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边疆戍卒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同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来理解诗文内容。
但是,对于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了解边疆戍卒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思考中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塞》的原文和译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2.学生准备:提前阅读《出塞》,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出塞》的原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教师给出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诗人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描写边疆戍卒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理解并尊重边疆戍卒的辛勤付出。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出塞》描绘的内容和情感。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形式。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好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出塞》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诗歌的韵律和形式。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抒情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黑板、彩色粉笔。
2.诗歌《出塞》的课文。
3.教案内容的PPT辅助。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和他的代表作《出塞》。
2.引导学生讨论诗歌标题的含义,预测诗歌内容。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出塞》,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教师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第三步:诗歌分析(15分钟)1.老师讲解《出塞》的背景和创作动机,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第四步:诗歌赏析(15分钟)1.学生闭卷,背诵《出塞》。
2.学生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示个性化的赏析。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1.学生模仿《出塞》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2.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古诗词。
六、课堂反思1.学生在诗歌创作环节表现积极,但需要更多指导和激发想象力。
2.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有待提高,未能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七、课后作业1.复习《出塞》的内容和韵律,准备小测验。
2.继续创作自己的小诗,展示给同学。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出塞》这首古代诗歌。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通过解读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古典诗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但对于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古代边疆战士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欣赏古典诗歌,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纸笔:准备纸笔,供学生做笔记和书写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边疆的艰苦环境。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出塞》。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你觉得边疆战士的生活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表达这种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出塞》教案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教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善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的方式学习,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唐代历史的了解较为有限,可能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术语理解有难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唐代边疆战争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术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出塞》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件。
2.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唐代边疆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出塞》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
简要介绍唐代边疆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出塞》,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术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出塞》优质教案1
《麻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1、知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知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麻雀吗?看,他们在做什么?真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母子,可是有一天在它们身上却发生了一件危险的事情,想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赶快走进第十六课麻雀(生齐读课题)二、检查字词拯救嘶哑庞大身躯掩护搏斗绝望鸟.巢无可奈何嗅了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1)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时间:打猎归来地点:林荫路上主要人物:小麻雀猎狗老麻雀(2)说说课文围绕三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说一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在上面的文字中分别展示)(3)你觉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件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展示学习要求(1)自主学习想一想三个人物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哪些情节令你印象深刻?画出有关的词句。
(2)小组合作探究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发生在三个人物身上的情节写清楚的?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1.展示描写小麻雀的文字“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小麻雀的遭遇写清楚的?在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板书:弱小无助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写清楚的?(预设:用了生动的词语这些生动的词语是用来描写麻雀哪一方面的?动作、样子、神态这些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板书:看到的过渡:那老麻雀呢?作者又是怎样将老麻雀发生的事情写清楚的呢?我们一起读这段文字2.你觉得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板书:紧张无畏作者抓住动作、神态、声音将可看到的、听到的用准确的语言写了下来板书:看到的听到的过渡:老麻雀明明很害怕却又好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它在想什么?你觉得它在想什么?3.是啊,作者也感受到了老麻雀的爱子心切。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案二:多种形式表达,丰富课堂活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案二:多种形式表达,丰富课堂活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的背景及意义,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重点内容,发掘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诗歌,理解并体验其中的情感。
2.通过绘画、合唱、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寻找重点词语及句子,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2.如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3.如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集体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播放《出塞》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步骤二:朗读诗歌教师对《出塞》进行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步骤三:多种形式表达1.绘画: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合唱:学生分组合作,演唱《出塞》的部分内容,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韵律。
3.手工制作:要求学生利用纸杯、环保袋等材料,制作出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手工品,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步骤四:提高学习效率1.找寻重点词语及句子:要求学生和小组合作,找出《出塞》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挖掘文章的内涵和深层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步骤五: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并鼓励学生对于今后的阅读和学习进行思考和提问。
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在课后进行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出塞》的理解和记忆、各种形式表达的效果、学习效率的提高等。
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优秀、良好、及格以及需要加强的内容,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基本意境与诗意,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其中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出塞》的全文及注释、图片等。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课外材料: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背景、注释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出塞》(15分钟)
•逐句讲解《出塞》,包括诗人的抒情情感和对出塞题材的描写技巧。
3. 听读诗文(10分钟)
•让学生依次朗读《出塞》,指导其准确把握语调与节奏。
4. 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出塞》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与操练(15分钟)
•分段指导学生背诵《出塞》,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6.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课后感想。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的互动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学生对于《出塞》的深入探讨。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继续背诵《出塞》,并撰写一篇《出塞》的读后感。
六、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加深对于出塞题材的理解。
以上为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出塞》这首古诗的优质课教学!。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公开课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出塞》的基本内容;2.掌握《出塞》中重要词语的意思;3.能够准确朗读《出塞》。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3.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魅力;2.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出塞》课文的内容;2.讲解生词和区段的理解;3.学生能够流利朗读《出塞》。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历史背景对课文理解的影响;2.体会《出塞》的气势和抒情。
三、教学准备1.课件/黑板;2.教师准备音频资料;3.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材料;4.学生课前学习《出塞》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出塞》的背景:此诗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通过写塞外风光与战士心情,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2.让学生展示对《出塞》的理解和感受。
二、学习1.跟读课文,让学生朗读《出塞》;2.根据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难点词语的意思;3.老师讲解《出塞》的上下文解读;4.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
三、整合1.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学生表达对《出塞》的理解和感悟;3.师生共同梳理诗歌思想。
五、巩固与拓展1.师生一起朗读并讨论古典诗歌的魅力;2.继续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完成相关课外阅读,拓展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复习《出塞》的内容,并能够准确朗读;2.让学生撰写一篇对《出塞》的读后感,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思想。
七、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出塞》,领略了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了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 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王昌龄《出塞》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诗中的人文要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文:王昌龄《出塞》。
多媒体设备。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描绘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景象,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边塞的意义和重要性。
2.介绍诗人和诗作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和他的《出塞》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解释“出塞"是指古代边疆的关口,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边疆任职期间所写的。
