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

合集下载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有哪些-交际礼仪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有哪些-交际礼仪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有哪些-交际礼仪1.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先的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像往往最鲜亮最坚固,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因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知觉的恒长性。

知觉恒长性保证了人对事物相对稳定的熟悉,避开对于同一事物的多次反复熟悉,确定了人们可以依据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去熟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但同时也导致了熟悉上的偏差。

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也往往带有片面性、外表性。

首因效应在高校人际交往中比较普遍。

有些高校生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推断下结论。

第一印象好什么都好,第一印象差,就不屑于交往。

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简单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是应当避开的。

所以高校生在人际交往中如能坚持事必躬亲,注意调查讨论,多了解、多观看、多留心,就不会产生“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终的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最终印象对以后的认知具有剧烈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摄”作用。

人们在相识、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当然很重要,而最终的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在对生疏人的认知过程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对熟人或对久违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明显,近因效应在高校生的人际交往也是普遍存在的。

高校生在人际交往中应留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用动态的、历史的、进展的目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际关系。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中,人们经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从已知的特征推及未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好的印象。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

受光环影响的高校生在人际交往中简单犯一点带面的毛病。

因此必需加以克服,力求全面的看待别人。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亦即“由已推人”。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与克服方法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与克服方法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与克服方法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际交往成为每个大学生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误区,导致他们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以及相应的克服方法。

误区一:追求完美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追求完美的误区。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表现得完美无瑕,因此过分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害怕犯错或被别人挑剔。

然而,人无完人,追求完美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也会让他人觉得难以接近。

克服方法:适度放松心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相信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更能打动他人。

建立真诚的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和理解。

误区二:缺乏沟通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缺乏足够的沟通。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内向或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导致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和碍事。

克服方法:学会主动沟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

倾听他人,尊重对方的观点,不断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交往能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

误区三:过度自我中心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度自我中心的误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导致人际关系变得单向和不平衡。

克服方法: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展现出真诚的关怀和理解。

建立相互尊重和平等的人际关系,才能让交往更加顺畅和愉快。

误区四:过分依赖社交媒体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一些大学生过分依赖虚拟世界,减少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的交流。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也容易让人陷入孤独和焦虑之中。

克服方法:适度利用社交媒体,但不要过度沉迷。

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拓展人际圈子,结识不同背景的朋友,从而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增加生活的多样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误区需要我们正视和克服,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交往方式,才能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义。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人际关系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分析了新形式下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新特别点及存在的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这些能够对大学生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有所启示。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当代大学生不仅处在社会重大变革时期,而且还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定位阶段,能否适应于眼前的生活状态,能否融入于以后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能将人际关系处理妥当,将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反之,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增强其人际关系的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

由于心理的原因及社会的影响,他们在交往中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不和谐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大学新生比较普遍的问题。

根据2010年对新生测查结果,16%的同学为人际关系困难,难以适应新环境,是自己目前最为担忧的问题,有24%的同学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或不太满意,38%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一般,只有22%的认为人际关系良好。

因为大学新生在入学前一直处于家长、老师的重点保护和热情关心之下,当他们入学后,总感到大学里同学关系没有高中那么亲密,同学之间从认识到熟悉需要一段时间。

主要原因:一是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心理失衡。

大部分学生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像中那么完美。

有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学的不是自己所愿意学的专业。

三是大学新生对环境的不适应。

同学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学习生活习性,思想观念,处世风格,个性脾气,特长爱好也千差万别,同学之间的交往,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与克服方法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与克服方法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与克服方法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在这个阶段经历着许多新鲜的事物和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了解这些常见误区并学会克服,对于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误区1.不主动沟通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主动沟通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内向、害羞或是缺乏自信。

这种态度容易让他人觉得冷漠或无趣,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过分关注自我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过分关注自我的倾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看法。

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会导致与他人的疏远,影响友谊和关系的深入。

3.缺乏倾听和共情能力人际交往中,缺乏倾听和共情能力是一个常见问题。

有些大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表达,却忽视了倾听他人的重要性,导致交流效果不佳,难以建立真诚的互动关系。

