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图3图2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1) 1.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1.1.1知道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A ) 1.1.1.2知道发声体振动的传播形式;(A ) 1.1.1.3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A )1.1.1.4知道声波向外传播的是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A ) 【学习检测】1.将如图1所示悬挂的乒乓球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弹跳起来,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
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锣面时,由于锣面停止_________,锣就停止发声了。
3.如图2所示,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以_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传声。
4.乐器在演奏时都有相应的部位在振动,笛子、唢呐的声音是由管子里的_________振动而发出的;古筝、二胡是由_________振动发声的;鼓是由_________振动发声的。
5.在教室里敲一下音叉,同学们能听到由音叉___________而发出的声音。
声音传到人耳的情况是: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了空气的___________,继而引起人耳膜的___________,从而产生听觉。
6.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是将声源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传播出去。
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
7.小丽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并去掉瓶底,给开口处蒙上 橡皮膜并扎紧。
让瓶口对着蜡烛的火焰,敲打橡皮膜使其振动 发声,如图3所示。
小丽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__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回声 声波的接收--耳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第一章声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回声声波的接收—耳姓名一填空题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时会发生以下现象:一部分声波被回来,这就是回声;而另一部分声波会穿入或绕过。
2、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和能力不同。
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
3、不同形状的反射表面对声波的反射也不同。
4、正常人的耳朵若能区分原声和回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在秒以上,那么人距离反射物体至少米。
5、如果原声和回声两种声波先后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秒,人耳就无法区分它们,听到的声音或。
6、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仪器,叫做。
利用回声测定海水中目标物位置的装置,叫做。
7. 如何和声波在建筑物内反射的科学,称为建筑声学。
8、人耳是由外耳、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部分组成,由外耳收集的声波进入耳道,引起引起耳道底部振动,再通过三块听小骨,使耳蜗中的振动,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受到刺激,然后将振动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听觉区,于是产生了听觉,因此人耳是接收声波的器官。
9、我们讲话时,声带的往往经过压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内耳,引起听觉。
但这跟接收从空气传来的声波的感觉一样(选填“并非完全”、“完全”),我们听到录音机播放自己的录音时,总感觉不像自己的声音就是这个原因。
10、声音记录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和三个阶段。
11、某人对着高山大喊,6秒后听到回声,他离高山大约米。
12、闪电后8秒听到雷声,闪电处距听者约米。
13、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和。
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不同形状的发射表面对声波的效果不同。
北京天坛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使声波发生多次,这样能听到另一端人的说话声。
(均选填“反射”、“吸收”或“透过”)二选择题14、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真空里传播的慢B.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C.真空不能传声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15、不能传播声音的是()A.真空 B. 木头 C. 空气 D. 水16、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海水、铁管、空气 B. 铁管、海水、空气C.空气、铁管、海水 D. 空气、海水、铁管17、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发生反射,形成 回声。 例如,在山谷中大喊一声,有时就会听 到回声。
绕过 障碍物。 例如,我们有时能隔墙听到 相邻房间内的声音。
因此,回声是由声波在传播 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 成的。
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 强,松软多孔 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不同形状的反射表面对声波的 反射效果也不同。
字时代
振动 (话筒) 成电
信号
计算机处
理芯片 数字 刻录机
信号
转换成激光 CD机 强弱刻录在 光盘上
转换成 数字信 号
计算机处
理芯片 还原成 电声器件
电信号
还原成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扬声器)
七、小结
1.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者
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实验 3
用手敲盛有部分水的玻璃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 了什么?
