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朗索农业区位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农业和工业区位论

农业和工业区位论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一、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的。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称为区位因子。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也称为“区位因素”(哈特向)或“区位力量”(艾萨德)。

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简介: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之后,这一理论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由阿朗索发展到最高水平。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2)(交通)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运费由农业生产者负担;(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三章
西方主要区位理论
第一节 农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法等国已成功走上 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德国仍是一个封 建割据的农奴制国家,农业占主要地位,农 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这种突然的 转变迫切地需要理论界回答一些问题

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杜能潜心经营特洛
• 三、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
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 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 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 数学表达式为: • P=V(E+T) • 利用上式杜能计算出了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 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
• 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研究劳动费-----聚 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四个假定条件:
1、原材料供给的地理分布是既定的; 2、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是既定的;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 移动;
4、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劳动力可无限供 给。
2、确定产业布局的3个阶段:
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 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 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 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 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 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 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 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 其他地点。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
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朗索所著,该书深入剖析了区位、土地利用和地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地租的一般理论。

阅读此书,让我对城市经济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有了新的思考。

阿朗索在书中指出,区位是决定土地利用和地租分配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取决于其区位和用途。

这一观点在我国尤为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市中心地段,土地价值更是寸土寸金。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始终强调“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书中提到,地租是土地价值的表现,是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使用权转让中获得的收益。

在我国,地租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地出让金,另一种是土地使用税。

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租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

这导致我国土地市场存在严重的泡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阿朗索还分析了地租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他认为,地租分配应遵循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然而,在我国现实中,地租分配却存在很大的不公平。

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获得大量财政收入,而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权益却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书中还讨论了土地利用政策对地租的影响。

阿朗索认为,政府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地租水平,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调整土地政策,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地租过快增长,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二篇范文:《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提供了对土地利用和地租分配的深刻理解,这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在生态可持续的背景下进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农业工业区位论

农业工业区位论
12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fred 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 学家,于 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 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 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 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
(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2
形成机制: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 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 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 决定
R=PQ-CQ-KtQ=(P-C-Kt)Q=常数-KtQ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 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 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 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 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6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14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 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 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 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
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 提出的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例如:北京、上海 土地利用类型
微观尺度 (农村聚落范围)
例如:纳瓦佛等理学 对农业区域空间地域分异现象进行理论、系统性总 结
(二)经济学
采用科学抽象法,对现代经济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为 后来的工商业区位理论有重要作用
六、局限性
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与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前提条件相同 的条件 a.要考虑加入河流干扰因素的情况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提供牲畜、土豆及谷物等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提供小麦、玉米、稻谷及畜 产品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耕地分三块,分别种植黑麦、 大麦及休闲地 第六圈——畜牧业圈 纯牧区
四、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应用研究
研究范围
宏观尺度 (国家或大洲范围)
例如:乔纳森的欧洲 农业区位分布研究
中观尺度 (城市范围)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理论思想的提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于1826年在《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农业区位理 论思想,20世纪60年代由阿朗索发展到最高水平。
二、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时代成立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农业改革,农民成为自由农民, 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 农业企业。于是,出现了有而这共同构成的农业企业式模 式。
(二)形成机制 地租公式:R=PQ-CQ-KtQ=(P-C-Kt)Q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市场价格 产品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距城市距离 t:农产品运费率 C:单位农 K:生产地
a.地租收入对某一固定农作物而言,随市场距离增加 而减少,零点地租为极限。 b.每种农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 率决定。 c.农产品生产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 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第一章 区位论