克服误区的方法1.勇于主动克服不主动沟通的误区,我们可以尝试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关注他人,展现出真诚的关怀和兴趣,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促进良好交流。

2.多关注他人要克服过分关注自我的问题,我们可以努力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出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

3.发展倾听技巧为了提高倾听和共情能力,我们可以多多练习倾听他人的心声,用心感受对方的情绪和体会,给予真诚的回应和理解。

建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可以加深彼此的情感联系。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常见的误区,我们需要主动沟通、多关注他人、发展倾听技巧等方法。

建立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友谊和支持,也能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修正错误的观念,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让大学生活更加精彩有意义。

浅析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文档

浅析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文档

浅析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其对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人际交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未来的成长发展和工作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中心倾向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加深,国际间的交流增强, 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

作为最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想的青年大学生,其身心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程度较深,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在意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个性, 以自我为中心。

同时,家庭教育也使得大学生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在遇到矛盾时不能够换位思考,关心他人。

这种自我中心倾向的人际交往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处理与室友、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互助合作与沟通,同时也容易造成矛盾,引发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功利意识增强,更加看中物质利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动机不纯,目的性增强,而不是单纯地为了结识新朋友而交往。

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有面临评优、入党等机会,同时也面临毕业以后就业的问题,因此许多学生学会采用一些非正常的交往手段与他人交往,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或者选择与有权有势的人结交,这种做法破坏了大学生纯洁的交往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社会的道德精神缺失。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网络交往失范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的日益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发展。

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空间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交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的网络关系中,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本末倒置,越来越疏远现实生活,荒废了学业。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教育作文文档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教育作文文档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校园是一个集学习和生活为一体的场所,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一般是同学和老师,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独特的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首先,是交往对象的单纯。

大多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同学和老师。

其次,是交往目的的单纯。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没有功利色彩,也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2、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大学生之间由于相似的年龄、学历,他们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也没有尊卑长幼之别。

人际交往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师生之间尽管因为身份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会打破这种平等关系,但与单位里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相比,师生关系仍是相对平等的。

3、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几个群体中一是以学习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如同班同学、培训班的同学等。

二是以地域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因为具有共同的方言、饮食习惯等,同乡更容易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

三是以兴趣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大学里不同的社团满足了同学们不同的兴趣需求。

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之间往往也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

四是以生活空间为交际纽带的群体。

如室友,由于共同的生活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主客观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卑心理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对于自己失望的心态”。

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因惧怕出丑或遭他人耻笑而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多源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家庭贫困。

特别是那些刚从农村出来,初到大城市的贫困学生,大城市的繁华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是心理上的冲击。

城里有钱的同学时尚的穿着、高档的消费用品无形中让这些农村来的贫困生自觉低人一等,逐渐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_交际礼仪_

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_交际礼仪_

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当代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90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1)自我为中心倾向。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有时会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者是乱发脾气,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倾向。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自我封闭倾向,主要表现如下:恐惧:在进行人际关系交往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

一般主要表现为:害怕见生人;在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可能会显得紧张、焦虑,主要表现为出汗、脸红、说话结巴等。

嫉妒: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地位、名誉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愤怒、怨恨、羞愧等的复杂情感。

正如培根所言:“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在生活中,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疏离的可谓是不胜枚举。

自卑:常见的变现是悲观、孤僻、忧郁自我封闭,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是过低评价自己而造成的消极体验。

产生自卑感原因很多,主要有自我贫家过多,人际交往经验少,缺少特长,耐挫性差,生理、生活条件相对不足等。

有些学生喜欢用自傲来掩饰自卑的心理,喜欢与人争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导致关系紧张。

情绪自控能力弱:当一个人不顺心时,很容易产生愤怒之情,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发泄出来,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

有人比喻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好像是仙人掌碰人,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及自己。

怯懦:在生活中常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

怯懦者害怕给人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习惯于迁就、忍让,甚至忍气吞声、唯唯诺诺。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_交际礼仪_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_交际礼仪_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的认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1、最初印象。

