡村的建筑风貌最好的保护便是进行更好的规划,特色生态村庄便是方法之一,特色生态村庄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优秀的历史风貌建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东西是被轻易消磨的,难以消磨的是文化,是传统,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应该加以保护,让它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而不是用千篇一律的模板来覆盖它,这个世界不正因为每个人都不同,都独一无二才精彩无比吗?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对传统建筑的建筑风貌加以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来协调周围的建筑风貌,使之形成特色来保住这个传统建筑,通过对传统建筑的风貌保护来达到历史文化的保留及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一、传统建筑的建筑历史风貌保护的意义(一)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乡村建筑是一个村庄、一辈人的记忆,是村庄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它承载着一个村庄的文化沉淀,承载着几辈人的成长记忆。

城市更新背景下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再思考——以大连化物所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再思考——以大连化物所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再思考——以大连化物所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例
杨怡;刘传耀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4
【摘要】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大连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城市记忆承载地,保护规划作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的法定文件目前在大连已启动。

文章聚焦国家城市更新背景,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中遇到的困惑出发,分析传统保护与更新整治规划的不足,进行再思考。

结合笔者亲身参与编制的《大连化物所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从关注风貌区总体格局保护、风貌区展示利用两个维度出发,对保护体系的构建、相关内容的补充、与城市更新相关政策的结合、实施机制体制的配套完善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力求探索一个更加优化、完善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方案的实施策略。

【总页数】3页(P165-167)
【作者】杨怡;刘传耀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与延续探析——以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
2.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初探--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3.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的实例探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衡复风貌区实践为例
4.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研究
——以洪山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为例5.整体性保护策略下的校园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实践——以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与延续探析
——以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
沈建华陈嗣栋费华杰冯琪琪潘菲菲
[摘要]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湖州市东部,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规划统
划定重点保护区与传统风貌协调区,构建分级、分层次保护体系;推进土地利用性质变更,优化古
镇用地功能结构;构建完善的古镇道路系统,缓解古镇交通压力;延续古镇传统肌理,控制建筑风
貌,保护古镇视廊及滨水界面,塑造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重视绿化空间组织,构建层次分明的绿化
景观体系。

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延续;南浔
TU984.18B
1006-0022(2011)08-0059-08
Historical Cityscape Preservation and Continuation: Nanxun Example Shen Jianhua 
Chen Sidong Fei Huajie Feng Qiqi Pan Feifei 


62



(该项目获2005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1]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 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 划师,2008,(12): 71-75.
@@[2]王玉,许莉俊,王朝晖,等.广州新河 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J]. 规划师, 2008,(11): 77-84.
@@[3]张磊,袁媛.面向管理的历史文化保 护区保护规划——以广州市华侨新村为 例[J].规划师,2007,(6): 39-41.
2011-07-05
沈建华,注册规划师,浙江天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

陈嗣栋,注册规划师,浙江省湖州市城市规划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费华杰,浙江天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冯琪琪,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潘菲菲,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与延续探析——以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为例
作者:沈建华, 陈嗣栋, 费华杰, 冯琪琪, 潘菲菲, Shen Jianhua, Chen Sidong, Fei Huajie, Feng Qiqi , Pan Feifei
作者单位:沈建华,费华杰,Shen Jianhua,Fei Huajie(浙江天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陈嗣栋,Chen Sidong(浙江省湖州市城市规划研究院), 冯琪琪,潘菲菲,Feng Qiqi,Pan Feifei(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
刊名:
规划师
英文刊名:Planners
年,卷(期):2011,27(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hs20110801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