第一章 区位论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其中 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力成本 •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 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 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 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 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廖什景观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
1、理论背景
• 亦称城市区位理论。 • 德国,Walter. 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典 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 1930 ,《德国南部 的中心地》。
•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又要通过 地理调查树立样板。 • 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 心地原理。
三、区位论的精粹
在经济活动中寻求: •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 2、最低的购买价格。 •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 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 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产布局
• 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 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 情,更符合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
• 认为屠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而把区 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 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后来, 经济学者把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区位论,后一种宏 观理论称之为一般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市场 价格 生产 费用 运费 利润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27 24 21 18 15 12 9 6 3 0
• 在运费因素影响下离城市远近将对农作 产生直接影响。 • 一般近郊应种植相对于其价值来说笨重 而体积大的东西,因为运费很高,从远 地供应不合算;再就是易于腐烂,必须 新鲜消费的产品。 • 而远离城市的地方总是从事相对于其价 值来说只要求较小运输费用的东西。由 于这一原因,城市四周将形成一些界限 分明的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内有各自的 主要产品。
杜能的假设:
为使研究简化,将复杂的社会假设为一个孤立国, 主要的假设条件概括为:
•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 一个孤立地区 •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 具(当时尚无火车、汽车) • 3、农村与中心城市具有惟一的市场关系,中心城市是农产 品的唯一贩卖中心,也是工业产品的唯一供应者 • 4、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是农民生产的动力,为此他们会根 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其生产品类 • 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皆假 定不变 • 6、运输费用同运输重量和距离成正比,有农业生产者负担
(6)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 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 为无人荒地。
杜能圈的三种修正
杜能对理想状态下的杜能圈进行了三种修正: • 第一种修正: 由于大城市附近有通航河流, 使土地利用形态沿河流延伸到了更远处; • 第二种修正: 由于单位面积产量高低不同, 使土地利用形态结构凸向产量高的地方 (如图2) • 第三种修正: 由于市场谷物价格的高低不同, 使土地利用形态结构凸向价格高的时期

经济地理教案3.a第三章

经济地理教案3.a第三章

则:
函数中当其它变量给定时,区位地租随距 离的增加而减小,直到为零,kmax是最远的种 植距离.
R Rmax K=0 Rmax= (P – C ) Q
R=0
M
Kmax= (P – C ) /t
Kmax
K
不同农作物,运费率不同;运费率决定了区 位地租随距离的递减速度;可画出相应的函数曲 线。作物A—鲜奶、蔬菜;B---小麦等


对孤立国的修正

在孤立国中,若有一条通航河流存在,交通条件 则发生了变化; 因为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输(杜能假设为 1/10),则沿河农场利用航运可将运输费用降低 90%;非沿河农场也会将产品运到河边,以利用航 运;除非距河流太远以至航运成本上升到与马车 相同;



在此情况下,杜能环变形为环绕河流的带型环;


也有反证的例子,如辛克莱尔对美国中西部的许 多大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与杜 能环规律相反的土地利用模式,称为“逆杜能 环”;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周围的农地随时可转化 为城市用地,收益远高于农业用地,所以农民随 时准备放弃农业用途,对耕地投入就少;而距城 市较远的地方,农地难以转化为城市用地,对农 业的投入就较多,集约程度就高;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 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 优越性。 (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 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 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 收益最大。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一是理论思考方法的创新,即提出了抽象的孤立


中观尺度的实证在城市层面上,如中国学者华熙 成对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郊农业的研究,发现有 四个圈层: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公里之内,以蔬 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公里, 以棉花、蔬菜、奶牛为主;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 公里,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第四 圈距市中心35公里以外,以商品粮、棉花、渔业、 奶牛为主; 北京郊区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

2 农业区位理论与农村发展

2 农业区位理论与农村发展

Declining rent
C. City (Chicago) I. Zone of Intensive Agri. (dairy, orchard, market gardens) II. Zone of Extensive Agri. (unrotated wheat, etc.) III. Zone of Livestock Raising (open range) IV. Zone of trapping, hunting, Indian trade
Evidence in Chicago (1800’s)
William Cronon, 1991, Nature’s Metropolis: 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Wilderness
C I II III IV
intercept = 400, slope = 100*.10 = 10, regional boundary = (10-6)/.10 = 40.
土地租金 截距
The Case of Competing Crops
Crops Corn Wheat Potato Y 100 100 100 P 10 8 6 c 6 5 4 t 0.10 0.05 0.02
租金:合同租金, 佃户由于使用土 地或资产向他人 的实际支出. 经济租金:作为 对回报水平的测 度. 区位租金:农产 品与市场的距离 摩擦产生的(租 金)差异.
2.2 Von Thünen model 冯.杜能模型
1826, The Isolated State, by Von Thünen the classic rural land use theory Implication in spatial patterns: distance decay 1826年,孤立国 经典农业区位理论 空间形式的内涵: 距离衰减的作用