3.分析诗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首先,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探讨人文要素教师提问:“诗中有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们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解释“天下兴亡"是指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匹夫有责”是指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兴旺贡献自己的力量。
5.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将军、士兵、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文要素。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6.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边塞有关的诗歌。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对边塞的理解和情感。
7.总结和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人文要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王昌龄《出塞》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诗中的人文要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能够通过创作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一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加强对古诗理解、感悟的能力教学准备古诗教学的幻灯片教学过程自主设计一、由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古诗的题目,读四声。
古诗的题目是——出塞。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二、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建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度过阴山的。
4、理解感悟诗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的朗读当中。
5、自由朗读古诗6、指名读古诗。
7、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谈方法,讲感悟。
说一说自己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学习积累古诗《塞下曲》五、背诵古诗六、作业1、查找其他的边塞诗。
2、背诵古诗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2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公开课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成就,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边疆戍卒的英勇和坚韧,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和边疆戍卒的生活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古诗的阅读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情景创设、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塞》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战争和边疆戍卒的生活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出塞》,了解诗文内容,搜集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边疆戍卒的生活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引出本课的主题《出塞》。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出塞》,学生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给出诗文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出塞》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播放视频)2、指名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
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
“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三、指名读古诗,正音纠字。
“但使”、“飞将”、“不教”注意正音提示。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出塞》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具体建议如下:1.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
可安排下列内容:(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
“但”是“只要”的意思。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边疆的生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并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古代诗歌。
但他们对边疆生活和士兵的辛苦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并理解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欣赏和分析诗歌,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学生能够理解诗的意境,并学会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和平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出塞》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和音乐,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和音乐的教学课件。
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
3.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和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边疆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对边疆生活的好奇心和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诵《出塞》,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展示诗文,让学生自读,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解释诗的背景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情感。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案二:深度解析课文难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案二:深度解析课文难点《出塞》是我国古代文学名作之一,讲述了汉朝时期的边塞战争和护国将士的英勇故事。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上,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学,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勇敢精神。
今天我将分享一份优质教学教案,解析课文中的难点。
一、课本分析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在课本上的呈现形式。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中,该篇文章是第五篇阅读理解,共分为三个部分:“出塞”,“拔剑”和“还朝”。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会读、写出本文所涉及的生字和生词。
2.能力目标:学生可以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出塞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感受本文的情感和美感,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勇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
1.古文语言理解:古人的语言表达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学生对古文的语言进行理解。
2.文学鉴赏:学生需要感受本文中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3.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学生需要了解出塞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四、教学策略有了重点和难点之后,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文。
1.抓住生字和生词在学习本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把生字和生词找出来,进行读音和释义的讲解,以方便学生后续的学习和阅读。
2.提问导入老师可以在课前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预习热情。
例如,老师可以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出塞吗?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3.生活化比喻由于古文语言比较难懂,老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本文的内容。
例如,对于“马蹄声碎”的表达,可以比喻为“雨滴声散”,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
4.多媒体辅助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在学习中加入感性体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你们知道什么是出塞吗?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点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案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思维协作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案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思维协作一、教学目标1.了解胡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
2.理解《出塞》中的意境,并能运用联想的方法创作短文。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孩子们能够自主思考。
2.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小学生建立对故事情节的流畅感知能力。
2.如何让小学生对故事背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四、具体操作1.先给学生们讲述故事的情节和意境,让他们了解文化背景和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2.让学生们自主判断背景意境和主题内容的关联性,通过思维的互动来促进思维协作。
3.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组织的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创建自己的故事,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大胆写作。
4.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互相评价和帮助,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和意境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五、教学展示教学展示是一种很好的课堂体现,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展示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希望学生们可以自主创作自己的故事,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角度来进行写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对学生们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故事背景和意境,并加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六、小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圆满实现,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思维和组织能力,在故事的创作和分享过程中,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受了故事的情节和意境,以及与文化特征相关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出塞》教案精选6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出塞》教案精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出塞》教案精选6篇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出塞》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说课稿【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边疆戍卒的生活和战争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把握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背景的理解,以及诗歌意境的把握。
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通过查阅词典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背景音乐,以及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疆戍卒的生活图片和战争场景,引发学生对边疆戍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思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查阅词典和背景资料,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
3.课堂讲解:教师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战争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1.朗读指导
教xx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不敢入右xx。”后一解释较合理。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3.积累其它的xx。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
案三篇
《出塞》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xx。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xx故事,讲给别人听。
“但使xx飞将在,不教xxxx。”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xx,不遣xxxx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xx百战穿金甲,不破xx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xx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xx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xx。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教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dù(度过) duó(猜度)
2.区别字:
xx( )奏( )xx(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xx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二、再读古诗,感悟决,需要大家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