玻璃杯在发出声音的同时 杯内的水产生水纹,说明了 玻璃杯也在振动。
实验 4
用手敲桌子,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先仔 细地听,然后再放一部分碎纸屑在桌面上,敲桌子进行观 察)
未放碎纸屑时,能听到声音;当放上碎纸屑时, 发现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碎纸屑在桌面上跳动,说明了 桌子也在振动。
物质
速度/米·秒-1 与空气中声
速的比较
空气(15℃) 340
1.0倍
水 木材(松木)
1500 3300
4.4倍 9.7倍
铁、玻璃
5000
在0℃的空气中声速约为 332米/秒,而在100℃的干燥 空气中声速约为386米/秒。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 关,温度越 高 ,声速越快。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田林三中张美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
(2)知道声波的产生。
(3)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知道空气中的声速还跟气温有关。
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受发声体的振动。
观察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声波的传播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波的传播。
难点:声波的传播形式。
三、教学资源与实验器材教师:真空罩、抽气机、闹铃、低频扬声器、纵波演示仪(弹簧)。
学生:音叉、钢锯条、薄橡皮膜、杯子、钢锯条、蜡烛。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从阅读和讲解本章的章导图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感受和3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
通过3个演示和1个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
由于声波的形式和传播过程较抽象,用弹簧波的演示实验来类比声波的传播效果比较好。
接下来通过阅读教材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结尾可请同学通过实例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为了吸引学生对声音研究的兴趣,选择科普性文章推荐给学生,并建议课余利用Internet搜索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活动Ⅰ阅读章导图,引入新课。
(二)新课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波的产生活动Ⅱ(1)实验1让学生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感觉自己发声时声带振动的情形。
敲击音叉,并将发声的音叉浸入水中观察现象。
(2)设问大家感觉到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观察这两个实验,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
答:发声体在振动.(3)实验2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4)实验3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5)设问请同学们重复做以上实验,用手阻止一下钢锯条和橡皮膜,发生了什么?能否做到不振动而发声?答: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结论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任务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各种声音的世界中,学生非常熟悉声音的一些现象,但是对它的本质、规律、应用还不是十分了解,学生有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本章是在《科学》课中有关声音内容的基础上,继续介绍声学的初步知识,重点是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声音的特征,规律及简单的应用。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早在古代就已对声学有很深的研究,并有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古代声学的发展是与乐器的制造密切相关的。
石制的磬、陶制的钟、芦管编排的苇龠、土制的埙等等,在远古时代就已发明。
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
教师在讲授本章时,要充分运用这些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宣扬创新精神。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生在初中物理序言部分后学习的第一个物理知识,本节的学习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感受“观察”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知道回声及其应用与防止。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声事例和发声小实验的分析,感受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探究声波能在哪些介质中传播”的实验,感受实验是验证猜想是学习物理最有效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曾侯乙编钟”、“小儿垂纶”、《梦溪笔谈》中有关的声学知识、北京天坛回音壁、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图片和编钟演奏等活动,了解我国的古代声学和现代科技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
(2)通过观看“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视频等活动,了解听力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声 课课练及单元测试卷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第一章声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姓名一填空题1、声音是由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物理学中,把叫声源。
2、在介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因此形成声波的两个要素分别为和。
3、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只不过是在振动。
4、声波是一种波,可以传递和。
5、声波无法在中传播,这是由于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状的声波。
6、声波不但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能在和中传播。
声波在不同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_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
7.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声速越。
在15°C的空气中,声速为米/秒8、物体发声时都在,通常把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
9、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也停止;声波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常分为,和三类。
10、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因没有粒子而11、看家的狗睡眠时把耳朵贴在地上,是为了能听到远处来人的脚步声,这是由于的原因。
12、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产生的。
13、在月球上,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是因为。
14、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抽气机开动时,将听见,这是因为。
15. 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发声体分别是、、。
16. 将击响的音叉插入水中,便会溅起水花,这一现象表明。
17. 用手将敲响的小铃紧握时,响声马上消失,这时因为小铃了。
18.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振动的物体发声。
19. 乐器在演奏时都有相应的部位在振动,笛子、锁呐是管子里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古筝、二胡是由振动发出声音的;鼓是由振动发出声音的。
20. 将下面动物与它们相应的发声器官连线猫翅翼蝉声带响尾蛇尾部角质环蟋蟀肚子上的音盖二选择题2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关于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源只能是固体B、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液体C、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气体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成为声源2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距离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说话,这是因为()A、月球上的噪音很大B、月球上的空气中不含氧气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D、月球上温度太低23、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声传播的介质依次是:()A、铁、空气、水B、铁、水、空气C、水、空气、铁D、空气、水、铁24、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A、有浓雾的早晨B、冰天雪地的北极C、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D、潜水员潜入海水中25、停止敲锣后,仍能听到一段余音,这是因为:()A、虽然锣面振动停止了,但仍能发声B、锣面继续振动了一段时间C、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26、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A、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B、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C、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D、三种办法都不行。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声”第节的内容。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水平要求是知道。