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启示

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启示

目录摘要: (2)一、农业区位因素 (2)(一)自然条件 (2)1.气候 (2)2.地形 (2)3.土壤 (2)(二)社会经济条件 (2)1.市场 (3)2.交通运输 (3)3.政策 (3)4.农业生产技术 (3)5.工业基础 (3)6.劳动力 (3)7.地价 (3)(三)技术条件 (3)1.良种 (3)2.化肥 (3)3.机械 (4)4.灌溉 (4)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提出 (4)(一)理论前提 (4)(二)形成机制 (4)(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5)1.自由式农业圈 (5)2.林业圈 (6)3.轮作式农业圈 (6)4.谷草式农业圈 (6)5.三圃式农业圈 (6)6.畜牧业圈 (6)(四)理论提出的意义 (6)三、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7)(一)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7)(二)农业结构调整应与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一致 (7)(三)运用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允许土地经营权自由转让 (8)(四)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并运用区位地租 (8)参考文献: (9)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启示摘要:杜能系统地分析了农业分布,认为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条件下,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差地租。

还认为条件下增加投资,不仅能增加资本收入,也可提高工资。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提出,给农业乃至整个产业架构带来了进步。

在此,我们在分析农业区位论的基础上,说明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其实和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国家管制一、农业区位因素(一)自然条件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季风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为的影响极大.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一)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一)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的创始⼈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国》),成为世界上第⼀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1)杜能“孤⽴国”理论的前提①孤⽴国的城市位于其中⼼,是孤⽴国内商品、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联系,靠其供给⼯业品。

②“孤⽴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交通⼯具。

③“孤⽴国”是⼀天然均质的⼤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荒地圈的存在使孤⽴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④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关系。

⑤农业经营者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2)杜能农业区位的主要内容①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积⼟地上获得利润(P),将由农业⽣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公式表⽰为:P=V-(E+T)在⼀定时期内,“孤⽴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应是个常数不变的,假定各地发展农业⽣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则各地⽣产同⼀农产品的成本(E)也是常数不变的,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说明利润加运费的和K为常数,只有把运费⽀出压缩为最⼩,才能将利润增⾄。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产达到节约运费,从⽽限度地增加利润。

②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国》⼀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围绕城市呈同⼼圆状分布,这就是的“杜能圈”。

依次为⾃由农作区(主要⽣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林业区(主要⽣产⽊材)⾕物轮作区(主要⽣产粮⾷)草⽥轮作区(主要⽣产⾕物与畜产品)三圃农作制区(1/3⼟地⽤来种⿊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放牧区。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屠能(J.H.Thunen)于1826年在其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中首次提出的。

屠能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农业生产的地域配置原则。

根据巿场距离的远近,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六个层次表现出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同时,农业集约化程度也由内向外逐步降低。

古典的农业区位论是采用单因子孤立化方法来研究农业圈理论的;而现代农业区位论则采用假设法,对引起土地利用和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如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劳动者的素质、人口密度及经济文化水平等假定为常数,然后再考虑市场距离,以此得出经济地租与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

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R.Sinclair)也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都市工业用地与都市边缘地带的农业用地形成激烈的竞争。

一般来讲,城巿用地往往比农业用地更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使得大都市周围地带的农民更愿意抛售土地。

不论是古典的农业区位论还是现代农业区位论,都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具有层次性和地带性的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对都市农业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按照区位与功能分区,都市农业使得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同的区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重点发展不同的产业,从而能够高效利用都市农业资源。

我们从屠能圈层理论得到的启示是,应该在消费中心附近对易腐保鲜的农产品进行生产,这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农业区位对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作用。

从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农业圈层理论,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可以借鉴屠能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层次性和地带性布局,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体现了农业圈层理论。