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从而影响认知效果。

由于最初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等的观察给对方做的初步评价,因而总是表面的、片面的。

2、晕轮效应。

是指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往往从这个人的某种特征或品质出发,对他作出总体判断。

这种特征或品质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

如果认知对象被认知者表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我们所说的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学习好即三好学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

是指对人的知觉并非出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间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就已经掌握了某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投射到对象身上,影响对知觉对象的认知。

先入印象形成于交际之先,基本上是对一个人过去情况即他的历史的了解,只能说明对象的过去,而不能真实反映他的现在,更不能证明他的未来。

先入印象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先入印象,就会在交际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

比如对有名的作家,人们总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触之中,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气、观察能力、气质等等,甚至把他作为心中的偶像。

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事先听人家说他不错、很可信,我们就会较快地与他建立友好关系。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则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摘要:人际交往障碍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其出现的诸多不良表现纠其原因都是内因和外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原因的深刻分析,有利于提出科学合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讲过:“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因此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时,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诸多不良表现都是内外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首先需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对人际交往认知的误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存在差异的。

所谓自我认知,是指个体源于对自身及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态度等心理倾向,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定位。

积极的自我评价会促使人有积极的行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然会产生消极的行为。

当大学生认为自己善于与人交往时,就很容易与陌生人打交道,也乐意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结交新朋友,交往需求比较强烈。

相反,当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善言谈,性格内向,他在社交场合就会觉得很痛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很被动。

自我认知能力不仅影响到自己的交往行为,也会影响对他人的认知,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越正确,对他人的认知也就越正确。

自我认知程度高、自信心强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会表现的更宽容,可以更好的接纳自己、包容他人;自我认知程度低、自卑感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往往对他人的言行特别敏感,猜疑心重,容易受到伤害。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每个人自我认知能力的不同,很容易陷入误区。

二、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障碍,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占到很大一部分比重,主要体现在人格因素影响下的不良个性和性格缺陷。

美国心理学家伯格曾这样定义人格:“人格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人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可以这样解释:其一,一个人的人格是稳定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时间和情境来鉴别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沟通不畅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面对面沟通能力较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导致无法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对于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多参加一些团队活动,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辩论或演讲比赛,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互动不够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交往中比较被动,缺乏主动发起交流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与他人多进行互动;也可以积极主动地找到话题和别人交流,增加自己的社交圈。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缺乏共情与理解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缺乏耐心和理解,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不够重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他们;也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过分关注自我和攀比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交往中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容易将交往变成一种工具,而忽视了真实的情感和互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需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一种真诚的关系;也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摆正自己的心态,避免过度攀比。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交网络的干扰问题。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很多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增加与他人的实际接触;也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但需要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和优先选择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沟通不畅、互动不够、缺乏共情与理解、过分关注自我和攀比、社交网络的干扰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并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和心态,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等。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其中之一就是人际交往。

大学生时代是一个成长、学习和交往的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问题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沟通不畅。

大学生在面对异性、师长、同学等人群时,常常因为不够自信、话题匮乏或是不擅长表达而导致交流效果差,甚至造成交流的障碍。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是孤独。

人际关系紧张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同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磨擦和冲突,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大学生需要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通过学习、练习,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技巧和表达能力,从而顺利进行人际交往。

大学生还需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只有具备自信和自尊,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人际交往,克服各种问题。

大学生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困难,促进双方的和睦相处。

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换位思考,这些都是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有效对策。

大学生在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

由于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各种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隐患。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状况决定了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饱受忽视。

大学生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随着社会的发展,0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大学校园中,00后大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学相处,同时还需要处理与老师、辅导员以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然而,许多00后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0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障碍,并提供消除这些障碍的有效方法。

一、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为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感到不安或惊恐。

面对新的人际环境或陌生的人群,一些00后大学生可能会感到紧张或不安,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减少社交或避免社交,从而错失许多交友和学习的机会。

要消除社交恐惧症,00后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接受心理辅导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可以帮助00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减轻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2. 练习社交技巧练习社交技巧可以帮助00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培养信心和自尊心。