教材中该内容主要包括声波的产生、声波的传播和回声等。
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大量声现象的实例,使得学生有丰富的感受和充足的体验。
在自然和科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也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等。
但是,学生对“振动”仅是字面的理解。
从“振动”到“波”,学生是没有相应的体验感受,几乎不具备其认知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视频情景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活动体验和模拟实验知道声波,维而顺势认识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然后通过实例分析、阅读声波速度表等知道声波的传播,最后通过介绍“土电话”活动,巩固知识。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情景一活动”,通过设问、活动体验、互动交流和课件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声波的学习,并在学习中经历处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以及感受实验模拟、观察比较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的有机整合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本节课着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德育教育,学生通过声学的相关事例,感受祖国的古代灿烂文明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更加热爱祖国、并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二、教学目标1.知道声波产生的原因2.通过振动在弹簧中传播的模拟等,知道什么是声波,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通过列举生活中声现象的实例,知道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速度不同,并有“在日常生活信息、自然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意识。
4.通过编钟、成语、古籍记载、歼20飞机等举例或介绍,了解祖国的悠久文明和现代的迅速发展,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波的传播。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拓展=不考】
声速的影响因素
• 声源的能量
产生声音的能量越大,声音就越响亮。你可能已注意到 了这一点。你向后拉吉他弦的力气越大,你松手后听到 的声音就越洪亮。因为你拉弦的力气越大,弦振动的幅 度就越大。如果弦振动的幅度很大,那么它所产生的声 波的振幅也很大。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知识波的振幅越 大,它携带的能量就越多。因此,声波的振幅越大,它 携带的能量就越多,它听起来也就越响亮。
• 介质的密度
声音的速度还取决于物质分户聚集的程度。密度(density) 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质量的多少,介质的密度越大, 单位体积的物质越多。在相同形态固体、液体或是气休 的介质中,物质的密度越大,声音节其中传播得就越慢、 密度大的介质粒下比密度小的介质粒严移动得慢。
• 介质的温度
温度在给定的介质中,声音在较低的温度下传播得较慢, 在较高的温度下传播得较快。这是因为温度越低,介质 粒严运动越缓慢,运动越慢,则返回原来位置所需要的l] 引司就越多,也即速度越小。例如,在20℃时,声音在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3米秒。在0艺时,声音的速 度大约是330米/秒。纬度越咼,空气越冷,因此声音在 高纬度地区传播较慢。设温度为x摄氏度,则公式为v=0.6x+331
门时,这扇门里的粒子便开始振动,这振动产生了穿越这扇门的
声波、当声波到达门的另一面时,它又在空气中形成了声波
音叉向右振动,压缩右 音叉向左振动,使右面 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 空气变稀疏 气变密
声源左右振动,介质中就 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 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可传声 的介质
① 固-伏地听音
②
液-路上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反弹同来 彼此远离 从而形成个疏部 这些密部和
教案: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名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 时间
授课老师
班级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 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感悟“类比法”在学习物理知识中的作用;养成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习惯。
3、情析,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波的形成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对声音现象是不陌生的,课前已要求学生搜集了有关声音的资料。
本节课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开始导入课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再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布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 活动卡实验2—观察和描述,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如图一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实验3观察和描述,如图二所示。
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音箱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
(2)介质
思考与练习—
分组实验完成指定操作内容
交流并回答
观察和描述
交流
推测引起烛焰摆动原因
观察
描述
理解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练习题(含答案)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19.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B.月球上声音的传递非常微弱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20.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的传播速度是如下表,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空气
(15℃)
空气
(25℃)
煤油
(25℃)
软木
钢(棒)
铁(棒)
声速m/s
340
346
1324
500
3750
5200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m/s )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 15°C )
340
铜
3340
煤油(25°C)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声相隔2.43s。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此时气温约为15℃);该金属管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一、知识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专题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精选练习)(解析版)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第一节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第1课时)精选练习一、夯实基础1.(2019浦东期中)如图1所示,喇叭不发声时,纸盆上的泡沫塑料静止不动,而当喇叭发声时,纸盆上的泡沫塑料活蹦乱跳,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图1【答案】振动。
【解析】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能够发声的物体叫作__________。
物体发声时,物体一定在________。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声源分别是、、。
【答案】声源,振动,空气,雨滴,声带。
【解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物体发声时,物体一定在振动。
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雨声是由雨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读书声是由人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空气,雨滴,声带。
3.发声体的在的传播叫做声波。
【答案】振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
【解析】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4.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关于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源只能是固体 B.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液体C.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气体D.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成为声源【答案】D 。
【解析】固体、液体、气体均能发声,都可能为声源。
5.(2019闵行期中)吹笛子发声主要是()A. 笛子本身竹子振动发声B. 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C. 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声音D. 人声带的振动【答案】B。