目前,围绕苏州市区和各县(市)城市的发展,根据农业地带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地理空间上,可以考虑以城区为核心的、近郊和远郊相映的圈层布局;功能配置上,根据圈层结构,划分为休闲农业、品牌农业、高科技农业、立体化农业、信息与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和外资化农业等不同功能的递阶结构。

研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高中地理教案介绍

研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高中地理教案介绍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而农业区位选择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对于农业区位选择的研究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研究的变迁及其影响。

一、古代的农业区位选择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其发展和区位选择始终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例如,古代的农业区位选择往往会考虑水源、土地质量等因素。

在古代,农业往往是家庭自给自足,一旦农业生产不足,就需要调整种植农作物的地点,以确保粮食供应。

在古代的农业区位选择中,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并不明显。

二、现代农业区位选择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区位选择的研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

在现代农业区位选择方面,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加剧,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对于农业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特别是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需要对农业区位选择进行调整和优化。

2、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什么农作物需要种植、需要在哪里种植,这些又决定了农业的区位选择。

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绿色、有机等食品需求日益增加,这让农业的生产环境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而这也让农业区位选择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趋势。

3、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政策环境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中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影响最为直接、深刻的一方面。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立场、发展计划、投资规划的不同,都会对于农业区位选择造成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三、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本身,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阿隆索“竞租曲线”理论分析90年代后上海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现象

阿隆索“竞租曲线”理论分析90年代后上海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现象

阿隆索“竞租曲线”理论分析90年代后上海中⼼城区产业“退⼆进三”现象⽤阿隆索“竞租曲线”理论分析90年代后上海中⼼城区产业“退⼆进三”现象1. 阿隆索“竞租曲线”1.1 竞租理论在任何⼀个地段位置上,总是有⼀种⽤途⽐任何其他⽤途有更⾼的地租报酬。

从单个经营者的经济⽴场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度来看,这种⽤途总是⼟地的最有效利⽤⽅式。

这种由地租⾼低⽽决定⼟地利⽤⽅式的竞争形式称为竞租原理,或称边际转换原理。

竞租原理可⽅便地解释典型城市市区及周围⼟地利⽤的分配过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经济学家阿隆索引⼊区位边际均衡和区位边际收益等空间经济学理论⽽提出竞租理论,并做出了竞租曲线和同⼼圆⼟地利⽤模式。

1.2 竞租曲线阿隆索建⽴的城市竞租模型中,城市是⼀个⽆任何特征的均质平原,所有的就业中⼼、商品和服务都在市中⼼,区位是⽤到市中⼼的距离来表⽰。

阿隆索⽤古典的替代理论分析城市企业区位均衡问题,企业的涵义包括了零售、批发、办公、财政⾦融、⽣产等企业,虽然地价随位置不同⽽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任何位置都获得同等的利润。

城市中⼼地租是最⾼的,地租随着距离中⼼的变⼤⽽降低,作为经营者,能承担的地租价格是以下的⼏种情况:付租能⼒零售业 A付租能⼒付租能⼒距离 E 农业1.3竞租曲线的理解通过不同⼟地利⽤的竞租曲线,我们可以知道:⾸先,以距市场的距离为横轴,以竞标租⾦或者是付租能⼒为纵轴,则竞租曲线呈现出下凹递减的形态;上图为它的理想状态。

其次竞租曲线主要受运输成本、集约度、固定投⼊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三,不同⽤途的竞租曲线,其斜率不同。