例如,练习介绍自己和与他人交谈的技巧等。

3. 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组织或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帮助00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结交更多的同龄人,增加社交经验。

二、自卑感自卑感是0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有些学生可能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如家庭背景、外貌、学业成绩等)而产生自卑感,这会影响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要缓解自卑感,00后大学生可以尝试以下建议:1. 认识和接受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接受自己的不足,可以减轻自卑感。

2. 改善自身条件鼓励自己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如改善外貌、提高学习成绩等等。

只要有了改进的想法,改变真的是随时都可以发生的。

3. 建立正面的社交关系选择那些可能会给予正面评价、支持和关爱的人来建立正面的社交关系可以帮助00后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欣赏的感觉,缓解自卑感。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因为自身经验、文化背景、个人情感等因素产生了主观的、非客观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由于社会认知偏差的存在,往往会产生种种问题,并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就就该问题探讨其具体表现、原因及针对性解决方案。

1、先入为主。

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是带有先入为主的态度。

比如,对于一个陌生的人,可能会根据其穿着、言谈举止等表面特征,而做出评估,产生评价,并决定是不是要与其建立联系。

2、中心性偏差。

有一些大学生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认为自己的情况是所有人的热点话题,以为别人都对自己很感兴趣,而对别人的话题不够重视和关心。

3、自我确认偏误。

有一些大学生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否定的,认为自己不好,情绪不稳定,这样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难以融入到别人的圈子中去。

4、固定化思维模式。

有一些大学生在认识问题时,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因此容易产生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常常难以接受别人的不同看法,更不会主动寻求他人异质性的看法。

二、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1、文化、地域、人生经历等背景不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受过往长时间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惯例和习惯,使大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固定的看法或偏见,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偏差。

3、受到家庭、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所膨胀,而自我中心性思想的影响则比较大。

三、针对性解决方案1、要从实际出发,摆脱自己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用多种视角看待同样的问题。

2、多关注自己以外的事物,学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对方身上,了解他人的想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3、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增强自我肯定感,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静,为自己的社交打好坚实的基础。

4、改变固定化思维习惯,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尝试多样的思考方式,以拓宽思考视野,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9年教育文档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大学生活和中学大不相同,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需要大学生重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

对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能否适应新的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封闭性。

从地域和空间上来讲,中学阶段的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对象基本上都是本地区本班或者本校的同学,而大学的同学大都远离故土和亲人,来自不同的省份(地区),这必然存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不相同的问题,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彼此之间需要接纳和包容;从教与学方面来看,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相对固定的教室和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而大学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同班同学甚至会因为选课而不在一个教室上课。

上课时间变少,自习时间变多,并且自习场所自由选择。

因此,人际交往的方式需要改变,客观上要求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否则,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的态度,会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2.差异性。

大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诸如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父母社会地位与收入差别等,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优越感与自卑感之间的不平衡,特别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消沉情绪,缺乏生活的自信心。

3.功利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等功利言行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表现在轻感情、重功利的交往方式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中存在。

例如部分大学生与一些对自己就业及前途有帮助的人交往密切,甚至有一小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虚荣和物质享受而与一些社会成功人士建立不健康的关系等。

4.不稳定性。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得到发展,情绪上也处于不协调、不稳定的状态。

表现在当他们的意愿得到满足时就欢欣鼓舞,而遭受挫折时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同学,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到大学校园中。

然而,在这个新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从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没有信任感大学生在校园中相互交往的时候,往往对彼此缺乏信任,对于别人的话语或者行为总是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心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2. 不愿意沟通大学生比较自我,容易设立心理障碍,不太习惯与人沟通,甚至不愿意和朋友交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之间很难达成共识,不利于建立深厚的友谊。

3. 散漫由于缺乏自制力,大学生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物,并没有完善的计划和目标,这使得大学生之间缺少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难以形成高效的合作。

建立信任是解决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问题的第一步,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