【解析】吹笛子发声主要是由于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
6.(2017杨浦期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由于钟的__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递到客船中的人耳内。
当人们听到钟声时就知道已经到了半夜子时了,这是因为钟声传递了_________。
【答案】振动;空气;信息。
【解析】钟声是钟振动发出的声音,客船上的人能听到“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的.人们听到钟声时就知道已经到了半夜子时了,这是因为钟声传递了信息。
7.(2019学年上海市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月考)通常把发声体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叫。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声》知识要点
第一章声声学是研究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声音的特征、规律和应用的物理学分支。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声波的产生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了,物体也就不再发声了。
通常把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拨动的琴弦,琴弦在振动;敲击大鼓,鼓面在振动;吹笛时,管内的空气柱在振动;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3、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者其他物质(介质)中的传播叫声波。
如:敲击音叉时,音叉便会发生快速振动,使附近的空气一起振动。
这些空气的振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便形成了声波。
二、声波的传播1、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没有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只不过是在原处振动。
2、传播的条件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周围物质(介质)传播开去。
(1)声波要依靠物质来传播。
(2)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叫介质。
(3)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这是由于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
例:宇航员在没有空气的月球表面,虽然近在咫尺,如果不用无线电也听不到对方讲话。
(4)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波。
3、传播的速度声波每秒钟传播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等因素有关。
a.声波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要比在空气中大。
(教科书P15,声速表熟记)b.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声速就小。
(在0℃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32米/秒,而在100℃的干燥空气中声速约为386米/秒)c.声波向前传播时会向温度低的空气层方向偏折。
(教科书P26)4、声波的反射(1)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这就是回声。
(2)另一部分声波会穿入或绕过障碍物,如: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的声音。
(3)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02)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02)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14•广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电磁波的一种B.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2.(2014•淮安)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2014•桂林)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4.(2014•永州)端午节我市多地举行了龙舟赛,比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比赛中有关声现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500m/s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D.岸上观众是通过响度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5.(2014•呼和浩特)关于声现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响度大C.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6.(2014•苏州)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B.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C.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D.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7.(2014•牡丹江)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桌子可以传声C.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利用声传递能量D.“禁止鸣笛”可以在声源处控制噪声8.(2014•长沙)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C.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9.(2014•福建)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B.人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0.(2014•广元)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划桨.下列有关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B.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鼓声、号子声的11.(2015•聊城)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还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C.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振动的快慢.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12.(2015•百色)端午节龙舟赛是我市传统比赛项目之一.龙舟赛中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声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音色C.鼓声震耳欲聋,是鼓声的音调高D.观众是依据响度来辨别鼓声和呐喊声的13.(2015•天水)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二、填空题(共17小题)14.(2014•湘潭)端午节赛龙舟.传来的阵阵鼓声是鼓面产生的;船员用浆整齐的向后划水.龙舟却快速地向前行驶.说明水对桨产生了向(填“前”或“后”)的作用力,这证明了力的作用是的.15.(2014•枣庄模拟)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16.(2014•抚顺)小明家附近广场音乐声过大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这里的声音是由音箱中纸盆的产生的,声音大是指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大,经过居委会的协调,该音乐的播放者将音量调小了些,这是在减弱噪声.17.(2014•徐州)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发出声音,声音通过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18.(2014•锦州)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19.(2014•无锡)敲击鼓面,人们可以听到鼓声,鼓声是由鼓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人的耳朵.20.(2014•黄冈)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传到人耳.如图所示,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21.(2014•江西)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太空授课的声音是通过传回地球的.22.(2014•云南)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公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23.(2014•莆田)端午节期间,我市多地举行了划龙舟比赛(如图).(1)运动员通过鼓声来统一划龙舟的节奏.鼓声是由鼓面的产生的.(2)划水时,船桨是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3)运动员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24.(2014•凉山州)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25.(2014•本溪)如图甲所示为一款国产品牌汽车,它的发动机工作时超低的噪音是人们青睐它的重要原因,噪音是机器而产生的;车内装有先进的倒车雷达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工作的;如图乙是该车内安装的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它与导航卫星通过实现全球定位功能;软而粗糙的“雪地胎”在冬天有效地增大了,安全性能大大提高.26.(2014•北海)一曲《涠洲渔火》独弦琴独奏将北海园博园艺术表演推向了高潮,引无数游人驻足聆听,这琴声是由琴弦产生的;游人是通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区分琴声与笛声的.27.