竞租曲线斜率越⼤,则该⼟地利⽤类型的地租产出能⼒越强,越能靠近市场。

下⾯就解释⼀下上⾯的五幅图⽚。

第⼀幅是零售业的付租能⼒,因为零售业是收益程度的决定权在消费者⾝上。

顾客的密度和其经济能⼒直接影响了它的营业额,⼀个处于偏远地区的零售业肯定没有效益,⽽是中⼼是个⼈⼝密度较⼤,消费⽔平较⾼的地区。

农业区位发展

农业区位发展

农业区位发展一、教授教化目标1.明白水稻进展所需的天然前提及水稻分布;明白得水稻与人口的关系;明白得亚洲水稻栽种业的重要特点。

2.明白成长大年夜牧场放牧业所需的天然前提;明白得阿根廷成长牧牛业所做的工作。

3.培养应用地图、景不雅图分析归纳问题的才能;学会应用比较法进修不合的农业与类型。

4.经由过程进修,初步熟悉到先辈的科技对农业的庞大年夜阻碍,建立科技兴农的意识,培养农业的可连续成长不雅。

5.培养归纳、整顿、总结材料的才能;培养比较分析地舆事物的才能。

二、重点、难点重点:1.水稻分布与亚洲水稻栽种业的特点。

2.阿根廷的牧牛业。

难点:1.比较分析法的应用。

2.水稻栽种业、大年夜牧场放牧业的区位身分分析。

教具预备:有关挂图等、克己图表等教授教化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授教化过程复习,提问:①阻碍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身分有哪些?②水稻栽种业属于哪些农业类型?导入新课:关于水稻的进展来说,既须要必定的气候身分也须要必定的地势身分,同窗们先推敲一下水稻栽种业所须要的气候身分有哪些?学生评论辩论,答复。

归纳:世界上的水稻临盆,绝大年夜部疏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在这些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或全年高温多雨,合适水稻进展。

提问:因为纬度地位差别,热量前提不合,是以从水稻栽种区的北部到南部,一年分别能够栽种几季水稻?学生评论辩论。

归纳:从北部一年栽种一季水稻逐步向南部栽种双季水稻和三季稻。

热量前提起了重要的感化。

提问:水稻在进展季候须要大年夜量的水,要求地步平坦、排灌便利,是以水稻合适在何种地势区栽种?学生评论辩论。

读图归纳:在中国地势图上,东部季风区内多河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那个地点是我国重要的水稻栽种地区,在丘陵地区栽种水稻,必须建筑梯田和充分的浇灌水源。

读图提问:请同窗们说出水稻临盆的大年夜致过程及与劳动力的关系。

学生评论辩论。

读图5.10亚洲水稻的重要分布区,推敲什么缘故亚洲的水稻重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以及栽种水稻与人口的关系。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 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 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营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七、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区域间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


自 由
城市0

业谷
草三



80km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一)宏观尺度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 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长。
土地资源 私有
土地投资
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
农产品市场 销售
耕者获得 自由
农民向城 市转移
工业生产 水平提高
市场距离
农业区位理论
• 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 区、休闲轮作区)
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 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 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 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 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
(三)、微观尺度
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 研究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阿朗索,美国地理学家,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于1964年出版《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一书,将冯·杜能的关于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的分布,目前已由梁进社,等(2007)译成中文。

书中集中论述了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平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

阿朗索是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贡献是将冯·杜能(von Thunen)的关于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之分布像冯.杜能一样,阿朗索假设城市活动--包括居住和产业--在地形和交通方面都是各向同性的平原上进行,越接近城市中心(唯一的就业中心或市场中心)支付的交通成本越少。

他的问题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城市活动和地租分布如何变化?一种资源有多少被何种经济活动所利用以及这种资源的回报(或价格)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它本身的供给。

土地也不例外,但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在特定位置上具有固定的数量。

换言之,土地在某一位置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处于极端状态的垂直线。

它被何种经济活动所占据取决于经济主体人所处的租价。

显然,地主愿意把地块租给出价最高的人。

因此,对各个区位上土地使用者的租地竞价的分析是建立城市及周围土地利用模型的基础。

译者前言威廉·阿朗索(William Alonso),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朗索于1954年、1956年和1960年分别获哈佛大学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博士学位。

之后,他作为教授和系主任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工作,1962年在委内瑞拉中央大学做访问教授,1963~1965年,任哈佛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在随后的十多年问,阿朗索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校;1976年又回到哈佛,任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被命名为理查德·萨尔顿斯塔尔人口政策教授,1983~1984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除了学术工作外,阿朗索还是众多机构,包括美国商务部、农业部、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口行动基金会、美国福特基金会等机构的咨询专家和顾问。

阿朗索曾于1993年10月来中国北京参加发展中国家区域科学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并在那一届的区域科学国际研讨班上授课。

