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本文从化学概念教学是建立在直观性和实验性的基础上的特点入手,并结合自己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对化学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了解,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化学概念教学进行研究:(1)课题研究的意义。(2)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对化学概念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采用合适的方式,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知识储备。(3)从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4)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应掌握的一些技巧。(5)对化学概念教学的效率进行科学测量和评价。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中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是化学教材中广泛应用的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从化学概念与其它化学内容的关系来看,化学概念不仅是建立化学科学体系的基础,而且是学生用来进行推理、判断、论证等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工具。如何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化学概念又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和化学计算以及有机化学等方面化学知识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要想学好化学是不可能的。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多而抽象,并且又是学
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之前教师很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对化学概念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1、从概念的内涵划分,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很具体,它的内涵一般可以被感性材料清楚地揭示出来,故可在演示直观材料的同时提出来,也可通过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从日常生活常识和化学实验等宏观现象的总结分析中去认识和理解。抽象概念的对象不是具体事物如摩尔,不易直观演示,而且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所以在讲这类概念时一般不能先提出定义,而应该先让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如时间等物理量的定义,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类比、演绎推理的方法逐渐明确它,或者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另外,抽象过程的认识常以实验探索为手段。2、根据概念的外延划分,概念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反映某一个别事物,如盐酸、硫酸、硝酸等。而普遍概念反映一类事物,如酸、碱、盐。讲这两种概念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普遍概念是建立在了解清楚同类单独事物的基础上的,再启发学生学会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从个别事物推出一般原理或规律。例如要掌握酸的通性这个普遍概念,则必须先研究常见的3种酸(盐酸、硫酸、硝酸)的一些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辨别概念的种类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将其分类,有助于我们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准确地使用概念,防止出现逻辑性错误,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要做到这些,老师就要全面研究、分析教材,抓住概念的编排顺序和逐步深化的层次,不要超越学生可接
受的水平,避免把与概念有关的一切都塞给学生,向学生提供的应是经过精心挑选、精心加工、精心改造且适合学生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的知识。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人们对事物反复的观察、实验再经过抽象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和规律后才形成的。概念对学生而言基本上是属于间接的知识,他们不必像前人那样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或经过若干次的失误来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但是,他们的学习也不轻松,化学概念的形成、应用与发展,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认识过程。无论从特殊到一般还是从一般到特殊,在认识过程中都是以感性经验为依据的,有些概念学生不能从直接的感知中形成则需要通过间接的经验来形成,如教材中对前人实验的描述、模拟以及教师形象化的讲解等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概念的形成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学生参与概念形成过程的积极性。学生在概念的学习中若能调动自身各个方面的因素,自觉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和概括,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正确性。2、概念同化因素的影响。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最终的结果是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丰富和扩大,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问题或不扎实,将会直接影响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3、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之后的再认识的影响。学生掌握概念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在实际运用中碰到的问题,而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对概念再认识和精加工的过程。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从自己已有
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经过从未知到已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后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中,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另外,概念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思维方法,一般采用的思维方法有:1、分析和综合。它是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一步,如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应在实验这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盐溶于水后溶液显或酸性、或碱性、或中性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即上升到理性认识。2、分类和比较。概念可在比较中得以形成,在分类中得以巩固。通过比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对化学概念的准确把握,分类的实现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的,而进行分类,学生就可以巩固所学的概念。3、抽象和概括。化学概念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抽象性。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概念,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应该从实践开始通过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和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指导实践,促进学生认识过程的飞跃。实验是丰富学生对化学概念感性认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且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依托,利用化学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直观形象地形成概念。化学实验是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在实验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用来说明概念的实验要尽量典型、直观鲜明、生动和一次成功。2、引导学生对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为了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实现化学概念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例如1、化学概念教学不但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概念的表达要力求准确、严格。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如化学平衡概念,其内涵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这些内容缺一不可,否则定义不成立,该概念的外延为可逆反应,离开了该条件也谈不上化学平衡。另外,概念必须十分准确,不可含糊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尤其要在关键字义、词义的辨析上花功夫,教师只有加强了自身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才能起到教育学生表达准确的示范作用。2、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建立概念网。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把握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有些概念不能一次就完整地从本质上教给学生,而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来进行该概念的教学。
4、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巩固与应用。一个化学概念形成之后,学生对其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粗糙的,若不及时加以巩固和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遗忘规律的作用下,再加上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概念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而应用概念既是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是否掌握的方法,又是促使学生对概念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学生应用概念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