(2014•吉林)小明用吉他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吉他弦发出声音;小明戴上近视镜后看清了乐谱,近视镜片是透镜.28.(2014•南昌)走进温馨的物理考场,请你轻松地写出两个最熟悉的物理量单位的符号:和;声音使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太空授课的声音是通过传回地球的.29.(2015•泸州)如图所示是龙舟大赛的比赛场景.运动员通过鼓声来统一划船的节奏,鼓声是由鼓面产生的.划水时运动员相对于龙舟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当运动员离开龙舟后,龙舟所受的浮力(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30.(2015•锦州)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能够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0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14•广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电磁波的一种B.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电磁波是变化的电流在空间激起的;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电磁波是变化的电流在空间激起的,声音不是电磁波,故A错误;B、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物体的振动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等,属于综合性的题目.2.(2014•淮安)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考点】声音的产生.【专题】声现象.【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3.(2014•桂林)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考点】声音的产生.【专题】声现象.【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解答】解: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故选B.【点评】此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通过转化的思想将音叉的振动进行放大,是一种放大的方法,要学会应用.4.(2014•永州)端午节我市多地举行了龙舟赛,比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比赛中有关声现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500m/s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D.岸上观众是通过响度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解答】解:A、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运动员敲鼓的力量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鼓面的响度越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观众能够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是声学中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5.(2014•呼和浩特)关于声现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响度大C.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响度.【专题】声现象.【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答】解:A、调节音量按钮会改变声音的强弱,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音调高,故B错误;C、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米/秒,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102米/秒,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响度、音调,声音产生的条件及声音的传播速度,属于易错题目.6.(2014•苏州)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B.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C.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D.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声现象.【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解答】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故A正确;B、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响度大,故B错误;C、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C错误;D、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故选:A.【点评】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基本知识,是一道综合题.7.(2014•牡丹江)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桌子可以传声C.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利用声传递能量D.“禁止鸣笛”可以在声源处控制噪声【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即可以传递信息页可以传递能量;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媒介,故B正确;C、听诊器可以让医生判断病人的状况,所以此时的声音传递的是信息;故C错误;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个声学的知识点,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需要认真对待.8.(2014•长沙)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C.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是因为她声带振动的振幅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正确;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太空授课”考查相关的声学知识,注重了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是中考的热点.9.(2014•福建)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B.人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一切的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解答】解:A、声音可以在一切的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A错误;B、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人的听觉范围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0.(2014•广元)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划桨.下列有关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B.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鼓声、号子声的【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解答】解:A、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B、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鼓声是通过空气传给岸上的观众的,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运动员敲鼓的力量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鼓面的响度越大,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观众能够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是因为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是声学中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11.(2015•聊城)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还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C.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振动的快慢.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解: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C、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D、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故选A.【点评】(1)掌握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掌握转换法在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响度和振幅实验中的具体应用.(3)解决此题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12.(2015•百色)端午节龙舟赛是我市传统比赛项目之一.龙舟赛中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声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音色C.鼓声震耳欲聋,是鼓声的音调高D.