1999年2月11日,威廉·阿朗索去世,享年66岁。

阿朗索是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贡献是将冯·杜能(yon Thtinen)的关于孤立2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之分布。

他的学术兴趣还包括人口统计变化动态,尤其是高度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问题,比如第三世界的城市化和健康,欧洲的区域一城市人口迁移模式,美国社会种族统计调查等。

为激励区域科学同仁以阿朗索的精神承担创新性工作,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于1999年11月设立威廉·阿朗索纪念奖。

(二)像冯·杜能一样,阿朗索假设城市活动——包括居住和产业——在地形和交通方面都是各向同性的平原上进行,越接近城市中心(唯一的就业中心或市场中心)支付的交通成本越少。

他的问题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城市活动和地租分布如何变化?一种资源有多少被何种经济活动所利用以及这种资源的回报(或价格)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它本身的供给。

土地也不例外,但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在特定位置上具有固定的数量。

换言之,土地在某一位置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处于极端状态的垂直线。

它被何种经济活动所占据取决于经济主体人所出的租价。

显然,地主愿意把地块租给出价最高的人。

因此,对各个区位上土地使用者的租地竞价的分析是建立城市及其周围土地利用模型的基础。

本书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均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

1.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阿朗索的研究既包括了对住户的也包含了对厂商的竞价曲线的构造。

为了构建住户的竞价曲线,阿朗索假设把住户的消费调整成对土地、通勤和其他的一般消费(包括各种物品和劳务以至储蓄)。

这样,一个收入为_y的住户的预算约束为:其中:p:是一般商品的价格,视为常数。

z是对它的消费量。

P(t)为距离城市中心t公里处的土地租价,g是对土地的消费量。

k(t)表示从城市中心到t处的通勤成本,它随距离的延长而增加。

住户有一个效用函数μ依赖于对一般消费的量、土地的消费量和交通距离,是前两个因素的增函数,最后一个的减函数:随交通距离的增加,住户的效用在减少。

(1)式中土地的租价在其供求中决定。

如果在特定区位的供给量已定,对它的需求如何描述?显然,对住户来讲,地价越低越好。

可是低的地价会导致更多的需求。

所以,为了描述住户对具有空间位置的土地的需求,阿朗索的一个极具价值的问题是:如果住户把他的效用水平放在一个固定值上,他对距离城市中心远近不同的各个地块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多少?具体地讲,住户要在不同的地段上,在除去交通消费后优化他的一般消费和对土地的消费,以达到他既定的效用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住户出多少尽可能大的租地价格?从数学关系式(1)来看,如何在z和g之问选择,保证(2)式给定的效用水平的前提下,使(3)式的值最大,就变成一个精确的经济学问题。

如图l所示,假设距离城市的远近已定,为t。

,住户除去交通费用后的可支配收入为[y一k(t。

)]住户的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y一k(t。

)]/p。

住户的效用水平已定,像图上的那一条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那样。

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它表示的效用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当然,这时的效用水平包含了区位因子t,只是暂时设定它不变。

以截距为[y一k(t。

)]/p:的预算线有无数条,它们的方程式为:其斜率为[P(t。

)/p。

],它越大,住户的竞租越大。

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条预算线只有一条,代表均衡的预算线,它的斜率与一般消费的价格的乘积,即是住户在这一区位的竞租,对应的土地消费和一般消费分别是qO和zo。

现在仍旧假设效用水平不变而允许距离因子£变化,可以想象出无数组关于均衡竞租、土地消费和一般消费的组合。

将均衡的竞租与它对应的距离因子表示在一个坐标系中,这就是住户对土地的竞价曲线,它对应于住户的一个效用水平。

住户的竞价曲线呈何种形状?一个简单的回答方法常常是将距离因子从住户的效用函数中忽略掉。

①这时,住户的无差异曲线与距离无关,如图2中第二象限所示的。

第一象限绘制的是除去通勤消费后的可支配收入与距离的关系曲线,如果假设单位距离交通成本不变,它就是一条直线。

在这条线上任取一点,它的横坐标对应着区位,即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纵坐标对应着除去通勤消费后的可支配收入。