要建立信任,需要从彼此的行为与言语上去加以观察,比如在朋友面前保持一贯的性格特点,积极讲述自己的故事,创造互动的机会等。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大学生应该学会开放心态去倾听别人的想法,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建立共识。

在实际的沟通中,需要注意策略,选择恰当的话题,注意语气的把握等,这样才能把握住人际交往的大方向。

3. 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也是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要树立自信心,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去追求,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强个人的实力和自信。

总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果不仅仅决定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影响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

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与人相处愉快的人。

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文章内容。

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1、人际理想失落进入大学后,拥有了许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带着强烈的交往欲望,带着对友谊的美好憧憬来结交朋友,相处时间一长,发现了朋友身上的一些缺点、毛病,有的大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改造他人,但结果通常是失败的;有的大学生因此疏远朋友,把友谊停留在表面。

有些大学生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打击,就容易引起强烈的失落感,时间久了就导致了交往恐惧,拒绝与他人沟通,自我封闭,从而远离整个集体,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2、功利性的不正当交往物质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有所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更注重物质条件,这种带有功利性的交往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一些家庭比较困难、又有些内向的学生,往往被人忽视.在这种功利性的影响下,产生了自卑心理。

个别学生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

3、寝室交往危机在寝室中,几个同学朝夕相处,他们相处基本都比较融洽,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的摩擦,如果寝室关系处理不好,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果一个寝室里只有一两个人被孤立,那么,这一两个人自然就会有被冷落、忽视的感觉.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憎恨他人、悲观厌世或打击报复等不良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

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像马加爵事件就是个典型。

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极不和谐的情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在大学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现象及反思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现象及反思

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及反思08级学前教育本科2班朱韵宜10080510239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抉择,一些在校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和偏执等症状上。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而且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产生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环境等外部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的因素是指客观存在的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其主要表现在:1、气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影响人有不同的气质类型,这是早就被证明了的。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著名的体液说。

后来,古罗马的医生盖伦正式提出了人的气质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

俄国的巴普洛夫、日本的古川竹二以及美国谢尔顿等都提出过自己的气质学说,尽管他们分类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是认为从生理的角度讲或者说是天生人就存在着差异。

在人际关系适应这个方面,不管是盖伦的气质学说中的多血质的人或者巴普洛夫的气质学说中的神经活动类型强型的人,还是古川竹二所分类中的B型的人以及谢尔顿的分类中的优势胚层是内胚叶的人,他们从生理上或者说天生就比与他们相对应的抑郁质的人、神经活动类型弱型的人、A型的人以及优势胚层是外胚叶的人占优势。

也就是说,天生人的社会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就是不一样的,一些人擅长社交,一些人不擅长于社交。

尽管我们不能把气质类型对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扩大化,但是我们也不应该避讳它,只有正视它,才能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功能之一。

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自我中心是自我关注的必然结果,而在人际交往中,越是以自我为中心,越是想要别人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其结果越会适得其反。

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较高,相当一些人难以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难以协调人际关系,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主要原因。

有些大学生过分注重人际交往中自我的需要和形象;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被重视,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变得自卑;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分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过分挑剔和敏感,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表现自如,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旁人随时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于是变得十分紧张、不自在。

这些人原本自我关注欲望很强,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际交往的挫折,变得害怕被他人关注,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大学生在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和他人,从而总是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尴尬、被动甚至孤立的境地。

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就是不少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

一些大学生或因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萎萎缩缩或敏感多疑。

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4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中,80%的同学有过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当众说错了一句话,就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感受。

自我的不完美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踌躇不前,不敢尝试,陷入一种假想的失败困境之中。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教学文案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教学文案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摘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但在交往过程中,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

本文初探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调试作为社会人,我们总是在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着互动,在互动中完成我的社会化任务。

作为大学生基本上已经生理成熟,但社会化却并没有完成,而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但在交往过程中,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的表现1、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

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方面的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另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

前者会产生自傲心理,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优越于他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和心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并且有极强的权利欲与自尊心,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甚至从不尊重和理解他人。

因此,他们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后者会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

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自惭形秽,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交往失败。