观众是依据响度来辨别鼓声和呐喊声的【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解答】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鼓声传播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小,故其响度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C、鼓声震耳欲聋,是鼓声的响度大,故C错误;D、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故观众是依据音色来辨别鼓声和呐喊声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音调、响度的区分,是声学中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13.(2015•天水)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快【考点】声音的产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种类没有关系.【解答】解:A、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是因为地面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此选项错误;B、“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此选项正确;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D、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此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速度、声音的品质及减弱噪声的方法,解答的关键是熟悉相应的声现象规律.二、填空题(共17小题)14.(2014•湘潭)端午节赛龙舟.传来的阵阵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船员用浆整齐的向后划水.龙舟却快速地向前行驶.说明水对桨产生了向前(填“前”或“后”)的作用力,这证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练习题一、知识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yg>vm>vx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专题练习1.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振动感。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感受声音的传播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2.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3.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
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4.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靠敲打物体发出的B.响尾蛇遇到危险时会“响尾”,然后发出“滋滋”的声音警告对方,之所以响尾,是由于尾部空心、坚硬的鳞片振动C.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立即消失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 .倒车雷达C .超声波清洗机D .真空罩中的闹钟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证明空气传声更快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6.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7.如图所示,在物理课上,同学们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结果发现,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了,这种现象说明()A.闹钟在真空中无法振动B.闹钟发声太弱C.铃声被空气吸走D.铃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9.在电闪雷鸣的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A.闪电在发出雷声之前产生B.声速比光速小得多C.光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耳接收声音信号迟缓,感觉滞后10.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D.以上原因都不是11.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12.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答案:B13.如图所示,下列民族乐器中,利用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14.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立即消失B.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15.小王把耳朵贴在充满水的一根长的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小李用铁锤用力敲击铁管,则小王可能听到的情况是()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B.先听到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16.在一个长1020m注满水的铸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声音同第二次间隔0.48s,第二次声音与第三次间隔2.32s,已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铸铁中的声速为()A.5100m/sB.5600m/sC.4800m/sD.4300m/s17.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18.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将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紧靠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
“轻质小球紧靠发声的音叉”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19.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B.月球上声音的传递非常微弱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B.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D.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21.自己来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可以用两种方法使它发声:(1)拿小棒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关于这两种方法发出声音的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方法(1)中是小棒B.方法(1)中是瓶中的水C.方法(2)中是嘴D.方法(2)中是瓶中的空气柱22.声速测量器仪可测量声波在不同环境134cm s、声波发射器中的传播速度,使用时,将A、B两个声波采集器和发射器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声波发射器发出声波时,通过调节图中s的距离,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就会不同,声速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屏则能显示出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差,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单位为ms,(1ms=10-3s)。
下图是声速测量仪器某次在教室里测量声速时的情景,其中S=34cm,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为1ms,下列对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A.这次测量声波先被A采集器接收到B.保持上图距离不变,测量声速时教室的温度为15℃,则A、B间的距离为102cmC.若声速增大,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变小D.若声波发射器逐渐靠近A,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逐渐变小23.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引起的。
鼓是靠振动发声,小提琴是靠振动发声,长笛是靠振动发声。
24.哈尔滨的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产生的;鼓声通过____传到观众处.25.如图,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m/s。
26.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
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2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置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并由此推理可知:。
28.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正前方峭壁的0.45km处鸣喇叭,经2.5s后,司机听到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29.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m/s )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声相隔2.43s。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此时气温约为15℃);该金属管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30.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到回波信号。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m/s,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m?(2)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3)若探测船在海上航行时,船上一气象学家将一只氢气球凑近耳朵听了听,马上向大家紧急报告:“海上风暴即将来临”.就在当天夜里,海上发生了强烈的风暴,一只氢气球怎么能预报海上的风暴呢?试分析气象学家判断风暴的物理依据是什么。