以这个可支配收入为截距做无差异曲线的切线,其切点分别对应着土地和一般消费的均衡值。

然后用(3)式计算相应地租竞标值,最后将这个地租竞标值与对应的距离标示在第三象限,它是一个点。

不断地改变距离,可获得无数个这样的点。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距离的增加,预算线的斜率变小,进而,住户的竞租降低。

也许人们可以直觉到这种情形:随着距离的增加,用于一般消费和土地消费的货币减少了,为了保证效用在不变的水平上,必须对单位土地给予较低的租金。

可是,阿朗索却给出了理性的解释。

如果距离在效用函数中,由于它的负向作用,可以想象出更陡峭的竞价曲线。

用相近的推导方法,阿朗索也构造出了厂商的竞价曲线。

不同的是,效用被利润所替代,距离通过影响厂商的营业量、生产成本和土地投入来影响它的利润。

关于营业量和生产成本,前者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后者则相反。

故,利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不难推论,厂商的竞租:对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在给定的利润水平下,在每一区位优化了土地投入后,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住户和厂商的竞价曲线还具有以下特征:(1)无论住户或厂商,自身的一组竞价曲线不会相交;(2)离原点较远的竞价曲线表示较低的效用或利润,在一条竞价曲线上,住户或产商是无差异的。

2.土地供求均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住户和厂商的竞价曲线是不固定的,随他们的效用或利润水平的变化而上下移动。

均衡的地租以及地用如何决定?阿朗索提出了具有空间意义的土地供求均衡分析。

假设一座城市住着N户居民,他们是这个城市内的唯一居民,也是城市内土地的唯一消费者。

这N户居民具有完全相同的收入和偏好,也就是说,他们具有相同的竞价曲线。

与这个城市竞争土地的对手是农业,对土地的竞价如图3上所标示的。

这似乎是一个过分简单的假设,只是为了分析上的方便,并不影响对整个问题解决的逻辑。

具有代表性住户的无数条竞价曲线中的一条也被表示在图3中,它是向右下方向倾斜的,与农业的竞价曲线有一个交点,其横坐标是t,。

从土地的供方来看,当t>t,时,农业的竞租大于城市的,故土地所有者将会把比t。

远的土地租给农业经营者。

当t<t·时,居民的大于农业的竞租,土地所有者愿意将其内的地块租给住户,其面积等于以Ot,为半径的圆的面积:居住性的土地的供给。

可是,在这一段竞价曲线上,这个代表性的住户对每一个租地价格都对应一个最优的土地需求量,按照其上的价格租用土地,并且选择每一价格对应的土地需求,这N户居民的每一位所得到的效用水平相同。

换言之,相对于这一段竞价曲线来讲,各户对居住在以Ot为半径的圆内的那一个区位上是无偏好的。

如果将这N户居民按照某一种方式安排在这个圆内,那么我们自然会关心,他们对土地的总计需求量是否恰好就等于这个圆圈的供给量?如果是,则均衡的竞价曲线和土地利用被决定,正如图3所表示的。

如果不是,有两种情况:一是总计需求大于这个圆圈的面积,另一为总计需求小于这个圆圈的面积。

前者意味着供不应求,应抬高这条竞价曲线。

显然这会使t。

向外移,增加供给,同时也会使每位住户的需求下降,减少总计需求,从而达到供求平衡。

对于后者,这意味着供过于求,应降低原竞价曲线。

与前者相反,这会使t。

向内移,减少土地的供应量,同时增加居民对土地的总计需求,使供求平衡。

总而言之,通过上下移动竞价曲线,即改变住户的效用水平u,总可以使城市土地的供求相持平。

阿朗索证明了以下结论:①竞价曲线斜率越大的土地使用者,其位置越接近城市中心;②在均衡中,每一位土地使用者的竞价曲线总是以与它相临的、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土地使用者的均衡位置与地租作为参考。

从图3可以看出以上这两点。

这些结论为具有多于两类用途的土地利用与地价的均衡分析奠定了基础。

现实中可能存在这样的竞价曲线,在某一距离区间,一条的倾斜度大于另一条的,而在另一距离区间则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