于是,封闭自我,缩小人际交往圈子。

2、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其实,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的认知。

下面是OK给大家搜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偏见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最初印象。

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从而影响认知效果。

由于最初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等的观察给对方做的初步评价,因而总是表面的、片面的。

2、晕轮效应。

是指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往往从这个人的某种特征或品质出发,对他作出总体判断。

这种特征或品质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

如果认知对象被认知者表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我们所说的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学习好即三好学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

是指对人的知觉并非出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间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就已经掌握了某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投射到对象身上,影响对知觉对象的认知。

先入印象形成于交际之先,基本上是对一个人过去情况即他的 ___了解,只能说明对象的过去,而不能真实反映他的现在,更不能证明他的未来。

先入印象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先入印象,就会在交际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

比如对有名的作家,人们总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触之中,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气、观察能力、气质等等,甚至把他作为心中的偶像。

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事先听人家说他不错、很可信,我们就会较快地与他建立友好关系。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则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

比如,如果听说一个人干过偷鸡摸狗的事,一旦丢失了什么东西,就会怀疑他。

先入印象往往成为人们认知的基础,它宛如认知的一幅有色眼镜,戴上它看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某种不变的颜色,从而影响知觉的客观性。

4、投射作用。

是指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把自己的特征、爱好、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假设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从而作出不合乎实际的评价。

其特点就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煞或无视自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认知对象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自我统摄非我。

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以为别人
也爱听,客人来了就放起时髦的曲子;爱吃鲜鱼的人,以为别人也不嫌鱼腥;自己不抽烟的人也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会抽烟,因而客人上门,总是忘记以香烟招待等等。

然而,认知对象与认知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因此,在人际认知中,我们应该从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客观地认识他人。

5、自卑羞怯。

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

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

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

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过创伤的。

一般说来,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自尊心也很强,但他们不是积极进取以获得自尊,而是消极退避以保护自尊。

正是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愿坦率地与人交往,对集体性的或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

自卑感强的人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

而别人对他的轻视,常常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为造成的。

1、保持积极处世态度。

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方式。

人生总是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获得与丧失等交织在一起的聚合体。

然而,积极处世的人或悲观消极的人都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解释,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

这就势必制约着他对别人是抱开放态度还是闭锁态度,是热情主动地交往还是冷漠地拒绝交往。

乐观者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积极地去生活和奋斗,坦诚地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悲观者则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总是闷闷不乐地与世隔绝开来。

正确地对待人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就会达到人们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的愉悦,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乐趣。

2、战胜人际认知偏见。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与人交往比较是为了取长补短,促使自己进步。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认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偏见甚至成为交往的障碍,只有努力克服认
知偏见,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唤起对方的积极反应,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战胜人际认知偏见,关键在于树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的力量。

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松,才能坦然自若,沉着镇定,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

要时刻记住: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

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换和流通的过程。

“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一个不善于交往的人,其知识必然是贫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

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

近朱者赤,大学生主动和周围优秀的同学交往,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培养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五个方面。

(1)真诚。

真诚是一种对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示。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的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

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的友谊地久天长。

相反,虚伪则是交往的大敌,谎话、欺骗、捉弄、自私是断送友谊的恶魔,必须坚决抛弃。

(2)信任。

信任是一种对人持有肯定评价的态度,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社会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

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

克制是一种能够容忍的意志品质。

与别人交往,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

克制是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

这种豁达、谦和的态度对发展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应是有理、有利、有节。

如果只为一时苟安,忍声吞气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也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

自信是对自身的一种具有肯定评价的态度。

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

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关系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

自信者决非孤芳自
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然而,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往往缺乏这种精神,面对交往常常采取逃避态度,缩手缩脚无能应对。

想与人交往,又怕别人拒绝、嫌弃,因此不愿在公开场合路面,在众人面前局促不安。

(5)热情。

热情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形态,是对某种事物肯定的、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反映形式,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融化冷漠的心灵。

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们的情感,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总之,交往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唤起对象积极的同类反应,能使彼此间随着交往频度和深度的增进而建立起越来越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